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创作浅析

合集下载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彼得·艾森曼常常将他所涉猎的各文化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

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交织的关联体,一切文化的现象,智慧的精华,都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

在他的建筑世界中,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哲学观,建筑观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旧的观念渐渐被新的观念所取代。

其实,艺术本身就是时代变化的体现。

正如尼采所说,“一切都是错的,任何事都是允许的”。

一、间断性:历史元素的跳跃艾森曼的建筑观强调,现今的建筑不应再无休止的沿用传统的建筑语言。

在科技水平、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对传统建筑语言的依赖无疑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行为。

然而,反对传统并不代表忽视历史。

艾森曼从不介意在自己的建筑中出现历史元素,相反,他擅长利用历史的元素,将之植入到建筑当中,并显现出来。

历史元素的片段和现代元素交织、碰撞,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而这种将过去和现在巧妙搭接所体现的正是建筑在时间上的非延续性。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其“间断性”的建筑语言表现尽致,他的“广义文脉主义理念”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该艺术中心坐落于一个与其他建筑相关联的空隙场地,而非整块校园场地。

建筑无论整体形式上,还是隐含意义上,都将大学和城市连接在一起。

艾森曼特别注意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道路和哥伦布城市网格相互错位,错位的角度为12.25度。

正是在这个条件的启发之下,艾森曼根据这个网格做出整体布局,将建筑建造在这个庞大的网格体系。

城市网格和校园网格的交织,正如历史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碰撞。

这种非延续性的建筑思维将整座建筑的文化气息推至高峰,历史和现代碰撞过后相互辉映,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同样在这座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基地地下18世纪的机械库暴露在外的举动,也是间隔性的体现之一。

半裸露的机械库以残破的姿态静静伫立,仿佛向我们述说一段历史的记忆与过往。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城市网络 系统
白色金属网格
白色金属方格来代表鹰架,以 表示未完成的感觉,带些解构主义 建筑的味道。
砖砌体和白色金属网格 艾森曼自己解释说是为了唤起背会 军火库老城堡的记忆。
“非建筑 ”
将军火库作为中心,在新的系统中它的 角色已经改变,成为“非军火库”。而入 口处的脚手架,也不再是传统中为了建设 而搭建的临时构筑物——成为“非脚手 架”,同时在建筑中还有 “非入口”、 “非窗”、“非砖”等等。
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 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 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 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 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 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
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他思考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人与建筑的和谐交融,他的解 构主义建筑思想是对传统的反对,它的建筑是自由的,存在着 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是创新,是他所独具的风格。在大师身上,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建筑,更应该是他所具有的优秀的品格和职 业精神。他在建筑设计中追求解放与自律性,有着深厚的文化
联系。
“克服建筑的存 在性,推出一种永久 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 建筑,打破形式与功 能之间所谓的的必然 联系,是我建筑设计
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对比的关系,对比运用不同 的视觉元素在组合中强调相互间的变化关系。十号 住宅中运用不同的体块产生大小、高低、纵横、远 近的对比,而不同的表面材料又产生重轻、虚实、 显隐的对比。对比突出了建筑的存在,使之不至于 显得单调和无味。同时艾森曼借助体块外形上的相 似性加以调和,避免建筑显得杂乱无章,保持了它 们的连续性,使之在形态上以优美的节奏渐变,形 成既不单调、拘谨,又自然流畅、有韵味,富有象 征和诗意的形式美。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人性化设计
01
未来的建筑应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创
造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
创新与科技
02
科技和创新是推动建筑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注
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社会责任感
03
建筑师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筑设计关注社会问题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谢谢观看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目录
• 彼得艾森曼简介 • 作品风格分析 • 作品案例解析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未来展望
01
彼得艾森曼简介
生平简介
1934年出生于德国 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母是艺术家和音 乐家。
1951年毕业于美国 康奈尔大学,获建筑 学学士学位。
1938年因纳粹迫害 随家人移居美国。
新材料运用
艾森曼善于运用新型建筑材料和 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和预制构
件。
参数化设计
他探索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数字 技术优化建筑形态和性能。
交叉学科合作
艾森曼注重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 ,如艺术、工程和规划,以创造综 合性的设计解决方案。
03
作品案例解析
案例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案例三:广岛和平纪念馆
反思战争与和平的象征
广岛和平纪念馆是彼得艾森曼为纪念二战结束而设计的作品。建筑外观呈三角形,象征着原子弹爆炸 的瞬间。内部展示着战争的遗物和照片,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残酷。
04
作品影响与评价
对建筑界的影响
创新设计理念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对现 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 建筑与环境、文化、历史的关联 ,推动了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

埃森曼

埃森曼

关于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及其主要作品浅谈(原创)来源:徐华서화的日志大师Peter Eisenman的建筑理念是一种超越传统建筑的,令人耳目一新的。

他总是能从数学的领域里发现建筑的真谛。

我对大师的建筑作品和建筑理念始终都十分的膜拜。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大师吧~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在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Opposi tions。

1980年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大师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评价尤其是高。

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另一位我十分喜欢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这样评价过他:将建筑与社会脉络及经济脉络分离开,不以任何事物为前提,而且排除所有古典概念上的秩序与顺序,力图确立纯粹的意义上,作为知识操作的建筑空间。

大师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埃森曼曾谈到“我的每个作品都在非常狂热地探求什么是建筑;建筑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建筑象征着什么以及建筑功能是什么,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建筑应该解决的问题。

很多设计建筑的人假定对建筑非常了解,因此就存在了现有的建筑语言。

但建筑的语言是连续的,那么建筑要发展——帕拉迪奥(Palladio)的建筑,并不比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差,他们只是不同而已。

”大师建筑灵感的来源有二:一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二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大师在建筑上一直都是秉承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建筑思想,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的理论引导者这段时期的建筑风格。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Peter Eisenman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彼得艾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 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他所 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节奏,而非功能。在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 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1.体块: 一组砖砌体 一组白色金属方格构架 一组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东北角上的植物平台。 2.网格: 大学所在的哥伦布城市网格 大学自己的网格 3.布局: 中心式 两套网格的相互作用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城市网络 系统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哥伦布市会议中心
时间:1993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把它作为一个更大规模的更具公共性的机遇来探索长探索与现代大都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质 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纪念碑,一个位于公共之间的建筑,一个处理动态 的现代生活中的微小事物的场所。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创作浅析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创作浅析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创作浅析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8月11日-),出生于新泽西州,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

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设计评论家。

著作有:Moving Arrows、Eros and Other Errors和Houses of Cards等,另外,彼得·艾森曼还是美国著名杂志《Oppositions Journal and Opposition Books》的编辑和作者,他还在世界上著名的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筑学方面的论文。

因其碎片式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

虽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议。

他在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

他与欧洲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

哲学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有很关键的影响。

艾森曼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者(即“建筑界5巨头”之一),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是首位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中的一部份的建筑师。

1980年,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写作和设计并做出令人敬仰的理论工作后,艾森曼将他的专业经验集中在建筑学方面。

他设计了大量的原型项目,其中包括大面积的住宅、城市设计规划、教育器材的设计以及许多私人住宅。

1993年,俄亥俄州哥伦布市耗资6500万美元的会议中心攀行了动工典礼;1996年,耗资3500万美元的阿伦诺夫中心(Aroff Center)动工。

彼得艾森曼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

彼得艾森曼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一.彼得艾﹒艾森曼简介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

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设计评论家。

二.彼得﹒艾森曼的建筑特点彼得艾﹒埃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埃森曼早期的建筑涉及从相关语言之间的细微联系到建筑本身的底层结构,后来的工作显示了他对“非人性化”观点的同情。

埃森曼设计的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确定,在预先安排的内容中形成一种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

三.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1.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虚拟为艾森曼找到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投资方种种苛刻的要求使他不厌其烦,艾森曼情愿让自己活在幻觉之中,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于是他开始找寻全新的表现方式,几条曲线组成的面、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动态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分——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

那是些怪物,像工业设计中的某一个零件,线条繁复、用意隐晦,也许电脑的硬盘才是它们永恒的归宿。

从水晶几何学中获得的灵感,他把建筑当作了切割机下的钻石毛坯,舒适指数之类的问题他是不屑一顾的,制图法模仿建筑运动的轨迹、瞬时的静止和体量的变化,就好像建筑也是有生命的。

同时这又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只有结构、建筑语言、隐喻和点、线、面、体的组合被单独拿出来分析,人为因素被排斥在决策圈之外了。

电脑设计的迅猛发展为艾森曼的建筑实验提供了契机,在与塞林考德的访谈中,艾森曼强调电脑对于他的重要性,它使原本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使得无法想象的建筑形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设计创新的经典评埃森曼的《10座经典建筑》及其形式分析方法

设计创新的经典评埃森曼的《10座经典建筑》及其形式分析方法

创新点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埃森曼形式分析方法的创新点:
1、独特的视角:埃森曼总能够从一个全新的、富有洞察力的角度来观察和 描述建筑,从而揭示出其背后的设计思想和美学价值。
2、系统性和深度:他的分析方法不仅涉及建筑的形式,还深入探讨了形式 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建筑。
建议方面,我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接触到苏童的作品,尤其是《桑园留念》 这部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 题,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此外,苏童的其他作品也非常值得一读,例如《红 粉》、《米》等,这些作品同样展示了苏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
《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深刻而感人的笔触,揭 示了抗战时期重庆“陪都”的独特社会风貌和知识分子的命运。这部作品不仅具 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独特见证。本次演示将从背景介绍、 深入分析、个人观点和结论四个方面对《寒夜》的经典意义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
《寒夜》以1946年底的重庆为背景,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艰苦的抗战时 期。作为“陪都”,重庆集聚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这个特殊 的环境中努力地生存和工作。巴金在小说中通过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之间的矛 盾,展示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重压下的破裂和他们的命运。
二、深入分析
3、互动性:埃森曼的形式分析方法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这使 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建筑设计中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
个人观点与评价
在我看来,埃森曼的形式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视角,让我们可 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建筑设计。他的分析方法不仅具有极高的理论 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然而,这种方法也要求我们在分析时保持一 种客观和中立的立场,避免过度解读或主观臆断。总的来说,我认为埃森曼的形 式分析方法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索和理解建筑设计中 的创新之处。

艾森曼

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作者简介: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

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设计评论家。

艾森曼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者(即“建筑界5巨头”之一),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

建筑风格埃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埃森曼声明:“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关系。

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

埃森曼早期的建筑涉及从相关语言之间的细微联系到建筑本身的底层结构,后来的工作显示了他对“非人性化”(anti-humanist)观点的同情。

埃森曼设计的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确定,在预先安排的内容中形成一种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

他曾获得无数奖项,包括一个古根海姆学会奖(Guggenheim Fellowship)。

美国文学学院的Brenner奖埃森曼的建造作品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IBA社会住宅、阿朗洛夫设计与艺术中心、House Ⅰ 、House Ⅱ 、House Ⅲ 、House Ⅳ 、House Ⅴ 、House X 、Cannaregio Town Square-House 11A :坎那尓乔市镇广场,住宅11A 、House El Even Odd : EL单双构架住宅、罗密欧与朱丽叶城堡、生化中心、大学艺术博物馆、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和美艺术图书馆、卡内基·梅隆研究所、瓜尔迪奥拉住宅、阿诺夫设计与艺术中心、长宫三洋公司办公楼、大哥伦布会议中心、班约勒斯奥林匹克宾馆、库珀学生公寓、格罗宁根音像馆、布谷办公室、雷布斯多克公园总体规划、恩莫利艺术中心、诺德利奇斯德伦道夫总体规划、巴恩霍夫斯伯利奇——腓德烈斯特劳斯规划项目、麦克斯·莱恩哈特大楼、伊门道夫大楼、马格德堡大马士革广场、克林“遗址”纪念馆、2000年大教堂解构主义建筑1、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在传统建筑体系中,屋顶保护我们的躯体,墙体环绕着我们周围,分割空间,遮风挡雨。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资料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资料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屋顶平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东立面
北立面
剖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时间:1983~1989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位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的 东端入口处, 亦是校园内椭圆形广场中轴线的 一端。州立大学的早期规划以这一中轴线作为 建筑群体围合的基准线。艾森曼有意摆脱古典 中轴线的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视角观察视觉艺 术中心所处的场地。
Peter Eisenman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城市网络 系统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首层平面 两个扭转12.25°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脚手架由两个有趣的三维网格组成, 该展廊将新的展廊和艺术用房与原有的 建筑相连。脚手架的一部分与哥伦布市 的街道相平行,另一部分与校园的网格 相平行。该建筑无论在具体形式上还是 象征意义上都将校园和城市相连。该中 心起着一定意义上的艺术象征作用,这 与当初设想的情形是一样的。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不仅在建筑整体上如此, 许多局部建筑界面、空间的划分也呈现一 种风车状。另外基地的互动网格同时也反 映在建筑的立面造型上这种不在同一坐标 系内的呼应也可以看作是风车构图的一种 延伸。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建筑思想
自治建筑
1、后现代功能主义者或心理性主义者,建筑是自 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 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他们,让他们以自己 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 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有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 能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作品特点: 明快简单,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 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建筑理论: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 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另一部分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 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三个阶段
1、早期的形式主义解读(意大利特拉尼)和 “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 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及维克斯纳视觉艺术 中心等建筑的抽象图案,如融入“场域”的关 注。 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 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 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
作品赏析
网格
剥落
(住宅X号)
(维克斯( BLF软件公司总部 )
住宅X号
合理利用地形斜坡, 自然风景穿过房 子,将其分为四 个部分,缩小了 建筑的尺度 方法:梁板柱结构、 不确定的扭转、 立面的正面性 自主的建筑:梁和 柱从成承重逻辑 中脱离出来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BLF软件公司总部
在定义两种状态 的时候,计划 由两个不相通 的主题入手: 传统由勾勒传 统印度建筑及 规划的古经书 代表,技术则 由液晶分子组 织代表。
环境:坐落在 现有建筑与 其他相关场 地之间。 基本元素:脚 手架(三维 网格组成)、 景观美化 手法:砖砌体、 金属方格框 架、植物平 台
利用地点的价值,“建筑需要外部参数”通过网 格很好地将建筑融入到外界环境体现了融合“场 域”的理念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讨论:
关于特殊氛围的营造,艾森曼 成了反叛的代表,非传统的尺 度,非传统的布局,没有任何 附加成分,简单的几乎有些单 调。或许正是这样大胆创新的 精神,才是我们创作真正的源 泉所在吧。可贵的反叛精神, 值得学习。 可能由于缺乏 在这种纪念性 场所的经历体验,对于其手法 的可行性和效果不能有更深刻 的体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讨论:
建筑师在处理文脉和建筑的时 候总是会有一些独特的方法, 比如这里,艾森曼就运用了隐 喻的手法,从外形上和基地文 脉呼应,同时又很好的解决了 大体量等等现实问题,使得建 筑在呼应环境的同时保持了自 身的特性,拥有了自身的价值, 值得借鉴。 艾森曼由框架到网格再到更加 复杂的无定型的钢结构是解构 主义思想的深化还是高科技手 段在建筑表达方式上的直接体 现?或者二者兼有? 生活的本质和纪念碑的意义又 是如何在建筑中左右着建筑师 的决定?
c.室内 一条600英尺长的室内街道,从入口一直通 到舞厅。把各会议室和大跨度的展览厅分开 来,并成为该中心的主要公共集散空间。 d.形体 复杂,钢结构设计困难 抓住开放基地不断变化的性质和附近住宅区 的特征,把建筑分成条条弧线的束状体,以 一种形象的方式既影射了基地旁边的铁路现 状,又表达了信息时代的特征。 室内街道
2009-2010学年外建史学习总结
EISENMAN
ARCHITECTS
解读彼得·艾森曼和他的建筑哲学
生于1931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 学习建筑,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 士学位,在剑桥攻读博士的3年时间中, 关注于当代哲学、符号学、语言学、 心理学等最新的理论发展。以哲理思 辨的眼光观察、体验和创作着建筑. 1957年加入格罗皮乌斯的建筑设 计事务所,对于现代主义具有直接和 深刻的认识。 1967年,他在纽约成立著名的 “建筑与都市研究所”,成为新现代 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中 心。在这个研究中心担任负责人直到 1982年。 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 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 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解构主义建筑是80年代晚期出现的一种较为激进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判学派,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作品是开放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永远是未完成、不确定的。

解构主义的哲学观,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影响也是深远的;所提出的通过“移心”的方式,从而消除建筑的中心,达到解放人的意志,使其得到自由的解放。

彼得-埃森曼,当今前卫的建筑师,在美国建筑界的评价很高,代表作品有辛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

他认为建筑的设计是一个排除个人和文化因素过程,建筑形式是一种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化而来,强调建筑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埃森曼的实践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早期是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的形式主义解读和“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研究。

2、中期的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州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形如何融入复杂关联的“场域”的研究。

3、近期是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几何的研究探讨。

彼得-埃森曼通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回应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对其思想研究和分析列举了以下几个关键词:1.非建筑通过对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的研读,埃森曼把“纯建筑”理念下的建筑空间视为一种形式的游戏,从空间的形式入手的“中间”,只是最后刻画而成的建筑的内容。

如从海滩周边的容器和空间的“之间”概念生成的海滩别墅形式,或者是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生成某个物理研究所的形式,又如采用银河星系的概念生成天文研究所等。

通过一系列的分解和破碎来表现“无中心”、“非建筑”、“非否定”、“非存在”和“反构成”等各种概念。

埃森曼还通过实践表明,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建筑。

2.之间埃森曼所追求的“之间”,是解构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白色派建筑浅析

白色派建筑浅析

在埃森曼的建筑思想中,他将 梁、柱、墙体、空间作为线、面、 体三个系统,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 组成一个建筑。所以,最终的建筑 是在一定的逻辑下自然而然出现的。 就像是文字和标点符号,在一定的 逻辑下,组成一篇文章。更通俗地 说,就像搭积木,只要按照一定的 规律,结果是自然出现的。对于缺 乏经验的设计者来说,这种设计方 法避免了对着平面图和剖面图殚精 竭虑,最终还与预想结果相去甚远 的尴尬。这种思想是非常超前的。
发展
这些建筑师的作品得到了许多美 国重要建筑评论家的赞赏和推崇,在 会后还出版了《五个建筑师》,对这 五个建筑师的设计进行了介绍。这以 后,“纽约五”迅速扬名,并对世界 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个建筑师》(1972)封面
白色派标志着现代建筑的兴起、发展以及变化,并且受到 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伴其与时共进,成为其在建筑领域的实 践。他们坚信现代主义的内核仍然具有生命力。可以通过对现 代建筑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来进一步加以发展,这与后现代主义 对现代主义的否定截然不同,但是当时他们的努力仍旧在探索 的过程之中,很快就被后现代主义日渐高涨的声浪掩盖住了, 一直到二十年后,当一种被称为“新现代”的以复兴早起柯布 西耶现代主义为特征的建筑思潮形成之后,人们才更加清楚地 一试到他们的探索的重要价值。
6号住宅
彼得·埃森曼
项目名称:House VI 建筑师:彼得·艾森曼 项目地点:康涅狄格 康沃尔 项目年份:1972年—1975年
彼得埃森曼的作品注重建筑逻辑,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他擅长结 合各种其他学科知识,应用在他的建筑中,比如拓扑几何学、麦卡托 网格、生物学等。此处介绍六号住宅(House VI)。
地势分析
公路望住宅
顶层平台
从三楼俯瞰
二楼起居室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课件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课件

设计特点:空间、形式、结构、材料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空间
形式
结构
材料
彼得·艾森曼注重建筑 的空间关系和流动性。 他通过巧妙的空间设计, 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功能 区域,使建筑内部空间 与外部环境相互渗透。
艾森曼的作品形式多样, 既有几何形态的抽象表 现,也有对自然形态的 模仿和转化。他善于运 用点、线、面等基本元 素,创造出独特的建筑
彼得·艾森曼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现代 主义的简洁、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 特点。他注重建筑的结构和空间关系, 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
艾森曼的解构主义风格体现在他对建 筑结构和形式的颠覆性处理上,打破 传统建筑形式的约束,创造出更加自 由、动态的建筑形象。
艾森曼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尝试将历史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历史意义和现代感的建筑。
毕业后,他加入了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的工作室,并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 的规划和设计。
1957年,艾森曼与四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PEI建筑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的 职业发展道路。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哲学与思想
艾森曼认为建筑应该是一种艺术和技 术的结合,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空间 感。
艾森曼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历史和文 化的思考,他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和材 料来创造出具有历史感的建筑。
形式。
艾森曼注重建筑的结构 设计,通过结构的变化 和重组,创造出具有张 力和动态感的建筑形象。 他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和 新型材料,实现结构的
创新和优化。
彼得·艾森曼在材料选 择上注重质感和视觉效 果。他善于运用混凝土、 玻璃、钢材等现代建筑 材料,通过材料的对比 和组合,创造出独特的 建筑风格和视觉效果。

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

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
形体复杂钢结构设计困难抓住开放基地不断变化的性质和附近住宅区的特征把建筑分成条条弧线的束状体以一种形象的方式既影射了基地旁边的铁路现状又表达了信息时代的特征
彼得·艾森曼和他的解构主义代表作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思想: •使建筑从场地本身 发展出来 •利用地点的价值, “建筑需要外部的 参数,建筑只有在 环境的框架中才能 有意义。” •使建筑构件延展 新的用途。与解构 的概念相契合。
•中心的设计包含了白色金属方 格来代表鹰架,以表示未完成 的感觉,带有解构主义建筑的 味道。
哥伦布会议中心
思想: • 探索场所与现代大都 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 质之间的关系。 •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 发组织能力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 新的纪念碑,一个位 于‘之间’的公共建 筑,一个处理动态的 现代生活中微小事务 的场所”。
场地的西侧为校园内道路,较 为僻静,北侧建筑与绿化空间相 互穿插,使艺术中心的与环境相 融合。 艺术中心与绿化景观同时使用 一种错位的风车状构图手法,使 空间进一步动态发展。
入口位置
通常建筑师对原有 建筑采用一种表象的 协调如控高、层数、 材质与色彩的呼应。 而艾森曼采用“切入” 的手法处理基地。视 觉艺术中心穿插于威 格厅与莫森报告厅之 间,保持了原有椭圆形 广场的开阔。 原有建筑被进行了 “切角”。使原 本 独立的视觉艺术中心 与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集中式的布局顺应了 狭小、限制多的场地, 为形成丰富而严谨的 建筑空间创造了前提。
平面布局:中心式
两套网格
校园轴线 城市道路
中心式 视觉艺术中心 位于校园的东 端入口处, 亦 是校园内椭圆 形广场中轴的 一端。艾森曼 在这个场地中 所做的艺术中 心有意摆脱中 轴线韵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 角度观察视觉 艺术中心所处 的场地。

建筑师——艾森曼

建筑师——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一艾森曼生平简介彼得•埃森曼1932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纽华,1955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建筑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相继获得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

另外,他还被授予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美术名誉博士。

还有美国建筑师学会颁发的1991年度国家荣誉奖。

二艾森曼的建筑作品最早的作品是从1967年开始的,艾森曼的建筑作品了表明这些建筑不属于任何人和任何具体的内容,他以号码来命名它们。

住宅I-VI作品(1968 -1975年)住宅X作品(1975年)旅游金融中心(1986年)IBA社会住宅(1987年)阿朗诺夫设计及艺术中心(1988年)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1989年)小泉三洋办公大楼(1990年)埃默里大学艺术中心(1991年)nunotani办公楼(1992年)哥伦布会议中心(1993年)世界大惨案受难者纪念场(1996年)三核心设计体系艾森曼声明:“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关系。

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

艾氏建筑总是呈现出复杂暖昧的结构关系、丰富多变的体穿插。

然而这些若似非理性的建筑却是建立于严谨多样的理性设计手法之上。

艾森曼《图解日记》一书是其对自身设计经验的回顾。

结合艾森受在书中对图解内在性的归纳以及笔者对其作品的分析, 在剖析视觉艺术中心之前有必要对互动网格、尺度的消解、立方体、形、风车构图等核心体系进行阐述曰。

当然艾氏的手法远不止如此本文所述均与视觉艺术中心相关,诸多手法汇聚成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互动体系形成艾氏固有的设计核心。

在维克斯纳创作过程中,1 互动网络通过解位《引获褥信息并引入相关的另一系统形成互动网格, 是艾森曼的设计手法之一;2 尺度的消解艾森曼将分形几何看作是传统几何学的拓延与发展并在一系列的建筑中运用一种叫做比例缩放的手法。

-埃森曼住宅2号

-埃森曼住宅2号

经典建筑分析---埃森曼住宅2号一、个人背景彼得・埃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作为著名的“纽约白色派”五人之一,埃森曼70年代开始在建筑界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在设计上讲究理论依据。

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为解构主义摇旗呐喊,对于解构主义登上历史舞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背景埃森曼住宅2号是由著名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于1969-1970年设计并建成于美国佛蒙特州哈德威克市。

在住宅2号中,埃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不难看出,埃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

他所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空间节奏,而非功能。

建筑在埃森曼的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二、建筑言论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埃森曼将诺曼·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作为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

这一理论落实到埃森曼的建筑语言中,就是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

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住宅2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设计思想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在他70年代的系列作品《住宅1号》、《住宅2号》和《住宅3号》中,虽然还没有90年代那么极端,但已体现出艾森曼独特的艺术信仰: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形式,艾森曼情愿以牺牲住宅的使用面积为代价。

《住宅2号》的柱廊可以看作是向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埃致敬,但也不尽然,它更像是暴露在外的骨骼。

埃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埃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Company Logo
2.设计手法
网格:具体表现建筑的重要性质——格网、轴线之类 轨迹追踪:埃森曼对于“踪迹”的诠释,就是被脚带 出、留在脚上的沙子的随机状态。 剥落——先在性比喻——缩减到与功能泡泡图里那些 相当的程度。 重叠
Company Logo
2.设计手法
格网加减法
从一个纯粹的形式上削减一些体积,可以创造凹入的入口、 良好的内庭空间,或者用垂直的和水平的凹入表面来遮 挡窗洞。
话说大师?所获奖项与荣誉列表2004获第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2003获罗马塞佩扎大学建筑学荣誉博士头衔获西班牙进步建筑设计奖2002获纽约科赛尔大学艺术类卓越校友奖2004获第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2003获罗马塞佩扎大学建筑学荣誉博士头衔获西班牙进步建筑设计奖2002获纽约科赛尔大学艺术类卓越校友奖加利亚城市规划作品获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石狮奖2012奥林匹克会馆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一等奖2001获美国艺术联合会荣誉奖章获库博海威特国际建筑大奖1997获纽约普兰特机构最佳艺术荣誉博士头衔加利亚城市规划作品获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石狮奖2012奥林匹克会馆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一等奖2001获美国艺术联合会荣誉奖章获库博海威特国际建筑大奖1997获纽约普兰特机构最佳艺术荣誉博士头衔companylogo1
Company Logo
1.话说大师 所获奖项与荣誉列表
2004 2003 获第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 获罗马塞佩扎大学建筑学荣誉博士头衔 获西班牙进步建筑设计奖 2002 获纽约科赛尔大学艺术类卓越校友奖 加利亚城市规划作品,获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石狮奖 2012奥林匹克会馆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一等奖 2001 获美国艺术联合会荣誉奖章 获库博海威特国际建筑大奖 1997 获纽约普兰特机构最佳艺术荣誉博士头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创作浅析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8月11日-),出生于新泽西州,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

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设计评论家。

著作有:Moving Arrows、Eros and Other Errors和Houses of Cards等,另外,彼得·艾森曼还是美国著名杂志《Oppositions Journal and Opposition Books》的编辑和作者,他还在世界上著名的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筑学方面的论文。

因其碎片式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

虽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议。

他在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

他与欧洲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

哲学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有很关键的影响。

艾森曼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者(即“建筑界5巨头”之一),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是首位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中的一部份的建筑师。

1980年,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写作和设计并做出令人敬仰的理论工作后,艾森曼将他的专业经验集中在建筑学方面。

他设计了大量的原型项目,其中包括大面积的住宅、城市设计规划、教育器材的设计以及许多私人住宅。

1993年,俄亥俄州哥伦布市耗资6500万美元的会议中心攀行了动工典礼;1996年,耗资3500万美元的阿伦诺夫中心(Aroff Center)动工。

1985年,埃森曼先生凭借威尼斯第三届国际建筑双年展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方案获得石狮奖(头奖)。

埃森曼先生是1991年第五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代表美国参展的两名建筑师之一,他的方案被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廊内展出。

埃森曼先生是建筑与城市研究所,(Institute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tudies)——一个建筑批评的国际性思想库——的创立者和前任所长。

他曾获得无数奖项,包括一个古根海姆学会奖(Guggenheim Fellowship)。

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的Brenner奖。

艾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艾森曼声明:“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关系。

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

艾森曼早期的建筑涉及从相关语言之间的细微联系到建筑本身的底层结构,后来的工作显示了他对“非人性化”(anti-humanist)观点的同情。

艾森曼设计的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确定,在预先安排的内容中形成一种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

艾森曼也是一位教育家。

1980年,在经过多年教学、写作和令人敬佩的理论创作之后,他创立了自己的职业事务所专门从事建筑。

如果梳理一下艾森曼的庞杂的言说,我们可以把他那些高深的理论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现代主义是一个根植于客户需要的理性的完美系统,反映了功能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但是从60年代开始,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建筑让人渐感厌烦。

受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者的影响,艾森曼开始质疑现代主义传统,其中最主要的是质疑现代主义秩序所根植的基础。

艾森曼反抗的对象是传统性,这里的传统性不能理解为古老的或古典的。

建筑的传统性是指社会系统性对某一状态(包括形与意)先觉性的肯定并固定其主导地位。

艾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艾森曼曾谈到“我的每个作品都在非常狂热地探求什么是建筑;建筑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建筑象征着什么以及建筑功能是什么,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建筑应该解决的问题。

很多设计建筑的人假定对建筑非常了解,因此就存在了现有的建筑语言。

但建筑的语言是连续的,那么建筑要发展——帕拉迪奥(Palladio)的建筑,并不比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差,他们只是不同而已。

”艾森曼将诺曼·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的生成语法,作为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

语言依据有限的规则可以反映无限的事项,乔姆斯基的语言创造理论提出了“变形生成语法”。

这种“语法”,承载着将规则提取出来并体系化的任务。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模型,将焦点对准了语言结构与语言能力所具有的主体知识,从而生成无限的文本。

乔姆斯基的理论被认为是蹈袭了索绪尔的语言体系和运用语言的概念,但与索绪尔无视语言传达机能,将作为传达单位的文本,从“运用语言”的规定中排除出去的方法不同,乔姆斯基将文本的生成视为重要事项提炼出来。

这一理论落实到艾森曼的建筑语言中,就是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

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

进入80年代后,艾森曼又尝试着从拓扑几何学、麦卡托网格(Mercator grid)等不同领域中借用大量的理论术语,将他们引入自己的建筑作品中。

在“柏林集合住宅”中,他使用了麦卡托网格,将它作为通向考古发掘物的手段。

在“圣地亚哥项目”中,他试图让建筑讨论不在场的问题,以非传统的造型寻求表达意义的其他途径,而不做可见的东西。

在“法兰克福生物中心”的设计过程中,他运用了D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三种机制:复制、转录、翻译,来作为建筑布局的主要构思。

而在今年的杰作“布谷大楼”当中,艾森曼将海底扩大学说(place tectonics)理论作为暗喻加以应用,表现出地球变动产生的裂痕。

由地震所引起的建筑崩塌前的“凝结的瞬间”被记录下来。

艾森曼并非是要单纯地表现所谓“凝结的瞬间”,而是意在强调存在于建筑中的从解读的单一化及含义的必然性等等制约中解脱出来的“内在的时间”。

作为一个后功能主义者或者说新理性主义者,他坚信,建筑是自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它们,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支离破碎的设计潮流出现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在德里达旗帜的鼓舞下,圣莫尼卡学派的弗兰克盖里、埃里克欧文莫斯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伯纳德屈米等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毫无疑问,艾森曼也是其中呼风唤雨、不可忽略的一员大将,他本人也受邀参加了纽约现代美术馆中举办的“7人解构主义展”。

1983~1989年为俄亥俄州立大学设计的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这个设计中,建筑仿佛一把扶梯或者脚手架,又像是某种动物遗骸中的脊骨横卧在大地上。

白色的格架是一个步行的过道,穿过现有的建筑,将校舍和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的城市建筑连接起来,一种典型的艾森曼式设计风格。

他不会孤立地理解建筑单体,过去与未来、都市与校舍、内与外在艾森曼这里获得某种直接的线索,因为这些二元对立之物在艾森曼看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建筑评论家菲利普·朱迪狄欧(Philip Jodidio)曾经问过艾森曼类似的问题“当你自己在建筑中时,你不希望空间很舒服吗?”艾森曼回答说进入他的作品“第一感觉可能是不舒服,然后会觉得迷失方向。

”他希望通过这种不舒适的感觉唤起人们对建筑的关注。

“当你感觉舒服时,你会开始忽视空间;在你感觉舒服的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

”同时建筑批评家肯尼思弗兰肯普顿指出,艾森曼的作品不是一种比喻式的,而是言说式的,通过巧妙的措辞,它们被用来反映最深刻的建筑系统,即生命本身。

艾森曼是个聪明人,他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他的意义就在于他总能在甲方条条框框的要求之外,找到自我的容身之所,在具有有效部分的真实世界和无法读解的玄想之间徘徊,有时候,他也会写实一些,以使自己的投标不至于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

艾森曼与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合著的《唱诗日记》,记录了他们为巴黎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所做的设计的全过程。

那些围绕着柏拉图的唱诗文本所写下的讨论手稿、直言不讳的通信、随笔、草图、效果图和模型,勾勒出一幅怪诞紊乱的建筑和哲学图景。

这本怪诞的书为艾森曼带来巨大的声誉,也标志着艾森曼的设计生涯走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埃森曼是一位让人费解的建筑师。

他喜欢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设计建筑。

埃森曼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原则,将众多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

他所引用的理论高深晦涩,阐释作品所用的名词经常属于哲学范畴而非数学概念。

美国建筑界的元老菲利浦·约翰逊曾对埃森曼作品的难解程度发出这样的感叹:“由于他的朋友多半是美国建筑界从来没听说过的思想家和解构主义者,因此我们无法追踪其哲学思维涉及的范围”。

也就难怪普通读者面对他的作品和阐释——特别是作品和阐释摆放在一起——常常感到如入云里雾里。

解读艾森曼,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观察他自身的变化。

艾森曼不是最好的建筑师,但一定是一位很重要的建筑师。

他总是处在一种先锋的行列,运用自己独到的见解,融合各种领域的知识,将自己对建筑的概念最大化。

艾森曼的从新现代到结构主义,再到解构主义,这种转换的发生,对后人也是一种启示。

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浪潮而存在,建筑师尤其如此。

一个建筑师的成长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很多时候是一个群体的共同演进。

作为一名建筑界的拓荒者,艾森曼也许并不是最好的建筑师,但无可辩驳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建筑师。

艾森曼一直以来凭借前卫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学生和年轻设计师的偶像,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把在他的事务所中做义工都当作是一件荣耀的事情。

中国建筑师受他影响也很大。

深刻的学习设计方法,肤浅的学习设计手法。

在中国“海龟派”的翘楚之中就有多位建筑师都明显地受到他的影响,以至于在国内建筑界有“当设计没有灵感的时候,那就翻一翻艾森曼的作品,去找一些火花吧”这样的话。

艾森曼的建筑符合时代与背景,在现代主义出现问题时考虑了哲学理论,城市和建筑环境的关联,在计算机技术出现时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的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