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消化道炎
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伴哮喘急性发作的护理
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伴哮喘急性发作的护理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北京100853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rtis,EG)是一种临床上较为罕见的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在胃肠壁某一层或全层浸润,释放细胞毒性蛋白损伤组织为特征,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1],病变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各层。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胀等。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疾病,它主要以可逆性的气流受限、气道高反应性以及气道炎症为主要特征,在临床上以气喘、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
有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EOS)是引起气道高反应和气道炎症的关键细胞,在气道炎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现报道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伴哮喘急性发作的护理。
1.临床资料患者男,71岁,身高:170cm,体重:47kg,BMI:16.3kg/m2。
患者于1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困难,表现为进食哽咽不适,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未消化食物,以进食硬质食物明显,进食流质食物尚可。
就诊当地医院查胃镜,病理提示:(胃体)粘膜间质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符合嗜酸性粒细胞胃炎。
患者自行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症状无缓解,患者为进一步治疗,6月21日门诊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收入我科。
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20余年,长期应用异丙托溴铵气雾剂,症状控制可,2015年5月及2017年4月分别因嗜酸性粒细胞胃炎在我科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
本次入院患者精神状态良好,体力弱,食欲差,睡眠正常,近1月体重下降2.5kg,大小便正常。
6月22日08:10大夫查房时,患者自诉偶尔喘憋,呼吸平稳,遵医嘱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L/分,孟鲁司特钠片10mg口服每晚一次。
6月23日18:00患者体温37.8℃,遵医嘱给予温水擦浴,21:00体温38℃,遵医嘱给予吲哚美辛栓50mg纳肛后体温恢复正常。
2024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膳食管理
2024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膳食管理摘要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 E) 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常见千5岁以下儿童。
膳食管理是儿童E E 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旨在减少食物过敏原的暴露。
膳食管理方法包含基千氨基酸的要素饮食、基千经验的排除饮食以及基于食物过敏测试的靶向排除饮食。
文章详细讨论了3种饮食疗法的优缺点,同时强调营养师评估EG E患儿营养摄入的重要性,为EG E患儿的膳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 E)是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道疾病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EG I Ds) 中的一种少见类型,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局限出戍弥漫性浸润胃肠道各层为特征,存在多种胃肠道症状[1 1根据临床表现和嗜酸性粒细胞在消化道壁内浸润的部位,EG E可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黏膜病变型、肌层病变型及浆膜病变型[21 EG E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最高[31目前我国关于EG E的研究多为个案报道或小型病例研究[4-5 ], 无确切的发病率。
但全球EG E的发病率及患病率明显增加,可能与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61有研究认为该病与食物过敏有关,饮食疗法可作为EG E的初始治疗方法[ 71针对EGE,饮食治疗方法包括要素饮食、经验由非除饮食法和靶向排除饮食[8],每种饮食都有潜在的优劣势。
本文重点比较了3种饮食疗法的优缺点,为EGE的膳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 营养评估营养评估是EGE患儿膳食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包括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以及膳食分析[91人体测量常常采用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身高别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
膳食分析可通过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或食物频率问卷来评估当前的饮食情况,包括有无食物过敏史等。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嗜gastroenteritis,EG)
• 典型的EG以胃肠道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 水肿增厚为特点。
• 通常累及胃窦和近端空肠,如累及结肠,则以盲 肠和升结肠较多见。
• 可累及食管、肝脏和胆道系统,也有仅累及直肠 的报道。
流行病学
• 年龄:
– 主要发生在20-50岁,儿童和老年人也可发病。
• H - Helminthic (ie, worm) infections
– 寄生虫感染:蠕虫、吸虫
• I - Idiopathic HES
–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 N - Neoplasia
– 肿瘤:淋巴瘤、白血病、胃或肺部肿瘤等
• A - Allergies
– 过敏: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毒素
粒功能 – 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与EG发病也有关系 – 嗜酸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
临床表现
• 缺乏特异性 • 根据病变部位及浸润程度不同而各异
按浸润程度分类
• 粘膜型
– 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粘膜。可有过敏性病史和较高的血 IgE浓度,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 降和腰背痛,病变严重时可有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 吸收不良等
• Uchida K, Okazaki K, Konishi Y, et al. Clinical analysis of autoimmune-related pancreatitis. Am J Gastroenterol 2000; 95: 2788-2794
• Wang Q, Lu CM, Guo T, Qian JM. Eosinophilia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pancreatitis. Pancreas. 2009 Mar;38(2):149-53.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 本病的诊断有时很困难,如出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伴随 胃肠道出血、蛋白丢失等症状,需要考虑此疾病的可能。进一步检查需 要消化道造影以及内镜检测,活检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此病需要与一 些疾病相互鉴别,如克罗恩病等。
❖ 蛋白过敏性嗜酸性胃肠炎诊断需要依靠两个步骤,首先病人临床表 现需要是由于嗜酸粒细胞的炎症病变引起,其次这个炎症必须是由于特 殊的食物中的抗原引起。
❖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部分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
病理改变
❖ 嗜酸粒细胞在胃肠道浸润很广,可从口腔至直肠,其中胃部和小肠最常 见,肝脏、大网膜等可同时受累。根据受累部位,分为局限型嗜酸性肉 芽肿和弥漫型嗜酸性胃肠炎。
❖ 局限型:以胃窦部多见,常引起幽门梗阻,肉眼可见坚实或橡皮息肉状 肿物,表面光滑,有黏膜覆盖。
❖ 弥漫型:黏膜水肿、充血、增厚,偶见表面溃疡及糜烂,受累肠壁水肿、 增厚、失去光泽,浆膜面失去光泽,有纤维渗出,其组织学特点为:
❖ 1.由纤维母细胞与胶原纤维构成的黏膜下基层水肿。 ❖ 2.基质有大量的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可同时伴有巨噬细胞。 ❖ 3.黏膜下血管、淋巴结、肌层病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根据有无食物过敏分为特发型和蛋白过敏型。 ❖ 1.特发型: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及嗜酸粒细胞浸润深度有关。嗜酸粒细
❖ 1.由于病灶中存在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过敏原与胃肠道组织胺接 触后,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 2.有学者认为是由于淋巴细胞衍生的嗜酸性趋化因子吸引嗜酸粒细胞 所致。
❖ 3.部分学者认为胃肠组织中肥大细胞Fc受体与食物抗原引起的IgE抗 体结合后,在遇相应的抗原,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
❖ 但部分学者持相反意见,因为并不是每个患者都有过敏史,有些患者 控制过敏食物后,不能缓解症状。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_例并文献复习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Vol.14 No.6 March 2024185[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J01733)。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李丽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福建泉州 362000[摘要]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是一种罕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以胃肠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
目前认为其机制可能是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和2型辅助性T 细胞(Th2)介导的免疫反应共同完成。
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甚至是腹水,可伴或不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缺乏特异性,病理诊断标准不规范,临床诊断较困难。
本文报道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关键词]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6-0185-05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6.43A case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and literature reviewLI Libi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jian, Quanzhou 362000, China[Abstract]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E) is a rare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infiltration of eosinophil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issue.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unknown. At present, it is believed that its mechanism may be a combination of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mediated by immunoglobulin E (IgE) and immune response mediated by type 2 helper T cells (Th2).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is disease are diverse, including abdominal pain, diarrhea, vomiting, and even ascites, with or without elevated peripheral blood eosinophils. Due to the lack of specificity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auxiliary examinations, pathological diagnostic standards are still not standardized, and clinical diagnosis is still difficult. This article reports a case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in order to enhance clinical physician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Key words]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Treatment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局灶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尤其是胃和十二指肠。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一.概述是一种以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胃和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不明确,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青壮年好发,儿童少见。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发病最多。
病变可侵犯自食管至结肠的全消化道黏膜。
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皮肤湿疹、荨麻疹、足踝部水肿等。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依赖于胃肠壁受浸润的深度和食管胃小肠和结肠病变的有无,临床可分为3型。
二.病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儿童多见,成人很少能找到与过敏有关的食物,有药物或毒素引起本病的报告。
三.临床表现1.黏膜型(Ⅰ型)病变主要侵犯胃肠黏膜组织,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进食特殊过敏食物可使症状加重。
体检可发现皮肤湿疹、荨麻疹、足踝部水肿等。
部分患者还可因胃肠道出血表现为贫血。
病变广泛时出现小肠吸收不良、蛋白丢失性肠病、贫血等全身性表现,青少年出现发育不良,生长迟缓,女性可有继发性闭经。
2.肌层型(Ⅱ型)以肌层病变为主,由于本型胃和小肠壁增厚、僵硬,临床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幽门和小肠梗阻、恶心、呕吐、腹痛,抗酸药或抗胆碱药难以缓解。
3.浆膜型(Ⅲ型)浆膜下层病变为主,相对少见,占整个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10%左右。
可出现腹腔积液,腹腔积液中含大量的嗜酸性细胞,本型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两型并存。
四.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80%的病人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和肌层病变为主的病人(1~2)×109/L,浆细胞病变为主时,可达8×109/L。
还可有缺铁性贫血,血清白蛋白降低,血IgE增高,血沉增快。
2.粪便检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粪便检查的意义是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有的可见到夏科-雷登结晶,便常规检查潜血呈阳性,有些病人有轻中度脂肪泻。
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肠炎4例论文
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肠炎4例【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461-01嗜酸粒细胞性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1]。
病按浸润程度分为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作出判断,极易误诊[2]。
现总结我院近期收治的4例嗜酸粒细胞性肠炎患者资料。
报告如下。
病例1 患者男,13岁,因间断腹痛、呕吐10余天于2011年2月17日入院。
既往体健。
腹痛为中上腹以及下腹部为著,阵发性,可自行缓解,便前腹痛明显,便后可略减轻。
患儿腹痛无明显规律,时轻时重。
轻时为隐痛,可以忍受,重时腹痛剧烈。
同时伴有呕吐。
大便有时性状正常,有时略稀,每日1-2次到每2日1次不等,有过便中带血,为少许鲜红色血液,量不多,共2-3次。
排便时时有肛门疼痛,入院前近2日排黄色稀水样便,每日约10次,纳差。
查体:腹平坦,触诊软,上腹剑突下、脐周以及左侧腹部均有压痛,以上腹剑突下为著,无明显反跳痛以及肌紧张,未触及明显包快。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6.0×109/l,gr 61%,ly 22%,eo 13%。
尿淀粉酶 635u/l。
血淀粉酶 30u/l。
尿常规未见异常。
血生化大致正常。
腹平片正常。
腹部彩超:腹腔中等以上积液;胃窦部胃壁较厚。
粪便常规:潜血阳性,形状水样便,白细胞 2-6[hp],红细胞 0-3[hp]。
胃镜:慢性胃炎-非萎缩性。
全腹部多排ct平扫:1、肝脏钙化灶。
2、左上腹部及下腹部肠壁略增厚,考虑炎性可能性大。
3、腹腔及盆腔积液。
综合考虑胃肠炎可能性大,注意嗜酸粒细胞性肠炎。
由于患儿腹水较多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并予以提检相关检查。
腹水常规:血性腹水,多核0.8,单核0.2,蛋白33g/l.雷氏试验:++++,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间皮细胞。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
过敏性紫癜(腹型、Henoch型)
除伴有一系列
消化道症状及体征外,多伴随皮肤紫癜。实验室检查 可有半数以上的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BT可延长, 毛细血管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6
性粒细胞浸润;③特殊食物摄入后出现胃肠道症状; ④为非必要条件,末梢血中可有lgE升高,而亦可见 血气及CRP升高。
4.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治疗及预后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
Gastroenterology,the Second Medical College,Ha’erbin Medical U— niversity Ha’erbin 1 50086.China
中图分类号:R593;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5709(2007)02—0201—03
收稿日期:2006—03—06
4 4.1
器官,如脑、心、肺、。肾等,其病程短、预后差,常在短期 内死亡。Hardy和Anderson提出诊断标准为‘1“:①外 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50×109/L,持续半年以 上,②缺乏明确病因;③伴有多器官受累的相应症状 和体征:心、肺、中枢神经系统、皮肤、肌肉等。
5.5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 Greenberger提出的诊断标准: ①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②胃肠壁内嗜酸
TaUey提出的诊断标准¨钊
①有胃肠道症状;
6.1
②病理活检证实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的嗜酸性粒 细胞浸润;③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外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的疾病。
4.3
避免接触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和稳定肥大细胞,达到 缓解症状,清除病变的目的。
6.1.1
内科治疗:①饮食的控制:对于确定的或可疑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2 3 . 3 2)×1 0 / L ,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比例 4 .1 0 % ~ 6 3 . 2 l %, 嗜酸性 粒细 胞 计 数 ( 0 . 4 8~1 4 . 7 3 )×1 0 ’ /
L 。外周血 嗜酸性粒 细胞增 高者 2 0例 ( 9 5 . 2 %) 。 2 1例 患 者肝 肾功 能 均 正 常 , 1 1例 ( 5 2 . 4 %) 出 现 电
例, 年龄 1 9 ~6 6 岁。症 状 表 现 为 腹 痛 1 6 例
( 7 6 . 2 %) , 多为 脐周 和 上 腹部 疼 痛 , 性 质 为钝 痛 , 呈 持续 性 , 少 数有 阵发性 加重; 恶 心、 呕吐 1 2 例
( 5 7 . 1 %) , 呕 吐 物均 为 胃 内容物; 腹泻 1 0 例
●
食物 药 物 症状及体征 腹 痛
恶 心 呕 吐 腹 胀 腹 泻 ’
( 4 7 . 6 %) , 大 便 次 数 5~8次/ d , 呈稀 糊样 , 其 中3
纳 差 腹 部 压 痛
例伴有黏液 , 无水样便 、 黑便及脓血便 ; 其余 常见症 状 有腹 胀 1 1例 ( 5 2 . 4 %) 、 纳差 8例 ( 3 8 . 1 %) 、 反 酸
分析 。结果
2 1 例E G患者 中, 最常见 的临床症状 为腹痛 ( 7 6 . 2 %) , 以及恶心呕吐 、 腹胀 、 腹泻 、 纳差等。2 0例外 周
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 9 5 . 2 %) , 内镜检查见炎症最常累及 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 , 组织 活检 可见 嗜酸性粒 细胞浸润 。
嗜酸性 粒 细胞 性 胃肠 炎 ( E G) 是 临床 上 一 种少 见 的 胃肠道 疾病 , 以 胃肠 道 某些 部 位 弥 漫 或 节 段性 嗜酸性 粒 细胞 浸 润 为特 征 。该 疾 病 病 因 、 发 病 机 制 目前仍 不 十分 清楚 , 临床 表现 亦缺乏 特 异性 , 根据 病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
·综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丰 艳 燕善军摘要: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或漏诊。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骨髓检查、组织活检及腹水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该文就EG的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诊断;治疗;糖皮质激素DOI:10.3969/j.issn.1673‐534X.2015.04.008 作者单位:233000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指嗜酸性粒细胞在胃肠道浸润,可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浸润并且伴或不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见浸润部位是胃和小肠,结肠较少浸润,其通常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 流行病学1937年Kaijser等[1]首次提出EG。
有研究表明,每10万例住院患者中仅有1例为EG[2];但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这与环境、饮食的改变有关,同时也与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有关[3]。
EG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为20~50岁,男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患病比例为2∶1,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长达数十年[2]。
EG的病因不明[4],目前该病是否有家族遗传史尚不明确,但顾伟等[5]报道了父子同患EG的个案,因此推测EG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
2 临床分型EG可根据过敏反应的类型进行分型[6]。
但最常用的的分型方法是Klein分型[7],分为3型,各型可单独发生或混合出现[8]:(1)黏膜层型,此型较为多见,嗜酸性粒细胞仅累及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患者主要表现为吸收不良,粪便隐血试验阳性;(2)肌层型,此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至肌层,常会引起肠梗阻症状;(3)浆膜层型,此型以浆膜浸润为主,患者多数会出现腹水,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有学者认为嗜酸性粒细胞最先累及胃肠道的黏膜层,此时由于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而常常被忽略,随病情进展,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到胃肠道的肌层或浆膜层,由于肌层型和浆膜型EG患者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也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故对于疑似EG的患者,内镜下应行多点活检。
浅谈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炎
浅谈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炎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炎(Eosinophilie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原因暂不明确的疾病,以胃壁水肿增厚及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点。
可累及胃窦、近端空肠、结肠、直肠,也可累及食管、肝、胆道系统[1]。
本病最早于1937年由Kaijser报道,1970年Klein等将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将EG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粘膜型、肌层型、浆膜型。
1954年oyaizu等提出IgE\肥大细胞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是EG发病机制的假说。
1990年Tallcy根据Klein分类提出EG诊断标准。
目前其发病机制不甚明确,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
其病理特点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
EG 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变累及胃肠道的部位、范围、程度。
确诊主要靠组织学上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或在腹水中找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同时需排除胃肠道以外的嗜酸性粒细胞浸。
"由于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且医生对EG临床表现多样性的认识不够,因此诊断与鉴别诊断相当困难,极易造成误诊。
病因本病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3]:1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引起的变态反应,如某些食物、药物引起过敏反应。
2寄生虫感染。
3遗传因素。
发病机制EG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多被认为是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30%~70%EG病人有家族或个人的食物药物过敏史、湿疹、哮喘、遗传性过敏症或IgE 升高,提示机体的高敏是一定的致病因子,有一些食物如海鲜!蜂蜜等,特别是牛乳被认为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是粒细胞亚型之一,包括二叶的核和颗粒,在IL3、IL5和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在骨髓中形成。
嗜酸性粒细胞最初存在于肠道,抵抗寄生虫感染,来自食物或药物的特异性抗原,刺激EG患者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激活T细胞,T细胞通过释放的Th2型细胞因子(白介素IL一3,IL一5,IL一13)和趋化因子eotaxin,趋化、吸引并激活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误诊1例报告
( 山东省千佛 山医院, 济南 20 1) 50 4
患者男 ,2岁 。以“ 1 间断腹痛 2a余 , 加重 半月余 ”于
20 0 7年 9月 3 1人住浙 江省人 民医院。患者于 2a前 因腹 3
l p oyepofrtn[ ] i hm,20 , 8 2) 9 8 y hct rleai J .JBo C e m i o l 0 8 2 3( :8 -
9 7 9.
[ ]C m r oD ,D sp yJ , raioD, t1 hrpu c pra 5 a ei C eah F Ti r e a.T eaet p - n c c ia o c e ncanl i ae[ ] hs oi hn e ds ss J .Ad e e, 0 8 6 :115 t o e vG nt 20 ,4 8・4 .
在肝 纤维 化 的发 病机 制 中 H C起 到 了关键 作用 , S 它
是肝脏 内纤 维组织 的主 要来 源 , 是肝 纤 维 化 的细胞
学基础 , 的活化增 殖 是肝 纤 维 化发 生 与发 展 的关 它
键 环节 。 因此 抑 制 H C的 活化增 殖 是 抗 肝纤 维 化 S
的活化增殖 , 其抑制效应具有时 间依赖与剂量依赖 的特点 , 同浓度 T A作用 于 HS 4 4 、2h 其 不 E C2 、87 , O D值 有 明显 差异 , 式 细胞 检 测 发 现 T A使 细胞 流 E 周期 阻滞于 G/ 。 , 示钾 通 道参 与 了 细胞 活化 。G 期 提 增殖过程, 但是一种类型钾通道 的作用还是多种类 型钾通道 的共 同作 用 , 进一 步研究探讨 。 有待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的护理体会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的护理体会本文报道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护理,患者病程时间长,对治疗前景有焦虑情绪,入院后注重心理护理、消化道症状观察、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并热情主动与患者交谈,介绍病因,尽量避免一切致病因素,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标签: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护理;糖皮质激素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以胃肠道某些部位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消化道病变,病因不明,少数患者有哮喘、食物过敏等原发病,但大部分患者并无过敏性病史,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容易延误诊治。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有: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②约80%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的高达15%~70%[1],约20%的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始终未见升高[2],消化道活体组织检查[3]或腹水細胞学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4],内镜下胃肠道糜烂水肿。
黏膜活检证实胃肠道黏膜组织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个/HP),是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关键[2]。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十分少见,自1937年首先有Kaijser报道后,迄今全世界文献报道不足300例[3]。
2011年海军总医院干部神经内科收治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1例,现将其治疗过程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反复腹痛、腹泻、恶心呕吐2个月,再发两周,于2011年12月1日入院。
患者于2011年10月初无明显诱因腹泻为糊状或稀水样,有黏液,无脓血,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时重时轻,近两周症状加重。
自发病以来,食欲不振、消瘦、体重下降近10 kg,脱发明显,头顶头发稀疏,指甲(趾甲)干枯凹凸。
既往史: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10余年。
入院检查:生命体征正常,消瘦,体检无特殊。
血常规:白细胞(WBC)13.2×109/L,中性粒细胞74.5%,嗜酸性粒细胞0.2%,淋巴细胞25.3%,血红蛋白(HGB)112 g/L,便潜血(+),白血球满视野,未见虫卵,便培养(-),免疫球蛋白E(IgE)746.53 U/mL,C 反应蛋白(定量)17.4 mg/L,抗核抗体(ANA)、抗Sc-70抗体均阴性。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进展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进展赵翊迪;冯晓莹;宋青雅【摘要】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是以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granulocyte,Eos)弥漫性或节段性浸润消化道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胃及小肠,通常根据Klein分型分为3种,即黏膜型、肌层型、浆膜型.EGE的临床表现可根据Eos浸润部位及层次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因此,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断EGE较为困难.目前,确诊EGE需满足3条标准:存在消化系统症状、经组织学检查明确Eos浸润胃肠道,并除外其他可引起胃肠道组织Eos浸润的疾病.目前EGE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EGE是一种慢性疾病,并具有复发性,患者常需要激素维持治疗,而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EGE的治疗方式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口服不良反应较小的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或采用饮食限定联合无激素治疗等(白三烯抑制剂、硫唑嘌呤、肥大细胞稳定剂等),均已在国内外研究中有所应用.本综述就EGE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实践中诊断及治疗EGE提供新的思路.【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7(032)008【总页数】4页(P733-736)【关键词】胃肠炎;粒细胞;诊断;治疗【作者】赵翊迪;冯晓莹;宋青雅【作者单位】大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辽宁大连 116023;大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辽宁大连 116023;大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辽宁大连 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3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E)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granulocyte,Eos)异常浸润于胃肠道的慢性炎性疾病,是一类少见、诊断较困难的疾病。
EGE于1938年由Kaijser初次报道,早期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约为1~20/10万。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2024(全文)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是指反复或持续存在胃肠道症状,伴有消化道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升高的一组疾病。
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胃肠道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患者食道黏膜固有层可见纤维化。
趋化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的细胞因子有多种,包括Th2细胞因子、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整合素和细胞外基质蛋白。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肠道组织损伤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分泌特异性产物、炎症反应及氧化损伤、纤维化和组织重塑以及屏障功能受损有关。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EGIDs)是指反复或持续存在胃肠道症状,伴有消化道黏膜内高倍视野下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病理性升高[1]。
疾病谱包括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E)、嗜酸细胞性胃炎(eosinophilic gastritis,EG)、嗜酸细胞性肠炎(eosinophilic enteritis,EE)、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和嗜酸细胞性结肠炎(eosinophilic colitis,EC)。
EGIDs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发现胃肠道黏膜内EOS数量显著增多,EOS脱颗粒,可有小肠绒毛损伤及淋巴细胞增多、聚集和中性粒细胞浸润[2,3]。
在EoE和食管受累EGIDs患者的食管组织中,固有层可见斑片状纤维化[4]。
病理组织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5、IL-13、IL-17、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3/CC趋化因子配体(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CCL)26表达显著升高[5]。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11-03-27 10:35:00 ] 作者:刘丽,欧希龙编辑:studa20【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糖皮质激素;文献综述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它以累及消化道各层的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伴或不伴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常以腹痛发病,临床症状因细胞浸润消化道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由于缺少对病因学和触发因子的认识,治疗上主要应用皮质激素,其他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也曾实验性地应用,但是效果尚不是很肯定。
现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1 概况EG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病理上以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消化道壁为特征,胃和小肠壁常见,结肠少见,通常伴或不伴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数量的增加。
Kaijser[1]于1937年首先对该病进行了描述,1970年Klein等[2]提出了该病的临床分型,延用至今。
EG发病率约为(1~20)/10万[3]。
由于很多病人没有明确诊断或者未经报道,实际的发病率很难估计。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
性别差异不明显,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4]。
1.1 病因学多数EG病例致病因素并不明确,可能与其他疾病相关,例如食物过敏,感染粪类圆线虫、阿米巴、蛔虫,谷蛋白相关肠病等。
EG还可能与某些药物有关[4]。
1.2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EG以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发病机制还不明确。
一般认为是由于嗜酸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各种分解酶,造成组织损伤。
1970年Klein等[2]指出,EG并不是单一致敏因子导致的疾病过程,推断该病可能会由于摄入不同的食物而不断自我加剧、恶化。
Cello[5]首先提出免疫变态反应假说。
后来,Min等[6]报道,嗜酸粒细胞质粒中含有的细胞毒性物质(主要是碱性蛋白、阳性嗜酸性蛋白以及神经毒素)能诱导组织损伤。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罕见的、表现多样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受影响的胃肠道以及受累的程度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迄今已有百余篇文献报道,大部分是以单个病例或者病例系列的形式报道,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李延青教授等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等多个方面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进行了系统综述,在线发表于近期的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杂志上。
下面从上述几个方面为大家总结如下。
流行病学已有的病例报道认为EG 可见于从婴儿到老年人的任何年龄段,以 30~40 岁男性最为多见。
Guajardo 等报道在美国EG 的发病率为2.5/10 万,男女比例为1.2:1。
Kinoshita 等报道日本EG 的发病率是美国的5.5 倍,男女比例为1.2:1。
然而准确的发病率尚不明确。
病理生理学嗜酸性粒细胞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盲肠和阑尾,并参与了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构成。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见于多种炎症过程,包括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炎性介质,如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神经毒素(EDN),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和主要碱性蛋白(MBP),进一步参与疾病的发生。
病理学最近的一项研究建议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可诊断为「组织学嗜酸性胃炎」:1. 胃活检显示平均密度>127 个嗜酸性粒细胞/mm2(或>30 个嗜酸性粒细胞/ 高倍视野),至少5 个独立高倍视野;2. 没有已知原因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克罗恩病、寄生虫感染、血液或淋巴系统疾病)。
分类及临床表现EG 根据累及位置及累及深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最常受累的器官是胃和十二指肠,也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
许多患者曾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或者食物/ 花粉过敏等病史。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 紊乱、感染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胃肠道黏膜发生炎症反应,嗜酸性粒细 胞浸润、增多,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与地区分布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的发病率 较低,但具体发病率因地区、人 种、年龄等因素而异。
危险因素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能导致肠道狭窄,进 而引发肠梗阻。
腹水
危险因素分析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水,与嗜酸性粒细胞 浸润导致的炎症反应有关。
包括过敏体质、寄生虫感染、免疫系统疾病 等,这些因素可能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 病的发生风险。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避免过敏原接触
对于已知过敏原的患者,应避免接触相关物质, 以降低过敏反应风险。
习惯。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
本次汇报内容总结回顾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
包括胃肠道症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
诊断方法与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内镜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
采用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提来自1 2问题一诊断标准不统一,导致误诊率较高。建议制定更 为明确的诊断标准,提高诊断准确性。
过敏体质、免疫功能紊乱、感染 等可能是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 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 体检或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
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病可分为局 限型、弥漫型和混合型。局限型主要累及胃或肠道的某一部 位;弥漫型则广泛累及胃肠道多个部位;混合型则介于两者 之间。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
扑朔迷离的腹痛诊断——临床思维浅析病史摘要:患者男性,56岁,因“间断腹痛18月”就诊。
2014年12月初出现剑突下疼痛,无畏寒、发热,无消瘦、腹泻,于2015年1月就诊解放军175医院,行胃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
2016年5月再次出现腹痛,伴消瘦,外院就诊,再次行胃镜、肠镜检查亦无明显异常,2016年7月自觉腹痛加重,伴便秘,2个月体重减轻约5Kg,遂就诊我院。
入院查体:剑突及右下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既往无明显阳性病史,无口腔及生殖器溃疡。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CRP 20.75 mg/L、嗜酸性粒细胞1.63*109/L、白细胞总数10.49*109/L;生化全套、肿瘤指标、甲状腺功能、抗结核抗体均正常,大便潜血弱阳性,血沉23mm/1h末,结核斑点试验弱阳性;腹部CT提示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管壁增厚,周围渗出性改变,邻近多发稍肿大淋巴结,克罗恩待排(图1);胃镜见胃窦多发粘膜充血、水肿,诊断糜烂性胃炎、HP+,未活检(如图2)。
图1 腹部CT平扫图2 胃镜检查肠镜检查提示回肠末端及回盲部见多发大片状不规则深溃疡,表面附白苔,溃疡性质待定,已活检(如图3),病理结果提示粘膜慢性炎症伴溃疡形成,局部间水肿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每个高倍镜视野可见约30个嗜酸性粒细胞(如图4)。
图3 肠镜检查图4肠镜病理结果结合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该患者诊断是什么?如何治疗?病例分析:对于这样的病例该如何分析,分析的切入点是什么,毫无疑问,溃疡是该患者诊治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引起肠道溃疡的疾病很多,如克罗恩病、肠结核、白塞氏病、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小肠恶性淋巴瘤、回盲部类癌、阿米巴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伪膜性肠炎、大肠癌等。
那么如何从这众多疾病中甄别出最确切的诊断,诊断明确后治疗方案及随访计划如何制定呢?该患者现有的检查比较有价值的阳性发现即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较高、肠镜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深溃疡、腹部CT回盲部管壁增厚、肠周渗出改变以及结核斑点试验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酸性粒细胞性消化道炎
周细平;李宏
【期刊名称】《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年(卷),期】2011(005)002
【摘要】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性消化道炎(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EGID)是以消化道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该病可以累及消化道全长或某一部分,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E)、胃炎、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小肠炎、结肠炎及直肠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文献报道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大多数研究结果都提示,吸入和食物过敏反应可能诱发该病的发作.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各种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诊断标准未得到一致公认,多强调以病理为主的综合诊断,同时要除外其他继发性消化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疾病.治疗以控制饮食和糖皮质激素为主,近年出现针对发病机制的生物制剂治疗,但尚缺少充分的循证医学依据.%Primary 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re inflammatory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the infiltr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ith eosinophil in the absence of known causes for eosinophilia such as parasitic infections and so on. The disorders can affect whole or par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include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eosinophilic gastritis,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osinophilic enteritis, eosinophilic colitis and eosinophilic rectitis. In the past decades, the reported prevalence of these disorders is increasing.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is unclear, and many researches reveal that aeroallergen and food allergen
may induce the relapse of these disorders.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can include all kinds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Diagnosis of these disorders is dependent on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endoscopic findings and most importantly, histological confirmation, and excluding the known causes for eosinophilia.Dietary modifications and corticosteroids are first-line treatment. Recent years, there are some biological agents aimed to the pathogenesis, but lack of sufficient support from evidence-based medicine.【总页数】8页(P124-131)
【作者】周细平;李宏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北
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3.1
【相关文献】
1.1例坏疽性阑尾炎误诊为上消化道穿孔坏疽性胆囊炎报告 [J], 肖艳彩
2.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诱导痰、一氧化氮呼气试验、肺功能等特征的连续性观察 [J], 陈裕光;林雪芬;江勇;郑美梅;龙映瀚;温武金
3.嗜酸性粒细胞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 [J], 林路洋;张锡宝;马瑞琼;李春颜;刘福荣;孙建方
4.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例报告 [J], 隋熠敏;窦聪
5.以全消化道多发溃疡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J], 肖琳; 汤绍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