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祝福》导学案 新人教版(3)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一《祝福》教学设计的撰写【问题】“祝福”的隐喻意义是什么?【材料】教科书《祝福》,《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洗澡》,《家——鸣凤之死》,《绳子》【教学设想】要理解《祝福》言语的隐喻意义,需要有展现封建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阅读材料,将学生带入到《祝福》的阅读语境中,通过主问题牵引、挖掘细节来领会狂欢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摧残和迫害的农村妇女的悲剧。
基于此,本文的教学计划拟用四课时:第一课时学生阅读材料进入《祝福》教学语境,其余三课时分析文本。
【学习目标】通过挖掘细节、品读语言能深入文本,理解“祝福”的隐喻意义。
【过程设计】1.导入祝福,祝愿美好之意,在文中是一种祈求吉祥如意的祭祀形式。
那么我们如何解释在祝福狂欢下祥林嫂惨死的悲剧,不妨先来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巴金的《家》中的截取的两段材料。
PPT展示《小团圆媳妇之死》(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老胡家跳大神,就实在跳得奇。
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就洗的……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
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很快地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
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熟的热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
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
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
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赤身裸体羞不羞!” ……有的竟觉得困了,说他要回家睡觉去了。
《祝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任务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重点难点重点:深入理解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难点:探究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内涵。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内容一、了解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出生于 1881 年,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他的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关注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病。
其代表作有:小说:《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祥林嫂》等。
散文:《朝花夕拾》等。
杂文:他的杂文具有独特的风格。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革命,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启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简洁有力,富有表现力。
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故事的背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风景依旧”。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个人特色(四)整体感知1.初读文本:让学生默读小说,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说三要素及⼩说情节结构。
2. 分析⽂中的⼈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3.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理解本⽂倒叙⼿法的作⽤。
过程与⽅法:1.布置预习,先疏通字词,再整体感知,理清⽂章的情节结构。
2.然后局部分析⽐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变化的原因,进⼀步理解⽂章的主题。
3.师⽣、⽣⽣合作,探讨《祝福》⽂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描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清封建礼教吃⼈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认识鲁迅对封建⽂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设计第⼀课时⼀、作者及作品: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伟⼤的思想家、⾰命家、⽂学家和诗⼈,创作的⼩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集有《朝花⼣拾》,散⽂诗集《野草》,杂⽂集有《坟》《且介亭杂⽂》《⽽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题知识:《彷徨》是鲁迅的第⼆部⼩说集。
1926年8⽉初版。
收⼊1924年⾄1925年所写的⼩说ll篇,《祝福》是第⼀篇,展⽰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造成的⾁体上的痛苦,⽽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3.写作背景:这篇课⽂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的悲惨命运。
⾟亥⾰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农村的劳动妇⼥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
湖南省湘阴县第五中学高一语文《祝福》导学案 新人教
湖南省湘阴县第五中学高一语文《祝福》导学案新人教版课题《祝福》 (一) 姓名组名学号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法指导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智慧火花【知识链接】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自主学习】1、正字音。
监()生寒暄()烟霭()陈抟()老祖间()或一轮悚()然谬()种俨()然形骸()尘芥()堆两颊()沸()反盈天捺()上花冠荸荠()草窠()讪讪()渣滓()蹙()缩窈()陷歆()享2、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3、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明确:【合作探究】1、 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都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填写祥林嫂年表。
2、祥林嫂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填写的。
但是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这些事情的呢?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小说情节一般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部分。
如果我按照这样的方式划分课文,那么,它们分别对应课文的内容是哪些?这四部分对应的课文内容大家已经找到了,除此以外,课文内容还剩下几段内容,这几段的作用是什么呢?4、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
《祝福》导学案
《祝福》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本文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2.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形积累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二、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小说三要素是、、。
小说的情节包括、、、四部分。
3.文中“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课祝福第三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2课祝福第三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联系人物命运,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2) 探究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重点难点】(1)探究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2).深入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小说主题的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环境描写的衬托意义在《祝福》中,鲁迅先生把祥林嫂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来突出主人公不幸的命运。
这里的环境包括三个方面:民俗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一、民俗环境的衬托意义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环境里,文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悲剧的典型性,而且也印下人物悲剧一生的足迹。
首先是用沉郁的色调衬托人物不幸的命运。
文中几次写到有关祝福景象的文字,选择的都是些色彩暗淡、声调不响的词语,给人沉郁压抑之感,为人物的命运蒙上一层灰暗色彩,衬托了人物苦难不幸的命运。
其次是喜庆的气氛反衬人物不幸的命运。
“祝福”作为一种民俗,而能享受祝福喜庆之气的只能是少数有钱人,对于祥林嫂来说又有何福可求呢?所以属于富人的祝福之景更多地反衬出穷人的不幸命运。
二、人文环境的衬托意义祥林嫂生活的鲁镇的人文环境是冷漠、无情,甚至残忍的。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伤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和麻木。
主人公人生悲剧之所以产生离不开这一具体环境,同时构成这一环境的诸多人物本身就充满悲剧色彩。
祥林嫂悲剧命运正是在这一群体悲剧命运的衬托之下才更显其悲!三、自然环境的衬托意义《祝福》中,祥林嫂的不幸人生,总是出现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里,那就是春天。
她是在“春天没了丈夫的”;她是在“新年才过”的时候被婆婆家抢去被迫改嫁的;她是在“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狼的情况下失去儿子阿毛的;她是在春天的气息渐浓,“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家家户户准备祝福的时候悄然走上不归之途的。
春天孕育希望与生机,可是人物的不幸命运大都发生在春天。
这是作者以美好的春天来衬托女主人公不幸的命运,使人自然而然地得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的女子的结论。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课祝福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2课祝福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生平和创作。
(2)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3)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重点难点】(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知识导学】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散文诗集《》,散文集《》,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写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是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对妇女的各种压迫尤为惨重。
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
“五四”运动前后,复古主义者在报刊上公开鼓吹“节烈”,经常刊登颂扬“节妇”“烈女”的记事和诗文。
“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当时被迫牺牲于所谓“节烈”的妇女很不少。
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
1924年前后,他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坚壁清野主义》《寡妇主义》等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对此进行批判。
早在1918年,鲁迅就发表了题为《我之节烈观》的文章,对压迫妇女的封建节烈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鲁迅认为,中国女子,只要戴上不节烈的罪名就除不掉,只有被这顶大帽子压死完事。
他说:“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去);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者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祝福》教案
提示:1)、“祝福”景象与祥林嫂之死;2)祥林嫂初到鲁镇;3)祥林嫂被卖改嫁;4)祥林嫂再到鲁镇;5)“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文脉图解: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行文线索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顺序?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①本文记叙了旧中国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封建思想毒害之下悲惨的一生。
②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文章一开始就揭示祥林嫂在一片祝福中死去的结局,形成对比,渲染了浓重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课文开头描写鲁镇祝福景象,这样的环境描写暗示了怎样的社会风气?提示:小说开头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暗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封建思想依旧的现实,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6.当祥林嫂遇到“我”时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其用意是什么?提示:祥林嫂的人生快要走到尽头,对灵魂的有无产生了莫名的恐慌,她对死后命运的困惑正反映出其精神上的极端痛苦。
这是她对有无魂灵的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6.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
小说中共有几处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共有三处。
第一处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处是描写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第三处是结尾,写“我”的感受和鲁镇的祝福景象。
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
知识窗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故事情节;⑤暗示社会环境;⑥深化小说的主题。
高中语文必修下 6121《祝福》导学案-
12《祝福》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的脉络。
2.清小说的情节,总结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
3.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妇女悲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入认识到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1、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2、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社会根源的认识。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
评价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背景链接《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学习本文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并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并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性格特点。
导入新课(2分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鲁迅的代表作品及小说的故事主要情节。
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在开始今天的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一起复习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同学们先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练习。
复习旧课,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详见导学案)(导学)(5分钟)1、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2、小说的三要素包括哪些?3、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一、自主学习。
阅读文本,先自行思考问题,再交流展示。
(导思)(10分钟)1、先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再引导学生找出对祥林嫂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详见课件和导学案)(1)祥林嫂初到鲁镇,是怎样的?参考:年轻力壮、安分耐劳、勤劳吃苦、易于满足。
(2)祥林嫂再到鲁镇,有哪些变化?参考:精神不济、内心痛苦、自责絮叨、迷信空虚。
(3)祥林嫂最后出场,变成了怎样的人?参考:衰老麻木、毫无生机、处境凄惨、矛盾痛苦。
二、交流展示。
阅读文本,先自行思考问题,再交流展示(导思)(7分钟)鲁迅说,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地方,完成下表。
三、归纳点拨,课堂小结(5分钟)1、归纳祥林嫂的总的形象性格特点。
参考: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2、作者对祥林嫂的描写在写作上给我们哪些启示?(1)人物描写,尤其是肖像描写,离不开平时的细致观察。
(2)描写时一定要抓住人物一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显示人物的心灵世界,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3)我们平时写记人的文章也应当学习这种写法。
《祝福》导学案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识记文学常识,掌握课文字词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2、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学习重点】识记文学常识,掌握课文字词【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
(1881__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二、背景介绍《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祝福》导学案第三课时
石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8)制定人:杨先东审核人:张蓓
第三课时
班级姓名评价
【学习目的】
1.分析祥林嫂的形象,鉴赏刻画人物的手法;
2.分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深刻把握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鉴赏刻画人物的手法;深刻把握小说的主题。
【学习难点】分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学法指导】圈点旁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圈点批注)
1. 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读课文,按照作者记叙的先
后,筛选课文有效信息,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完成下表。
1.祥林嫂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2.分析作品中“我”的形象及作用。
3.小说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小说表现了怎样的社会主题?
三、交流展示,互相评判。
四、学生集中问题,教师点拨。
五、练习与检测
1.完成课后第二题练习,鉴赏小说的语言艺术。
2.阅读《老人与海》概括故事情节。
六、小结与反思:。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顺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的脉络。
2、把握本文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3、品味本文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梳理小说的结构,把握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脉络。
教学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文章。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等。
2、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3、环境描写的构成: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对于人与环境来说,无非“物”“我”两种。
“我”的周围皆是“物”——包括自然、社会,包括他人。
而“我”正是存在于由“物”组成的环境中。
自然环境对人物“性灵”起到一定的影响,但主要决定因素还在于社会环境——社会提供给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提供一种文化心态和综合的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基础。
【学习过程】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注意其形、义。
寒暄()朱拓()踌躇()不更事()谬种()尘芥()俨然()讪讪()门槛()歆享()炮烙()鄙薄()薄荷()形骸()牲醴()倔强()精明强干()强迫()窈陷()2、读完全文后,你能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吗?复述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
《祝福》导学案答案
(一)了解作者,掌握背景
《春》是朱自清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他的散文中的名篇之一,最 初发表于1933年7月。作者通过对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 景象的描绘,赞美了春的“新、美、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一)了解作者,掌握背景
寓有积极向上、奋发向前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前程乐观、充满信心的 态度和心情。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创自也须算在我之内,而且也不如相信自己之切于事实。……我也相信鬼 话了!而且还得依着它找出道理来,证实它。……这不但对于迷信之反抗而已, 在我说明它之内容后,已足证实它的存在了!这是第一步大胜利。我于是又进一 步要驱逐它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这鬼话原是可怕的!它分明又复来作弄了,报应!现的报应!三月十五日先 母的忌辰前夕。“前世的孽债要清算”哪!我应该给谁呢?家仍只是债之源很明 白了。老债要和新债算在一起,是的。……其实连老债都不很分明,因究竟未曾 与立契。
2、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2、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第①②段总写春天来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一个新来的季节写得有形有 情,有声有色。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找出描述性的语句划下来,并体 会其作用。
2、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②课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中“山” “水”“太阳”的特点是什么?并用一个词概括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前两个分句 分别从山的哪一方面,水的哪一方面说的?“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四叔且走且告,指土堆中包有“戕害生灵”的铁铸巨富的话,忽然记起, 正和喝五圣水一样。其实,这大抵已经成为我慢性的毒药了,因为很抱歉,我竟 完全被忘却,平时毫无预兆,每说悟不悟之类,常引起事物的本相来。我于是日 见烦躁,
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祝福导学案及答案【篇一:《祝福》导学案答案】习目标】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学习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学习目标3。
【学习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培养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知识链接】创新设计P14自主学习篇背景资料(见创新设计P16右中)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1)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
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学习过程】第一、二课时(预习)一、描绘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
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
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点拨:倒序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第2课祝福第3课时导学案
祝福第三课时课前预习【预习自测】1、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是(只) 驯.服(服从) 更.事(更换) 形骸. (形体)B.幽.微(细小) 钝.响(沉闷) 间.或(偶尔) 聊.赖(依靠)C.惊讶.(惊讶) 淡.然(淡漠) 牲醴. (甜酒) 折.罪(抵消)D.寒暄.(温暖) 歆.享(享用) 周.正(端正) 朱拓. (印)2、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A.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一见面就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B.“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C.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
D.(祥林嫂)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暗,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我的疑问】【知识链接】一、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另外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也是如此,确定了故事的背景。
2、渲染气氛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另外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祝福》导学案(学生版)共3篇
《祝福》导学案(学生版)共3篇《祝福》导学案(学生版)1《祝福》导学案(学生版)一、导言米兰·昆德拉1953年所写的《祝福》是一篇非常有思想性的小说,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深受世人喜爱。
作者从一个具体的故事中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探讨人际关系,以及讲述爱情的本质,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人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小说吧!二、作者简介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
篇幅不多的小说《笑》(1967)发表后便广受欢迎,随后创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1984),一跃成为国际文坛的著名作家。
《祝福》是作者较早的作品之一。
三、故事情节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名叫克莱门特的作家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了他的两个老友托马斯和塔莉莎。
克莱门特深深爱上了塔莉莎,而托马斯与塔莉莎之间则有着特殊和复杂的感情。
托马斯和塔莉莎都是情感纠结的人,托马斯总是愿意与不同的女人交往,而塔莉莎也不愿意被束缚住,她对于自己的情感也非常矛盾。
后来,当塔莉莎意识到她的爱已经无法再忍受托马斯的花心时,她便告诉托马斯自己要与他分手。
但是托马斯却说,他永远不会让塔莉莎在自己的生命中消失,直到死亡把他们分开为止。
四、主题分析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克莱门特、托马斯和塔莉莎之间的复杂感情。
通过他们之间的纠缠和痛苦,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爱情存在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从来不是简单的。
作者还探讨了当时美苏冷战期间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社会现象,以及中东欧地区的政治压迫。
小说通过这些元素向读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和人性。
五、文学特点《祝福》是一篇小说,它的文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深入思考:作者刻画人物的思维活动非常深入,描写情节时的描写方式极具思辨性。
2. 循环体: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回顾和幻想的场景,构成了一个循环体,让整个小说更加深刻和丰满。
3. 小说看似简单,但又极为有思想性,深有追求思想和艺术的阅读价值。
六、阅读体验阅读小说《祝福》,读者会被作者那深入思考又引人入胜、生动形象的写作风格所吸引。
2----祝福
②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③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柳妈说鬼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
3.作者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4.“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联成一片了。”这一段在全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小说中详细的描绘了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目的是什么?
6.《祝福》中的“我”在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用?
7.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思路,并对问题加以提示与总结。
【课时分配】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
要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论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导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个性
补充
情景
导入
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来加以揭示和批判,“意在复兴,在改善”,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今天,我们共同研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祝福》中为我们塑造的一个病态社会下的典型的妇女形象——祥林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悲愤的感情。
《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祝福》导学案及答案【篇一:祝福导学案答案】1.梳理课文情节眼前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结局回忆开端初到鲁镇 ,帮工鲁家发展被迫改嫁,被卖深山,勤劳谋生高潮眼前尾声祝福之夜,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第二课时2. 比较三次肖像描写的异同,分析其用意。
明确: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表现人物的质朴、善良、温顺与勤劳,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总起来看,几次描写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表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因为外在的客观因素(封建专制、迷信落后的客观环境)造成的,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通过前后对比,使人物形象的悲惨命运更为突出更为逼真,主题思想更为鲜明。
探究二祥林嫂的语言描写1. 找出祥林嫂自述阿毛之死的语言,分析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的写?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2. 找出祥林嫂与柳妈的对话,体会人物语言的作用。
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3. 找出祥林嫂与“我”的对话,体会人物语言的作用。
展示了其矛盾心理,说明希望彻底破灭探究三祥林嫂的动作描写1. 文中同样用了很多的动作描写,以“祥林嫂再到鲁镇”这部分为例说说表现祥林嫂什么样的心理?她讪讪的缩了手难为情转了几圈,疑惑的走开心怀希望受了炮烙似的缩手,失神的站着彻底失望探究四祥林嫂的抗争1. 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从文中找出她的抗争表现。
抗争表现: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问:死前问我鬼神——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2.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逃躲避被卖撞不愿二婚“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捐向封建迷信低头总结: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案知识积累1.字音积累寒暄送灶陈抟朱拓荸荠门槛咀嚼渣滓炮烙窈陷草窠蹙缩歆享牲醴唾弃蹒跚一瞥驯熟俨然醉醺醺2.字形积累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惴惴(揣摩湍急)3.字义识记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4.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二)学案导入语:祝福是鲁镇的年终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那么鲁镇的人是怎样祝福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祝福、拜求到来年的好运气?一、文本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顺序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二、合作探究:1.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2.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3.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三)练案以“___________的她(他)”为题,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段描写人物肖像的文字,要抓住人物某一典型特征,通过其前后的变化,反映主题。
字数200字左右。
《祝福》学案(第二课时)一.研习文本1.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2.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二.合作讨论:1.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4.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二)练案1、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
字数为200字左右。
2、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鲁迅先生把目光投向了社会最底层,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思考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
这种胸怀这种眼光在当今社会有无必要?现在的影视界、文艺界谁也是这样的人呢?参考答案(只给老师参考,不需给学生印刷)(一)导案知识积累1、2略3、字义识记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怔怔:呆愣的样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
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4.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彷徨》,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呐喊》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著作。
(二)学案一、文本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 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点拨:倒序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点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顺序序幕:鲁镇祝福的气象和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倒序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点拨:开放话题畅所欲言二、合作探究:1.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点拨:第一次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还健康。
第二次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子,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生活更为贫困,精神上也受到更大打击,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了。
第三次被鲁家赶出大门,沦为乞丐:“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精神已完全麻木,风烛残年,濒临绝境。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2.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点拨:①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
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
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②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
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
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
婆婆代表了族权,但是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家长都会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③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回到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
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
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④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
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
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⑤有一些自然的因素,但是绝对是次要的。
综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
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四权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虽经一系列反抗最后仍不免沦为乞丐,冻饿致死。
她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她的结局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3、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三)练案1、以“___________的她(他)”为题,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段描写人物肖像的文字,要抓住人物某一典型特征,通过其前后的变化,反映主题。
字数200字左右。
《祝福》学案(第二课时)一.研习文本1.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点拨:开篇简洁地勾画出“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新年气象,为小说情节开展勾画背景和渲染气氛。
下文描述祝福的礼仪和福礼,又描写了年底常有的大雪天气,忙碌的新年沉寂的雪夜,互相映衬,为下文抒发悲愤的感情渲染了气氛。
在柳妈恫吓祥林嫂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起了点明时节,并和全文中的写景相呼应相协调的作用。
结尾一段,“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写出祝福时刻繁乱喧闹的景象,扣紧题目,并为最后抒情渲染了气氛。
2.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
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
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
D、死去。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
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二.合作讨论:1.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鲁四老爷是一个自私、冷漠的封建卫道者。
他具有旧社会传统老学究的摸样,思想迂腐守旧,极端落后于时代;既道貌岸然,又贪图实利,是害死祥林嫂的刽子手。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柳妈和鲁迅的许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样,他们既是那个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被损害者,又不自觉地成了畸形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另一种角度来讲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只能选择逃避。
4.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