透过《焦点访谈》分析舆论监督
解析《焦点访谈》
二、 舆论监督与国家法制建设的问题
《焦点访谈负面效应分析》的文章中谈到:一是 焦点访谈“有破坏司法程序和组织程序之嫌。凡事经焦点访谈一报, 即予雷厉风行查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二是“可能造就了一个 以它为代表的新的特权阶层……部分替代了法律和共产党组织程序 所应起到的作用”。三是“以其包青天的面目,对法治精神本来就 很薄弱的底层民众的误导”。我们觉得,作者上面谈到的三点概括 为一点就是《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有可能破坏国家的法制化建设、 有可能不利于人们法制化观念的建立。
二、舆论导向与新闻接近性并重
《焦点访谈》作为强势媒体中颇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必然会引起 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因此在节目的选材和报道角度上,都注重导 向性与接近性的良好结合。
节目自身的选材原则是“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就是 抓领导和群众关注的结合点,抓党和政府正着手解决的以及群众强 烈要求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每期节目都抓住时下群众最为关注的事 件进行述评。同时,这些全都是党和政府目前尤其重视的问题。如 《“台独”没有和平 分裂没有稳定》对当时紧张的台海局势进行剖 析;《集结号》在《集结号》贺岁电影上映不久之际反映国产影片 新探索问题。这些都是节目在选材上导向性与接近性并重的例子。
当然,也不是如那位网友所说,《焦点访谈》的作 用不是“拔钉子”,而是碰钉子。作为中央级媒体的节 目,其所报道、批露的应该是具有全国范围内普遍意义 的问题,对于乡镇、乡村、地方问题的揭露由各个地方 电视台自己的监督类节目报道就可以了。而且我们的舆 论监督不应该讨论打“苍蝇”、打“老虎”的问题,只 要符合下面“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我们就有必要将舆 论监督的功能发挥出来:第一,有利于并促进社会的进 步与团结为目的,而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搞 乱社会、搞乱人心;第二,有利于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大 多数人的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并形成正确的舆论,而 不是利用虚伪的报道和虚伪的舆论,来混淆是非、蒙骗 视听;第三,有利于提供事实、平等讨论,而不是干预 甚至代替司法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作用。
舆论监督类栏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焦点访谈》为例
字 赠 言 : 舆 论 监 督 ,群 众 喉 舌 ,政 府 镜 “
事务和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 , 并促使其沿
着 法 制 和 社 会 生 活 共 同 准 则 的方 向 运 作 的 一 种 社 会 行 为 。 论 监 督 的主 体 是 社 会 舆
暗面 ,敢于讲 真话 ,反映人民的心声。 但 是 , 焦点访 淡》的 “ 《 焦点”慢慢转 向 _ r,
再 把 镜 头 对 准 社会 问题 , 沦监 督 的 内 舆 容 减 少 了 。0年 代 中 后 期 成 为 一 种 监 督 9 现 象 的 《 点 访 谈 》 现 在 已 经 被 越 来 越 焦 ,
及全 国 3 个 省 、自治 区 、直辖市 的电视 1
台, 除青 海 台 、 藏 台 外 , 开 办 热 点 引 导 西 共 和舆论监督节 目6 0个 ; 阂 3 家 省 级 党 全 1
体现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 和价值观 。 ( ) 3 报道 原则: 坚持舆论 导 向 , 以正 面报道为 主。 针对负面报道 , 硬焦点 、 “ 软
还是其 自身方面来说 , 都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以 焦点访谈 为例。 分析舆论监督 类栏 目的现状 、 存在 的问题 , 探讨解决 问题 的方法。
【 键 宇 】 论 监督 关 舆
一
、
以 《 点 访 谈 》为例 分 析 舆 论 监 焦
19 9 4年 4月 】日开 播 ,至 今 已 历 时 近 l 9 年 。 为 中 国 电视 界 最 具 影 响 力 的 新 闻 评 作
理 论 阐 释
论栏 目, 焦点访谈 》 以典型的深度报道 《
风 格 赢 得 了广 泛 的社 会 认 同 , 称 为 “ 被 中
《焦点访谈》节目内容分析
以用来做各 个月份焦 点节 目的变化分 析。这次焦 点访 谈节 目内容 分析主要是 从各期节 目的性质 ( 是舆论监 督类 的报道还 是非监 督类 的或是 其他类 的 ) 报道 的 、 地域 、报道 的领域及监 督对 象来分析 ,除此之外 。还 以地域 为定 值,观察不 同性 质的节 目分布 规律 , 目的
全员跟踪培训 和考核 ,激 发 内部竞 争活 力,锻造 了一 代观 念 新 、 实 力强 、 能打 硬 仗 的 广播 人 队伍 。 陕西 电台从摆脱 困境到进入 快速可持续 发展 阶段 的事实再 次说 明,只要 持科学发 展观 ,坚持 以人为 本 、与 时俱进 、深化 改 革 ,就 能使 传 统媒 体焕 发青 春 ,破 浪远 航 。 ( 作者 系陕西人 民广播 电台研 究室主任 )
这次焦点访谈节目内容分析主要是从各期节目的性质是舆论监督类的报道还是非监督类的或是其他类的报道的地域报道的领域及监督对象来分析除此之外还以地域为定值观察不同性质的节目分布规律目的是看央视的这种舆论监督节目在较长的时间内是否主观的对地区进行平衡性报道即监督类与非监督类持平或者非监督多于监督以求地区的舆论平衡
维普资讯
新闻知识 (06 1 ) 20 .2
・媒 体 观 察 ・
王
薇
刘立 荣
二、分析的结果
l 节 目的 性 质 、
《 点 访 谈 》 是央 视 一 个 以舆 论 监 督 著 称 的 节 焦
目,1 9 9 4年 4月 1U正式推 出,到今年 的 4月 1日已
经整整 1 了。在本 文中 ,笔者 以 2 0 2年 0 5年所收集 到 的 所有 《 点访 谈 》文 本 为样 本 ,进行 分析 ,主要 焦
探 讨一年 中节 目的报道 特 点和规律 。
优秀节目《焦点访谈》的观后感作文
优秀节目《焦点访谈》的观后感作文《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优秀节目《焦点访谈》的观后感作文,希望大家喜欢!优秀节目《焦点访谈》的观后感作文1今天晚上的《焦点访谈》又让我大晋城上了头条,说的就是前段时间城区建设路的砍树事件,具体细节无需赘述。
接下来先让我们看几个数据:1、底晋城市共有各类民用车辆41.7万辆,其中个人车辆37.1万辆。
2、20__年晋城市常住人口为2308946人。
在晋城生活的老百姓都知道,市区人多、车多,遇上逢年过节、上下班高峰、下雨下雪,城区主干道那堵得叫个一塌糊涂,东西方向5公里路程开车走1个小时很稀松。
不要说你不开车,堵车的时候,红星街、新市街、太行路、建设路就是电动车、自行车也很难通过。
所以,鉴于目前我市的交通现状,对老旧主干道的改造势在必行。
但是市区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商业中心过于集中的情况对于规划设计人员绝对是个很大的挑战。
俗话说,众口难调。
无论干什么事,总不会让所有人满意,总会牺牲一部人的利益。
我觉得只要是符合大多数老百姓利益的事,就该干!就必须干!20__年城区凤台街改造的时候,就有很多反对的声音,现在2年多过去了,就这条街宽敞、舒服,还有公交车专用车道,遇上高峰期车虽然走的慢点,也不至于堵得水泄不通。
现在的建设路也是这样,砍树会伤害一些老市民的感情,改造也会让附近的居民出行不便,但是以后所有人都会享用道路改造带来的便利。
今年,我市还会改造提质泽州路、太行路、文昌街等7条道路和3座人行天桥。
我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是大力赞成和拥护的。
说点题外话。
在目前的政治大背景下,能干、敢干的领导凤毛麟角。
老百姓们,你的工资涨了么?你过节的福利发了么?你觉得办事容易了么?没有?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绝大多数领导及管理者只求自保,干的多就错的多,不干不错!所以宁愿不作为,也不愿作为错而免了乌纱。
《焦点访谈》节目分析
《焦点访谈》节目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对深度报道节目《焦点访谈》的分析学院:中北学院学号:姓名:胡剑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
在西方有解释性调查性报道体裁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
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
要着重揭示原因WHY和怎么样HOW两个新闻要素。
电视深度报道难度大只是相对而言。
我们说到深度报道,就不得不提到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近年来异军突起,深受观众欢迎。
目前,各地电视台争相开办此类节目已蔚然成风。
今天我就会拿出2013年5月23日《焦点访谈》的节目进行分析。
一、对《焦点访谈》的试听方案分析首先,我们来对《焦点访谈》的片头设计进行分析。
节目的片头将节目中与节目主要剧情密切相关的镜头快熟组接到一起。
观众通过看片头,能够对节目的内容的看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提出问题来增强观众对节目的兴趣。
节目在叙事上以旁白和主持人进行交替相互结合进行叙事,主持人对节目的事件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通过旁白来连接画面和控制节目的整体节奏。
从主持人画面构图上来说是比较大众的放在视觉中心上。
主持人采用中景进行拍摄,在人物采访上一般以近景为主。
为了从技术角度上让观众感到真实,大多都是无技巧转场和无音乐伴奏的。
二、对《焦点访谈》的栏目定位分析《焦点访谈》第一责任人孙玉胜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焦点访谈》改版的四个关键词
《焦点访谈》改版的四个关键词作者:曹爱民来源:《声屏世界》2013年第04期2013新年伊始,《焦点访谈》即开始了19年来的首次大改版。
随后几天的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从1月1日至5日,《焦点访谈》最高单期收视率为1月4日,达到2.57%,平均收视率为2.3%,与2012年平均值相比,涨幅达13.31%。
《焦点访谈》这次改版“牛刀小试”,以及《焦点访谈》在过去的19年中,能够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总结其经验,都不外乎“舆论监督”“深度报道”“焦点”“访谈”这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舆论监督《焦点访谈》自1994年开播以来,对一些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将舆论监督的字眼写在了亿万中国电视观众的面前,而不再是写在新闻教科书上,创造了中国新闻界舆论监督方面的一个“奇迹”,曾得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辞和赠言。
观众对《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津津乐道,媒体人也曾引以为自豪,课堂上的教师更是将其作为经典案例。
《焦点访谈》几乎成了中国“舆论监督”的代名词。
1998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内容占到47%,但是200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7%。
近年来,不少观众更认为该栏目是“高射炮打蚊子”“不过瘾”。
中国的舆论监督“不给力”成为普遍印象。
就在传出《焦点访谈》改版的消息后,2013年1月4日,《成都商报》有篇报道还充满忧虑地说:“《焦点访谈》形式的包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如何,能不能回归到十几年前的舆论监督常态。
”根据笔者统计,《焦点访谈》改版后在舆论监督的数量上有了较大增加。
2012年1月舆论监督类报道只有5期,占月播出量的16%,扣除春节因素,这样的比例也够低的了。
临近改版的12月,比例为48%。
而2013年1月,舆论监督类报道共有27篇,比例高达87%,《焦点访谈》改版后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的决心可见一斑。
20日,《焦点访谈》播出《这里的冬天有点渴》,报道了黑龙江省双城市工农社区磷肥厂小区300户居民吃水难的情况;25日播出的《“吃”低保的手机》,披露了甘肃省漳县强迫低保户买手机的事情;26日,播出《禁令出扩建急》,反映了河南省永城市振兴钢厂违章扩建生产的问题;27日,播出《问“水牛”横行到何时》,曝光了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私屠滥宰和非法销售注水牛肉的行为。
《焦点访谈》鲜为人知的舆论监督内幕
《焦点访谈》鲜为人知的舆论监督内幕 他们面对的困难,也是我们亲人面对的困难。
在中央电视台 7 楼一间不大的办公室, 也是 《焦点访谈》 的总指挥部, 说起为群众解决问题,《焦点访谈》总制片人梁建增用责任二字来形容自 己的感受。
到 4 月 1 日,《焦点访谈》已开播 10 周年。
3 月 24 日,《焦点访谈》办公室里依然是忙碌景象。
两天前,《焦点访谈》记者乘坐的采访车在河北被砸;一周前,采访 报道非法采血的《焦点访谈》记者在广东被关了几个小时,人身安全受到 威胁。
为此,《焦点访谈》领导提醒记者们随时报告行踪,注意安全。
与此同时,《焦点访谈》播出广东省德庆县非法采血的报道,引起卫 生部高度重视,有关部门连夜进行处理。
而在准备播出的沙尘暴系列报道中,他们意外发现,3 年前因水源使 用不合理已经干涸的湖泊,如今又有了水,这一切,缘于《焦点访谈》报 道后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和整改。
事实上, 因其特殊影响, 《焦点访谈》 一直被视为舆论监督的晴雨表。
在其走过 10 年之际,他们将自己制作的特别节目命名为责任。
数据显示,1998 年, 《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内容占到 47%,2002 年,这一比例下降到 17%。
在《焦点访谈》从高峰走过低谷之后,今年,他们宣称,将加大舆论 监督力度,力争创下新高。
这意味着什么?很多当事人用超出想像来描述其所带来的影响中央 电视台副总编辑孙玉胜回忆, 1993 年, 有关人士酝酿搞一个舆论监督节目。
起初,我们决定把这个新栏目命名为 ‘记者视点’,后来,接到通知, 决定不叫‘记者视点’,而叫‘焦点访谈’。
这个动议来自有关领导,孙玉胜说。
今天,《焦点访谈》早已走进千家万户,很多当事人用超出想像来描 述这一栏目所带来的影响。
《焦点访谈》 于 1994 年 4 月 1 日开播, 10 年来, 播出几乎雷打不动, 每天 19 时 38 分播出,时长 11 分 50 秒。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焦点访谈案例分析《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1994年4月1日推出的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
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为特色,以“用事实说话”为宗旨。
本文将以《焦点访谈》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功经验和问题。
一、成功经验1.坚持舆论监督《焦点访谈》自推出以来,始终坚持舆论监督的职责,通过深度报道和访谈形式揭示社会问题的真相,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这种坚持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渠道,增强了节目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2.重视采访质量《焦点访谈》在采访过程中始终注重证据和事实的可靠性,通过深入调查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同时,节目注重采访的全面性和平衡性,避免片面报道和误导观众。
3.专业化主持人团队《焦点访谈》拥有一支专业化、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团队。
他们不仅具备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观察力。
这些主持人能够准确把握节目的节奏和深度,引导嘉宾和观众进行深入讨论,使节目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4.与观众互动增强影响力《焦点访谈》通过多种渠道与观众进行互动,如热线电话、短信平台、社交媒体等。
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还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观众关注和参与节目。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1.深度报道不足尽管《焦点访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深度报道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些报道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入分析和挖掘,导致观众无法全面了解问题的真相。
建议节目加强深度报道的能力和资源投入,提高报道的质量和深度。
2.报道时效性不强《焦点访谈》作为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时效性是影响其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节目的报道时效性不强,无法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建议节目加强新闻敏感性和时效性,提高报道的速度和质量。
3.主持人风格单一虽然《焦点访谈》的主持人团队专业化程度高,但在主持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单一性。
一些观众反映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和风格过于正式刻板,缺乏亲和力和个性化元素。
《焦点访谈》节目定位
《焦点访谈》节目定位摘要:《焦点访谈》栏目自1994年4月1日开播以来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其节目的定位也为中国的广播电视业注入了新风。
其批判性、监督性以及党性,虽然开播已经有近二十个年头,依旧为受众所津津乐道,同时也被广电行业所肯定以及不断发扬。
关键词:焦点访谈;节目;定位《焦点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黄金节目,收视率一直在全国居于高位,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同时也赢得了大多数受众的信赖。
其主要定位为一档社会综合类舆论监督节目,洞察机制的缺失,行政人员的贪污受贿,社会的人情冷暖,承担起一个媒介应尽的社会责任。
《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焦点访谈》的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焦点访谈》开播伊始,初步的定位可以概括成四句话: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明确了选题的范围和报道的形式,极大丰富了电视报道的题材,开拓了新的电视报道体裁。
《焦点访谈》的特色定位,在于它批评社会不良行为和丑恶现象的舆论监督类节目,这类节目切中时弊,赢得观众认可,成为《焦点访谈》的主打产品,这也正是它的节目特色所在。
《焦点访谈》寻求到准确的栏目特色定位:舆论监督。
这个定位既有民意基础,又有政治基础。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量失范行为、腐败现象发生,各个阶层的群众自然对此拥有一定的知情权和发言权,非常希望找到一个公开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地方,《焦点访谈》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这一愿望。
如果一概否定对社会上消极因素和负面问题的揭露与批判,那么群众将很难相信你的正面宣传,社会上的丑恶行径因缺少新闻舆论的监督而愈加有恃无恐、胆大妄为。
《焦点访谈》作为一档政治舆论监督节目,其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曝光,一向不遮不掩,其开播十五年来,揭露了成千上万个违法犯罪事实,为净化社会环境,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推动舆论民主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浅析《焦点访谈》的特点
浅析《焦点访谈》的特点有这样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曾获得中国三届总理的题词,它就是《焦点访谈》。
从1994年起的新闻评论节目,以新闻述评为主,表现出现场客观描述、采访和评论密切结合、声像融合为一,具有一定的深度性与思辨性,涉及内容多为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问题或现象,主要走的是曝光批评式的舆论监督路子,《焦点访谈》就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代表。
首先,多“说”与简“评”的结合已经成为节目的标志性特点。
《焦点访谈》栏目初期的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后来又把这四句浓缩为一句话“用事实说话”。
从节目属性上看,《焦点访谈》属于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从事件的展开到发展,再到最后的结论,将观点蕴藏于巧妙的结构安排之中、恰当的内容选择之上,而用事实去论证的过程,得益于多种符号的结合,这里主要指声音和画面的配合,即不仅有事实的展现过程中被采访者语言的直接表述,还有善于通过微小的细节和无声的动作去表现这一事实结论的画面。
例如一期揭露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徇私枉法的节目,当记者采访当事人时,虽然他表面看上去淡定自若,但当镜头拍摄他的手时,观众就看到他的手在不停地颤抖。
这种通过镜头抓住细节的方法,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明白其中的含义。
当然“用事实说话”难免会有“说”多“评”少的问题。
胡黎明在《“焦点现象”研究》中就有相关事实记录,1995年,当《焦点访谈》第一次参加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时就遭到不少专家的质疑,认为电视评论应是观点性言论,所以《焦点访谈》不是评论节目,但最后持另一种看法的专家意见占了上风,他们认为电视评论应有电视的特点,而《焦点访谈》就是通过这种特点表现的。
电视评论不是不叙事,而是在引用事实的同时做到有情节、有细节,这些都要服务于说理的需要,以是否有利于证明和说服论点为转移。
这样就要很好的衡量“说”与“评”之间的度,做到很好地将“说”中形象的画面语言与“ 评”中抽象的分析论述性语言相结合。
观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心得体会(精选多篇)【共8页】
观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心得体会(精选多篇)第一篇:观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心得体会公安局交警观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心得体会全体民警一起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
观看后我中队民警展开了热烈讨论,以下是我全体民警的观后感想:观看过程中就视频中举例的黑龙江、**、**等地发生的违规违纪现象进行了讨论,就视频中的违规违纪现象在我们身边是否发生,大家举一反三的进行了自检自查,对中央下发的八项规定有了深刻的认识,大家一致表态,从自身做起坚决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
第一、要树立良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人难找"等生硬、冷淡、蛮横、粗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我们要坚决杜绝。
自觉地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真诚地做到不厌烦、不推托、不敷衍,简化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办事效率。
有了这种态度,群众对我们才会有信心,我们在工作中才会有信心。
第二、要转变工作作风,执法为民,坚持以人为本身为人民交警,一定要有的工作作风。
努力做到执法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群众困难。
要学会深入群众,在贴近群众中不断汲取工作动力。
只有转变思维方式,对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群众才能真正给予理解、积极支持。
第三、要提执法过程中的升服务质量要提升服务质量,首先是标准要公平。
坚持依法依规办事,严格标准,统一尺度,确保理解法规不偏差,宣传法规不打折,执行法规不走样,使群众对法律法规的依据和标准了然于胸,打消群众顾虑,赢得群众支持。
让群众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要给群众以监督权,让群众能够监督执法的过程,确保执法行为在阳光下正确运行,增强群众对执法的信任感、认同感。
为民办实事、办成事。
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体现公平正义,让群众满意,让群众信服。
舆论监督类栏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舆论监督类栏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陈君郭妍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8期【摘要】现阶段我国电视舆论监督类栏目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无论从舆论监督栏目的外部环境,还是其自身方面来说,都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以《焦点访谈》为例。
分析舆论监督类栏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字】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栏目《焦点访谈》一、以《焦点访谈》为例分析舆论监督类栏目的现状1、舆论监督及舆论监督类节目相关理论阐释舆论监督是指新闻传媒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社会公众,新闻传媒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是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的中介。
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和民主意识的增强,使得舆论监督在新闻工作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央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视台,除青海台、西藏台外,共开办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节目60个;全国31家省级党报都设有热点、焦点类栏目,有30家报纸的这类专栏是每周一期,不定期的有28个。
舆论监督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深刻,作用越来越明显。
2、《焦点访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自1994年4月1日开播,至今已历时近19年。
作为中国电视界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以典型的深度报道风格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被称为“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旗舰。
”朱镕基同志的16字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准确概括了《焦点访谈》的传播定位,其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我国舆论监督栏目的发展趋势。
《焦点访谈》栏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1)栏目定位:追踪报道时事、分析新闻背景、透视社会热点、评说大众话题。
(2)选题原则:反映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交汇,体现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
白岩松批《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属性越来越弱
白岩松批《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属性越来越弱2014年05月22日 21:04来源:南方周末3819人参与58评论白岩松给他“东西联大”的学生上课。
核心提示:央视名牌栏目《焦点访谈》自1994年开播以来,今年已进入第20个年头。
近日,白岩松在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指出,《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属性越来越弱了,因为整个舆论环境和整个社会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它在舆论监督方面没有上升的势头,反而下降了,最惨的一年里,《焦点访谈》只做不到60期舆论监督。
我觉得中央电视台目前还是国内做新闻最好的平台,离开它,去哪儿?《东方时空》初创时期,官员面对镜头那种惊慌失措和坦诚,现在正被越来越多的经验取代。
看过《纸牌屋》吗?两个调查真相的新闻人,佐伊地铁惨死,卢卡斯进了监狱。
“很多政府部门,智商不断提高,情商依然很低。
”当着国新办和各部委新闻发言人的面,白岩松没客气,“任何政策出台,如果已经感知到受众会有怎样的感受,不去冒犯他们,就不会产生冲突。
”白岩松经常要参加这样的“座谈”,实际上,是针对政府发言人的媒体素养培训。
但更让他尽心费力的,是奔到高校去,培训年轻人。
这两年,他隔三差五到高校做讲座,搞了“新闻私塾”,办了“东西联大”——从北京东边的中国传媒大学,到西边的人大、北大、清华,招收11名一年级研究生,每个月上一天课。
上课的教材和教案都是白岩松自己备的,演讲的内容都是亲身经历:讲工作后八次租房的故事,谈“蜗居”、“高房价”,谈“拼爹”和“富二代”,也谈“北漂”与“逃离北上广”。
“回想我的大学时代,有很多讲座开拓了视野,不一定是接受演讲者的观点,而是因为反对,才有了收获。
”白岩松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希望自己最终能走到一百所——哪怕是五十所高校,“讲讲人生,讲讲新闻,也可以讲讲音乐,影响很多年轻人。
”在央视,“超越我们这批人”的年轻人还没有出现,也让白岩松很着急。
二十年前,他们那一代人开创了《焦点访谈》。
而现在,“《焦点访谈》一股独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观看《焦点访》谈心得体会
观看《焦点访》谈心得体会《焦点访谈》从一始就旗帜鲜明的将栏目定位在舆论监督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何监督,怎样监督,这个度如何把握,这对于初创者来说是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的,更没有范例可寻。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观看《焦点访》谈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观看《焦点访》谈心得体会一:焦点访谈节目开播以来,受到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每天有上千名观众给这个栏目打电话、写信、发传真和电子邮件,反映他们的收视意见,提供大量的报道线索。
焦点访谈节目开播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百姓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
《焦点访谈》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焦点访谈》的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从《焦点访谈》的栏目定位来看它所要作到的就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四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广告宣传语。
《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
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从《焦点访谈》的选题原则来看就是体现了创办者所要求的“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社会的管理决策层和普通行为层说的,它们反映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的交汇,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
此外,从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与运作也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模式向市场转型的趋向和力度。
18春行政管理专(国家电大18秋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二)--焦点访谈案例分析
18春行政管理专(国家电大18秋政治学原理,形考作业二)案例二:焦点访谈1、为什么说社会监督能够对权力进行制约?(30分)答案:孟德斯鸠说,一条万古不易的政治经验是,握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直到遇到某种外在限制为止。
因此,要想防止掌权者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对权力的行使进行一定的监督。
如何使权力良性运行,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实现社会监督。
原因两点:1、社会监督舆论造成的压力。
2、民主与法制社会的进步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民主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東掌权者的行为。
法制的约束和监督:就是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使社会监督常态化。
社会监督是指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
它是社会主义监督体制的基础,是反腐保廉、遏制腐败的可靠保证。
它既有自身的独立性,自成体系,又滲透在党内和有关职能机构。
所以可以更好地制约权力。
《焦点访谈》可说是:“群众喉舌,奧论监督,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而广大观众则认为,《焦点访谈》是“正义之剑、民主之盾”《焦点访谈》进行的舆论监督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起到了社会监督的作用。
2、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30分)答案:1、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2)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
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恳、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3)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优质文档]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一、栏目概况1、《焦点访谈》是一个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以深度报道为主,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开办。
1994年4月1日正式开播,每天19点38 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次日8点22分在这套节目中重播。
2、栏目定位:舆论监督3、节目形态:每期节目13分钟。
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结构模式为: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新闻事实及陈述(10分钟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4、报道内容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8月20日,在《焦点访谈》播出的3000多期节目中,属于正面宣传报道的共有2150期,占71%;属于舆论监督的内容,约600期,占20%;5、节目的策划和实施:选题原则: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报道方法: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性格经典语言化6、制作群体《焦点访谈》的制作群体由制片人、主持人、编辑、记者和技术人员构成,他们分为四组:中心组是编务会的执行机构,负责节目的策划和协调。
记者一组、记者二组聚焦国内,记者三组聚焦国际。
《焦点访谈》在节目管理和制作上采用制片人制。
台里除了保留审节目的决定权,别的权都给了制片人。
制片人是栏目的管理者和节目创作的组织者与把关人,也是节目的第一责任人,对节目的全程制作、经费使用、人员调配具有决定权。
新闻评论部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焦点访谈》是这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管理方法的第一批试验田。
7、用人制度《焦点访谈》的用人制度主要是聘用制,被一些专家称之为“第二用工制度”。
具体岗位聘任由各个制片人实施操作,同时采用编外设岗的方式,扩展人才聘用的外延。
目前有正式人员30人、招聘人员40人、临时人员300人。
实行能进能出的活水机制。
8、成就:在中国电视新闻界,《焦点访谈》可以说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面旗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焦点访谈》分析舆论监督《焦点访谈》1994年4月1日19点38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首次播出,这个只有13分钟的栏目,在广大电视观众的深情注视下,走过了整整18年的风雨路。
从《焦点访谈》诞生之日起,广大的人民群众便敞开她宽广的胸怀,给予了这棵幼苗以精心的呵护和坚定的支持。
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题词: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在本上写下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温总理似乎看到了今后舆论监督的困难,并对监督比例做了分析。
栏目曾获三任总理来视察、座谈、题词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在公众领域,“有问题找焦青天”已经成为民间的流行话语。
朱总理的舆论监督,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长期寄予的极大的希望与企盼,赋予了《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特殊使命和责任。
是我过新闻媒介践行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构建舆论监督揭露社会问题并积极组织新闻批评报道的典范,栏目定位于“实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以揭示原因、背景和影响为主,其次是追中时间演变过程和未来预测。
节目最突出的特色是:“用事实说话”来构建内容的逻辑结构,强化事实论证和细节描写。
通常是观点先行,然后是事实为观点立论。
“深度在事实之中”是节目制作的宗旨,除其选题都是鲜活事实之外,调查论证过程全由事实说话——画面、同期声、字幕是最有力的论据。
而且新闻部主任孙玉胜注解《焦点访谈》说:《焦点访谈》绝不空谈,绝不流于空谈。
“舆论监督”作为党的正式文件确认的一个概念,首次出现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
之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重复出现。
十三大政治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强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各样不正之风作斗争。
”十六大报告指出:“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
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政治报告关于舆论监督的论述的基本思路都是:从党的工作角度,将舆论监督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机关和工作人员公开的监督形式,而非指监督其他一般性的社会问题,其具体做法,是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
因而,现在说的“舆论监督”与本义的舆论监督内涵有所不同。
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讲,舆论监督指对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
从狭义上看,意指通过公共论坛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等不正当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至少具有两种直接意义:其一,监督制约公共权力;其二,促进与维护个人价值。
在现代舆论学研究中的“舆论监督”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指的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集合性意见形态,对各种权利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所产生的一种客观效果,这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无形的监督形式。
公众表达的意见可以是赞扬批评,形式和渠道也是也是多样化的。
“人口皆碑”、“人言可畏”,便是正反两种舆论监督的效果。
舆论,以为着察看,并非一定是批评。
舆论作为一种自在的社会意见形态,它对舆论客体的态度形成一种软性监督。
舆论的力量不在于它拥有某种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对舆论客体造成的一种精神方面的道德压力。
与各种权力组织的监督不同,舆论是公开的自然形成的公众集合意见,它对客体进行的察看督促,虽然不具备强制力,但可能对客体照成必须按照法律或者社会道德行事的精神压力。
然而在西方有关媒体和大众传播的文献中,没有“舆论”和“监督”这样的固定搭配,可以说,“舆论监督”是中国新闻界创造的和带有中国特色的词组。
但对于“舆论监督”的内涵和外延,国内的学术界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表述。
舆论监督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代表着社会的正义、先进与邪恶、落后作斗争。
因为舆论监督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常常只有借助其他手段最后才能达到目的,因此新闻舆论监督自己也常陷入尴尬境地。
分析新闻舆论监督的困境,探寻新闻舆论监督的出路和有效方法是新闻媒体冥思苦想的大课题。
特别是地方新闻媒体,更是迫在眉睫。
从目前舆论监督的情况来看,是喜多忧亦多。
喜的是近几年来,传媒在坚持正面宣传和把握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舆论监督的力度有所加大,效果比较明显,其作用日益增强;在当前,舆论监督已成为反腐败斗争的有力武器,是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焦点访谈》属于传媒监督,而传媒监督主要指传媒的批评性报道,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舆论监督是自然存在的公众集合意见造成的某种效果,而传媒监督就不能不带有每题自身的主观意图,以及媒体背后政治经济势力对其的操纵。
大众传媒在理论上应代表舆论,但是否真正代表舆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即使是传媒监督,它的力量应当在于传媒自身的影响力,这同样是一种软性的监督。
传媒的影响力是无形,不拥有有形的权力。
当它代表着舆论的时候,这种监督的力量会显得十分强大,等于“传媒的力量+现实舆论”在共同作用。
从形式上讲,《焦点访谈》这种传媒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传媒的批评所以具有正当性,来自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因为传媒是公民知晓情况和发表意见的公开渠道。
如果传媒不承担这种服务职责,得不到公众的认可,批评也就失去了效力。
传媒批评的权力不是一种特权,不应成为以传媒面目出现的另一种党政权力。
舆论监督本来的意义是公众以“舆论”这种意见形态对舆论客体施加的影响,现在主要由传媒代行这种监督职责,需要防止公民参与形式化、仪式化。
产生于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的威尔逊的舆论监督思想是对我国舆论监督有启示作用。
威尔逊的舆论监督概念是:公民社会中的公众通过大众传媒掌握公共信息、了解公共决策、发表公众意见,以舆论的力量对公共权力实施监督和制约的动态过程。
其核心主体是人民大众,形式主体是大众传媒。
舆论监督经常表现为这样一种模式:媒体通过反映具体民众对具体事物的个体评价,指引和诱导广大民众对该事物做出集体性的评价,然后在通过公众的评价来对评价对象及相关主体产生作用。
他的公共舆论监督的思想主要观点:1、舆论监督的地位:树立公共舆论的权威及统治地位,他说:“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公共舆论,它就必然起统治作用”。
具有最高的社会权威性,它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然而,大量的精明的人寻求创造一种虚伪的意见,并且他们的个人利益代替了公众的利益,这是完全值得一个国家的人民去认识这个问题的。
只有舆论能检查并摧毁它。
在西方国家,舆论监督在对政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并且日益成为与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并立的“第四权力机关”。
在国家的转型时期更能够发挥其强大的力量像我们这样的国家里,现在正处于这样的时代:滥用权力现象很容易被一种勇敢机警喜欢打听而又善于侦查的公共舆论和一种坚定的大众化的自主性给予揭露和加以制止。
2、有效实现舆论监督的方式:威尔逊认为,“问题是公共舆论监督与行政管理之间的正常关系。
应该使公众舆论具有效力,而我们又免遭它的好管闲事之苦。
”媒体应有的职能不是批判而是合作,通过一种反式,把一切都摆在公众面前,这将有助于公众通过直接的真正的事实来帮助政府。
3、舆论监督有效性实现的保障:一个政治家的首要责任是在领导人们的同时,也要向人们传达其政策的信息,以便他们能理解并接受他的判断。
政府信息公开是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保障条件,美国的政治制度使得政府必须满足人们的知情权。
4、舆论监督与政府的关系:威尔逊认为:政府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其“行政管理必须在一切方面都对公众舆论有敏锐的反映。
不要犹豫给我任何意见,要形成一种舆论监督的氛围,使人们的思想由公共责任来控制并且能够正确或成功起到作用。
并充分利用公众舆论来推行政府的进步主义改革。
在中国遇到的问题有不少相似性,使得在进步主义时期产生的威尔逊舆论监督思想对我国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尤其是现在,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服务型政府,就应该更好的发挥公共舆论监督的监督作用。
因此,须从改革舆论监督体制完善舆论监督法制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建设高素质的新闻工作队伍提高舆论监督实效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等方面,改善和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在《焦点访谈》开播伊始,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就是其主题之一。
随后,它成为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标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赢得全中国广大受众的认可。
其收视率在很长时间内仅次于央视《新闻联播》。
但是《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之路走得十分艰难公众对新闻节目的舆论监督期望值过高,而它犹豫体制问题和权力阴影的影响,成活率不高,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几乎每个记者都遇到过节目播不出去的情况,记者们容易在采访中收到当事人特别是权力机关的阻挠,而且有的还在采访,对方已经有人跑到北京公关,近年来,采访过程中,记者的人身安全亦屡屡受到威胁。
记者的权利与肩上背负的众人不对等,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与社会赋予媒体的全露不对等,媒体仅以手中握有的代表民众的话语权与现实社会中的丑与恶做斗争,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舆论监督难,原因是多方面的。
根据《焦点访谈》体验,最难的是得不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或者说是难在一些握有一定权力的人的无端刁难和限制。
他们可以用种种借口和理由,什么“影响团结”、“伤害同志”,什么“给党抹黑”、“给政府添乱”等等,来限制和阻挠媒体开展新闻舆论监督。
而那些自己屁股上有屎,身子“不干净”的人,更是会千方百计地阻挠和压制媒体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对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打击报复,甚至不择手段地进行政治迫害。
新闻媒体既要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又要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这种喉舌和耳目功能的双重使命,往往使舆论监督操作起来有些难度。
一般情况下,新闻媒体大多表现出喉舌功能十足而耳目功能不够的现象。
因为发挥耳目功能就必然要通过公开批评或内部参考的形式来实施舆论监督,而舆论监督又往往会影响某一级单位或部门的形象和这些单位领导人的政绩等等,这样必然带来一些人的干预,而这些干预往往就是以“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或“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为借口,使媒体负责人左右为难。
目前作为党报、党刊、党台且不说如何去监督它为之服务的同级党委和政府,就连去监督与同级党委和政府的下级单位或部门也常常摆脱不了领导的招呼或指令,以及有着中国特色的人情网。
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监督“只拍苍蝇,不打老虎”的现状,使人民群众尤其是当事人极不满意,也使媒体的舆论监督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使媒体自身对舆论监督产生畏难情绪。
当前在看待舆论监督的前途上,存在两个倾向:一是盲目乐观,以为单靠几个中央领导的关心支持,舆论监督的黄金时代就会很快到来。
二是过分悲观,认为《焦点访谈》只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他媒体无法仿效,这两种倾向都是十分有害的。
前者使人对舆论监督的潜在困难认识不清,估计不足,不利于舆论监督的纵深发展;后者使人对舆论监督丧失信心,陷入无所作为的消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