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案(五语上部编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 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准备歌曲《月光》的视频。2.搜集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

背出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了解作者,激发阅读兴趣

贾平凹,本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中国当代作家。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起,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浮躁》,《商州》《废都》《白夜》《土门》《废都》《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秦腔》《高兴》《古炉》。《老生》《山本》等长篇小说。

三、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鼻音“袅”,以及多音字“累”等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四、默读课文,寻找“月迹”

1.一读课文: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如“袅袅”“嫉妒”以及多音字“悄、累”在词语“悄没

声儿”“累累的骨朵儿”中的读音。

要注意“嫉妒”和“妒忌”的区别哟!

2.二读课文:默读课文,结合所提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感知线索: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了?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并动笔画一画。归纳总结出答案。教师相机板书:穿衣镜上(2)→院子里(3)→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20)→小河里(21)→眼睛里(23)

(2)感知情感:孩子们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月亮的足迹,有哪些不同的反应?从而可以看出他们心情怎样?

借助相关词语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教师相机板书:闷着高兴痒痒的嫉妒大呼小叫

3.三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自主填写学生活动卡并进行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汇报点拨。

①第2自然段,穿衣镜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从三个“爬”中感受月亮由“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全没了踪迹”的整个变化的过程,“我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化: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②第3自然段,院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抓住“玉玉的、银银的”感悟月色美。

③第21~24自然段,河边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抓住弟弟妹妹寻月的动作和语言,从每个人的眼睛里看到月亮,体会我们寻月的满足感。

(3)鼓励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寻月”带来的欢愉之感。

五、研读对话,升华“月迹”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部分,找出描写奶奶说的话的句子,用“”画出来。

(1)课件出示:①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②奶奶,那月上是……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③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

(2)学生细细品读,交流思考:从奶奶这些话中感受到什么?

预设:

月亮的脚步是匆匆的;

月亮是美好的,它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追寻月亮就是在追寻美好的事物;

每一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并追求美好的生活。

(3)小结:是啊,月亮那么美好,孩子们寻月是寻找童年的快乐,而对于所有人来说,我们都向往像月亮一样美好的生活,追求如月色一般美好的事物。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4~19自然段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

“我”想象的月亮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嫉妒”?

(1)汇报:

奶奶告诉我们月亮里住着嫦娥,多美的景色啊,“我”想象到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所以一定住着十分漂亮的女子,而三妹是漂亮的,三妹就说月亮是她的。于是,引来其他人的嫉妒。

(2)小结:月亮不只属于一个人,它属于每一个人。美丽的月亮就如美好的事物,这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

3.体会作者情感上的变化。

(1)出示句子: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2)齐读句子,引导学生想一想感受到了什么。(满足)

(3)再出示句子: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4)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由开篇的不满足到最后的满足,体会寻月是快乐不断加深的过程。

六、课堂练笔,拓展“月迹”

1.引导总结:文中的“寻月”过程如此美妙,你能结合生活中你对月亮的观察,说一说不一样的月亮吗?

2.布置作业:

(1)运用文中的写法,比如运用动词,抓住事物特点,写出事物的变化。把自己经历的“寻月”过程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