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汇率的优缺点
联系汇率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有怎样的地位?
联系汇率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有怎样的地位?一、联系汇率的定义及作用联系汇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货币之间的固定或半固定的兑换比率。
它是国际金融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的畅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联系汇率的作用之一是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当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固定时,企业和个人可按照固定的比率进行国际贸易,降低了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有助于激发国际贸易的活力。
联系汇率还可以增强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一旦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固定,就能够降低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市场不稳定因素,提高金融市场的信心和稳定性,有助于维护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
二、联系汇率的类型及实践联系汇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固定汇率和半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被政府或中央银行牢固固定,不会受到市场需求和供求关系的影响。
例如,人民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曾经是中国的实践之一,这种汇率制度可以有效降低汇率风险和保护国内经济的稳定。
半固定汇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但不会过于剧烈波动。
这种汇率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市场需求和供求,并且对于应对外部冲击起到一定的效果。
欧元区内的欧元与其他欧元区成员国的货币之间的汇率就属于半固定汇率。
三、联系汇率的优缺点联系汇率制度具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之一是联系汇率能够稳定货币的价值,降低汇率风险。
当汇率固定时,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好地制定商业计划和投资决策,减少因汇率波动而导致的经济损失。
此外,联系汇率制度还可以增强国际市场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发展。
然而,联系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当汇率被政府或中央银行固定时,可能会导致市场无法自由调节,使得经济体无法根据内外部环境做出灵活的应对。
此外,联系汇率制度也可能导致国内货币供给不足,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
汇率联系制度
汇率联系制度是一种汇率制度,其中本币与另一特定外币之间存在固定的汇率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通过法律或行政命令来规定的。
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当局承诺按照规定的汇率进行本币与外币的兑换。
这种制度的优点包括:
1.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由于汇率是固定的,因此企业和投资者可以更容易地预测未来汇率走势,从
而做出更有效的经济决策。
2.降低交易成本:由于汇率是固定的,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或投资时不需要频繁调整其汇率。
这降
低了外汇交易的成本,并简化了国际经济交易的过程。
3.促进贸易和投资:固定的汇率制度可以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因为它降低了汇率风险,使国际经
济交易更加可靠和可预测。
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
1.灵活性不足:由于汇率是固定的,当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时,货币当局可能无法灵活调整汇率。
这
可能导致货币错配和资源配置不当的问题。
2.容易受到投机攻击: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需要维持其汇率承诺。
当市场对固定汇率的信
心下降时,货币当局可能会面临投机攻击的风险。
3.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如果货币当局为了维持固定汇率而过度干预外汇市场,会导致基础货币供应
增加,最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总的来说,汇率联系制度具有其优点和缺点。
在实施这种制度时,需要权衡稳定性和灵活性、利弊得失,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应对潜在的问题。
关于现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利弊及其调整的思考
关于现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利弊及其调整的思考关于现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利弊及其调整的思考王健近年来,国际社会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时起时伏,2005年7月中国宣布人民币升值和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人民币升值压力一度有所缓解。
然而,随着国际贸易顺差扩大(2005年中国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分别为1141亿美元和701亿美元),中国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摩擦升温,国际社会再次要求人民币升值。
目前,人民币不宜大幅度升值,而坚持现行的汇率,国际社会压力又比较大。
本文在分析现行汇率政策的利弊之后,提出实行“提幅增频双向浮动”汇率政策的建议。
从现行汇率政策转向“提幅增频双向浮动”的汇率政策,是汇率政策的适应性调整,既能较好地应对国际社会的压力,又有利于不断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
一、现行汇率政策之利自从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来,汇率变动幅度很小。
除2005年7月21日当天人民币升值2%,其后变动幅度都在1.5%以内。
在人民币汇率浮动过程中,又以人民币升值居多,可以称之为“近似联系汇率制度”,或称为“缓慢爬升的汇率制度”。
现行的汇率政策适应了中国经济的特点,有利之处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适应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的特点。
在美国和欧盟纷纷加息的情况下,美元和欧元较坚挺,“近似联系汇率制度”使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稳定、相对于欧元有小幅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和引进外资。
2、有利于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
现行汇率政策推动外需扩张,带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一是经常项目顺差刺激国内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出口的外贸乘数效应扩大了经济增长的规模。
二是资本项目顺差增加了投资需求,刺激了经济增长,投资的乘数效应放大了经济增长的效应。
3、有利于间接融资企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已经从历史最高的12%左右下降到3%左右,企业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属间接融资模式。
“近似联系汇率制度”适应了间接融资企业偏好汇率稳定、对汇率变化敏感而对利率变化不敏感的特征。
联系汇率制度
联系汇率制度联系汇率制度对中国来说有好处,但也有坏处。
好处很明显:能够促进出口,利于拉动经济增长;能够改善进出口结构,特别是农产品进口结构,提高进口商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提高贸易的附加值;可以使人民币的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但是,这样做也有一个坏处:人民币升值会造成贸易顺差减少。
中国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后,出口商品多了,要从美国进口的产品自然也就减少了,美国的出口产品又将价格抬高,最终还是美国赚得最多,因为它是受益者,这样美国每年可以获得巨额贸易顺差。
另外,国内物价也会上涨,特别是石油、农产品等价格都会上涨,因为这部分东西主要依赖进口。
而这两方面都与美元挂钩,当美元贬值时,中国的进口成本就要增加,相应地物价也要提高。
联系汇率制度对美国是有好处的,但对中国来说却不是好事,最终损害的还是老百姓的利益。
以前,人民币实行单一汇率,国内商品和外国商品同时交换,两种商品之间的价格没有任何联系,那么如果美国想要购买我们的商品,也只需要给我们美元就可以了,所以美国进口我们的商品不用付太多的钱,美国的贸易逆差是我们贸易顺差的好几倍,美国人的腰包鼓起来了,中国老百姓的腰包却越来越瘪。
现在实行了联系汇率制度后,美元贬值,人民币也随之升值,原来美国进口我们100元人民币的商品,现在要付100*0。
8=80美元才行,由于人民币升值了,现在同样的钱就可以进口更多的商品。
现在美国人的腰包里是100元人民币,而中国老百姓的口袋里是80元人民币,这样美国人进口的东西就多了,他们可以拿到更多的人民币去买中国商品,我们的商品卖到国外也能卖个好价钱了。
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美国人就会觉得用100元人民币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我们赚得就更少了。
虽然贸易顺差减少了,但是我们赚的钱却更多了。
首先是我们人民币升值的一些正面影响。
今年人民币升值以后,美国企业又要开始向中国购买高价的设备和技术,我们赚的钱又多了。
其次是我们出口商品赚到了更多的钱。
过去我们是高附加值的商品卖到美国,而现在则是我们的低附加值商品卖到美国,这样我们的利润自然也就高了。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优缺点及比较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优缺点的比较〔一〕固定汇率制的优缺点1.固定汇率制的优点〔1〕汇率稳定,减少风险.使国际债权债务的清偿以及国际贸易的成本计算,均有可靠的依据,从而减少了进出口贸易及资本输出入所面临的汇率大幅度变动的风险.〔2〕使国际清偿能力稳定,进出口商品价格也稳定.〔3〕汇率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2.固定汇率制的缺点〔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内经济目标服从于国际收支目标.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就需要采取紧缩性或扩X性财政货币政策,从而给国内经济带来失业增加或物价上涨的后果.〔2〕在固定汇率制下,易发生通货膨胀,结果物价上涨使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导致出口减少,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本币币值更加不稳.为了稳定汇率,该国货币当局只能动用黄金与外汇储备,投放到外汇市场中,使大量的黄金与外汇储备流失.〔3〕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各国有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而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1.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1〕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可以经由汇率的自由波动而予以消除.〔2〕各国不承担维护汇率稳定的义务,可根据本国的情况,自主地采取有利于本国的货币政策.〔3〕可以保证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避免国际性通货膨胀的传播.〔4〕一国由于无义务维持汇率的稳定,因而就不需像在固定汇率制下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可节约外汇资金.〔5〕由于各国的国际收支能够自我调整,因而可避免巨大的国际金融恐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外汇市场的稳定.2.浮动汇率制度的缺点〔1〕由于汇率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贸易的风险,加大了成本计算及国际结算的困难.从而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2〕导致各国的国际清偿能力和商品价格不稳.〔3〕汇率自由波动未必能隔绝国外经济对本国经济的干扰.〔4〕助长了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活动.〔5〕"以邻为壑"的政策盛行.即各国均以货币贬值为手段,输出本国失业或以他国经济利益为代价扩大本国就业和产出.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机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启示?原因及机理: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X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的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X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启示:通过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示,防X金融风险也是今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题.1.防X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的基本要素.各种经验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同时只有加强国内经济基本要素的建设,并建立起良好和有效的国内金融系统,才能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2.政企必须分离,政府对经济不可干预过多.在市场发育不良的情况下,运用政府的力量协调经济,其有利方面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不利方面也很多.其一,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政企不分或官民一体,导致金元政治、财政勾结和行政和机构的腐败.其二,政府采用财政超支、银行超贷、对外过度举债的方式支持高速增长,将大量资金投入政府要求发展的重点部门,造成结构恶化和投资浪费.其三,一些受到政府特殊照顾的大企业享有过多的优惠政策,因而滥用资金,盲目扩X,畸形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声势显赫而效益低下的"泥足巨人".其四,在扩X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和宏观经济当局的纵容下,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投机之风弥漫,气泡极度膨胀.3.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应量力而行.我国实施抓大放小、创建大集团战略,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韩国的金融危机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创建大公司大集团应通过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来实现资产重组,只有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兼并才能实现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如果一个企业内部机制尚未得到调整,而通过政府干预,仅仅在外部改变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盲目扩大投资规模是没有用处的,反而有可能形成贪大求全、盲目扩大投资的恶果.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5.在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时,要把握以下政策:第一,运用产业政策,通过产业导向,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引向出口工业部门,以促进我国出口工业部门的升级换代.第二,规定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最低限度的产品返销额,以防止跨国公司进入后,把我们原先的出口部门替代为内销部门、第三,尽可能采取中外合资的方法来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这样做有利于中国企业通过"干中学"掌握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企业管理经验,并且可以不必担心日后跨国公司撤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6.国内利率可略高于国际水平,但不宜差距过大.利率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短期资本的流动对其更为敏感.一国的利率水平若长期高于国际水平,那么势必给国际游资提供厂套利的机会,进而引起投机性资本大量流入.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与利率政策有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现阶段仍需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尽管高利率有利于吸引外资的流入,但必须注意到利率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不能高出太多.目前我国利率水平正逐步接于国际利率水平,这样的利率水平是比较合理的,既有利于外资的流入,又不至于形成大规模的套利资金.7.我国现在需要预防的是韩国式的金融危机,而不是泰国式的金融危机.因为我国尚未完全开放.有着类似韩国的"内部隐患".第一,韩国金融危机始于企业倒闭,企业倒闭的原因是负债过重,资不抵债,而企业负债过度的原因是经济急于求成,政府过度干预.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0% ,这样高的负债率自然是多种因素形成的,其中有体制因素政策因素等,但不能否认在一定的时期,经济也出现过热和政府干预过度.第二,韩国由于企业经营不善,银行不良债权沉积,金融机构难以运转,韩币贬值,发生危机.我国银行不良债权严重,一些金融机构资不抵债.甚至濒临破产,当前虽能运转,也主要是靠系统内保障和央行支撑.第三,韩国金融市场封闭,限制了外资流入,但同时也削弱了内外协同加强金融监管,这种封闭式的金融体制,有利有弊.应当承认目前我国金融体制具有封闭性,内外协同加强金融监管也比较薄弱8.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现代社会中,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参与国际市场经营活动的本国投资者与国际投资者要有相当的水平,有同样的档次.要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就要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9.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中国金融当局和贸易谈判代表必须牢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新兴支柱产业都是离不开保护的幼稚行业.不能因为经济有了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和软着陆,而认定中国服务业就能和世界市场自由地融合,更不能为了追求虚名像墨西哥和韩国那样付出昂贵的学费.对于债券、证券等短期外资的开放要更为谨慎.中国也没有必要做出具体的金融开放时间表的承诺,关于关税减让的主动权也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能轻易让步,这样才能逐步从容主动消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以国际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对外经济合作也只能有条件、有步骤地实现.尤其是参加发达国家主导的多边经济合作体系时,要坚持亚太经合组织给中国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以有利于控制经常性贸易逆差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最终实现汇率的长期稳定性,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人民币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提供较为宽松的金融发展环境.货币的汇率决定论汇率决定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汇率决定理论随经济形势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为一国货币局制定汇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利率平价学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资产市场说又分为货币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与资产组合分析法<Portfolio Approach>.货币分析法又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Flexible price Monetary approach>和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国际借贷学说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现和盛行于金本位制时期.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4世纪,1961年,英国学者G.I.Goschen较为完整地提出.该学说认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前者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说清楚哪些因素是具体影响到外汇的供求.购买力平价学说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制崩溃,各国货币发行摆脱羁绊,导致物价飞涨,汇率出现剧烈波动.1922年,瑞典学者Cassel出版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购买力平价学说.该学说认为,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假定,A国的物价水平为PA,B国的物价水平为PB,e为A国货币的汇率<直接标价法>,那么依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e = PA / PB.假定t0时期A 国的物价水平为PA0,B国的物价水平为PB0,A 国货币的汇率为e0,t1时期A国的物价水平为PA1,B国的物价水平为PB1,A 国货币的汇率为e1.PA为A国在t1时期以t0时期为基期的物价指数,PB为B 国在t1时期以t0为基期的物价指数,那么依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相对购买力平价意味着汇率升降是由两国的通胀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缺陷主要有:1>该学说只考虑了可贸易商品,而没有考虑不可贸易商品,也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更没有考虑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如:环保、绿化、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也没有考虑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如:制度、社会稳定程度、社会文明程度等>;2>该学说没有考虑到越来越庞大的资本流动对汇率产生的冲击;3>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一般物价水平<物价指数>很难计算,其难点在于:选择何种物价指数,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还是GDP平减指数,还是其他指数.即使指数选定了,如何选择样本商品也是个问题;4>过分强调物价对汇率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绝对的,汇率变化也会影响物价;5>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有个前提,即t0时期的汇率e0是均衡汇率,如果t0时期的汇率是不均衡的,那么e1也就不可能是均衡的.利率平价学说利率平价学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1923年由凯恩斯系统地阐述.利率平价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率有密切的联系.该理论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投资者投资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与按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投资并按远期汇率买回本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其结果是使远期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汇率相比,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下跌,而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上升.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的差价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利率平价学说可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套补的利率平价.假定iA是A 国货币的利率,iB是B国货币的利率,p 是即期远期汇率的升跌水平.假定投资者采取持有远期合约的套补方式交易时,市场最终会使利率与汇率间形成下列关系:p = iA − iB.其经济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平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在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A 国利率高于B国利率,那么A 国远期汇率必将升水,A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将贬值.反之亦然.汇率的变动会抵消两国间的利率差异,从而使金融市场处于平衡状态.非套补的利率平价.假定投资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而计算预期的收益,在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假定,Ep表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那么Ep = iA − iB.其经济含义是:远期的汇率预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在非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A国利率高于B国利率,那么意味着市场预期A国货币在远期将贬值.利率平价学说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指出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现实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形成机制,有特别的实践价值,它主要应用在短期汇率的决定.利率平价学说不是一个独立的汇率决定理论,与其他汇率决定理论之间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利率平价学说的缺陷是:1>忽略了外汇交易成本;2>假定不存在资本流动障碍,实际上,资本在国际间流动会受到外汇率管制和外汇市场不发达等因素的阻碍;3>假定套利资本规模是无限的,现实世界中很难成立;4>人为地提前假定了投资者追求在两国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现实世界中有大批热钱追求汇率短期波动带来的巨大超额收益.国际收支学说1944年到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实行期间,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这一期间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是从国际收支均衡的角度来阐述汇率的调节,即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这些理论统称为国际收支学说.它的早期形式就是国际借贷学说.这一期间,有影响的汇率理论主要有局部均衡分析的弹性论、一般均衡分析的吸收论、内外均衡分析的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以及注重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中重要作用的货币论.国际收支学说通过说明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国际收支作用到汇率上.假定Y、Y'分别是本国及外国的国民收入,P、P'分别表示本国及外国的一般物价水平,i、i'分别是本国及外国的利率,e是本国的汇率,Eef是预期汇率.假定国际收支仅包括经常##<CA>和资本与金融##<K>,所以有BP=CA+K=0.CA由本国的进出口决定,主要由Y、Y'、P、P'、e决定.因此,CA = f1<Y,Y',P,P',e>.K主要由i,i',e,Eef决定.因此K = f2<i,i',e,Eef>.所以BP=CA+K=f1<Y、Y 、P、P'、e>+f2<i、i'、e、Eef>=f<Y、Y'、P、P'、i、i'、e、Eef>=0如果将除汇率以外的其他变量均视为已经给定的外生变量,那么汇率将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变化到某一水平,从而起到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即:e = g<Y,Y',P,P',e,e',Eef>国际收支说指出了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全面分析短期内汇率的变动和决定.国际收支说并没有对影响国际收支的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具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结论.国际收支学说是关于汇率决定的流量理论.资产市场说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解体,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决定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资本市场说在2O世纪7O年代中后期成为了汇率理论的主流.与传统的理论相比,汇率的资本市场说更强调了资本流动在汇率决定理论的作用,汇率被看作为资产的价格,由资产的供求决定.依据对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资产市场说分为货币分析法与资产组合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两者可完全替代.而资产组合分析法假定两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货币分析法内部,依对价格弹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与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1>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假定所有商品的价格是完全弹性的,这样,只需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的.其基本模型是:lne=<InMs-InMs'>+a<1ny'-lny>+ b<1ni'-lni> a、b> 0该模型由Cagan的货币需求函数及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D/P=L<y,i>=kyaib,MD=MS及购买力平价理论三者导出.它表明,本国与外国之间国民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及货币供给水平通过对各自物价水平的影响而决定了汇率水平.2>1976年,Dornbuseh提出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也即所谓超调模型<overshooting mode1>.他认为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点,这使得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能成立,经济存在着由短期平衡向长期平衡的过渡过程.在超调模型中,由于商品市场价格粘性的存在,当货币供给一次性增加以后,本币的瞬时贬值程度大于其长期贬值程度,这一现象被称为汇率的超调.3>1977年,Branson提出了汇率的资产组合分析方法.与货币分析方法相比,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是不完全的替代物,风险等因素使非套补的利率平价不成立,从而需要对本币资产与外汇资产的供求平衡在两个独立的市场上进行考察.二是将本国资产总量直接引入了模型.本国资产总量直接制约着对各种资产的持有量,而经常##的变动会对这一资产总量造成影响.这样,这一模型将流量因素与存量因素结合了起来.假定本国居民持有三种资产,本国货币M,本国政府发行的以本币为面值的债券B,外国发行的以外币为面值的债券F,一国资产总量为W=M+B+e'F.一国资产总量是分布在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外国债券之中的.从货币市场来看,货币供给是由政府控制的,货币需求是本国利率、外国利率的减函数,是资产总量的增函数.从本国债券市场来看,本国债券供给同样是由政府控制的,本国债券的需求是本国利率的增函数,外国利率的减函数,是资产总量的增函数.从外国债券市场来看,外国债券的供给是通过经常##的盈余获得的,在短期内也是固定的.对外国债券的需求是本国利率的减函数,外国利率的增函数,是资产总量的增函数.在以上三个市场中,不同资产供求的不平衡都会带来相应的变量<主要是本国利率与汇率>的调整.只有当三个市场都处于平衡状态时,该国的资产市场整体上才处于平衡状态.这样,在短期内,由于各种资产的供给量是既定的,资产市场的平衡会确定本国的利率与汇率水平.在长期内,对于既定的货币供给与本国债券供给,经常##的失衡会带来本国持有的外国债券总量变动,这一变动又会引起资产市场的调整.因此,在长期内,本国资产市场的平衡还要求经常##处于平衡状态.。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分析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分析近几年来,国际及国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美国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事实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仅来自于欧美国家,还来自所有对中国有贸易逆差的国家,各国对美元汇率连创新高,进而会将希望寄托在人民币升值上,日本、韩国、巴西等国都希望人民币升值从而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
向人民币汇率施压的局面已由美国“独唱”逐渐演变为多国组成的“大合唱”。
本文主要剖析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并据其提出关于改善我国汇率制度的观点及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优点缺点改善一、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特点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就是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一直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1、鲜明的市场导向性。
更大幅度地引入了市场的力量,市场化导向更加鲜明,市场供求对汇价的形成作用更加显著。
2、“参考一篮子货币”:相较之前的单一盯住美元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局部可变性。
参考一篮子货币有利于较好地应对美元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降低人民币多边汇率的波动,从而保障我国汇率的安全。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
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3、浮动汇率制:与市场化导向的一致性。
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中央银行主要起到滤波器的作用。
随着经济适应程度的提高,滤波器的作用是可以减弱的、是自适应的。
实践表明,采用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汇率制度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1,本国对外贸易必须是多边的,并且分布比较均匀。
2,国家的外汇储备必须是多元化的。
3,必须有能够自由交易的外汇市场。
包括外汇现货交易市场和外汇远期交易市场,特别是远期交易市场。
中国现行汇率制度的利弊分析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浅谈中国现行汇率制度的利弊分析学生姓名虞储萍指导教师分院金融与经贸分院专业名称金融学班级08金融1班学号 **********提交日期 2012年03月31日答辩日期年月日2012年 03 月31 日浅谈中国现行汇率制度的利弊分析摘要:近几年,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汇率问题是和国民经济相关的一个重要国际金融问题,汇率升值或者贬值都会对一个国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现行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005年的汇率改革也就是现行汇率制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人民币的升值,本文在简单分析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汇率制度;利弊分析;人民币升值;进出口贸易On China's current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exchange rate system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MB exchange rate has become a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roblems, exchange rate and national economy related problem is an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problems, exchange rate appreciation or devalued will in a country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 current exchange rate system is based on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 to a basket of currencies, 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the RMB will no longer be pegged to the U.S. dollar and a more flexible RMB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2005 years of exchange rate reform is the current exchange rate system is the most direct consequences caused by the rise in the RMB,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in simpl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on the basis of the practical discusses the RMB appreciation to our country econom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influence.Key words:Exchange rate system;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RMB appreciation;Import and export trade目录一、引言 (1)二、我国现行汇率制度 (1)三、中国现行汇率的利弊分析 (2)(一)现行汇率制度的正面效应分析 (2)(二)现行汇率制度的负面效应分析 (6)参考文献 (11)一、引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近年来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汇率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美元联系汇率制度
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最新版3篇)目录(篇1)1.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定义2.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实施3.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影响4.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优缺点5.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前景正文(篇1)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货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使本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保持稳定。
这种制度实施的方式是,将本币与美元的汇率固定下来,并且严格按照既定的兑换比例,使货币发行量随外汇存储量联动。
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并保持汇率的稳定。
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实施,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这种制度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因为汇率的稳定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
其次,美元联系汇率制度也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因为货币的发行量与外汇存储量联动,能够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
然而,美元联系汇率制度也存在着一些优缺点。
其中,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并保持汇率的稳定。
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它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的失去独立性,因为汇率的变动会受到外汇市场的影响。
至于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前景,我认为,这种制度在未来仍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而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其地位也将会更加重要。
目录(篇2)1.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概念2.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实施3.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影响4.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优缺点5.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前景正文(篇2)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汇率制度,它指的是一国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保持不变,并且该国的货币发行量与外汇存储量保持联动。
这种制度能够为该国提供较强的经济稳定保障,但也可能会对其经济带来一定的制约。
美元联系汇率制度始于 19 世纪末,当时是为了保证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例而设立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货币发行制度,即货币发行量随外汇存储量联动。
这种制度的实施,使得该国的货币与美元之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汇率,从而为该国的经济带来了较强的稳定性。
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缺点分析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基本概述1.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顾名思义, 是指在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中, 需要事先达到的过渡性目标。
它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中介指标,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即央行依靠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等金融变量, 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 使得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产出、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变量。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关系密切, 它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基本途径。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旦确定下来, 央行必须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变量, 编制贯彻货币政策的指标体系, 以便确定具体的政策操作和检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从而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包括数量型指标和价格型指标两大类: 数量型指标包括信贷规模、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等;价格型指标包括长短期利率、公司债利率、汇率等。
1.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意义根据货币政策相关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在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四个层次的经济变量, 包括: 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以及最终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央行通过调节政策工具变量并不能够直接影响最终目标变量, 而要借助既受政策工具调控变化又与最终目标变量密切相关的中介金融变量, 才能实现对最终目标变量的直接影响。
在这些中介金融变量中, 有的距离最终目标近而距离政策工具远, 央行运用政策工具并不能够有效的调控这些中介金融变量, 因而很难传递货币政策的意志, 实现最终目标。
所以, 必须找寻这样一种中介金融变量, 它既满足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的要求, 又能够被政策工具有效调控, 这样的金融变量便是我们所说的中介目标。
在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框架中,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中介目标可以有效测度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和预计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
由于最终目标是一个长期目标, 从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实现, 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而通过设定短期的、数量化的中介目标变量则可以在短期内测度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及时作出调整;第二、中介目标能够对宏观经济起到缓冲的作用, 央行根据经济反应出来的信息, 及时调整政策工具及其操作力度, 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
【制度】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进之处与欠缺之处
【关键字】制度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点与缺点摘要:2005年我国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使人民币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调整的幅度和力度,随着这些年经济的变化加大。
这项制度符合我国现在经济的发展,相比之前的制度更加科学,但是其中仍有些改革并没有落到实处的地方,制度本身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优点缺点发展方向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我国自1994 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度”。
实践证明,这一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7 年爆发金融危机以后,这一制度实质上变成了固定盯住美元制。
2001 年,美元开始大幅度贬值,人民币跟着美元贬值,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并很快进入高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完善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消息,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与此同时,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新一轮改革的开端,也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这一系统工程的一个基点。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这次改革主要是在三个方面有变化:第一、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继续浮动。
参照采用一篮子货币政策后,相比于之前的盯住单一美元的制度会相对具有弹性.且经常波动这样有利于稳定汇率预期并使我国向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过渡。
第二、汇率将是浮动的,又是有管理的,浮动区间是合理的。
这项政策既表明人民币汇率日益向浮动转变,同时也说明这种浮动,不可能一下子就全放开,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管理调节。
增加微观的风险意识,同时又给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留足空间。
第三、此次做了一个初始的汇率调整。
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从2005年7月21日起升值2.07%.即一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分析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分析近几年来,国际及国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美国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事实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仅来自于欧美国家,还来自所有对中国有贸易逆差的国家,各国对美元汇率连创新高,进而会将希望寄托在人民币升值上,日本、韩国、巴西等国都希望人民币升值从而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
向人民币汇率施压的局面已由美国“独唱”逐渐演变为多国组成的“大合唱”。
本文主要剖析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并据其提出关于改善我国汇率制度的观点及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优点缺点改善一、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特点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就是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一直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1、鲜明的市场导向性。
更大幅度地引入了市场的力量,市场化导向更加鲜明,市场供求对汇价的形成作用更加显著。
2、“参考一篮子货币”:相较之前的单一盯住美元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局部可变性。
参考一篮子货币有利于较好地应对美元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降低人民币多边汇率的波动,从而保障我国汇率的安全。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
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3、浮动汇率制:与市场化导向的一致性。
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中央银行主要起到滤波器的作用。
随着经济适应程度的提高,滤波器的作用是可以减弱的、是自适应的。
实践表明,采用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汇率制度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1,本国对外贸易必须是多边的,并且分布比较均匀。
2,国家的外汇储备必须是多元化的。
3,必须有能够自由交易的外汇市场。
包括外汇现货交易市场和外汇远期交易市场,特别是远期交易市场。
联系汇率是指什么?
联系汇率是指什么?一、联系汇率的概念和作用联系汇率是一种国家或地区采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即将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挂钩,以一定的比率进行兑换。
通过联系汇率政策,国家可以干预外汇市场,调整汇率水平,以维护本国货币的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
二、联系汇率的种类1.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是一种联系汇率的形式,国家或地区将本国货币与一种或多种外国货币的汇率保持不变。
这种制度一般需要政府的干预来维持汇率的稳定。
固定汇率制度的好处是能够提供稳定的汇率环境,促进贸易和投资活动的展开。
2.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是另一种联系汇率的形式,国家或地区允许自由市场力量决定汇率水平,汇率会不断波动。
浮动汇率制度的好处是能够自动调节汇率,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变化。
三、联系汇率的优缺点1.优点保持汇率的稳定性:联系汇率可以确保国家货币的相对稳定,降低通胀风险。
促进贸易和投资:稳定的汇率可以提供更可预测的商业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
减少外汇风险:对于进出口企业和个人来说,联系汇率可以降低外汇风险,方便跨境交易。
2.缺点失去独立的货币政策:联系汇率制度下,国家无法独立地调整货币政策,可能无法有效应对本国经济的需求和变化。
外部冲击传导:一国的经济危机可能会通过汇率的传导作用,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
市场失真:固定汇率制度可能导致市场对汇率的失真,可能会带来汇率矛盾和不平衡。
四、联系汇率的典型案例1.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建立在固定汇率制度基础上的全球货币体系。
该体系在二战后建立,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并将其与黄金挂钩。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美元供应增加,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瓦解。
2.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采用了一种钉住美元汇率的联系汇率制度,即香港美元与美元的汇率保持最大限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这种制度使香港货币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促进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五、总结联系汇率是一种国家或地区货币政策,通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挂钩,调整汇率水平,维护本国货币的稳定性。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
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0年3月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黄志飞李倩茜(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乡,453007;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原,030006)摘要: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货币局制度(Currency Board)的一种形式。
最早的货币局是1849年在毛里求斯设立的,后来大约有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采取了类似的制度,其中多数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世界上由商业银行发行钞票的少数地区之一,联系汇率是与港币的发行机制高度一致的,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本文将简要分析一下它的特点及它的优缺点。
关键字:香港联系汇率利弊中图分类号: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0)03—0094—02一、香港汇率的运行机制及特点香港是世界上由商业银行发行钞票的少数地区之一,联系汇率制度需要香港外汇基金,三家发钞银行(香港设有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功能由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承担)发钞银行在发行钞票时,以百分之百的外汇资产向外汇基金缴纳保证金,换取无息的“负债证明书”,以作为发行钞票的依据。
持牌银行要获得港元也要有等值的美元存入发钞银行。
1.发钞银行换取负债证明书时,无论是白银、银元以及实行联系汇率汇率后规定必须用的美元,都必须是足值的。
这是港币发行机制的一大特点,实行联系汇率制则依然沿袭。
2. 发钞银行增发港币时,须按7.8港元等于1美元的汇价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发钞负债证明书,若要换回美元则可以凭负债证明书和相同比例的港元与外汇基金兑换。
其他持牌银行向发钞银行取得港币现钞时,也要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发钞银行进行兑换,而其他持牌银行把港元现钞存入发钞银行时,发钞银行也要以等值的美元付给它们。
3. 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最重要的机理。
货币当局不直接干预外汇市场,也不直接设置浮动汇率的上下限,港币汇率都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的,实行市场汇率。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点及缺陷.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点及缺陷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趋向于世界经济轨道,汇率制度也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而做出调整。
但是,在汇率制度进入到实践操作中,就会而临诸多的问题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汇率制度对于中外市场发展起到一定的均衡作用,中国要发挥人民币汇率的调节作用,并在市场管理中灵活运用,就要对于金融体系以优化,促进其在运行平稳而有序,不仅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还促进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重要性1•汇率的概念。
汇率是衡量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的概念性专有名词,采用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表示。
直接标价法是运用本币来表示单位外币价格;间接标价法是运用外币来表示单位本币。
名义汇率的升降分别为木币的升值和贬值。
随着国际间贸易往来的增多,货币兑换频繁,汇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经济运行环境中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作用。
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迎来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中国经济开拓了新的里程碑,与此同时,中国实施了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期中国市场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环境下稳定发展。
人民币汇率制度被建立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多边汇率指数进行调节,以确保人民币汇率制度由固定汇率制度顺利地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
与固定汇率制度相比,浮动汇率制度的管理宽泛很多,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市场运行环境中,虽然浮动汇率是变量存在的,但是,受到汇率市场自我调节的影响,使得经济波动的幅度有所缓和。
中国所实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存在的,不同的经济环境下,汇率制度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影响到经济波动的程度。
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虽然固定汇率制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是适应中国特定的发展而存在的。
在动态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中,如果依然采用固定汇率制度,就必然会引起剧烈的经济波动。
采用浮动汇率制度是适应经济发展的结果,基于其浮动范围的扩大而使得经济波动幅度减小。
二、中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点2•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更富于弹性。
浅谈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利弊
浅谈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利弊【摘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一员,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将牵动着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的神经。
自进入2010年以来,人民币是否升职就一直不绝于耳, 美国也频频对中国施压,敦促人民币的升值,各国都寄希望于通过人民币大幅升值来化解目前存在的一些贸易问题,国际外汇市场针对人民币升值与否的问题做了无数次的讨论和争辩,最终还是回到人民币升值的几大关注问题上来:“人民币为什么会升值,升值后人民币的影响是什么,如何找寻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在哪里? 本文就以上问题展开研究,解开人们关心的几类问题。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中国外汇储备中国经济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人在世界上收入水平的排位升高(收入没有增加),在世界的形象上升。
中国的GDP瞬间上升了2%,还将逐步上升,人均GDP同样上升,难怪世界上有好些国家的人均GDP比中国排位在前,生活质量也只那样,电视、冰箱、洗衣机还要中国去帮忙普及,在中国城市基本人手一机的移动电话在他们那儿还是稀奇物。
原来人民币的确是低估了。
联合国规定低于1美元/天收入的人为贫困人口,我国规定年收入在680元(以前是637元)以下的才算贫困人口,原来是按购物平价计算。
中国公佈年军费是230亿美元,美国佬却按购物平价给我国算出了900亿美元。
数字上的学问和奥密多着呢。
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是人民币兑换外币的比值。
这里说的人民币升值是相对于美元升值。
不是人们经常说的钱值钱了,贬值也和国民党离开大陆时的贬值有根本不同。
难怪97年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大家欢迎,而今天人民币升值一些不懂汇率的人也叫好。
人民币汇率增高了,与进出口有关的价格变化了,你在国内不涉及外国的消费商品一点变化都没有。
相反只丰衣足食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进口高档商品,享受不了出国旅游,没有一点变化,而如果是生产外贸商品的工厂,恐怕由于竞争能力下降,要提防被裁员。
人民币升值会鼓励国内游客出境旅游购物,外国游客来华旅游购物有不利影响。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机制
一、香港汇率制度现状中国金融大典香港1983年实行联系汇率制度,最初的主要内容是将港元和美元的汇率固定于7.8:1的水平,使市场汇率在预定官价的上下2%范围内浮动。
在此制度下,香港存在两个平行的外汇市场,即由外汇基金,发钞银行与其他持牌银行因发钞关系而形成的公开外汇市场和发钞银行与其他持牌银行因货币兑换而形成的同业现钞外汇市场。
相应地,存在官方固定汇率和市场汇率两种平行的汇率。
而联系汇率制的运作,正是利用银行在上述平行市场上的竞争和套利活动进行的,也即政府通过对发钞银行的汇率控制,维持整个港元体系对美元的联系汇率;通过银行间的套利活动,市场汇率围绕着联系汇率波动并向后者趋近。
联系汇率制度建立之初,香港的经济传统上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将居民对港元的信心建立在对美元的信心的基础上,这种制度安排使得汇率制度的经济基础与信心基础相统一。
但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统一是否依然存在?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与香港经济联系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两地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由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0.75逐步下降到80年代的0.5,并于90年代进一步下滑接近于零。
相比较而言,中国大陆与香港经济的联系程度不断加深,两者经济增长相关系数在1990~1997年间上升到0.76,虽然这个趋势在1998年金融危机以后反转,但总的来说,香港经济与中国大陆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香港的经济越来越依赖于中国大陆经济。
(注: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国家统计局,美国商业部,中银国际预测。
)二、联系汇率制度利弊分析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人们对香港的未来不确定,港元汇价曾在1983年秋天出现暴跌。
为了恢复居民对港币的信心,稳定香港局势,联系汇率制度诞生。
这种将港币同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极大地增强了香港居民对港币的信心。
联系汇率制度的优点主要表现在:1.固定汇率制度适合小型开放经济体。
2.联系汇率制度下采取港元钉住美元这一国际货币的手段,增强了人们对港币的信心,减少了因投机而引起的汇率波动,降低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使个人、企业、政府都有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联系汇率的利与弊是什么?
联系汇率的利与弊是什么?一、联系汇率的利与弊1. 利:促进经济稳定联系汇率制度可以避免货币贬值或升值过快引起的不稳定情况,有助于维持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信心稳定。
在全球化进程中,稳定的汇率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推动经济发展。
2. 弊:削弱货币政策独立性联系汇率制度限制了国家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使政府难以通过调整汇率来应对内外部经济冲击。
当经济出现通胀压力或需求疲软时,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或升值来刺激出口或内需,从而可能加剧经济问题。
3. 利:降低外汇风险对于进口依赖严重的国家,通过联系汇率制度可以降低外汇风险。
固定汇率有助于企业和投资者预测和计划未来的成本和收益,减少因汇率波动造成的交易风险,促进投资和贸易的稳定增长。
4. 弊:加剧经济不平衡当一个国家的货币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货币联系紧密时,如果这两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不一致,就会导致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或快速耗尽。
此外,联系汇率的制度可能导致资本流动不平衡,加剧金融风险,影响经济稳定。
5. 利:提升市场信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联系汇率制度可以提升国家形象和市场信心。
市场参与者会对稳定的汇率更有信心,增加对该国投资和贸易的积极意愿。
这有助于吸引外国投资者和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结论联系汇率的利与弊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可能有所不同。
尽管联系汇率制度有助于经济稳定和降低外汇风险,但也限制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可能加剧经济不平衡。
因此,国家应结合自身经济状况、目标和市场环境,权衡利弊,选择适合的货币政策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市场机制,加强对外汇市场和资本流动的监管和管理,可以减少联系汇率制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利益。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并提高透明度和公正性,有助于解决联系汇率制度面临的挑战,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点与缺陷---兼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几项指导性原则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点与缺陷】---兼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几项指导性原则天则经济研究所249次双周学术讨论会盛洪:今天的题目是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点和缺陷,下面请张斌演讲。
张斌:非常感谢天则所提供这个机会让我把自己的关于人民币汇率的研究提供给大家讨论。
今天的题目是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其实是16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决定中提到的一个问题。
在这个决定中,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未来汇率制度改革的一个目标: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处于一个合理、均衡的水平上。
我今天的讲座主要围绕这句话开始,讲3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什么是均衡汇率?关于均衡汇率的概念的一些澄清。
因为前一段关于均衡汇率的讨论中,有一些学者,包括研究国际金融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
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把均衡汇率的概念、经济含义以及计算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第二方面既然讲到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那么我们就应该了解人民币汇率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哪些优点、哪些缺点?第三部分主要是结合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缺点,从制度上或者说从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机制上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均衡汇率的概念前一段时间遭到很多人的批评,我是从去年开始做均衡汇率方面的研究,对它的关注比较多。
在报纸、杂志上很多国内学者反对均衡汇率这个概念。
因为影响汇率的因素太多了,而且太不确定了。
拿美国这个例子来说,一个官员的讲话,或者说一个突发事件都可能引发汇率大的波动。
在这种情况习如何找到一个均衡汇率?就算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它实行浮动汇率,国家的干预也不多,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扭曲的汇率,因为它其中有很多的泡沫、投机因素。
因此在这一点上,汇率的均衡和股票市场有一点类似的地方,在短期内要发现一个均衡的水平是很困难的。
基于这个很多国内学者反对均衡汇率这个概念,认为首先它根本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找不到,因为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既然均衡汇率的概念受到这么多因素的影响,为什么现在许多国际金融机构仍然在算均衡汇率呢?比如美国国民经济研究所,还有IMF,IMF从成立之初他的核心任务就是在当今世界找到一个维持合理的均衡汇率水平,西方好多大学的学者也在研究均衡汇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汇率的优缺点:
联系汇率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它减少了因投机而引起的汇率波动,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使个人、企业、政府都有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此外,它还可以束缚着政府,使其理财小心谨慎。
在80年代中英谈判前后和90年代香港回归过程中,联系汇率制度就起了积极的稳定作用。
联系汇率制度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
分析如下:
首先,港币的发行是以100%的美元现钞为储备金的,而现钞只是最狭义的货币(M0)。
现钞之外,加上各种存款,共同构成广义货币(M3)。
目前,香港流通中的现钞为820多亿港币,香港的广义货币(M3)为28000亿港币左右(1997年三季度数字),其中有16000多亿港币存款(约占广义货币的60%)和相当于11000多亿港币的外币存款(主要是美元存款,占广义货币的40%)。
所以,香港虽然有超过7000
亿港币的外汇储备,但是,如果有某种强大的外来冲击使公众信心动摇,从而有相当比例的港币存款要挤兑美元的话,香港就有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第二,联系汇率制度使香港货币当局丧失了调整经济的灵活性。
在货币政策方面, 由于实行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1993年4月以来的香港货币当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丧失了运用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的能力。
譬如,9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有过热现象,货币当局应适当调高利率,使经济降温,健康发展。
但是,因为港币与美元是固定汇率,套利行为迫使香港货币当局无法调高利率。
港币的利率只能大体等于美元利率。
所以,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联系汇率制度的薄弱环节就会变得明显起来,也就容易成为投机者进攻的对象
第三,且不谈港币利率高对香港经济的抽紧作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对港币的影响也有两重性。
一般说来,港币利率高有利于稳定港币。
但是仔细想一想,港币与美元是固定汇率,港币为什么能比美元利率高?回答是,港币的风险高,公众认为联系汇率有可能失守,港币与美元的利差是对港币的风险补偿。
如果注重于对港币汇率的分析,不妨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利差:假设港币与美元利率相同,而港币汇率偏高(港币贬值),即,在浮动汇率的条件下理解联系汇率(固定汇率)下港币利率偏高的问题——对真实浮动汇率的压力被转移到利率上去了。
这样算来,港币与美元的利差越大,说明港币的汇率风险越高,联系汇率制下的港币所面临的累积的贬值压力越大。
所以提高港币利率一方面对港币有稳定作用(揽存港币),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关于港币风险累积程度的预警指标(Indicator)。
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利差过大,港币利率偏高不但不能稳定港币,反而会动摇公众对港币的信心。
浮动经济的优缺点:
优点
防止外汇储备太量流失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当局没有义务维持货币的固定比价。
当本币汇率下跌时,不必动用外汇储备去购进被抛售的本币,这样可以避免这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
节省国际储备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随着外汇供求的涨落而自动达到平衡,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支配,减少干预行动,国家需要的外汇储备的需求量自然可以减少。
这就有助于节省国际储备,使更多的外汇能用于本国的经济建设。
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根据市场供求,汇率不断调整,可以使一国的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均衡,从而免除长期不平衡的严重后果。
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本国通货就会开始贬值,这种情况对出口有回将同时分布在盈余国和赤字国身上。
有利于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
浮动汇率制度使各国可以独立地实行自己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政府为了维持汇率的上下限,必须尽力保持其外部的平衡。
如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往往采取紧缩性政策措施,减少进口和国内开支,使生产下降,失业增加。
这样国内经济有时还要服从于国外的平衡。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在一国发生暂时性或周期性失衡时,一定时期内的汇率波动不会立即影响国内的货币流通,一国政府不必急于使用破坏国内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
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
使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减少到最小限度。
贸易上有密切联系的国家间容易通过固定汇率传播经济周期或通货膨胀。
1971年至1972年发生的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就是同固定汇率制密切相关的。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若一国国内物价普遍上升,通货膨胀严重,则会造成该国货币对外货币汇率下浮,该国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涨便会被汇率下浮抵消,出口商品折成外币的价格因而变化不大,从而贸易伙伴国就少受国外物价上涨压力。
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各国不得不经受相同的通货膨胀。
已缓解国际游资的冲击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要维持货币的固定比价,会使汇率与货币币值严重背离,各种国际游资竟相追逐可以用来保值或用来谋求汇率变动利润的硬货币,这会导致国际游资的大规模单方面转移。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因国际收支、币值的变动等频繁调整,不会使币值与汇率严重背离,某些硬通货受到巨大冲击的可能性减少。
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外流会使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贬值。
这种贬值又会使该国的生产者更容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利于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
5.使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减少到最小限度。
缺点
助长投机,加剧动荡
在这种制度下,汇率变动频繁且幅度大,为低买高抛的外汇投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不仅一般投机者参与投机活动,连银行和企业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1974年6月,德国最大的私人银行之一赫斯塔特银行因外汇投机损失2亿美元而倒闭,其他如美国佛兰克林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等也都曾因外汇投机而导致信用危机。
这种为牟取投机暴利而进行的巨额的、频繁的投机活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汇率波动导致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使人们普遍产生不安全感。
外贸成本和对外投资损益的不确定性加大,风险加大,使人们不愿意缔结长期贸易契约和进行长期国际投资,使国际商品流通和资金借贷受到严重影响。
货币战加剧
实行汇率下浮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刺激出口,减少进口,改善贸易收支,进而扩张国内经济,增加生产和就业。
浮动汇率可能导致竞争性贬值,各国都以货币贬值为手段,输出本国失业,或以它国经济利益为代价扩大本国就业和产出,这就是以邻为壑的政策。
而实行汇率上浮政策,则主要是为了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例如,从1980年第四季度起,美元汇率上浮,到1983年9月,美元对10大工业国的币值平均上升了46%。
实行高汇率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急剧下降,1979年~1980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2%~13%,1983年则降为3.9%。
据估算,1981年~1983年美元汇率上浮使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45%。
当然,高汇率也不利于美国的出口,其间美国同西欧各国贸易逆差扩大,这又迫使美国加强贸易保护措施。
使其与西欧和日本的矛盾和摩擦加剧。
具有通货膨胀倾向
浮动汇率有其内在的通货膨胀倾向,可使一国长期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而不必担心国际收支问题。
因为其汇率的下浮可一定程度上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一国际协调困难
浮动汇率制度助长各国在汇率上的利已主义或各自为政,削弱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剧国际经济关系的矛盾。
提高了世界物价水平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基金组织对国际储备的控制削弱了,以致国际储备的增长超过了世界经济发展和
国际贸易增长所需的程度。
所以总的来讲浮动汇率制度是提高了世界物价水平。
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外汇汇率上升时,使广在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而这些产品又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所必需,故进口成本上升。
外汇汇率下跌时,出口初级产品价格下跌,而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小,不会在价格下跌时使外贸收入增加,贸易收支得不到改善。
浮动汇率还加剧了外债管理的难度,增大了风险。
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在特定条件下均能发挥好的作用,条件改变后其缺点可能又很明显或突出。
当今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是防止浮动“过度”。
从长期讲,以货币购买力平价作为浮动汇率的平均线,浮动幅度偏离均衡线就是“过度”。
从短期看,要从货币资产的行市中去找均衡线,因为金融市场的行市变化快,对汇率的反应十分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