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与鲁迅的是非曲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颉刚与鲁迅的是非曲折修前

【摘要】顾颉刚与鲁迅曾同时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虽然如此,两人的交往却极少,只能算作泛泛之交。一直以来,两人的关系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是越弄越僵,最终几乎要对簿公堂。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其主要表现在“古史辩”、“剽窃案”、“厦大风波”、“留粤听审”等事件中。

关键词:古史辩剽窃案厦大风波留粤听审

在谈及两人的是非曲折前,有必要先介绍下顾颉刚,鲁迅就不必了,因为他是众所周知的。顾颉刚(1893—1980)原名顾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在北大学习期间师从胡适。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民间文学研究家。历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近十所高校教授。是“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的创立者,这一学说打破了把古代视为“黄金时代”的观念,曾在史学界引起激烈争论。著有《古史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汉代学术概论》、《中国三千年来民族发达史》等。

所谓“古史辩”问题,是指顾颉刚在1923年讨论古史问题时,曾说“禹,《说文》云:‘虫也’……,大约是蜥蜴之类,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于是他人便将此归纳成“禹是一条虫”。实际上这只是顾颉刚的一种假设,不久之后,他就放弃此说啦。但此

话一经宣扬,鲁迅知后便极力讽刺奚落。鲁迅在《故事新编·里水》中,针对顾颉刚的观点(顾颉刚假定鲧是鱼,禹是蜥蜴),把顾颉刚称为“鸟头先生”。因为“顾”字繁体为“顧”,据《说文解字》,顧字从页雇声,雇是鸟名,页本义是鸟头。很明显,鲁迅在这里进行了人身攻击。

鲁迅之所以如此对待顾颉刚,是有其背景的。方时,北大教授分成两派,互不相让。一为留学英美派,代表人物有胡适、陈源,代表刊物为《现代评论》、《晨报副刊》。另一派为留学法日派,代表人物有鲁迅、周作人、沈兼士等,均为浙江籍,代表刊物是《语丝》、《京报副刊》。而当时顾颉刚正师从胡适,不消说,鲁迅将顾颉刚视为英美派(即现代评论派)了,所以对其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百般奚落,认为顾颉刚“将古史‘辨’成没有”。而实际上,顾颉刚并不属于现代评论派。最起码当时他还在沈兼士手下人任究所国学门职呢,若顾颉刚为现代评论派,沈兼士又怎肯要他?

鲁迅之所以不顾事实,对顾颉刚乱骂一通,主要还是因为胡适。胡适是顾颉刚的老师,而胡适主张“少谈论主义,多研究问题”,这是鲁迅所不赞同的,所以“爱屋及乌”,顺带的将顾颉刚妈了个狗血淋头。

对于这个问题,顾颉刚也只有郁闷了,“最使我惆怅的,是许多人只记得我的‘禹为动物,出于九鼎’的话……其实这个假设,我早已放弃。”【1】

所谓“剽窃案”,是就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而言的。鲁迅在北大兼课时写过《中国小说史略》。写作该书时,鲁迅曾以日本人盐谷温德《支那文学概论讲话》为参考。但有人却认为鲁迅是抄袭盐谷温的。而实际并非如此。胡适曾云:“先生(陈源)当日误信一个小人张凤举之言,说鲁迅之小说史是抄袭盐谷温的……现今盐谷温的文学史已由孙工译出了。其书是未见我和鲁迅之小说研究以前的作品,其考据部分浅陋可笑。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2】

鲁迅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中说:

现在盐谷教授的书早有中译,我的书也有了日译,两国的读者,有目共见,有谁指出我的“剽窃”来呢?呜呼,“男盗女娼”,是人间大可耻事,我负了十年“剽

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

的陈源教授,倘他无法洗刷,就只好插着生活,一直带进坟墓里去了。

可知,鲁迅确实未曾抄袭盐谷温。但当时顾颉刚未证实,人云亦云。和朋友说起这个问题时,也以为鲁迅涉嫌抄袭。鲁迅知后,恼怒异常。从此二人“结下了梁子”。

首先得申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厦大风波与“厦大风潮”是两回事,此厦大风波仅就顾颉刚和鲁迅而言。顾颉刚来厦大后,两人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鲁迅对顾颉刚在“剽窃案”中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不能释然,另一个就是他将顾颉刚死死地认定为现代评论派。所以顾颉刚在厦大的行为,在鲁迅看来时动辄得咎的。

鲁迅曾说:

顾颉刚是自称之佩服胡适陈源两个人的,而潘家珣陈万里黄坚三人,皆似他所引。【3】

此地所请的教授,我和兼士外,还有顾颉刚。这人是陈源之流,我早知道的。

现在一调查,则他所荐引之人在此竟有七人之多,玉堂和兼士,真可糊涂之至。此

人颇阴险,先前所谓不管事,专看书云云的舆论,乃是全部都为其所欺。他颇注意

我,说我是名士派,可笑。【3】

顾颉刚在此专门荐人,图书馆有一缺,又在计划见人了,是胡适之的书记。但昨听玉堂口气,对于这一层似乎有些觉悟,恐怕他不能达目的了。【3】

本校并无新事发生。惟顾颉刚是日日夜夜布置安插私人。【3】

在鲁迅看来,顾颉刚在厦大只是就忙于举荐现代评论派之人,欲使“现代评论色彩弥漫厦大”。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偏见。实际上,顾颉刚在厦大只举荐了三人:潘家珣,陈乃乾(未至,另由荣肇祖接替),程憬。而黄坚陈万里是林语堂自招。举荐程憬呢,其中还有一番曲折。程憬在清华研究院毕业后,求顾在厦大为他谋份助教职位,但他十分冒失,还没等顾回复,就来到了厦大。没法子,顾只好安排了。

若非要说顾颉刚的举荐是为扩大现代评论派在厦大的势力,那鲁迅自己的所作所为又作何解释呢?鲁迅在前往中山大学前,将其好友许寿裳、章廷谦举荐给中山大学,是不是也是在扩大自己的势力。若不是,鲁迅又凭什么指责顾颉刚;若是,难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正是基于这样的偏见,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鲁迅带着更深的积怨离开了厦大,前往中山大学。

真是“冤家路窄”,鲁迅到中山大学没多久,顾颉刚亦应聘为中山大学文科史学系主任。这其中,又有段插曲。

因厦大风潮,顾颉刚辞去厦大职务,恰好此时傅斯年聘请顾去中山大学,但考虑到鲁迅也在中大,顾颉刚并不愿意应聘。怎知鲁迅却言:“顾颉刚与林文庆交情好,他地位稳固,哪里肯来。”章廷谦亦谓:“顾颉刚虽由顾孟馀推荐至广州,然鲁迅是主张党同划异的,看他去得成否。”几面夹攻,顾颉刚最终决定去中大,因为去了中大,鲁迅至少不能说自己是林文庆的走狗了。

顾颉刚刚来中大,鲁迅即辞去一切职务,宣称脱离中大,以示抗议。傅斯年为支持顾颉刚,也宣布辞职。为此,中大学生召开大会,主张三人皆留。朱家骅从中调解,许鲁请假离校,改派顾去杭、沪购古书碑帖。一次顾鲁二人在中大并未见面。虽未见面,两人的矛盾却是越来越深。

1927年5月11日,汉口《中央日报》副刊发表《鲁迅先生脱离广东中大》一文,其引用鲁迅的一封信。信中说:“我真想不到,在厦门那么反对民党,使兼士愤愤的顾颉刚,竟到这里做教授了……”顾颉刚得知后,愤怒异常甚至在50多年后,依然愤愤。1973年7月11日,补记日记中写道“如我在武汉(武汉中山大学亦曾聘我),凭此一纸副刊,已足制我死命……血口喷人,至此而极。览此大愤。”【4】当年顾颉刚给鲁迅谢咯一封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