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先明“诗家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诗先明诗家语

读诗先明诗家语

(上)

何谓诗家语?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宋朝王安石。

宋人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卷六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在王安石看来,日斜奏赋长杨罢,是诗家语,日斜奏罢长杨赋,则不是诗家语。为什么?王安石语焉不详。

对这一理论最先做出详尽解说的当数当代著名诗评家周振甫先生。他在《诗词例话》里有一节专论。他说: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由此可见,诗家语是相对于散文的语言而言,是对诗歌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如果说,王安石提出诗家语是立足于写诗,不要用散文的语言来写诗,那末周振甫先生则主要是立足于读诗,不要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诗。周先生提示我们,读诗、赏诗,首先就得明白诗家语。

什么是诗家语?或者说诗家语具有什么特征呢?这个问题大得很,恐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根据周振甫先生的说法,我们现在暂且将其概括为三点:反常,精警,含蓄。说是暂且,这是因为这三点并不是诗家语的全部,比如诗歌语言必须是音乐的语言。音乐是无语言的节奏,散文是无节奏的语言,而诗是有节奏的语言,诗律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家语要受诗律的控制。诗词只有节奏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我们说声情并茂,声是声音,情是情感,诗是抒情的文学,这情需要借助声音的旋律来拨动读者的心弦,可见音乐在诗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诗家语反常、精警、含蓄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其音乐性的限制。但是,这个问题,我们另有专门介绍,这里便不再重复。

诗家语的特征之一是反常。所谓反常,是指诗家语不受逻辑和语法的约束,常常有悖于常规常理。可以说,诗歌语言是一种最不科学、最不规范、却最具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的语言。不明白这一特征,诗歌鉴赏就无法入门。例如杜甫的诗《秋兴八首》(其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这是描写诗人当年游览长安的诗,借以表现长安的繁华。首联写游览的路线,昆吾、御宿、紫阁、渼陂,都是昔日长安胜游之地。颔联承首联第一句,写长安的富裕,颈联承首联第二句,写划船游渼陂,佳人指陪游的歌妓,仙侣指同游的诗人岑参等,尾联写自己当年文彩斐然,现在文思枯渴。

这首诗历来最受评家评议的是颔联,既没有生僻的字眼,也没有古奥的典故,但不懂诗家语的人读起来可能不知所云。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倒装的句式,按照一般的说法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把香稻碧梧提到前面,香稻是被鹦鹉啄后余剩的香稻,碧梧是被凤凰长年栖息的碧梧,通过稻粒的富足、梧叶的茂盛来反映盛世气象。这就是诗家语。如果按一般顺序描写,重心落在鹦鹉凤凰,就显得很平淡,不能把极盛的景象突现出来。

倒装有时不是因为表意的需要,而是音律的限制。例如,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五十四字,其平仄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前后阕同。)

词最后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引自曹操《观沧海》,原诗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由于平仄的限制,所以词把萧瑟放在第一二两字,秋风放在第三四两字。

再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溪桥忽见。

词下阕全是倒装句。第一二句常用语序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上阕月朗天清,词下阕阴云密布。改用倒装句式,可以突出山雨骤至的急迫。最后两句也是诗家语,结构和散文不一样。要是用读散文的方法,从叙次先后看,先茅店,次社林,次路,次溪桥,好像是说过了茅店,再过了社林边,这时路拐弯向,忽然看见一座溪桥。依此,词句当解作路忽见溪桥。但词把忽见放在最后,正说明在路溪桥以后才忽见,忽见的是茅店,这不是一般的茅店,而是旧时茅店,位于社林边。提前写茅店是为把它突出来,透露出忽见的惊喜。一场大雨即至,正愁没有躲处,走过溪头,拐一个弯,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脚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需要补充的是,词用倒装句,不全是为了抒情,也是为了押韵。只要找一找词的韵脚,也就知道了。

有时诗人故意把词语错位,是为了创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产生新奇的效果。例如韦庄《春陌》二首(其一):

满街芳草卓香车,仙子门前白日斜。

肠断东风各回首,一枝春雪冻梅花。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一女子和各自心爱的人春游归来,车子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可是一位女子却从早到晚站在仙子门前,一直到白日斜也没有等到她的情郎,大家回首向她道别,她的心如断肠般悲痛,但是她还在等待,其容貌如在寒雪中凝结的一枝梅花。

诗的尾句很奇特,按理性逻辑应该是一枝梅花冻于春雪,但诗人却将一枝这个数量词修饰春雪这个名词。这种错位,完全违背了语法和逻辑规范,但却显得别致而新颖,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这姑娘好比是一枝卓然傲立在春雪中的梅花,她对爱情坚贞执着的形象顿时凸显在我们眼前。如果将诗句写成一枝梅花冻春雪或春雪冻一枝梅花,那就俗不可耐,索然寡味。清人洪亮吉有云: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这个诗句是对洪亮吉论述的最好说明。

古诗句式因受字数、韵律、节奏、突出、强调等因素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差异甚大,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现在回到王安石改诗的那个例子,王安石移一字而成诗家语,这是什么原因呢?

按照文法分析,日斜奏罢《长杨赋》似乎更顺畅也更合乎逻辑。但细细推敲,王安石的改动确是非常老到。首先,《长杨赋》本为汉朝著名赋家扬雄的名作,王仲至借此自喻,表现出他应试完毕后自鸣得意的心态,但奏罢《长杨赋》,只是一个简单的动宾结构,好似说话一般,缺少韵味,而长杨赋三字也过于直露。改动之后,奏赋长杨,形成了双宾语结构,增加了动作的层次感,使内蕴更为丰富。其次,赋与罢虽均是去声,看似于格律无碍,但赋字是合口呼,发声较为沉闷而短促,而罢字为开口呼,声音响亮而高昂,放在诗句末尾,与全诗的平声韵恰相应和,最能表现激动兴奋的精神面貌。一字之调整,显示了大诗人独特的语感,表现了诗家语与散文语的迥然不同。

倒错,或者说倒装,是诗家语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诗词中俯拾皆是。不仅表现在词语的错位,而且也常常表现在句子和篇章。

表现在句子的,例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