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梁的弹塑性弯曲与塑性极限分析

合集下载

梁的塑性设计

梁的塑性设计

red 3
2
2
解释:
钢材实际应力—应变关系不是完全弹塑性,而是
具有强化阶段(σs≥fy)。截面上弯距和剪力都大时,
很快进入该阶段,使极限弯距≥Mp。
所以只要满足上式,V的存在不会降低Mp,甚
至提高Mp。
这已经在许多试验中已证明了。
5. 塑性设计中的其它要求
《钢结构设计规范》 9.3.4:
4.1 抗弯强度
M x Wpnx f
Wpnx—对x轴的净截面模量;Wpnx=S1xM x xWnx f
4.2 抗剪强度
受弯构件的剪力设计值V假定全部由腹板承受, 并满足:
V hw tw f v
?:根据钢材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准则,受弯 构件截面同时受弯距、剪力作用时,剪力将使截面 的极限弯距降低。 联系:复杂应力作用下的钢材的屈服条件
5.10 梁的塑性设计
1. 塑性设计的概述
1.1 概念
塑性设计是指对超静定结构(如超静定梁和框 架等)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采用荷载设计 值,考虑构件截面内的塑性充分发展及由此引起 的内力重分布,用简单的塑性理论进行分析。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规定:塑性 设计用于不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固端梁、连续梁 以及由实腹式构件组成的单层和双层框架结构。
1.简支梁的轴力N。 2.轴压构件中△M=Pe。
P
e
1.2 举例说明
由虚位移原理:
16M u M( qu 2 u 2)= qu l / 2 l
=l

12 M e,得: qe 2 l
qu 4M u qe 3M e
σ σu σy
线 曲 际 实 的 化 简

梁的弹塑性弯曲

梁的弹塑性弯曲

4 M e 2bh Pe ss l 3l 弹性极限载荷
s
ss
ss

s
4
三.弹塑性阶段(约束塑性变形阶段)
M s Me
he
塑性区扩展
h/ 2
ss
z
M s 2b s x zdz 2b s s zdz
0 he
sx
he h / 2
zs s M s 2b zdz 2b s s zdz he 0 he
P
o
x
Me he2 Ms 34 2 2 h he 1 2 P (l x ) 3 h 2 Pe l
x l
z
Ms M p
M Pp l Me Pe l
Pe 2 Pp 3
Mp ss
Me
h/ 2
l 3
z ss
11
x
bh2 MP ss 塑性极限弯矩 4 3Me Mp 2 4 M P bh2 PP s s 塑性极限载荷 l l
ss
h/ 2
PP M 2
Pe l l 2 Me 4
l 6 确定塑性区位置
z ss
8
• 塑性铰:在全塑性阶段,跨中截面的 上下两塑性区相连,使跨中左右两截
h/ 2
he
z
ss
P x l/2 z
bs s Ms 3h2 4he2 12


l/2
o
bh2 Me ss 6
Me Ms 2
he2 3 4 h2
5
三.弹塑性阶段(约束塑性变形阶段)
M s Me
塑性区扩展
ss

弹塑性力学10-6梁模型计算圆板和环板的塑形极限载荷(精)

弹塑性力学10-6梁模型计算圆板和环板的塑形极限载荷(精)

r
o b
解:
o
z
r
b r a
z
a
m= 2Mp
2rM r 2 r b M p
2 r b r b 2rrq 2bq r b 2bq
b r b r 2b Mr 1 M p q r 6r
2
2
2
3
r
o
解:
o
z
r
r a
a
z
2rM r 2rM p r r 2rq 2 3
m= 2Mp
qr 2 Mr M p 6
Mr
r a
qa2 M p M p M 支圆板:
Mr
r a
0
ql 6
Mp a2
例题2:半径为 a 的简支环板,内半径为 b ,受均布载荷 q 作用,圆板单 位塑性极限弯矩为: Mp ,求塑性极限载荷。 2rq q
i 1
ai bi
( n 2) 2n 2 n
Pl M P cota i cot b i
i 1
n
正多边形(集中力作用在板中心): a i b i
( n 2) 2n 2 n
Pl M P 2 tan
i 1
n

n
Pl 2nM P tan
r
o b
解:
o
b c a
z
a
m= 2Mp
z
2 r b M p brc 2rM r 2 r b M p P r c c r a
Mr
r a
0
Pl
2 a b M p ac

弹塑性力学之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弹塑性力学之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25
塑性极限载荷
4"6
确定塑性区位置
截面的上下两塑性区相连,使 跨中左右两截面产生像结构
・特点:
-塑性较的存在是由于该截面 上的弯矩等于塑性极限弯矩; 故不能传递大于塑性极限弯 矩的弯矩。
<]
ax(x9z\ay=az= rxy=ryz= rzx=0
♦:・小挠度假设:在梁达到塑性极限状态瞬 间之前,挠度与横截面尺寸相比为一微 小量,可用变形前梁的尺寸进行计算。
二.弹性阶段

P1
6M
♦ Mises屈服条件:
xmax
bh2
弹性极限弯矩

2bh2
弹性极限载荷
三.弹塑性阶段(约束塑性变形阶段)
>Mp塑性区扩展
第十章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矗塑性极限分析定理和方法
❖梁的极限分析❖圆板的极限分析
❖梁模型法计算圆板和环板的塑性极限 載荷
§10-1梁的弹塑性弯曲
1.基本假定
•:•平截面假设:在变形过程中,变形 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 为平面,且与变形后梁的轴线垂直。
z5=— P
・纵向纤维互不挤压:不计挤压应力, 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
heh/2
陆=2町(yxzdz+ 2町aszdz
0he

0叽he
“Me
Ms=—-
s2
h2
弹塑性区交界线:
h/2
(Jszdz
陆=
£
弹塑性区交界线:饥=±丄3
h~2\
<]
►P(lΒιβλιοθήκη 2x)2ALPl/4
四.全塑性阶段
X—6
x = 0
塑性极限弯矩
n
A

浅析混凝土梁弹塑性阶段弯曲性能

浅析混凝土梁弹塑性阶段弯曲性能

浅析混凝土梁弹塑性阶段弯曲性能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混凝土结构梁进行制作及试验模拟,通过对混凝土结构梁进行弯曲试验,检验梁的弯曲性能。

通过试验数据及混凝土梁的变形产生的裂缝,分析其弹塑性阶段变化,同时对混凝土梁各类裂缝进行分析控制,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程。

关键词:混凝土梁;试验;裂缝;弯曲性能;弹塑性阶段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迅猛发展,建筑业成为我国各行业的领跑者。

其中,混凝土结构建筑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广泛使用,研究混凝土结构性能对于混凝土结构设计及现场施工愈发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混凝土结构梁的试验、受力性能分析及应用展开分析。

2 试验概况2.1 材料及力学性能本次试验地点位于某项目实验室。

试验设计混凝土梁为1200mm(长)×200mm(高)×100mm(宽)。

试验梁配合比为水泥:砂:水:纤维=0.43:0.2:0.35:0.02(体积比)。

所用原材料为刚拆封水泥(理论质量37.15kg,实际质量37.2kg),细沙(理论质量17.388kg,实际质量16.5kg),自来水(理论质量12.24kg,实际质量12.225kg)和纤维(理论质量0.9kg,实际质量0.9kg)。

理论质量与实际质量略有偏差,但误差在5%以内,可忽略不计。

混凝土强度取于试验梁同条件制作并养护的标准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

2.2 试件制作本试件采用纤维(PVA)的素混凝土梁,总体积0.024立方米,各参数如表所示。

2.3 梁的制作步骤(1)在试模内表面涂一薄层矿物油或其他不与混凝土反应的脱模剂,并且在试模底部放置一纸片。

(2)在实验室搅拌混凝土时,其量应以质量计量单位,水泥渗透料,水泥和外加剂为±0.5%,骨料为±1%。

(3)取样,将试验搅拌的混凝土尽快一次装入试模,在装料时,沿着试模四周插捣。

(4)插捣混凝土拌合物应分两层装入模内,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

插捣应按螺旋方向从边缘向中心均匀进行。

塑性力学 第五章 梁的弹塑性弯曲

塑性力学 第五章 梁的弹塑性弯曲
9
M
S
yS
I e 2 S S P
yS
式中
I e 2 y 2 b y dy ,是截面弹性区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0
SP
yS
y b y dy
2
h 2
是截面 y y s ~
轴的静矩。
h 一块塑性区对中性 2
如梁的横截面是高为h 、宽为b
b h2 2 SP yS 2 4
第五章
§5-1 §5-2
梁的弹塑性弯曲
弹塑性力学中的边值问题 梁的弯曲
1
§5-1
弹塑性力学中的边值问题
由于塑性本构关系有全量和增量两种理论,需要给出对 这两种理论的边值问题的提法及解法 全量理论的边值问题及解法 设在物体V 内给定体力 f i ,在应力边界 ST上给定面力 f i ,在 位移边界 Su上给定 u i ,要求物体内部各点的应力 ij 、应变 ij 、 位移 u i 。确定这些未知量的基本方程组有: 1) ij,i f j 0
这就是梁沿轴向的弹塑性区分界线方程。弹塑性区的分界线 为双曲线。 设梁在弹性时能承受的最大均布荷载为 qe,则 qe 即为
11
在弯矩最大的截面 ( 的值,它可由上式得: bh2 S
qe 3l 2
x0
处 )刚开始进入塑性即 yS h / 2 时
五、极限荷载 q P 当 x 0 处的整个截面进入塑性状态,梁成为一个机构, 进入自由塑性变形阶段,将发生“无限制”的塑性流动。这 q 称为极限荷载,用表示 qP 时的 。 qP bh2 S 1.5 。 qP 且 qe 2l 2 在极限设计的理论中,要求出使结构丧失承载能力时的 荷载,在目前的情形就是极限荷载 q P。在许用应力的设计中, 只要梁中任一处达到塑性状态,梁就不许可承受更多的荷载,

塑性力学 第二章梁的弹塑性弯曲及

塑性力学 第二章梁的弹塑性弯曲及

当载荷P先加到P 然后又卸载到零时, 当载荷P先加到P,然后又卸载到零时,自由端 的残余挠度? 的残余挠度?
13 2 δ = L Ke 54
0 s
§2.3 强化材料矩形截面梁的弹塑性纯弯曲
一般强化材料: 一般强化材料:
σ = Eε[1−ω(ε)],
在纯弯曲条件下,单调加载时,弯矩表达式为: 在纯弯曲条件下,单调加载时,弯矩表达式为:
二、弹性阶段

σ = Eε = E(Ky +ε0) 由 N =0 得 ε0 = 0
(5) 代入(3)、(4) )、(4
(6)
h M = 2bEK∫ 0/ 2 y2dy = EJK
1 3 J = bh ——截面的惯性矩 12 说明弯矩和曲率之间有线性关系
代入式( 代入式(5)
σ = M y,
J
(7)
说明应力分布与y 说明应力分布与y成比例
h y= 2

M* M* yh = σs J 2 Me

M* 1< ≤ .5 1 Me 得 M* σ 0 h =σs (1) <0 Me 2
外层的正应力改变了符号但未出现 反向屈服 3.当再次施加的正向弯矩值不 3.当再次施加的正向弯矩值不 超过M* M*时 梁将呈弹性响应。 超过M*时,梁将呈弹性响应。
+
−σ s
M* σs Me +
+
-
+
-
=
-
σs
M* − σs Me 图 4
4.如卸载到零以后再施加反向弯矩, 4.如卸载到零以后再施加反向弯矩,则开始时的 如卸载到零以后再施加反向弯矩 响应仍是弹性的, 响应仍是弹性的,当△M满足 ∆M σs +( )σs = -σs 或 ∆M = -2Me Me 外层纤维开始反向屈服, 外层纤维开始反向屈服,即弯矩的变化范围不大 Me时 结构将是安定的。 于2Me时,结构将是安定的。

梁的弹塑性弯曲课件

梁的弹塑性弯曲课件
绿色可持续发展
将环保、可持续发展理 念融入弹塑性弯曲优化 设计,推动绿色工程的 发展。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弹性模量01Fra bibliotek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大,梁的抗弯刚度越大,弹塑性弯曲程度越
小。
屈服强度
02
材料的屈服强度越高,梁的塑性变形能力越小,弹塑性弯曲程
度越小。
应变硬化指数
03
材料的应变硬化指数越大,梁在弹塑性弯曲过程中的承载能力
越强。
截面形状对弹塑性弯曲影响
截面面积
截面面积越大,梁的抗弯截面系数越大,弹塑性弯曲程度越小。
变形与应力分布
分析模拟结果,得到梁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 评估梁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塑性铰形成与发展
观察塑性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塑性铰对梁 弹塑性弯曲性能的影响。
参数敏感性分析
针对不同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探讨各参数对梁 弹塑性弯曲性能的影响规律。
05
梁的弹塑性弯曲影响因素 研究
材料性能对弹塑性弯曲影响
02
梁的弹塑性弯曲理论分析
弹性力学基础
01
02
03
应力与应变
掌握应力、应变的概念及 其在张量表示下的物理意 义,理解弹性体受力与变 形之间的关系。
弹性本构关系
熟悉广义胡克定律及其在 不同材料中的应用,了解 弹性常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掌握平衡方程、几何方程 和物理方程的推导及其意 义,理解边界条件的提法 和应用。
截面惯性矩
截面惯性矩越大,梁的抗弯刚度越大,弹塑性弯曲程度越小。
截面形状系数
截面形状系数越大,梁在弹塑性弯曲过程中的应力分布越均匀, 承载能力越强。
加载条件对弹塑性弯曲影响

结构力学 结构的塑性分析与极限荷载PPT课件

结构力学  结构的塑性分析与极限荷载PPT课件

第20页/共71页
2 当截面D和A出现塑性铰时的破坏机构
FPu Mu' A MuD
FPu
M
' u
3 2l
Mu
9 2l
A
M ' u
A
2l /3
FPu
DC
Mu
D
l/3
FPu
l
(M u
M u )
A
3 2l
D
3 2l
3 l
9 2l
弯矩图如图,弯矩
MB=
1 2
(M
' u
Mu )
M
u
,即M
' u
解:
FPu l
Mu
FPu
Mu l
第12页/共71页
可破坏荷载: 对于任一单向破坏机构,用平衡条件求得的荷载值,称为
可破坏荷载,常用FP+ 表示。
基本定理:
(1)唯一性定理:极限荷载FPu值是唯一确定的。
(2)极小定理:极限荷载是可破坏荷载中的极小者。
确定极限荷载的方法: 静力法——利用静力平衡求极限荷载的方法。 虚功法(机动法)——沿荷载方向假设单向破坏机构,利
梁是没有轴力的,所以:
s A1 s A2 0
A1 A2 A/ 2
可见,塑性流动阶段的中性轴应等分截面面积。
由此,极限弯矩的计算方法: M u s (S S )
S、S 分别为面积A、A 对等面积轴的静矩。
可见,极限弯矩与外力无关,只与材料、截面几何形状和 尺寸有关。
第5页/共71页
[例]已知材料的屈服极限 s 240MPa ,试求图示截面的
(b)
Mu
ql 1.2MuB Mu ( A B )

10梁模型计算塑性极限

10梁模型计算塑性极限

d
q1
q2
qi :相对转角
qi q1 q2
tan q1 tan q 2
d d
ab
qi

d
li
cot a i

cot
bi
塑性极限弯矩:MP
在塑性铰线 li 上做的内力功:
qi

d
li
cot a i

cot
bi
M pliq i M Pd cot a i cot b i
梁计算模型
q(r)
o
xo
r
x
m
r
Mx
Qx
m
q(x)
极限条件:
Mmax Mp
2rMr 2rQr 2Mq
2rq(r)
❖ 若梁和圆板的边界条 件在形式上相同,可 通过求解变量转换后 梁的问题得到圆板的 解答。
四、 梁模型计算圆板和环板的塑性极限载荷的步骤
1. 结构转换
o
r
o
r
r
r
z
z
圆板的半径 外边界支承圆板
梁计算模型的跨度 (只研究右半部)
梁计算模型的左端为自由端 右端与板的支承形式相同。
圆板的对称轴
梁计算模型上的坐标原点
距圆板的对称轴为 r 处的圆截面
坐标为 r 的梁截面
2. 载荷与内力转换
圆板单位面积上的载荷q(r)
梁计算模型上的分布载荷 2rq(r)
圆板某一半径上的载荷P
梁计算模型相应位置处的集中力 P

bi

(n 2)
2n

2

n
n
Pl M P cot a i cot b i i 1

《材料力学》课件10-4梁的极限弯矩·塑性铰

《材料力学》课件10-4梁的极限弯矩·塑性铰
保梁的状态正常且安全。
对于出现塑性铰的梁,应及 时进行加固或更换,以避免 因梁的承载能力下降而导致
结构安全事故。
在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对梁的 维护和保养,定期清理和涂装 ,以延长梁的使用寿命和保持
其良好的工作状态。
05
总结与展望
研究现状与成果
01
塑性铰的发现
塑性铰是材料在达到屈服点后发生塑性形变时,在梁内部形成的一种特
《材料力学》课件10-4梁的极限 弯矩·塑性铰
• 梁的极限弯矩 • 塑性铰 • 梁的极限弯矩与塑性铰的关系 • 实际应用中的考虑 • 总结与展望
01
梁的极限弯矩
极限弯矩的定义
01
极限弯矩是指梁在弯曲过程中所 能承受的最大弯矩,当弯矩超过 这个值时,梁会发生断裂或严重 变形。
02
极限弯矩的大小取决于梁的材料 、截面形状、尺寸以及受力情况 等因素。
塑性铰的形成条件
材料屈服
01
塑性铰的形成是由于材料发生屈服,即材料承受的应力超过其
屈服极限。
截面屈服
02
塑性铰通常在梁的某一截面上形成,该截面的应力超过其屈服
极限。
弯矩承载能力降低
03
塑性铰形成后,梁的弯矩承载能力将降低,但剪切承载能力保
持不变。
塑性铰与理想铰的区别
理想铰
理想铰是一种理想的机械装置,可以在任意位置无摩擦地转动,且不会产生任 何磨损。
但塑性铰的位置也受到梁的材料、截 面形状、加载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例 如,对于焊接而成的梁,塑性铰可能 出现在焊接缝附近。
塑性铰对梁承载能力的影响
塑性铰的形成意味着梁的承载能力达到极限,此时梁将发生断裂。因此,塑性铰对梁的承载能力具有 决定性的影响。

梁的弹塑性弯曲

梁的弹塑性弯曲

,
S
p
b
h2 4
ys2
M
bh2 s
4
1
4 3
ys h
2
(a)
• 弹性极限弯矩, 将 ys h / 2 代入上式得到
Me
bh2 6
s
• 塑性极限弯矩,将 ys 0 代入前式得到 所以 M p / M e 1.5
Mp
bh2 4
s
• 曲率半径和弯矩的关系. 弹性极限时的曲率半径令其为
• 截面上的弯矩是
M
s
ys
Ie
sSp
其中
Ie
2
ys 0
y2b y dy
Ie 是弹S性p 区2对yhs/中2 y性b 轴y 的dy惯性矩,Ss p
s
ys
ys
塑性区h/2o Nhomakorabeaz
h/2
弹性区 塑性区
y 塑性区对中性轴的静矩.
• 弹性区的高度 ys, 梁的挠度 v 和梁的曲率半径 .
ys 可以通过梁的弯矩公式来确定.
e
Eh / 2 ,可以得到屈服后的关系 e
s
1 32 M
Me
梁屈服前的曲率半径和弯矩的关系 e M
• 残余应力
Me
梁在塑性极限以后全部卸载, 则在梁截面内要发生残余应力.
利用卸载定理, 即卸载时的弯矩改变量按弹性计算应力的改
变量 , 然后卸载时的应力 s 减去这个改变量得到 残余应力 *.即 *
2
记:

4b s,p
q l 2
q h
则有:1
3
ys h
2
p
x
2
l
1
p

塑性力学-简单弹塑性问题

塑性力学-简单弹塑性问题
ys
h2
理想弹塑性材料、矩形截面 b × h −σ s −
σ = Φ (ε ) = σ s
ys ys
其中:
⎤ ⎡ I (A ) M = σs ⎢ z e + Sp⎥ ⎦ ⎣ ys
2 3 I z ( Ae ) = b ⋅ y s 3
h2 2 S p = b( − y s ) 4
6
σs
+
M 3 1 y = − ( s )2 Me 2 2 h 2
+
ε=
y
+
σ

+
σs
σ
ρ
σ*
卸载前的应力、应变:σ 残余应力: σ * = σ − σ
ε
卸载过程应力改变量: σ = M y
I
10
2. 等截面梁的横向弯曲
•弯矩是变化的 M = M (x) •存在剪应力 忽略剪应力对屈服的影响
y ⎧ σs ⎪ σ ( x, y ) = ⎨ y s ( x ) ⎪Φ ( ε ) ⎩ 在 y ≤ ys ( x )时 在 y ≥ ys ( x )时
中性层曲率:
ρ
=
σs
Ey s
5
M = 2 ∫ σ ⋅ dA ⋅ y = 2 ∫ σ ⋅ dA ⋅ y + 2 ∫ σ ⋅ dA ⋅ y
0
h2
ys
h2
0
ys
= =
E
ρ σs
ys
I z ( Ae ) + 2 ∫ Φ (ε ) ⋅ dA ⋅ y
ys
h2
I z ( Ae ) + 2 ∫ Φ (ε ) ⋅ dA ⋅ y
z
该问题是球对称的。采用 球坐标 不为零的应力分量 σ θ σ ϕ σ r

塑性力学-第二章

塑性力学-第二章

•引入塑性铰的概念
M
Me (3 2 ) 2
P ( x) 3 2 (1 x / L) Pe
1 2
(0 x )
弹塑性区分界线

考虑物理方程 和变形相容
静力法
M s 2Rc L PL M s
机动法
静力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机动法
一些著名的塑性问题的解 答实际是上限或下限解。
2
2by0 h2 2 M s s b ( y0 ) 3 4 h2 2 2 s b (1 2 ) 4 3 h2 s b (3 2 ) 12 M e (3 2 ) 2
2
EKy s EKy0
s
E
Ke
h h K K Ke / 2 2
曲率与弯 矩关系
K M / Me 3 / 2
梁的塑性本构关系
弹性恢复量
M
Me (3 2 ) 2
练习题
本例分析:(1)梁弯矩沿横轴分布可由平衡方程计算;(2)梁开始进入塑性 的边界ξ可以用屈服条件(M=Me)和(19)式求得;(3)梁的弹塑性段的弹 塑性区边界ζ可以用(20)式求得;(4)各处曲率可以用上节(13)式求得。
塑性力学
第二章
教材:塑性力学引论(修订版),王仁、黄文彬、黄筑平著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40学时课程
第二章 梁的弹塑性弯曲及梁和刚架的塑性极限分析
M EJK
M e EJKe
弹性阶段
引入参数 0 1
弯矩与塑性区 尺寸的关系
2by0 h2 2 M s s b ( y0 ) 3 4 h2 2 2 s b (1 2 ) 4 3 2 h s b (3 2 ) 12 M e (3 2 ) 2

材料力学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析

材料力学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析

则极限弯矩为

bh2 Mu s s 4
bh2 ss Mu 42 1.5 M s bh ss 6
可见,考虑了材料塑性,
矩形截面梁对应的弯矩极限值可以增大 50%。
几种常用截面的 Mu/Ms 比值见下表。
表 1 几种常用截面的 Mu/Ms 比值
截面形状
M u / Ms
1.15-1.17
1.27
πd 3 Ts Wp s s 16
s
(a)
若继续增大扭矩,则随着切应变增大,此直径上 各点处的切应力将从周围向中心逐渐增大到 s 。
s
(b)
当截面上各点处的切应力均达到 s , 整个截面进 入完全塑性状态。这时不需要再增大外力偶矩,圆杆 将继续扭转变形,即扭杆达到极限状态。对应的极限 扭矩为:
q (a) A
l
解:先按弹性分
B
4l 9
8 ql 2 81
l 3
C b (b) ql 2 18
h
析的方法作出梁
的弯矩图 (图c) 得出最大弯矩为
8ql2 M max 81
(c)
当梁达到极限状态时,其最大弯矩等于极限弯矩, 梁上的荷载达到极限值。 即
8qu l 2 bh2 Mu s sWs s s 81 4
塑性变形的特征:
(1)变形的不可恢复性是塑性的基本特征。
(2)应力超过弹性范围后,应力应变呈非线性关系, 叠加原理
s
s1
不再适用。
(3)塑性变形与加载历程有关,应 力与应变之间不再是单值关系。 (4)通常所指的塑性变形,忽 略了时间因素的影响(常温、 低应变率)。
ss
O
e p ee
e
s 's

10 梁的弹塑性弯曲与塑性极限分析

10 梁的弹塑性弯曲与塑性极限分析


塑性极限分析的完全解:
满足平衡条件、极限条件、破坏机构条件的解
二.虚功原理和虚功率原理
虚功原理: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变形体,若给物体 一微小的虚变形(位移)。则外力的虚功必等于应力的 虚功(物体内储存的虚应变能)。
V

* f i ui*dV Fi ui*dS s ij ij dV ST V
s ij s ji
j i s ij ij s s ji ij 2 x j x x
s ij ui f i ui dV s ij dV s ij ij dV x x j j V V V
体力为零时:
ST * * F u dS s i i ij ijdV V
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梁的弹塑性弯曲 塑性极限分析定理和方法 梁的极限分析
§1 梁的弹塑性弯曲
一.基本假定 平截面假设:在变形过程中,变形 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 为平面,且与变形后梁的轴线垂直。 z x P
b h z x l/2 l/2
y

纵向纤维互不挤压:不计挤压应力, 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
* 0 * F u dS s i i ij ijdV V
* ij :
i* : u
体力为零时:
ST
三.塑性极限分析定理
1. 下限定理:
静力允许的内力场:满足平衡条件(平衡微分方程和面力边界 条件),不违背屈服条件的内力场。sPi s : 静力允许载荷系数 [ 放松破坏机构条件(几何方程、位移和速度边界条件)] 真实内力场:满足静力平衡条件、屈服条件、破坏机构条件的 内力场。 真实内力场一定是静力允许的内力场。 塑性极限载荷系数:l = s

弹塑性力学第10章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定性ppt课件

弹塑性力学第10章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定性ppt课件
正如普通结构铰的作用一样,跨中出现了 塑性铰。
➢ 塑性铰与结构铰的比较:
相同点——允许梁产生转动;
不同点——①塑性铰的存在是由于该截面上存 在弯矩M = Mp;②塑性铰为单向铰,即梁截面 的转动方向与塑性极限弯矩的方向一致,否则 将使塑性铰消失。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10-2 塑性极限分析的定理与方法
➢ 结构塑性极限分析中的几个假设: (1)材料的应力-应变模型是理想刚塑性的,
即不考虑材料的弹性变形及强化效应。 (2)在达到塑性极限状态的瞬间之前,结构
的变形足够小,且不会失去稳定性。 (3)所有外载荷都按同一比例增加。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We= P Wi = Mp + 2Mp + Mp 由We= Wi 以及 = 2/l得
Pl+ = 8Mp/l 由于上限解与下限解相
同,该结果即为极限 载荷的完全解。
Pl- = Pl+ = Pl = 8Mp/l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弯矩与曲率的关系
Ks Kp
31
Ms Mp
1/2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材料力学第十二章 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析

材料力学第十二章 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析

A
D l2
D l3
F
F F3 3 1 2 cos a
F cos2 a F1 F2 3 1 2 cos a

增大荷载,3杆先屈服,应力达到S 。 此时杆系的承载力(即弹性状态 的最大承载力)为:
3 1
FS F3 (1 2 cos a ) S A(1 2 cos a )
A1 = A2
中性轴 z1
y1 = 75 mm

)
y
S1 b ( y1
2 y1 ( y1 ) 2 a y1 S 2 (a y1 ) 2
y1
z1 z0
O
WS S1 S2 11562 106 m3 .
M u WS S 277.5 kN m
对具有明显屈服、且屈服阶 段又比较长的材料:
理想弹塑性材料与实际 材料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忽略 了材料的强化特性。
理想弹塑性材料
§2-2 拉、压杆系的极限荷载
一般情况下,超静定拉压杆系中各杆的内力并不相同。
判断杆系是否发生强度破坏,以杆系中应力最大 的杆中的应力是否达到材料的极限应力作为依据。
以塑性材料制成的超静定拉压杆系为例: 若有一根杆的应力达 到了材料的屈服极限S 其余杆的应力仍小于S 杆系已经破坏 不能再继续承载 超静定拉压杆系还能继续承载
复杂应力状态下采用主应力强度条件: r [ ]
容许应力法
当杆件危险点处的最大工作应力或相当应力达 到了材料的极限应力, 材料发生了强度破坏,杆件 失去了承载能力。
这种方法对塑性材料制成的杆件或杆系并不合理
极限荷载法
以杆件或杆系破坏时的荷载(即极限荷载)为 依据建立强度条件,并进行强度计算。 塑性材料杆件的破坏过 程与材料的力学性质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检查:若结构成为破坏机构,存在一个对应的机动允许的位移场, 则:Plmax- =Pl 。否则: Plmax- 为Pl 的一个下限解(近似解)
四.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2. 机动法
(1)选择一个破坏机构(几何上允许的、外力做功为正),建立机动 允许的位移场。 (2)由内功率等于外功率求破坏载荷,且为极限载荷的上限:Pl+= kP (3)在多个破坏荷中取最小值: Plmin+
ST
k l
下限定理:作何一个静力允许的内力场所对应的载荷 是极限载荷的下限。
[ 静力允许载荷系数是极限载荷系数的下限: s l ]
上限定理:作何一个机动允许的位移(速度)场所对 应的载荷是极限载荷的上限。
[ 机动允许载荷系数是极限载荷系数的上限: k l ]
s l k
P o l/2 z l/2
x
x
P l Me 2 2
he h 2
x
x
h he 2
x0
h Pl he 3 2 2Me
Pl/4
Me
四.全塑性阶段
P
x0
x
l 6
he 0
bs s 3h2 4he2 12
Ms


o l/2 z l/2
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梁的弹塑性弯曲 塑性极限分析定理和方法 梁的极限分析
§1 梁的弹塑性弯曲
一.基本假定 平截面假设:在变形过程中,变形 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 为平面,且与变形后梁的轴线垂直。 z x P
b h z x l/2 l/2
y

纵向纤维互不挤压:不计挤压应力, 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
bh I 12
3
P x
l/2
b h y z
l/2
Mises:屈服条件: s x max s s
bh2 Me s s 弹性极限弯矩 6 1 M e 2s s 2 s ke e EI Eh h 4 M e 2bh2 Pe ss l 3l
ss
s
ss
ss

s
弹性极限载荷
1
uu ຫໍສະໝຸດ 虚功率原理: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变形体,若给物 体一微小的虚变形(位移)。则外力的虚功率必等于应 力的虚功率。
V

* i*dV Fi u i*dS s 0 fi u ij dV ij ST V
s0 :
ij
满足平衡方程和面力边界条件(静力允许的应力场) 虚应变率场(机动允许的) 虚速度场(机动允许的)
k :机动允许载荷系数
破坏机构所对应的内力场不一定满足极限条件,一般情况下: k >l
破坏机构是极限状态下的机构,对应的内力场是静力允许的:l = k
上限定理:作何一个机动允许的位移(速度)场所对 应的载荷是极限载荷的上限。
[ 机动允许载荷系数是极限载荷系数的上限: k l ]
x l
z
Ms M p
M Pp l Me Pe l
Pe 2 Pp 3
Mp ss
Me
h/ 2
l 3
z ss
§2 塑性极限分析定理与方法
一.有关塑性极限分析的基本概念
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缺点:
(1)分析三个状态:弹性状态、弹塑性状态、塑性状态。 (2)了解整个加载过程。 (3)材料本构关系是非线性的,只能求解简单问题。
x
bh2 MP ss 塑性极限弯矩 4 3Me Mp 2 4 M P bh2 PP s s 塑性极限载荷 l l
PP M 2 Pe l l 2 Me 4
ss
h/ 2
l 6 确定塑性区位置
z ss
塑性铰:在全塑性阶段,跨中 截面的上下两塑性区相连,使 跨中左右两截面产生像结构 (机械)铰链一样的相对转动 --塑性铰。 特点:
证明: k l
设机动允许的位移(速度)场 破坏载荷:
* u i
q
ij *
k Pi
ST
应力场:
s*
ij
ij
s*
ij
虚功率原理:
k * * * P u dS s i i ijdV V * * P u dS s l i i ijdV
塑性铰的存在是由于该截面上
P o l/2 z
x
l 6
x l/2
的弯矩等于塑性极限弯矩;故 不能传递大于塑性极限弯矩的 弯矩。 塑性铰是单向铰。
P
x
l/2 z
l/2
例题:悬臂梁在自由端受集中力,求弹性极限载荷、塑 性极限载荷、弹塑性分界线。 P o l z x
h z b y
解: M Pl max

塑性极限分析的完全解:
满足平衡条件、极限条件、破坏机构条件的解
二.虚功原理和虚功率原理
虚功原理: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变形体,若给物体 一微小的虚变形(位移)。则外力的虚功必等于应力的 虚功(物体内储存的虚应变能)。
V

* f i ui*dV Fi ui*dS s ij ij dV ST V
sx
sx
s x ( x, z),s y s z xy yz zx 0
小挠度假设:在梁达到塑性极限状态瞬 间之前,挠度与横截面尺寸相比为一微 小量,可用变形前梁的尺寸进行计算。 1
Pl/4
d 2w M ( x) 2 dx EI
二.弹性阶段
Mz s x E x I 6M s x max 2 bh Ez

结构在塑性极限状态应满足的条件:
(1)平衡条件:平衡微分方程和静力边界条件。 (2)极限条件:达到塑性极限状态时内力场不违背的条件(屈 服条件。) (3)破坏机构条件:塑性极限状态下结构丧失承载能力时形成 破坏机构的形式。(表征结构破坏时的运动趋势或规律,要 求不引起物体的裂开或重合-几何方程,且被外界约束的物 体表面上满足位移和速度边界条件。)
s = l =k :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l 为完全解。
s l :
下限解--静力法。
l k :上限解--机动法。
四.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1. 静力法
(1)取满足平衡条件且不违背屈服条件(极限条件)的应力(内力) 场。(建立静力允许的应力场)
(2)由静力允许的应力(内力 )场确定所对应的载荷,且为极限载荷 的下限:Pl- = sP (3)在多个极限荷的下限解中取: Plmax-
Ms
bs s 3h2 4he2 12 Me he2 Ms 34 2 2 h
弹塑性区交界线: he


bh2 Me ss 6
P l M x x 2 2
1 P (l 2 x ) 3 h 2 2Me
弹塑性区交界线:
he 1 P (l 2 x ) 3 h 2 2Me
塑性极限状态:
理想塑性体承受的载荷达到一定的数值时,即使载荷不再增长, 塑性变形也可自由发展,整个结构不能承受更大的载荷,这种 状态称为塑性极限状态。
塑性极限载荷:
塑性极限状态对应的载荷。

塑性极限分析的基本假定:
(1)材料是理想刚塑的,不计弹性变形和强化效应。 (2)变形是微小的。 (3)比例加载。(所有外载荷都按同一比例增加)
ij
* s ij s ij
s
ij

ST
k
l
dS s P u
i * i ST V
V
*
ij
由Druker 公设:极限曲面是外凸的。
* P u i i dS 0
V
s
* ij s ij dV
*
ij

* ij s ij dV 0

Pi 在真实位移速度上的功率为正
s ij s ji
j i s ij ij s s ji ij 2 x j x x
s ij ui f i ui dV s ij dV s ij ij dV x x j j V V V
体力为零时:
ST * * F u dS s i i ij ijdV V
(4)检查:若内力场是静力允许的,即不违背极限条件,则:Plmin+ =Pl 。否则: Plmin+ 为Pl 的一个上限解(近似解)
§3 梁的塑性极限分析
一.静定梁的极限分析
极限弯矩:梁弯曲时某截面上的正应力值处处等于屈服极限(屈服 点),则该截面屈服,它不能继续抵抗弯曲变形,对应的弯矩值称 为极限弯矩Mp。 塑性铰:凡弯矩值达到极限弯矩Mp的截面,都将丧失继续抵抗弯曲 变形的能力,即在保持弯矩值为Mp的情况下,截面两侧可无限地顺 着弯矩的转向相对转动,形成尖角,使挠曲线不光滑,曲率趋于无 穷大,这同该截面处两侧杆用铰连接相似,故称为塑性铰。 (1)单向转动。 (2)在塑性铰处有弯矩作用。 静定结构的基本特点: (1)无多余联系,内力可以由静力平衡方程唯一确定,内力与结构的 变形无关(小变形)。 (2)在静定结构中,只要有一个(一部分)截面屈服,结构就变成机 构(破坏机构),且最先屈服的截面总是内力最大的截面。
下限定理:作何一个静力允许的内力场所对应的载荷 是极限载荷的下限。
[ 静力允许载荷系数是极限载荷系数的下限: s l ]
证明: s l
极限状态下:
q
ij , u i ,l Pi ,l s ij ,
ij
静力允许的内力场:
s 0 , s Pi , s
ij
s
i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