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姆森与“拿住”理论

合集下载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新制度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其代表人物包括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丰田章一(Akira Iida)。

罗纳德·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与市场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

他认为,市场存在交易成本,而企业则通过内部组织来降低交易成本,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

科斯的研究为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奠定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奥利弗·威廉姆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贡献体现在对机构的研究上。

威廉姆森认为,不同的交易中存在着不对称的信息以及不完全契约,这导致了市场存在交易成本。

他通过对不同机制的比较,探讨了为什么企业内部存在,并提出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概念,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方法。

丰田章一是日本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追求经济适用性”的观点。

他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应该关注个体的行为和制度的互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

丰田章一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并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们的研究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提出了交易成本、不完全契约以及制度等概念,为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

他们的研究使我们对企业内部组织和市场制度的理解更加深入,为优化资源配置、改进经济体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之,罗纳德·科斯、奥利弗·威廉姆森和丰田章一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通过对交易成本、制度和契约等问题的研究,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进步,并为经济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他们的成就在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后续学者和研究者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O.E.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O.E.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O.E.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研究经济治理的美国经济学家——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艾利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哈斯商学院教授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

威廉姆森教授是笔者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在伯克利访学时的学术导师和担保人,因此想借本文探讨一下威廉姆森学术研究的几个阶段及其学术贡献。

威廉姆森的学术背景威廉姆森昵称奥利(Olly),1932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苏比利尔市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家庭,父母的正直廉洁对其有很大影响,小时候的威廉姆森曾梦想做一名律师。

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当地一家社区学院(类似于现在国内的职业学院),修读该学院和MIT联合提供的一个项目。

威廉姆森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习计划,提前进入MIT攻读学士课程。

1960年,威廉姆森在斯坦福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读了一年的博士课程,然后去卡内基技术学院(1967年与梅隆大学合并)攻读博士学位。

卡内基学院虽算不上一流大学,但纪律严明,学术思想活跃,聚集了一批研究企业行为理论的大师,如西厄特(Richard Cyert)、马奇(James March)和西蒙(Herbert Simon)等。

西蒙是威廉姆森的威斯康辛同乡,曾经在伯克利工作过三年,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研究范围包括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科学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并与其他人一起开创了许多新的科学领域,如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模拟、复杂理论、决策理论、注意力经济学、组织理论等等,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卡内基倡导的跨学科研究,使威廉姆森终身受益。

正是在西蒙等人的启蒙下,威廉姆森开始了其学术之路。

威廉姆森研究的早期阶段(1963-1970)威廉姆森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行为与市场管制,前者跟他在卡内基的学术训练有关,后者受在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做局长特别助理的影响。

深入地思考,做出原创性贡献——威廉姆森教授访谈录

深入地思考,做出原创性贡献——威廉姆森教授访谈录

深入地思考,做出原创性贡献——威廉姆森教授访谈录陈波【期刊名称】《逻辑学研究》【年(卷),期】2008(001)003【摘要】这是本文作者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对蒂摩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所做的访谈录,后者是牛津大学威克汉姆逻辑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访谈首先从威廉姆森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经历开始,然后主要围绕他的四本书<同一和分辨>(1990)、<模糊性>(1994)、<知识及其限度>(2000)和<哲学的哲学>(2007)展开问答与对话.在<模糊性>一书中,威廉姆森提出了一种初看起米十分反直观的观点:从本体论上说,像"秃头"、"谷堆"这样的模糊事物,本来有确切分明的界限,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些界限在哪里而已!也就是说,模糊性源自于我们对事物的本体论状况的无知.这种观点被叫做关于模糊性的"认知主义".在<知识及其限度>一书中,他一反西方哲学中根据"信念"、"真"、"证成"(justification)等等来分析"知识"概念的传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知识是第一位的",应该根据"知识"去分析"信念"、"断定"、"保证"(warrant)等概念,而不是相反.在其新著<哲学的哲学>(2007)中,他指出,上个世纪西方哲学中所发生的"语言转向"和"概念转向"是错误的,哲学并不只是研究语词和概念,后两者具有关涉性(aboutness),它们是关于、指涉这个世界的;哲学也是人类理解这个世界的整体理智努力的一部分,在题材、目标、方法论、评价标准诸方面与其他科学没有实质性差别,哲学例外论是错误的.访谈还涉及对戴维森、克里普克工作的评价,以及对一组形而上学概念,如"to be"、"to exist"、"being(s)"、"existence"、"reality"和"actuality"等等的理解,对年轻一代哲学工作者的建议,以及威廉姆森在近些年打算做的工作,等等.读者可以从本访谈录中获取关丁威廉姆森本人、他的学术工作以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大量信息.【总页数】31页(P79-109)【作者】陈波【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1【相关文献】1.威廉姆森对企业理论的贡献与未来发展方向 [J], 龚晓瑾;叶祥松2.深入地思考,做出原创性贡献——威廉姆森教授访谈录 [J], 陈波3.威廉姆森对制度经济学的贡献和对中国的启示 [J], 郭宇4.交易成本、行为选择与治理经济学——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学术贡献述评 [J], 陈宇峰;姜井勇5.交易成本、行为选择与治理经济学——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学术贡献述评 [J], 陈宇峰;姜井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威廉姆森的基本分析理论的主要思想

威廉姆森的基本分析理论的主要思想

威廉姆森的基本分析理论的主要思想杨长汉1约翰.威廉姆森(John.B.Williams)也是价值分析流派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同时也是第一个严格定义股票价值的学者。

威廉姆森的理论观点为股票价值的计算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并将股票价值和公司的未来成长状况密切联系在了起来,该理论不仅适用于证券的投资,同时也适用于商业领域和经济领域,更是现代公司金融理论和证券分析的起点。

一、威廉姆森的基本分析理论的主要思想2威廉姆森于1938年发表的《投资价值理论》中认为,公司的价值应该等于公司证券持有者在未来年份得到的红利和利息的现值,这一理论观点就是威廉姆森的“投资价值理论”,他的这一思想给出了一个衡量公司价值的数学思想。

威廉姆森所表达的公司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思想,不仅拓展了投资者对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的理解,而且还丰富了经济领域中有关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更为后来的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公司财务理论以及证券分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导致了著名的“戈登模型”的产生。

在进行股票投资中,威廉姆森认为公司未来收益、利润或股息等收益指标的增长是对公司价值进行评估的决定性因素,他的理论观点虽然被归为价值投资流派,但其中也包含着成长投资流派的思想,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坚定的长期投资者。

威廉姆森基本分析理论的主要思想有:(一) 威廉姆森对投资和投机的论述威廉姆森认为,股票市场中的市场价格与其真实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对于投资者来说,他只关心投资股票的股利和分红,而市场中的投机者一般只关注市场价格的波动,一般的投资者会介于投资和投机之间。

投资者和投机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投资者会长期的持有股票,而投机者会在市场中频繁的进行股票买卖。

威廉姆森认为,聪明的投资者不比投机者赚的少。

事实上许多投资者的收益比投机者还要高。

传统的思想认为只要投资者能在股票的市场价格低于真实价值时买进,在高于真实价值时卖出,投资者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而威廉姆森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只要在股票的市场价格远低于真实价值时买进,并且买进后长期的持有该股票,投资者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

介绍新制度经济学大师的书

介绍新制度经济学大师的书

介绍新制度经济学大师的书新制度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而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中,有一位被誉为大师级人物的学者,他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

威廉姆森教授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代表作品《经济机制的制度分析》(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是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经济机制的制度分析》一书通过对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企业内部及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对经济机制的制度分析进行了深入探讨。

威廉姆森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强调了制度和组织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他认为,交易费用是影响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选择的关键因素,而制度和组织的作用则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在这本书中,威廉姆森教授提出了“交易成本”、“交易费用”、“边界成本”等重要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企业内部和市场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指出,非市场机制(企业内部组织)相对于市场机制更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内部组织会成为更优选的经济机制。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组织结构和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企业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都具有指导意义。

在书中,威廉姆森教授还就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与协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与协调取决于其内部组织结构和市场机制,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问题在企业间合作与协调中的重要影响。

同时,他还强调了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促进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基于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现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威廉姆森教授在书中还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进行了系统梳理。

他倡导并运用了制度分析方法,将市场经济运行视为一种通过制度和组织进行协调和监管的动态过程。

威廉姆森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威廉姆森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人 认 知 能力 的假 设 , 属 于 排 除 非 理 性 和 无 理 性 以 后 ,
不 同于 强 理 性 ( 即新 古 典范 式 收 益 最 大 化 的假 设 ) 和
弱 理 性 ( 即有 机 理 性 [ o r g a n i C r a t i o n a l it y 〕 , 演 化 经 济
学 的理 性假设 ) 的中等 理性 , 预示 着行 为人意 图实现
业 ” 和 “ 市 场 ” 两 种 极 端 ( oP l a r ) 的 治 理 结 构 生 产 成 本 和治 理成本 差异 的模 型 分 析 , 以 及 不 同治 理 结 构 属
性 的考察 , 威廉姆 森 阐 释 了作 为一 种 治 理结 构 的企
业 的 边 界 ( f i r m a s a g o v e r n a n e e )
的科 学 纲 领 , 完全 理 性 是 新古 典 范 式 的硬 核 部分 修 ,
改 这 个假 定 意 味着 对新 古典 范 式 硬 核 的 冲击 。 由于
威 廉 姆森 的假 定 动 摇 了 新 古 典范 式 的 硬 核 , 使 其 不
得 不抛弃新古典范 式 惯 用 的边 际替 代 分 析 , 而改 用
三角 ” ) , 威廉 姆森 同样 选 择 “ 交 易 ” 作 为经 济 分 析 的
基本单 位 , 并 将交易 界定 为“ 产 品或 服务 在技术 可 分
界面之 间 的转移”
( W illia m s o n
,
198 5 ,
.
p
1) 。
但是,
“ 除 非 能 将影 响 交 易 费 用 的各 种 因 素确 定 下 来 , 否 则
se , 1 98 8 ) 。 上 世 纪 70 年 代 以 来 , 威 廉 姆 森 所 做 的 工 作 则 是在 制度环境 确定 的前 提 下 , 研 究包 括企 业 (科 层 ) 、 市场 和混合组 织在 内的治理 结构 的 相对效 率与 治理模 式选择 , 努 力 将“ 科斯 梦 想 ” 向现实 推 进 。 如

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述评

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述评

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进行深入的述评。

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奥利弗·威廉姆森提出并发展。

该理论对交易成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为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中的交易行为、企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本文首先将对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介绍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接着分析该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影响和应用,最后对该理论进行评价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述评,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前景。

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观点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围绕交易成本的存在原因、交易成本对经济组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组织设计和管理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展开。

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

有限理性指的是经济主体在决策时无法完全预测和评估所有可能的结果和影响,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和交易成本的产生。

而机会主义行为则是指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可能采取欺骗、违约等不利于其他主体的行为,增加了交易的风险和成本。

威廉姆森进一步指出,交易成本对经济组织的选择和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在不同的交易类型和情境下,经济组织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理结构和机制来降低交易成本。

例如,在资产专用性较高、交易频率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倾向于采取内部组织的方式,通过一体化管理来降低交易成本;而在资产专用性较低、交易频率较小的情况下,市场交易可能更加有效。

威廉姆森还提出了“治理结构三部曲”理论,即根据交易的不同特点,经济组织应依次选择市场治理、三方治理和双边治理等不同的治理结构。

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威廉姆森强调了组织设计和管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组织设计应充分考虑交易的特性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治理结构和机制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有限理性带来的问题。

组织管理也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协调,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威廉姆森-从选择到契约-作为治理结构的企业理论

威廉姆森-从选择到契约-作为治理结构的企业理论

从选择到契约:作为治理结构的企业理论〔美〕奥立弗・E.威廉姆森赵 静 丁开杰 译内容提要:威廉姆森主张从选择视角转向契约视角,对企业组织理论进行研究。

他针对理性体系中的宏观组织理论,提出了从组织理论到契约经济学的五个内容:(1)在更现实的条件下对人类行为者进行描述;(2)对所有重要的行为规范保持警觉;(3)治理的替代模式具有分立的结构方式;(4)多数属于微观分析法的行为分析;(5)合作适应性的重要性。

最后,威廉姆森认为,采用契约视角来分析企业组织,就很自然地要求对企业进行重新的定义,作者认为,企业不是作为选择理论传统所说的一种生产功能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治理结构出现的。

关键词:治理结构 契约 交易成本经济学 组织理论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47(2003)03—0079—16 长期以来,“组织是重要的,并且是可以分析的”等命题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怀疑。

当然,也有明显的例外,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产业与贸易》(Alfred Marshall,1932),约瑟夫・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Joseph Schum peter,1942)以及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1945)关于知识的论著。

像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1904)、约翰・R・康芒斯(John R.C omm ons,1934)和罗纳德・科斯(R onald C oase,1937)等制度经济学家,以及罗伯特・米歇尔斯(R obert Michels,1915)、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938)、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 on,1957)、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1958)和理查德・斯科特(Richard Scott,1992)等一些组织理论学家,也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组织问题。

人们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认识到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一是指出组织的重要性要比分析组织怎么重要以及为什么重要容易得多①,二是选择方法在经济学中的流行也对此产生了阻碍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新制度经济学是二十世纪一支突起的异军,它的源头是大家公认的科斯教授1937年的那篇短文《企业的性质》。

之后几十年间,经济学家似乎对这篇文章视而不见,直到1959、1960年科斯的另两篇宏文问世之后,他的思想才逐渐被大家注意。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是引用者多而深入研究者少。

对此,科斯常有抱怨之词。

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大经济学家认为1937年的文章太过空泛,从逻辑上看虽然无懈可击,毕竟难以操作。

新制度经济学的名字是威廉姆森给起的,在他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制度学派,之所以有一个新字冠在前头,主要是为了和以凡伯伦、康芒斯、密切尔为首的老制度学派相区分。

老制度学派曾一度在美国成为主流,那是大萧条之后的几年里,马歇尔和凯恩斯之间的过度时期,迷茫的美国人对自己国人的思想第一次重视,但是,可是说旧制度学派几乎没有给现代经济学留下多少东西,也许正如科斯所说他们本来也不愿留下些什么。

科斯在1998年的AER上发表的《关于新制度经济学》一文中说:“老制度经济学的代表康芒斯、密切尔等都是一些充满大智慧的人物,但是他们却是反理论的,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堆毫无理论价值的实际资料,很少有东西被继承下来。

”虽然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曾一度在美国经济学家中声名显赫,但对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影响几乎看不到。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NIE)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他们非常活跃,而且也逐渐得到了主流的承认。

1986年,M atthews就任皇家学会主席的演说中提到:“在我们的学科领域里,制度的经济分析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Maathews,1986)在他看来,NIE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他提出了两个有意义的命题,第一,制度是重要的;第二,制度现象将影响经济理论工具的分析。

对于第一点来说,倒算不上是新制度分析的功劳,因为无论新旧,两派都强调制度是重要的。

因此在我看来,NIE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其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它为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更为真实可行,更为敏锐的视角。

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

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

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威廉姆森,在经济学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奥利弗·威廉姆森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至少,威廉姆森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所著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引发了一场“新制度经济学”运动,在学界也被称之必读之作。

奥利弗·威廉姆森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于他的宣传功劳,才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在现代经济学家中,享有国际盛誉的不胜枚举,但能够像威廉姆森那样,横跨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三大领域且声名显赫的却寥若晨星。

年轻时理想是当律师1932年9月,威廉姆森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苏必利尔镇,父母均是镇上的中学教师。

威廉姆森年轻时的理想是当律师,但他在高中时却喜欢上了数学和自然科学。

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一家社区学院,修读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提供的教学项目,该项目需要在学院学习三年,然后去麻省理工学院续读两年,威廉姆森只用了两年就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他一生有很大的影响。

在1955年从麻省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威廉姆森在1960年和1963年分别进入斯坦福大学和卡内基美隆大学获得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威廉姆森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工业组织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之后,1966年9月他前往华盛顿,担任美国反垄断部长的特别助理。

这一工作使他有充分的机会经手一系列重要的反垄断案例,也深入地了解了企业兼并中会发生的种种问题。

这些经验对他自己的学术思想形成必不可少。

开创组织经济学研究先河从卡内基毕业后,威廉姆森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任教。

当时的系主任戈登和招聘委员会主席帕潘德里欧都是研究现代公司的,而威廉姆森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抉择行为的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的经理目标》。

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述评

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述评
中图分类号: F 0 9 1 文献标识码 : A 收录 日期: 2 0 1 5 年1 月1 2日

学讨论的重要话题。 C o a s e 首次在交易规制和交易成本问建立起联系。
K l e i n 、 C r a w f o r d 和A l c h i a n在 1 9 7 8 年 指出市场组织 、企业 组织的二分
( 二) 建立阶段( 1 9 7 0 s 一1 9 9 0 s ) 。 本阶段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
提 出并初步完成体系化工作。 Wi l l i a m s o n 在1 9 7 9 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
交易具有耐用交易专用性投资、 不确定性和交易重复频率等三个基本
特 征, 由此 可对不同交易特 征的交易采用市场规制 、 三方规制 、 双边 规 制 乃至 统一规 制; 专用性投资是其 中的核心概念 , 塑造着适应性 、 契约 费用、 设置成本 、 规模经济等治理体制选择的经济依据 。Wi l h a m s o n 认 为规制结构的选择应平衡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 的关 系, 同一种规制结 构下两者往往是对立 的。Wi l l i a m s o n后来尝试对其提出的交易费用理
古典契约法、 新古典契约法与 申辩制度 、 克制 合约 法, 后者含义是法律
不干涉企业内的决策, 企业管理者以命令方式来协调; 一方面三种组
织形式在激励 强度、 行政控制 、 自治适应 、 合 作适应 上存在量 的区别 , 使得某一组织形式实施各类适应方式所得 到的功效也不相同; 另一方 面 资产专用性则影 响了各类适 应方式的概 率分布, 两者结合起来就 可 以得到某一组织形式在不 同资产专用 性下的治理成本, 从而实现 了体 系 的数学化表述。Wi l l i a m s o n 突 出强调 了资产专用性对于 治理成本 的 决定性 作用,认为各类规制 结构 的治理成本 随资产专用性 提高而 提 高, 由: F 三类 规制 结构的治理成本一 资产专用性 曲线的起点和增速 不 同,应分段 选择各 个资产 专用性 范围 内治理成 本最低 的规制 结构 。

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三阶段

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三阶段

O.E.威廉姆森学术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研究经济治理的美国经济学家——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艾利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哈斯商学院教授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

威廉姆森教授是笔者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在伯克利访学时的学术导师和担保人,因此想借本文探讨一下威廉姆森学术研究的几个阶段及其学术贡献。

一、威廉姆森的学术背景威廉姆森昵称奥利(Olly),1932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苏比利尔市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家庭,父母的正直廉洁对其有很大影响,小时候的威廉姆森曾梦想做一名律师。

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当地一家社区学院(类似于现在国内的职业学院),修读该学院和MIT联合提供的一个项目。

威廉姆森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习计划,提前进入MIT攻读学士课程。

1960年,威廉姆森在斯坦福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读了一年的博士课程,然后去卡内基技术学院(1967年与梅隆大学合并)攻读博士学位。

卡内基学院虽算不上一流大学,但纪律严明,学术思想活跃,聚集了一批研究企业行为理论的大师,如西厄特(Richard Cyert)、马奇(James March)和西蒙(Herbert Simon)等。

西蒙是威廉姆森的威斯康辛同乡,曾经在伯克利工作过三年,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研究范围包括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科学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并与其他人一起开创了许多新的科学领域,如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模拟、复杂理论、决策理论、注意力经济学、组织理论等等,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卡内基倡导的跨学科研究,使威廉姆森终身受益。

正是在西蒙等人的启蒙下,威廉姆森开始了其学术之路。

二、威廉姆森研究的早期阶段(1963—1970)威廉姆森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行为与市场管制,前者跟他在卡内基的学术训练有关,后者受在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做局长特别助理的影响。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姆森简介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姆森简介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姆森简介威廉姆森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1932.9.27—) “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

自1998年以来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爱德华·F·凯泽”名誉企业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和法学教授。

曾任美国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院士(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3年);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1977年)。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

奥利弗·威廉姆森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于他的宣传功劳,才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平新乔指出,威廉姆森系统地推广了科斯定理,“科斯的理论如果不好好宣传就被埋没了,是威廉姆森大声疾呼大家来讨论这个理论,并把它系统地体现出来了。

”“新制度经济学”一词,来自于奥利弗·威廉姆森1975年的著作,也被叫做“数理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现代制度经济学”或“新型制度经济学”,其主要目的在于和凡勃伦、康芒斯、米切尔等人的“老”制度经济学划清界限。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凡勃伦、康芒斯、加尔布雷斯等人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

它是以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研究制度,因此成为能被当代主流经济学派所接纳的新领域。

此分支的启蒙者科斯荣获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后,道格拉斯·诺思也于1993年戴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12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姆森,以表彰他们在经济管理分析方面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上的分析”获奖,威廉姆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威廉姆森经济学

威廉姆森经济学

威廉姆森经济学主要探讨了交易成本、市场分割、产品差异和信息结构如何影响市场选择和厂商选择的问题。

威廉姆森的理论框架为经济分析引入了交易成本和资产专用性等概念,为研究企业边界、企业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等前沿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

具体来说,威廉姆森的经济学认为,由于存在交易成本,市场和企业的选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等问题的存在,企业可能成为比市场更好的选择。

然而,在其他情况下,市场可能比企业更为有效。

因此,市场和企业的选择取决于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因素,如产权安排、合约执行、激励和监督机制等。

此外,威廉姆森的理论也强调了信息的重要性。

他认为,信息是影响市场选择和市场绩效的关键因素。

在某些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配,即市场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出现不匹配。

为了解决市场失配问题,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信息披露、标准化和监管等。

威廉姆森经济学还涉及到厂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

他认为,厂商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是相互依存的,而厂商的竞争和合作模式则取决于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信息结构以及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威廉姆森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用于理解市场和企业的选择、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以及厂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等问题。

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经济现象,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威廉姆森经济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因此,我们在理解和应用威廉姆森经济学时,应该保持开放和批判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研究成果。

威廉姆森访谈录-北京大学哲学系

威廉姆森访谈录-北京大学哲学系

深入地思考,做出原创性贡献——威廉姆森教授访谈录Thinking Deeply, Contributing Originally----Interview with Timothy Williamson陈波导语:应该如何从事哲学研究工作?英国哲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威廉姆森也许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参照和榜样,那就是:坚持独立且深入地思考,力求做出原创性贡献。

在《模糊性》(1994)一书中,他提出一种初看起来十分反直观的观点:从本体论上说,像“秃头”、“谷堆”这样的模糊事物,本来有确切分明的界限,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些界限在哪里而已!在《知识及其限度》(2000)一书中,他一反西方哲学中根据信念、真、证成(justification)等等来分析“知识”概念的传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知识是第一位的”,应该根据知识去分析信念、断定、保证(warrant)等概念,而不是相反。

在其新著《哲学的哲学》(2007)中,他指出,上个世纪西方哲学中所发生的“语言转向”和“概念转向”是错误的,哲学并不只是研究语词和概念,后两者具有关涉性(aboutness),它们是关于、指涉这个世界的;哲学也是人类理解这个世界的整体理智努力的一部分,在题材、目标、方法论、评价标准等诸方面与其他科学没有实质性差别,哲学例外论是错误的。

威廉姆森的许多观点初听起来非常大胆和新颖,但在仔细检视之下,却难以反驳,其中有些观点逐渐被接受为相关论题上的主流观点。

哲学号称“爱智慧”之学,我们中国哲学家如何在其工作中体现出“爱智慧”的特点,力求做出一些原创性贡献,从而使读者从其作品中感受到“智慧”的闪光和“智慧”的魅力,这一点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省和竭力追求吗?!威廉姆森教授简介:蒂莫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英国牛津大学逻辑学讲座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逻辑、认识论、形而上学和语言哲学。

威廉姆森机会主义模型

威廉姆森机会主义模型

威廉姆森机会主义模型引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机会是成功的关键。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抓住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威廉姆森机会主义模型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机会是如何出现和被利用的。

本文将探讨威廉姆森机会主义模型的关键概念,并分析如何按照这一模型来寻找和利用机会。

一、机会主义的定义和背景机会主义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个体通过抓住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境遇。

威廉姆森机会主义模型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森提出的,他认为机会主义是一种自利行为,可以促进个体和组织的成功。

二、机会的产生和选择威廉姆森认为,机会是在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契约的条件下产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需要通过信息收集和评估来识别潜在的机会。

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寻找、筛选和选择机会。

为了有效地选择机会,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建立广泛的社会网络:与不同领域的人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经验和见解,从而获取更多的机会信息。

2.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增加获得机会的可能性。

3.尝试新事物:敢于接受新的挑战和机遇,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和经验,从中寻找新的机会。

三、机会的利用和成功一旦识别到机会,我们就需要利用它来实现自身的目标。

威廉姆森认为,成功的机会主义者具备以下特征:1.主动性:机会主义者能够主动行动,抓住机会,而不是被动等待机会出现。

2.创造力:机会主义者具有创新思维和想象力,能够将机会转化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3.决策能力:机会主义者能够准确评估机会的风险和回报,做出明智的决策。

4.坚持不懈:机会主义者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

通过充分利用机会,我们可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成功。

威廉姆森机会主义模型提醒我们,机会不仅仅是偶然的,更是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和利用的。

结论威廉姆森机会主义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机会是如何产生和被利用的。

通过建立广泛的社会网络、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及敢于尝试新事物,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利用机会。

威廉姆森的管理权限模型

威廉姆森的管理权限模型

威廉姆森的管理权限模型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威廉姆森的管理权限模型。

你知道吗?这威廉姆森的管理权限模型就像是一座精心设计的大厦,每个部分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先说这模型中的决策制定环节,它可不简单呐!就好比你在岔路口选择走哪条路,一旦选错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这决策得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像是市场的变化、竞争对手的策略,还有自家企业的资源和能力。

这是不是有点像厨师做菜,得根据食材的新鲜程度、客人的口味,还有厨房里的工具来决定做什么菜、怎么做?再看看这模型里的资源分配。

哎呀,这可太关键啦!资源就像是战场上的弹药,你得把它们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地方,才能打赢这场仗。

要是分配不均,有的地方弹药充足,有的地方却弹尽粮绝,那还怎么打胜仗?这不就跟我们过日子一样,钱得花在刀刃上,不能乱花,不然到关键时刻就抓瞎啦!还有这模型中的组织协调部分。

想象一下,一个交响乐团,每个乐器都在自顾自地演奏,那能好听吗?肯定不行!得有个指挥家,让各种乐器协调起来,才能演奏出美妙的乐章。

企业管理也是一样,各个部门得相互配合,不能各干各的,不然整个企业就乱套啦!这威廉姆森的管理权限模型还强调了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就像眼睛,没有它,企业就像个盲人,到处乱撞。

及时、准确的信息能让管理者做出明智的决策,就像航海的船长有了精确的地图和天气预报,才能顺利抵达目的地。

而且,这个模型对于企业的战略规划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企业的战略就像是一场长途旅行的路线图,而威廉姆森的管理权限模型就是帮助你规划这条路线的工具。

如果没有这个模型,企业可能就会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找不到方向。

你说,要是一个企业能把威廉姆森的管理权限模型运用得好,那得有多厉害?它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像在赛场上的运动员,有着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战术,就能赢得比赛。

总之,威廉姆森的管理权限模型对于企业管理来说,那可是相当重要,是企业成功的秘诀之一!。

O.E.威廉姆森的学术历程

O.E.威廉姆森的学术历程

O.E.威廉姆森的学术历程字数:2829 字号:大中小在现代经济学家中,享有国际盛誉的不胜枚举,但能够像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那样,横跨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三大领域且声名显赫的却寥若晨星。

2007年3月,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我慕名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威廉姆森教授指导下进行为期18个月的访问研究。

通过与威廉姆森的近距离接触,我深感大师的伟大和人品的高尚,也了解了大师成长的历史足迹。

威廉姆森生于1932年。

家乡苏比利尔市是威斯康辛州的一个小城镇,父母均是镇上的中学教师。

威廉姆森年轻时的理想是当律师,但他在高中时却喜欢上了数学和自然科学。

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一家社区学院,修读该学院和MIT(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提供的教学项目,该项目需要在学院学习3年,然后去MIT续读2年,威廉姆森只用了两年就进入MIT。

MIT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他一生有很大的影响。

1958年,威廉姆森考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哲学博士学位。

可能是两个孩子的出生影响到了他的精力,也可能斯坦福的博士培养制度过于严格,也许对斯坦福的培养计划不感兴趣,两年后他仅仅拿到硕士学位就离开了。

这时,已对企业研究产生浓厚兴趣的威廉姆森转投卡内基技术学院(1967年与梅隆学院合并为卡内基一梅隆大学),于i96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荣获福特基金博士论文奖。

卡内基学院纪律严明,学术思想活跃,鼓励和倡导跨学科研究,威廉姆森在那里受益匪浅。

当时,西厄特(Richard Cyert)、马奇(JamesMarch)和西蒙(Herbert Simon)等都在卡内基任教,对威廉姆森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组织理论方面。

从卡内基毕业后,威廉姆森正式走上学术道路,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任教。

当时的系主任戈登(Aaron Gordon)和招聘委员会主席帕潘德里欧(Andreas Papandreou)都是研究现代公司的,而威廉姆森的博士论文题目是《抉择行为的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的经理目标》(The Economics of Discretionary Behavior:Managerial Objectivesin a Theory of the Firm)。

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李中;詹玲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家》
【年(卷),期】2009(0)12X
【摘要】交易费用思想源于科斯。

威廉姆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交易费用理论,主要研究了市场失效、企业组织有效性、经济组织与交易技术结构的匹配等问题。

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2页(P5-6)
【关键词】交易费用理论;威廉姆森;国企改革;借鉴意义
【作者】李中;詹玲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1.349
【相关文献】
1.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述评 [J], 常耀中
2.陇山区域旅游品牌问题研究:基于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以宝鸡、天水、平凉、固原四市为例 [J], 罗丙能;王雪琳;张国昀
3.科斯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的比较分析 [J], 罗垚
4.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演进——基于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 [J], 高原
5.对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综述——行为假设和交易性质方面 [J], 郭红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廉姆森在关于资产特定性的讨论中,使用了 “根本转换”(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这样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来说明在一个交易关系中投资实际发生前与交易发生后双方关系的根本变化。他指出,在投资实际发生前,企业和个人通常都具有很多选择,不容易被别人拿住,但一旦投资已经实际发生,投资者的选择很可能就会消失,他与交易对象的关系就被锁定,具有了特定性。比如在我们刚才说到的煤电关系中,在选择投资地点之前,电厂可以各处探讨投资的可能性,比较各个投资机会的条件,选择自己认为最理想的投资地点。这时,想吸引电厂投资的一方也知道电厂具有这些选择性,会尽量开出优惠条件,让电厂相信与自己合作来本地投资是电厂的最佳选择。而一旦电厂相信了某个合作对象,已经在该地做了投资,本地的合作者就不怕得罪电厂了,因为他知道,电厂即使产生不满,也轻易搬不走,这时,本地合作者的注意力就开始转向怎样来“拿住”电厂,为自己多争取利益了。
因为能够产生“拿住”状况的条件很容易具备,“拿住”是一种常见现象,所以,一个社会如果不能有效地通过制度创新,防范或减轻“拿住”问题,社会的投资积极性就会受挫,企业的效益潜力就不能充分发挥,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就会非常困难。
如何防止被“拿住”
因为“拿住”现象对分配关系和效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如何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人们可以从个人、社会和企业三个层面来寻找解决方案。
威廉姆森理论的现实意义非常明显,本文前面所举的各种实例,都是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同样,为了防范被人“拿住”,企业和个人的很多尝试,比如煤电一体化的尝试,中国企业பைடு நூலகம்制国际资源供应的努力,员工放弃“从一而终”的职业生涯模式,追求更加市场化的职业生涯,等等,背后的逻辑,都尽在威廉姆森的理论体系之中。
威廉姆森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一个最伟大的成果,就是将信息与激励问题引入经济学讨论的范围,使人们能对制度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威廉姆森的成就也是这一成果的一部分,它使人们对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概念的认识,超越了简单的诸如运费和谈判时间这些技术性成本的范畴,使人们认识到,“根本转换”所诱发的“拿住”他人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或许是交易成本中更加重要的部分,也是更为急迫的问题。关于怎样解决“拿住”问题的探讨,也使得2007年诺贝尔奖得主赫维奇、马斯金和迈尔森等人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大大超出了以往围绕存在性和唯一性这类纯数学性质、极其抽象的理论探讨,进入企业管理、组织设计和一般人际关系这类应用性很强的领域,与现实更加接近了。
“拿住-被拿住”现象
经济生活中有一类现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请看下面的例子。
假设你有一家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电厂的存煤即将告罄,而要补充的煤炭又迟迟不到,这时你会有何感受?
又假设你是一家钢铁企业,拥有巨大产能,却不得不依赖一两家外国企业获得铁矿石,这些外国企业吃准了你离不开它,便将铁矿石价格不断提高,更有甚者,它们还通过种种合法与非法途径,将你的产能、库存等信息,搞得清清楚楚,以更好地在价格上卡住你。这时你会有何感受?
在社会层面上,可以通过立法,缓解“拿住”问题的严重性与普遍性。社会可以加强合同的严肃性,保障合同的执行,进而保障买卖双方的利益,防止一方“拿住”另一方。因为合同的执行往往有一定的信息要求,因此,建设一个程序更加规范、信息更加透明的社会,对于减少全社会中的“拿住”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层面,双方实现垂直整合(合并或兼并),可以有效解决“拿住”的问题。以前面煤矿想拿住电厂的现象为例,如果煤电双方成为了一家,共同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则双方谁都没有兴趣再去“拿住”对方了。钢铁公司被铁矿石供应商“拿住”的问题,也是类似的问题,可以遵循同样的解决方案。
威廉姆森的杰出贡献大大推进了我们对交易成本、机制设计、“拿住”现象、企业整合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但我们也庆幸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发展没有止于威廉姆森。在威廉姆森的著作发表后不久,格罗斯曼和哈特便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一个模型,同时讨论整合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探讨了企业之间要不要整合、应该由谁整合等最为关键的问题。此后,众多经济学家在关于信息、合同、行为、企业与社会制度等重大问题上的讨论与进展,更是方兴未艾。20多年来,一大批杰出经济学家,包括华人经济学家钱颖一、田国强、 李稻葵、白重恩、许成刚、王成、陶志刚、车家华和朱天等,都在这一领域,站在威廉姆森的肩膀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个人与社会层面的解决方案,经常会有很大的不足。当大家都怕被拿住而避免做特定投资时,经济效率可能会大幅度下降。而通过法律避免“拿住”现象,对信息的要求实在太高,诉诸法律所需要的时间与其他成本,也不是企业总能或愿意承担的。因此,在威廉姆森的讨论中,企业之间通过垂直整合避免“拿住”现象的发生,是一种理想的解决办法,处于核心地位。正因为这个原因,他的理论被称为关于企业边界的理论,或垂直整合理论。
威廉姆森与“拿住”理论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与威廉姆森,以表彰他们在企业管理问题方面的研究与贡献。其中威廉姆森关于企业边界和企业整合的理论,是上世纪30年代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理论后,企业理论方面取得的最重大突破,笔者在有关就业关系和转型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也曾广泛应用他的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鉴于国内对此方面尚缺乏详细介绍,本文拟借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机会,对他的理论做一个简单阐述,以与读者分享这位诺奖新贵的经济学思想。
威廉姆森理论的主要不足是,他指出了整合的好处,却没有充分探讨整合的成本,即整合本身会带来什么问题。尽管他曾探讨层级制给企业效益造成的损失,但他的层级制模型非常生硬和粗糙,与企业间整合的问题也没有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因为未指出整合的成本,威廉姆森的理论导致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整合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不将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整合到一家企业中去呢?
所谓资产具有特定性,亦指资产缺乏一般性和流动性,比如,你为了利用某地煤炭资源,在该地区建了一座电厂或水泥厂,如果附近的煤矿不能供应和满足你的用煤需要,你也不能轻易地将电厂或水泥厂搬家,转移到另一煤炭供应丰富的地点,这时,可以说你在电厂或水泥厂的投资具有地点上的特定性。又如,从地点上说,你的电厂离数个煤炭供应地都不算远,但只有其中的一种特殊的煤适合你的设备,若非使用这种煤,设备或生产效果便要遭受相当损失,这时,可以说你的设备具有技术上的特定性。再如,你在一个单位工作多年,对单位的业务、管理、领导与同事的工作习惯都非常熟悉,这些关于本单位的知识与处理同事关系的能力,使你在本单位工作起来感到得心应手,但并不使你在其他单位的工作效率更高,这些知识与技能作为你的人力资本,便具有为本单位服务的特定价值,但不具有一般的市场价值。
经济生活中丰富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整合是存在成本的,过度整合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我们看到,按照列宁的设想,将全社会所有生产活动组织在一个巨型工厂中,实行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导致了经济效益极其低下,最终整个经济与国家都濒临破产边缘。我们也看到,若非国家强制推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独立决策者,鲜有选择将整合进行到底的做法,总是会在整合达到某个水平后便停下来,或者在发现整合过头时又将企业分拆。这些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整合成本的理论,企业理论是不完善的,经济学关于企业边界的认识是不完全的。
在个人层面,投资者可以尽量选择具有良好流动性和一般价值的投资,避免具有很强的特定性质的投资,比如设厂时选择交通方便、多个供应渠道都非常畅通的地方,就没有哪个供应商可以拿住自己了。又比如自己的产品,张三不买李四买,我的产品面对大众市场,卖给谁其价值都能实现,就没有哪个买家能拿住自己了。个人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可尽量选择多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一般社会价值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成为劳动力市场上多个雇主都想要的抢手货,现在的老板就不敢因为个人喜好,在待遇上和使用上与你为难了。
因为“拿住—被拿住”的关系会影响分配关系,所以,在交易关系和一般的人际关系中,双方都有意想拿住对方,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被对方拿住。
“拿住”现象产生的条件
威廉姆森教授指出,“拿住”现象的产生,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当事人有利己的动机,出于此动机有机会时会损人利己;二是信息不完全;三是资产具有特定性。因为三个条件中的前两个很容易满足,所以第三个条件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还有,假设老板不喜欢你,在决定你的职位与报酬时,对你的能力与贡献都视而不见,愣是把你压制住。你愤愤不平,很想甩手走人,却无法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这时,你心中虽对老板充满怨恨,却又不得不强作欢颜,迎合老板。这时你会有何感受?
这类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在他1985年出版的代表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一书和其他著作中,威廉姆森教授告诉我们,在企业管理和其它类型的人际关系中,经常会出现一种一方被另一方 “拿住”(holdup)的现象,即一方离开另一方就要遭受很大损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被“拿住”的一方不可避免地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在利益上要向另一方让步。
“拿住”现象的经济后果
前面我们提到,能够“拿住”另一方者,在分配关系上将具有优势,与此相对应,被“拿住”的一方,在分配关系中会处于劣势。但如果因此以为能够“拿住”对方,就一定会对自己有利,那就错了。更加可能的结果是,自己和对方一样,都是输家。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害怕被 “拿住”的一方,在理性地预期到自己被“拿住”的前景后,会选择“不参加”这个游戏,或者说不进入交易关系,即不做其本来想做、具有社会效益、也能给交易双方带来收益的投资。这样的话,能够“拿住”的一方,不仅无法从对方获得额外的好处,就是本来可以得到的正常的那一份利益,现在也得不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