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三章 卒中单元
一、概念 卒中单元(stroke unit )是指改善住院卒中患者 的医疗管理模式,专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 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提 高疗效的组织系统。 二、分类 (一)急性卒中单元
(二)康复卒中单元
(三)联合卒中单元
(四)移动卒中单元
三、建立卒中单元的意义 (一)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三)有利于继续教育 四、卒中单元的建立和实施
缓释剂200mg的复合剂,2次/d,或氯吡格雷75mg/d。(3)
如使用噻氯匹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检测血常规。(4) 频繁发作TIA时,可选用静脉滴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2.抗凝药物
建议:(1)抗凝治疗不作为常规治疗。(2)
对于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 TIA 患者,推荐使用抗凝
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3)TIA患者经抗
(3)不同级别的医院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 适的卒中单元类型。
第四章 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一、脑卒中患者的识别 二、脑卒中患者的运送 三、现场及救护车上的处理和急救应收集 的信息;急救措施及相关处理
第五章 急诊诊断及处理
一、诊断
(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二)诊断分析步骤:是卒中还是其他疾病;是哪一类 型的卒中;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指征。 二、处理 基本生命支持:气道和呼吸;心脏功能;血压调控等。 三、急诊处理流程
九、其他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代谢综合征; 缺乏体育活动; 饮食营养不合理; 口服避孕药; 其它促凝危险因素。
第二章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第一节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 因素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两方面,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又分为生理学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 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和行为学危险因 素如:吸烟、酗酒、肥胖、抑郁等(参见第一章)。
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3)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查高血压(I级推荐, A级证据);如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 肾病者,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4)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2DS2-VASc评分≥2分且出 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患者,建议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NR目 标值范围在2-3)(I级推荐,A级证据);如有条件也可选择新 型口服抗凝剂,如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或依度沙班 (B级证据);但对严重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15ml/min) 者或透析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不推荐使用上述几种新型 抗凝剂(C级证据)。
大医精诚 厚德至善
滨州市人民医院
Binzhou People's Hospital
一、高血压
(4)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 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 患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 的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5)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 (I级推荐,A级证据);伴糖尿病或蛋白尿肾病的高血压患者 应进一步降低至130/80mmHg(II级推荐,B级证据)。65-79 岁老年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90mmHg,如能耐受,还应 进一步降低至<140/90mmHg(II级推荐,B级证据),≥80岁的 老人血压一般降至<150/90mmHg(II级推荐,B级证据)。
(3)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40/90mmHg时应开始使用药物降压 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 标应低于130/80mmHg(II级推荐,B级证据)。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简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长春市,130021) 饶明俐一、编写背景及原则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成立(2002.7.7)。
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组织多学科专家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2年第四季度开始)。
3、编写原则:以循证医学结果为依据,借鉴国内外近期公布的脑血管病及相关疾病防治指南的内容;以认真、科学、求实的态度,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并尽可能与国际接轨的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广泛征求相关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而成。
二、内容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
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
目前,全国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节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一、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 46%。
一项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脑卒中的死亡率降低58%。
建议:(1)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居民预防脑卒中的意识,主动关心自己的血压;建议≥ 35岁者每年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经常测量血压(至少每2—3个月测量1次),以调整服药剂量。
(2)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3)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定规模的示范社区,定期筛查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和随诊。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0版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第三章卒中单元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 脑梗死3 脑出血4 蛛网膜下腔出血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第一节颅内动脉瘤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1 颅内压增高2 血压的调控3 肺炎及肺水肿4 血糖改变5 吞咽困难6 上消化道出血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9 心脏损害10 急性肾功能衰竭11 水电解质紊乱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13 脑卒中继发癫痫14 压疮15 体温异常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1 急诊常规护理2 昏迷的护理3 瘫痪的护理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5 压疮的护理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脑血管病一二级预防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1)
• • • • • 年龄 性别 高血压 心脏病 糖尿病 • • • • • 吸烟 酗酒 血脂异常 颈动脉狭窄 TIA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2)
• 肥胖
• • • • • 高半胱氨酸血症 血小板聚集性高 遗传因素 膳食营养素缺乏 促凝危险因素
• • • • • • 缺乏合理运动 食盐摄入量高 口服避孕药 季节与气候 药物滥用 其它疾病
卒中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高血压 糖尿病 血脂异常 心脏病 高半胱氨酸血症
吸烟 酗酒 肥胖 抑郁 不良生活方式
• • • • • •
首次卒中发病机制的正确评估
卒中后血压管理
干预血小板聚集 抗凝治疗 干预治疗TIA 颈动脉狭窄治疗、高半胱氨酸血症、 血脂异常、高血糖管理(同一级预防)
首次脑梗死发病机制的正确评估
10
5
0
阿司匹林1,2
氯吡格雷1,2
氯吡格雷对高危血管事件患者的疗效
临床事件的预防 / 年 / 1,000名患者 (与阿司匹林对比)
300 250 事件发生率* / 1000名患者 (平均随访时间, 2 年) 200
152
150
100 50 0
1 1
141
200
2 8
172
238
3 4
204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75mg
高血脂、高血糖治疗与建议
1、他汀类降血脂药 2、早期静注GIK液(葡萄糖—氯化钾 —胰岛素) 3、建议定期监测血糖、血脂 4、饮食监控、增加运动 5、必要时药物治疗
脑 出 血
急性脑出血的内科治疗
★一般治疗(综合治疗) ☆ 卧床休息: 2-4 周,避免情绪激动及 血 压升高。 ☆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病人将头歪向 一侧,及时吸出口腔内分泌物和呕吐物,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完整版)中国目前约有高血压患者2.7亿,糖尿病患者1.1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而且这些卒中高风险人群的数量还在继续攀升。
大量研究证明,减少脑血管病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重视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管理。
1 卒中危险因素控制1.1 不可干预危险因素推荐意见:·询问家族史可有助于识别卒中风险高的个体(IIa类推荐,A级证据)。
·患者有罕见的卒中遗传病因(如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Fabry病、COL4A1基因相关的脑出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关节松弛皮肤脆弱综合征Ⅳ型等)时,可考虑转诊去做遗传咨询(IIb类推荐,C级证据)。
不建议在人群中为预防首次卒中进行常规遗传筛查(III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例患SAH或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考虑应用CTA 或MRA等非侵袭性筛查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能是合理的(IIb类推荐,C级证据)。
·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患者,≥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SAH,或≥1名亲属罹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可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Ib类推荐,C级证据);对肌纤维发育不良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CTA或MRA等非侵袭性方法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Ib类推荐,C级证据)。
1.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2.1 证据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1.2.1.1 高血压推荐意见:·建议常规进行人群血压筛查,并对高血压患者予以适当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I类推荐,A级证据)。
·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建议每年进行血压复查和高血压相关的健康体检(I类推荐,A级证据)。
·高血压患者需要规律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到<140/90mmHg的目标值(I类推荐,A级证据);伴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依据其耐受性还可进一步降低(I类推荐,B级证据)。
最新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策略PPT课件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50岁以上,血清肌酐中度升高或10 年总心血管风险大于20%的高血压病人有益。(中国 高血压防治指南2006)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稳定(<150/90mmHg),合 并一项高危因素应该使用阿司匹林(中国专家共识 2006)
高血压患者简易评估法
阿司匹林
一级预防
降压
降糖
调脂
降压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收缩压下降 10mmHg
冠心病风险下降>20% 卒中死亡风险下降 30%
降脂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LDL—L每降低 1mmol/L
冠心病发生风险下降20% 卒中发生风险下降20%
降糖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HbA1C每 降低1%
心梗下降>14% 卒中下降12%
体检早期发现癌前病变,精神心理一级预防:不 让致癌因素长期接触;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 断、早治疗;三级预防:治疗,或减轻痛苦,提 高生活质量或临终照顾。
生活方式干预显著降低 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生活方式 干预
女性卒中风险 下降 55%
男性冠心病风险 下降 27%
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
改变生活方式
常用降脂药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
胆酸螯合剂等。在使用降脂药时要注意: (1)当血脂以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 药为主时,应以使用他汀类药物为主。(2) 当以甘油三脂升高药为主时,应以使用贝特 类或烟酸类药物为主。
D:控制血糖。在初次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当 中,有半数人已存在心脑血管疾病,1/3的人已 存在高血压,2/3已存在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的 卒中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4-5倍。
悄悄的杀手 隐形杀手 甜蜜杀手
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策略
0.78(0.47-1.29) 0.82(0.53-1.26) 0.74(0.48-1.15) 0.7(0.51-0.96)
0.34 0.36 0.18 0.03
N=39876,ASA100mg qod vs. placebo,10yrs
N Engl J Med 2005, 352:1295-1304
250
心 肌 梗 200 死 病 例 数 100
239
139
致 30
死 性
26
心 肌 20
梗
死
病 10
例
10
数
%
15
心 肌 梗 10 死 发 病 率5
10.1
4
安慰剂 阿司匹林
安慰剂 阿司匹林
P<0.00001
P=0.007
内科医师健康研究, N=22071,ASA325mg/隔日vs. Placebo,5yrs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28
高血压推荐使用阿司匹林
高血压无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大于50岁或肌酐中度增高,或心血管 风险增加,则获益大于风险(心梗降低获益大于出血风险),应考虑
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ESH2007)
血压控制的高血压患者考虑使用阿司匹林。(JNC 7)
研
究
Women’s Health Study
中华医生网收集编目/
Women’s Health Study
22
首次脑梗死危险降低24%
RR 95%CI
P
脑卒中 0.83 0.69-0.99 0.04
脑梗死 0.76 0.63-0.93 0.009
脑卒中* 0.46 0.25-0.85 0.01
2005 2001 1998 1998 1992 1989 1988
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策略
心脑管疾病具有多种危险因素
肥胖 高血脂 缺乏运动 冠心病家族史 危 险 因 素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
高龄
糖尿病
房颤
我国心血管疾病巨大的后备军
悄悄的杀手 隐形杀手 甜蜜杀手 ●高血压 2.0亿 ●血脂异常 1.6亿 ●糖尿病 2300万 ●空腹血糖受损 2000万 ●肥胖 6000万 ●超重 2.5亿 ●烟民 3.5亿 ●被动吸烟 9.0亿
微笑杀手
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
改变生活方式
阿司匹林
一级预防
降压
降糖
调脂
健康的生活方式
蛋白质15.2%,脂肪25.3%, 碳水化合物55.6%,吃饭八分饱, 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脂肪摄入量。
合理膳食
中等程度有氧 戒烟1年使冠心 运动:慢跑每 适量运动 病危险降低50% 戒烟 天少于30分钟 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5年使心血 ,每周5天以上 管疾病危险降至 最好天天运动 正常人水平 少量饮酒 心理平衡 有利因素 心 善 多 广 淡 葡萄酒 每天少于120ML 存 待 做 交 泊 啤 酒 每天少于350ML 健 自 实 朋 名 康 己 事 友 利 鸡尾酒 每天少于45ML
E:健康教育。戒烟:戒烟1年能使冠心病风 险降低50%,戒烟15年能使心血管疾病风险 降至正常人水平。限酒:每天饮葡萄酒应少 于100ml,啤酒应每天少于250ml,白酒应 少于25ml。 合理饮食:吃饭八分饱,多吃蔬菜和水果, 特别要注意低盐(每天不超过6克)、低脂 (每天脂肪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30%)。坚 持运动:进行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快走、慢 跑、骑车等有氧运动,最好天天运动。同时 注意劳逸结合与保持年轻的心态。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详细描述:特殊人群的 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 血管硬化和血液粘稠度 增加等因素,容易发生 脑血管病。因此,应积 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等基础疾病,同时保持 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孕妇:孕妇在孕期由 于生理变化,容易发生 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 等并发症,进而增加脑 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因 此,应积极控制基础疾 病,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和胎儿监测。
吸烟与饮酒
血脂异常是指血脂水平异常升高,是动脉 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缺血性脑 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烟 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会对血管壁造成损 伤,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
02
脑血管病预防
一级预防
总结词
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尚未发生脑血管病的人群,通过控制 和干预危险因素,降低疾病风险。
脑血管病分类
脑血管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流行病学
发病率
脑血管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较高, 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00万人
,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比较大 。
死亡率
脑血管病是中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 因之一,每年因脑血管病死亡的人 数约150万人。
4. 心理健康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健康状态,减轻压力和焦虑,有助于 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二级预防
总结词
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已经发生脑血 管病的人群,通过规范治疗和管理 ,预防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
详细描述
二级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范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 的治疗方案,并进行规范化治疗, 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2019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9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脑血管病对国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目前脑卒中在我国的流行状况仍处于高峰期,并导致巨大的疾病负担。
基于《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修订工作,形成《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指南主要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摘自: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9):684-709.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9.09.0021、高血压推荐意见:(1)建议各级医院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或24h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识别白大衣高血压或隐性高血压(Ⅰ级推荐,A级证据)。(2)推荐进行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评估,有助于选择启动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时机(Ⅰ级推荐,A级证据)。(3)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查高血压(Ⅰ级推荐,A级证据);如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4)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5)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 (Ⅰ级推荐,A级证据);伴糖尿病或蛋白尿肾病的高血压患者应进一步降低至130/80 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65~79岁老年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还应进一步降低至<140/90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80岁的老人血压一般降至<150/90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6)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可使用,以降低脑卒中风险。具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2、吸烟推荐意见:(1)吸烟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是明确的。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Ⅰ级推荐,A级证据)。(2)吸烟者应戒烟(Ⅰ级推荐,A级证据);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Ⅰ级推荐,B级证据)。(3)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主动与被动吸烟危害的认识。促进各地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法规;在办公室、会议室、飞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严禁吸烟,以减少吸烟对公众的危害(Ⅱ级推荐,B级证据)。3、糖尿病推荐意见:(1)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或做糖耐量试验,及早识别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状态(Ⅰ级推荐,A 级证据)。(2)糖尿病患者应改进生活方式,首先控制饮食,加强身体活动,必要时口服降糖药或采用胰岛素治疗。推荐一般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为糖化血红蛋白<7.0%(Ⅰ级推荐,A级证据)。(3)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40/90mmHg时应开始使用药物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应低于130/80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4、血脂异常推荐意见:(1)在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包括<2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确诊后应考虑给予他汀治疗;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脑卒中高危人群建议定期(3~6个月)检测血脂(Ⅰ级推荐,C级证据)。(2)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将降低LDL-C水平作为防控ASCVD危险的首要干预靶点。根据ASCVD风险设定LDL-C目标值:极高危者LDL-C<1.8 mmol/L(70mg/dl);高危者LDL-C<2.6mmol/L(100mg/dl)(Ⅰ级推荐,B级证据)。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标者,LDL-C水平至少降低50%(Ⅱ级推荐,B级证据)。极高危患者LDL-C基线水平如果能达标,LDL-C水平仍应降低30%左右(Ⅰ级推荐,A级证据)。(3)可考虑烟酸用于HDL-C降低或脂蛋白(a)升高的患者,然而其对预防缺血性卒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同时还有增加肌病的风险,故应谨慎使用(Ⅲ级推荐,B级证据)。(4)可考虑贝特类药物用于糖尿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可能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但同时可能会增加血尿酸水平和痛风发病风险(Ⅲ级推荐,B级证据);但其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不推荐贝特类和他汀类药物常规联合应用(B级证据)。(5)可以考虑在给予他汀类药物基础上联合使用依折麦布,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防脑卒中;对于合并糖尿病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可能获益更多(Ⅲ级推荐,B级证据)。(6)对于不能耐受他汀治疗或他汀治疗未达标的患者,可考虑联合使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如纤维酸衍生物、烟酸、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但其降低脑卒中风险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证实(Ⅲ级推荐,C 级证据)。5、心房颤动推荐意见:(1)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房颤动。确诊为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对年龄>65岁的患者,建议在初级医疗保健机构通过脉搏评估联合常规心电图检查进行心房颤动筛查(Ⅱ级推荐,B级证据)。高危患者长时程心电监测可提高房颤检出率,但应结合经济状况考虑个体可接受的监测时长(Ⅱ级推荐,A级证据)。(2)应根据心房颤动患者绝对危险因素分层、出血风险评估、患者意愿以及当地医院是否可以进行必要的抗凝治疗监测(INR),决定进行适合的个体化抗栓治疗(Ⅰ级推荐,C级证据)。(3)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如CHA2DS2⁃VASc评分≥2分且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人群,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NR目标值范围在2~3)(Ⅰ级推荐,A级证据)。
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4. 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应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后效 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患 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 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5.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I级推 荐,A级证据);伴有糖尿病或蛋白尿肾病的高血压患者应进 一步降低至130/80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 65~79岁老 年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90mmHg,如能耐受还应进一 步降低至<140/90mmHg (Ⅱ级推荐,B级证据); ≥80岁的老 人血压一般降至<150/90mmHg (Ⅱ级推荐,B级证据)。
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高发病率:全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首发脑卒中发病 (粗)率为345.1 /10万;加权率为246.8 /10万;每年 首发脑卒中240万;
高患病率:脑卒中的患病率(粗)1596.0/10万;加 权率为1114.8 /10万;全国脑卒中存活者1100余万人
高死亡率:脑卒中死亡(粗)率为159.2 /10万;加 权率为114.8 /1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10余万人
高致残率:2/3留下残疾 高复发率:我国缺血性卒中的年复发率17.7% 卒中后抑郁人群>1/3
2019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国目前约有高血压患者2.7亿; 糖尿病患者1.1亿; 血脂异常患者1.6亿; 并且这些脑血管病的高风险人数还在持续攀
2. 推荐进行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评估,有助于选择启动 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时机(I级推荐,A级证据)。
3.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查高血压(I 级推荐,A级证据)。 如伴有并发症者(充血性心力衰 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肾病),应给予抗高血压 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肾内科 Dr. HAN
前言
自《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发布以后,近几年国内外 一些大型人群研究结果陆续发表。基于此背景,中华医学会神经 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再次对《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 进行更新。
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修订工作,组织多名临床和流行病学专家, 重点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近几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经过学组专家多 次讨论后定稿。新指南更加强调应针对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积极进行早期干预。
推荐意见: (1)询问家族史可有助于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个体(Ⅱ级推荐,A级证 据)。 (2)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人患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可疑颅内动脉瘤的患 者,可以考虑应用计算机断层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等非侵袭性技术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Ⅲ级推荐,C级证据)。
Stroke, 2004, 35(1): 212-227. Stroke, 2012,43(12): 3161-3167.
以此数据推算,在任意时间点全国约有脑卒中存活者1 100余万人,每 年首次发生脑卒中者240 余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10余万。
Circulation,2017, 135(8): 759-771.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种族 遗传因素 出生体重
年龄
年龄增长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风险累计效应以及脑卒中危险因素 的增加,显著提高了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发病风险或发病率。
(6)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可使用,以降低脑卒中风险。具 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Ⅰ级推荐,A级 证据)。
吸烟
(1)吸烟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是明确的。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 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辅导、 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Ⅰ级推荐,A级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脑血管病对国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目前脑卒中在我国的流行状况仍处于高峰期,并导致巨大的疾病负担。
针对目前中国的现状,减少脑血管病危害和疾病负担的最有效方法是应加强和重视患者首次发病前的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努力减少脑卒中的人群发病率。
自《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发布以后,近几年国内外一些大型人群研究结果陆续发表。
基于此背景,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再次对《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进行更新。
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修订工作,组织多名临床和流行病学专家,重点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近几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经过学组专家多次讨论后定稿。
新指南更加强调应针对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
本版“指南”引用的文献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正式发表的文章,推荐类别和证据级别与《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的标准一致。
具体如下: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一、年龄年龄增长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风险累计效应以及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增加,显著提高了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发病风险或发病率。
二、性别各年龄段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多高于女性,但在8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和脑卒中死亡率高于男性,可能是男女期望寿命差异的结果。
三、种族脑卒中风险存在种族差异已得到流行病学研究的支持。
与白种人(170~335/10万)相比,45~74岁中国人脑卒中的发病率(205~584/10万)稍高,并且出血性卒中的比例也相对较高(33%比12%)。
四、遗传因素推荐意见:(1)询问家族史可有助于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个体(Ⅱ级推荐,A级证据)。
(2)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人患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可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计算机断层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非侵袭性技术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Ⅲ级推荐,C级证据)。
五、出生体重研究表明,出生体重小于2500 g者患脑卒中的风险是出生体重4000 g者的2倍以上,介于二者之间的出生体重和脑卒中风险呈现出显著的线性趋势。
而较正常出生体重组,高出生体重组成年人肥胖的风险增加2倍,并与年轻成年人颈动脉壁厚度的增加相关。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一、高血压推荐意见:(1)建议各级医院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或24 h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识别白大衣高血压或隐性高血压(Ⅰ级推荐,A级证据)。
(2)推荐进行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评估,有助于选择启动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时机(Ⅰ级推荐,A级证据)。
(3)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 mmHg 或舒张压80~89 mmHg)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查高血压(Ⅰ级推荐,A级证据);如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4)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 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
(5)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Ⅰ级推荐,A级证据);伴糖尿病或蛋白尿肾病的高血压患者应进一步降低至130/80 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
65~79岁老年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还应进一步降低至<140/90 mmHg(Ⅱ级推荐,B级证据),≥80岁的老人血压一般降至<150/90 mmHg(Ⅱ级推荐,B 级证据)。
(6)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可使用,以降低脑卒中风险。
具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二、吸烟推荐意见:(1)吸烟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是明确的。
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Ⅰ级推荐,A级证据)。
(2)吸烟者应戒烟(Ⅰ级推荐,A级证据);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Ⅰ级推荐,B级证据)。
(3)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主动与被动吸烟危害的认识。
促进各地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法规;在办公室、会议室、飞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严禁吸烟,以减少吸烟对公众的危害(Ⅱ级推荐,B级证据)三、糖尿病推荐意见:四、心房颤动 推荐意见: 五、其他心脏病推荐意见:建议成年人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心脏疾病(Ⅰ级推荐,B 级证据)。
疑有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可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脑卒中或其他系统性栓塞预防方案。
六、血脂异常 推荐意见:(1)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或做糖耐量试验, 及早识别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状态(Ⅰ级推荐,A 级证据)。
(2)糖尿病患者应改进生活方式,首先控制饮食,加强身体活动,必要时口服降糖药或采用胰岛素治疗。
推荐一般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为糖化血红蛋白<7.0%(Ⅰ级推荐,A 级证据)。
(3)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40/90 mmHg 时应开始使用药物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应低于130/80 mmHg (Ⅱ级推荐,B 级证据)。
(1)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房颤动。
确诊为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
对年龄>65岁的患者,建议在初级医疗保健机构通过脉搏评估联合常规心电图检查进行心房颤动筛查(Ⅱ级推荐,B 级证据)。
高危患者长时程心电监测可提高房颤检出率,但应结合经济状况考虑个体可接受的监测时长(Ⅱ级推荐,A 级证(3)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如CHA2DS2-VASc 评分≥ 2分且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人群,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NR 目标值范围在 2~3)(Ⅰ级推荐,A级证据)。
(5)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 CHA2DS2-VASc评分为1分,且出血风险较低,抗栓治疗可用可不用。
如果选用抗凝治疗或阿司匹林治疗,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体化原则(出血风险、经济负担、耐受性等)确定(Ⅲ级推荐,C 级证据);对于CHA2DS2-VASc 评分为0分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不推荐抗栓治疗(B 级证据)。
(2)应根据心房颤动患者绝对危险因素分层、出血风险评估、患者意愿以及当地医院是否可以进行必要的抗凝治疗监测(INR ),决定进行适合的个体化抗栓治疗(Ⅰ级推荐,C 级证据)。
(4)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2DS2-VASc 评分≥2分且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患者,建议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NR 目标值范围在2~3)(I 级推荐,A 级证据),如有条件也可选择新型口服抗凝剂,如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或依度沙班(B 级证据);但对严重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15ml/min)者或透析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不推荐使用上述几种新型抗凝剂(C 级证据)。
(6)对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 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但患者需能够承受至少 45 d 的术后抗凝治疗(Ⅲ级推荐,B 级证据)。
(1)在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包括<2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确诊后应考虑给予他汀治疗;40 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脑卒中高危人群建议定期(3~6个月)检测血脂(Ⅰ级推荐,C级证据)。
(2)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将降低LDL-C水平作为防控ASCVD 危险的首要干预靶点。
根据ASCVD风险设定LDL-C目标值:极高危者LDL-C<1.8 mmol / L(70mg/dl);高危者LDL-C<2.6 mmol/L(100 mg/dl)(Ⅰ级推荐,B级证据)。
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标者,LDL-C水平至少降低50%(Ⅱ级推荐,B 级证据)。
极高危患者LDL-C基线水平如果能达标,LDL-C水平仍应降低 30% 左右(Ⅰ级推荐,A级证据)。
(3)可考虑烟酸用于HDL-C 降低或脂蛋白(a)升高的患者,然而其对预防缺血性卒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同时还有增加肌病的风险,故应谨慎使用(Ⅲ级推荐,B 级证据)。
(4)可考虑贝特类药物用于糖尿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可能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但同时可能会增加血尿酸水平和痛风发病风险(Ⅲ级推荐,B级证据);但其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不推荐贝特类和他汀类药物常规联合应用(B级证据)。
(5)可以考虑在给予他汀类药物基础上联合使用依折麦布,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防脑卒中;对于合并糖尿病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可能获益更多(Ⅲ级推荐,B级证据)。
(6)对于不能耐受他汀治疗或他汀治疗未达标的患者,可考虑联合使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如纤维酸衍生物、烟酸、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但其降低脑卒中风险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证实(Ⅲ级推荐,C级证据)。
七、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推荐意见:(1)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可服用他汀类药物和(或)阿司匹林,并筛查其他可治疗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的治疗并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健康饮食、适当的身体活动(Ⅰ级推荐,C级证据)。
(2)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70%),在预期寿命大于5年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医院(围手术期脑卒中和死亡发生率<3%)可考虑行CEA 或CAS(Ⅱ级推荐,B 级证据)。
行CEA或CAS的患者,如无禁忌证,围手术期与手术后应给予抗血小板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
(3)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定期进行超声筛查和随访,评估狭窄的进展和脑卒中风险(Ⅱ级推荐,C级证据)。
八、饮食和营养推荐意见:(1)建议膳食种类应多样化,且能量和营养的摄入应合理;增加食用全谷、豆类、薯类、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Ⅰ级推荐,A级证据)(2)建议降低钠摄入量和增加钾摄入量,有益于降低血压,从而降低脑卒中风险;推荐食盐摄入量≤6 g/d(Ⅰ级推荐,A级证据)。
(3)具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应控制每日膳食胆固醇摄入量(Ⅱ级推荐,B级证据)。
九、缺乏身体活动推荐意见:(1)个体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身体活动来降低脑血管病风险。
建议老年人、脑卒中高危人群应进行最大运动负荷检测后,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进行锻炼(Ⅰ级推荐,B级证据)(2)健康成人每周应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 min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运动等)(Ⅰ级推荐,B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