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训诂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训诂学研究的重点是古代汉语的语义,但不仅于此 ,它还包括句意、章旨、名物、制度、史实及语言 的表达功能等内容。
16
(一)古代 在历史上,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小学”) 是作为经学的附庸而存在的。训诂是为了解经,只 研究先秦两汉的所谓经传。一般偏重研究古代的词 义,特别是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也 综合分析古书中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14
第二节 训诂学
一、训诂学的学科性质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文字、音韵、训 诂)三个部门之一。 训诂学就是以语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 科。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 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 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 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训诂是一门专门性的工作,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 代文献语言。训诂工作是用今语解释古语,也解释 方言中之古语。 如《尔稚· 释诂》“乔、嵩、崇,高也。” 《方言》第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 ,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13


“训”、“诂”析言有别,而散言无别。“训”、 “诂”可以互相代替,可以单言,也可以连言“训 诂”或“诂(故)训”。汉代以后,“训诂”逐渐 合为一个复音词,纯然为 “解释”的意思。 从训诂学史的角度,训诂活动主要是解释解读古书 ;或曰对古书的解释。
9
第一节 训诂
“训诂” 的释义存在分歧。 “训”与“诂”是并列关系还是述 宾关系?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玉裁注:“说教 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故 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 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故言也。”按:“古”并非“十口所 识”,段氏此说不确 。 按照《说文》的解释, “训诂”是并列关系。 根据段玉裁的注,“训诂”是 述宾关系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 (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7
1.

1.
主要目的:
为现实语文生活服务(语文教学、现实语文应用) 为进一步深造打基础 为提高语文素养打基础 教法 多举实例,密切联系实际 选读经典小论文,学知识,学习如何写论文
8
什么是“训诂”


“训”、“诂”二字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如我国古代第一部 训诂要籍《尔雅》的前三部分分别为《释诂》、《释言》、 《释训》。 二字连用始于汉代毛亨的《诗诂训传》。当时二字的组合形 式尚不固定,“诂训”、“训诂”皆可。
6
主要参考书目:
齐佩瑢1940《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1984/2004年版 陆宗达1980《训诂简论》,重排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洪 诚1984《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 张永言1985《训诂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郭在贻1986 《训诂学》,中华书局2005年版 郭芹纳1994《训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周大璞主编1987《训诂学初稿》增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许威汉1987《训诂学导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王 宁1996 《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
一、指导古文阅读与教学
在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有些人常以 “不求甚解”的办法略过,这必然影响对文章的深入、准确的理解。为 了有根据地解释这些疑难问题,我们很有必要懂得一些训诂常识。比 如: 1、苛政猛于虎也。(柳宗元《捕蛇者说》) 中学语文课本注:“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文言散文的 普通话翻译》译作:“孔子说过:‘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其 实此句中的‚政‛并不是指‚统治‛,而是‚征‛的假假字,指赋税。 王引之《经义述闻》;“政读曰征,谓赋税及徭役也。诛求无已则曰苛 政。”《荀子·富国篇》杨倞注云:“苛,暴也;征亦税也。”张涤华 《读新版〈辞海〉偶识》“古字政与征同”,也指出了“征”指“烦重 的赋税和徭役”。 又如: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国语·越语上》)
小学: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管钥; 经学: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 诸子: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 文学: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
4
小学
小学属于“语言文字学”。因为是古代小学生 的东西,所以叫“小学”。 《汉书· 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 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 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 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 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 书、数之文。”
5
小学是一条通向古典的路径,是打开中国古代 文化之门的管钥。 小学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块。 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纵 曲直之殊(《说文》之类);其二训诂,谓称 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尔雅》《方言》之类) ;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沈约 《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 ——王应麟《玉海》
训诂学
何亮
1
绪论
2
关于“汉学”、“国学”
“汉学”、“中学”所指仅仅代表中国学术 ,是一种知识形态。
“国学” ,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它不 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 形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2~
3
国学的基本分类
17
(二)现代 新训诂学则把语言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看作有同等的 价值,既研究古义也研究新起意义。王力“等到训诂 脱离了经学而归入史的领域之后,新训诂学才算成 立。” 1 文献语言学 历来的训诂学都是以古文献的语言问题作为研究 对象。 2 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语义学
18
训诂学的作用或意义
正确解释词义 训诂学以解释古代的语义作为核心任务。
10
“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 唐· 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 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他认为: (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 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古语用当时 的今语去解释;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方言,用当 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11
源自文库

(二)《说文· 言部》:“训,说教也。”说释而教之“训 ”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 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黄侃说,“诂”就是“故”, “本来”的意思,“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综上,训诂的本义是“解释古语”(动词)或“古 语的解释”(名词)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