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言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语言文化
原始吴越语的面貌已难以详细追溯。上古吴语也没有足够的文献资料可供详加研究。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载一首春秋时代的《越人歌》。据今人考证,这首《越人歌》所使用的词语,有—些在现今壮语中仍然使用。由此推断,古吴越语和壮侗语同源。一方面,我们切不可以为现代吴语是上古吴越语的直接后裔;但另一方面,在现代吴语中,确有极个别上古吴越语的孑遗,或基层残留。据研究,见于今壮侗语中的缩气音也见于某些吴语(上海郊县)方言之中。现代吴语是永嘉之乱时中原汉语南迁导致上古吴语“中原化”而出现的结果的后裔。
吴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原始南方语的构词方式。客人叫“人客”,咸菜叫“菜咸”,痛心叫“心痛”,响雷叫“雷响”。这种中心语在前、修饰语置后与事物语在前、状态语在后的顺序,是原始南方语的组构顺序。
吴方言中有—些独特的方言词。如:花生叫“长生果”,玩耍叫“白相”,鹅叫“白乌龟”,东西叫“物事”,调皮叫“促掐”,舒服叫“适意”等。其中一些吴方言词已经进入通用语,如垃圾、蹩脚、瘪三、尴尬。汉语中不少外来词是通过吴方言流传全国各地,进入通用语的。如:沙发(sofa)、咖啡(coffee)色拉、派司(pass)等等,在音译上有明显的吴音特征.
以吴方言为载体,形成了吴歌、吴语小说和地方戏曲等吴方言文学。原始吴歌起源很早,但《诗经》中没有收录吴歌。顾颉刚《吴歌小史》说:至春秋时代,一些文献中记载了吴歌。《吴越春秋·渔父歌》:“日月照耀乎寖已迟,与子期乎芦之漪。”又曰:“日已夕兮,余心忧悲。月已迟兮,何以渡为?事寖急兮将奈何!”这大概是以汉语汉字译写的吴歌,而不是吴地歌谣的汉字记音。
唐宋以降,吴语多次受中原汉语影响,已成为汉语方言。吴地歌谣多由文人搜集整理。冯梦龙所辑录的《挂枝儿》和《山歌》就是元明时期的吴歌,以吴语吴声写吴中之情。歌曰:“栀子开花六瓣头,情哥约我黄昏头。日长遥遥难得过,双于扳窗看日头。”此以“头”为名词后缀。“天上星多月弗明,池里鱼多水弗清。朝里官多乱子法,阿姐郎多乱子心。”其中否定词“弗”为吴语特色,“子”则为动词后缀,相当于时态助词“了”。吴歌中的谐音双关常借助吴方言中的同音字,如:“日里思量夜里情,扯住情哥诟弗清。失落金环常忆耳(谐尔),我是满头珠翠别无银(谐人)。”以“银”谐“人”,就是因为吴方言中“银”、“人”同音。
吴方言小说起于宋元,盛于晚清,而建构吴方言文学的不祧之祖当数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他所编录的“三言”,大体上用当时官话,但在描述江南风物人情的故事中,处处显露出吴方言的特色。
晚清时代,吴方言小说再度崛起,如李伯元《官场现形记》、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张春帆《九尾龟》、张南庄《何典》。这些小说通常用吴方言夹杂官话写成,吴地的成语、俗谚、歇后语、惯用语充斥其间,人物对白基本上用苏白。
吴方言区域的地方戏,在无锡、常州一带有锡剧,在苏州一带有昆曲、苏滩、越剧,这些剧种的语言都洋溢着浓郁的吴地乡土气息。另外,别具特色的苏州评弹,更是圆润婉转,充分体现了吴方言的柔美清雅。
吴方言小说起于宋元,盛于晚清,而建构吴方言文学的不祧之祖当数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他所编录的“三言”,大体上用当时官话,但在描述江南风物人情的故事中,处处显露出吴方言的特色。
晚清时代,吴方言小说再度崛起,如李伯元《官场现形记》、韩邦庆《海上
花列传》、张春帆《九尾龟》、张南庄《何典》。这些小说通常用吴方言夹杂官话写成,吴地的成语、俗谚、歇后语、惯用语充斥其间,人物对白基本上用苏白。
吴方言区域的地方戏,在无锡、常州一带有锡剧,在苏州一带有昆曲、苏滩、越剧,这些剧种的语言都洋溢着浓郁的吴地乡土气息。另外,别具特色的苏州评弹,更是圆润婉转,充分体现了吴方言的柔美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