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崇高

合集下载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课件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课件

溪流
溪流
海洋

火山
•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 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 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 征服的奇异。
• 崇高也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中。朗吉弩 斯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崇高主要限于人格 的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比如, 《论崇高》里通篇充满了对意志远大、激 越高举、慷慨磊落的人格的赞赏和对和琐 屑无聊、心胸狭窄、墨守成规的人格的鄙 夷。
黑格尔(1770~1831)
• “大海给了我 们茫茫无定、 浩浩无际、渺 渺无限的观念; 人类在大海的 无限里感到他 自己底无限的 时候,他们就 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 限的一切。”
• “我们在观照伟 大的东西时, 或者感到恐怖, 或者惊奇,或 者对自己的力 量以及人类的 尊严产生自豪, 或者由于我们 自身的渺小、 衰弱而丧魂落 魄。”
1、崇高的特征
•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 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 于某些自然事物中。他在《论崇高》中写的一段话表 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 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 而有用,可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还有辽阔的海 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可是与 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 火山在爆发时从地底抛出巨石和整个山丘,大地上还 因此流起火的河流,那样的景象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 气势。
•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成为若干年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手中的武 器。他们以此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 板的政治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崇尚艺术创 作中的自由和激情。

朗吉弩斯《论崇高》的美学内涵及历史意义

朗吉弩斯《论崇高》的美学内涵及历史意义

朗吉弩斯《论崇高》的美学内涵及历史意义2006年5月第28卷第3期三峡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av.2006V oL28No.3朗吉弩斯《论崇高》的美学内涵及历史意义宋雄华(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论文,它不但第一次比较详尽地论述了文学作品崇高风格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且阐明了崇高的风格与崇高的灵魂和伟大的人格的相互依存性,特别是敏锐地发现了崇高的对象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的深远意义.因此,在这篇论文中,崇高已经远远超越了它最初的修辞学层面,而成为了一个内蕴丰富的审美范畴,直接启发了后世崇高理论的发展.关键词:崇高;文章风格;崇高的思想;伟大的人格;超越中国分类号:Io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219(2006)03—0030一o3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接触到有关崇高问题的可能是古希腊美学家毕达哥拉斯.他曾根据音乐家精神气质或品性的不同,把音乐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勇敢尚武的,粗犷而又令人振奋的;另一类是文雅的,悦耳的,柔软的."论述音乐的'精神气质'(ethos)或品性的这种毕达哥拉斯学说,区别了音乐的两种不同类型:表示勇敢尚武气质的粗犷,振奋精神的调式,表示温文尔雅气质特征的悦耳,柔软的调式."[1](P20)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西塞罗在《论义务》中,进一步把美分为"秀美"和"威严"两种:"我们可以看到,美有两种.一种美在于秀美,另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必须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2](P138)这种明确地将美划分为"秀美"和"威严"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吉尔伯特和库恩对这一思想做出了高度评价:"西塞罗最为独创的美学见解之一,就是他把美分成阳性的和阴性的,威严的和优雅的.在西塞罗之前,曾经有人用过同样的术语区分美,但仅是狭隘地用于艺术风格中.西塞罗的进步在于普遍地区分美."[1](P136137)毕达哥拉斯和西塞罗的崇高思想虽然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但它们粗略地奠定了后世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大体看法.自此而后,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理论兴趣长盛不衰.因此,他们的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崇高作为一个重要的范畴兴盛于古罗马时期,与当时发达的修辞学和雄辩术密不可分.塔达基维奇指出:"崇高的范畴出现在罗马,这又特别是出自一位修辞学家和一个较高级的概念,即雄辩之才(subli- mis)."[3](P209)"崇高的概念形成在古代的修辞学之中,但是,正如秀美的概念一样,这个概念也有着一个实际的演变过程.崇高的或被认为是雄辩术三种风格之中最高雅的一种,而秀美则被认为是最低等的一种.这种风格也被称作是雄浑(grandis)和庄重(gra- vis),而这些同义词则表明,崇高在古代曾被认为就是雄浑与庄重.""古代的修辞学,文体学与诗学经常讨论到雄浑的风格.而塞西留斯的着作则专门讨论过这种风格,而且也值得称道,但很可惜,这部着作却未能流传下来.而另外一部回答塞西留斯的着作倒流传下来丁."[3](P231)这部流传下来的着作,就是我们现在一般认为作者是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它正式提出了"崇高"这一范畴,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是他和他的朋友或弟子特伦天研究了塞西留斯的论文《论崇高》之后,不满意于这篇论文,将自己关于崇高感的意见辑录起来的一篇论文.虽然塞西留斯《论崇高》的具体内容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由此看出,早在朗吉弩斯之前,就有人写过专门论述崇高的论文,只是因为它已失传,我们才将朗吉弩斯看作是最早的专门论述崇高问题的学者.朗吉弩斯是一位修辞学家,"他基本上是教授演说者用来说服或鼓动(根据其类型)其听众的方法.从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和昆提利安以来,演说收稿日期:2006—02—15作者简介:宋雄华(1973一),男,湖北武穴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比较诗学研究.艺术的教学法一直是传统式的.它和共和体制相关联.在议会或法庭上应该能言善辩.""朗吉弩斯的文本遵循了由这种传统留下的箴言和原则."[4](P106)朗吉弩斯指出:"一篇学术论文须有两个必要之点:首先,作者应当阐明当前的主题;其次,而这点是更重要的,他必须指出,我们要凭甚么方法来达到目的."[5](P79)朗吉弩斯认为,塞西留斯《论崇高》在这两点上都做得不好,"无甚高论".基于此种学术观念,朗吉弩斯特别注意阐明崇高的主题,并详细论述了我们如何达到崇高境界的种种方法.朗吉弩斯的崇高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朗吉弩斯的崇高理论的论述对象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他论述了文学作品崇高风格的五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崇高一词直译就是高度,是希腊——罗马时代流行的美学批评或修词批评的术语之一.[2](P139)朗吉弩斯首先指出:"崇高在于措词的高明和美妙."[5](P80)进而指出,崇高的风格有五个真正的源泉:第一而且首要的是能作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是具有慷慨激昂的热情,第三是构想辞格的藻饰,第四是使用高雅的措词,第五个崇高因素包括上述四者,即尊严和高雅的结构.其中,前两个因素主要依赖天赋,后三个因素来自技巧,庄严而伟大的思想是最重要的.[5](t~86)因此,朗吉弩斯说:"一个崇高的思想,在恰到好处时出现,便宛若电光一闪, 照彻长空,显出雄辩家的全部威力."[5](p8o)可见,朗吉弩斯已经敏锐地指明了崇高的思想在崇高风格中的首要地位,以及它对雄辩家的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出神入化的提升意义.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对此,吉尔伯特和库恩高度评价道,朗吉弩斯"似乎要把诗人和演说家的注意力从文学的表面形式召回到内在意义上去."他"扞卫心灵的伟大,反对只求形式的正确和外表的悦人."[1](P138)其次,朗吉弩斯认识到了崇高的文学作品的风格来源于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灵魂.朗吉弩斯说:"一个终生墨守着狭隘的,奴从的思想和习惯的人,决不可能说出令人击节称赏和永垂不朽的言词.是的,雄伟的风格乃是重大的思想之自然结果,崇高的谈吐往往出自胸襟旷达志气远大的人."[5](1:)87—88)因此, 要想创造出值得人类永久尊敬的崇高作品,作家就必须运用高尚的语言,这就要求作家必须具有庄严的思想和崇高的心灵.他还指出:"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森罗万象的宇宙中来,仿佛引我们去参加盛会,要我们做造化万物的观光者,做追求荣誉的竞赛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的心灵中植下一种不可抵抗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所以,对于人类的观照和思想所及的范围,整个宇宙也不够宽广,我们的思想往往超过周围的界限.你试环视你四周的生活,看见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多么惊人,你便立刻明白人生的目的究竟何在.所以,在本能的指导下,我们决不会赞叹小小的溪流,哪怕它们是多么清澈而且有用,我们要赞叹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甚或海洋."[5](P123124)朗吉弩斯从人的生命和价值出发,说明人不应当叹赏小溪小涧的美,而要赞赏尼罗河等体积巨大的,空间广阔的,宏伟的事物; 不能满足于当一种卑微的动物,而应当做一个灵魂渴望伟大的,神圣的事物的野心勃勃的竞争者.这些思想,类于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文如其人"的思想.在此之前,西方人着重强调摹仿说,对作家创作过程中心灵和思想的作用不够重视.朗吉弩斯的这些观念, 对于提升艺术作品的思想深度和人文价值,以及促进作家提高人生历练和人格修养,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这是对艺术风格与创作主体的思想,灵魂,精神境界,人格风范等之间的紧密联系的深刻体认,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因此,"我们也要努力陶冶我们的性情,使之达到高远的意境,仿佛使之具有高尚的灵感."[5](P87)这样,朗吉弩斯就把崇高的范畴从对文学作品的风格的评价,拓展到了对创作主体的人格的评价,成为了现代审美意义上的崇高理论的先声.再次,朗吉弩斯不但指出了崇高的审美意义,而且认识到了崇高的审美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朗吉弩斯指出:"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百读不厌的,很难甚且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它留给你牢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5](P85~86)"一个素朴不文的思想,即使不形之于言,也往往仅凭它本身固有的崇高精神而使人赞叹."[5](P87)崇高的文章让人听过后"心胸豁达,意志昂扬","留下一点思想,值得低徊寻味".[5](P85)在指出崇高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让人难以抵抗的感染力,净化读者心灵等审美特点的基础上,朗吉弩斯还深刻体认到崇高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的意义.如他指出:"真正崇高的文章自然能使我们扬举,襟怀磊落,慷慨激昂,充满了快乐的自豪感."[5](P85)"在别的方面可以证明这些天才(指文学上的崇高天才——引者)无异于常人,但崇高却把他们提到近乎神的伟大tb灵的境界."[5](P124)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是文学艺术的审美功能之一,但最能发挥这种功能的莫过于崇高的文艺作品.人类正是在崇高的审美对象的不断牵引和提升下,不断超越渺小的平凡的自我,而逐渐接近和达到31崇高境界的.从根本上说,朗吉弩斯的基本论点是"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5](P87)崇高的作品来自伟大的心灵,这是贯穿朗吉弩斯《论崇高》始终的核心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鲍桑葵指出:"作者差不多快要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崇高有赖于心灵作出努力或反应来同气派宏大或力量无穷的气象展开某种竞争.在这种努力或反应中,主体觉得自身肯定有了比通常经历的更深刻的精神力量."[2](P140)"这篇论文在哲学上的重要性倒不在于它对崇高的性质作了任何有系统的洞察,而在于它证明心灵在这方面已经变得敏感起来."[2](P139)这里的"心灵"自然还包括灵魂,思想和伟大的人格等精神性的要素,这正是崇高的精神内核.尽管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象一般的开创之作一样,还有很多有待深入的地方,遭到了一些批评.如有的学者认为,"这部小书割断了修辞学与文学的联系,尤其注意把崇高的目的与雄辩术的目的相区别,把诗学意象与修辞学意象相对立:'在诗中,它们的目的是引起惊奇,言语中的目的则在于阐明(enarge- ia).'它对辞格的分析向着它们所引发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发展,其具体程度实不多见."[6](P202—203)即便这样,他也不得不承认这篇论文的价值:"它至少于l6 世纪下半叶为意大利的思考提供了信息,有助于更好地捕捉演说术(oratio)之宗旨——即说服对方——与'崇高'言语之宗旨的区别,后者不管是在散文中还是诗中,都追求心醉神迷,追求令人惊愕(1estupor)的效果."[6](P203)虽然,吉尔伯特和库恩对《论崇高》进行了近乎苛求的批评:"他(指朗吉弩斯——引者)的论着似乎是激情的产物,因为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并未构成一个合理的体系.郎吉弩斯未能从基本的原由中演绎出他的论题的本质,似乎只是提出了高尚风格的~系列特征."[1](P139)然而面对这篇论文的伟大价值,他们又客观地指出:"但是,在古希腊罗马,在辨证地论述外在技巧的欣赏和批评与内在的感情,机智,想象力,狂喜之间的关系方面,在辨证地论述堕落成矫揉造作的艺术与一种几乎同非理性和超自然的32东西合一的自然之间的关系方面,郎吉弩斯却是一个重要人物."[1](P139—140)然而,作为西方美学史上全面系统地论述崇高问题的第一篇专门性论文,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正如塔达基维奇所指出的那样:"此书将崇高的概念带到美学中来,并且使崇高的美学带了一种修辞学的味道.而且,这种美学还提出了离奇问题,雄浑问题,奇特问题."[3] (P232)这部着作在当时是一篇修辞学论文,"古代人曾经将这部着作看作是修辞学的专着,而在这时(指l7世纪——引者),这部着作却已被看作是美学的专着了."[3](P232)它还直接启迪了后来的美学思想,如康德将崇高与文化精神和道德情操联系起来,黑格尔将崇高与神性联系起来,都或明或显,或多或少受到了它的启发.因此,鲍桑葵说:"这部着作不管从哲学上说多么不完备,却给经验在美的范围内所揭示出的范畴,又增添了一个新的范畴,而关于崇高的理论所以在近代思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概也应归因于这部着作."[2](PI41)这可能是对这部备受争议的着作的最简洁而有最中肯的评价.我们认为,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单是将崇高这一重要范畴引入美学研究, 就是一个划时代的功绩.何况,它还深入讨论了崇高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了崇高与心灵,人格,精神境界,思想高度的深刻联系,引发了崇高在近代美学中的大发展.参考文献:[1][美]凯-埃-吉尔伯特,[联邦德国]赫?库恩.美学史:上卷[M].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i989.【2][英]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波]符?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褚朔维,译.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0.[4][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时间漫谈[M].罗国祥,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罗马]朗吉弩斯.论崇高[A].章安棋.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一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6][法]让?贝西埃,等.诗学史:上册[M].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杨勇]。

论崇高

论崇高

论崇高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它具有与优美不同的本质特征。

美学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1、崇高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的体现。

崇高感的特点,它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与优美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就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和谐统一;崇高则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

壮美是以力量气势见胜的,属于阳刚美、动态美;优美则以静态的气韵见长,属于阴柔美、静态美。

这主要从形态上看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如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崇山峻岭等,都给人以崇高感;而春光明媚,山清水秀却给人以优美感。

前者是以力量、气势见胜,后者以神采、气韵见胜,而且优美的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形式美。

它常表现为光滑、清秀、匀称,如长沙的岳麓山,虽然有高有低,但却郁郁葱葱,柔媚清秀,呈现出大自然的秀美。

而崇高的事物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它常常表现出凹凸不平,不匀称,甚至在形式上有时还表现出几分怪、几分丑。

如湖南张家界,石峰挺拔,怪石淋漓,峭壁高耸,显得险峻而又奇特,这就呈现出大自然的壮美。

除了在形态上优美与崇高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外,在美感方面崇高感与优美感也是有着区别的。

优美感侧重于平静和谐的愉悦,得到的是赏心悦目的快乐,即在感受优美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是通体愉快的,我们的心境是单纯一致的,我们的感情是松弛舒畅的。

而崇高感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反映。

如在奇峰突兀的悬崖峭壁之间,我们看到百尺飞瀑散发着雷霆般的声响奔腾而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紧张兴奋,有意无意地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觉得对象不可低挡,不敢贸然地接受它。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刹时的抗拒”。

但这种惊惧的态度只维持一瞬间,我们立刻会发现它让人敬仰、钦佩。

因而当我们惊魂刚定时,欣喜会伴随而来,这时就是崇高事物所带来的崇高感。

可见崇高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顺受的愉快,而是有惊奇的恐惧的心理因素的加入,中间又会有转折过程。

论崇高美阐释的形态学维度

论崇高美阐释的形态学维度

论崇高美阐释的形态学维度;主体性;崇高;雄浑;冲淡摘要:西方崇高美的阐释维度是主体性哲学,实践论美学绍继了这个基本观念。

主体性阐释固然高扬了人的主体性,有思想解放的意义,但其消极作用就是完全遮蔽了对审美范畴进行形态学阐释的可能性。

这一遮蔽是王国维等人对崇高美以及相关认识上做出了错误判断的主要原因。

引入形态学维度对崇高美阐释,不仅对审美形态学研究,或许对整个美学的研究都会有所裨益和启发。

它可以避免人与自然的对立态度,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审美精神。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人间词话·三》),并且认为,“有我之境”就是壮美,“无我之境”就是优美:“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人间词话·四》)我们很快会看到,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观点,因为它根本不符合实际的欣赏经验。

例如用王国维自己举的“有我之境”的例子来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按王国维的说法,这两种“有我之境”都是“宏壮”之美,但我们实际的欣赏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不对的:这两种意境怎么能给人以壮美、崇高的感受呢?它们给人的只是一种细腻的忧郁的情绪感受,一种感伤的优美情调罢了。

或许是因为王国维是一个国学大师和美学大家的缘故,所以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论断一百多年来并没有引起学界的怀疑。

但我们不禁想追问下去:对于有着深厚国学功底和丰富艺术欣赏经验的王国维来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紧挨着的两条中竟出现如此不符合欣赏经验的论断,王国维为什么视而不见?一百多年来学术界为什么也对此错误视而不见?我们对崇高美的观念要不要来一次正本清源的检讨?我们把握崇高美的思维方式是否也要检讨?一、崇高内涵的揭示需要另一种视界目前学术界对于崇高美的认识普遍局限于西方的学术眼界。

崇高与优美是西方美学史上最基本的一对范畴,因而在崇高与优美的对比阐释下,西方美学得出了这样一个总体看法:优美的本质在于主客体“无冲突的和谐统一”,而崇高的本质则在于“有冲突的对立统一”。

论崇高,郎加纳斯(合集五篇)

论崇高,郎加纳斯(合集五篇)

论崇高,郎加纳斯(合集五篇)第一篇:论崇高,郎加纳斯《论崇高》的美学思想一、“崇高”的美学意义朗吉纳斯不是在修辞学范畴而是在美学范畴上论述崇高。

所谓崇高,与伟大雄浑、高远、壮丽是同义语,是指伟大不平凡的对象所唤起的高亢强烈的情绪,不可抗拒的威力和尊严感。

朗加纳斯的崇高涉及两个方面:客观自然界;主体心灵世界。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朗吉弩斯和贺拉斯有很大不不同,这说明他的独创性和风气的转变——这可以说是从现实主义倾向到浪漫主义倾向的转变。

贺拉斯虽然也提到文艺的情感效果,但是他的文艺思想的基调却是侧重传统法则和理智判断的。

他提出了文艺的两重功用:教益和娱乐。

当时修词学家又特别对散文提出了“说服”一个功用。

朗吉弩斯不满意这种传统看法,对文艺提出了更高的朗吉弩斯的看法往往是辩证的,他虽然把情感抬得极高,却也并不抹煞理智,这在第三十九章所作的音乐与文学的比较中可以见出。

他认为音乐的和谐只借本身无意义的声音造成一种节奏的运动,“迫使听众跟着这节奏运动,使自己和乐音相应”。

因此,它的“极大的迷人力量”“不是由人的心思产生出来的”,即不是通过理智而只通过感官的。

文学则较高一层,“它的和谐不只是由声音而是由文字意义组成的,而文字对于人是自然的,不仅能打动听觉,而且能打动整个的心灵”;“通过由文词建筑起来的巨构,作者能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心醉神迷地受到文章所写出的那种崇高、庄严、雄伟以及其它一切品质的潜移默化”,总之,文学比音乐具有更大的感动力,因为它不仅诉诸感官和情感,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意义而诉诸理智。

朗吉弩斯认为音乐只关感性而语文艺术更关理性。

朗吉弩斯对美学的更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一派以为朗吉弩斯所说的“崇高”与后来美学家博克和康德等人所说的“崇高”是一回事,同是一个审美范畴二、“崇高”的特点。

郎吉纳斯说:“一切使人惊叹的东西无往而不使仅仅讲得有理、说得悦耳的东西黯然失色。

论崇高,郎加纳斯

论崇高,郎加纳斯

《论崇高》的美学思想一、“崇高”的美学意义朗吉纳斯不是在修辞学范畴而是在美学范畴上论述崇高。

所谓崇高,与伟大雄浑、高远、壮丽是同义语,是指伟大不平凡的对象所唤起的高亢强烈的情绪,不可抗拒的威力和尊严感。

朗加纳斯的崇高涉及两个方面:客观自然界;主体心灵世界。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朗吉弩斯和贺拉斯有很大不不同,这说明他的独创性和风气的转变——这可以说是从现实主义倾向到浪漫主义倾向的转变。

贺拉斯虽然也提到文艺的情感效果,但是他的文艺思想的基调却是侧重传统法则和理智判断的。

他提出了文艺的两重功用:教益和娱乐。

当时修词学家又特别对散文提出了“说服”一个功用。

朗吉弩斯不满意这种传统看法,对文艺提出了更高的朗吉弩斯的看法往往是辩证的,他虽然把情感抬得极高,却也并不抹煞理智,这在第三十九章所作的音乐与文学的比较中可以见出。

他认为音乐的和谐只借本身无意义的声音造成一种节奏的运动,“迫使听众跟着这节奏运动,使自己和乐音相应”。

因此,它的“极大的迷人力量”“不是由人的心思产生出来的”,即不是通过理智而只通过感官的。

文学则较高一层,“它的和谐不只是由声音而是由文字意义组成的,而文字对于人是自然的,不仅能打动听觉,而且能打动整个的心灵”;“通过由文词建筑起来的巨构,作者能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心醉神迷地受到文章所写出的那种崇高、庄严、雄伟以及其它一切品质的潜移默化”,总之,文学比音乐具有更大的感动力,因为它不仅诉诸感官和情感,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意义而诉诸理智。

朗吉弩斯认为音乐只关感性而语文艺术更关理性。

朗吉弩斯对美学的更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一派以为朗吉弩斯所说的“崇高”与后来美学家博克和康德等人所说的“崇高”是一回事,同是一个审美范畴二、“崇高”的特点。

郎吉纳斯说:“一切使人惊叹的东西无往而不使仅仅讲得有理、说得悦耳的东西黯然失色。

相信或不相信,惯常可以自己作主;而崇高却起着横扫千军、不可抗拒的作用;它会操纵一切读者,不论其愿从与否。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
今天,在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庸俗现实主义的影响 下,社会上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我 们呼唤崇高精神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而美感的主要心理特征是爱,爱是一种“复合的 情欲”,包括异性间的性欲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交 要求和群居本能。
研究崇高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康德
➢ 对审美判断的分类:“美的分析”和“崇 高的分析”
➢ 在于美的比较下,崇高的特点 ➢ 对崇高的分类: “数学的崇高”和“力学
的崇高”;
对审美判断的分类
康德把审美判断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 析”两部分,将崇高与美对照起来论述的。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
刘丹,高群,耿欢, 秦馨馨,戚亚娜
崇高论
西方美学史中,关于“崇高”的论述 ------朗吉弩斯,柏克 ,康德,黑格尔,车尔尼 雪夫斯基
朗吉弩斯及其《论崇高》
第一次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 来加以研究,并创立了最早的崇高学说, 它对柏克、康德、车尔尼雪夫斯基都产生 了影响。
首先,他指出崇高和美这两个观念的起源差别。
柏克继承经验派美学的传统,从生理学角 度出发,重视对人类本能和情欲的研究。
他把人类的基本情欲分为“自我保全”和 “社会交往”两类,前者是维持个体生命 的本能,后者是维持种族生命的生殖欲及 一般社交愿望或群居本能。
康德认为同是审美判断的崇高与美有很多相同之 处:
1. 都是感官的满足, 2. 都不涉及明确的目的和逻辑的概念, 3. 都表现出主观的符合目的性,而这种主观的符合目
的性所引起的快感都是必然的、可普遍传达的。
康德对美和崇高作了比较:
一、就对象来说,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 不仅涉及对象的形式,还涉及对象的“无形式” (即“无限制”、“无限大”)。美更多的是关 涉事物的质,而崇高则更多的是关涉事物的量。

论崇高

论崇高

4.提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普遍永恒的 标准
• 朗基努斯提出“因为文章风格的评判是长期努力 的最后成果” • “如果任何作品,在一个敏锐而有修养的人一再 听过之后,不能使他的灵魂适应崇高的思想,如 果它所表达的,缺乏有余不尽之致,如果你听得 它越久,就越不想听它,——这里就未必有真正 的崇高了„„。但是如果这个作品,是不同凡响, 无懈可击,难于忽视,或者简直不容忽视,如果 它又顽强而持久地占住我们的记忆,这时候我们 就可以断定,我们确实已经碰上了真正的崇高 了。”于是他得出结论:“一般讲来,凡是大家 所永远喜爱的东西,就是崇高的真正好榜样。当 所有不同职业、习惯、理想、时代、语言的人们, 对于某一作品,大家看法完全相同的时候,这种 不谋而合、异口同声的判断,使我们赞扬这一作 品的信心,更加坚定而不可动摇。”
三、《论崇高》对后世的影响
《论崇高》的影响
• 受到欧洲古典主义者的推崇 • 成为后人批判矫情文风的一种武器 • “崇高”的概念,曾吸引了康德和柏克的 注意
谢谢观赏
1、从审美范畴提出崇高的概念
• 崇高首先是一种美,而且这种美来自客观 和主观两个方面 • 客观来说,大自然中有崇高的事物
• 主观来说,人生来具有一种追求崇高事物 的强烈愿望
1、从审美范畴提出崇高的概念
• 朗基努斯也总结出崇高语言主要有五个来 源:一是“庄严伟大的思想”;二是“强 烈而激动的情感”;三是“运用藻饰的技 术”;四是“高雅的措辞”;五是“整个 结构的堂皇卓越”。
• 主要作品也是些修辞学论著,纵然涉及诗 学,也还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待诗学问 题。所以,有人把亚里士多德死后的五六 百年的时期(包括罗马时期)叫做“修辞 学的时期”
文艺方面
• 文学作品没有思想内容,只追求表面堂皇 的形式主义,亚细亚派与阿提刻派互相斗争。

朗吉纳斯《论崇高》文艺观初探朗吉弩斯 论崇高.doc

朗吉纳斯《论崇高》文艺观初探朗吉弩斯 论崇高.doc

朗吉纳斯《论崇高》文艺观初探朗吉弩斯论崇高摘要:古罗马时期,朗吉纳斯以独特视角重新审视“崇高”这个概念。

他将“崇高”纳入美学领域内进行思考,超越了传统修辞学定义,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由“崇高”的界定出发,探讨了朗吉纳斯心中“崇高”的内容及其来源,在对达到“崇高”所需技巧的梳理过程中,得出朗吉纳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点——开启了主情的文艺批评观,对全面认识《论崇高》所含朗氏文艺观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崇高;思想;热情;技巧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论家、修辞学家朗吉纳斯(Longinus,约213—273),著有《论崇高》[1](因该书普遍被认为成书于公元一世纪,故其实际作者存疑)一文。

此书虽为修辞学著作(现存为残本),但它早已超越文章风格论而进入美学范畴,是继贺拉斯《诗艺》之后另一部伟大的文论作品。

全书共六篇四十四章,从绪论到思想论,再到辞格、措辞、结构,最后由感情论升华。

可以说,《论崇高》一文,由古典向浪漫演进,重视想象、感情,开启了主情的文艺批评标准。

一、崇高的定义(一)崇高的内涵其实,崇高这个概念“形成在古代的修辞学中,但是,正如秀美的概念一样,这个概念也有着一个实际的演变过程。

崇高被认为是雄辩术三种风格之中最高雅的一种,而秀美则被认为是最低等的一种。

这种风格也被称作是雄浑(grandis)和庄重(gravis)。

”[2]朗吉纳斯赋予了“崇高”不同于修辞学的美学概念,他认为,崇高是由伟大的不平凡对象唤起的强烈情感,“他所说的‘伟大’,‘雄伟’,‘壮丽’,‘尊严’,‘高远’,‘高雅’,‘古雅’,‘遒劲’,都与‘崇高’一词同义,一句话,他指的主要是美学上的刚性美。

”[3]他提出了崇高的文艺价值,认为“真正崇高的文章自然能使我们扬举,襟怀磊落,慷慨激昂,充满了快乐的自豪感”,若“一个颇有见识而又熟识文艺的人再三听取一篇文章,但觉得它不能使人心胸豁达,意志昂扬,或者听过后不能留下一点思想,值得低徊寻味,而愈仔细研究,愈觉得它无甚可取,那末,那就未必是真正的崇高”。

论崇高中的自然与生态意义中的崇高

论崇高中的自然与生态意义中的崇高

分裂接着又被理 出场所征服 , 并最终向我们指出“ 自我 的崇 高性超 越了 自然 ” ⑥ 。
事 实 上 , 德 的崇 高 模式 体 现 了欧 洲 人 认识 崇 高体 验 康 的大致 轨迹 。这一 轨 迹 具 有 1 9世纪 浪 漫 文 学 中表 现 崇 高 的特 征 。譬如 英 国浪 漫 诗 人华 滋华 斯 在 《 诗 》 就 曾 写 序 里 道 : 人的成 长要 “ 诗 同时得 到美 和 恐惧 的 孕 育 ” “ , 在那 给 人 印 象深深 的恐 惧 里/ 那愉 悦 和 幸 福 的 重 复 中 ” 学 习。 ) 在 去 ( Z 诗人 在 《 序诗 》 中用亦 此 亦彼 、 相互 矛 盾 的两 可 方法 去 寻 又 觅 自然 中的崇 高 , 并把 它视 为 自己的“ 使命 ” ⑧然 而我 们 注 。 意到 , 至《 直 序诗 》 尾 诗 人最 终 所 获 得 的 却 是 “ 的 心智 末 人 如何 变得/ 大地还 要美 丽一 千倍/ 地也 因他 的 寓居 而变 比 大 得更 加神 圣 ” ⑨因 此 济 慈 称 他 的 崇 高 为 “ 人 主 义 的 崇 。 个 高 ” 算 是对华 滋华 斯崇 高体验 的中 肯之 言 , 济 慈 本人 , 尽管 从 未 阅读过 《 诗 》 ∞华 滋华 斯 诗 中的 自然 显 然 缺乏 济慈 序 。 主张“ 诗人 个性 ” 中所 应有 的 “ 极 感受 力 ” 因为 后 者反 对 消 , 无 处不 在的 诗 人 意 图 , 人 天 赋 就 是 “ 诗 消极 的感 受 力 ” 诗 , 人 没有 “ 自我” i n t) 华 滋 华斯 的矛 盾 体 验也 见 于 爱 (d t o ei y 默 生的 《 自然》 诗 : 应该 “ 越平 庸 ” 去感 受 “ 一 我们 跨 , 欢乐 直 到恐 惧 的边缘 ” 直 到 “ 有 卑微 的 自我 情 感 消弭 。我 变成 , 所

席勒崇高

席勒崇高

席勒崇高席勒深受歌德和康德两人思想的影响,写了不少有影响的美学著作。

他关于崇高的论述集中在《论崇高》、《论崇高》两篇论文中,如他自己所说,这些理论是在康德的理论基础上展开的,是对康德的崇高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在席勒的人本主义美学中,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心灵的完整性的探讨,始终贯穿于他的理论之中,美国学者L·P·维塞尔指出,席勒的人性概念与康德的人性概念十分相同。

席勒关于游戏冲动的论述,给我们充分展示了心灵的完整性。

康德对人的心灵的完整性的论述,在席勒这里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发挥。

康德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把人的完整性的要求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为了揭示完整的人的心灵,康德引入了反思的判断力,由此把艺术界定为自由的游戏。

循着他的思路,席勒则以游戏冲动来连接被割裂了的人性,以达于人的心灵的完整性的要求。

他之所以把游戏冲动称之为活的形象,其中就包含着心灵的完整性的要求。

这种活的形象,一方面指向形式冲动也即理性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联系于形式冲动的内容,即生命感知。

这两方面构成了反思的人和感知的人,席勒则试图把对对象的感知和对对象的思考结合在一起,在游戏冲动所形成的活的美学形象中将二者统一了起来。

生命和形式在这里也完整地统一了起来。

正如L·P·维塞尔所指出的,形式不是生命之外的某物,而是生命的核心,它是生命活动的客体化形式。

反之,生命也不在形式之外,它构成被形式所作用的内容,因而它是关于形式的间接的认识。

在审美经验中,人内心的神--人的自由或形成力被认为是经验对象的形式。

当生命和形式是一种经验必然的、因而是先验的基础时,心灵普遍地体验到活的形象。

这就是作为感知的生命和作为反思的形式在活的形象中的统一,也是心灵的完整性的体现。

心灵就是在这种对立和超越中,进入到了存在的敞亮,走上了存在之途。

席勒所说的这种游戏冲动,也是心灵的诗意化的状态,这种诗意化的状态既是生命的,又是反思的,既有生命沉浸于其中的感悟,又有理性的形式化的反思,所以,它不是纯粹的本能,也不是理性的思考,而是超越之后的融合和物我化一的境界。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西方美学史课件 ppt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西方美学史课件 ppt

慷慨激昂的热情
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导致崇高;这 种真情如醉如狂,涌现出来,犹如听神的声音
有些热情去崇高甚远
怜悯、烦恼、恐惧
有些崇高的篇章没有热情
他们打算把奥萨山叠在奥林匹斯峰/把葱茏的伯利翁叠在 奥萨,攀登天空/在它们居然成功
颂词、典礼的发言
反对空泛地滥用情感
不少作家,宛若醉汉,尽量发泄情感,而不顾主题是否需 要
浮夸、虚荣、奢侈、骄横、枉法、无耻
柏拉图的描绘:
柏拉图的描绘
那些缺乏智慧和善良,而终日游宴作乐的人 看来是在往下走,就这样终身彷徨下去。他 们从不翘首展望真理,也不抬起头来高瞻远 瞩,他们享受不到纯洁持久的快乐,只是像 畜牲一样,两眼永远朝下,看着土地,看着 他们的食槽;它们吃饲料,长肥肉,繁殖下 代;为了追求快乐,满足自己无餍的欲望, 它们用铁脚和铁蹄互相踢撞,以至于相互残 杀。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崇高风格的成因
庄严伟大的思想 慷慨激昂的热情 辞格的藻饰 高雅的措辞 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尊严高雅的而局)
*前两者主要依靠天赋;后三者则主要涉及技巧
庄严伟大的思想
庄严伟大的思想与崇高
第一重要;“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真正的思辩只有胸襟不卑鄙的人才有。因为把整 个生活浪费在琐屑的、狭隘的思想和习惯中的人是 决不能产生什么值得人类永久尊敬的作品的。思想 深沉的人,言语就会闳通;卓越的语言自然属于卓 越的心灵”(*文格即人格)
这种真情如醉如狂涌现出来犹如听神的声音?有些热情去崇高甚远?怜悯烦恼恐惧?有些崇高的篇章没有热情?他们打算把奥萨山叠在奥林匹斯峰把葱茏的伯利翁叠在奥萨攀登天空把葱茏的伯利翁叠在奥萨攀登天空在它们居然成功?颂词典礼的发言?反对空泛地滥用情感?不少作家宛若醉汉尽量发泄情感而不顾主题是否需要不少作家宛若醉汉尽量发泄情感而不顾主题是否需要?荷马史诗的比较?伊利亚特

论朗吉努斯《论崇高》中的“天才说”

论朗吉努斯《论崇高》中的“天才说”

论朗吉努斯《论崇高》中的“天才说”提要:古罗马时期朗吉弩斯的天才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本文试图从天才的崇高思想、民主精神、想象与激情三个方面来阐释朗吉努斯天才观的内涵。

关键词:天才;崇高;想象;激情;民主“天才”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古希腊文艺思想的“迷狂”、“酒神凭附”、“天启”都是讨论人的天才,他们所讲的天才主要是指艺术中的灵感问题的。

到了浪漫主义诗论中,“天才”一词则指一种天赋之才、一种超越一般艺匠的能力,是所有技艺、训练所没办法达到的高度,但却又符合文学传统的规则,并且能够自然而然地达到伟大的标准。

然而,早在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弩斯《论崇高》中,我们便可以看到“天才”的原型论述。

虽然,在《论崇高》中,我们很难找出“天才”这一概念的定义,但文中对“天才”的论述却随处可见。

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将崇高的来源归纳为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热情、构想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词以及尊严和高雅的结构等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构成的有机系统,恰好正是天才的素质。

灵魂的庄严、思想的伟大是最重要的,也正是天才思想的实质。

从天才的崇高思想、思维内涵,即民主精神、想象与激情三个方面,来论述朗吉努斯的“天才”观。

一、天才的崇高思想朗吉努斯认为天才就是具有崇高伟大思想的创造者,即“崇高的天才”。

他认为在崇高的五个来源中,“第一而且首要的是能作庄严伟大的思想”,意即没有“庄严伟大”的思想便没有崇高。

而“能作庄严伟大的思想”的人,则是“崇高的天才”:“崇高的天才(译者注:就是‘能作庄严伟大的思想’,崇高的第一个因素)……虽然这是天生而非学来的能力,我们也要努力陶冶我们的性情,使之达到高远的意境,仿佛使之孕育着高尚的灵感。

……我在别处写过这句话:‘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首先指出崇高的来源是绝对必要的,我们说,一个真正的演讲家绝不应有卑鄙龌龊的心灵。

因为,一个终生墨守着狭隘的、奴从的思想和习惯的人,绝不可能说出令人击节称赏和永垂不朽的言词。

朗吉弩斯《论崇高》的美学思想新释

朗吉弩斯《论崇高》的美学思想新释

《论崇高》中达到崇高的方式分析汉语言文学2班李妮2010101016《论崇高》是一部修辞学著作,是写给一个名叫特伦天的罗马贵族的讨论文学修辞的信。

《论崇高》曾长期埋没于世,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意大利人刊印出来,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大师布瓦洛把它译成法文才引起广泛注意。

据符·塔达基维奇讲,此前,人们一直“将这部著作看作是修辞学的专著”,自布瓦洛以近代语言将之译为《论崇高与奇迹》之后,便“被看作是美学的专著了”。

所以说,“这种看法首创于布瓦罗,并在启蒙运动时代保留了下来。

这也扩大了这部著作的意义。

此书将崇高的概念带到美学中来,并且使崇高的美学带了一种修辞学的味道。

”在西方历史上,最早提出或使用“崇高”概念的并不是朗吉弩斯。

“崇高”的希腊文原意为“高度”,是希腊罗马时流行的术语之一。

朗吉弩斯写作《论崇高》的目的是要“整理出”自己的“关于这崇高的扎记”以回答这些问题,用他的话说,一是要解决“真正的崇高的明确的理论和标准”,二是要解决“究竟有没有一种技术可以传授文章中的崇高或高超”。

此外,他还有一个现实的动机。

在现实的诗文写作中,根本问题是崇高的缺失。

面对这种缺失有两种倾向性主张,一种倾向认为崇高完全来自于天性,而“冷水冰的技术”只会“剥夺掉”崇高,因而完全否定修辞对崇高的意义;再一种倾向认为专制制度有如强迫奴隶只会沉默而不会成为演说家一样,因而把崇高的缺失归咎于专制制度。

朗吉弩斯可谓是关注现实又富于理想,他不同意这些主张,另有所虑,力图找到崇高缺失的症结所在,实际地解决崇高的创造问题。

这就是他写作《论崇高》的现实动机。

显然,两种动机的逻辑理路上是一致的。

在这些动机支配下,朗吉弩斯提出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它包括崇高的五种来源,即⑴庄严伟大的思想;⑵强烈而激动的情感;⑶运用藻饰的技术;⑷高雅的措辞;⑸整个结构的堂皇。

其中,前两条,即思想与情感“主要是依靠天赋”,后三条,即藻饰、措辞和结构主要靠技术。

朗基努斯 论崇高 原文

朗基努斯 论崇高 原文

朗基努斯(Longinus)是公元2世纪古希腊修辞学家,他的著作《论崇高》(On the Sublime)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崇高的专著。

在这部著作中,朗基努斯对崇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崇高的理论观点。

首先,朗基努斯认为崇高是一种审美效果,它源于人们对伟大、庄严、恐怖等事物的感知。

他指出,崇高与美是不同的审美范畴,美主要体现在和谐、优雅、平衡等方面,而崇高则体现在力量、激情、无法抗拒的力量等方面。

崇高的审美效果往往让人产生敬畏、惊叹之情,使人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其次,朗基努斯将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和动力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主要体现在体积、数量、距离等方面,如高山、大海等自然界的巨大景观。

动力学的崇高则主要体现在力量、速度、激情等方面,如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等自然现象。

这两种崇高都是通过对感官的刺激,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朗基努斯还提出了崇高的五个基本原则:1. 伟大的事物;2. 无法抗拒的力量;3. 庄严;4. 恐怖;5. 惊奇。

他认为,当一个作品或现象具备这些原则时,就能产生崇高的效果。

同时,他还强调了修辞手法在创造崇高效果中的重要作用,如夸张、对比、排比等。

此外,朗基努斯还对崇高的起源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崇高起源于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超越自己能力的事物的追求。

人们在面对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时,既感到恐惧,又充满好奇,这种矛盾的情感驱使人们去追求崇高。

因此,崇高是人类精神的一种表现,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追求。

总之,朗基努斯的《论崇高》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著作,它为后世研究崇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朗基努斯关于崇高的理论观点,不仅对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朗加纳斯的崇高及其当下意义
【摘要】《论崇高》是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时期的文论著作,其在西方文论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是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时期的文论著作,它不但第一次比较详尽地论述了文学作品崇高风格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且阐明了崇高的风格与崇高的灵魂和伟大的人格的相互依存性, 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在本次课程小论文中,我将从的本质、审美范畴、现实意义等方面对《论崇高》进行浅析【关键词】朗加纳斯;崇高;意义;
崇高是一种审美境界,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在生命主体身上,它是一种精神和人格品质,是一种高尚情怀和精神境界,是人生应该努力追求的极高的价值指标。

从根本上说,崇高就是人追求民主、创造人生价值的人文精神,而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解释崇高的是朗加纳斯。

在本次课程小论文中,我将从本质,构成要素,审美范畴及它在当下的意义几方面论述朗加纳斯的崇高。

一、崇高的本质 1朗加纳斯是古罗马时代的希腊人,他的主要著作是《论崇高》。

朗加纳斯认为:“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也就是说,人格低下、卑琐的人,绝不会创造出崇高的作品来,就像是一个真正的演说家绝不应有卑鄙龌龊的心灵,一个终生墨守着狭隘的、奴从的思想和习惯的人,决不能说出令人击节称赏和永垂不朽的言辞一样。

雄伟的风格乃是重大的思想之自然结果,而崇高的谈吐往往出自胸襟旷达志气远大的人。

2朗加纳斯把崇高看作真正作品必须具有的风格,它主要是指与“优美”相对的“壮美”或“阳刚之美”的范畴,它包括伟大、雄浑、壮丽、庄严、高远及遒劲等。

3在著作《论崇高》中,朗加纳斯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解构其理论内涵,即崇高的内质构成,心理效应和产生土壤,他把崇高当成客体的对象加以描述,揭示了它的内质,又从心理效应上揭示崇高的外质,同时他又论述了崇高产生存在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不同层次又浑然一体的“崇高论”,而成为一部“人类崇高论”崇高内质构成是崇高的本质。

在朗加纳斯看来,崇高内质构成最重要的因素是有一个庄严伟大的心灵,但这种伟大的心灵深沉的思想、广阔的胸襟、远大的理想、庄严的神情,只有那种高瞻远瞩、翘首展望真理的人才会具有这种品质。

一种崇高的思想和气质,即使它朴实无华,或者只是默默存于人心底,也会单凭它那崇高的力量征服人。

二、崇高的构成要素 1 通过第一部分的简要论述,我们已经对崇高的本质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而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就将继续深入了解崇高的构成要素。

2在朗加纳斯看来,崇高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来源,即“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3书中,他还进一步指出,前两者取决于天资, 后三种依赖于技术,而语言能力是这些因素的共同基础。

作者把伟大的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强调作为生命的主体要有伟大的心灵。

这里,伟大的心灵也就是崇高的主体精神,它包括伟大的人生目标,正确的价值观,民主意识和创作的激情和想象力、创造力,这一切形成了主体内心的审美意识体系,古希腊民主制时期审美价值指标很高,而朗加纳斯的《论崇高》既是对古希腊崇高精神的总结,又是对崇高精神的呼唤与发扬光大。

4朗加纳斯认为,只有“精神慷慨高尚”、“思想充满了庄严”的人才能产生具有崇高风格的作品。

而且依据他的观点,崇高的思想当然是属于崇高的心灵的。

也就是说崇高的思想根源于高尚的心灵。

5围绕着对崇高的五个来源的论述,作者还提出了它们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6第一, 合理地安排文章的组织结构, 做到题材与主题相一致,语言的组织安排流畅统一。

只有这样“整体一致”的文章才能实现“结构上的富丽堂皇”,从而产生“崇高”。

第二,模仿古典作品,从古典作品中感受古人的精神和感情,以激发自己的灵感,提升自身灵魂来创作出能与古典作品媲美的甚至超越它们的具有崇高风格的作品。

第三,恰当的运用形象,作者点明了在诗中和演说中形象的不同作用,也指出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可以影响人们的心情, 实现一定的情感效应。

第四,正确使用修辞手段,实现文辞的遒劲效果,如连接词的使用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效果, 比喻的适度运用也能有助于体现文章的强烈情感等。

不仅如此,文章在阐述“崇高”的传授时也提出了自己在“天才”与“技艺”之争的问题上的观点,在朗加纳斯看来,在一切场合,那不可缺少的,赋予活力的元素虽然确是从她(天才) 那来的,但是决定其恰当强度,恰当时刻,和提供来自实践和经验的恰当性的,总是科学的方法的任务。

三、崇高的审美范畴《论崇高》不仅仅揭示了崇高的本质,指出了崇高的构成要素及实现方式,它对“崇高”这一审美范畴进行了初步探讨,而全文的阐述也正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而展开。

首先,文章明确了崇高所论述的对象,在文章一开篇,作者便指出崇高总是体现在一种措辞的高妙之中。

而这正反映了这篇论文讨论崇高的主要对象:文学作品。

第三节中作者对文辞的夸张、幼稚、情感浮夸和崇高的区别以及文中对崇高风格的来源来自言辞, 措辞方面的讨论等更是让读者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论述对象。

当然,这并不代表作者将其视野局限于文学领域,在文章第三十五节中我们看到崇高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围,扩展到自然界,真正成为一个审美范畴。

如作者在它一开始就在我们的灵魂中植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对于一切伟大的事物,一切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和一切有用的事物是人们易于获得的,而他们的景仰却是留给惊心动魄的事情的中提及的伟大、神圣、以及惊心动魄的事物, 正是美学所要研究的崇高的对象。

具体而言,书中还举出了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海洋等为实例。

其次,文章提出了文学“崇高”风格的标准: 第一, 作品要获得不同人群的共同喜好, 并且经久不衰, 能赢得不同时代的人们一样的赞许和肯定:我们可以认为永远使人喜爱并且使一切读者喜爱的文辞就是真正高尚和崇高的。

这一观点其实是普遍永恒标准说或绝对标准说的体现;第二,崇高应该具有这样的效果:一方面,它是专横的,不可抗拒的,而且,如果在恰当的场合提出,就会以闪电般的光彩照彻整个问题,而在刹那之间显示出雄辩家的全部威力。

还有它对听众产生的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

也就是说, 作者强调了“崇高”应引起的强烈、震撼、兴奋等情感效果。

另一方面,作者还认为一部真正崇高的作品应该是和伟大高尚的心灵相一致的,它应该能起到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启发他们的心智,引起他们对作品之外的更为神圣的事物的追求, 并长久占据他们的心灵的效果。

四、崇高在当下的意义 1在相继浅析了朗加纳斯《论崇高》的本质、构成要素及审美范畴后,本次课程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我们来试论《论崇高》在我们当下的意义。

2 “论崇高”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崇高”这一审美范畴, 引发了后世对“崇高”的进一步探讨。

“崇高”在郎吉努斯这里由最初的一种文学作品的风格向外延伸到更广的领域, 渐渐呈现出了审美范畴的雏形, 后期经过博克、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深入探索渐渐羽翼丰满, 成为了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这个美学概念的发展历程当中, 郎吉努斯所起的启示与先导作用不容忽视,也正因为朗加纳斯的真知灼见,把崇高的范畴从对文学作品的风格的评价, 拓展到了对创作主体的人格的评价, 涉及到了更加抽象的美学概念人格的崇高灵魂,后代的文人学者们才会越来越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使作家的主体性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也才会变得如此多娇!
朗加纳斯指出,崇高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来源,即“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这五种来源对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更是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不仅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可以净化读者心灵它更应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的意义。

要知道,“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百读不厌的,很难甚且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它留给你牢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而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为了达到这样一个高的境界,人们就不得不去认真琢磨那五要素之中的深刻含义,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尽管《论崇高》写于距离我们甚为久远的公元一世纪,它提出的五种来源,也可以说是评定文章的五种审美标准,却对我们现在的创作仍有着着不可小觑的价值,它指导者我们的写作!不仅如此,朗加纳斯在《论崇高》提出,古人的崇高精神具有感染作用,应予以重视,而且,他在提倡向古人学习同时更号召大家要敢于超越古人等, 不仅如此,朗加纳斯对天才和技艺(自然与艺术) 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认为两者在文艺创作中都十分重要, 而天才相对而言更居主导地位, 技艺是天才的辅佐等,朗加纳斯对古典主义的继承与创新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他的理论和批评更标志着风气的转变,由此,文艺动力的重点由理智转到情感, 学习古典的重点由规范法则转到精神实质的潜移默化,文艺批评的重点则由抽象理论的探讨转到具体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文艺创作方法的重点也由贺拉斯的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倾向转移到精神气魄宏伟的浪漫主义倾向,对现在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结语 1朗吉努斯的《论崇高》在美学史上承上启下,它的理论和批评都标志着风气的转变:文艺动力的重点由理智转到情感,学习古典的重点由规范法则转到精神实质的潜移默化,文艺批评的重点由抽象理论的探讨转到具体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文艺创作方法的重点由贺拉斯的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倾向转移到精神气魄宏伟的浪漫主义倾向。

一言以蔽之,《论崇高》所体现的辨证思想是积极的,其中很多有关崇高理论的远见卓识更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