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战例) 得道多助 失助道寡 类推(治国)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 战争需要 “人和”
固国
威天下
治国也需要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一
基础题: 1. 孟子名 ,字 ,他是继孔子之后 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 ”。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3.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 4.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 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 拓展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6.翻译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链接题: 7.哪两组句子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 )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护城河
米,谷,泛指粮食 放弃 甲衣,兵器,武器装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离开
原文
译文
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 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 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古诗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
古诗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佚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及注释【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共8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共8篇)篇1: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摘要:一、引言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解析1.得道:得到人民的支持2.失道:失去人民的支持3.多助:得到外部力量的帮助4.寡助:失去外部力量的帮助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应用1.个人成长2.企业发展3.国家治理四、如何获得道义支持1.诚信为本2.积极履行社会责任3.关爱他人4.弘扬正能量五、结论正文:在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中,有一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道义支持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古训进行解析,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得道,指的是得到人民的支持;失道,则是失去人民的支持。
多助,意味着得到外部力量的帮助;寡助,则是失去外部力量的帮助。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道理:一个个体或团体,如果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道义上的认同,那么在遇到困难时,就会得到众多外部力量的帮助;相反,如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道义上的认同,那么在面临困境时,就会孤立无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个人成长、企业发展和国家治理三个方面来应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原则。
首先,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我们要努力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诚信为本,关爱他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在社会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要秉持诚信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爱员工,弘扬正能量,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在国家治理方面,政府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保障人民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为国家的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
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有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关爱他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在困难面前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1张PPT)
疏通文意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 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 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 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深入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 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 商纣王的故事能够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侯的时候,礼 贤下士,爱护百姓,百姓生活安定,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 心,为后来武王伐纣,西周灭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 敏捷,却不行仁政,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以酷刑残害大臣 和百姓,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的天下。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约前372— 前 思想家、教
289, 战国时期 育家、“亚圣
邹国人
”
仁政” 王道” 民贵君轻” 《孟子》 性善论 ”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 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 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 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 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 “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 第一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孟子将三者之间进行了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 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 译文 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 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 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 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 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 “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儒家经典—《孟子》
富文 有章 文巧 采于 和辩 感论 染, 力语 。言 流 畅 , • 育治内 思学容 想说包 等、括 。哲: 学孟 、子 伦言 理行 、、 教政 • 7 术现传 著存为 作 孟 。篇子 ,及 是其 儒弟 家子 的所 重作 要, 学
•
写作背景
•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 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 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 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 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施行 仁政
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的天气 地理形势有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 的 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攻 之 小城 而 表转折,但是,却 不胜。 夫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解题:
•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 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 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 “仁政”思想。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着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1)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 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 四段?
限制
巩固
征服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展同 现学 你们 的 风 采 吧 !
走进名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 国邹人,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生活在战争 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以天下为 己任,主张行“仁政”统一天 下,即王道治国,提出国君应 该爱护百姓,“得民心者得天 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曾游 说各国宣扬该思想,产生深远 的影响。有“亚圣”之称,与 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 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现存 七篇。
得 道 多 助
失 道 寡 助
人和 在治 国中 的重 要性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举 例 论 证
论据一: 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二: 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而言)
↓
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得 道 多 助 失 道 寡 助
委
域
护城河
甲衣,兵器,武 器装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米粟
放弃 离开 米,谷,泛指粮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天时
不如
而
地利
攻 城 :
环
之
攻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守 城 :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句名言,其含义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这句话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哲学对我们当下的社会和个人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句名言进行全面评估,并试图揭示其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意义。
## 1.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在《孟子》中,此句出自《滕文公上》一篇。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讲述了得道与失道的不同境遇。
得道者能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而失道者则会自食其果,无人助其。
这句名言强调了道义和正义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助中的重要地位,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行为和相互支持。
我们从道义和正义的角度来理解这句名言。
道义和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它对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
得道多助,意味着当一个人行为符合道义和正义时,他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而失道寡助,则暗示了那些背离道义和正义的人,将难以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这种道义观念的宣扬对于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具有深远的意义。
##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在当代社会,道义、正义、互助等价值观念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开思考。
我们可以从社会道德和公平正义的角度考量。
在当今社会,诚信、正义、公平等道德观念一直是我们强调的核心价值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念提醒我们:只有秉持着正义和道义的行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这对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从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角度来思考。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互助与合作成为社会共识。
得道多助的观念提醒着我们:只有用诚信、善良、助人为乐的心去面对他人,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而一旦背离了这些道义和正义,就会发现人际关系的难以维系,甚至会遭到社会的排斥和谴责。
## 3. 个人观点和总结对于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名言,我的个人理解是:它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道德和社会意义,其深刻的内涵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清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清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一句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话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意思是坚持正义,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这一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出处及背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源自孟子与他的弟子公孙丑的对话。
当时,各国之间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孟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说,引导统治者施行仁政,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强调了道义在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性。
二、含义解析“道”在这里指的是正义、仁政、道德准则等。
得道者,即遵循正义、施行仁政、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或团体;失道者,则是违背正义、施行暴政、违反道德的人或团体。
多助,意味着得到众多的支持和帮助。
当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秉持正义,关爱百姓,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时,就会赢得人民的拥护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
这种支持和帮助不仅体现在人力、物力上,还包括人心向背和舆论支持。
寡助,则表示得到的支持少。
失道者往往因为其行为的不正义,导致人民的反抗、其他国家的敌对和孤立。
在困难和危机面前,难以获得有效的援助和支持。
三、在个人生活中的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个诚实守信、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谊。
在遇到困难时,会有朋友愿意伸出援手,提供帮助和支持。
而那些自私自利、欺诈虚伪、损人利己的人,往往会被他人疏远和排斥,在遇到问题时孤立无援。
比如,在一个团队合作的项目中,如果有人总是偷懒、推卸责任,不遵守团队规则,那么他很可能会引起其他成员的不满,导致大家不愿意与他合作,甚至对他进行批评和指责。
相反,如果有人总是积极主动、勇于担当、善于协作,那么他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团队成员也更愿意与他一起工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人际关系中,得道者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1、七里之郭 guō 2、米粟非不多也 s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4、亲戚畔之 pà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3、城 / 非 不 高 也 。
4、故/君 子 有 不 战 ,战 / 必 胜 矣 。
城城墙 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非不坚 坚韧 利锐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而去 离开 之 所守之城 ,是 这 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
•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 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 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施行 仁政
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的天气 地理形势有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 的 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攻 之 小城 而 表转折,但是,却 不胜。 夫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限制 疆界 故 曰,域 民不以 封 疆 因此,所以 震慑 之 界,固国 国防 不以 山溪之险, 威 靠 的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亲戚 到至 极点 畔 通“叛”,背叛 之。多助之至, 内外亲戚 天下顺之。以 凭 天下之所顺 归顺,服从 ,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行仁政的君主 有 或者 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城城墙 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非不坚 坚韧 利锐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而去 离开 之 所守之城 ,是 这 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
•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 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 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 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 译文 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 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 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 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 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 “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板书设计
天时 不如 地利 地利 不如 人和
举例
攻方失利
守方失利 域民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道理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仁政”
;
/ 北京助孕
flp493bej
“不用不用,只要能用就行„„”我急忙解释道。 “爹地妈咪,我回来了。”门开了,一个穿着时尚的女孩迈着舞步进来。 “娇娇,来拜见一下我的客人。”范教授向我介绍道:“这就是我的女儿范娇娇,现年十八岁,爱好艺术创作„„” 我站起身,仔细地端详着眼前的这位女孩,只见她头留短发,眉清目秀,上身穿一连衣短裙,下身穿一刚好过膝的丝袜,脚蹬 学生运动鞋,身背吉它,盛气凌人的样子宛然是一副大小狙的形象。 “来,认识一下,这是从老家来的苏小荷,明天你俩就是同班同学了„„”范教授向女儿介绍起来。 她不屑一顾地撇了我们一眼,冷冷地说:“乡巴佬,你还挺有心计,不到半天的工夫就来我家拍马屁,告诉你,想从我这儿讨 便宜,没门!”说完,便气凶凶向楼上走去。 “站——住!”孙院长生气了,“难道这就是你的待客之道吗?!”客厅里的空气一下子被凝滞了,高傲的女孩低下了头, 呆呆地站在楼道上,悄悄地瞅着客厅里的姥姥,她晃动着身子撒着娇发出急救的信号,“姥——姥——” “这次不行,必须向客人赔礼道歉!”姥姥刚要开口却被孙院长的话挡了回去。事情发展成了僵局„„ “算了吧, 说对不起的应该是我„„孩子是无辜的„„”我不知该说些什么。我不敢去看她,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她就是我的 亲生女儿大荷,我欠她的太多了,也许今生今世也还不完,更不是用一句对不起就能说清的。 “既然客人不怪,你还跟孩子较什么真?”老妇人终于有机可乘了,“我说娇儿,快上楼休息去吧。” 女孩做个鬼脸,偷偷地摆摆手,溜上楼去。 “妈——!你这是在放任自流„„” “你是我亲生亲养的,难道我放任了吗?自流了吗?不要总是抓着别人的小辫子不放,孩子还小,要知道树大自直„„” “好了好了,当着大家的面让人见笑了,我这女儿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冻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知道好歹„„” 范教授那无可奈何的样子无不表示出他们一家人对女儿的疼爱。 临别时,范教授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回家后,一定把我的近况转告我的姑妈,顺便把这件 礼物给我姑妈带去,不要让她为我担心„„” 孙院长把一个厚厚的邮件郑重地托付给肖艳,“本来我们是在半年前就想邮过去的,苦于多年没有了来往,恐怕地址不详„„ 今天见了故人,终于了结了我们多年的心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然而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不胜 者,是 这样看来天时不如地利
也
表判断
。
•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 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 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 译文 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 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 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呀。
城城墙 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非不坚 坚韧 利锐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而去 离开 之 所守之城 ,是 这 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
•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 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 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限制 疆界 故 曰,域 民不以 封 疆 因此,所以 震慑 之 界,固国 国防 不以 山溪之仁政的君主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亲戚 到至 极点 畔 通“叛”,背叛 之。多助之至, 内外亲戚 天下顺之。以 凭 天下之所顺 归顺,服从 ,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行仁政的君主 有 或者 不战,战必胜矣。
•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 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 译文 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 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 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 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 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 “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行“仁政”
看谁背得快?
守 城 :
守方 城 高
池深
米粟多
兵 革 利
攻方
委而去之
地利
不如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 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论点范围
深化主题
主张(结论 主张(结论)
域民
施 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人心
战 争
推及
治 国
固国
仁 政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 主旨 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人和” 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 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 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 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 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 从战争谈起, 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 平天下。 平天下。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读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 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 证方法?
论点: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我知道,但 不告诉你!
城
攻方
攻
而
守方
环
攻
之
不如
天时 地利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