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案

合集下载

大学微生物学教案模板范文

大学微生物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3)熟悉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未知的精神。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 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教学难点:1.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定义: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

- 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 生物学特性: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代谢旺盛、适应性强。

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

3. 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培养基制备。

- 显微镜观察。

- 细菌的分离纯化。

- 生化实验。

三、课堂练习1. 分析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讨论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提出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 提问: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二、讲授新课1.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发酵、防腐、生物制品等。

- 药物微生物:抗生素、疫苗等。

- 环境微生物: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

2.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 培养基制备。

- 显微镜观察。

- 细菌的分离纯化。

- 生化实验。

三、课堂练习1. 分析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讨论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史1.2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3 微生物的观察和培养技术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代谢2.3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4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2 病毒的复制与感染机制3.3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 病毒与疾病的关系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4.2 真菌的生理代谢4.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4.4 真菌与疾病的关系第五章: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5.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5.2 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5.3 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5.4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联第六章:微生物实验室技术6.1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操作规范6.2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6.3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方法6.4 常见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案例分析第七章:抗生素与抗菌治疗7.1 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史7.2 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7.3 抗菌治疗的原则与策略7.4 抗生素的耐药性与防治措施第八章:感染性疾病8.1 感染性疾病的概述与分类8.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8.3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8.4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与控制策略第九章:疫苗与免疫预防9.1 疫苗的原理与类型9.2 疫苗的研发与接种程序9.3 免疫记忆与疫苗的长期效果9.4 疫苗的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第十章:微生物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10.2 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0.3 微生物病原体的进化与适应机制10.4 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补充说明:微生物的分类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特点包括微小、多样性、广泛分布等。

观察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培养技术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等。

二、细菌补充说明:细菌的形态包括球形、杆形、螺旋形等,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微生物学》教案(共6)

《微生物学》教案(共6)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




异养、自养、兼性自养








04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营养类型及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方式,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和化 能异养型等。
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微生物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定转运蛋白或通道蛋白,以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营养物质 ,如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显微镜
使用前应检查镜头是否干净、光源是 否正常,使用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
免损坏镜头。
离心机
使用前应检查离心管是否平衡、转速 和时间设置是否合理,使用过程中要 注意观察离心机运转情况,如有异常
应立即停机检查。
培养箱
使用前应检查温度、湿度等参数是否 设置正确,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培 养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参数。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涉 及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
02 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涵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 传变异、生态分布及分类进化等方面,体系结构 完整,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03 微生物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具有 广泛应用,对于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教案( 共6)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 • 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 微生物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影响 • 免疫系统与抗感染免疫 • 实验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二、授课对象:XX年级XX班三、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第XX节课)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 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 能够分析和解释微生物实验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 树立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六、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观察和识别。

2. 微生物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 简要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2. 讲授新课:-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3. 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讨论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思考题,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3. 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4.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生命活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分享和提问解答的情况。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作用的的理解和举例。

微生物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制备。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 认识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 培养基的制备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4. 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是如何培养的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以及鉴别和鉴定方法。

3. 互动:学生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操作,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操作能力:学生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备和鉴别鉴定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

3. 认识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2.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3.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代谢产物、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以及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1.2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起源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1.3 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工业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2.1 微生物的形态细菌的形态真菌的形态病毒的形态2.2 微生物的结构细菌的结构真菌的结构病毒的结构2.3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第三章: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3.1 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种类与制备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3.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厌氧培养3.3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第四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4.1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意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4.2 病原微生物与病原性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性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4.3 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感染病的诊断与治疗疫苗研究与制备微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第五章:常见病原微生物简介5.1 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5.2 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5.3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第六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6.1 微生物感染的过程感染微生物的入侵与繁殖感染引起的病理反应6.2 免疫反应与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记忆6.3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的关系微生物如何逃避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在微生物清除中的作用第七章:微生物药物7.1 微生物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7.2 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耐药性的定义与成因耐药性对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影响耐药性监测与控制策略7.3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微生物药物的来源与筛选微生物药物的合成与半合成微生物药物的新药研发趋势第八章:疫苗学8.1 疫苗的原理与分类疫苗的原理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8.2 疫苗的制备与接种疫苗的制备方法疫苗的接种程序与剂量疫苗的保存与运输8.3 疫苗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疫苗的应用领域与效果疫苗的不良反应与监测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与加强针第九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9.1 微生物学的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9.2 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克隆与表达9.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疫苗研发与生产微生物药物的筛选与评价第十章:医学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微生物组学与微生物菌群研究微生物组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微生物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生物菌群的调控与干预策略10.2 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免疫诊断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10.3 微生物学的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微生物引起的个性化医疗需求微生物学的精准治疗策略微生物学在个体健康维护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微生物的分类与定义微生物分类涉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理解这些分类及其代表性例子是基础。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教案标题:微生物学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理解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生长特性;3. 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4. 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3. 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4. 常见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5. 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微生物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2.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讲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包括温度、pH值、氧气需求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不同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

第三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包括无菌技术、培养基的制备、菌落计数等。

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和观察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和菌落特征。

第四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讲解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包括发酵、抗生素生产、污水处理等。

3. 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潜力和挑战。

第五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应用,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进行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和分享实验中的观察和结果。

3. 进行课程回顾和总结,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学的理解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能力。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的历史。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微生物的概念和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和事。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以讲授为主,实验教学为辅。

[教学内容]§1 微生物概述一、微生物的概念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microbe,microorganism)非分类学上名词,来自法语"Microbe"一词。

通常是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这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因此,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它们的大小和特征见表1.1所示。

但是有些例外,如许多真菌的子实体、蘑菇等常肉眼可见;相同的,某些藻类能生长几米长。

一般来说微生物可以认为是相当简单的生物,大多数的细菌、原生动物、某些藻类和真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即使为多细胞的微生物,也没有许多的细胞类型。

病毒甚至没有细胞,只有蛋白质外壳包围着的遗传物质,且不能独立存活。

表1.1 微生物形态、大小和细胞类型2、 生物中哪些是微生物?。

又发现极):一类 ,他又把三界(域)改称为:Bacteria(细菌)、Archaea(古生菌)和Eukarya(真核生物)。

并构建了三界(域)生物的系统树。

物生三、微生物的特点生命基本特征:生命通过它的耐久性、适应性、它的生长及修复的能力和它的繁殖而延续下去,这是生命的基本的和普遍的特征。

新陈代谢,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是一切生命的另一基本特征。

控制与调节,是生命的又一基本特征。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大小以um计,但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大,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和环境信息接受面。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doc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doc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doc目录•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代谢与调控•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01微生物学概述Part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形态和结构特征,微生物可分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八大类。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微生物学的研究意义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研究微生物不仅有助于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开发新的生物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微生物进行酿酒、制酱等生产活动。

到了17世纪,列文虎克首次用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的存在。

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等人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奠定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

20世纪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目前,微生物学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医学、农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分子水平。

同时,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微生物学的现状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02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Part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学科教案微生物学

学科教案微生物学

学科教案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学科教案【导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小生物体及其形态、结构、功能、生活方式与应用的学科。

它涉及广泛的生物领域,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的研究。

本教案将以细菌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实验技术和应用领域,并设计一节教学实践活动。

【学科概述】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及其在生物、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这些微生物体具有微小、简单和快速繁殖等特点,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1 细菌:形状多样,单细胞结构,无真核器官,具有多样的代谢途径,如光合作用、厌氧呼吸等。

1.2 真菌:单细胞或多细胞结构,一般为菌丝状,不具备光合作用。

1.3 病毒:非细胞体,具有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壳构成,必须寄生在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

1.4 原生动物:单细胞结构,通过假足进行运动和摄取营养。

2. 微生物的生理活动:2.1 营养方式:光合和化能两种。

2.2 微生物的代谢过程:细菌和真菌分解、合成物质的能力;病毒利用细胞器进行自身复制。

3. 微生物实验技术:3.1 培养方法: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培养基选择等。

3.2 菌落计数:通过平板计数法和液体测定法计算微生物的数量。

3.3 微生物鉴定: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4. 微生物学的应用:4.1 环境控制:利用微生物降解有害物质,如污水处理、废物处理等。

4.2 产业应用:微生物发酵产生工业原料,如酒精、乳酸、醋酸等。

4.3 医学应用:微生物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疫苗的生产和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

【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实验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
微生物的基因调控是指其基因表 达水平受到内部或外部因素调节 的过程。这些调节因素可以影响 转录、翻译或蛋白质活性等层面 ,从而实现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的 精细控制。
基因互作
微生物的基因互作是指其基因组 中不同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的过程。这些互作可以涉及代谢 途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和应 激响应等方面,对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的发展
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并创立了微 生物的纯培养技术,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 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入。
微生物学的研究意义
揭示生命本质
微生物作为最简单的生命形式之一,是研究生命 本质和生命起源的理想材料。通过对微生物的研 究,可以深入了解生命的遗传、代谢、生长和繁 殖等基本过程。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
抗生素
许多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如青 霉素、链霉素等,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
酶制剂
微生物产生的酶制剂在食品、纺织、 造纸等工业领域有广泛应用,如淀粉 酶、蛋白酶等。
有机酸
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有机酸可用于食品 调味、化工原料等领域,如柠檬酸、 乳酸等。
生物燃料
某些微生物能够利用废弃物或植物纤 维生产生物燃料,如生物柴油、生物 乙醇等。
包括人类和其他动植物体内外 的微生物,如肠道菌群、皮肤
菌群等。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 2
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微生物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各种极端环 境中生存,如高温、低温、高盐、高酸等。
微生物对环境的改造
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能够降解有机物、转化无 机物,从而改变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科目:微生物学1.2 课时:45分钟1.3 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方式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4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小组讨论二、教学内容2.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2.1.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2.1.2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点,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类别。

2.2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2.2.1 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生长。

2.2.2 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其中无性繁殖包括二分裂、芽生、裂解等,有性繁殖包括接合、转化等。

2.3 微生物的代谢方式2.3.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包括异养、自养、厌氧、好氧等。

2.3.2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维生素、酶等,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3.2 讲解:详细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生长、繁殖和代谢方式。

3.3 实验演示:进行微生物实验,如细菌的染色、真菌的培养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看法。

3.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微生物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四、课后作业4.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4.2 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在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4.3 完成练习题:1. 微生物的个体大小一般在多少纳米以内?2.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3.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有哪些?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实验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设计模板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2. 面向学生:本科或研究生3. 学科:生物学4. 学时:2学时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等基本知识。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文献检索等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研究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

二、教学大纲1. 第一节课:微生物学概述-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意义2. 第二节课: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 酵母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微生物的染色与观察3. 第三节课: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 微生物的生理指标4. 第四节课: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微生物的遗传方式- 微生物的变异与进化5. 第五节课: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分离纯化的方法- 鉴定微生物的方法- 微生物的纯度检验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微生物学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知:按照教学大纲,系统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微生物学的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水平。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教案章节:一、微生物学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分类和举例教学活动:1. 引入微生物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体积小、繁殖快、代谢多样等。

3.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并给出具体例子。

教学资源:1. 微生物学简介PPT2. 微生物图片和视频素材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分类的小组讨论教案章节: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和代谢类型。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生长方式2.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如芽孢、丝状等。

2. 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如异养、自养等。

3. 分析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举例说明其应用。

教学资源:1. 微生物生长和代谢PPT2. 微生物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的实验数据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的实验操作教案章节:三、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和遗传方式。

2. 掌握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2. 微生物的遗传方式3. 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如DNA、RNA等。

2. 介绍微生物的遗传方式,如转化、接合等。

3. 分析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如突变、基因重组等。

教学资源:1.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PPT2.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操作教案章节:四、微生物的生态和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掌握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和实例。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微生物的应用领域3. 微生物的应用实例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分解、固定等。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了解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有 助于研究其生长规律、预 测其数量变化,为微生物 的控制和利用提供依据。
遗传物质传递与基因表达调控
01
遗传物质传递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通过复制和转录等方式在细胞间进行
传递。
02
基因表达调控
微生物基因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环境因素、转录因子、表观
遗传修饰等。
03
《微生物学》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础知识 • 微生物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关系 •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 • 实验技能培养与实践操作演示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微生物学定义及研究范围
微生物学定义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 结构、生理、遗传、生态和分类 等各方面的科学。
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水体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藻类、原生 动物等。它们参与水体的自净过程,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
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空气中微生物含量相对较少,但仍有一定数量的细菌、真 菌等微生物存在。它们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也有一定的 影响。
人类活动对微生物环境影响
工业污染对微生物的影响
规和标准。
06 实验技能培养与实践操作演示
无菌操作技术要点示范
无菌操作基本概念
强调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性,解释无菌操作的定义 及目的。
无菌操作技术流程
详细讲解并示范无菌操作的标准流程,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 中的无菌操作要点以及实验后的清理工作。
无菌操作注意事项
指出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提供避免污染的建议和 技巧。
工业废水和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严重影响,甚 至导致某些微生物种群的灭绝。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3.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4.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1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2.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2.1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2.2细菌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3.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3.1真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3.2真菌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4.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4.1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结构4.2病毒的生命周期和复制方式5.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5.1微生物的生态角色和功能5.2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加工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介绍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4.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1引入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1.2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1.3结合实例,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

第二课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2.1介绍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2.2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细菌的形态特征。

2.3实验演示: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第三课时: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3.1介绍真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3.2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真菌的形态特征。

3.3实验演示:真菌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第四课时: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4.1介绍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4.2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病毒的形态特征。

4.3实验演示:病毒的复制方式和生命周期。

第五课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5.1介绍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角色和功能。

5.2利用案例分析,讨论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加工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2024年微生物学教案

2024年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类别。

2.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等。

(2)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氧气、有害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

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培养条件控制等。

(2)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讲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3.实验操作:(1)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

(2)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实验。

大学一年级微生物学基础教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微生物学基础教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微生物学基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及其特征;3. 熟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4.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背景- 微生物学的定义: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

- 微生物学的发展背景: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疾病防治、野外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1.2 微生物的分类- 分类标准:根据细胞类型和生物特征进行分类。

- 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

2.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2.1 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

- 微生物生长曲线:潜伏期、对数期、平稳期和衰减期。

2.2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和芽孢形成。

- 真菌的繁殖方式:孢子形成和有性繁殖。

- 病毒的繁殖方式:寄生生长和宿主细胞感染。

3.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1 微生物的生态作用- 地球生物圈中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

- 微生物在有机物分解和循环中的作用。

-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协同关系。

3.2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 微生物在农业和生物能源开发中的作用。

-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文本和示意图为主要教学手段。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3. 讨论与互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业评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微生物的分类、生长和繁殖方式以及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大学微生物学电子教案

大学微生物学电子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微生物的分类方法。

2. 了解微生物鉴定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常见微生物进行分类和初步鉴定。

教学内容: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 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2. 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3.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二、微生物的分类1. 分类依据:形态、生理、遗传等2. 分类系统:细菌门、真菌门、病毒门、原核生物门等3. 常见微生物分类实例三、微生物的鉴定1. 鉴定原理: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等特征进行鉴定2. 常用鉴定方法: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3. 常见微生物鉴定实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2. 提出问题:微生物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微生物的分类系统有哪些?二、讲授新课1. 微生物学基本概念:介绍微生物的定义、特点、种类和分布。

2. 微生物的分类:讲解分类依据、分类系统和常见微生物分类实例。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几种常见微生物进行分类。

2. 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如何对微生物进行鉴定?2. 提出问题:微生物鉴定的原理是什么?有哪些常用方法?二、讲授新课1. 微生物的鉴定:讲解鉴定原理、常用方法和常见微生物鉴定实例。

2. 介绍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一种微生物进行初步鉴定。

2.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关键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学生对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本节由学生自学,不讲授。

布置思考题:1.2.微生物有哪些共性,其共性的基础是什么?从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举例阐述微生物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目的:细菌是微生物的代表,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开始。

以细菌作为原核生物的代表,侧重讲述原核生物的亚细胞结构、分子结构与细胞功能的关系。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6学时(细菌细胞构造和功能4学时、放线菌和特殊细菌形态构造2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详细讲授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磷壁酸和脂多糖三种功能性大分子的结构、生理功能以及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引入古细菌概念,详细比较细菌细胞壁与古生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介绍四种缺壁细菌的细胞特征和生理特殊性。

讲授革兰氏阴性菌网外膜的结构特点。

通过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结构的比较,解释这两类细菌对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阴离子去污剂、碱性染料敏感性的不同,侧重阐述细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基础研究对应用微生物的意义。

介绍细菌的特殊构造,包括:糖被、鞭毛、菌毛、性毛、芽孢等亚细胞构造及功能,讲授芽孢的结构、生理特点以及在工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节放线菌侧重讲述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以及繁殖方式,比较细菌放线菌细胞结构、形态和培养特征的异同。

强调放线菌资源的应用价值,引入稀有放线菌概念并介绍资源研究近年创新性的方法和研究趋势。

第二节蓝细菌(由学生自学)第三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这些特殊细菌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简述。

侧重比较这三种特殊细菌的形态差异以及鉴别依据。

思考与作业:1.试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并说明这两类细菌对青霉素和阳离子去污剂敏感性不同的原因。

2.生命是缺壁细菌,简述形成原因及实践中的意义。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目的: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微型藻类和原生动物。

本章以真菌作为真核微生物的代表,通过丝状真菌、酵母菌以及大型真菌的教授,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真核生物的结构,真核生物亚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以亚细胞结构和分子结构与细胞功能的关系作为本章的重点。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3学时(真菌概述和酵母1.5学时、丝状真菌和大型真菌1.5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简单讲述比较真核微生物的类群及其生物学特征。

略述真菌细胞壁、膜、等细胞构造。

侧重介绍真菌细胞壁“9+2”结构、真菌细胞质中不同于其它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如膜边体、几丁质酶体、氢化酶体等。

并详细讲述这些亚细胞结构的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酵母酵母是芽殖为主要繁殖方式的一类单细胞真菌。

简述酵母菌的一般细胞形态与构造,以啤酒酵母为例,讲授酵母菌的生活史。

强调酵母菌在工业微生物、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第三节丝状真菌鉴于丝状真菌在工农业中的巨大应用价值,同时其形态特征又是真菌学研究入门的必备基础。

本节作为全章的重点讲授。

着重介绍真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菌丝特化结构,同时引入目前采用形态为主进行的Ainsworth 五个亚门的分类系统。

在此,详细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的培养特征。

第四节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简述大型真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殊形态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思考与作业:1.试理顺染色质、核小体、组蛋白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真菌哪些亚细胞结构与动植物不同,比较功能的差异。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教学目的:病毒与人类相关密切,许多重大疾病来自于病毒的感染。

同时,病毒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重要材料。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并掌握以噬菌体为主的细菌病毒的一般定义、概念、结构、特性、分离方法、复制特点,并以此作为本课程重要的章节。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4学时(真病毒3.0学时、亚病毒1.0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病毒详述病毒的基本形态、构造、化学组分。

同时以烈性噬菌体为材料,讲授烈性噬菌体的繁殖方式。

同时以一步生长曲线作为重点,侧重讲述:1.噬菌体效价测定方法。

2.剖析一步生长曲试验设计的科学思想和严谨性,讲述烈性噬菌体繁殖的主要特征曲线和相关参数。

引入溶源噬菌体概念,比较烈性噬菌体和溶源噬菌体不同感染结果的机制、增殖特点与鉴别特征。

植物病毒与昆虫病毒:侧重讲授两类病毒的感染机制与繁殖特点。

第二节亚病毒详细比较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三种特殊的分子病原体的结构、生理特征、可能的感染机制以及危害性。

思考与作业:1.请设计一试验,如何测定某发酵液中是否存在着溶源噬菌体的感染。

2.查阅文献,阐述动物病毒的增殖方式。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并掌握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基质要求,熟练地利用各种培养基的类型,分离、培养微生物或进行微生物的发酵。

本章重点主要为1)微生物4种营养类型、营养进入细胞方式、选择和鉴别培养基的使用。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略)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主要介绍微生物的4种营养类型,侧重阐明光能异养型微生物的概念和营养特征。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该节为本章的重点。

讲授并比较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移位的营养运动方式。

侧重阐明基团移位作为微生物物质吸收的主要方式和运输的生物学特征。

第四节培养基简述。

以EMB培养基为例,侧重讲述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在微生物快速鉴定、特殊微生物的选择分离中的重要作用。

引入选择培养的主要环节及意义。

思考与作业:1.查阅资料,说明除课本介绍的4种类型外,微生物还有哪些营养进入细胞的方式。

2.请设计分离降解“666”细菌的选择培养基。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教学目的:微生物新陈代谢反映了微生物生命活动有关能量、物质的分解与合成的过程,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本质特征。

是本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能量代谢、独特的合成代谢以及代谢与代谢调节的基本途径、规律、生物学意义以及在工业发酵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8学时(能量代谢学3时;独特合成途径3学时;代谢调控2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拟以下列方面进行讲授:1.简述生物共有代谢途径EMP、HMP和TCA途径。

2.详述微生物特有的代谢途径ED途径,侧重生物学特征。

3.简述微生物好氧呼吸产能特点。

4.以硝酸盐、硫酸盐为例,讲述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产能特点(详述)5.微生物的发酵:简述微生物6种常见的发酵途径;侧重介绍比较同型乳酸发酵与异型乳酸发酵异同点;侧重介绍微生物通过氨基酸的产能Stickland发应二、自养微生物产ATP和还原力1.以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为例,比较自养菌产能特点。

2.光能营养微生物:侧重介绍1)光合细菌定义与类群、2)循环产能机制、3)嗜盐菌紫膜磷酸化机制第二节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第三节:微生物独特的合成途径(侧重介绍)1.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Calvin循环(简述)2.生物固氮(详述):主要介绍内容为1)固氮微生物的类群、2)固氮的生化机制,侧重固氮酶的结构、电子与能量转运、固氮活性测定方法、微生物防氧机制。

3.细菌肽聚糖合成(详述):1)侧重介绍肽聚糖合成全过程、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微生物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由于本节涉及工业微生物代谢工程内容,详述:1.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类型1)酶合成调节包括酶的诱导与阻遏、基因调控-乳糖操纵子、转录调控其它方式等。

2)酶活性的调节包括变构调节、反馈抑制。

2.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1)以赖氨酸生产为例阐明解除反馈抑制的应用。

2)以苏氨酸为例,阐述抗反馈调节突变株的应用。

3)以谷氨酸为例,阐述控制细胞膜渗透性的作用。

思考与作业:1.大肠杆菌是一种兼性厌氧微生物,其产能的机制有哪些类型?2.光合微生物按产能方式包括哪些类型?根据红螺菌科的生理特点,简述该类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

3.以二次生长为例,说明细菌基因表达的正、负调控机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教学目的:微生物生长和控制是微生物研究基本的方法学,是进行微生物研究与应用必备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章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和生长规律;以及利用各种物理化学因子控制有害微生物生长。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4学时(生长测定方法、生长曲线、连续培养2学时;生长影响因素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2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讲授微生物生长的一般研究方法,简述(相关内容试验课讲授)。

第二节微生物生长的规律讲授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详述)。

讲授微生物的连续培养,比较恒浊器和恒化器的工作原理、控制方式以及应用范围的不同(详述)。

第三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简述温度、pH、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四节微生物培养方法概论讲授微生物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的基本方法。

侧重介绍厌氧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和原理。

第五节有害微生物的控制1.灭菌和消毒的相关概念2.高温灭菌(简述)3.杀菌剂、消毒剂和化疗剂:简述常用的杀菌剂和消毒剂、引入LD50、MIC 等概念;以磺胺为例,详述抗代谢类似物的作用机制、抗生素的定义和活性的测定方法。

思考与作业:1.比较恒浊器和恒化器两种连续培养装置工作原理的差异以及实践应用的价值。

2.根据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推测细菌出现抗磺胺药物的可能原因。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异种教学目的: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是微生物最根本的生物属性,反映微生物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

同时,微生物遗传变异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关系密切,也是改造微生物,提高工业微生物发酵能力的基础。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遗传物质、突变机制、诱变育种方法和策略、细菌基因重组的机制等内容。

半章是微生物课程的重点。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7学时(遗传物质2学时;、突变和诱变育种2学时、细菌的基因重组3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遗传变异的基础简述三个经典的遗传试验。

简述遗传物质在不同水平的存在形式。

详述质粒及有关特征。

包括质粒的类型、质粒的特性、质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一、基因突变:计划讲授如下问题:1.基因突变的类型(详述)。

2.基因突变的规律,侧重以影印平板培养法解惑关于基因突变的不对应性问题。

3.详述基因突变的机制,包括碱基置换、移码突变的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4.在染色体畸变中详述微生物转座子的类型、转座机制及研究意义。

5.以紫外线为例,详述紫外线引起突变的机制、通常应用注意的问题。

二、突变和育种:计划讲授如下问题:1.诱变育种应用的意义。

2.诱变育种实际应用必须注意的环节:1)简述诱变剂选择、突变率、2)详述艾姆氏试验及在食品卫生中的应用。

3)详述高效筛选方案的制定及突变株高效的捡出的创新性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