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三次讨论课-学生版(1)课案
2016上学期病生讨论1病例(1)
本科病理生理学讨论课讨论一(注:请同学们课前预习,认真准备,但不鼓励制作PPT)病例1:某男性患者,因呕吐、腹泻伴发热4 天住院。
患者自述虽口渴厉害但饮水即吐。
体格检查:体温38.2 ℃,呼吸、脉搏正常,血压14.7/10.7kPa(110/80mmHg),有烦躁不安,口唇干裂。
尿量约700ml/d。
实验室检查:血清钠151mmol/L ,尿钠25mmol/L治疗经过:给予静脉滴注5% 葡萄糖溶液(3000ml/d )和抗生素等。
2 天后,情况不见好转,反而面容憔悴,软弱无力,嗜睡,浅表静脉萎陷,脉搏加快,尿量较前更少,血压9.6/6.7kPa (72/50 mmHg),血清钠122 mmol/L ,尿钠8 mmol/L。
试问:(1)该病人治疗前发生了哪些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阐述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2)为什么该病人治疗后不见好转? 应如何补液?(3)阐述该病人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与尿钠变化的机制。
参考答案1)治疗前发生了高渗性脱水。
P20.依据如下:①原因:发热,经皮肤丢失低渗液;呕吐及腹泻,经胃肠道丢失等渗或含钠量低的消化液;②患者血压正常,尿量不少提示组织液(细胞外液)减少不明显,不具备等渗性脱水(细胞外液减少明显特征;③渗透压计算公式=2([Na+]+[K+])+尿素氮+血糖,根据患者血清钠可断定患者渗透压必然高于310mmol/L,故可诊断为高渗性脱水2)治疗过程补液量不足,且只补水未补钠,所以不见好转。
补液量应为生理需要量+继续损失量+累计损失量,3000ml/d不足以满足补液需要,发热导致皮肤蒸发水增多,呕吐腹泻未纠正;病人在病因作用下体钠总量减少,血清钠浓度处于高限是因为水钠丢失比例不同,且病因未完全纠正还在继续丢失钠,故应在补液时加入电解质。
3)治疗前病人发生了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口渴中枢兴奋,口渴感明显;因细胞内液水移出细胞,补充细胞外液,故血容量减少不明显,血压正常;ADH分泌增加对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脑细胞脱水,故烦躁不安;治疗后出现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低渗,水向细胞内转移,故病人出现血容量不足和组织液减少表现;尿钠减少为醛固酮分泌增加所致。
生理教研室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培养质量。
为了提高生理教研室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科研兴趣,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提高生理教研室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 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3. 加强教研室内部管理,提高教研室的整体实力。
4. 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科研兴趣,培养一批优秀的生理学教师。
三、活动内容1. 教学研讨会- 主题:探讨生理学教学方法与创新- 时间:每月第一周周五下午- 地点:生理教研室会议室- 参与人员:全体生理教研室教师- 活动形式:邀请知名生理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教师分组讨论,分享教学经验。
2. 科研交流活动- 主题:生理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时间:每季度第二周周六上午- 地点:学校科研楼报告厅- 参与人员:全体生理教研室教师及部分研究生- 活动形式:邀请国内外生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教师和研究生提问互动。
3. 教学观摩与评比- 主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时间:每年第二学期- 地点:各教学单位教室- 参与人员:全体生理教研室教师- 活动形式: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课后进行评课,评选出优秀教学案例。
4. 教学技能培训- 主题: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时间:每月第三周周二下午- 地点:生理教研室会议室- 参与人员:全体生理教研室教师- 活动形式: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教学技巧分享,开展教学技能比赛。
5. 教学论文撰写与发表- 主题:提高教师学术论文撰写能力- 时间:每年第四季度- 地点:生理教研室会议室- 参与人员:全体生理教研室教师- 活动形式:邀请资深编辑进行论文撰写指导,组织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并投稿发表。
6. 教研室管理制度建设- 主题:完善教研室管理制度- 时间:每学期末- 地点:生理教研室会议室- 参与人员:全体生理教研室教师- 活动形式:总结一学期的工作,讨论并修订教研室管理制度,提高教研室管理水平。
生理学集体备课教案3
生理学教案一、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射)、超极化和复极化的概念。
2. 熟悉动作电位曲线的组成及其与兴奋性变化的时间关系。
3. 了解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电压钳实验及其基本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1. 重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2. 难点: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概念三、教学方法设计:首先举例介绍生物电现象,接着介绍生物电的记录方法及结果(胞外和胞内),进而引入静息电位概念,借助物理学手段着重讲授极化、去极化等概念,然后讲授动作电位概念并抓住重点讲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最后用图来归纳、说明动作电位组成及其与兴奋性变化的时间关系四、教具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记录方法(图)1.静息电位RP概念:指细胞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图)极性:内负外正,大小用负值表示大小:神经元:-90mv2.动作电位AP概念:AP是膜两侧电位在RP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图)去极相:去极化超射锋电位复极相:复极化初期后电位复极化后期(负后电位)后超极化(正后电位)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1.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静息时,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细胞膜对K+通透,对Na+不通透,K+外流的形成K+平衡电位。
(表)静息电位是K+平衡电位影响因素:(1)细胞外K+浓度(图)胞外K+浓度升高,静息电位减小(2)钠-钾泵的作用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1)锋电位上升支:去极相由Na+内流形成,是Na+的平衡电位有效刺激→部分Na+通道开放→少量Na+→膜去极化→阈电位→大量Na+通道开放→大量Na+内流→膜内负电位消失,出现正电位下降支:复极相Na+通道失活→K+通透性升高→Na+内流停止,K+外流→膜内电位由正向负值变化→静息电位。
AP的产生实质上是受刺激后Na+ 、K+通道状态改变导致膜对Na+ 、K+通透性(电导)改变的结果。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重点讲解心脏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血管的类型及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 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了解生理条件下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心脏的工作原理,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
教学重点: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心脏模型、血管模型、血液循环图解、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心脏模型,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引导学生学习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讲解心脏的工作原理,结合心脏模型进行演示。
(3)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让学生跟随血液循环图解进行学习。
(4)探讨生理条件下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例题讲解:(1)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是如何产生血液循环的?(2)血液循环过程中,动脉血和静脉血如何交换?4. 随堂练习:(1)绘制心脏结构图,标注心脏各部分的功能。
(2)根据血液循环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血液循环系统2. 内容:(1)心脏结构与功能(2)血管类型与功能(3)血液循环途径(4)血液循环调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心脏的工作原理。
(2)列举三种血液循环调节机制。
2. 答案:(1)心脏的工作原理:心脏通过收缩与舒张,产生血液循环,使血液在全身循环。
(2)血液循环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对心脏工作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生理讨论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人的体液和海水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含量最多,这两种离子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从上表还可以看出,人的体液中各种离子的含量与海水中接近,这一事实可以说明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作用有何异、同?抢救过敏性休克病人时,应该使用肾上腺素?还是应该使用去甲肾上腺素?为什么?(1)①肾上腺素与α和β(包括β1和β2)受体结合能力都很强。
在心脏,肾上腺素与β1受体结合后可产生正性变时和正性变力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多。
在血管,肾上腺素可引起α受体占优势的皮肤、胃和胃肠道血管平滑肌收缩;在β2受体占优势的骨骼肌和肝血管,小剂量的肾上腺素常以兴奋β2受体的效应为主,引起这些部位的血管舒张,大剂量则由于α受体也兴奋,则引起血管收缩。
②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平滑肌α受体结合,也能与心肌β1受体结合,而与血管平滑肌β2受体的结合能力很弱。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性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动脉血压升高又使得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增强,由于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效应,结果导致心率减慢。
(2)肾上腺素可以在不增加或降低外周阻力的情况下增加心输出量,所以可做为强心药。
而去甲肾上腺素在临床上作为升压药。
肾上腺素抢救过敏性休克的作用机制有: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升高血压;松弛血管平滑肌;抑制组胺等过敏物质释放;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
儿茶酚胺类物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前列腺素(如TXA2和PGI2)都对心血管活动具有调节作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各自作用的异同(即在维持心血管活动中各自所处什么样的地位?)。
案例(一)某男性患者,16岁,近来运动后感到极度无力,尤其是在进食大量淀粉类食物后加重。
门诊检查血清钾正常(4.5 mEq/L),但运动后血清钾明显降低(2.2mEq/L),经补钾治疗后症状缓解。
1. 为什么低血钾会引起极度肌肉无力?2. 为什么在进食大量淀粉后症状加重?3. 血钾增高时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为什么?(1)细胞外钾离子浓度下降,钾离子平衡电位负值增大,出现超极化阻滞,兴奋性降低,出现极度肌无力。
【课程思政案例】《生理学》教学案例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教学对象:生物医学工程大二· 总学时:32学时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一)总体思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新工科” 和“新医科”改革背景下医工交叉融合的典型专业,专业目标是培养“懂医学知识的工程师”。
生理学是其中最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了解人体功能、运行和调节机制的唯一渠道,能够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核心课、为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认知基础。
课程团队结合学校、学科特色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医工结合生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围绕“医工思维、临床为本、实验创新”理念,深入挖掘出课程蕴涵的四方面思政元素,即: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专业认同与职业道德、生命伦理与社会责任。
团队教师以临床案例、时政新闻、科技前沿、学科发展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经历等思政素材为载体,凭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巧妙的教学设计、多元的教学手段、超强的亲和力,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充分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达到入耳入脑更入心的目的。
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一)案例名称从肺通气到“战疫”重器(第六章呼吸生理/第一节肺通气的原理)(二)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肺通气动力原理、胸膜腔的生理意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
2. 熟悉呼吸机改善通气障碍的原理。
3.了解人工呼吸、海姆利克急救法及其原理、ECMO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1. 分析问题能力:能运用已学心脏泵血机制原理迁移分析出肺通气的动力,运用肺通气原理类比分析呼吸机的工作原理。
2. 思辨能力:深刻理解肺通气动力与阻力的辩证关系,并能据此分析具体病例中临床症状的原因。
思政目标:1.以临床案例问题导入、最新科研进展和病例讨论环节,使学生认识以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为最终目的的专业本质,激发对科学问题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生理学讨论课2-呼吸、消化、能量代谢、泌尿
疗。 另外,含有碳酸氢钠的口服补液盐的配制是不可以用开水或高温水冲配的,配制 成的液体更不可以加热灭菌,这是因为碳酸氢钠加热会分解(2NaHCO 3 →Na 2 CO 3 +CO 2 +H 2 O),使 HCO 3- 丢失而(凉)开水。 “配制好的口服补液盐放入热水瓶中待用” 的说法也是 不当的。普通的饮用水因不含有机物质,再加上注入热水 瓶时多为沸水, 细菌感染的机会较少,故存放 24h 甚至 48h 后饮用还是比较安全的。口服补液盐含有细 菌的营养物质葡萄糖,再加上配制时容器的转换、搅拌,液体温度已有所下降,而液量 又大大小于热水瓶的容积,以及每数分钟 1 次的开启、倾倒,瓶内液温必然会下降到细 菌大量繁殖的适宜温度(20~30min 细菌即可分裂繁殖一代),腹泻患者服下这种液体 就有重复感染之虞。 口服补液盐另一配方是以枸橼酸钠二水合物 2.9g 代替碳酸氢钠。 此方可以沸水配制,但不宜存放在热水瓶中备用。口服补液盐每次仅服 10~20ml,液温 对患者影响不大,冬季如要加温,则只将服药容器水浴略加温,但基于前述理由,不宜 将热水对入药液中使之稀释。 服用此品应小量多次,每 3~5min 口服 10~20ml,4~6h 内服完所需补液量,一般不超过 3000ml。某些书籍仅简单注以“每次口服 500ml,预防 和治疗急性腹泻造成的脱水”,这种提法是难以达到治疗目的的。 幻灯片 7
中专生理学教案
篇一:生理学教案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理学教案编号:01第一章绪论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的科学。
第一节兴奋性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
新陈代谢(metabolism):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兴奋性(excitability):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一、刺激与反应刺激(stimulus):能为机体感受而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刺激的三要素:刺激的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反应: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反应的表现形式:兴奋、抑制。
兴奋:刺激引起机体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的加强。
抑制:刺激引起机体由相对活动状态转为静止状态或活动状态的减弱。
二、兴奋性的指标—阈值阈值(threshold):又称阈强度,指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具有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三、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第二节人体与环境一、人体与环境二、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称内环境。
只有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稳态(homeostasis):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状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和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二)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aation)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的作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2016上期讨论课1-学生讨论题(1)
案例(二)
32岁女性,近来因吃东西时感觉咀嚼食物困难而 就医,自述咀嚼食物无力、易累,每次进食过程中需 要短暂歇息才能继续。临床诊断为重症肌无力。 问题:
1.正常生理情况下N-M接头处兴奋传递为什么是 1:1的传递?
2.用什么措施可以缓解重症肌无力症状? 2.细胞外液Ca2+减少对N-M接头传递有何影响? 3.ACh是如何引起EPP而引起肌细胞收缩的?
子的含量与海水中接近,这一事实可以说 明____海洋是生命的摇篮_____。
•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作用有何异、 同?抢救过敏性休克病人时,应该使用肾上腺素? 还是应该使用去甲肾上腺素?为什么?
• 儿茶酚胺类物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和前列腺素(如TXA2和PGI2)都对心血管活动具 有调节作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各自作用的异同 (即在维持心血管活动中各自所处什么样的地 位?)。
1.去甲肾上腺素(NA/NE)是α受体激动药,对心脏β1受体作用较弱,对β2受体几 乎无作用。1)对血管作用 激动血管的α1受体,使血管收缩,主要是小动脉和小 静脉收缩。2)心脏 较弱激动心脏的β1受体,是心肌收缩性加强,心率加快,传 导加速,CO增加。3)血压 小剂量静滴,脉压加大;大剂量时,脉压变小。 2.肾上腺素(AE/AD)主要激动α和β受体 1)心脏 作用于心肌、传导系统和窦房 结的β1和β2受体,加强心肌收缩性,加速传导,提高心肌兴奋性。2)血管 激动 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血管收缩;激动β2受体血管舒张。3)血压 兴奋心脏, CO增加,BP升高 4)平滑肌 舒张平滑肌 5)代谢 AE能提高机体代谢。
案例(一)
某男性患者,16岁,近来运动后感到极度无力, 尤其是在进食大量淀粉类食物后加重。门诊检查 血清钾正常(4.5 mEq/L),但运动后血清钾明 显降低(2.2mEq/L),经补钾治疗后症状缓解。 1. 为什么低血钾会引起极度肌肉无力? 2. 为什么在进食大量淀粉后症状加重? 3. 血钾增高时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为什么?
生理知识班会内容记录(3篇)
第1篇一、班会背景为了增强同学们对生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同学们的生理健康意识,本次班会以“生理知识”为主题,邀请了我校校医进行专题讲座。
本次班会旨在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生理现象,普及生理知识,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班会时间及地点时间:2021年x月x日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三、参会人员1. 班主任2. 校医3. 全体同学四、班会流程1. 班主任致辞2. 校医专题讲座3. 同学提问环节4. 总结发言5. 班会结束五、班会内容1. 班主任致辞班主任首先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班会的目的和意义。
她强调,生理知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和掌握生理知识对于我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 校医专题讲座(1)青春期生理变化校医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基本知识,包括身高、体重、性器官发育等方面的变化。
她指出,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生理发展阶段,同学们在这个阶段要正确面对生理变化,保持良好的心态。
(2)青春期心理健康接下来,校医重点讲解了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
她提到,青春期是一个心理和生理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同学们可能会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校医建议同学们:1.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2.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3. 遇到困难时,及时寻求家长、老师的帮助。
(3)性教育知识在性教育方面,校医强调,性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要正确对待性知识。
她介绍了性器官的结构、生理功能以及性传播疾病的基本知识,提醒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性卫生习惯,预防性传播疾病。
(4)生理期知识针对女生,校医详细讲解了生理期的相关知识,包括月经周期、月经量、月经持续时间等。
她提醒女生在生理期间要注意保暖、保持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
3. 同学提问环节在专题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在生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如如何调整作息时间、如何预防近视等。
生理学讨论课(二-学生版(5篇范文)
生理学讨论课(二-学生版(5篇范文)第一篇:生理学讨论课(二-学生版幻灯片1生理学讨论题(二)呼吸、消化、能代体温、泌尿2016年上学期五年制中南大学湘雅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幻灯片2案例一24岁未足月孕妇产下27周的早产儿(正常孕期为37-42周),刚产下就有哭声,但随后便听到呼噜声,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出现低氧血症。
医生立刻实施气管插管并采取一定治疗措施,结果低氧血症得到改善,然后转移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一步观察。
问题:1.医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得低氧血症得到改善?2.如果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对呼吸有何影响?分析:第七个月时,分化出二型肺泡细胞,开始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系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
主要见于早产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导致进行性肺不张。
其病理特征为肺泡壁至终末细支气管壁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
胎儿在六七个月或更后,肺泡2型上皮细胞才开始合成和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因此,早产儿可因肺泡II型细胞尚未成熟,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肺泡极度缩小,产生肺不张,且由于肺泡表面张力过高,吸引肺毛细血管血浆进入肺泡,在肺泡内壁形成一层透明膜阻碍气体交换,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低氧血症是指血液中含氧不足,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同龄人的正常下限,主要表现为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下降。
成人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83~108mmHg。
低氧血症的原因:引起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有:①吸入氧分压过低;②肺泡通气不足;③弥散功能障碍;④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⑤右向左分流。
1.医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得低氧血症得到改善?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中至关重要氧疗包括简易面罩,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
生理教研室活动方案模板(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临床能力。
为了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生理学知识掌握程度。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3.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活动时间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每年安排两次活动,分别在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进行。
四、活动地点学校生理教研室活动室或相关实验室。
五、活动对象生理教研室全体教师及医学生。
六、活动内容1. 学术讲座- 邀请国内外知名生理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生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
- 每次讲座安排1-2名教师主持,并进行简短点评。
2. 教学观摩- 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 观摩课后,进行教学研讨,交流教学心得。
3. 实验技能培训- 定期组织实验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素养。
- 邀请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解和示范操作。
4. 学术沙龙- 定期举办学术沙龙,鼓励教师和学生就生理学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 每次沙龙安排1-2名主持人,引导讨论方向。
5. 科研课题研讨- 邀请校内外的科研人员介绍最新的科研课题,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 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6. 生理学知识竞赛- 举办生理学知识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竞赛形式可以是个人赛、小组赛或团队赛。
7. 论文撰写与发表指导- 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论文撰写与发表指导。
- 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
七、活动流程1. 前期准备- 确定活动主题和内容。
- 邀请专家和教师参与活动。
- 准备活动场地和设备。
- 宣传活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生理学第三次讨论课-学生版(1)课案
生理学第三次讨论课1.试说说突触传递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优劣。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其它类型细胞之间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叫做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电突触:前后膜间隙窄;双向传导无延迟;缝隙连接的孔径较大化学突触:前后膜以神经递质交互,传导由前膜到后膜,有延迟;结构功能不对称,前膜有突触囊泡,内含神经递质,后膜有PSD;前后膜间隙大2.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可双向传导,为何在体神经元上发生动作电位是有方向性的,即大多数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端?在一个细胞中是双向传导的,而在两个细胞中是单向传递的。
所以如果是在同一个细胞中,是可以由胞体传向轴突,如果是两个细胞,兴奋是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前膜,就不能由胞体传向轴突.神经递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必须由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一般认为其中树突能把收到的刺激传出细胞体,轴突能把刺激传出细胞体。
因此神经冲动只能由轴突→细胞体。
不可能由细胞体→树突。
从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角度来看,两个神经细胞间,冲动一般是由轴突传递到树突的,树突是冲动的接受部位,而轴突是传出部位。
所以一般来说冲动的传导是从轴突→树突→细胞体,或者,细胞体→轴突→树突。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轴突可以直接连在细胞体上,这样也是可以产生上面的方向。
如果是单个细胞中传递,是可以按照这个方向来的,不过就不能在细胞间传递了3.动作电位的本质是什么?胞体和树突部分能产生动作电位吗?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生理教研室活动记录内容(3篇)
第1篇一、活动时间:2023年4月15日二、活动地点:生理教研室会议室三、活动主题:生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研讨四、参与人员:1. 教研室主任:张教授2. 生理学教师:李老师、王老师、刘老师、赵老师3. 实验室技术人员:陈师傅4. 在读研究生:张同学、李同学、王同学五、活动内容:1. 开场致辞张教授首先对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研讨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他指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理学实验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2. 实验教学现状分析李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目前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实验设备老化、实验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
他认为,这些问题制约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实验教学方法探讨王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创新做法,如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开放性实验等。
他认为,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刘老师则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下建议:- 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注重实验课程设计,提高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赵老师则强调,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建议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4.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陈师傅介绍了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并提出了以下建议:- 加强实验室设备的维护与更新,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优化实验室布局,提高实验空间利用率;-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有序。
5. 研究生参与实验教学在读研究生张同学、李同学、王同学分别分享了他们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并提出了以下建议:- 增加实验课程难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实验设计;- 发挥研究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带动本科生共同进步。
生理学全部教案文档
第四部分教案赣南医学院医学生理学教研室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体液调节、负反馈的概念.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
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
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反馈控制系统。
反射概念、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机体的内环境。
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机体的内环境 2.生理功能的调节 3。
反馈控制系统难点:1.反馈控制系统 2.前馈控制系统三、教学方法设计:1. 介绍反射的要领,回顾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及反射的种类,结合实例讲授神经调节的特点2。
介绍体液调节的概念和神经—体液调节概念并联系实际分析其调节特点。
3. 从人体功能调节具有自动控制的特征入手,分析人体内的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然后分别以排尿反射和血压的调节为例着重介绍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其特点。
4. 对全章内容进行简要小结。
四、教具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及投影仪五、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生理学的概念及任务1、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function)的科学。
包括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
一切生理学的理论都来自实验。
3.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蛋白质和核酸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至少包括以下三种基本活动。
⑴新陈代谢(Metabolism)⑵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及兴奋性具有对刺激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excitability)。
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阈刺激的倒数(1/threshold stimulation)可以作为测定兴奋性高低的指标.⑶生殖(Reproduction)生物体能产生与自己相类似的个体称为生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第三次讨论课1.试说说突触传递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优劣。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其它类型细胞之间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叫做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电突触:前后膜间隙窄;双向传导无延迟;缝隙连接的孔径较大化学突触:前后膜以神经递质交互,传导由前膜到后膜,有延迟;结构功能不对称,前膜有突触囊泡,内含神经递质,后膜有PSD;前后膜间隙大2.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可双向传导,为何在体神经元上发生动作电位是有方向性的,即大多数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端?在一个细胞中是双向传导的,而在两个细胞中是单向传递的。
所以如果是在同一个细胞中,是可以由胞体传向轴突,如果是两个细胞,兴奋是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向前膜,就不能由胞体传向轴突.神经递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必须由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一般认为其中树突能把收到的刺激传出细胞体,轴突能把刺激传出细胞体。
因此神经冲动只能由轴突→细胞体。
不可能由细胞体→树突。
从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角度来看,两个神经细胞间,冲动一般是由轴突传递到树突的,树突是冲动的接受部位,而轴突是传出部位。
所以一般来说冲动的传导是从轴突→树突→细胞体,或者,细胞体→轴突→树突。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轴突可以直接连在细胞体上,这样也是可以产生上面的方向。
如果是单个细胞中传递,是可以按照这个方向来的,不过就不能在细胞间传递了3.动作电位的本质是什么?胞体和树突部分能产生动作电位吗?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就高中来说,就是细胞控制钠离子钾离子的通过速率,让带电离子形成电位差了。
l.去极化过程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
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复极化过程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便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
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总会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中扩散到细胞内,并有一部分K+在复极过程中扩散到细胞外。
这样就激活了Na+-K+依赖式ATP酶即Na+-K+泵,于是钠泵加速运转,将胞内多余的Na+泵出胞外,同时把胞外增多的K+泵进胞内,以恢复静息状态的离子分布,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如果说静息电位是兴奋性的基础,那么,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而关于这个Na+/K+通道,钠钾泵(sodium potassium pump)又称钠泵或钠钾ATP酶,它会使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当NA+顺着浓度差进入细胞时,会经由本体蛋白质的运载体将不易通过细胞膜的物质以共同运输的方式带入细胞。
胞体和树突表面一样是细胞膜的组成部分或类似结构,都是一个神经细胞的最外层,因此同样具备钠钾泵。
然而兴奋传达到胞体时,树突负责接收信号并传达到细胞内部,胞体表面不产生电流,直到从内部传达到下一个轴突重新产生动作电位。
所以树突和胞体表面的钠钾泵虽具备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却从不参与传递。
电信号的传导,也可以将它看作电流的!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同样也是可以的,胞体(soma)表面有细胞膜,膜内有细胞质和细胞核。
其细胞质又称神经浆(neuroplasm),除含有一般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器、溶酶体等外,还含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等特有的细胞器。
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
突起(processes)分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
树突的机能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并将冲动传到胞体。
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轴突的机能主要是传导神经冲动,能将冲动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或所支配的细胞上。
4.为什么普鲁卡因等局麻药首先是作用于痛觉纤维?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往往产生痛觉,并发生一定的防御反应,这对于机体有保护意义。
疼痛常常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而被临床医生所重视。
长期而剧烈的疼痛还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并影响食欲和睡眠,必须及时使之缓解。
关于痛觉的中枢机制,目前还知道得较少。
下面简单介绍皮肤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1.皮肤痛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出现快痛与慢痛两种性质的痛觉。
快痛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在刺激作用后很快产生,刺激撤除后很快消失。
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明确、强烈而又难忍受的“烧灼痛”,在刺激作用后0.5~1.0秒产生,刺激撤除后还会持续几秒钟,并伴有情绪、心血管与呼吸等方面的反应。
一般认为,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
任何过强的刺激达到对组织产生伤害时,都能引起痛觉,所以不存在特殊的适宜刺激。
在动物和人体实验中观察到,将某些物质(如K+、H+、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涂在暴露的游离神经末梢上均可引起疼痛,这些物质称为致痛物质。
由此设想,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下,组织损伤并释放出某些致痛物质,然后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痛觉传入冲动。
实验证明,传导快痛的神经纤维可能是有髓鞘的Aδ纤维,其传导速度较快,兴奋阈值较低;传导慢痛的神经纤维可能是无髓鞘的C纤维,其传导速度较慢,兴奋阈值较高。
痛觉传入冲动可通过痛觉传导通路抵达大脑皮层的体表感觉区而产生定位的痛觉,也可通过侧支传导经脑干网状结构而抵达边缘系统,引起痛的植物性反应和情绪反应。
临床上可用普鲁卡因等局部麻醉药封闭神经来阻断痛觉冲动传入中枢,也可用吗啡等镇痛药作用于中枢达到镇痛的效果。
2.内脏痛与牵涉痛内脏痛的感受器也是游离神经末梢,其传入纤维走行在植物性神经干中,即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盆神经中。
内脏痛与皮肤痛相比较有下列的特征:①由于内脏感觉神经末梢的分布比皮肤神经末梢稀疏,因此由内脏传入所产生的感觉比较模糊、弥散、定位不精确,有时甚至不引起主观感觉。
产生内脏痛时,也不易明确指出疼痛的确切部位,而且内脏痛比较缓慢而持久。
②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如刀割、烧灼等),一般不引起内脏痛,而脏器的过度膨胀、牵拉、缺血、痉挛、炎症等刺激则能产生内脏病。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身体体表的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例如心绞痛患者常感到左肩、左臂内侧、左侧颈部疼痛和心前区疼痛;胆囊炎症时常感到右肩部疼痛;阑尾炎早期感到上腹部或脐周区疼痛等(表11-1)。
了解牵涉痛的发生规律对于临床诊断有一定意义。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局部应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的药物,能暂时、完全和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痛觉暂时消失。
对各类组织都无损伤性影响。
【药理作用】1.局麻作用及作用机制局麻药对任何神经都有阻断作用,对任何刺激不再引起除极化。
局麻药在较高浓度时也能抑制平滑肌和骨骼肌的活动。
局麻药对神经、肌肉的麻醉的顺序是:痛、温觉纤维>触、压觉纤维>中枢抑制性神经元>中枢兴奋性神经元>植物神经>运动神经>心肌(包括传导纤维)>血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子宫平滑肌>骨骼肌。
局麻药作用于神经细胞膜na+通道内侧,抑制na+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进一步研究发现,局麻药与na+通道内侧受体结合后,引起na+通道蛋白质构象变化,促使na+通道的失活状态闸门关闭,阻滞na+内流,从而产生局麻作用。
来源:考试大2.吸收作用: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1)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初期表现为眩晕、烦躁不安、肌肉震颤。
进而发展为神志错乱及全身性强直-阵挛性惊厥。
最后转入昏迷,呼吸麻痹。
中枢神经抑制性神经元对局麻药比较敏感,首先被局麻药所抑制,因此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
局麻药引起的惊厥是边缘系统兴奋灶扩散所致。
苯二氮类能加强边缘系统gaba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有较好的对抗局麻药中毒性惊厥的效果。
此时禁用中枢抑制性药物。
而中毒昏迷时应着重维持呼吸及循环功能。
来源:考试大(2)心血管系统局麻药对之有直接抑制作用。
开始时的血压上升及心率加快(中枢兴奋),后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传导阻滞直至心搏停止。
中毒后常见呼吸先停止,故宜采用人工呼吸抢救。
【局部麻醉的方法】表面麻醉:又称粘膜麻醉。
用于粘膜表面,借助药物穿透力,使粘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麻醉。
常用于五官科手术。
浸润麻醉:将药物注射于手术部位的皮内、皮下、粘膜下或深部组织中,使其浸润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作用。
用于表浅小手术。
传导麻醉:又称阻滞麻醉。
是将药液注射到神经干周围,以阻断神经干的传导,使该神经干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
常用于四肢、盆腔、会阴、牙手术。
来源:考试大腰椎麻醉:又称脊髓阻滞麻醉,简称腰麻。
药液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以阻断脊髓神经根的传导,产生较大范围的麻醉。
适用于中下腹、下肢手术。
硬膜外麻醉:药液注入硬膜外腔内,沿脊神经根扩散至椎间孔,以麻醉脊神经根。
适用于上下腹、下肢手术。
但因用量大,要防止误入蛛网膜下腔。
[不良反应]除由于品种不同,耐受性差,过敏等外,均与用量相关;常由于超量、吸收快或误注入血液循环以致血药浓度偏高。
1.少见的不良反应有①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偶见于丙胺卡因等少数几个局麻药;②视力模糊或复视,惊厥或抽搐,寒颤或发抖,眩晕和耳鸣,异常地兴奋烦躁甚至昏迷,不寻常的呕吐、多汗、低血压、心动过缓,多数是血药浓度偏高中毒的先兆;③皮疹或寻麻疹,颜面、口唇或咽喉肿痛等,属于过敏反应;酯类药物远比酰胺类药物为多。
2.注射给药时全身性不良反应可有:头痛或背痛,大小便失禁,性欲减退,肢端麻木尤其是下肢为重,呼吸急促或困难,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3.牙科局麻中可有迁延持久的口唇麻木、震颤或浮肿。
来源:考试大4.局麻药液中加入肾上腺素,可出现:头晕或头痛,胸痛,血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