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第四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幼儿攻击行为的出现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四、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五、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对策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事物,获取某种物 体为目的,并形成外部伤害的一种社 会性行为。 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 击。
依恋是什么?
• 依恋是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
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 • 依恋行为的表现: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 身体接近、依偎和跟随等。 寻求亲近是依恋基本的行为表现。
• 早期依恋关系对儿童的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
2、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 特点
• 2-5、6岁,儿童同伴交往在数量 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儿童合 作-互动游戏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 3岁左右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是是非 社会性的肚子游戏或平行游戏 • 4岁左右儿童,联系性游戏
• 5岁,合作游戏开始发展。
• 同性别交往
三、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 以物为中心
豆豆(9month)爬到文文(8m)的身边,抢走了他玩得 叮当响的一串塑料钥匙;文文试图夺回钥匙,但是没有 成功,他爬回妈妈的身边,小声哭了起来。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 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 • 但多以自我为中心
娃娃(14m)坐在地板上,苗苗(15m)转过身看着他,对 他挥手,叫着“嗒”,苗苗重复了多次才把娃娃逗笑。苗 着不停地叫,而娃娃不停地笑。这样的游戏一直重复了12
• 反抗的依恋
父母在场:亲近父母,但不愿探索。 亲子分离:极度痛苦,似乎离不开母亲。 亲子重聚:难以抚慰;既想寻求与母亲接触,
又在母亲亲近时生气地拒绝和反抗。
陌生人在场:惧怕陌生人,不与之交往。
• 混合的依恋
儿童在陌生情景中表现出杂乱无章和缺乏
组织的行为, 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 对
抚养者表现出恐惧或过分任性。 这类儿童容易发展成为精神障碍患者。
• 安全的依恋
父母在场:把父母看作安全保障,能 安心地游戏和探索 。 亲子分离:情绪出现困扰 ,产生分离 焦虑。 亲子重聚:易抚慰;寻求和母亲亲近 和接触。 陌生人在场: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 极, 能顺利地与陌生人交往。
• 回避的依恋
父母在场:无反应,表现冷淡。 亲子分离:不难过,无分离焦虑。 亲子重聚:回避父母或不及时打招呼。 陌生人在场:像对待父母一样。
• 影响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
– 影响能否消除?
• 难以恢复
• 可以恢复
鲍尔贝
哈洛等,缪森等
• 课余时间最喜欢和谁在一起? • 遇有趣的事先告诉谁? • 心中有苦恼最想告诉谁?
• 与学习有困难最先找谁帮忙?
• 生活有困难最先找谁帮忙?
• 1、影响儿童的探索性和能力的发展
• 2、影响儿童性格的发展
• 3、影响儿童情绪的发展 • 4、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模式
第二节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 • • • 一、同伴交往的概念 二、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四、交友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 一、同伴交往的概念P172
二、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阶段
特征
1、两岁前儿童 同伴关 系发展的特点
物体中心阶段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物体中心阶段 • 单向的社交行为 • 多把对方当玩具对待
第四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学习目标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幼儿依恋情感的发展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第一节
• • • • •
幼儿依恋情感的发展
内容 一、婴幼儿依恋的特点 二、依恋的类型 三、影响依恋的因素 四、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Main & Solman,1990)
四种依恋类型在婴儿中的分布(美国)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安全的依恋 回避的依恋 抵抗的依恋 依恋的类型 混合的依恋
分布比例
三、影响依恋的因素
• 1、抚养质量 • 2、儿童的特点 • 3、文化因素
四、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 早期形成的依恋对后期行为有无影响?
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儿童最早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是共 鸣性同情它发生在1岁以前。 18~24个月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表现 出某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而且分享与 助人、合作、安慰等迅速发展和分化。 幼儿期各种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 而增加,且合作行为最为常见。 个别差异
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生活环境 儿童日常生活环境 移情
• 1、幼儿自身的特征 • 2、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四、交友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 1被忽视型幼儿——那些体质弱、力 气小、能力差、积极与消极行为都较 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胆小、 不爱说话、不爱交往、不善交往的孩 子容易成为被忽视的幼儿。 • 2 被排斥型幼儿:那些体质强、力气 大、不友好、脾气急躁、容易冲动、 过于活泼好动、交往积极主动但不善 于交往、缺乏对自己正确评价的孩子 容易成为被排斥型儿童。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 社会交往的复杂性提高 • 主要体现在幼儿的游戏中
A:我是发射性机器人。我能从手指处发射导弹Biblioteka Baidu还能从身 各部分,甚至从腿那儿发射! B(嘲笑说):不,你是放屁机器人。 A(不服气地):不,我是发射性机器人。 B:不,你就是放屁机器人。 A(快哭了):不,不是这样! B(意识到A不高兴了):我是狗狗机器人。 A(心情转好):我是尿尿机器人。
第三节 社会亲行为的发展
• • • • • 2013已经考案例分析题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二、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形成 三、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特点 四、影响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因素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人们在交往活动中表现 出来的行为反应. 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 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 助人、安慰与保护、捐赠等。
• 1、围绕玩具 • 2、身体攻击,而非语言 • 3、性别差异
四、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 2、大众媒体 3、强化 4、挫折
五、矫正对策
•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注重成人 的榜样作用 • 2、备注幼儿重建自我认识,增强我 是好孩子的自信 • 3、减少环境刺激 • 4、努力发现闪光点,应用恰当的惩 罚方式 • 5、允许幼儿合理宣泄 • 6、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 为
一、婴幼儿依恋的特点
• 1、最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 • 2、痛苦不安适合,依恋对象最能安 抚 • 3、依恋对象给予安全感
二、依恋的类型
•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 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 反抗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ment) • 混合型依恋(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攻击行为的发展 1岁左右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 2岁以后攻击性行为逐渐增多,4岁时 攻击性行为最多。 4岁以后工具性工具减少,但敌意性 攻击依然增加。
二、幼儿攻击行为的种类 反应型与主动型攻击? 身体动作攻击:打、推、踢、拉、撞、 抓、咬等。 言语攻击:骂、唾弃、争吵等。
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