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指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烯或硅胶导管亲和力高。聚乙烯导管表面不规则,有利于血小板黏附形成纤维蛋白鞘,从而
导致CRBSI率上升。聚氨基甲酸乙酯导管表面相对光滑,短期使用(24~48 h)不会引起炎 症反应。
• 2.病死率:病原菌的种类与病死率有一定相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CRBSI的死亡率高达 8.2%。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所致的CRBSI的死亡率较低,约为0.7%。真菌所致导管相关感 染的死亡率国内外尚无统计数据。
• 推荐意见4:应持续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操作的培训和质量控制
• (二)置管及护理 • 1.穿刺点选择:导管穿刺部位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置管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最大限度地避免
置管感染、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2.外周静脉穿刺点选择:下肢外周静脉穿刺点发生感染的危险高于上肢血管,手部发生静脉
炎危险小于腕部和前臂血管。 • 3.深静脉穿刺点选择:深静脉穿刺点选择的安全性研究主要涉及穿刺部位的细菌菌落数和易
血行感染,能够排除其他部位感染,且导管尖端培养与血培养为同一致病菌。但目前临床实
际过程中两者较难区分。
三、流行病学
• 1.感染发生率:各种类型导管的血行感染发生率不同,以千导管留置日统计,为(2.9~11.3) /1000导管日。发生血行感染率较高的分别为切开留置的周围静脉导管及带钢针的周围静脉 导管,而经皮下置入静脉输液港及中长周围静脉导管的感染率较低;以导管感染发生百分率 来计算,长期留置隧道式带套囊透析导管发生感染率最高,周围静脉留置针发生感染率最低。 CRBSI不仅与导管类型有关,还与医院规模,置管位置及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一、血管内导管类型
• 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周围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根据留置时间分为临时或 短期导管、长期导管;根据穿刺部位分为周围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锁骨 下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根据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 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根据导管长度分为长导管、中长导管和短导管。
• 3.拟诊:具备下述任一项,不能除外导管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导管相关的严重感染表现, 在拔除导管和适当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退;(2)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患者,有发热、寒颤和/ 或低血压等临床表现且至少有一个血培养阳性(导管血或外周血均可),其结果为皮肤共生 菌(例如:类白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微小球菌和念珠菌等), 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血行感染的来源可寻。
• 3)穿刺部位与并发症:超声研究结果提示,ICU中静脉血栓发生率约33%,其中15%是导 管相关性血栓。股静脉血栓发生率约为21.5%,而颈内静脉血栓发生的几率是锁骨下的4倍。 导管继发血栓形成患者的CRBSI发生率为非血栓患者的2倍之多。对于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 碍或者呼吸衰竭的患者,则首先考虑选择股静脉。肝移植患者不宜选择股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指南
前言 • 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尤其是在ICU,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随着医学的发展,
对导管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 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 主要途径。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也日益突 出,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并且加重医疗负担。因此,为提高患者的治 愈率及降低医疗成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就显得更为必要 。
• 2)操作的熟练程度与感染:置管困难、体表定位盲穿、操作者技能生疏、操作时间过长等 均可增加导管穿刺点局部和CRBSI的发生率。而有经验的医生置管及接受专门培训的护士进 行导管护理,无论是在锁骨下,还是颈内、股静脉,只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导管感染的发生 均无显著差异。因此,除了操作人员需要培养熟练的操作技能外,在需要争取复苏时间的情 况下,应当考虑选择最熟练的部位进行操作,以后应尽快根据病情调换到低感染发生部位重 新留置导管。
五、预防
• CRBSI的预防应当首先考虑医护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标准化和规范性的操作,严格管理与 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对降低血管内导管感染率至关重要。
• (一)培训与管理
• 1.专业队伍与培训:缺乏置管和护理经验、护理人员不足、人员流动等均可增加CRBSI的发 生率和病死率,而经严格培训和主动教育,强化标准化的无菌操作等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 CRBS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 (二)实验室诊断 • 包括快速诊断、导管培养诊断及血培养诊断。
• 推荐意见2: 当怀疑导管相关感染而拔除导管时,对导管尖端及皮下段进行定量或半定量法培 养,多腔导管需对每个导管腔进行培养。
• 推荐意见3:当怀疑CRBSI又不能拔除导管时,应同时取外周静脉与中心静脉导管血进行培养。 若定量培养中心静脉导管血样本菌落数大于外周静脉血培养的菌落数的5倍及以上时,或由 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获得的血标本,培养阳性结果时间差超过2 h,可诊断为CRBSI。
• 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以下三种:(1)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 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2)另一感染灶的微生 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CRBSI;(3)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 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其中,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第三种为腔内途径。在短期
• 4)导管的留置时间与用途:在选择穿刺部位时应兼顾导管的用途和留置时间。如果拟留置导 管的时间短于5~7 d,颈内静脉因其发生机械操作并发症率最低而适宜选择。但是应用超过 5~7 d的导管,考虑选择锁骨下静脉,其具有相对低的感染率。需要长时间留置并主要用于 静脉营养时应考虑选择PICC,因其感染率相对较低。
留置(小于1周)的导管如周围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和无套囊非隧道式导管中通过腔外途径 感染最为常见;在长期留置(大于1周)的导管如带袖套式的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皮下输 液港和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中,腔内定植为主要机制。致病微生物的附着在发病过程中也起
着重要作用。
• 影响导管感染的因素很多,有时可有几种因素同时存在,如宿主因素、导管位置及微生物与 导管相互作用。导管材料影响微生物的黏附功能。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对聚氯乙烯、聚乙
• (三)诊断标准 • 1.确诊:具备下述任1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1)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
节段≥15 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000 CFU),同时外周静脉血也培养阳性 并与导管节段为同一微生物;(2)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量血培养,两者菌落计 数比(导管血:外周血)≥5:1;(3)从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性血培养, 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阳性出现时间比外周血培养阳性至少早2 h;(4)外周血和导管出口部位 脓液培养均阳性,并为同一株微生物。
二、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 1.出口部位感染:指出口部位2 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 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 2.隧道感染: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大于2 cm的硬结,伴或 不伴有血行感染。
• 3.皮下囊感染: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 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或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 4.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指留置血管内 装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 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
• 在明确血管内CRBSI时应注意区别感染是直接源于导管还是因其他感染部位导致的血行感 染,因为有些菌血症导致的BSIs(catheter-associated BSIs)是继发于手术切口感染、腹 腔内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故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仅限于导管感染导致的
• 2.临床诊断:具备下述任1项,提示导管极有可能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严重感染的临床表 现,并导管头或导管节段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阳性,但血培养阴性,除了导管无其他感染来 源可寻,并在拔除导管48 h内未用新的抗生素治疗,症状好转; (2)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患 者,有发热、寒颤和/或低血压等临床表现且至少两个血培养阳性(其中一个来源于外周血) 其结果为同一株皮肤共生菌(例如类白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微小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血行感染的来源可寻。
感性,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导管留置时间长短与并发症等方面。
• 1)穿刺部位的细菌密度与感染:多项相关研究显示,股静脉导管的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远 高于颈内和锁骨下静脉,并且股静脉和颈内静脉较锁骨下静脉导管置入点细菌定植发生更早, 增加了CRBSI的风险。常用深静脉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CRBSI危险性为股静脉>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右侧颈内静脉的细菌定植发生率低于左侧(31%比53%),锁骨下静脉细菌定 植发生率右侧高于左侧(27%比15%)。由此,危重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点的选择更具有优 势。
• 推荐意见5:应根据病情与治疗需要、操作熟练程度、相关导管并发症的多少来确定导管置 管部位
• 推荐意见6:条件允许时,应采用床边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的放置
• 应用超声引导置管技术进行深静脉置管或更换导管的显著优势在于:能快速定位,可为操作 者提供靶静脉的置管条件,准确了解靶静脉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进针的深度与准确性可 显著增加操作的成功率,提高穿刺速度,减少了穿刺引起的机械损伤并发症,并降低导管相 关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此外,采用超声对深静脉导管实施监测,可提高并发症的早期诊断。
• 革兰阳性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体。常见的致病菌有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主要是由于皮肤污染引起,约占CRBSI的30%。 金黄色葡萄球菌曾是CRBSI最常见的病原菌,目前约占院内血行感染的13.4%,而耐万古霉素 肠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其他的致病菌有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 动杆菌等,放射性土壤杆菌也有报道。绿脓杆菌和阴沟杆菌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比较多见。 随着广谱抗生素应用日趋广泛,真菌在院内血行感染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白色念珠菌是常见 的病原体,念珠菌引起的血行感染率为5.8%。长期接受全肠外营养的患者,念珠菌感染的机 会也会增多,在骨髓移植患者中可达到11%。免疫低下患者,尤其是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 制剂治疗者,还可发生曲霉菌感染。
• 2.监测与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应当包括详细的操作流程、标准化的无菌操作,详实的记录, 严格血管内导管应用的管理与监测制度,定期考核,对标准执行进行评估,以及置管后随访 等。建立本地关于医院获得性血行感染的病因学和发生率相关的数据系统,目的在于监测与 总结感染危险因素,及时回顾总结相关感染危险因素与问题,及时指导临床,以提供快速改 进措施,并降低表现不典型,诊断需重视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
四、CRBSI的诊断
• (一)临床表现 • CRBSI的临床表现常包括发热、寒颤或置管部位红肿、硬结、或有脓液渗出。还有医院获
得性的心内膜炎,骨髓炎和其他迁徙性感染症状。由于其缺少特异性和敏感性,所以不能以 此为依据建立诊断。 • 有研究显示,存在导管相关感染时,局部炎症表现却不常见。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CRBSI 的主要病原菌,该菌很少引起感染的局部或全身征象。若置管部位有明显的炎症表现,特别 是当患者同时伴有发热或严重全身性感染等临床表现时,应考虑CRBSI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 或革兰阴性杆菌引起。 • 在缺少实验室检查依据时,具有血行感染临床表现的患者,若拔除可疑导管后体温恢复正 常,仅能作为CRBSI的间接证据。
导致CRBSI率上升。聚氨基甲酸乙酯导管表面相对光滑,短期使用(24~48 h)不会引起炎 症反应。
• 2.病死率:病原菌的种类与病死率有一定相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CRBSI的死亡率高达 8.2%。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所致的CRBSI的死亡率较低,约为0.7%。真菌所致导管相关感 染的死亡率国内外尚无统计数据。
• 推荐意见4:应持续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操作的培训和质量控制
• (二)置管及护理 • 1.穿刺点选择:导管穿刺部位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置管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最大限度地避免
置管感染、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2.外周静脉穿刺点选择:下肢外周静脉穿刺点发生感染的危险高于上肢血管,手部发生静脉
炎危险小于腕部和前臂血管。 • 3.深静脉穿刺点选择:深静脉穿刺点选择的安全性研究主要涉及穿刺部位的细菌菌落数和易
血行感染,能够排除其他部位感染,且导管尖端培养与血培养为同一致病菌。但目前临床实
际过程中两者较难区分。
三、流行病学
• 1.感染发生率:各种类型导管的血行感染发生率不同,以千导管留置日统计,为(2.9~11.3) /1000导管日。发生血行感染率较高的分别为切开留置的周围静脉导管及带钢针的周围静脉 导管,而经皮下置入静脉输液港及中长周围静脉导管的感染率较低;以导管感染发生百分率 来计算,长期留置隧道式带套囊透析导管发生感染率最高,周围静脉留置针发生感染率最低。 CRBSI不仅与导管类型有关,还与医院规模,置管位置及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一、血管内导管类型
• 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周围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根据留置时间分为临时或 短期导管、长期导管;根据穿刺部位分为周围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锁骨 下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根据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 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根据导管长度分为长导管、中长导管和短导管。
• 3.拟诊:具备下述任一项,不能除外导管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导管相关的严重感染表现, 在拔除导管和适当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退;(2)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患者,有发热、寒颤和/ 或低血压等临床表现且至少有一个血培养阳性(导管血或外周血均可),其结果为皮肤共生 菌(例如:类白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微小球菌和念珠菌等), 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血行感染的来源可寻。
• 3)穿刺部位与并发症:超声研究结果提示,ICU中静脉血栓发生率约33%,其中15%是导 管相关性血栓。股静脉血栓发生率约为21.5%,而颈内静脉血栓发生的几率是锁骨下的4倍。 导管继发血栓形成患者的CRBSI发生率为非血栓患者的2倍之多。对于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 碍或者呼吸衰竭的患者,则首先考虑选择股静脉。肝移植患者不宜选择股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指南
前言 • 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尤其是在ICU,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随着医学的发展,
对导管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 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 主要途径。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也日益突 出,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并且加重医疗负担。因此,为提高患者的治 愈率及降低医疗成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就显得更为必要 。
• 2)操作的熟练程度与感染:置管困难、体表定位盲穿、操作者技能生疏、操作时间过长等 均可增加导管穿刺点局部和CRBSI的发生率。而有经验的医生置管及接受专门培训的护士进 行导管护理,无论是在锁骨下,还是颈内、股静脉,只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导管感染的发生 均无显著差异。因此,除了操作人员需要培养熟练的操作技能外,在需要争取复苏时间的情 况下,应当考虑选择最熟练的部位进行操作,以后应尽快根据病情调换到低感染发生部位重 新留置导管。
五、预防
• CRBSI的预防应当首先考虑医护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标准化和规范性的操作,严格管理与 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对降低血管内导管感染率至关重要。
• (一)培训与管理
• 1.专业队伍与培训:缺乏置管和护理经验、护理人员不足、人员流动等均可增加CRBSI的发 生率和病死率,而经严格培训和主动教育,强化标准化的无菌操作等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 CRBS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 (二)实验室诊断 • 包括快速诊断、导管培养诊断及血培养诊断。
• 推荐意见2: 当怀疑导管相关感染而拔除导管时,对导管尖端及皮下段进行定量或半定量法培 养,多腔导管需对每个导管腔进行培养。
• 推荐意见3:当怀疑CRBSI又不能拔除导管时,应同时取外周静脉与中心静脉导管血进行培养。 若定量培养中心静脉导管血样本菌落数大于外周静脉血培养的菌落数的5倍及以上时,或由 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获得的血标本,培养阳性结果时间差超过2 h,可诊断为CRBSI。
• 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以下三种:(1)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 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2)另一感染灶的微生 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CRBSI;(3)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 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其中,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第三种为腔内途径。在短期
• 4)导管的留置时间与用途:在选择穿刺部位时应兼顾导管的用途和留置时间。如果拟留置导 管的时间短于5~7 d,颈内静脉因其发生机械操作并发症率最低而适宜选择。但是应用超过 5~7 d的导管,考虑选择锁骨下静脉,其具有相对低的感染率。需要长时间留置并主要用于 静脉营养时应考虑选择PICC,因其感染率相对较低。
留置(小于1周)的导管如周围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和无套囊非隧道式导管中通过腔外途径 感染最为常见;在长期留置(大于1周)的导管如带袖套式的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皮下输 液港和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中,腔内定植为主要机制。致病微生物的附着在发病过程中也起
着重要作用。
• 影响导管感染的因素很多,有时可有几种因素同时存在,如宿主因素、导管位置及微生物与 导管相互作用。导管材料影响微生物的黏附功能。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对聚氯乙烯、聚乙
• (三)诊断标准 • 1.确诊:具备下述任1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1)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
节段≥15 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000 CFU),同时外周静脉血也培养阳性 并与导管节段为同一微生物;(2)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量血培养,两者菌落计 数比(导管血:外周血)≥5:1;(3)从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性血培养, 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阳性出现时间比外周血培养阳性至少早2 h;(4)外周血和导管出口部位 脓液培养均阳性,并为同一株微生物。
二、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 1.出口部位感染:指出口部位2 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 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 2.隧道感染: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大于2 cm的硬结,伴或 不伴有血行感染。
• 3.皮下囊感染: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 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或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 4.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指留置血管内 装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 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
• 在明确血管内CRBSI时应注意区别感染是直接源于导管还是因其他感染部位导致的血行感 染,因为有些菌血症导致的BSIs(catheter-associated BSIs)是继发于手术切口感染、腹 腔内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故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仅限于导管感染导致的
• 2.临床诊断:具备下述任1项,提示导管极有可能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严重感染的临床表 现,并导管头或导管节段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阳性,但血培养阴性,除了导管无其他感染来 源可寻,并在拔除导管48 h内未用新的抗生素治疗,症状好转; (2)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患 者,有发热、寒颤和/或低血压等临床表现且至少两个血培养阳性(其中一个来源于外周血) 其结果为同一株皮肤共生菌(例如类白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微小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血行感染的来源可寻。
感性,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导管留置时间长短与并发症等方面。
• 1)穿刺部位的细菌密度与感染:多项相关研究显示,股静脉导管的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远 高于颈内和锁骨下静脉,并且股静脉和颈内静脉较锁骨下静脉导管置入点细菌定植发生更早, 增加了CRBSI的风险。常用深静脉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CRBSI危险性为股静脉>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右侧颈内静脉的细菌定植发生率低于左侧(31%比53%),锁骨下静脉细菌定 植发生率右侧高于左侧(27%比15%)。由此,危重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点的选择更具有优 势。
• 推荐意见5:应根据病情与治疗需要、操作熟练程度、相关导管并发症的多少来确定导管置 管部位
• 推荐意见6:条件允许时,应采用床边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的放置
• 应用超声引导置管技术进行深静脉置管或更换导管的显著优势在于:能快速定位,可为操作 者提供靶静脉的置管条件,准确了解靶静脉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进针的深度与准确性可 显著增加操作的成功率,提高穿刺速度,减少了穿刺引起的机械损伤并发症,并降低导管相 关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此外,采用超声对深静脉导管实施监测,可提高并发症的早期诊断。
• 革兰阳性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体。常见的致病菌有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主要是由于皮肤污染引起,约占CRBSI的30%。 金黄色葡萄球菌曾是CRBSI最常见的病原菌,目前约占院内血行感染的13.4%,而耐万古霉素 肠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其他的致病菌有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 动杆菌等,放射性土壤杆菌也有报道。绿脓杆菌和阴沟杆菌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比较多见。 随着广谱抗生素应用日趋广泛,真菌在院内血行感染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白色念珠菌是常见 的病原体,念珠菌引起的血行感染率为5.8%。长期接受全肠外营养的患者,念珠菌感染的机 会也会增多,在骨髓移植患者中可达到11%。免疫低下患者,尤其是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 制剂治疗者,还可发生曲霉菌感染。
• 2.监测与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应当包括详细的操作流程、标准化的无菌操作,详实的记录, 严格血管内导管应用的管理与监测制度,定期考核,对标准执行进行评估,以及置管后随访 等。建立本地关于医院获得性血行感染的病因学和发生率相关的数据系统,目的在于监测与 总结感染危险因素,及时回顾总结相关感染危险因素与问题,及时指导临床,以提供快速改 进措施,并降低表现不典型,诊断需重视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
四、CRBSI的诊断
• (一)临床表现 • CRBSI的临床表现常包括发热、寒颤或置管部位红肿、硬结、或有脓液渗出。还有医院获
得性的心内膜炎,骨髓炎和其他迁徙性感染症状。由于其缺少特异性和敏感性,所以不能以 此为依据建立诊断。 • 有研究显示,存在导管相关感染时,局部炎症表现却不常见。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CRBSI 的主要病原菌,该菌很少引起感染的局部或全身征象。若置管部位有明显的炎症表现,特别 是当患者同时伴有发热或严重全身性感染等临床表现时,应考虑CRBSI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 或革兰阴性杆菌引起。 • 在缺少实验室检查依据时,具有血行感染临床表现的患者,若拔除可疑导管后体温恢复正 常,仅能作为CRBSI的间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