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改革重点放在农业
2.农业内容: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3.工业内容: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4. 结果:缺乏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下台,改革告终。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 对赫鲁晓夫政策的调整: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注重发展重工业,与美国军备竞赛,1975年后,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迅速发展
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了与国外合资企业
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不断滑坡
3.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前言:1953年,赫鲁晓夫开始执政苏联,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但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种植玉米,结果只能导致颗粒无收。
总结:
1.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和“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 新经济政策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从基本国情出发,运用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利用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 斯大林时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如何看待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工业的迅速增长?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一度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其结果是造成苏联的解体。
通过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的了解,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1.改革应深入彻底,不断探索,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形式的变化,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3.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4.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5.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