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今译问题
第十六章古汉语今译问题
二、古文今译的原则
3.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古文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译文一:希望在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 这件事却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 译文二: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 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一:你知道什么?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两手合抱了! 译文二: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到)六七十岁,你墓上 的树木(现在也该长到)两手合抱了!
二、古文今译的原则
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1)直译的优与劣: 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助 读者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能有效保留原文的 语言风格。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达不清。 (2)意译的优与劣: 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 便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但不利于读者理解 原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
三、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
3.雅 “雅”是指译文语言的艺术性,即要求锤炼 译文的语言,以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保持 原作的语言特色,使译文的语言鲜明生动、 维妙维肖,在表达上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李斯《谏逐客书》) 译文一:郑、卫两国好看的大姑娘不会住满 后宫。 译文二:郑、卫两国的美女不会住满后宫。
三、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
1.信 “信”就是要求译文表达再现原文的内容要 真实、准确,要忠实于原文。这是对文言文 今译最基本的要求。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听到它们的叫声,便不忍心吃它们的 肉。因此仁慈的人总是远离厨房。
三、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
2.达 “达”就是要求翻译过来的字句要通顺、明 了、自然,即读着顺口,理解起来容易。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一:姜氏什么满足的有? 译文二:姜氏有什么满足? 译文三: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
古汉语今译问题
一 古汉语今译的目的
古文今译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古文 今译,不仅可以培养人们阅读古书的能力, 更是我们吸收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 主要途径之一;在翻译古文的同时,也能 提高我们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二 古汉语今译的要求
古文今译的要求,我们可以借用近代著 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外文翻译时“信”、 “达”、“雅”的三个要求。 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 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 是指译文要典押优美。其中“信”、“达” 是其基本要求,“雅”则是译文追求的目标。
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翻译:能够使渊中潜藏的蛟龙起舞, 孤舟中的寡妇哭泣。
注释: 这两句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 因此,“舞”和“泣”也 不可直接译成“舞弄”和“哭泣”.
3.疑问词的使用要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例: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姜氏哪里满足得了? 注释: 若按直译,则为“姜氏有什么满足?”显然不符合 现代汉语习惯,因此翻译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形式。
(2)虚词时,要细心体会它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结合上下文,选择现代 汉语适当的词或词组去翻译,而绝不能简单的认为其就等于现代汉语的 某个词,不管在什么句子中,都直接对译。
例: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 《论语.先进》)
(《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Nhomakorabea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 注释:这三个例句中都用了语气副词“曾”,它是用来加强语气的,但 译法却不同,例一可以译为“竟”;例二可以译为“一点儿也不”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史记.鸿门宴》 译:项羽握住剑把直起腰来问:“来客是干什么的?” 注释:
古文今译词语 对译 删除 保留的原因
古文今译词语对译删除保留的原因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删除、保留等。
1.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采用对译的原因: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
(《中山狼传》)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3.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保留的原因是: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例如:(1)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
(《郑伯克段于鄢》)(2)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古文今译问题
(6)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夫子路过泰山旁边,那里有个女人在坟地上哭的,哭得很伤心。译文看到原文“有妇人哭于墓者”最后有一个“者”字,又以为“者”在现代只当“的”讲,于是就硬套原文,译成“有个女人在坟地上哭的”,以为这才算忠实于原文。其实这样译有两层错误:首先,现代汉语根本不能这样说,必须去掉“的”才通顺;其次,原文的“者”根本不当“的”讲,而只表示一种提示的语气(象“有颜回者”“昔者”等等,都是表示提示语气,这类“者”字都绝对不能译成“的”)。
〔译文〕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太岁在寅的那一年正月,庚寅那一天便是我的生辰。(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这是屈原《离骚》开头的四句,郭沫若的译文相当忠实于原作,不但象原作一样要求各句的字数对等,连韵脚的位置也和原作相同(原文“庸”和“降”在上古是押韵的,译文也在同样的们置让“亲”和“辰”押韵)。但是我们读起来总感觉不如原文浑厚朴实,铿锵有力,这并不是现代汉语不如古代,而是语言的时代差异的影响。例如,原文隔句用“兮”,是楚辞一大特色,就很难用现化汉语译出来。如果译成语气词“啊”,不但韵味全失,而且显得轻浮造作。译文索性不译,显然是经过考虑的。又如第三句“摄提贞于孟陬兮”,包含着一些典故,很不好懂。“摄提”即“摄提格”,上古称甲子逢寅的年为“摄提格”。“贞”是“正,当”的意思。“孟陬”是正月的别名,夏历的正月是寅月。全句的意思是“寅年又正在寅月”。下句“惟庚寅吾以降”明说自己是庚寅日出生的。两句连起来,是说屈原是在寅年寅月寅日出生的,生辰八字特殊。郭沫若的译文就是在这么复杂的考证背景下译出的,和原文差别很大。也许在屈原的时代,“摄提格”指寅年,“孟陬”提寅月,是普通常识,一看就明白;也许屈原故意用两个当时也不常用的年月别名把自己的生辰特点隐藏在里面;这些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得知了,翻译时自然无法完全符合原意。郭沫若的译文虽然经过了反复推敲,但仍然没有把“正月”是“寅月”这个特点表达出来。总之,由于时代的差异,遇到这种情况,译文就只能变通一下(如果把第三句直译成“摄提格正在孟陬月,庚寅那天我降生”,是没有人能懂的),既然需要变通,有时就不免和原文的语言特点有比较大的出入,这是没办法的事。有了以上的理解,就不会对译文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了。
20古汉语今译问题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B.句式旳替代
名词作状语,多种特殊动宾关系(涉及 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处置式等),判 断句,被动句,双宾语句,多种习惯句式等, 都需要替代。
善哉,论事!
宋玉《风赋》
译一:好啊,论析事物!
译二:你论析事物好啊!
译三:你论析事物论析得好啊!
3.调整 即调整原文旳语序进行翻译。如:
吾 谁 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译: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讲了这件事。
6.删
即经过删去不必译或无法翻译旳文言词语(发 语词、主谓短语旳“之”、偏义复词等)来翻译 古文。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译一:作战,靠旳是勇气。
译二:作战,靠旳是勇气。
便可白公佬,及时相遣归。
《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
译:你能够禀告婆婆,及时送我回娘家。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 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 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怎样?”(《尚书·尧典》)
《史记·五帝本纪》:尧曰:“嗟,四岳!朕 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 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 “然,朕闻之,其怎样?”
非死则徙尔。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不是死了,便是迁徙了。
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
韩愈《师说》
译:唉!求师旳正道不能流传,这已经很久了;
要想人们没有疑惑,那是极难旳了。
此其志不在小。
《史记·项羽本纪》
译:这么看来,他旳志向不小啊。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王勃《滕王阁序》
(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
5.增
增加必要的词语来翻译。 增加必要的词语来翻译。如: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邵公谏弭谤》)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国语 邵公谏弭谤》 邵公谏弭谤 国都里的人没有谁敢说话,在道路上(相见也只) 国都里的人没有谁敢说话,在道路上(相见也只)用眼睛 示意)。 (示意)。 注意:如果不用增加词语也能明白,就尽量不要增。
六、古文今译的基本原则
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 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信、达、雅”翻译原则。 翻译原则。
1.信
“信”就是要求译文表达原文的内容要准确,要忠实于原文。 就是要求译文表达原文的内容要准确,要忠实于原文。 这是对文言文今译最基本的要求。 这是对文言文今译最基本的要求。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 孟子 梁 惠王上》 惠王上》) 听到它们的叫声,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译文 听到它们的叫声,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因此仁慈的 人总是远离厨房。 人总是远离厨房。 夫天生烝民,树之司牧,本以养民也。 夫天生烝民,树之司牧,本以养民也。(《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 上天创造了百姓,并为百姓设置官员, 译文 上天创造了百姓,并为百姓设置官员,本来就是让他 们为老百姓服务的。 们为老百姓服务的。
认为注释可以代替翻译。 (注释不能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的需要) 认为翻译有害于原作的艺术风格。 (翻译可能会失去一些原文特点,通过提高翻译水平,可以 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面貌)
三、古文今译的原则 1.直译与意译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直译又叫对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 要求译文和原文尽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直译忠实 于原文,甚至要求译文的语言单位和原文的语言单位之间,要 构成等值的关系。一般要求,能够直译的尽量直译。 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灵活地表达翻译。 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灵活地表达翻译。 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灵活地表达翻译 郭沫若说:统摄原意,另铸新词。“意”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统摄原意,另铸新词。 统摄原意 所以意译的侧重点也就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可增删、调换 词语,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的 基础上,摆脱原文词句的束缚,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
3古汉语今译问题
3、调整词序 调整词序。 调整词序
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 译文: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加以灾荒。 ②子曰:“甚矣吾衰也!”(《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
古漢語今譯問題
一、古文今译的要求
信、达、雅
所谓“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与原文含义相合;所谓 “达”,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文意前后贯通;所谓“雅”, 指译文要富有原文情趣,典雅优美。 以“信”为本,兼及“达”、“雅”。
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译文A:水鸟儿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 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译文B:鸟儿轻轻唱,落在河洲上。美丽俏姑娘,青年好 对象。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 心。(贾谊《过秦论》) 译文:他们怀着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 吞并八方的雄心。
二、古文今译的方法
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杨伯峻先生说: “译文在尽可能不走原意并保持原来风格下力求其 流畅明白。但古人言辞简略,有时不得不加些补充 词句。”(《孟子译注·例言》)
①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论语·宪问》)
②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 进》)
③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 造于朝。(《孟子·公孙丑下》)
4、不当译者不硬译。 、不当译者不硬译。
(1)古今常用、意义无别的普通词语。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 语·颜渊》) 译文:子夏道:“我听说过,死生听之命运,富贵由天安 排。”
古汉语今译问题..
一、古文翻译的历史 1、古时的古文翻译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魏风· 硕鼠》)
郑玄笺云:“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恩德来顾眷我。”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用命,巽巽朕位?” 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 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尚书·尧 典》)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用命,践朕位?”岳 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 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如 何?”……(《史记· 五帝本纪》)
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采采卷耳, 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 置彼周行。
郭沫若《卷耳集》
一片碧绿的原野, 原中有卷耳蔓草开着白色的花。 有位青年妇女左边肘上挂着一只浅浅的提篮, 她时时弓下背去摘取卷耳, 又时时昂起头来凝视着远方的山丘。 她的爱人不久才出了远门, 是骑着一匹黑马,携着一个童仆去的。 于在春《国风普通话翻译》 她在家中思念着他坐立不安, 所以才提着篮儿走出郊外来摘取卷耳。 但是她在卷耳的青白的叶上, 采来采去的苍耳子, 看见她爱人的英姿; 她在卷耳的银白色的花中, 斜口筐子可还没有装满。 也看见她爱人在向她微笑。 可怜我惦记那远行的人, 远方的山丘上也看见她爱人在立马踌躇。 带着个愁惨的面容, 又好像在向她诉说别离羁旅的痛苦。 把篮子搁在那大路边。 所以她终究没有心肠采取卷耳了, 她终竟把她的提篮丢在路旁, 尽在草茵上思索。
直译的优与劣:
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助读者 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能有效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达不清。
意译的优与劣:
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便 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字 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
古汉语今译问题
《古汉语今译问题》学习提示壹、古文今译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帮助别人阅读古文;二是作为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一种综合性训练。
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做到一方面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准确细致地体会原文的意义和语言风格,另一方面要用确切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貮、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直译是将句子中的每个字词都在译文中加以落实,力求做到一句对一句,一字对一字地翻译,从而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原貌,忠实地反映原文的语言特点。
意译是在对原文的意思融汇贯通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述。
作为一种古汉语学习的训练手段,我们提倡古文今译应以直译为主,在必要的情况下采用意译。
具体地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意译,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我们试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
(《论语·宪问》)弑:古人对子杀父、臣杀君的专称,现代汉语没有专门的词汇与之对应,所以只能用“杀死”、“杀害”一类的词翻译。
沐浴:照字面直译是“洗干凈头发和身子”,而孔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表示虔诚庄重,所以如果直译无法表现原文所含的深意和内在的思想内容,而结合意译将此句译为“孔子听说后就洗干凈头发和身体(虔诚庄重地)去上朝。
”效果更好一些。
2、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这是孔子听说他的弟子冉求帮助鲁国的季孙氏采用新的田赋制度后很生气地说的一句话。
“鸣鼓”即敲着鼓,但这样直译并没有准确地表达出原意,如果采用意译译成“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声讨他”,则较概括而明确。
3、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造于朝。
(《孟子·公孙丑下》)“采薪之忧”是古人托病辞谢的委婉说法,如果直译为“有不能去砍柴的忧虑”则辞不达意,不如意译为“有病”。
古汉语中对死有种种委婉说法,如“山陵崩”、“宫车晏驾”、“不可为讳”、“填沟壑”等,对此应根据不同的对象、身份和原文的语气用大体相应的词去意译,如“山陵崩”可译为“百年之后”,“不可为讳”译为“不幸辞世”等。
2020古文今译方法_古文今译常见错误_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
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
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
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
“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
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古汉语今译
三 古汉语今译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三、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 善处理 古今汉语比较,有同的一面, 也有异的一面,异的一面是:词 语、词语的搭配以及句子结构均 有所不同。碰到这些不同的地方, 今译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 些困难时今译面临的主要问题。
1.首先说一说词语的问题: 例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史记· 鸿门 宴》) 译文:项羽大吃一惊,按剑跪起大声而问:“来客 是什么人?”
(2)古代汉语中某种句子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也还 存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意思却通常用另 一种句式来表达。这时译文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 习惯,改用另一种句式。
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 子· 逍遥游》) 这里“水之积”是“名+之+动”作主语,“不 厚”是谓语,直译为“水的聚积不厚”,这是 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但是显得很别扭。更常 见的是“水聚积得不厚,即用“名词主语+动 词+得+补语”的结构来表达。
(2)词语的斟酌问题 例如: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
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译文一:那明静的景色,瀯瀯的泉声,使人耳目 舒畅,而那空灵幽静的境界,更令人心旷神怡。
译文二:溪水清凉的景色躍入眼簾,潺潺的水声传 入耳中,恬淡空虚的境界融入神思,深沉而幽静的 气氛沁人心灵。 译文二不但求准确,而且求生动,保持了原文整齐的 排比句式,而且分别用“躍入眼簾”、“传入耳中”、 “融入神思”、“沁人心灵”来翻译“与目谋”、 “与耳谋”、“与神谋”、“与心谋”,较好地体现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译文要通畅明白
“雅”——译文要典雅优美
其中, “信”、“达”是基本要求,而 “雅” 则是译文追求的目标
第十六章古汉语今译问题
2019年4月24日12时6分 三峽大學文傳學院——柯移順研製
6
2、意譯:就是按照原文所表達的意思去翻譯。
意譯之所以叫意譯,就在“意”字上,這個“意”就 是指文章的思想內容,所以意譯的側重點也就是傳達 原文的思想內容。
為了更好地、更清楚地將原文的思想內容表達出來, 意譯時可增刪、調換詞語,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結構, 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從原文詞句的束 縛中爭脫出來,只統攝原文大意進行翻譯。
不拘泥于原文的具體字句,側重於從整體上傳達原文 的意韻的一種譯法。
適用範圍:適合與一些文藝作品特別是詩歌。
缺點:譯文可能與原文有一定出入,極端是亂譯。
2019年4月24日12时6分 三峽大學文傳學院——柯移順研製
7
例如:
譯文:
淩餘陳兮躐餘行, 陣勢衝破亂了行,
左驂殪兮右刃傷。 車上四馬,一死一受傷。
帝曰:“咨,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用命,巽朕 位?”嶽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 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 聞,如何?”……(《尚書·堯典》)
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用命,踐朕 位?”岳應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 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曰 虞 舜 。 ” 堯 曰 : “ 然 , 朕 聞 之 , 其 如 何 ? ” …… (《史記·五帝本紀》)
才到樹林中去。
2019年4月24日12时6分 三峽大學文傳學院——柯移順研製
18
三、調(轉譯) 即調整原文的語序進行翻譯。 漢語表達習慣合理調整語序,使一些特殊
的語句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
例一:吾 誰 欺? 欺天乎?(《論 語·子罕》)
古汉语今译问题
‚赠告‛义)中的间接宾语(即近宾语),
前。例如:
《左传· 襄公十四年》:‚天生民而
立之君。‛
【译文:上天生下人民并为论积贮疏》:‚古之人曰: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
或受之寒。’‛
【译文:古人说:‚一个农夫不耕
田,就有人因此而遭受饥饿;一个妇
件事‛却必定要为那件事找个托辞的态
度。】
14
2 古汉语中的句子成分(如主语、 谓语、宾语)经常省略,在译文中要
根据“表达通畅明白”的要求,予
以补足。有时,还要根据表达的要 求,适当地在译文中添加一些词语。
例如:
15
陶渊明《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一:看见了捕鱼的人,就很奇怪,问来 的地方。全都回答了他们。就邀请回家,摆酒、 杀鸡、做饭。】 【译文二:桃花源里的人看见渔人,就非常惊 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 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上酒、杀了鸡、 做好饭招待他。】
使原文中每一个字词(特别是实 词)都在译文中得到落实,尽可
能地不要漏译。
11
例如:
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欤?” 【译文一:当官也忧愁,下野也忧愁,那
么什么时候才快乐?】
【译文二:这样看来,进朝当官也忧愁,
退居江湖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
候才能快乐呢?】
12
司马迁《报任安书》:‚向者,仆常厕 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译文一:以前,我也曾经当过官,在
31
5 对古汉语中某些特有的 修辞方式,翻译时,要对用词 或句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 符合现代的习惯说法。
古汉语今译问题
3、调
即调整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如: 吾 谁 欺?欺天乎?(《论语· 子罕》) 译文:我 欺骗 谁 呢?欺骗老天吗?
4、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如: 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孟子· 滕文 公下》) 译文:百姓盼望他像大旱时盼雨呀。
5、增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如: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 邵公谏 弭谤》) 译文:京城的人没有谁敢说话,道路上 (相见也只)用眼睛(示意)。
五、古文今译的方法
对 换 调 留 增 删
1、对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逐个对译成字面 意思与之完全相同的现代的词语。如: 余 幼时 即 嗜 学。(宋濂《送东阳马 生序》) 译文:我 小时候 就 喜欢 学习。
2、换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字面意思 与之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如: 肉 食 者 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译文:做官的人 浅薄,不能深远地谋划。
意译
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
侧重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可增删、调换 词语,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可以统 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
2、直译与意译的比较
直译的优劣: 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 助读者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能有效保留原 文的语言风格。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 达不清。 意译的优劣: 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 便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但不利于读者理 解原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
6、删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 文。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文今译技巧探讨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文今译技巧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然而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古文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古文今译便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重要手段。
掌握有效的古文今译技巧,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还能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准确理解古文中的字词含义字词是构成古文的基本单位,准确理解字词的含义是进行古文今译的基础。
古文中的字词含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许多字词具有多义性、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点。
例如,“亡”在古文中常见的意思有“逃跑”“丢失”“灭亡”等。
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中,“亡”是“逃跑”的意思;在“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中,“亡”则是“丢失”的意思。
再如,“妻子”在古文中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仅指“男子的配偶”。
对于通假字,要根据其本字来理解含义。
比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中的“反”通“返”,意思是“返回”。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常见字词的多种含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提高对字词的敏感度,从而能够准确判断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二、把握古文中的语法结构古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也有诸多不同。
例如,古文中的语序常常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情况。
“何陋之有?”(《陋室铭》)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马之千里者”(《马说》)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此外,古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也较为常见,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等。
在“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中,“蹄”原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用蹄子踢”。
了解这些语法结构和词类活用现象,对于准确翻译古文至关重要。
教师要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语法规律。
三、结合古代文化背景古文往往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古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报任安书》:“向者,仆常厕 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译文一:以前,我也曾经当过官,在 朝廷上发表过一些小小的议论。】 【译文二:先前,我曾经夹杂在下大夫 的行列里,陪伴外朝的官吏发一些微不 足道的议论。】
———
《论语·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而必为之辞。” 【译文一:君子讨厌那种人,他们想做某 件事,不公开说“想做”,却一定要为自 己找一个借口。】 【译文二:君子讨厌那种回避说“想做某 件事”却必定要为那件事找个托辞的态 度。】
———
2 古汉语中的句子成分(如主语、 谓语、宾语)经常省略,在译文中要 根据“表达通畅明白”的要求,予 以补足。有时,还要根据表达的要 求,适当地在译文中添加一些词语。
例如:
———
陶渊明《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一:看见了捕鱼的人,就很奇怪,问来 的地方。全都回答了他们。就邀请回家,摆酒、 杀鸡、做饭。】 【译文二:桃花源里的人看见渔人,就非常惊 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 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上酒、杀了鸡、 做好饭招待他。】
古汉语今译问题
———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 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 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 平的重要手段。
一、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
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
得到反映。
———
例如:
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3雅 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
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 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
“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对于一般人 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和“达”;至于 “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 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
———
三、翻译的具体方法
脯鄂侯。” 译文:“鄂侯争这件事很急、辩这件事很急,
所以就把鄂侯作成了干肉。” “争之急”、“辨之疾”中的“争”、“辨”
是动词谓语,“之”是宾语,“急”、“疾”是补 语。这种句型,翻译时最好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争之急、辨之疾”是同义复用,可合在一起译成 “为这件事争辩得很厉害”。“脯”是名词活用为 动词,“故脯鄂侯”应译——成— “所以(纣王)就把鄂侯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 与之齐。”
【译文一:齐国的使臣到大梁来,孙膑就以 受刑犯人秘密拜见,游说齐使。齐使认为有特 殊才能,偷偷车载一起回齐国。】
【译文二:齐国的使臣到(魏国的首都)大梁 来,孙膑就用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秘密拜见齐 国使臣,向他进行游说。齐国使臣认为孙膑有 杰出的才能,就偷偷地载了他,和他一起回到 齐国。】
———
《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即位, 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 焉,他邑唯命。’”
【译文:到郑庄公继承王位(做了国君), 姜氏就替他(指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 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 死在那里,(不宜给他,)其他地方一定听 从(您的)吩咐。”】
———
3 有些古汉语词句在现代汉 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说法,无法一 字一字地对应翻译,或照字面翻 译后显得呆滞生硬,在这种情况 下,可以用意译的方法,译出其 大意。
【译文:触龙回答说:“十五岁了。 虽然他(舒祺)年纪小,我还是希望在自 己死前把他托付给您。”】
———
韩愈《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一: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卑 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 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 紧扣原文字词,努力做到 使原文中每一个字词(特别是实 词)都在译文中得到落实,尽可 能地不要漏译。
———
例如:
范பைடு நூலகம்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欤?” 【译文一:当官也忧愁,下野也忧愁,那 么什么时候才快乐?】 【译文二:这样看来,进朝当官也忧愁, 退居江湖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 候才能快乐呢?】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误:兄:像哥哥一样 正: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2达
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 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 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
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 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
例如: 《战国策·赵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
例如:
———
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 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 难哉!”
【译文:当我从心中取出在学习中 所获得的知识和认识,而把它们倾注 到手上写成文章时,我只是务必排除 世人用惯了的陈词滥语,那真是极其 艰难的事啊!】
———
又如:
《战国策·赵策》:“对曰:‘十五 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
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
起干。
———
二、翻译的标准
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
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
即“信、达、雅”。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
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
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
其尔雅。”
———
1信
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
记·陈涉世家》)
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
假托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
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
的人。
———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
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
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
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
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
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 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 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 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 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
例如: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
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误:方:方圆 正:方:见方 即把大山的占地面积截长补短变成正 方形计算,其边长叫“方”;而“方圆”则指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