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教导学案(第3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教导学案(第3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教导学案(第3课时)课程概述本节课主要学习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溶解度的定义,掌握溶解度与温度、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的关系,以及学习如何在实验中测定溶解度。

学习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掌握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理解溶解度与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的关系。

4.学习如何在实验中测定溶解度。

学习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的溶剂中可以溶解的最大量的溶质。

溶解度的计量单位通常有克/升、摩尔/升等。

2.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温度对溶解度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氢气在液态氨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 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关系溶解度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有关。

一般来说,溶质与溶剂的相似性越大,其溶解度就越大。

如在水中,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通常比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大。

4. 实验方法测定溶解度实验中常用的测定溶解度的方法有饱和溶解度法和过饱和溶解度法。

饱和溶解度法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加入溶质至溶液中,直到加入的溶质不再溶解,此时称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解度法是指通过调整温度和溶质添加量使得溶液超过饱和状况,从而测定其溶解度。

拓展学习如果你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感兴趣,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以下内容:1.溶质的粒子大小对溶解度的影响;2.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3.溶解度曲线和饱和溶液的特征。

总结本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溶解度及其与温度、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的关系,以及如何测定溶解度的实验方法。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对溶解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 导学案

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 导学案

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导学案一、课前导知1.导入:首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溶解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溶解度指的是单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常用来描述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程度。

2.目标导学:引导学生学习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概念讲解:解释和定义关键词:溶解度、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等。

4.洞察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改变温度或溶质的浓度,会对溶解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5.设计实验:设计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并将实验结果用图表展示。

二、学习过程1.探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所给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设计实验验证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

2.数据整理:学生将实验得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并准备绘制溶解度与温度的折线图。

3.图表绘制:学生根据整理的数据,使用Markdown中的表格和折线图语法,绘制溶解度与温度的折线图。

4.分析和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结论。

三、知识点总结1.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2.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3.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将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绘制成折线图,直观地显示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4.饱和溶液:当溶质的质量达到溶解度时,继续溶解会导致溶质不再溶解,形成饱和溶液。

5.过饱和溶液:在溶解度以下的温度下制备的溶液,可以超过其溶解度,形成过饱和溶液。

四、实例分析1.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温度下,当溶质质量超过溶解度时,会形成过饱和溶液。

2.学生观察到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溶解度与温度的折线图,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趋势。

3.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规律: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

五、拓展应用1.学生可以尝试设计实验,研究其他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如溶剂的种类、压力等。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从溶液形成的角度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晶体及晶体的形成过程,理解海水晒盐的流程图及其原理。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分析使学生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并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5.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2.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其主要外界影响因素。

学习流程:一[温故知新]:1.你能回忆出什么叫溶液吗?它有哪些基本特征?2.现有6.5g锌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1)在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为,其质量为 g;溶剂的化学式为,其质量为 g.(2)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其中溶质的化学式为,其质量为 g;溶剂的化学式为,其质量为 g.二[我会自学]: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3.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4. 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下,某固态物质在g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

三 [我会探究][活动探究一]: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搅拌,观察现象。

然后再加入10mL水,搅拌,观察现象。

请同学们参阅33—34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5 g:加了几次后才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

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观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固体物质的溶解是无限制的吗? 。

2.象①③④⑥这几种溶液是指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而象②⑤⑦⑧这几种溶液是指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案一、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话题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导入新课:•你有没有遇到过溶解的情况?•什么是溶解?溶解的原理是什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分享和讨论其经验。

这将为引入新的概念和知识做好铺垫。

二、引入概念•溶解:指的是一个物质在另一个物质中以单分子(原子、离子或分子)的形式散布,形成透明的溶液。

溶解过程是物质间作用的结果。

•溶剂:指在溶液中占主要成分的物质。

溶剂的量多少可以影响溶解度。

•溶质:指在溶剂中被溶解的物质。

溶质的种类和量都会影响溶解度。

•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度达到最大时的溶液。

三、溶解度与溶质的种类不同的溶质在相同的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这是由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导致的。

以氯化铵和氯化钠为例,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而氯化钠的溶解度较低。

这是因为氯化铵中的离子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更强的相互作用力。

即使是同类离子,如氯离子和溴离子,在相同的溶剂中也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这是因为离子的尺寸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影响其溶解度。

四、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溶解度与温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由于在较高的温度下,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相互之间的碰撞概率增加,从而有利于溶质溶解。

但也有一些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会下降。

例如,硫酸铜在20°C以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在20°C以上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这种特殊性是由于在较高温度下硫酸铜会分解为硫酸和二氧化硫气体。

五、实验探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进行以下实验:1.实验材料与器材:氯化钠,烧杯,温度计。

2.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烧杯。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钠。

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九单元 溶液导学案 课题二 溶解度

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九单元   溶液导学案  课题二  溶解度

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溶液导学案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2.知识目标:通过动手实验和多媒体演示实验,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3.能力目标: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三、教学方法采用“设问—自学—实验—启发—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四,实验准备药品: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仪器: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六,教学过程依据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我以“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动手实验和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到饱和溶液的研究条件和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回顾复习:溶液的定义,溶质和溶剂的定义。

导入生活:一杯白糖水,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要想让杯子里的水变得更甜,我应该怎么做?是否向杯子里加的白糖越多,水就会越甜?提出问题:白糖能否无限制的溶解?引入新课给学生时间阅读课本知识完成导学案内容,先让学生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再通过动手实验探究物质到底是不是无限制的溶解,以5克食盐氯化钠在20毫升的水里溶解情况再加五克再加15毫升水由不饱和到饱和倒不饱和再到不饱和转换让学生了解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质达到饱和溶液需要的那些条件”。

溶解度导学案

溶解度导学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3.了解结晶现象。

【教学重点】1、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形成2、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含义【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形成【课前】:一.学案自学1. 叫饱和溶液。

叫不饱和溶液。

2、.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下,有没有继续溶解的存在,如有,且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3.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该溶质,振荡后加入的溶质质量并不减少,则原溶液是溶液;再将该混合物加热,未溶的溶质全部溶解,这说明。

.4.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饱和溶液?5.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课中】二.小组交流,班级展示三.合作探究【问题1】、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1、阅读P33《活动与探究》2得出结论:。

3、交流讨论:(1)、“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2)、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是什么?【问题2】、硝酸钾作为实验室里的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1、阅读P34《活动与探究》2三.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根据上述实验探究,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讨论】:1.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3、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怎样相互转化?(讨论写出)五、结晶:。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课本p34-p35,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四.【课堂反思】:(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五.【反馈检测】: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极稀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B.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C.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可能变成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5.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A.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B.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C.加热到30℃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D.在20℃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6、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课后反思: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一、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是溶解度。

你是否注意到,在实验中有些物质能够完全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则只能溶解一部分?你是否想过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二、学习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2.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能够运用溶解度概念解释实验现象。

三、学习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和压力下,在溶液的平衡状态下,溶质在溶剂中最多能够溶解的量。

溶解度通常用溶质在100克溶剂中的质量或摩尔数来表示,单位为克/100克溶剂或摩尔/升。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一般来说,固体物质在升高温度时溶解度会增加,而气体物质在升高温度时溶解度会减小。

•压力:对固体和液体溶质来说,压力的变化对溶解度几乎没有影响。

而对气体溶质来说,压力的增加会增加气体的溶解度。

•溶质和溶剂性质: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影响溶解度。

相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度可能不同,相同的溶剂中不同的溶质溶解度也可能不同。

3. 实验现象与溶解度解释•一些物质在水中能够完全溶解,形成透明的溶液,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很高。

•一些物质在水中只能溶解一部分,剩余的物质无法溶解,形成悬浮液或沉淀,这些物质的溶解度较低。

四、学习任务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物质,进行以下任务:1.查找并记录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2.研究并分析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3.思考并解释为什么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差异。

完成上述任务后,你可以将结果进行整理,并准备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研究成果。

五、拓展学习1.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因素(例如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性质等)对溶解度的影响;2.搜集并读一篇相关的科学文章,了解前沿的溶解度研究内容。

六、学习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通过实验的探究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我们对溶解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导学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操作加入5g的氯化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现象结论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冷却[投影板书]一、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讨论、总结][投影板书]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

此说法对否?为什么?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

”这句话是否正确?[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引导]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讨论][结论]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提问]“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教师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互转化。

[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

因此上述转化特殊性的存在。

例:Ca(OH)2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导学案(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 导学案(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导学案(2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溶解度;2.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3.探究溶解度与溶质、溶剂性质的关系;4.理解溶解度对溶液的浓度和饱和度的影响。

导入引导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有些物质在水中能够完全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中只能溶解一部分,甚至无法溶解。

这是为什么呢?这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吗?导学内容一、什么是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或最大体积。

通俗地说,溶解度就是溶剂溶解溶质的能力。

二、如何测定溶解度?要测定物质的溶解度,首先要制备一系列不同质量(或体积)的溶液,然后观察溶解物质完全溶解的最大质量(或体积),即为溶解度。

下面我们来实际操作一下,测定一种物质的溶解度。

1.准备实验用具:–高精度电子天平;–试管;–毛细管;–饱和溶液。

2.实验步骤:1.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小团物质A的质量,记录下来,并将物质A放入试管中;2.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溶剂B,用毛细管搅拌均匀,直到物质A完全溶解;3.重复以上步骤,分别向试管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物质A,直到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3.实验记录: | 物质A质量(g) | 溶解度(g/mL) | | :————- | :————- | | 0.5 | | | 1.0 | | | 1.5 | | | 2.0 | |三、溶解度与溶质、溶剂性质的关系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

常见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溶质、溶剂的性质:–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解度越大;–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弱,溶解度越小。

2.温度:–大部分化学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部分化学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压力:–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在溶质气体与溶剂之间存在;–溶质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减小而减小。

四、溶解度对溶液的浓度和饱和度的影响溶解度对溶液的浓度和饱和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导学案)-word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导学案)-word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现在我们先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①什么叫做溶液;②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③什么叫做溶质、溶剂。

④蔗糖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⑤氯化钠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又分别是什么?我们知道氯化钠能溶于水中,但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题2《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33页,快速阅读活动与探究的第一个实验。

二、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阅读教材33—34页,完成下列表格)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15mL水,搅拌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冷却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大部分固体物质)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三)浓溶液与稀溶液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含溶质较少的溶液——。

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1.固体溶解度(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状态:饱和单位:克【讨论】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课本P36上的资料卡片)2.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通过绘制、观察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你得到什么信息?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还有可以知道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通过观察这两图可以知道有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

只有少数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少,例如氯化钠。

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例如熟石灰3.气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3、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

【课前预习】:1、溶解度表示。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表示。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能改变固体溶解度的方法有。

4、叫做溶解度曲线。

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同学们绘制一条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5、气体溶解度是指【课堂探究】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思考】:1、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或硝酸钾,会有什么区别?2、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或食盐,会有什么区别?3、溶液有无达到饱和状态?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性大小”的实验方案(先设计方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后,再进行实验)【讨论】: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需满足什么条件?1、概念(自己归纳溶解度的概念,注意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

2、含义:【讨论】: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的含义2、上述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是多少【练习】:判断下列关于溶解度的叙述是否正确1、将36克氯化钠溶于100克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2、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26.5g氯化钠,因此氯化钠在20℃时溶解度为26.5g3、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硝酸钾,而200克水最多溶解63.2克硝酸钾,因此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溶剂质量增大而增大4、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20克氯化钠,因此氯化钠在20℃时溶解度为20克5、20℃时, 100克水中溶解36克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因此氯化钠在20℃时溶解度为36克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记忆课本上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4、溶解度曲线【思考】:阅读课本36页表9-1,明确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列表法,思考该方法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活动二:绘制溶解度曲线(根据课本37页《活动与探究》1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用稿纸合作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讨论】:1、溶解度曲线的点、交点等的含义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你能获得哪些有用的信息?【练习】: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各题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2、图9-12中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最大的物质是,影响最小的物质是。

九年级下册化学导学案 第9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第2课时 溶解度

九年级下册化学导学案 第9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第2课时 溶解度

第2课时溶解度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重点)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物质溶解性大小的习惯分类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重点)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了解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国青藏高原有许多美丽而奇特的盐碱湖,湖水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食盐和纯碱。

有趣的是,当地人在生活实践中总结了一条规律,就是“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你知道为什么吗?这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呢?教学过程二固体的溶解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35-3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溶解度表示在__一定温度下__,某固态物质在__100g__溶剂里达到__饱和__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__水__里的溶解度。

2.固体的溶解度的四要素缺一不可,同学们相互之间说一说,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3.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还可以怎么说?【合作探究】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直至饱和。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互相讨论:定性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四要素:①__一定温度__,②__100g溶剂__,③__饱和状态__,④__单位:g__。

【教师点拨】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通过增加温度和溶质质量来提高溶解度的方法;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二、学习内容本课时将学习和掌握以下内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4.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1.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单位,知道了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和溶质质量有关。

今天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更深入地了解溶解度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实验操作实验材料与器材:水杯、烧杯、天平、纯净水、食盐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纯净水;2.在第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食盐,搅拌均匀直至溶解,形成饱和溶液;3.在第二个烧杯中加入适量食盐,搅拌均匀,但不至于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

实验记录:饱和溶液颜色:无色不饱和溶液颜色:无色3.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已经达到最大值,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2.不饱和溶液是指溶质的质量未达到最大值,尚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

4.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除了温度和溶质质量,还有哪些因素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呢?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答案写在下面:5.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我们知道,温度对溶解度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进行以下实验:实验材料与器材:水杯、烧杯、天平、纯净水、食盐、热水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纯净水;2.在第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食盐,搅拌均匀直至溶解,形成饱和溶液;3.在第二个烧杯中加入适量食盐,搅拌均匀,但不至于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4.将第一个烧杯中的饱和溶液放入热水中加热,并观察溶解情况。

实验记录:加热后,饱和溶液中的食盐逐渐溶解,溶液变得更加清亮。

6. 溶质质量对溶解度的影响除了温度,溶质的质量对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3、对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4、掌握相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学习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学习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导学过程温故互查1、溶液概念:。

2、特征:和。

思考: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小组内同学互相举例说明。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3-35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实验1:向10毫升水分几次等量的持续加食盐搅拌观察。

用硝酸钾代替食盐持续加入10毫升水中,直到有固体剩余,然后加热观察,再加硝酸钾搅拌。

等溶液冷却再观察又如何?填写p33、34页表格。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溶液;还能,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注意氢氧化钙和气体的特殊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思考:饱和溶液必须具备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什么?和。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3、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

同温下,同种溶质的比一定要浓。

4、结晶与海水提盐(1)结晶:固体从溶液中以的形式析出,这个过程叫结晶。

(2)结晶的方法:和思考与讨论:海水提盐的过程是怎样的?(P35页)【随堂检测】1、下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A、含溶质较多的溶液B、含溶质较少的溶液C、溶液中有固体物质的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加入该溶质不能再溶解的溶液。

2若要将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准确的是()A、加蔗糖B、蒸发溶剂C、倒出一部分溶液D、降低温度3、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克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克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准确的是()A、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可能是不饱和溶液4、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不准确的是()A、倒出少量溶剂B、投入硝酸铵C、蒸发部分水D、适当降温5、下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A、浓溶液B、加入同种固体还能溶解的溶液C、蒸发水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D、降温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6、将ag氯化钠粉末放入b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A、等于(a+b)gB、小于(a+b)gC、大于(a+b)gD、不大于(a+b)g7、一定温度下,将某种饱和溶液倒出一半,则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A、由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B、向剩下的溶液中加入食盐晶体,仍能再溶解C、溶液中溶剂的量减少一半D、溶液中溶质的浓稀水准不变8、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准确的是()A、含有溶质较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C、不能溶解任何溶质的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9、在一定温度下,要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升温B、降温C、加入溶质D、恒温加入溶剂10、某硝酸钾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则该溶液为硝酸钾的溶液,向其中加入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则该溶液为硝酸钾的溶液。

11、在T℃时,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掉少量水后,无晶体析出,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填:增加或减少)12、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能够采用的方法有:, 。

水平拓展13、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A.降温到10℃时有KNO3析出B.蒸发掉10g水,有KNO3析出。

C.加热到30℃时,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溶解。

D.在20℃时,向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14、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A.很浓的溶液B.含100g水的溶液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含100g该物质的溶液15、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不论在什么温度下,一杯杯底有食盐固体不能再溶解的食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液D.某一温度下,一杯杯底有蔗糖固体不能再溶解的蔗糖水在任何温度下都是饱和溶液16、下列各说法准确的是()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B.不能用加热的方法配制较浓的石灰水C.要把接近于饱和的糖水变成饱和,可把其中的水倒出一些D.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都能变成不饱和溶液17、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变,若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钠溶液变成饱和讨论:常温下等量的水(20mL)溶解的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呢?如果将水温提升,最多能溶解的固体的量是否会变化呢?阅读教材p35-39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二、固体的溶解度1、概念:一定时,某固态物质在溶剂(一般指水)里达到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1)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2)外因:主要是。

3、五个要素:(1)指明一定的;(2)溶剂为;(3)溶液的状态必须是;(4)溶解度的单位是;(5)未指明溶剂,则认为是溶剂。

4、计算:溶解度(s)=(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克5、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见教材P36资料)思考:“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的意义是什么?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约为0.17克,请问氢氧化钙属于物质?(填“易溶”、“微溶”、“可溶”或“难溶”)6、溶解度曲线(1)定义: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

(2)意义:a.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

b.两条曲线上的交点表示。

c.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上方的点表示。

d.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3)规律:a.b.c.(4)应用:思考与讨论:为什么北方的盐湖有“冬捞碱,夏捞盐”之说?(碱指碳酸钠,盐指氯化钠)【随堂检测】1、KCl)温度/℃0 20 40 60溶解度/g 27.6 34.0 40.0 45.5A.KCl KCI 34.0 g C.40℃时,K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0%D.60℃的K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2、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仍是饱和溶液B.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C.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80g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D.t2℃时,在100g水中放入60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3、右图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绘制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请你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t1℃时,a物质的溶解度 b 物质的溶解度(填“>”、“<”或“=”)。

(2)将t2℃时a、b两种物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物质。

(3)溶解度曲线图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

图中A、50-40-30-20-10-甲乙温度/t t溶解度/gB两个状态中,溶液属于不饱和状态的是,状态最不稳定的是。

情景表现:为什么啤酒瓶摇晃振荡后再撬开时会喷出很多泡沫?三、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压强101kPa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时的气体体积。

如:氮气压强为101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的水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氮气,则在时,氮气的溶解度为。

2、四个要素:(1)指明一定的温度(2)压强为101kPa(3)1体积水里(4)饱和时溶解的气体的体积3、影响因素:(1)内因:气体的性质(2)外因:主要是和;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

【思考讨论】为什么在夏天的午后,湖面上经常会有鱼儿浮在水面?刚喝完冰雪碧后,往往会有打嗝的现象,这又是怎么回事?炎热的夏天,刚从冰箱取出的冰啤酒忽然爆瓶,又是什么原因?【随堂检测】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B、启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2、下列四种条件下,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最大的是()A、高温高压B、高温低压C、低温低压D、低温高压【综合练习】NaNO2(亚硝酸钠)、NaCl和物质M(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请根据图像和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t2℃时,NaNO2、NaCl和物质M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如图2所示,当往试管中加入5mL稀盐酸时,试管内立刻产生大量气泡,同时放热使烧杯中饱和溶液变浑浊(不考虑水分蒸发)。

请判断该饱和溶液中溶质是NaNO2、NaCl和物质M 中的。

我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