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它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批判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主要集中在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质疑上。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进行探讨。

一、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传统哲学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形式,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理性并非如此绝对。

后现代主义认为理性主义的问题在于它过于强调理性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忽视了个体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批判性思维,认为真理是相对的,不同的个体和文化有不同的真理观。

二、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主义进行了批判。

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获取真理的唯一途径,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科学主义的问题在于它过于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忽视了科学的局限性和主观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化的知识体系,认为不同的学科和知识领域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不能简单地将科学视为统一的标准。

三、对唯物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唯物主义的问题在于它过于强调物质的实在性和客观性,忽视了意识和主观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关注主体的存在和体验,认为世界是由主体的意识和语言构建的,不存在客观的真实性。

四、对权力和话语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权力和话语进行了批判。

后现代主义认为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不仅存在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存在于知识和文化领域。

后现代主义主张批判权力的运行机制和话语的建构过程,关注被边缘化和被压迫的声音和视角。

五、对现代性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

现代性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它强调理性、科学、进步和自由。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性的问题在于它过于强调统一性和线性性,忽视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超越现代性的二元对立,关注边缘和多元的存在。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哲学

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哲学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科学哲学领域中的反映,是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强调非理性、怀疑性、相对性和无基础性,力图消解、解构传统科学哲学,消除“第一哲学”,而代之以各门具体科学或者教化哲学。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科学并非绝对真理的代表,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它强调科学的相对性和社会性,认为科学知识的产生和传播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还关注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认为科学在追求客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人类价值和伦理问题的关注。

因此,它强调科学应该与伦理、价值等人文因素相结合,以实现科学的全面发展。

总之,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是一种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和反思,它强调科学的相对性和社会性,关注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并试图将科学与人文因素相结合,以实现科学的全面发展。

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发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得一种泛文化思潮,是以新解释学和解构哲学得兴起为标志而登上现代思想舞台得,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成为一种时髦得流派.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艺术、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态得诸多领域,所以也不可幸免地波及到了科学哲学,使得科学哲学得进展出现了重大转折.一、后现代科学哲学得形成科学哲学在20世纪经历了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现代主义得进展时期后,转向了后现代主义得进展方向.毋庸置疑,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哲学相互结合得产物.这种结合是通过一种双向运动而实现得.一方面,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妨碍下得产物.“自20世纪中叶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地席卷了整个西方哲学得各个领域……它冲击了以认识论为核心得现代思想框架,为传统得形式、观念和价值标准得可同意性带来巨大得震撼.这种效应也不可幸免地在科学领域中泛起它得漪澜.因此,后现代科学哲学趋向作为后现代性在科学哲学运动中得深入,是现实地存在着得,并深嵌着时代得烙印.”[1]另一方面,后现代科学哲学得产生也是科学哲学自身得进展得必定结果,是科学哲学得历史主义反对逻辑经验主义得产物.波普尔、费耶阿本德等基本上后现代主义得典型代表.正如美国学者r萨索尔所讲得:“到后现代性领域……上去旅行,部分地是和卡尔·波普尔一起进行得;在非常长一段时刻里又有保罗·费耶阿本德为伴……所有这些同伴都对一种适用于科学得后现代哲学得感受性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一种后现代科学哲学.wwWm”[2] 在r萨索尔看来,是斯蒂芬·图尔敏最早在1981年使用了“后现代科学”这一术语.1991年,《科学哲学学会》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了“后现代科学哲学”一词.从此,“后现代科学哲学”便被学术界普遍使用了.二、后现代科学哲学得特征后现代科学哲学得要紧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有:罗蒂得后分析哲学所代表得后哲学文化观、法因得“自然本体论态度”、利奥塔得后现代得有用知识观和范·弗拉森得建构经验论.尽管他们得理论内容和侧重点不同,然而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妨碍下得科学哲学,他们却有着一些共同得特征:1反对基础主义,否定科学有独立于整体文化得任何基础.基础主义认为,任何认识都有一个基础来作为判定知识合理与否得标准,论文联盟同时那个基础具有最终得决定意义.例如,逻辑经验主义把“经验”作为科学知识得唯一基础,并以此去建立科学合理性得普遍标准.而后现代科学哲学则认为,全然就不存在任何知识得基础,全然就不存在任何标准和合理性咨询题.罗蒂明确指出,“客观性确实是主体间性”,科学研究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只有一个伦理学得基础,而没有任何认识论得或形而上学得基础” [3].范·弗拉森也认为,“现代哲学是一种对基础得探求”,这种哲学得错误“是囿于认识论得基础主义”,因此,他主张把基础主义作为错误加以摒弃.法因则更是如此,他认为,从总体上要确信科学认识得真假好坏是不可能得,因为没有一个固定不变得基础能够与科学认识形成对比,作为检验该理论真假好坏得标准.2反对本质主义,否认科学得目标是追求真理,否认真理得存在.本质主义认为事物都有固定得本质,科学认识得目标确实是获得关于事物本质得知识,即真理.后现代主义则从反对本质主义动身,全然就否认有客观意义得“真理”.罗蒂认为,“关于真理没有什么东西好讲,除非我们各自把自己觉得最好加以相信得信念看做是真理加以赞扬”,“真理只是对一个选定得个体或团体得现时得看法”[3] .费耶阿本德主张用一个比较不具有冒险性得或风险性较小得概念—理论得“经验适当性”来代替真理,除此以外,其他方面统统用括号括起来.范·弗拉森也明确表示,“科学活动是建构而非发觉,是适合于现象得模型建构,而非发觉关于不可观看物得真理”[4],“没有任何证据使我们相信所同意得理论为真” [4].3反对表象主义,否认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传统西方哲学是在主客二分基础上展开得,认为人得认识确实是主体运用其理性能力去反映客观世界,知识具有客观性.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都未超越主客二分这一认识论框架.后现代主义全然就否认科学知识有超越于人得客观性.罗蒂表示,“有用主义者情愿放弃对客观性得期望,即想与一个不只是我们自己认同得共同体得实在接触得愿望,而代之以对某个共同体得亲和性得期望.”科学理论得检验也“只是努力把它们与我们已有得信念编织在一起”而已.范·弗拉森认为,科学理论并不是对客观世界得反映,而只是“适合于现时经验得模型建构”,科学得目得不是为了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给我们提供经验上恰当得理论”.4摒弃形而上学,拒绝任何体系和规范.自逻辑经验主义诞生以来,形而上学就一直是科学哲学得批判对象.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费耶阿本德从自然界没有同一性动身否定了作为形而上学得科学哲学.后现代科学哲学则完全摒弃以往形而上学理论,终结了形而上学.罗蒂抛弃了形而上学得传统,主张“超越科学哲学”与科学认识论,用解释学代替认识论.而法因则认为,科学哲学对科学得理解不能指导科学家得行动,哲学得作用在于确立一种“自然得本体论态度”,科学不需要哲学.由此可见,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对传统科学哲学得一次全面否定,完全颠覆了传统得认识论和本体论,否定了科学得真理性,取消了科学在人类文化中得特权地位,消除了科学与非科学得二元对立,成为一种反科学主义得思潮.三、后现代科学哲学得几点启发尽管后现代科学哲学家贬低自然科学得地位,强调用艺术学、政治学等得观点和标准去审视科学,对传统得科学哲学采取了消极得态度,然而,后现代科学哲学作为一种时代得产物怎么说对我们具有启迪作用.1后现代科学哲学促进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得辩证化趋势进展.在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们都为寻求客观真理来论证科学得客观性;此后,历史主义学者库恩、费耶阿本德大肆宣场科学得主观性,使科学哲学走向了另一极端;随后,科学实在论再次批判历史主义,而反实在论又在新得斗争中诞生.在这种反复得变化中,任何一方都不能使人们完全信服.因此就出现了诸如范·弗拉森如此得辩证论者,一方面强调科学得客观性,另一方面又强调科学得语用性质,从而推动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得辩证化进展.2后现代科学哲学启迪人们研究科学理论得实际应用,使研究方向从抽象转向实际.历来得科学哲学研究基本上纯理论得研究,科学哲学家们总是依照科学描述得情况总结观点.然而,“在科学理论得总体结构和理论内容得总体特征方面,存在着日益深刻得哲学分歧”[4].科学所描述得情况只是理论性得,而非实际如何.后现代科学哲学把这种研究方式视为形而上学加以摒弃,这无疑促使科学哲学研究进一步向实践得方向转变.3后现代科学哲学在研究方法上启迪我们对各种类型得科学理论进行具体得分类研究.现代科学哲学所主张得是对科学得总体解释,在此基础上追求真理.后现代科学哲学则放弃了这种研究方法.范·弗拉森认为,真理是科学活动非常难达到得,而理论得“经验适当性”则经常能够实现.他结合了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得优点,分不阐释了理论与世界得关系和理论与应用者之间得关系等.这种分类研究科学得方法正是后现代科学哲学家所主张得.他们认为,人们认识世界得方法不同,认识到得世界也是千差万不得,而分类研究正体现了这种差异性,是合理得研究方法.总之,后现代科学哲学得产生意味着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得终结.尽管后现代科学哲学未必代表着今后科学哲学进展得方向,但相信人们将会从中得到新得启发,从而推动科学哲学取得新得进展.。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人类认知的挑战和启示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人类认知的挑战和启示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人类认知的挑战和启示后现代主义哲学是近现代以来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涵盖面广泛,涉及到了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领域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都是:对客观真实性的怀疑,对任何一种权力结构的批判,对传统的现代中心主义观念的挑战。

那么,后现代主义哲学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挑战和启示呢?首先,后现代主义哲学挑战了我们关于真理的认知。

我们过去一直认为,知识和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与我们的主观意识无关的东西。

而后现代主义哲学者却认为,知识和真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我们的主观意识构造出来的。

也就是说,真理不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观点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挑战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其次,后现代主义哲学挑战了我们的权力结构。

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权力结构是由一些公认的真理来支撑的,而这些真理是自然存在的。

然而,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权力是人造的,是我们主观意识构造出来的。

换言之,权力结构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被人为地创造出来的。

这种观点挑战了我们对现实中的权力结构的理解,使我们认识到在无论何时,都应该对权力进行质疑和批判。

第三,后现代主义哲学挑战了我们的思维范式和语言结构。

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思想和语言是客观存在的,外界的真相和客观世界的本质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但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思想和语言是主观塑造的,每个人的思维和语言都是有所不同的。

这种观点使我们重新认识到了思想和语言的任意性和多义性。

我们需要发扬创新精神,去打破思维和语言的固有结构,开拓新的思维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不同的方式深入探索世界的本质。

最后,后现代主义哲学挑战了我们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说明,并用以解释和支持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然而,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形态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被人为地创造、支持和宣传的。

这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不应该是一个被人为操纵的工具,而是应该主动地去批判、解构和重建它。

当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当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当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在当代哲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后现代主义源于20世纪后期,主张批判性地审视现代性的观念和结构。

它挑战了传统的哲学观点,试图打破固有框架和二元对立,强调多元化、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在当代哲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对权力、真理和知识的怀疑态度。

它认为知识和真理是相对的,受历史、文化和语境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挑战了现代哲学中的大敘事,主张没有绝对的真理和价值观念。

例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Derrida)提出了解构主义,强调文字的多义性和语言的不稳定性,从而颠覆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影响后现代主义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还深刻地影响了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

在文学作品中,后现代主义以其碎片化的叙事、模糊的现实边界和自我反思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作家的关注。

艺术家们通过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现实的怀疑和批判。

建筑领域也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打破了传统建筑的规范和限制,追求个性化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的批评与反思尽管后现代主义在思想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但也受到了批评和质疑。

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过于悲观和怀疑一切,导致了对真理和价值的相对主义观点,削弱了思想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后现代主义也被指责为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使得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

后现代主义的未来展望尽管后现代主义存在诸多争议,但其对当代哲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挑战了传统的观念和结构,促使人们更加开放地思考和探讨。

在未来,后现代主义或许会继续影响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激发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在当代哲学中,后现代主义扮演着重要角色,引领着思想的风向。

尽管存在争议,但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思想的新视角,促使我们审视和重新思考那些久经沉淀的观念。

因此,我们应该持开放的心态接纳后现代主义的启示,努力探索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哲学世界。

(完整版)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汇总

(完整版)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汇总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及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借鉴摘要: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作为一种现今教育理论研究界的热点思潮,以其自身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现代性、本土化、民族化、提倡创新精神的思维特征和独特的教育主张,影响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对当今教育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教育改革一、“现代主义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概述(一)概念阐述所谓“现代”,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上讲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实际上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现代性”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

①资主本义的“现代化”给人民带来无数的苦难。

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它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

现代性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对立面,使自由走向了压迫和统治。

所以,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们要求用新的价值和政治学去克服现代话语和实践的缺陷,呼唤新的范畴、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

随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思潮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产生和发展历程后现代主义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阿尔都赛于,1965年出版了《保卫马克思》,1967年德里达发表《言语与现》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

1979年利奥塔发表了《后现代主义状况一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哈贝马斯与利奥塔就“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论战,促进了后现代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了后现代主义思想阵营的分化。

1966年德里达、罗兰,巴尔特访美,很快在美国刮起了以解构主义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旋风,以至于美国后来居上,取代法国而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大本营。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评析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评析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是对现代科学观的反思和批判。

它主张现代科学观忽视了文化、历史和人文因素,过于看重理性和客观性,忽视了主观性和感性因素。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认为,现代科学观过于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和理性性,忽视了科学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

它批判了现代科学观的唯物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提倡科学研究应当包含人文和文化因素。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还主张科学研究应当具有多元化和原则性,不能只依靠一种理论或方法。

它提倡科学研究应当具有开放性和柔性,能够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总之,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是对现代科学观的反思和批判,主张科学研究应当兼顾人文和文化因素,具有多元化和原则性,并强调科学研究的开放性和柔性。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还强调了科学研究的社会性,认为科学研究不应该是一个单独的学科,而应该是一个与社会、文化和政治相互关联的学科。

它提倡科学研究应当负责任地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还指出,现代科学观忽视了科学研究过程中主观性和感性因素的重要性。

它认为科学研究不应该只依靠客观数据和理性分析,而应该包括主观感受和人文关怀。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我们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成为了当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认为现代主义过分强调了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忽视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历史性等因素。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符号的使用对人类认知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往往采用了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后现象学、文化相对主义等多个哲学流派的思想和方法。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电影、音乐、视觉艺术等领域的作品往往采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强调了文化的混杂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也常常采用了反传统和反规训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界的规范。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后现代主义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挑战了传统的社会和政治体制,强调了社会和个体的多元性和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对于权力、身份和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也成为了当代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对于社会和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对其哲学和理论、文化和艺术以及社会和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态度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态度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态度是什么在当今时代,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却为我们看待科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那么,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究竟持怎样的态度呢?要理解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态度,首先需要对后现代主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广泛的文化和哲学思潮,它兴起于 20 世纪后半叶,对现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包括知识、文化、价值观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认为,科学并非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客观、中立和价值无涉的。

科学知识的产生并非纯粹基于对自然世界的客观观察和实验,而是受到社会、文化、政治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塑造。

科学研究中的选题、方法的选择、数据的解释,甚至科学理论的构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研究者的主观偏见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烙印。

在科学方法方面,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科学方法提出了质疑。

传统科学方法强调实证、可重复性和逻辑推理,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得可靠的科学知识。

但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科学实验中的观察和测量往往是有选择性的,实验结果的解释也具有多样性。

而且,科学研究中的“范式”转换也表明,科学知识并非是线性积累和不断进步的,而是在不同的理论框架和解释体系之间不断转换和更替。

后现代主义还强调科学知识的相对性。

不同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科学知识和理解。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对于疾病的解释和治疗方法可能与现代西方医学截然不同。

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是正确的而另一种是错误的,而是反映了科学知识的文化相对性。

此外,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常常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其结论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然而,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科学知识并不是绝对的和终极的,它应该受到质疑和批判。

科学的发展也并非总是朝着真理的方向前进,有时可能会走入误区或受到利益集团的操纵。

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这种态度,并非是要全盘否定科学的价值和作用。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及其启示1、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所谓现代主义,就是以现代性为目标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趋向和实践活动。

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现代主义哲学,就是指从笛卡尔开始的理性主义哲学、启蒙运动,19世纪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20世纪的马克斯·韦伯的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

与现代主义不同,“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

从“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一词的构成来看,它包含两个部分,即“后现代”和“主义”。

“后现代”(Postmodem )之“后”(post)具有歧义性,它体现了对待“现代性”的不同态度。

在一种意义上,“后现代”(Post—modem )是指“非现代”(not —modem),它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与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

“后”(post)可以肯定地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东西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况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也可以理解为可悲的倒退,传统价值、确实性和稳定性的丧失。

无疑,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

而广义的理解则是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除后现代艺术、建筑之外,还包括工业社会的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

在第二种意义上,“后现代”(Post—modem )被理解为“高度现代”(Hyper—modem),它依赖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第三是在一种非常吊诡的意义上来谈论“后现代”。

按照“后现代”大师利奥塔的说法,所谓“后现代”就是对“元叙事”的不信任,是与“元叙事”相冲突。

对利奥塔来说,现代与后现代并非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后现代无疑是现代的一部分。

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作者:张建中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06期摘要: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出现是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后现代科学哲学具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和反形而上学的四大特征,它在理论、现实与方法论上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科学哲学;特征;启示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262-02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是以新解释学和解构哲学的兴起为标志而登上现代思想舞台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成为一种时髦的流派。

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艺术、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态的诸多领域,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科学哲学,使得科学哲学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

一、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形成科学哲学在20世纪经历了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后,转向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方向。

毋庸置疑,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哲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这种结合是通过一种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一方面,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地席卷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它冲击了以认识论为核心的现代思想框架,为传统的形式、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可接受性带来巨大的震撼。

这种效应也不可避免地在科学领域中泛起它的漪澜。

所以,后现代科学哲学趋向作为后现代性在科学哲学运动中的深入,是现实地存在着的,并深嵌着时代的烙印。

”[1]另一方面,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产生也是科学哲学自身的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物。

波普尔、费耶阿本德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

正如美国学者R.萨索尔所说的:“到后现代性领域……上去旅行,部分地是和卡尔·波普尔一起进行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又有保罗·费耶阿本德为伴……所有这些同伴都对一种适用于科学的后现代哲学的感受性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一种后现代科学哲学。

哲学思想知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考的理性反思

哲学思想知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考的理性反思

哲学思想知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考的理性反思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现代性是一种基于理性和科学的理念,过分强调理性和科学的作用,忽视人类意识和身体的主观感受,导致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因此,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试图提高人类认识的维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探究这个世界的本质。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理性反思,这种反思的出发点是人类现代化进程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理性和科学被视为绝对真理的标准。

但后现代主义反思认为,理性和科学并不是绝对的真理,而仅仅是一种视角和方法。

后现代主义讨论了许多与理性和科学有关的问题,如独断性、福利主义、制度主义等。

这些问题都是现代理性所带来的矛盾和后果。

其中最为典型的问题是难以决断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理性虽然可以提供我们一些信息和知识,但它无法回答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人类生命的意义、二元对立与一元同一性之间的关系等。

这些问题都是难以用纯粹的理性思考来解决。

为了回应这些问题,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例如,透过语言和话语进行反思。

后现代主义认为,语言不是一种客观的描述工具,而是由社会和文化所塑造的,其中包含着种族、性别、权力等因素的因素。

因此,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反思,才能了解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此外,后现代主义还强调身体意识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身体感受也应是我们的思考对象。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感性和身体感受被视为一种智慧的来源,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所处的空间和时间的真相。

总之,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理性和科学,重新审视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过去的错误和现代理性的批判,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

也许,我们可以发掘更多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汇报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汇报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汇报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出现的一个哲学流派,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以及对现实的绝对性产生了质疑,并提出了对多元性、相对性和主观性的肯定。

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流派包括盖尔斯等哲学家所提出的论述,他们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超越了现代主义的理性思维,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多元的时代。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对单一的真理和权威:后现代主义强调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都有其合理性,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它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主义,主张尊重个体的多元性和选择的自由。

2. 批判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现代主义忽视了情感、身体、个体的价值,并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于理性的解释和控制。

3. 倡导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的观念和评价体系,并拒绝以单一的标准来对待事物。

它认为各种价值观都各有其相对性,无法进行绝对的比较。

二、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包括:1. 后现代主义的辩证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和相对性,并以辩证方式看待社会问题。

它解构和否定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如男性与女性、黑人与白人等,并提倡相互融合、相互尊重的关系。

2. 次文化的兴起:后现代主义鼓励个体自由、多元化的表达。

这种思想激发了次文化的兴起,如嬉皮士文化、朋克文化和嘻哈文化等。

这些次文化以其对传统规范的挑战和对多元文化的接纳而引起了广泛关注。

3. 反对大众消费社会:后现代主义批评了大众消费社会的物质主义和浪费,倡导简约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它反对过度消费和过度依赖科技的行为,并提倡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

三、后现代主义对文化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的多元性和并存性: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是动态的,多种文化可以并存。

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152期2012年第06期Serial No .152No .06,2012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是以新解释学和解构哲学的兴起为标志而登上现代思想舞台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成为一种时髦的流派。

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艺术、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态的诸多领域,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科学哲学,使得科学哲学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

一、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形成科学哲学在20世纪经历了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后,转向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方向。

毋庸置疑,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哲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这种结合是通过一种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一方面,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地席卷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它冲击了以认识论为核心的现代思想框架,为传统的形式、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可接受性带来巨大的震撼。

这种效应也不可避免地在科学领域中泛起它的漪澜。

所以,后现代科学哲学趋向作为后现代性在科学哲学运动中的深入,是现实地存在着的,并深嵌着时代的烙印。

”[1]另一方面,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产生也是科学哲学自身的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物。

波普尔、费耶阿本德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

正如美国学者R.萨索尔所说的:“到后现代性领域……上去旅行,部分地是和卡尔·波普尔一起进行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又有保罗·费耶阿本德为伴……所有这些同伴都对一种适用于科学的后现代哲学的感受性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一种后现代科学哲学。

”[2]在R.萨索尔看来,是斯蒂芬·图尔敏最早在1981年使用了“后现代科学”这一术语。

1991年,《科学哲学学会》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了“后现代科学哲学”一词。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读后感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读后感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读后感读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如同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暴风雨,它猛烈地冲击着我原有的认知结构,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打得粉碎,然后又在废墟之上展现出一片充满可能性的思想新图景。

后现代主义哲学首先以其强大的解构力量令人瞩目。

它像是一位无畏的破坏者,对现代性所构建的宏大叙事发起了挑战。

无论是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科学至上观念,还是传统哲学中对真理、主体、历史等概念的既定理解,都成为了后现代主义解构的对象。

例如,福柯对权力和知识关系的剖析,打破了我们对知识纯粹性的幻想。

他认为知识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与权力相互交织,权力通过话语来塑造知识,进而控制社会。

这种观点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接受的知识体系,意识到其中可能蕴含的权力因素和局限性。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则针对文本和语言的深层结构,他指出语言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和多义性,不存在固定的中心意义。

传统的文本解读方式被颠覆,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成为一次新的创造,这使我们认识到意义的生成是一个开放和动态的过程,而不是由作者或某种权威所预先确定的。

然而,后现代主义并非仅仅是破坏,它还蕴含着深刻的重构意义。

在对现代性的解构之后,后现代主义为我们带来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价值观念。

在文化领域,后现代文化摒弃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严格界限。

流行音乐、大众电影等通俗文化形式不再被视为低等的娱乐,而是与古典音乐、艺术电影等一样具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它们都可以成为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社会现象的有效载体。

这种对文化等级制度的打破,使得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社会层面,后现代主义倡导尊重个体的差异和多元身份。

现代社会中那种以单一标准来衡量人的观念受到了质疑,性别、种族、阶级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多样的个体身份。

后现代主义鼓励我们去理解和接纳这些差异,而不是试图将人简单地归类或标准化。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在艺术领域的影响也是极具震撼力的。

在建筑方面,后现代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建筑那种简洁、功能至上的单一模式。

当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当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当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近几十年来,哲学界一直流行着一个备受争议的流派——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试图挑战传统哲学的权威性和绝对真理观,它认为真理是相对的、多元的,反对将观点强加于他人。

在当代哲学中,后现代主义如一股清流,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后现代主义首次出现在20世纪中叶,受到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等人的影响。

他们质疑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权力结构、文化认知和意识形态,提出了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理论。

后现代主义主张现代性与理性主义的失败,认为真理和现实是虚构出来的,并认同差异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在学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探讨,也在社会文化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权力、身份和话语,并开始怀疑权威的绝对性。

后现代主义的自由思想激励人们去思考,去挑战,去重构现实,让人们拥有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后现代主义的争议然而,后现代主义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鼓励相对主义和消极怀疑,可能导致道德沦丧和认知混乱。

也有人担忧后现代主义削弱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信仰基础,使社会陷入无序状态。

因此,后现代主义在实践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批评,需要进一步的反思和辩护。

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对于重新解释现实、权力和主体性有着独特的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视角,挑战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

不管是支持还是批判,我们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探讨后现代主义,以求更深层次的认知与启示。

在现今社会背景下,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解构了传统的哲学框架,呈现出另一番别样的风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就后现代主义而言,它对现代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如箭在弦上,不容小觑。

后现代科学哲学(上)

后现代科学哲学(上)

后现代科学哲学(上) 后现代科学哲学 上
二、波普尔的科学证伪主义
1、波普尔生平及著作:奥地利裔英国反权威主义、 、波普尔生平及著作:奥地利裔英国反权威主义、 反教条主义科学哲学家。著作: 科学发现的逻辑》 反教条主义科学哲学家。著作:《科学发现的逻辑》 (1959年)、《猜测和反驳》(1963年)、《客观 年 、 猜测和反驳》 年 、 知识:进化论观点》 知识:进化论观点》(1972年)、《自我及其大脑: 年 、 自我及其大脑: 相互作用的论证》 相互作用的论证》(1977年) 年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的、暂时的、猜测的: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的、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的 暂时的、猜测的: 都是试探性的假说, 都是试探性的假说,而且永远都是这样的试探性假 说。”
后现代科学哲学(上) 后现代科学哲学 上
3、科学历史主义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 、 积累世界观, 积累世界观,主张以科学认识的历史 活动为依据研究科学发展问题, 活动为依据研究科学发展问题,它科 学哲学研究的重心从科学的逻辑结构 分析移到科学的历史实践活动中。 分析移到科学的历史实践活动中。 4、科学实在论批判了科学历史主义和 、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形成了新历史主义科 学哲学世界观。 学哲学世界观。
后现代科学哲学(上) 后现代科学哲学 上
3、对现代科学模式的解构:猜想与反驳:从理论 、对现代科学模式的解构:猜想与反驳: 到观察的逆模式(四段图式 四段图式):问题1→ 到观察的逆模式 四段图式 :问题 →试探性理论 排除错误→新的问题2 →排除错误→新的问题 科学始于问题,而不是观察。纯粹的观察不存在, 科学始于问题,而不是观察。纯粹的观察不存在, 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伴随着问题, 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伴随着问题,没有问题的观察 是盲目的观察,带有问题的观察才能提出问题, 是盲目的观察,带有问题的观察才能提出问题,提 出问题是科学发展的第一步。 出问题是科学发展的第一步。 后现代的科学图景是: 后现代的科学图景是:“我们选择某个有意义的问 提出大胆的理论作为尝试性的解决, 题,提出大胆的理论作为尝试性的解决,并竭尽全 力去批判这个理论,科学=猜想 反驳, 猜想+反驳 力去批判这个理论,科学 猜想 反驳,猜想与反 驳是科学发展的两个决定性环节, 驳是科学发展的两个决定性环节,批判主义是科学 发展的根本动力。 发展的根本动力。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考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考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考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哲学界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与思考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思考,探讨其对于知识、真理、个体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后现代主义对于知识的观念进行了重新解构。

传统观念中,知识被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被确证和证明。

然而,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一种主观构建,与个体和语言密切相关。

知识是由社会、历史和权力关系塑造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如福柯和达尔库等人认为,知识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由各种权力关系和语言游戏所构建的。

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考中,我们需要反思和批判现有的知识体系,意识到知识的相对性和建构性。

其次,后现代主义对于真理的概念提出了挑战。

传统观念中,真理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推理和证明得出。

然而,后现代主义认为真理是多元和多样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如尼采和德里达等人强调了语言的力量和主观性,认为任何语言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的局限和偏见。

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呼吁我们去解构和批判现存的真理观念,接受多元的真理存在。

在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考中,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也得到了关注。

传统哲学思想中,个体被认为是一个独立和理性的存在,与社会相对独立。

然而,后现代主义认为个体与社会是相互关联和相互构成的。

个体的经验和认识受到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塑造。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如福柯和布迪厄等人强调了权力、身份和文化的影响,认为个体是社会语境的产物。

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考中,我们需要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到个体的主体性和社会的制约。

最后,后现代主义对于艺术、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后现代主义推崇多元和混乱的文化,反对现代主义的规范和集中。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和文化表达方式多样且丰富,强调个体经验和身份的多样性。

社会也因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多元、流动和复杂。

后现代科学思想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启示

后现代科学思想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启示

后现代科学思想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启示伴随着二十世纪的深入发展,人类的认知和思考方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

而后现代主义的经验哲学、相对主义和多元化等思想,也开始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从后现代科学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出发,分析其对自然科学产生的思想启示和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与科学思想的结合后现代主义出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与主流经验哲学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科学研究中的某些难点和压力。

例如,相对主义中的“观察者效应”理论,有力地揭示了科学研究中人类观察主体和客观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多元化思想的出现,拓展了科学研究中的知识和方法范式,为科学领域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尽管后现代主义和科学领域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但两者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关联和互动。

科学思想在面对自己的内部问题时,借助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可能会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则可以在某些方面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范式提供启示和提示。

二、后现代科学思想影响的范围后现代科学思想对于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以下为具体的几个方面:1. 研究范式的多元化科学研究的范式说,往往影响着整个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结论。

后现代主义对于跨学科研究和互动的强调,扩展了科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式。

例如,生物学和社会学相互作用的“生态心理学”理论,以及物理学与艺术、哲学等交叉融合的“科学-艺术”范式等。

这些都表明,后现代主义对于科学研究的前沿和边缘都有所促进。

2. 对科学研究中的权威性的挑战科学研究中的权威性往往是由学术机构、通行范式等所决定的。

但后现代主义中的“寓言主义”、多元化思想等,对科学研究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

研究者应该自行反思、质疑和评估相关论点和实践案例,不仅仅是闭塞地接受某些范式和假设。

例如,传统的量化方法法对于某些社会调查是不够有效的,而后现代主义中的深度访谈、文化审视等方法,则更能够从“人文”角度深入挖掘事物和现象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及其启示1、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所谓现代主义,就是以现代性为目标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趋向和实践活动。

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现代主义哲学,就是指从笛卡尔开始的理性主义哲学、启蒙运动,19世纪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20世纪的马克斯·韦伯的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

与现代主义不同,“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

从“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一词的构成来看,它包含两个部分,即“后现代”和“主义”。

“后现代”(Postmodem )之“后”(post)具有歧义性,它体现了对待“现代性”的不同态度。

在一种意义上,“后现代”(Post—modem )是指“非现代”(not —modem),它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与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

“后”(post)可以肯定地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东西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况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也可以理解为可悲的倒退,传统价值、确实性和稳定性的丧失。

无疑,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

而广义的理解则是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除后现代艺术、建筑之外,还包括工业社会的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

在第二种意义上,“后现代”(Post—modem )被理解为“高度现代”(Hyper—modem),它依赖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第三是在一种非常吊诡的意义上来谈论“后现代”。

按照“后现代”大师利奥塔的说法,所谓“后现代”就是对“元叙事”的不信任,是与“元叙事”相冲突。

对利奥塔来说,现代与后现代并非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后现代无疑是现代的一部分。

在他看来,“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现代主义的末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始状态。

”由此可见,现代性之中就包含着后现代性,因为现代主义就在于对艺术中的各种预先规定和假设提出疑问。

一部作品要成为现代的,首先就必须对它前面的“现代”作品所包含的预先规定和假设提出疑问,所以它又是“后现代”的。

因此,利奥塔后来开始对“后现代”这种提法感到不满,因为它容易使人误以为“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时代,而其实“后现代总是隐藏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状态的冲动。

……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地充满它的后现代性的。

”(注: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公众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

)后现代并不是一个新的时代,而是要重写现代所代表的某些特征。

在利奥塔对现代与后现代的论述中,包涵着两个表面上相矛盾的基本方面:一方面,利奥塔努力把后现代统一于现代的整体之中,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现代的整体性,主张用后现代的重写消解这个整体性。

2、后现代主义哲学及其理论特征作为一种发韧于西方、影响广泛的文化思潮和哲学方法论思潮,后现代主义哲学形成于20世纪的上半叶和中期,是伴随着现象学、分析哲学的式微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的衰落,以新解释学和解构哲学的兴起为标志而登上现代思想舞台的,自70年代后迅速流行,至80年代后半期则成为一种时髦的哲学流派而风靡欧美等其他国家。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出现,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根据。

首先,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时代的实践和人类自身进行反思的思想运动,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随着本世纪50年代西方发生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视、电脑的普及和数据库的广泛应用,使得“数据库成为后现代人的本性”。

知识的迅速增长和信息的高度膨胀,对西方人旧有的世界观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导致了“合法性的危机”(时间削平)。

其次,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消费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的产物,它既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反思,又是对后工业社会的回应。

再次,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兴起是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和重大的科学发现相适应的”(注:转引自《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5页。

)。

现代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现实事物的相对性、非确定性、不完全性,暗中破坏了人们旧有的确定性的世界观,为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价值削平)。

最后,后现代主义哲学又是深深扎根于西方文化传统之中的。

后现代主义虽然表面上同现代主义相对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主义的反动,但实质上它同现代主义有着血脉联系。

从总体上说,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表现为三种形态: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福柯、利奥塔、德里达等;批评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哈贝马斯、贝尔、杰姆逊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理查·罗蒂、佛克马、洛奇、格里芬等。

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五彩斑澜、流派纷呈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中,代表着三股主导力量,从而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推动着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哲学通过对现代主义哲学的批判和扬弃,在理论上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广义的文化哲学运动。

后现代主义哲学流派与现代主义哲学流派不同,它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而是一场对西方文化传统的强劲而普遍批评的哲学运动。

作为一种哲学运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消解现代主义哲学运动的消极影响,解构和颠覆现代主义哲学,其表现在哲学观上,就是极力鼓吹“哲学的死亡”和“哲学的终结”。

第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极力消解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立的倾向,代表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合流的一般趋势。

第三,大胆的标新立异,彻底地反传统、反权威精神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灵魂。

(注:参见洪晓楠:“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求是学刊》1997年第4期。

)3、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毋庸置疑,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是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哲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这种结合是通过一种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强大影响不可避免地波及到科学哲学领域。

当“后现代性”渗透到科学哲学的研究中时,“后现代”科学哲学便孕育而生,并作为后现代哲学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打上了这一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科学哲学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滋生着后现代主义。

就此而言,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既是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物,又是反实在论反对科学实在论的结果。

作为历史主义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物,波普尔·费耶阿本德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同伴。

这正如美国学者R ·萨索尔所说的:“所有这些同伴都对一种适用于科学的后现代哲学的感受性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一种后现代科学哲学。

”(注:R·萨索尔:“后现代科学哲学导论”,《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5 期。

)在R·萨索尔看来,是斯蒂芬·图尔敏最早在1981 年使用了“后现代科学”这一术语。

1991年,《科学哲学学会》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了“后现代科学哲学”一词。

而作为反实在论反对科学实在论的结果,其表现就是“后实在论时代的”科学哲学,它滋生着多种倾向:罗蒂的后分析哲学所代表的后哲学文化观、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和“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生成。

然而,无论是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因素,还是罗蒂、法因和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哲学,都存在着一些“家族相似”。

这种“家族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对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

基础主义认为,任何认识都有一个标准,并且这个标准是确定不移的;任何认识都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即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真理。

而后现代科学哲学则认为,事物并没有固定的本质,人们的认识决不能找到一个确定的阿基米德点。

例如,罗蒂认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必须坚持不存在诸如物是自在的这种方式,除了人类想解释它的用法之外,没有其它可描述的方法。

”(注:R ·Rorty:《Essay on Heiderger and others》,New York, 1991, P. 4)后现代科学哲学把科学理论当作“话语”,这些话语因历史而变化、因语境而变化,它不可能超出语言之外从某一实体那里获得它的意义,它们之间是不可通约的。

科学理论并没有一个终极的基础。

第二、否认真理的存在,鼓吹认识论之死。

对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否定,必然会导致对真理或科学的价值的否定。

后现代科学哲学家们一般都主张,没有真理。

正如德里达所说的,文本就是一切,读者从习惯的世界中找到文本,而在文本中找到的只是他自己。

后现代科学哲学从根本上否认认识论的重要性,它所推崇的是一种“表象的危机”。

费耶阿本德认为,理论不分稂与莠、好与坏、真与假,不管何种理论,所起的作用都是共同的,都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

费耶阿本德“坚决主张一个实践科学家没有理由请教科学哲学”,“在科学哲学中没有什么能帮助他解决问题,尤其是确证理论不能帮助科学家决定承认哪些理论。

”(注:约翰·洛西《科学哲学历史导论》,邱仁宗等译,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第227页。

)这样,费耶阿本德就完全否认了真理的存在,否认了认识论存在的必要性。

法因则认为,类似于符合论、融贯论、民意论、实用论、指示论与相对主义的各种真理观,都是错误的,不尽人意的。

他认为:“如果我们终止相信真理是那些与实质性事物相适合的理论、解释或图景,那么,我们就能终止基础主义。

”(注:A.Fane:《The Shaky Game》,Chicage, 1986.P.142。

)法因还认为,真理完全是由实在论者这些贩子们批发出来的,是由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哲学家们虚构出来的。

范弗拉森也认为,真理概念所冒的风险太大,把真理置于信念之上是不合科学活动的本质的。

他通过语义学的理论观分析,把真理的概念归之于语义学,从而把纯科学与应用科学区分出来。

即是说,在纯科学中可以存在真理(理论“拯救现象”,或通过观察的证明),而在应用科学中则不存在真理。

在范弗拉森看来,“理论的内容是对世界面目的表述,这种表述非真即假,在此,正与在其它场合一样,真值观念的适用性仍然是一切逻辑分析的基础,而当我们考虑一特定理论时,我们立即会面临一个仅仅与其内容相关的哲学问题:世界怎么可能是该理论所表述的那样呢?”(注:范弗拉森:《科学的目的和结构》,见江天骥主编《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

)因此,他主张用一个比较不具有冒险性的或风险性较小的概念——理论的“经验适当性”概念来代替真理,人们除了相信那些关于可观察的理论是适当的之外,其它方面统统括号起来。

第三、摒弃形而上学,倡导哲学是一种文学或是一种对待科学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