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头痛的辩证及选穴
-各种头痛的按摩穴位
1.整个头部疼痛选穴:合谷穴如果你的整个头部都一跳一跳地疼痛,那么按摩合谷穴能帮助你。
而且由于头痛与肩部血流不畅有关,所以配合肩井穴的按摩,效果会更好。
位置:合谷穴在手背上,手指张开的时候,拇指和食指之间褶皱靠近拇指一侧,拇指轴关节手指一方。
要点:将拇指的指肚放在另一只手的合谷穴上,沿着拇指的骨头边缘按压,你会觉得很舒服,但又稍微觉得有点疼,没关系,你可以再加点力气按压。
2.后脑勺疼痛或偏头痛选穴:风池穴风池穴能促进头部血流通畅,从而缓解后脑勺的疼痛,对偏头痛也有效。
位置:风池穴位于后脑勺下方颈窝的左右两侧,沿颈窝下缘向外大约两个拇指的地方。
要点:用拇指向斜上方按压,并慢慢抬头,寻找最佳的刺激角度,然后一边按压一边前后活动头部。
也可以将毛巾绕在脖子的后方,用手握住毛巾两端,头向后仰,也有类似的效果。
3.肩部僵硬选穴:肩井穴久坐的时候不注意肩部运动,会导致肌肉劳损,按压肩井穴能解决这个问题。
位置:颈部后面最突起的骨头与肩头连线的正中。
要点:用中指按住对侧的肩井穴,并转动与肩井穴同侧的胳膊,按压力度以感觉到“舒服的微痛”为最佳。
如果在办公室备一个小吹风机,休息时间温暖肩部,效果会更好。
4.腰痛选穴:委中穴一天忙下来经常是腰酸腿疼,觉得腰都弯不下去了。
这时按摩委中穴对消除腰椎周围的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位置:位于膝盖窝的正中,用手能摸到脉搏的跳动。
要点:坐在椅子上,将膝盖弯曲,用拇指指肚按压穴位,按压的同时可以上下活动脚部。
5.腿部浮肿选穴:飞扬穴长时间站、坐或步行,都会引起腿脚的疲劳和肿胀,刺激飞扬穴能够缓解症状。
位置:顺着跟腱外侧的骨头向上摸,在小腿肌肉的边缘就是这个穴位。
要点:稍稍将膝盖向内倾斜会比较容易找到这个穴位,按压的时候不要用太大的力气,觉得舒服就可以了,也可以用笔杆来刺激这个穴位。
另外上火、鼻塞、流鼻涕时刺激这个位置也会觉得舒服一些。
6.痛经选穴:血海穴每月一次的生理痛真是非常难受,按压血海穴能够缓解这种小腹疼痛。
中医头疼诊断标准
中医头疼诊断标准一、诊断依据1.头痛部位:头痛可出现在头部任何区域,但各证型头痛的定位不同,可根据头痛部位进行鉴别诊断。
2.疼痛性质:头痛的性质可表现为胀痛、刺痛、紧痛、空痛等,可根据疼痛性质进行鉴别诊断。
3.疼痛程度:头痛的程度因人而异,可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估。
4.伴随症状:头痛可伴随其他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口苦等,可根据伴随症状进行鉴别诊断。
二、病因病机头痛的病因病机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多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内伤头痛多因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痰浊上蒙、瘀血阻络等所致。
三、证候分类1.外感头痛:可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等。
证见头痛剧烈,恶寒发热,头痛如裂,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紧或浮数。
2.内伤头痛:可分为肝阳头痛、痰浊头痛、血瘀头痛等。
证见头痛反复发作,或偏侧头痛,或全头胀痛,或头痛如锥刺,或头晕目眩,或心烦易怒,或失眠多梦,或口苦咽干,或胸胁胀满,或面红目赤,或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
四、鉴别诊断1.偏头痛:偏头痛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症状。
中医认为偏头痛多因肝阳上亢所致。
2.紧张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以头部紧束感、压迫感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头晕、颈项僵硬等症状。
中医认为紧张性头痛多因肝气郁结所致。
3.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以短暂的单侧剧烈头痛为主要特征,可伴有流泪、鼻塞等症状。
中医认为丛集性头痛多因痰火上扰所致。
4.脑肿瘤性头痛:脑肿瘤性头痛以持续性头痛为主要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脑肿瘤性头痛多因痰浊上蒙所致。
五、治疗原则1.外感头痛以疏风散邪为主,内伤头痛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
2.根据疼痛性质和部位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等。
3.治疗期间需注意调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过度和不良情绪刺激。
六、治疗方法1.外感头痛:可采用疏风散邪的中药汤剂治疗,如银翘散等;针灸治疗可选取太阳、风池等穴位。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头痛应该按什么穴位
头痛应该按什么穴位文章目录*一、头痛应该按什么穴位1. 头痛应该按摩合谷穴2. 头痛应该按摩印堂穴3. 头痛应该按摩风池穴4. 头痛应该按摩天柱穴5. 头痛应该按摩太冲穴*二、总是偏头痛该怎么办*三、偏头痛是怎么造成的头痛应该按什么穴位1、头痛应该按摩合谷穴合谷位于拇指和食指之间肌肉丰厚处。
手法以拿捏、点按此穴,有明显酸胀感为度,每次10~15遍,每日2~3次。
本法俗称“拿虎口”。
如能经常拿捏、点按此穴,具有清利头目、缓解各型头痛。
2、头痛应该按摩印堂穴将两手食指屈曲,拇指按在太阳穴上,以食指内侧屈曲面,由正中印堂穴沿眉毛两侧分抹,双目自然闭合。
手法以轻中有重为宜,每次做30遍以上,每日2次为度,本法古代称“分阴阳”洁,抹后感觉头清目爽,具有消除头晕目眩、减轻头痛之功效。
3、头痛应该按摩风池穴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捏住颈后肌肉近发际处,手法采用一上一下、一紧一松推拿,以颈部感酸胀为度,次数自定,不强求一律,左右手可以交替进行,本法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组织血液供应。
4、头痛应该按摩天柱穴位置:后发际5分,第一颈椎棘突下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指按法:坐姿,两手交叉拇指分别按住穴位处。
先按右穴,然后按左穴,头部向左稍倾,呼气并数1.2,渐渐用力,数3时强按穴位,吸气并数4.5.6,身体放松,头部恢复原位。
注意:头部向一方倾斜时,指按另一方的穴位。
指擦法:坐姿,用双手拇指在天柱穴上下5厘米左右,呼气并慢慢擦揉天柱穴。
左右天柱穴先做指按法一次,再做指擦法一次,即一回。
重复动作3-6回。
5、头痛应该按摩太冲穴位置:足背第一、二趾缝上2寸凹陷中。
指按法:坐姿,右脚搭在椅子上,右手中指垂直按住穴位处,呼气并数1.2,渐渐用力,数3时强按穴位,吸气并数4.5.6,身体放松。
指擦法:坐姿,用右手拇指在右脚太冲穴上、下3厘米左右,从脚前部向脚根部,呼气并慢慢擦揉。
指按法一次,指擦法一次,即一回。
左右脚穴位各做3-6回。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1. 头部疼痛感觉:患者感到头部疼痛,疼痛部位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弥散至整个头部。
疼痛性质可为刺痛、胀痛、跳痛、紧痛等。
2. 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如头痛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3. 伴随症状:头痛时可伴有其他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
4. 诱发因素:头痛可因多种因素诱发,如情绪激动、疲劳、气候变化等。
二、中医证候诊断头痛的中医证候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因素进行判断。
以下为头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1. 风寒头痛:头痛起病较急,疼痛部位集中在头后部和太阳穴,头痛剧烈,连及颈项背部,怕风,发热,无汗,口不渴。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浮数。
3.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
4. 肝阳头痛:头痛而眩,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5. 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 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7. 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三、病因病机分析头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以下为常见病因病机分析:1. 外感六淫: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邪气可导致头痛。
邪气侵袭头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头痛。
2. 内伤七情: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紧张等可引起头痛。
情绪变化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调,引发头痛。
3.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湿邪内生。
湿邪上犯头部可引发头痛。
4. 劳累过度:劳累过度导致气血耗伤,脑髓失养。
头部经络失养可引发头痛。
5. 病后体虚:久病或大病后导致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
头痛辩证总结
头痛辩证总结引言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头痛。
中医认为头痛是由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引起的,需要进行辩证施治。
本文将对头痛的辩证进行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头痛问题。
针刺感头痛症状特点针刺感头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头痛类型。
患者常感到头部被针刺或刺痛的感觉,并伴随着头皮紧绷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辩证要点中医认为针刺感头痛属于寒凉攻犯头部的症状,常见的辩证要点包括:1.寒湿蕴结:多见于寒湿天气或生活环境,体内湿气郁结,导致头痛症状。
2.气滞血瘀:多见于情绪不畅或长期身体疲劳,导致经络气血不畅,产生头痛症状。
中医辩证治疗对于针刺感头痛的治疗,中医常采用温通经络、化湿祛寒的方法。
具体治疗方案包括:1.治疗寒湿蕴结:可选用温针刺(比如艾灸)或中药温经散寒的方法,以驱散头部的湿寒。
2.治疗气滞血瘀: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比如川芎活血汤)或针刺疏通经络,以改善气血运行,减轻头痛症状。
血瘀头痛症状特点血瘀头痛是一种头部疼痛的表现,多发生在女性身上。
患者常感到头痛部位沉重,呈刺痛或搏动感,并伴有眩晕和视物模糊等症状。
辩证要点中医认为血瘀头痛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通常与以下辩证要点相关:1.气滞血瘀:多见于情绪郁结、经期不调或生活规律不良等情况,导致头痛症状产生。
2.肝郁气滞:多见于情绪波动或长期压力过大,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而引起头痛。
中医辩证治疗对于血瘀头痛的治疗,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的方法。
具体治疗方案包括:1.活血化瘀:可选用中药方剂(比如桃红四物汤)或针灸等手段,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头痛症状。
2.舒肝理气:可选用柴胡疏肝汤等中药方剂,或针刺舒肝理气的穴位,以舒缓情绪,改善头痛症状。
湿热头痛症状特点湿热头痛是一种头部疼痛的表现,常伴有口苦、口干、便秘等症状。
患者往往感到头痛部位胀痛、热感明显。
辩证要点中医认为湿热头痛主要是湿热蕴结于头部,关键辩证要点包括:1.湿热蕴结:多见于饮食不节或天气潮湿等原因,导致湿气郁结于头部,引起头痛症状。
头痛之针灸辨证治疗
(2) 内伤头痛 ①实证 治法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 ——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肝阳上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头痛——太阳、丰隆、阴陵泉 瘀血头痛——阿是穴、血海、膈俞、 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 方义 略
②虚证 治法 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血虚头痛——三阴交、肝俞、脾俞 肾虚头痛——太溪、肾俞、悬钟 操作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补法。 方义 略
二、病因病机
三、辨 证
按照头痛的部位辨证归经,前额痛 为阳明头痛,侧头痛为少阳头痛,后枕 痛为太阳头痛,巅顶痛为厥阴头痛。
临床上分为外感和内伤头痛两大类。
1.外感头痛
主症 头痛连及项背,发病较急,痛无休 止,外感表证明显。
风寒头痛 风热头痛 风湿头痛
2.内伤头痛 主症 头痛发病较缓,多伴头晕,痛势绵
绵,时止时休,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 重。
肝阳上亢头痛 肾虚头痛 血虚头痛 痰浊头痛 瘀血头痛
四、治疗
(1)外感头痛 治法 祛风通络,止痛 ——督脉及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 列缺 百会 太阳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风门 风热头痛——曲池、大椎 风湿头痛——阴陵泉 阳明头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率谷、外关、足临泣 太阳头痛——天柱、后溪、申脉 厥阴头痛——四神聪、太冲、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简易穴位按摩缓解头痛
简易穴位按摩缓解头痛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紧张、疲劳、压力、颈椎问题、饮食问题等。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穴位按摩来缓解头痛的症状。
1.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椎间凹陷处,正中凹陷部分。
用拇指按压大椎穴,向上稍加用力按摩,每次按摩1-2分钟。
大椎穴能舒缓紧张感,缓解头痛。
2. 鱼腰穴:位于眉毛尾端处相对应的凹陷位置。
用拇指指腹按压鱼腰穴,以适度的力量向下按摩,每次按摩1-2分钟。
鱼腰穴有舒缓眼压、缓解头痛的作用。
3. 心神穴:位于头顶正中央,两髁值连线上的中点。
用拇指和食指并拢,按压心神穴,轻轻按摩1-2分钟。
心神穴能调整气血的流通,有缓解头痛和舒缓紧张的作用。
4. 风池穴:位于颈部两侧,耳垂下方约三指宽的凹陷处。
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同时按压两侧风池穴,以适度的力量用旋转按摩的方式进行,每侧按摩1-2分钟。
风池穴有镇痛、舒肩颈的作用,可以缓解头痛和颈椎问题。
在进行穴位按摩时,可以选择坐姿、卧姿或站立姿势,选择一个舒服和能够放松的姿势。
按摩时要用适度的力量按摩,不要用过大的力气,避免造成疼痛或不适。
按摩时可以采用逐渐加力的方式,让肌肉慢慢适应按摩的刺激。
经常按摩这些穴位可以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流通,缓解头痛和紧张感。
如果头痛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了解头痛的具体原因并进行治疗。
头痛的病因病机与针灸辨位归经论治头痛
内伤头痛
①实证 治法: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督脉及足阳
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头痛——太阳、丰隆、阴陵泉 瘀血头痛——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
内伤头痛
②虚证 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督脉及足阳 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血虚头痛——三阴交、肝俞、脾俞 肾虚头痛——太溪、肾俞、悬钟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补法。
半夏天麻白术汤
半夏.炒苍术.白 术. 川朴. 陈皮. 茯苓.天麻.白蒺 藜
1.肝胃虚寒; 2.痰浊化热
通窍活血汤
当归. 赤芍. 桃 仁.红花.川 芎.麝香.菖 蒲.郁金 1.病久痛甚; 2.受寒加重; 3.气血不足.
内伤头痛证治—2
证型
肾虚头痛
血虚头痛
主 头部空痛,每兼眩晕, 头痛隐隐,或呈昏痛,
治法:四神聪四穴斜刺或平刺向正中百 会穴,深度为0.3~0.5寸,前顶沿皮刺
0.5~1寸,太冲直刺0.3~0.5寸,肝俞 应斜向脊柱方向针刺深度为0.5~1寸
。 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 1次,10次为1疗程。
六、医案
验案2:前额头痛(肝阳上亢,夹杂寒湿入络) 李某,女,62岁,农民,2008年10月8日初诊。 前额、头顶疼痛,伴头晕4~5年,加重1天。4年多来前额、
按:额中穴,属督脉穴,督脉贯脊属阳,主一身阳气,阳气虚 ,卫外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加有情志所伤,气血逆乱 ,瘀血阻滞,脑失所养,发为本病。经络所过,主病所及 ,针 刺额中穴,前额头痛头晕、头脑不清亮等症缓解消失,由此可 知,额中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祛风除湿之
六经辨证头痛
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二、阳明头痛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2.病因病机:外感多热结或为寒凝;内伤多积热、湿热、胃火、热毒、酒毒;3.属性:实证为主;4.证治:①阳明湿热:头痛身重,胸脘痞闷,溲赤闭涩,口中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利湿,和中止痛;方药:伴脘痞者用半夏泻心汤;大便不爽者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湿热久结者用陈茶芽煎;②寒滞阳明经脉:头痛以前额、面颊为主,或见眉棱骨痛,遇风寒加重或诱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风散寒,疏通阳明经脉;方用选奇汤;丹溪心法·眉眶痛选奇方“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③阳明蕴热上蒸:头痛头胀,心烦面赤,口干或渴,胃脘不适,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治法:清泻胃热,通络止痛;方用白虎加白芷汤卫生宝鉴卷九;或白虎葛根汤知母、石膏、葛根、白芷;伤寒大白;热病后期,热伤气阴,余热未尽,头痛口渴,气短心烦,舌质红,舌苔黄,脉虚数,用竹叶石膏汤;④胃火上攻:颜面剧痛阵阵发作,其痛难忍,面赤灼热,口干,溲赤便结,或鼻塞涕黄黏浊,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胃泻火,通络止痛;方药:清胃散,重用升麻,加生石膏、知母、天麻、葛根、僵蚕;鼻塞涕黄黏浊,加白芷、蒲公英、败酱草等;⑤阳明热结气壅:头痛面赤,口干口渴,心烦口臭,大便闭结,舌质红,舌苔黄或黄燥,脉滑数;治法:清胃泻热,降气导浊;方用承气汤类方或防风通圣丸;三、少阳头痛1.部位:疼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伤寒大白·头痛:“少阳经头角痛,痛引耳前后……”2.病因病机:外感以风热为主,风寒亦兼而有之;内伤则多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壅滞;3.属性:实证、热证多见;4.证治:①少阳郁热郁火:头痛以两太阳穴为主,或连耳目,胀痛并见,或见眩晕,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治法:疏利少阳,清散郁火;方药: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加钩藤、天麻、僵蚕、桑叶、菊花、连翘;②少阳气郁:头痛头胀,痛在两颞,时作时止,或游走不定,或痛连枕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治法:和解少阳,疏郁散结;方用柴胡桂枝汤;③少阳热结气壅:头痛胀痛,太阳穴尤甚,心烦口苦,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治法:疏解少阳,畅达气机;方用大柴胡汤;④特殊头痛——雷头风:头痛剧烈,发于耳上,痛处起核,不可触近,入夜加重,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有力;治法:疏利少阳,清热利湿解毒;方药:淸震汤加味;四、太阴头痛1.部位:头痛部位不定,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2.病因病机:内伤为主:常见饮食所伤、劳役无度、久病失血等;或因情志内伤,肝木乘脾,运化失司,湿聚生痰;3.属性:虚实兼见,以虚为主;虚证多见气血亏虚或清阳不升;实证则以痰湿、湿热、痰热、痰浊为主;4.证治:①痰厥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治法:健脾和中,化痰降浊;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兰室秘藏,或芎辛导痰汤奇效良方;痰郁化热,痰热上蒙之头痛,用加味二陈汤医方考;二陈汤为治疗痰厥头痛之基础方,如伤寒大白·头痛曰:“顽痰头痛,胸满恶心者,二陈汤加南星、海石”;即二陈汤加胆星、海浮石,名曰星石二陈汤;又以二陈汤加栀、连、胆星,名二陈栀连胆星汤,治“痰火上冲”之头痛;②气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治法:益气健脾,升达清阳;方药:顺气和中汤卫生宝鉴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细辛、蔓荆子、川芎;③气虚血瘀:枕部疼痛,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痛连项背,固着不移,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弱;治法:益气升清,活血化瘀;方药:清阳汤脾胃论;④气虚络痹:头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作时止,伴见头目昏沉,精神疲惫,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健脾,补虚通络;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加当归、葛根、党参、仙灵脾、炙甘草;五、少阴头痛1.部位:不定,以全头痛多见;足之阴经虽不行于头,却皆循于面,而“挟舌本”;如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2.病因病机:少阴精血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则脑髓空虚;阳气亏虚,既易感受寒邪,复不能温养清窍;3.属性:以精血不足,阳气亏虚为基本病机变化;4.证治:①肾阴不足:头痛眩晕,腰膝酸软,耳鸣少寐,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滋阴补肾;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天麻、桑叶、黑芝麻;②肾精亏虚:头痛而空,或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健忘头昏,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治法:补肾填精,生髓荣脑;方药:加味左归饮医学从众录,在左归饮基础上重用肉苁蓉,少佐川芎、细辛;③肾气亏虚: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健忘,阳痿遗精,经闭带下,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治法:补益肾气,填精生髓;方用大补元煎加味;④肾阳不足:头空痛,手足不温,腰膝酸软,精神疲惫,或见眩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补肾阳,益气生精;方药:右归丸;⑤阳虚感寒: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恶风畏寒,面白肢冷,舌质淡胖,苔薄白润,脉沉细;治法:温阳补虚,散寒止痛;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川芎、生姜;六、厥阴头痛1.部位:巅顶、颜面疼痛多见,或全头痛,或头痛部位不定;灵枢·经脉曰:“肝足厥明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贯膈,布胁助,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厥阴肝经见证有“头痛”;2.病因病机:情志伤肝,导致气郁、化火、气滞血瘀,阳亢风动;或久病虚寒;3.属性:虚实兼见;4.证治:①肝气郁结:头痛头胀,痛无定处,情绪不宁,或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治法:疏肝解郁,利气止痛;方药:四逆散合香茗散鲁府禁方香附子、川芎、细茶;水煎温服加天麻、天南星、白蒺藜;②肝郁化火:头胀头痛,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方药:白头翁汤合栀子豉汤加天麻、川芎、僵蚕、白蒺藜、生白芍;伤阴则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枸杞、菊花;③气滞血瘀: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性情急躁,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天麻、菊花、旋覆花、姜黄;④肝阳上亢:头胀痛而眩,面红面赤,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治法:平肝潜阳,降逆止痛;方用天麻钩藤饮或滋生青阳汤;⑤肝经风火:颜面阵痛,面颊有烧灼感,痛连齿目,突发突止,作止无时,烦躁不安,耳鸣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疏风止痛;方用羚羊角汤羚羊角粉、蝉蜕、夏枯草、薄荷、生地、菊花、石决明、天麻、白头翁;⑥血虚头痛:头痛,或伴头晕目眩,胁痛,或惊惕不安,妇女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治法: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方药:加味四物汤合四神散丹溪心法·眉眶痛“治妇人血风,眩晕头痛”,用四神散;菊花、当归、旋覆花、荆芥穗,加天麻、僵蚕;血虚受寒用当归四逆汤,寒甚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⑦肝寒上犯:巅顶头痛,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弦;治法:暖肝散寒,温经止痛;首选吴茱萸汤;七、杂类头痛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手足阴阳经合生见证:“头顶痛,足太阳、手少阴”;1.全头痛:治从六经合病着眼;2.游走痛:从肝胆、少阳着眼,从风、气着手;3.头痛休作有时:求之于少阳、厥阴;4.证治:①气血失和:头痛头晕,情绪不畅加重,伴见胸胁胀闷、心悸、恶心等症状,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治以疏调气血,和畅气机: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白芍、党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加香附、旋覆花、天麻等;②肝胆湿热:头痛头胀,口苦口干,心烦易怒,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利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味;。
中医头痛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头痛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对头痛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综合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一般来说,中医将头痛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包括:
1. 气滞血瘀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胸闷、情绪烦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象沉涩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导致血脉不畅,从而引发头痛。
2. 肝阳上亢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头晕目眩、面红目赤、情绪烦躁、口苦、口干、舌红、脉象弦数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导致头部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头痛。
3. 肝火上扰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头痛偏向、眼目赤痛、口苦、口干、易怒、舌红、脉象弦数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火上扰导致头部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头痛。
4. 肝肾不足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舌质淡红、脉象沉细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肾不足导致脑髓失养,从而引发头痛。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头痛证候类型,实际上还有其他类型。
在实际诊断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
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
中医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整体情况,因此每个患者的诊断结果
可能会有所不同。
治疗各种头痛的特效穴(附穴位图)
治疗各种头痛的特效穴(附穴位图)头痛与“气”有关,揉揉“消气穴”,试着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来缓解疼痛,然后根据具体头疼的部位可以尝试做如下选择:1.偏头痛偏头痛多与胆经三焦经有关。
胆经的阳陵泉足临泣,三焦经肘部的清冷渊、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关穴,都是偏头痛的特效穴。
在胆经三焦经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调整内分泌失调,对调节长期情志疾病极为有效。
对各种头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综合征也有特效。
2.前额和眉棱骨痛前额和眉棱骨痛一般属于胃经的病症。
从二三脚趾间的陷谷穴向内庭穴方向按摩几分钟即可缓解。
此外,按摩脾经的公孙穴(络穴治表里病症),或者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缓解眉棱骨痛。
3.耳朵上部痛若疼痛发生在头两侧,耳朵上部,就可按摩胆经,例如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穴等均可。
点击→吴氏一针疗法,一针秒杀头痛4.太阳穴痛可以按摩太阳穴,如果不能缓解,则可以按摩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也可按摩胃经的头维穴、陷谷穴,它同时对眉棱骨痛和头痛如裹都有效。
另外,太阳穴放血治疗各种头痛特效。
5.头痛如裹可以先按摩脾经的阴陵泉穴。
另外,按摩胃经的头维穴也可缓解。
6.头顶痛属厥阴经病,先从肝经论治,取太冲穴或针刺百会穴。
7.后头痛属太阳经病。
可以按摩小肠经的后溪穴,治后头痛、颈椎病、落枕和情志病。
另外,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
8.头颈僵痛俗话说“头项寻列缺”,可试试肺经列缺穴。
9.肾虚头痛肾阴虚和阳虚都有可能诱发头痛。
肾阴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脉细;肾阳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畏寒,四肢不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无论阳虚还是阴虚,都可以通过经常按摩肾经的复溜穴、太溪穴或董氏奇穴肾关穴等改善。
点击→吴氏一针疗法,一针秒杀头痛10.左边的偏头痛经常出现在左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关,这种现象在经期刚过的女性身上比较常见。
肾经的筑宾穴,可以有效缓解左侧头痛的状况。
另外,肝血不足也可通过按摩肝经的曲泉穴来调理。
11.右边的偏头痛如果经常出现的是右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肺气不降有关。
中医穴位按摩缓解人体头痛的功效
中医穴位按摩缓解人体头痛的功效头痛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严重时会给人带来不适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头痛是由于气血不畅、经络堵塞或脑部功能紊乱引起的。
而中医穴位按摩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缓解头痛的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中医穴位按摩缓解人体头痛的功效。
一、人体常用的头部穴位1. 太阳穴(太阳经)太阳穴位于眉毛外侧,太阳经的起点。
按摩太阳穴可缓解头痛、眼痛、眩晕等症状。
2. 攒竹穴(睛明穴)攒竹穴位于眼睛上方,眼眶内眦旁。
按摩攒竹穴可以缓解头痛、眼痛、鼻塞等症状。
3. 像骨穴(阳白穴)像骨穴位于鼻翼外侧,人中凹陷处。
按摩像骨穴可以舒缓头痛、鼻塞、中鼻炎等症状。
4. 象鼻穴(迎香穴)象鼻穴位于鼻翼外侧,比鼻孔略高。
按摩象鼻穴可以缓解头痛、流鼻血、过敏性鼻炎等症状。
二、头部穴位按摩方法1. 主动按摩主动按摩是指自己用手指或按摩器按摩头部穴位。
首先,用温水洗手并清洁头部;接着,用双手轻轻按摩太阳穴、攒竹穴、像骨穴、象鼻穴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1-2分钟,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按摩一次。
2. 被动按摩被动按摩是指通过外力,如家人或专业按摩师的帮助来按摩头部穴位。
被动按摩在力度和节奏上要适中,避免过度刺激或造成不适。
三、中医穴位按摩治疗头痛的机理1. 促进血液循环中医穴位按摩可以促进头部穴位周围的血液循环,改善气血运行,缓解头痛。
按摩过程中,适度的按压和按摩刺激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头痛症状。
2. 舒缓紧张情绪中医穴位按摩还可以通过舒缓紧张情绪来缓解头痛。
常见的头痛类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情绪、压力密切相关的。
通过按摩穴位,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放松,减轻紧张情绪,从而减轻头痛症状。
3. 平衡气血运行中医穴位按摩可以平衡头部穴位周围的气血运行,调节身体阴阳平衡。
按摩穴位时,可以刺激穴位,使得体内气血得到调整和平衡,缓解头痛的发作。
四、中医穴位按摩的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穴位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不同,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按摩有助于缓解头痛。
中医头痛辨证分型
• 厥阴头痛——吴茱萸 、藁本(ɡǎo běn)
• 太阴头痛——苍术
第十六页,共37页。
治疗(zhìliáo)—加引经
药
三、配合针灸可提高疗效
基本处方为: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合谷、太冲。
如属肝阳上亢者,加用中封、行间、涌 泉;
属痰浊上扰者,加中脘、丰隆、足三里、 内庭;
属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血海、少冲、 三阴交,其中少冲可刺出血; 第十七页,共37页。
第二十九页,共37页。
小结
• 病因: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两大类。
• 病机:风、寒、湿、热等外邪循经上扰, 壅滞头窍, 而发为
•
头痛;内伤原因导致肝、脾、肾诸脏功能失调, 以
•
致头窍失养, 或清窍被扰, 而发头痛。
• 病性:外感头痛病性属实;
•
内伤头痛病性, 有虚有实, 尤易虚实夹杂
• 病位:头
第二十二页,共37页。
治疗(zhìliáo)-分证论
治
• 代表方: 天麻钩藤(ɡōu ténɡ)饮加减。
• 常用药: 天麻、石决明、钩藤(ɡōu ténɡ)——平肝潜阳熄风
•
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
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
•
白芍——柔肝滋阴。
第二十三页,共37页。
九、辨证论治
(biànzhènglùnzhì)-分
治
• 常用药:
• 川芎—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 • 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
均为主药
• 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
• 细辛、薄荷(bò he)、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 邪
• 清茶—调下,取茶叶苦寒清上而降下之性,可监制上
•
药过于温燥、升散、升中有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临床常见病。
因其外候庞杂,病机多样,常使医者感到棘手,很多患者的苦痛经久不得解除。
今天艾蓬轩为大家讲解11种不同类型的头痛及穴位选取。
一、风寒头痛
风寒头痛是指风寒束表,太阳经脉凝经不利所引起的头痛。
风寒束表是指:风寒之邪侵入皮肤腠理闭塞,这里的太阳经脉是指膀胱经。
其主要症状是头项强痛而恶童,脉浮,舌苔发白。
法当疏风、散寒、解表。
选穴以风池、风府、风门、后溪、束骨为主。
用平补平泻手法,使头部见汗为度。
穴释:风池、风府、风门,都是临近取穴,能够疏风邪,解表寒;后溪、束骨分别为手足太阳经之腧穴,他们在五行中属木,有疏气血柔筋脉的作用,所以调治项强痛疗效很好。
二、风热头痛
风热头痛指外感风热,肺卫失宣,清阳被扰所引起的头痛。
其主证是头目胀痛而发热,脉浮数、苔薄黄。
法当疏风、解热、清肃肺气。
选穴以大椎、风池、合谷、列缺为主。
用泻法。
穴释:大椎为诸阳之会,风池为足少阴与阳维之会,二穴所属之经主阳主表,故能表散阳邪,疏风解热:合谷、列缺为原络相配,用以淸肃肺气。
三、湿郁头痛
湿郁头痛:指居处潮湿,雨淋露浸或脏腑失调水湿停滞等原因,阻遏清阳所引起的头痛。
其主证是头痛而重,如蒙似裹,脉濡缓,苔白腻。
法当健脾,开肺,畅利三焦,通调水道。
选穴以三阴交,丰隆,列缺,四渎为主。
用平补平泻法。
穴释:;列缺为肺经络穴,长于宣肃;四渎是三焦经要穴,能司决渎;丰隆是胃经络穴,善祛痰湿;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之会,能健脾行水。
四、湿热头痛
湿热头痛,指外感湿热之邪或内湿蕴久化热,稍经上扰而引起的头痛。
其主证是头部闷痛或错胀,脉弦缓,舌质红、苔腻黄。
法当清热利湿、通经达络。
湿重于热者,选取三阴交、丰隆、四渎、列缺等穴,用平补平泻法,热重于湿者,视其病所,选取相关经脉的荥穴,或腧穴,用泻法;湿热并重者,上述两种选穴法合参,用泻法。
穴释:《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荥腧治外经’,《难经·六十八难》说:“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
而湿热头痛多属外经病范围,又以身热疲困为常见证候,故取荥俞治之疗效甚好。
五、寒湿头痛
寒湿头痛指外感寒湿之邪或脾肾阳虚,寒湿内生,气血凝滞所引起的头痛。
其主证是头通而呕,口吐涎沫,额顶及前额拘紧重压感,喜明喜按,脉沉紧或细弦,舌淡苔滑。
发当温化寒湿。
选穴以三阴交、丰隆、太冲、内关为主,用平补平泻法,针后加灸。
穴释:针灸三阴交和丰隆,能温健脾胃使寒湿得化;针灸太冲、内关,可逐厥阴之寒,降逆止呕。
六、痰浊头痛
痰浊头痛指脾矢健运,肺失宣肃,痰浊阻络,清阳不升所引起的头痛。
其主证是头痛而昏,胸膈满闷,呕恶痰涎,脉弦滑,舌苔黏腻。
法当健脾利肺,理气消痰。
选穴以偏厉、列缺、丰隆、公孙、内关为主,用平补平泻法。
穴释:列缺、公孙、偏厉、丰隆分别为手足太阴和阳明的络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故取太阴,阳明之络穴,通经达络理气消痰。
七、气虚头痛
气虚头痛指久病或劳倦损伤中气,升清不力,头失所养而引起的头痛。
其主证是头痛绵绵、遇劳加重,或头内空痛,不耐思信,脉虚弱,舌胖淡。
法当益气升阳,选穴以足三里、气海、
中脘、百会为主。
用补发,针后加灸。
穴释:足三里、气海是强壮要穴,中脘是胃经募穴,都有补气之效,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最善举善升阳。
八、血虚头痛
血虚头痛治失血,久病或劳伤,血虚不能上奉所引起的头痛。
其主证是头痛自眉梢上攻,眩晕,心烦,弱视,畏光,脉沉细,舌淡红。
法当柔肝养血,育阴潜阳。
选穴以太冲、太溪、绝骨、列缺为主。
用平补平泻手法。
穴释:太冲、太溪分别为肝肾之原穴,能滋阴养血;绝骨为髓会,可益髓填精;列缺属肺并与任脉相通,故能通诸阴而朝百脉,使阴血得以上奉,头目自清。
九、肝火头痛
肝火头痛指郁怒或五脏不平之气化火上冲而引起的头痛。
其主证是起病较急,头目胀痛,烦急躁扰,坐卧不宁,脉弦有力,舌或赤,苔或黄。
选穴以足窍阴、行间、风池、金门为主。
用泻法。
穴释:足窍阴为胆经井穴,行间为肝经荥穴,二者可直泻肝胆之火;风池为胆经与阳维脉之会,能祛邪泻火,金门为膀胱经郄穴,膀胱经以贯头项而络于脑,郄穴善治急性痛症。
十、淤血头痛
淤血头痛指情志抑郁,跌扑外伤;病情迁延等原因,致使气滞血瘀经络受阻所引起的头痛。
其主证是头痛如刺,烦闷躁狂,唇舌瘀暗,脉涩或实。
法当行气活血,通络化瘀。
选穴以膻中、膈俞、太冲、足临泣为主。
用平补平泻法,多留针多行气。
穴释:膻中、膈俞分别为气血之会,故能化瘀导滞;太冲、足临泣分别为肝胆之俞,故能疏调血海,祛瘀生新。
十一、头风
头风是一种阴阳逆乱虚实错杂的证候。
其主要表现是头痛剧烈,起病甚急,痛如刀割,或如锥刺,或如电击;或如爆破,时作时休,经久不愈,每由天气变化或情感变化所触发。
常伴有视物昏花,呕吐眩晕,头筋降起,头皮感觉障碍等症。
我们临证多以熄风降火滋阴潜阳为法,选穴以金门、风池、太冲、太溪、足临泣、风府为主。
穴释:金门是足太阳之郄,善治急性痛证,足临泣是胆经之俞,“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故其可调脏腑诸气,平秘阴阳;风池、风府,疏泄风火邪气;太冲、太溪熄风降火,滋阴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