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达磨俱舍论·界品》翻译与极微论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毘达磨俱舍论·界品》翻译与极微论研究本文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阿昆达磨俱舍论·界品》(Abhidharmakosabhasya: Dhatunirdesa)的翻译与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极微”(paramanu)论研究。翻译部分以日本学者江岛惠教校订本为底本,同时参照了Pradhan1975年校订出版的Abhidharmakosabhasya of Vasubandhu第二版。

在翻译中,对比了梵本、玄奘、真谛(Paramartha)的汉译本与日英等诸多现代语言译本。正文部分为“《俱舍论》极微论之研究”。

首先简要考察了色(rupa)与变坏(rupyate)、变碍(rupyate)二义在词源学上的联系:V rup=lup→m rupa→rup→rupyate并分析了世亲对于变坏与变碍二义的解释,以及极微是否符合色法定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检讨了佛教传统的四大理论与新近的极微论之间的融合,以及在极微的视阈下,昆婆沙师对于大种(mahabhuta)与所造色(upadaya)关系的重新诠释。

大种不再被构想为所造色的质料因,而是“能作因”(karana-hetu)关系下的生等五因。大种与所造色一并被认为是胜义的存在,以此昆婆沙师赋予了大种与所造色之间相对平等的存在论地位。

另一方面,昆婆沙师通过极微化大种与所造色,融合了传统的四大理论与极

微说,并不存在木村泰贤、赤沼智善与水野弘元等学者所谓的矛盾。其次,本文分析了《俱舍论》中出现的两种极微聚合理论——七聚说与“八事所成”。

七聚说,即极微以七为倍数增长聚合的理论。该理论即是《唯识二十论》所批判的一极微与六极微和合的主张。

但实际上,此理论在昆婆沙中只被看作为譬喻。而“八事所成”则可能是昆婆沙师发展出的新主张。

本文在解释了“八事=八种极微”之后,进而考察了强度(prabhava)理论,并比对了昆婆沙师、室利逻多与经部的分歧及其根源。经部一改色法中存在的四大自相的传统解释,引入了“种子”说,实际上是消解了昆婆沙师八事所成的主张。

在此之后,本文就极微的接触与方分等议题,对比了昆婆沙师与世亲的异见,指明世亲对于昆婆沙宗义的批判。世亲构造了两组二难推理以反驳极微论,他认为如果承认所造色能够相触,那么极微也应该相触,然而无论一分相触还是遍体相触都会带来矛盾的结果。

可以说,世亲在《俱舍论》中采取了与《二十论》极其类似的对极微的批判手段。在正文的最后,笔者考察了有部的二谛论与极微的刹那性。

笔者认为极微与刹那是有部对于“胜义有”(paramarthasat)在空间、时间上的规定。极微与刹那理论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有部依据“假必依实”的原则而必然达到的推断。

各部派就极微假实问题的争论,究其实质,正是对于“有”(sat)的理解的不同——这也就关涉到各部派“二谛”论的差异与哲学基础的不可调和性。有部宣称极微实存,其根据恰恰在于“假必依实”的存在论原则。

极微的无方分性、不可相互接触等等特质皆由此原则衍生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