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读后感谈到张爱玲的《更衣记》,我觉得它是我喜欢的散文中的一篇。
当初读它,读了一遍又一遍,总是读不够。
总觉得张爱玲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风格是那样的独特。
《更衣记》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六千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饰的“近代史”。
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
从身边的小事,写出了历史的厚重之感。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
”作者以假设的方式开头,引出衣服。
实际上没有比一年一度晒衣裳的场景更能展示一个普通女人与服装的关系了。
那本是一件烦琐的家务,却又偏偏让女人们乐此不疲:“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作者将女人对服饰的感情很好得表现出来,衣服在太阳的暴晒后,时光的推移中,“然而现在已经冷了”,也许就是一个世界随着落日永远地失去了。
第二段开始,“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通过衣裳中的樟脑香与回忆联系起来,衣裳的回忆、服装的历史将在这香甜而怅惘的气味中徐徐展开。
接着就开始叙述不同时期的服装。
“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这正是第三段到第十一段的内容和主旨。
作者从满清开国写起,那时,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明代遗风。
17世纪中叶直至19世纪末,女子的服装是宽大的衫裤,加“大袄”、“中袄”、“小袄”,再加“云肩背心”的层层压迫。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这样,女子的本身是不存在,这根本不是在穿衣服,只见衣衫不见人。
作者讲到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
”人虽然无足轻重,但穿什么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更衣记张爱玲读后感
更衣记张爱玲读后感
读这篇文章啊,感觉张爱玲就像个特别八卦又超级懂行的时尚评论家。
她从古代一路唠到近代,讲衣服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细致入微。
就说古代那衣服吧,什么朝代流行什么款,那都是大有讲究的。
她写清朝那衣服,从旗装的样式到穿着的规矩,感觉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那个梳着旗头、穿着花盆底鞋的格格们的世界里。
而且她写的时候,就像是在说隔壁家那些事儿一样,特别生动,我读着就像在听一个老祖宗在那儿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呢。
然后说到近代的衣服变化,那可真是时代变革的一个缩影。
以前那种层层叠叠、规规矩矩的衣服慢慢变得简单轻便起来。
就好比女人的衣服开始挣脱那些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再是把人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个小脸蛋的样子。
这衣服的变化背后,其实就是整个社会思想的大转变。
张爱玲写这些变化的时候,特别巧妙地把时尚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
比如说民国时期,洋装开始流行,那不仅仅是因为洋装好看,更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向往新的生活方式,从衣服上就先表现出来了。
我觉得张爱玲写衣服,其实也是在写人。
衣服就像是人的第二层皮肤,什么样的人就会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
那些保守的人穿着传统的服饰,而那些追求新思想的年轻人就迫不及待地换上了新式的服装。
而且她写不同阶层的人穿衣也特别有趣。
穷人的衣服可能只是为了遮体保暖,补丁摞补丁;而富人呢,那衣服就像是用来炫耀身份和财富的招牌,恨不得把金银珠宝都镶在衣服上。
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读后感《更衣记》是一部以古代宫廷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清代的著名女作家蒲松龄。
小说以宫廷为背景,以宫女更衣为主线,描绘了宫廷内部的权谋斗争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小说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宫女们更衣的描写,展现了她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宫女们在宫廷中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她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不再属于自己。
她们被迫为皇帝和皇后服务,成为了他们的玩物,被迫忍受着各种屈辱和痛苦。
在这样的环境下,宫女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助。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宫廷内部的权谋斗争和人性的复杂。
在宫廷中,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皇帝、皇后、太监、宫女,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斗,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性的丑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宫廷中,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和无助,他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了权力的牺牲品。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性的丑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小说通过对这样的社会现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更衣记》是一部深刻反映古代宫廷生活的小说,通过对宫女更衣的描写,展现了宫女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通过对宫廷内部的权谋斗争和人性的复杂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盛世衣妆下的冷酷清醒--读张爱玲《更衣记》
盛世衣妆下的冷酷清醒--读张爱玲《更衣记》作者:巫婆和瓶子八十年代以来大陆掀起一股张爱玲热。
冷落数十年,暮年之际被国内重新热捧,不知垂垂老矣的张爱玲当时是淡然一笑,还是面无表情地别过头去看洛杉机的黄昏日落?但布满皱纹肌肉松弛的脸上,断然是掠过一丝笑意的罢,而那笑意又是刻薄、倔强、清醒的,--这才像她。
相对于小说,散文文本的叙述往往更为彻底直白。
不知是因为散文自身的这种特性限制了解读的空间,还是张的小说成就过于夺目,查阅资料,张的散文研究通常只得零星片语,难觅独立篇章。
而实际上张爱玲散文可读性甚高,如《天才梦》、《公寓生活记趣》、《道路以目》、《中国的日夜》等,而眼下《更衣记》亦是一篇。
“更衣”之说,“更”即变更,中国现代服装风潮的演变。
文章以时代背景为内在线索,写衣香鬓影的世俗繁复与风情,详尽而不失风趣调侃,述说中含欣赏之趣味又不失一贯冷眼看人间的理性。
写衣妆之更迭演变,自然免不了涉及时代背景,政制时事与衣妆服饰每每映照联系。
如“一向心平气和的古国从来没有如此骚动过。
在那竭斯底里的气氛里,‘元宝领’这东西产生了”,“头重脚轻,无均衡的性质正象征了那个时代”,“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拌赶上去的时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最为精辟的是“政治上,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众灰了心。
青年人的理想总有支持不了的一天,时装开始紧缩”,轻轻一句,道破政局与青年理想与时装的内在牵连。
然而,政史与物质衣妆的并列提出,隐隐还有另一种意味,即男女二元之对立,这在后来对男装的述评中略见端倪。
半个世纪以后,台湾女作家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作为对此回响,男性(党政制度)与女性(衣饰物质)二元素之表里交缠又互为对立更为鲜明突出。
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异数”。
这在她的散文中,或多或少体现于奇特大胆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思路,精辟的比喻如珍珠散落文中各处,偶尔灵光一闪,可从中窥其天才之一斑。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
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更衣记》在鉴赏之前,我想我们应该来了解一下《更衣记》的作者—张爱玲。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伦乃满清大官李鸿章之女婿,那么张爱玲也就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这就应了中国古人的那句老话:出一个人才起码要三代书香门第。
不过最好的是这个“三代书香门第”还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让这个未来的“人才”阅尽人间炎凉,结合了贵族与平民的气质——幸或不幸的是,张爱玲的家世正好符合这个条件:在她祖父张佩纶的晚年,夕阳已经深深笼罩了张家的深宅大院,到了她的父亲,更是家道中落,壮志全无,只知吸食鸦*烟了。
她的母亲,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女性,难以忍受她父亲的堕落,出洋留学,最终与她父亲离异。
不过,他们还都来得及给自己的女儿传授中西文化的影响:父亲,这位熟悉中国古典诗文和外国文学的封建遗少,对她在中文学习上有过严厉的催促;而母亲,这位新型的女性,从张爱玲的童年起,便以西洋的艺术、绘画、音乐、文学给以深深的熏陶。
东西方文化的底蕴,培养了她早熟的文学才情。
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改造他们的贴身环境—那就是衣服。
由此张爱玲的《更衣记》诞生了。
张爱玲是出了名的爱用衣服来炫耀自己的人,她曾说过,爱逛街,尤其爱在巨大的橱窗前驻足而流连忘返。
我也曾在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见识过,其中写到葛薇龙在姑妈家里试衣服,用音乐把各种衣服的质感写得活灵活现:“毛织品,毛茸茸的像富于挑逗性的爵士乐;厚沉沉的丝绒,像忧郁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
更衣记
读《更衣记》有感《更衣记》可以说是一篇描写从清朝建国到“五四时期”中国女性服装演变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借用服装的历史来反映社会发展进程带给中国社会的变化。
张爱玲通过用女性服装的变化,着重描绘了中国女性随着社会变革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
文中的这两句话既说明了清朝时期女性服装的大致情况,另一方面又通过服装说明了,清朝女性被封建礼教压抑、束缚,没有自由,没有权利,甚至连选择自己衣裳的权利也被剥夺了,我们知道爱美可以说是女人的天性,但残酷的封建专制制度,只让女人穿单一、单调的衣服,把衣裳当做只是女人的遮蔽之物,不能作为展示女性身体曲线美之物,就从我们生活中这一件基本的生活物品,也就剖析和揭露了专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磨灭天性与磨灭人性的本质。
女性被当做是男人的附属品,人格与尊严不被人尊重,就算是穿一件稍微漏一点雪白肌肤的衣裳,也能被认定为是伤风败俗。
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就连女性与生俱来的美感也摧毁了,不免让人感到它“吃人”本质的可怕。
随之清王朝的灭亡,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西方民主与自由的思想传到中国,开始深入到人们的文化血液中,女性的服装也从专制的单一化朝着多样化发展,各式各样的衣裳开始出现在市场中,而这时的女性也逐渐的愿意展现自己的身体美和曲线美,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专制走向民主,更加的愿意表现自己,表达自己。
有了自身的想法和思维,而这些在高度统一化的封建社会,女性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权利的。
在民国期间,旗袍在中国女性中流行起来,张爱玲认为旗袍的流行是中国女性追求男女平等之权的产物,女人们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熏陶,醉心于追求平等的社会地位,可是依然封建专制的中国无法实现女人们的愿望,所以女人的就选择穿上缺乏女性美的旗袍,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旗袍是严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但我想随着旗袍的流行,做旗袍的裁缝师傅们一定是改良了旗袍,增添了许多展现中国女性身体之美的元素,不然怎么张爱玲笔下身着旗袍的女性总让我感觉具有独特的东方之美呢?身着华丽旗袍的白流苏既散发着一股恬静之美,又凸显出了她身体的曲线之美。
张爱玲更衣记读后感
张爱玲更衣记读后感1. 引言《张爱玲更衣记》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一篇小说,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在阅读完这篇小说后,我深受触动。
本文将分享我对《张爱玲更衣记》的读后感。
2. 清新的风格《张爱玲更衣记》以其清新的文风而著称。
它通过一连串的轻描淡写,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时代的氛围。
作者娴熟地运用了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描述旧上海的生活:–小巷弄堂的繁忙和喧嚣;–宛如画卷般的河滨景色;–精致的服饰和细腻的饰品。
•角色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宠爱与被宠爱之间的权衡;–面对物质与情感的抉择;–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
这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穿越到了旧时光下的上海,能够感受到情感与美的碰撞。
3. 人物形象的塑造读完《张爱玲更衣记》,我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独特的描写技巧,给每个角色赋予了鲜明的个性。
•女主角林娜:–善良而勤劳,对待生活和感情都充满了热情;–面对生活的挫折,始终不失乐观的态度;–每天更衣的过程,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精致形象的追求。
•男主角窦周:–成功而富有魅力,却对感情漠不关心;–对妻子林娜表现出的宠爱和忽略,展示了他内心的纷扰。
作者通过对这两个主要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
4. 蕴含的人生哲理《张爱玲更衣记》不仅仅是一篇描述人物和情感的小说,它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对于爱情的思考:–情感的得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人们还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人生;–表面的繁华和名利并不能代表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
•对于生活的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变故,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守自己的内心。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更加理解了生活的真谛并受到了启发。
5. 结语《张爱玲更衣记》以其清新的文风、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篇小说,我不仅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也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_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_读张爱玲作品有感篇一: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第一次接触张爱玲是在高中阶段,只是经常听同学们议论纷纷。
第二次接触张爱玲,是在重庆医科大学,由其海上花文学社邀请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进行的张爱玲专题讲座。
在听完这次讲座之后,一直想了解张爱玲这个人物,因为她不凡的出生,因为她的特殊经历,因为她的杰出才华,更因为许多人对她的评价和她个人与胡兰成的感情历程。
说她的死亡有些蹊跷,倒不如说她的死也独具艺术性,她一个人孤独了人生的最后十年,直到选择八月十五的前夕死在一家旅馆。
单说这些,我就不得不为这样的女作家感到钦佩。
这些想摸索她的欲望促使我不得不去阅读她的作品。
就在看她的散文集时,我细细地品读,读出了她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也读出她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同时看出她对艺术和人生的热爱和关注。
从《秋雨》中读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喜欢种花,喜欢大自然的情趣,同时她在文中通过对雨中的其它事物用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来写秋雨,足见她文学的功力。
《读书报告四则》中从读书到评书,写出自己对文学著作的看法和思考,可见她也不是纯粹地去阅读,而是带着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态度,吸纳百家之长,补其之短。
《论卡通画之前途》表现了她对时尚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看到她对艺术的一种预见性和成熟女性所拥有的智慧。
每一篇散文,读起来都是那么富有节奏,每一篇作品都写的那么细微,极其富有意境。
在学生时代的张爱玲,也显现的有些与众不同。
她以母校为荣,为未来着想。
小小年纪,就有极高的志向和理想,也注定日后她成为上海界的四大文学女青年之一。
对于《爱》,她有她自己的理解,一开始,便说“这是真的”,相信她是个懂得爱的女人,单纯的懵懂,单纯到一见钟情便就是爱了。
我倒也觉得这样的爱单纯且感觉极佳,没有什么不好,只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它似乎多了更多旁外东西的干扰,想必很多人也都是这样的过程吧!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话出自她的《天才梦》,这里面展示了她的生活充满了艺术,美而痛痒,有点自传的味道。
名著导读
品服饰之美,思文化之变——读《更衣记》有感翻开《名著导读》,第一眼便看到了这篇文章。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对服饰产生了兴趣,因而“更衣记”三个字立马吸引了我的眼球,更何况是张爱玲女士写的。
文章以晾衣服开篇,引出回忆——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进而叙写了从清朝到民国三百年来的中国服饰变化,其中不乏与西方各国各时期的服饰做对比。
结尾回到了“秋凉的薄暮”,描写了小孩骑车卖弄本领的场景,最后一句“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结构整齐,升化主题,引人深思。
初读文章,读出了张爱玲女士对中国历史的服饰变化了解颇深,从封建时代对妇女的裙子,暴发户的“皮子”,姑娘的“昭君装”,到民国时期的“喇叭管袖子”,长袍,“四分之三袖”,到衣袖废除,各种琐碎繁杂装饰的免除,再到当时最新发展的旗袍,最后还介绍了男子服饰风格的变化。
从文字中,体现出了她对服装的热爱和熟悉,同时我也借此了解了各种风格迥异的穿衣形式和中国服饰的变化,对服饰方面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读《更衣记》,发现其中并不仅仅介绍了服饰的变化,还反应了各时代的社会现象。
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朝时,人们对细节过分的注意,对服装过多不必要的装饰。
光是袄子就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
文中“惟有世界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更是对当时中国有闲阶级极大的讽刺。
与现代西方的时装有目的的花样作对比,反衬了古中国衣衫上的点缀品毫无意义。
其次,作者还描写了中国妇女服饰的肥大和奇异,表现了服饰对妇女的束缚及社会不公平现象。
正如文中所述,“可是它象征了十年前那种理智化的淫逸的空气——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肉体。
”后多次翻看了这篇文章,更觉得张爱玲女士笔墨的有力。
她以服装的“小”来反映社会文化的“大”变化,力图从不同时期服饰的特点写出当时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
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是一部以中国古代宫廷为背景的作品,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宫廷内外的权谋斗争、人性的复杂和爱恨情仇。
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有血有肉。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展现了一个普通女子如何在宫廷中生存和奋斗的艰辛。
主人公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子,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勇敢面对困难的女性形象。
她在宫廷中历经磨难,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坚强和勇敢,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女性。
除了主人公的塑造,小说中还描绘了宫廷内外的权谋斗争和人性的复杂。
在宫廷中,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不择手段,这使得宫廷内外充满了尔虞我诈、尔虞我诈的情节。
同时,小说中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良和恶劣,有时候甚至难以分辨。
在这个故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宫廷生活的残酷和无情,也更加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同时,我也被主人公的坚韧和勇敢所感动,她在宫廷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最终取得了自己的成功。
这让我深信,只要有勇气和坚持,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更衣记》是一部富有魅力的作品,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宫廷内外的权谋斗争、人性的复杂和爱恨情仇。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宫廷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信只要有勇气和坚持,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读后感《更衣记》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一部散文集,其中记录了他的一些生活琐事和感悟。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读后让人感慨良多。
在《更衣记》中,纳兰性德以平实的语言描述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更衣、修饰、行走等等。
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细节,却在他的笔下变得意味深长。
他通过这些小事,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说,“不求闻达,不求富贵,只求平安。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人生最深刻的理解,平凡的生活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在读完《更衣记》之后,我深深地被纳兰性德的情感所打动。
他的文字平实而真挚,没有华丽的修饰,却能触动人心。
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为了名利地位而忙碌奔波,却忽略了生活中最真实的美好。
纳兰性德的文字提醒了我,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和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另外,纳兰性德在《更衣记》中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说,“人生在世,不过如梦幻泡影。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人生无常的认识。
他深知人生短暂,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
因此,他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不让生活中的美好流失。
这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功利和欲望所左右,忽略了对人生真正的思考。
纳兰性德的文字提醒了我,要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不让生活中的美好流失。
总的来说,《更衣记》给我的感触非常深刻。
纳兰性德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让我深受启发。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不让生活中的美好流失。
同时,也会更加平和地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不让功利和欲望左右自己的内心。
感谢纳兰性德的文字,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读后感《更衣记》是一部以清朝末年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李汉祥。
小说以描写清末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为主线,通过女主人公林徽因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坎坷命运,以及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追求自由的决心。
小说以林徽因的成长和命运为主线,通过她的经历,展现了清末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同时也表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
林徽因是一个聪明、独立、有追求的女性,她对自己的命运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追求,不愿意被束缚在封建礼教下。
她在小说中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但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说中的林徽因形象深刻,她是一个坚强、独立、有追求的女性形象。
她在封建社会中遭受了很多不公和压迫,但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坚韧不拔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对当代女性都有着很强的启发意义。
小说中还描写了清末封建社会的风貌和人物性格。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交往方式都具有鲜明的封建社会特色。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清末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读者可以了解到清末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小说以林徽因的一生经历为主线,通过她的成长和命运,展现了清末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以及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
通过林徽因的形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坎坷命运,以及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追求自由的决心。
通过小说,读者可以了解到清末封建社会的风貌和人物性格,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同时,小说还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坎坷命运,以及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追求自由的决心。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徽因的形象也给当代女性带来了很强的启发意义。
《更衣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小说,通过林徽因的一生经历,展现了清末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以及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
张爱玲更衣记欣赏
2、“衣”——文化的符号(服装所体现 出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
清代之“衣”: 严密、严格、繁复—古板的时代
民国初之“衣” : 天真、轻快、西化—混乱的时 代 二十年代之“衣” : 严冷、方正—反叛的时代
三十年代之“衣” : 收缩、紧张—绝望的时 代
四十年代之“衣” : 简洁、放松—无望的时代
我们的时装不是一种有计划有组 织的实业……我们的裁缝却是没 主张的。公众的幻想往往不谋而 合,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洪流。 裁缝只有追随的份儿。因为这缘 故,中国的时装更可以作民意的 代表。
3、“衣”步,就很不容易。
?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来的甬道
更衣相对亦怅惘
——张爱玲《更衣记》欣赏
罗华
一、张爱玲的人生矛盾:
身份:贵族后裔与都市市民 情感:眷恋旧生活与憎恨旧家庭 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 文学:古典与先锋
二、张爱玲《更衣记》:
1、“衣”——历史的幽灵:
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 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来的甬道。……太 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 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 愁。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解读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解读周茜几乎少有女人不爱服装,也几乎少有女人能象张爱玲那样举重若轻地描绘服装。
一篇五千余字的《更衣记》,有一个女人对服装难以言喻的迷恋之情,更有一般女人难有的对服装千变万化的智慧之思。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作者以此起笔,是颇具匠心的,实际上没有比一年一度晒衣裳的场景更能展示一个普通女人与服装的关系了。
那本是一件烦琐的家务,却又偏偏让女人们乐此不疲:“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置身于缤纷衣袂中的女人对于服装的莫名之心,被作者微妙地道出,非女人不能体味。
衣裳在太阳的暴晒后,时光的推移中,“然而现在已经冷了”――那个悠闲、平静、绣金的世界随着落日永远地逝去了。
接着第二段承首句的“如果当初”而来,生发出张氏特有的妙语:“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把“回忆”联系起来的是残存在衣裳中的樟脑香。
衣裳的回忆、服装的历史将在这香甜而怅惘的气味中徐徐展开。
于是,一部“更衣记”――服装的更新换代的历史,在作者津津乐道于衣领的忽高忽低、衣袖的时长时短中悄然演进。
一、“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张爱玲开宗明义,概括了第三至十一自然段的内容和主旨。
作者从满清开国写起,那时,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明代遗风。
17世纪中叶直至19世纪末,女子的服装是宽大的衫裤,加“大袄”、“中袄”、“小袄”,再加“云肩背心”的层层压迫。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这哪里是人在穿衣,而是衣在装人,只见衣衫不见人,人的主体性全然丧失。
人虽然无足轻重,但穿什么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不同时节、不同场合、不同地位的女人,穿红着绿都是有严格的限制的。
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读后感《更衣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描写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阅读完《更衣记》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情感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在《更衣记》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更衣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复杂和矛盾。
主人公在更衣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换上了一套新的衣服,更是在内心深处进行了一场对自我的审视和挣扎。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在当今社会同样普遍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都有自己的矛盾和困惑。
通过阅读《更衣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和他人。
另外,《更衣记》中的一些观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比如,作者在作品中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提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观点。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刻,保持真诚和坚定的内心。
这种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更衣记》中对人性的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
主人公在更衣的过程中,展现了对自己内心的深刻思考和挣扎,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描写让我深受触动。
在当今社会,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同样普遍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矛盾。
通过阅读《更衣记》,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和他人。
总的来说,阅读《更衣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作者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和他人。
同时,《更衣记》中的一些观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更衣记》中的思想和情感,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更衣记续
商114 尚莹莹1104002110更衣记续读完张爱玲的更衣记之后,我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继续写下去冲动。
纵观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时尚品味也发生一些变化。
但是生活的富裕,使得现在的中国人对待穿衣问题时,将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投入到追求服装的多变和个性的展现上,回首往日之中国,似乎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有一种代表性的服装,如五十年代的中山装,列宁装,八十年代的运动装,九十年代初的西服、女套装,而到现在,已经很难说什么是代表性的服装,人们的穿着趋向休闲和多样化。
从1949年开始,新中国的服饰路开始形成,从前被视为身份地位象征的的西装革履和刺绣旗袍被深深埋藏了,而能穿上中山装和列宁服的才是人们心目中羡慕的对象。
这种服装是原始的美化,也是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容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意识形态使命。
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就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列宁装了,“留着结婚穿”是年轻小伙的流行说法。
列宁装在年轻的新中国流行,是中国人在精神上的革命追求,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时尚元素--双排纽扣和大翻领;此外,附加的腰带凸显出女性的小蛮腰,大方而不失女人味。
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是远远不会停滞的。
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从前苏联传入的“布拉吉”,也是是现在的连衣裙:宽松的短袖、褶皱裙、简单的圆领、碎花、格子和条纹,腰际系一条布带,这种简单的衣着有着女性俏皮可爱的一面,那个时候穿这样的衣服就是一种时尚,同时人们心里追求美的欲望也逐渐萌芽。
后来人人参加劳动,建设新中国。
需要耐磨耐脏的日常服装。
工装与军装的灰蓝绿自然成了最实际的流行色。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朴素简单如当时一首民谣所说:“四个兜的中山装,小米高粱吃得香,几户人家一个庄,走亲访友靠步量。
”无论男女,蓝灰为主的色调和肥大单一的款式是这一时期中国服装的主要特点。
60年代后期“文革”的兴起,中国服装被淹没在了一片国防绿的军装里,军服成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时尚。
张爱玲《更衣记》导读
张爱玲《更衣记》导读《更衣记》写于1943年。
张爱玲正以一个女才子的形象红遍了上海滩,并成为当时文坛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作家。
我们在品味张爱玲的《更衣记》时,也就分享了人生飞扬时刻的神韵了。
这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6000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
它把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娓娓道来,但并不拘泥于对于服饰本身的琐屑描述,而是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
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张爱玲特有的洞察世事的机智。
注意文章如何评述满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女装,并比较在评述女装和男装上的差别。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在取喻和用词上的灵动和准确。
如“极其宽大的衣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宝塔上的风铃”、“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等。
注意细心体味。
文章通篇都在服饰的流行与共同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但又把衣服说成是每个人“贴身的环境”,“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注意联系结尾的“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来理解张爱玲对于服饰、对于人生的态度。
※ 《更衣记》是张爱玲的一篇美文。
美就美在从身边的小事中写出了历史的厚重之感,行文流丽华美,在语言的从容、俏丽中显尽机智和情趣。
这是一篇描写服装的散文。
服装是每个女性都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一位女性对服装都自有一套说法,一番实践。
然而要细数服装花样的变化,各种搭配的套路,却非张爱玲莫属。
张爱玲从衣着服饰的变迁中寻出了它流变的渊源。
比如说:衣服由宽大变为紧身,往往源于“政治动乱与社会不靖”,因为紧匝的衣服显得“轻捷利落,容许剧烈的运动。
”又如:民国初年,服装崇尚轻便、纯真,是由于“大家都认真相信卢梭的理想化的人权主义。
”其实,紧身衣也好,轻便装也好,经张爱玲这一番史笔的解释,便让人觉得衣服不再简单了。
一件衣服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日用品或装饰品,它更是一个时代的氛围,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心态和审美习惯的缩影。
更衣记——节选自张爱玲散文《更衣记》
更衣记——节选自张爱玲散文《更衣记》
张书彦;豆豆
【期刊名称】《服装设计师》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更衣记》,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时候,她还在少女的年华,以她的敏感,对人们的着装细细玩味。
民国时期象上海、杭州、苏州、北京这样的地方,我们今天看那个阶段的人穿衣服,觉得他们很古、很雅,很有老派的魅力,可事实上,当我们还原到当时.那便是一个非常摩登的时代。
中国人在剪掉辫子,脱掉清代的衣服以后.在服装上是一个相当百花齐放的时代。
可是在那样的年代,张爱玲已经要感叹,我们要穿什么样的衣服.男人穿什么衣服,女人穿什么衣服;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场合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但象她这样的困扰,在现代已经没有。
为什么呢?三教九流、达官贵人,有层次之分,显然会有穿衣服的问题。
【总页数】2页(P126-127)
【作者】张书彦;豆豆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09
【相关文献】
1.由张爱玲的《更衣记》见民国时期的旗袍款式演化 [J], 李燕;刘文
2.“时装是个叛徒”:张爱玲和她的《更衣记》 [J], 夏长铨
3.略论服饰与文化——张爱玲散文《更衣记》文本细读 [J], 孟庆新
4.从张爱玲自译散文《更衣记》看英文长句的翻译技巧 [J], 邓燕
5.从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视角看张爱玲自译散文《更衣记》 [J], 章瑜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读后感《更衣记》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呀!它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关于衣服的奇妙世界。
书里写了不同时代的服装变化,那些描写真的特别生动,让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看到了过去的人们穿着各种各样的衣服走来走去。
想想看,以前的人穿的衣服和我们现在差别好大呀!从长袍马褂到现在的时尚服装,这中间的变化可真是让人惊叹。
每一种服装都有它独特的魅力,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比如说古代的那些华丽的服饰,什么绫罗绸缎呀,那做工,那质地,真的是精美极了。
穿上那样的衣服,感觉整个人都变得不一样了呢。
再看看现在,各种潮流款式层出不穷,什么简约风、复古风、嘻哈风,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而且呀,衣服可不只是用来保暖和遮羞的,它还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心情呢。
有时候心情不好,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心情立马就变好了。
或者想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某一面,也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衣服来做到。
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服装制作和穿着的细节,让我对衣服有了更深的了解。
原来做一件衣服有那么多讲究,从面料的选择到裁剪、缝制,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还有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要是穿错了,那可就闹笑话啦。
我就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比较正式的活动,结果穿得太随便了,到了那里才发现大家都穿得很正式,哎呀,当时那个尴尬呀,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了,不同的场合要穿合适的衣服。
读完《更衣记》,我觉得衣服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
它可以记录历史,可以展现文化,可以表达自我。
它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伙伴,一直陪伴着我们。
我觉得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欣赏衣服的美,也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丰富多样的服装选择。
它让我知道了,每一件衣服都有它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所以呀,大家都去读一读《更衣记》吧,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对衣服有更深的感悟和体会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衣记读后感)——衣架下的窥探
对于张爱玲的作品,其实我们并不是很陌生,她犀利精辟的语句,往往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功效。
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挖掘事物本质的起源;用其精辟的语言,揭露社会的现实;凭其冷酷的作风,流露内心的狂想与不羁。
仅是如此瞟一眼,便让人印象深刻。
《更衣记》,在未深入了解文章时,对于题目的理解就是可能写女人频繁的更换衣物来展现自己的美态。
读完整后,写的主旨是通过更替的时代,瞬息万变的政局,窥探衣着的变化,冷眼看待这个社会······
社会就是大熔炉,锻炼不同的百宝瓶,瓶颈上不同的雕饰是每一个人所谓的个性吧。
光是衣装的的转变满足不了作者的视角,服饰的变化折射的是社会的动荡。
“更衣”,“更”即变更,指的是中国现代服装风潮的演变。
文章以时代背景为线索,写衣香鬓影的世俗繁复与风情,详尽而不失风趣的调侃,犀利而不缺乏理性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的便是“盛妆下的素颜”。
然而不管你的外形如何千变万化,都离不了你的本性——时代背景,政制时事与衣妆服饰每每相互关联。
从作者的文章中就有很多体现的,时代背景的烙印通过时装的转变而委婉表达自己,如:“政治与家庭制度的缺点突然被揭穿;一向心平气和的古国从来没有如此骚动过。
在那竭斯底里的气氛里,…元宝领‟这东西产生了”,“头重脚轻,无均衡的性质正象征了那个时代”,“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拌赶上去的时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你能明白吗?“政治上,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众灰了心。
青年人的理想总有支持不了的一天,时装开始紧缩”,现实与时装巧妙地链接,吐露青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服饰的联系。
服装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后文对于男女不同服饰的解说,透露着双方难以独立分离而又相互缠绵的关系。
在社会的炼炉里,没有一个能做到所谓的“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境界。
对于社会,可能有太多的无奈愤慨亦或时激情,革命,然而作为卑微的一份子,在观察之余,显得冷清,残酷。
在张爱玲的言辞中,我体会到更多的语言巧妙之处,同时,我想说的,同样是女性,在有些方面有着致命的共同点。
女人对服装难以言喻的迷恋之情,缺少的便是张爱玲那样对于服装若轻若重的态度,冷静客观的对待,生活中的我们是对于服饰的狂热,因此文中写道:“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吧”,实际上没有比一年一度晒衣裳的场景更能展示一个普通女人与服装的关系了。
那本是烦琐的家务,却偏偏让我们乐此不疲,就好像:“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然而“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置身于缤纷衣袂中的女人亦或我们这些懵懂的少女对于服装的莫名之心,非女性不能体味快乐亦或悲哀。
悲哀什么?快乐什么?一切又显得虚无缥缈,衣裳上的灰尘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回忆里是樟脑味道的香,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思绪的展开,回忆的弥漫,带领我在盛世下感受当时的环境。
当然我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血雨腥风,在作者的笔触中让我印象深刻并且引起我自己思考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文章中提到的:“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以铁生锈喻名字被玷污,刻薄清醒的灵魂载在这个句子上。
女人要相处中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更是伤风败俗。
是世俗人眼里无法容忍的女性悲哀,也是社会悲剧的局限。
女人与名声的生死相依,与服装的缠绵悱恻,与世俗的争论不休。
如大观园的女人又该以何种姿态与社会相依相偎?衣服点缀了人,把人分成了所谓的三六九等,同时却也是累赘了中国的女性。
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是否能绑住一个真实的灵魂?有可能又是一个个的行尸走肉,衣架下的你是否如喇叭裤般得夸大悬浮?男性与女性的不等,西方的渗透,从中
透露的又是怎样的点点滴滴?
然而,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
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衣服构造女性的殿堂,一幅盛世下的镇定剂,清醒地无声地诉说着对于人生、对于服饰的看法······衣服装饰的了你的外在,点缀不了你的精神,对于这个“贴身的环境“我们太过于执着,难道是因为对于无法改变的这个”外在的环境“而存取内心的安稳?住在衣服里,有人可以对于现实充耳不闻,有人可以通过衣服的标新立异而寻求解脱,有人通过衣服表达现实的冷清,住在不同的衣服里,感受不同的环境,思绪的沉淀,灵魂的升华或者沉沦。
男女的分离对立,是不是从中也在流露着作者对于现实中的男女观的不认同通过对于服饰的差异来表达?
卑微如女人: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可是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很让人会心解颐。
是女性的劣根性还是女性注定的命运?在让我们对于爱情幻想的同时,活生生地撕裂爱的城堡,充斥的还是一缕清醒,一丝理智。
有时候,感到最多还是矛盾,让我想到一种关系:对立统一。
现实与理想,女人与男人,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结尾是点睛之笔,“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有时候随心所欲的轻松比衣饰更迷人。
率性而为比外在的固定让人感到惬意。
这是怎样的心态呢?一种偷窥的本能,一种雕刻的悬浮,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衣架下的是奴隶还是天使,是相框固定了我们的微笑,还是我们的微笑只是在相框瞬间的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