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力学-10塑性极限分析

合集下载

弹塑性力学10-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定性ppt课件

弹塑性力学10-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定性ppt课件
We= P = Pl
Wi = Mp + 2Mp = 3Mp
由We= Wi 得
Pl+ = 3Mp/l 上限解与下限解相同,该
结果即为完全解。
Pl- = Pl+ = Pl = 3Mp/l
➢ 注意——在确定静力容许的内力场时,若 能考虑到形成破坏机构所需的塑性铰数,
则得到的解答可以接近或等于完全解。若
确定的弯矩绝对值等于Mp的截面数小于形 成破坏机构的塑性铰数,此时应检查其余
10-3 梁的极限分析
【例1】如图所示简支梁,梁截 面的塑性极限弯矩为Mp。由 于在静定梁中无多余约束, 其内力由静力平衡条件唯一 确定,即建立起内力(弯矩) 与外载荷的关系式。而且, 在静定梁中仅需要一个截面 达到全塑性状态(即形成一 个塑性铰)该梁就可成为破 坏机构。取弯矩图中仅有的
一个最大值,并令其等于Mp 就可得到极限载荷的完全解。
第10章 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与安定性
.
第10章 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定性
1. 梁的弹塑性弯曲 2. 塑性极限分析的定理与方法 3. 梁的极限分析 4. 刚架的极限分析 5. 轴对称圆板的极限分析 6. 结构的安定性
➢ 弹塑性结构的塑性极限载荷是表征结构承载能力 的最大值。按塑性极限承载能力进行结构设计,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塑性性能,而且还可以 得到反映结构真实安全裕度的参数。
➢ 刚架极限分析的方法有静力法、机动法以 及机构叠加法。
➢静力法
(1)先求各截面的控制弯矩,即建立弯矩与 外载的关系;
(2)令控制弯矩中有( n + 1)处达到塑性 极限弯矩,由此建立起静力容许的内力场, 并求其对应的载荷(即下限解);
(3)如果内力场为静力容许,且形成破坏机 构,则此下限解即为完全解。

弹塑性变形与极限载荷分析

弹塑性变形与极限载荷分析

弹塑性变形与极限载荷分析
14-3 超静定桁架的极限载荷
图示的超静定结构,由刚性梁 BE 与各杆的横截面面积分 A1 A3 A , A2 2 A 。各杆 别为 A1、A2、A3 的杆1、杆2、杆3 组成,且, 的材料相同,其拉、压屈服强度均为 s 。试求该结构的极限载荷。 解:一次超静定结构,有两根 杆屈服才进入塑性极限状态。 故有三种可能的极限状态。 1)设杆1与杆2已屈服,杆 3未屈服。此时,载荷 F 有使 刚性梁绕E点转动的趋势。 ME 0 , MD 0 例
E E ( s ) s
( s ) ( s ) (14 - 5)
E E
弹塑性变形与极限载荷分析
14-2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简化 1)理想弹塑性材料
2)理想刚塑性材料 3)线性强化材料 4)幂函数强化材料
s s
弹塑性变形与极限载荷分析
14-1 弹塑性变形与极限载荷法概念 2)极限载荷法 图中所示的一次超静定结构,各杆的横截面相同并均为理想 弹塑性材料,a >b 。设各杆均处于弹形变形状态时,杆1、杆2、 杆 3 的内力分别为 FN 、FN 、FN ,可以分析得到,在外力一定 FN1 FN 2 FN 3 。 时, 当外力增大使杆3屈服时,杆3已失去承载能力。由于杆2和杆1 尚未屈服,它们组成一静定结构,仍可继续承受增加的载荷。
m
(14 - 6)
弹塑性变形与极限载荷分析
14-3 超静定桁架的极限载荷
由对 14-1 节中一次超静定桁架的分析可知,当其中一根杆 (多余约束的杆)屈服时,便变为静定杆件结构。此时增大载荷, 若再有一根杆屈服,结构便处于塑性极限状态。以此类推,对于 n 次超静定桁架,如果有 n+1 根杆屈服,该结构便处于塑性极限 状态。

弹塑性力学PPT课件

弹塑性力学PPT课件

早期研究: • 1773年Coulomb提出土质破坏条件,其后推广为
Mohr- Coulomb准则; • 1857年Rankine研究半无限体的极限平衡,提出滑移
面概念; • 1903年Kötter建立滑移线方法; • 1929年Fellenius提出极限平衡法; • 1943年Terzaghi发展了Fellenius的极限平衡法; • 1952~1955年Drucker和Prager发展了极限分析方法; • 1965年Sokolovskii发展了滑移线方法。
.
5
1.1 基本概念
• 弹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 研究弹性和弹塑性物体变形规律的一门科学。 应用于机械、土木、水利、冶金、采矿、建 筑、造船、航空航天等广泛的工程领域。
• 目的:(1)确定一般工程结构受外力作用时 的弹塑性变形与内力的分布规律;(2)确定 一般工程结构物的承载能力;(3)为进一步 研究工程结构物的振动、强度、稳定性等力 学问题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在加载过程中必须对其历史进行记录。
.
18
1.4 塑性力学的研究方法
• 宏观塑性理论 • 以若干宏观实验数据为基础,提出某些假设
和公设,从而建立塑性力学的宏观理论。特 点是: • 数学上力求简单,力学上能反映试验结果的 主要特性。 • 实验数据加以公式化,并不深入研究塑性变 形过程的物理化学本质。
.
.
6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 (1)物体是连续的,其应力、应变、位移 都可用连续函数表示。
• (2)变形是微小的,忽略变形引起的几何 变化。
• 即连续介质和小变形假设。
.
7
弹性和塑性变形的特点
弹性变形的特点:
• 应力-应变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弹塑性力学复习重点

弹塑性力学复习重点

1.弹性力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基本假设?弹性力学与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区别?弹性力学解的唯一性定理?答:弹性力学的研究弹性体由于受外力作用或温度改变等原因而发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弹性力学主要研究对象为,非杆状的结构(如板、壳、挡土墙、堤坝、地基等实体结构)以及杆状构建的进一步精确分析;弹性力学的研究任务是分析各种结构物或构件在弹性阶段的应力和位移,校核它们是否具有所需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并寻求或改进它们的计算方法。

弹性力学的基本假设有5个,分别是连续性假设、完全弹性体假设、物体均匀假设、物体各向同性假设以及微小位移和变形假设。

材料力学‐‐研究杆件(如梁、柱和轴)的拉压、弯曲、剪切、扭转和组合变形等问题。

求得是一种近似解。

结构力学‐‐在材料力学基础上研究杆系结构(如 桁架、刚架等)。

弹性力学‐‐研究各种形状的弹性体,如杆件、平面体、空间体、板壳、薄壁结构等问题。

弹性力学解的解的唯一性定理:弹性体在给定体力、面力和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而处于平衡时,体内各点的应力分量、应变分量的解释唯一的。

2.应力状态、应力分量、应力张量、应力张量的三个不变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体积改变和形状改变定理是什么?偏应力第二不变量J2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答:应力状态:物体内同一点各方位上的应力情况。

应力分量:为了探讨各个截面应力的变化趋势,确定可以描述应力状态的参数,通常将应力矢量分解,即为应力分量。

过M 点分别于三个坐标轴相垂直的微面上的应力状况,共有9个分量,统称为一点的应力分量。

应力张量:描述一点的应力状态的张量(数学表示)。

把应力分量作为一个整体用矩阵表示为一个整体称为应力张量应力张量的三个不变量J 1、J 2、J 3:物理意义:当坐标改变时,每一应力分量都将改变,但这三个量不变。

应力张量是二阶对称张量,因此它存在三个不变量,分别用J 1、J 2、J 3表示。

J 1 应力张量的主元之和 在弹性体内任一点,任何三个垂直方向上的正应力之和为一个常数。

塑性极限分析

塑性极限分析
S
按几何方程求得运动场的应变率 ij , 然后根据屈服条件和流动
法则,求出应力,这个应力称之为运动可能场的应力。
上限定理
• 对于任意运动可能场
~ ~ m Fi vi d Ti vi dS d s vt d ij ij S ~ ~ m Fi vi d Ti vi dS ij d vt d ij S

Q
0 ij dQ Ti vi dS Fi vi dQ 0 vt d ij S Q
S+ Q+ n 速度间断面


t
QS-
上、下限定理
作如下假定: (1)所有外荷载按某个单一参数m>0成比例地单调增大
~ Fi mFi
~ Ti mTi
• 不可压缩条件要求
r z
v(r ) A r
dv v 0 dr r
外力功率=
S

Ti vi ds 2tapv r a 2tp A
max
A r2

Q
dQ ij ij

/ 4 b / cos dr s A s max dQ t 2 rdrd 8t s A d Q 0 0 r r
l A

p

B
II I
D

C
分成两个几何全等的均匀应力区,中间由一应力间断线AC隔开, 区域I: AD是自由边界,对应K点
AC面的法线方向是从AD面的法线方向顺时针旋转450+,
对应M点的坐标 区域II: AB面上的应力对应于Mohr圆II的N点 = (1+sin2)

工程弹塑性力学题库及答案

工程弹塑性力学题库及答案

(2)如将该曲线表示成
解:(1)由 在
处连续,有
形式,试给出 的表达式。
(a)
由在
处连续,有
(a)、(b)两式相除,有
由(a)式,有
(2)取
形式时,




:应力相等,有
解出得,
(代入 值)
(b) (c) (d)
(代入 值) 5.6已知简单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如图5-1所示,并表示如下:
问当采用刚塑性模型是,应力-应变曲线应如何表 示?
解:1) OD 边:
GD 边:
沿
线,

2)
沿 OB 线,

8.7 Mises 线性等强化材料,在平面应变( 试导出用表示的强化规律和本构关系。
解:当 时,在弹性阶段有
)和泊松比 条件下,

平均应力 因此在弹性阶段有
,进入塑性后有
对平均应变
刚进入塑性时
。由上式导出
。因此进入塑性
后还满足
(2)当 = 时,继续加载,使 解:1)开始屈服时
,求此时的 、 、 。 ,代入 Mises 屈服准则


2)屈服后对应的塑性应变增量为
由 及屈服条件的微分形式
, 式子得到答案结果。
7.9 在如下两种情况下,试求塑性应变增量的比。
(1)单向拉伸应力状态,

,联列可得 ,代入
(2)纯剪力状态,

解:(1)单向拉伸应力状态

中:
沿
线,
中: ,
中:
,


, 情况二见图(1),与①一样
所以
8.6 已知具有尖角为 的楔体,在外力 P 的作用下,插入具有相同角度的 V 形缺口 内,试分别按如下两中情况画出滑移线场并求出两种情况的极限荷载。 1)、楔体与 V 形缺口之间完全光滑;2)、楔体与 V 形缺口接触处因摩擦作用其剪应 力为 k。

《弹塑性力学》第十一章塑性力学基础

《弹塑性力学》第十一章塑性力学基础
几何方程
描述了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变和位移之 间的关系,是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之 一。
塑性变形的增量理论
流动法则
描述了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和应变增量之间的关系,是增量理论的核心。
屈服准则
描述了材料在受力达到屈服点时的行为,是增量理论的重要概念。
塑性变形的全量理论
全量应力和全量应变
描述了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和应变的 状态,是全量理论的基本概念。
100%
材料性能
塑性力学为材料性能的描述提供 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深入了解材 料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80%
科学基础
塑性力学是连续介质力学的一个 重要分支,为研究物质宏观性质 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科学基础。
塑性力学的发展历程
初创期
塑性力学作为独立学科始于20 世纪初,初期主要研究简单的 应力状态和理想塑性材料。
有限元法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和通用性,可以处 理复杂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适用于各种类型 的塑性变形问题。
然而,有限元法在处理大规模问题时可能会遇到 计算效率和精度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算 法和网格划分技术。
边界元法在塑性力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边界元法是一种仅在边界上离 散化的数值方法,通过将问题 转化为边界积分方程来求解。
发展期
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塑性力 学在20世纪中叶得到了快速发 展,开始涉及更复杂的材料和 应力状态。
深化期
进入20世纪末至今,塑性力学 与计算机技术、先进材料等交 叉融合,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 深化。
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02
01
03
连续性
材料内部是连续的,没有空洞或缝隙。
塑性变形不可逆
塑性变形发生后,不会消失或还原。

弹塑性力学之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弹塑性力学之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25
塑性极限载荷
4"6
确定塑性区位置
截面的上下两塑性区相连,使 跨中左右两截面产生像结构
・特点:
-塑性较的存在是由于该截面 上的弯矩等于塑性极限弯矩; 故不能传递大于塑性极限弯 矩的弯矩。
<]
ax(x9z\ay=az= rxy=ryz= rzx=0
♦:・小挠度假设:在梁达到塑性极限状态瞬 间之前,挠度与横截面尺寸相比为一微 小量,可用变形前梁的尺寸进行计算。
二.弹性阶段

P1
6M
♦ Mises屈服条件:
xmax
bh2
弹性极限弯矩

2bh2
弹性极限载荷
三.弹塑性阶段(约束塑性变形阶段)
>Mp塑性区扩展
第十章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矗塑性极限分析定理和方法
❖梁的极限分析❖圆板的极限分析
❖梁模型法计算圆板和环板的塑性极限 載荷
§10-1梁的弹塑性弯曲
1.基本假定
•:•平截面假设:在变形过程中,变形 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 为平面,且与变形后梁的轴线垂直。
z5=— P
・纵向纤维互不挤压:不计挤压应力, 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
heh/2
陆=2町(yxzdz+ 2町aszdz
0he

0叽he
“Me
Ms=—-
s2
h2
弹塑性区交界线:
h/2
(Jszdz
陆=
£
弹塑性区交界线:饥=±丄3
h~2\
<]
►P(lΒιβλιοθήκη 2x)2ALPl/4
四.全塑性阶段
X—6
x = 0
塑性极限弯矩
n
A

弹塑性力学

弹塑性力学

岩土塑性理论形成
早期研究: • 1773年Coulomb提出土质破坏条件,其后推广为 Mohr- Coulomb准则; • 1857年Rankine研究半无限体的极限平衡,提出滑移 面概念; • 1903年Kö tter建立滑移线方法; • 1929年Fellenius提出极限平衡法; • 1943年Terzaghi发展了Fellenius的极限平衡法; • 1952~1955年Drucker和Prager发展了极限分析方法; • 1965年Sokolovskii发展了滑移线方法。
• ijk 符号有33或27个元素,取值为1,-1, 0。从下标为自然顺序1,2,3开始,如 果交换次数为偶数,则元素为1,为奇 数,则为-1,如果下标出现重复,则值 为0。可从图解判断:
形成独立学科: • 岩土塑性力学最终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 1957年Drucker指出要修改Mohr-Coulomb准则,以 反映平均应力或体应变所导致的体积屈服; • 1958年剑桥大学的Roscoe等提出土的临界状态概念, 于1963年提出剑桥粘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开创了 土体实用计算模型 • 从1970年前后至今岩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十分活跃, 建立的岩土本构模型也很多。 • 1982年Zienkiewicz提出广义塑性力学的概念,指出 岩土塑性力学是传统塑性力学的推广。
2.2.2 标量积
• 矢量有两种乘法,即标量积(点积或内积) 和矢量积(叉积)。 • 矢量U和V的标量积定义为: U V | U || V | cos • |U|表示矢量U的绝对长度, 为矢量U和V的 夹角。
e1 e2 | e1 || e2 | cos90 0

e1 e1 | e1 || e1 | cos0 1
2.3 张量

塑性极限分析

塑性极限分析
两种 不同 材料
内杆进 入塑性
外杆仍 为弹性
外杆“回弹力” 和内杆“抵抗 力”平衡
内杆弹性阶 段已卸完
二、塑性极限分析的概念与假设
1.单调加载:荷载由零开始,按比例同时加到最后值
(避免加载路径的影响)
2.几何线性:结构局部产生塑性变形,整体变形仍足够小
3.几何不变体系与几何可变体系
屈服区小
外力基本不变时,变形 也基本不变的结构体系, 称为几何不变体系。
5. 极限荷载
三根杆均达到 屈服状态时
Fu 2 s Acos s A
1 2cos s A
§3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极限扭矩
T
T
一、极限扭矩
1. 弹性—理想塑性模型 2. 屈服扭矩
τ τs
γ
TS
S
WP

d 3
16

S
τs
3. 极限扭矩
T
T
τ τs
γ
可继续加载,已屈服部分应力不变,屈服区向里发展, 直至整个截面全部屈服。
AC AD
例:已知E、A、θ、σs,材料为弹性— B 理想塑性。求Fs、Fu
F
cos2 F
FAD 1 2cos 3 FAC 1 2cos 3
4. 屈服荷载
D
C
θθ A F
FAD A

Fs
1 2cos 3
A s
Fs 1 2cos 3 s A
Mu


s

bh 2

h 4

bh 2

h 4


s
bh2 4
At
Ms

塑性分析之结构极限分析原理与方法

塑性分析之结构极限分析原理与方法
——对于一给定的结构与荷载系,基于 假定的弯矩数值≤塑性弯矩、且满足平衡条 件的弯矩状态所求得的荷载值,≤真正的极 限荷载。
四、极限分析方法
(一)静力法
步骤: 1.选择多余力,以静定结构为基本结构; 2.求基本结构在荷载、多余力共同作用下的 弯矩; 3.令足够多的截面弯矩=塑性弯矩,使结构形 成破坏机构; 4.由平衡方程求极限荷载; 5.复核M≤Mu
• 结构要同时满足平衡条件、几何条件、 物理方程、边界条件,对于复杂问题, 由于数学上的困难,很难得到完全解。
三、塑性分析
• 假设材料为刚塑性,按塑性变形规律研究结构 达到塑性极限状态时的行为。
• 基于塑性分析的设计,只要控制工作荷载与极 限荷载的比例,即可保证结构、构件安全可靠 使用,所确定安全系数较弹性设计更能反映结 构的实际安全程度,也更能充分利用材料的塑 性性能。
一、四角点承板 二、线承矩形板 三、点线支承板
3.3 其它形状板的塑性分析
一、三角形板 二、等边多边形板 三、圆平板
3.4 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角部效应 二、集中荷载作用 三、组合荷载作用 四、平衡法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壳塑性极限分析
2.机构法
步骤: 1.确定塑性铰位置,使结构成为机动体系; 2.运用虚功原理,计算结构极限荷载; 3.所有可能的破坏机构中,极限荷载最小者 为所求; 4.复核M≤Mu
思考题:
1.塑性分析较弹性分析、弹塑性分析有何优点 及不足之处? 2.什么是结构的内力重分布?为什么只有超静 定结构会产生内力重分布现象? 3.举例说明在塑性极限分析与设计中保证塑性 铰转动能力的必要性。 4.确定结构塑性极限荷载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5.结构极限分析的上、下限定理及其应用(机 构法和静力法)。

弹性力学10塑性极限分析

弹性力学10塑性极限分析

Pl
Mp l
ql 2 Mmax 2 M P
ql
2M p l2
❖ 例:确定下列静定梁的极限载荷。
(3) A
q
l/2 B l/2 C
ql2/2
ql2/8
AB:3Mp BC:Mp
解:
AB与BC段截面不同,塑性 铰可能出现在AB段也可能出 现在BC段。
作弯矩图。
塑性铰出现在AB段时:
M max
ql 2 2
证明: k l
设机动允许的位移(速度)场 u * i
q ij*
破坏载荷: k Pi 应力场: s * ij
❖ 虚功率原理:
k Piui*dS
s
*
ij
i*j
dV
ST
V
s*
s s ij
*
ij
ij
s ij
l Piui*dS s iji*jdV
ST
V
k l
Piui*dS
s* ij
3MP
塑性铰出现在BC段时:
MB
ql 2 8
MP
ql
6M p l2
ql
6M p l2
ql
8M l2
p
二.超静定梁的极限分析
❖ 超静定结构的基本特点: (1)有多余联系,内力仅由静力平衡方程不能完全确定,内力与结 构的变形有关,所以内力与梁的刚度有关。
(2)在超静定梁中,当梁内截面屈服,即出现塑性铰时,由于梁的 刚度发生变化,内力会重新分布,所以梁达到塑性极限状态时塑性 铰的位置无法预先知道,应按照逐渐加大载荷的方法逐步确定,但 计算不便。
ST
V
q ij
s ij
s0 ij
s ij

第五章 极限分析法全

第五章 极限分析法全

V Fiuip* dV
V
p* p* ij ij
dV
SD c vtp* d S
反证法:
假设由上式确定的荷载Ti,Fi小于极限荷载,则可找 到与之平衡的静力场σijE,于是可得到虚功率方程
S Tiuip* d S
V Fiuip* dV
E p*
V ij ij
dV
SD
n tan
vtp* d S
虚功原理表明:对于一个连续的变形体,静力容许的应 力场在机动容许的位移场上所作的外(虚)功。虚功率方程可 表示为:
静力容许
S Ti*vi* d S
V Fivi* dV
V
* *
ij ij
dV
机动容许 左端表示外力(面力和体力)的虚功率,右端表示虚变形功率。
现证明如下: 将应力边界条件 Ti* i*jnj 代入虚功率方程左端的面积分 部分,并利用高斯积分公式,可得
W Dlh n tanlh p n tanlvcos
v cos 就是间断面相对速度在切线方向的分量,可记为 vt
于是可以得到Coulomb材料沿速度间断面Sl的能量消散率
W Si n tan vt d Si
当φ=0,上式就蜕化成
W
Si
vit
d Si
当速度间断面上的应力为屈服应力时:
由于真实应力场一定是静力容许的应力场,所以极限
状态时的虚功率公式
S Tivi d S
V Fivi dV
V ij ij dV
c
SD
vt
dS
S Ti*vi* d S
V Fivi* dV
* *
V ij ij
dV
Si n tan vt d Si

工程弹塑性力学教学课件

工程弹塑性力学教学课件

实验设备与实验原理介绍
实验设备
弹塑性力学实验中常用的设备包括压力机、拉伸机、压缩机 、弯曲机等。
实验原理
介绍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基 本概念、应力应变关系、屈服准则等。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方法介绍
实验操作
详细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包括试样制备、加载方式选择、数据采集等。
数据处理方法
工程弹塑性力学教学 课件
目录
• 弹塑性力学概述 • 弹塑性力学基础知识 • 弹塑性力学分析方法 • 弹塑性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 弹塑性力学实验与实践教学 • 总结与展望
01 弹塑性力学概述
弹塑性力学定义与分类
弹塑性力学定义
弹塑性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受力状态下 ,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相互作用的学 科。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包括屈服条件方程、流动法则方程、 强化法则方程等。
弹塑性力学基本原理
弹塑性本构关系
描述材料在弹塑性状态下的应力 应变关系。
弹塑性稳定性理论
研究结构在弹塑性状态下的稳定性 问题。
弹塑性极限分析
确定结构在弹塑性状态下的极限承 载能力。
03 弹塑性力学分析方法
弹性力学分析方法
弹性力学基本原理
弹塑性力学基础知识
02
弹性力学基础知识
弹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包括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 等。
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
包括应力、应变、弹性模量等。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包括平衡方程、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等。
塑性力学基础知识
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
塑性力学的基本应用
包括屈服条件、流动法则、强化法则 等。
包括压力加工、材料强度、结构稳定 性等。

材料力学第十二章 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析

材料力学第十二章 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析

A
D l2
D l3
F
F F3 3 1 2 cos a
F cos2 a F1 F2 3 1 2 cos a

增大荷载,3杆先屈服,应力达到S 。 此时杆系的承载力(即弹性状态 的最大承载力)为:
3 1
FS F3 (1 2 cos a ) S A(1 2 cos a )
A1 = A2
中性轴 z1
y1 = 75 mm

)
y
S1 b ( y1
2 y1 ( y1 ) 2 a y1 S 2 (a y1 ) 2
y1
z1 z0
O
WS S1 S2 11562 106 m3 .
M u WS S 277.5 kN m
对具有明显屈服、且屈服阶 段又比较长的材料:
理想弹塑性材料与实际 材料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忽略 了材料的强化特性。
理想弹塑性材料
§2-2 拉、压杆系的极限荷载
一般情况下,超静定拉压杆系中各杆的内力并不相同。
判断杆系是否发生强度破坏,以杆系中应力最大 的杆中的应力是否达到材料的极限应力作为依据。
以塑性材料制成的超静定拉压杆系为例: 若有一根杆的应力达 到了材料的屈服极限S 其余杆的应力仍小于S 杆系已经破坏 不能再继续承载 超静定拉压杆系还能继续承载
复杂应力状态下采用主应力强度条件: r [ ]
容许应力法
当杆件危险点处的最大工作应力或相当应力达 到了材料的极限应力, 材料发生了强度破坏,杆件 失去了承载能力。
这种方法对塑性材料制成的杆件或杆系并不合理
极限荷载法
以杆件或杆系破坏时的荷载(即极限荷载)为 依据建立强度条件,并进行强度计算。 塑性材料杆件的破坏过 程与材料的力学性质有关。

材料力学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析

材料力学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析

则极限弯矩为

bh2 Mu s s 4
bh2 ss Mu 42 1.5 M s bh ss 6
可见,考虑了材料塑性,
矩形截面梁对应的弯矩极限值可以增大 50%。
几种常用截面的 Mu/Ms 比值见下表。
表 1 几种常用截面的 Mu/Ms 比值
截面形状
M u / Ms
1.15-1.17
1.27
πd 3 Ts Wp s s 16
s
(a)
若继续增大扭矩,则随着切应变增大,此直径上 各点处的切应力将从周围向中心逐渐增大到 s 。
s
(b)
当截面上各点处的切应力均达到 s , 整个截面进 入完全塑性状态。这时不需要再增大外力偶矩,圆杆 将继续扭转变形,即扭杆达到极限状态。对应的极限 扭矩为:
q (a) A
l
解:先按弹性分
B
4l 9
8 ql 2 81
l 3
C b (b) ql 2 18
h
析的方法作出梁
的弯矩图 (图c) 得出最大弯矩为
8ql2 M max 81
(c)
当梁达到极限状态时,其最大弯矩等于极限弯矩, 梁上的荷载达到极限值。 即
8qu l 2 bh2 Mu s sWs s s 81 4
塑性变形的特征:
(1)变形的不可恢复性是塑性的基本特征。
(2)应力超过弹性范围后,应力应变呈非线性关系, 叠加原理
s
s1
不再适用。
(3)塑性变形与加载历程有关,应 力与应变之间不再是单值关系。 (4)通常所指的塑性变形,忽 略了时间因素的影响(常温、 低应变率)。
ss
O
e p ee
e
s 's

清华大学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讲义 10弹塑性_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定性

清华大学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讲义 10弹塑性_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定性

(13)
应该注意到,此式似乎是相应于机动场的应力
σ
* ij
、切向速度间断线上的剪应力即剪切
屈服应力τ s 、和给定面力 ti * = η∗ti 与机动场的应变率和速度场的虚功率方程,实际上并 不是。其中的应力与面力并不构成静力许可状态。其实,只有和任意机动场均满足虚
功率方程的应力和外力才一定是静力许可的,只和某种机动场满足这样的方程的应力
一、塑性极限状态和界限定理
z 极限状态和极限分析 结构弹塑性分析一般要跟踪加载和变形历史。如果忽略材料的塑性强化特性(即
采用理想塑性模型),并忽略物体由变形引起的几何尺寸变化(即采用小变形假设), 则当外载达到某一定值时,理想塑性体可在外载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塑性流动,即无限 制的塑性变形。这时称物体(或结构)处于塑性极限状态,简称极限状态;所受的载 荷称为物体或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或极限载荷;与之相应的速度场则称为塑性破损机 构,或塑性流动机构。
∫ ∫ ∫ −
V1
σ
ε(s)
ij
&i(jk)dv
+
V1 fi(s)vi(k)dv +
S10 + SD ti(s)vi(k)ds = 0
∫ ∫ ∫ −
V2
σ
ε(s)
ij
&i(jk)dv
+
V2 fi(s)vi(k)dv +
S20 +SD ti(s)vi(k)ds = 0
两式相加即可得到
∫ ∫ ∫ ∫ V
τ
0 n
⎡⎣vt ⎤⎦ ds
(9)
考虑到:外载一定做正功,即
∫ tSt i vi ds > 0
⎯3⎯
第九章 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定性

弹塑性力学定理和公式

弹塑性力学定理和公式

应力应变关系弹性模量 ||广义虎克定律1。

弹性模量对于应力分量与应变分量成线性关系的各向同性弹性体,常用的弹性常数包括:a 弹性模量单向拉伸或压缩时正应力与线应变之比,即b 切变模量切应力与相应的切应变之比,即c 体积弹性模量三向平均应力与体积应变θ(=εx+εy+εz)之比,即d 泊松比单向正应力引起的横向线应变ε1的绝对值与轴向线应变ε的绝对值之比,即此外还有拉梅常数λ。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这五个常数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

常用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见表3-1 弹性常数间的关系。

室温下弹性常数的典型值见表3—2 弹性常数的典型值。

2。

广义虎克定律线弹性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称为广义虎克定律。

它是由实验确定,通常称为物性方程,反映弹性体变形的物理本质.A 各向同性材料的广义虎克定律表达式(见表3—3 广义胡克定律表达式)对于圆柱坐标和球坐标,表中三向应力公式中的x 、y、z分别用r、θ、z和r、θ、φ代替。

对于平面极坐标,表中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公式中的x、y、z用r、θ、z代替。

B 用偏量形式和体积弹性定律表示的广义虎克定律应力和应变张量分解为球张量和偏张量两部分时,虎克定律可写成更简单的形式,即体积弹性定律应力偏量与应变偏量关系式在直角坐标中,i,j=x,y,z;在圆柱坐标中,i,j=r,θ,z,在球坐标中i,j=r,θ,φ。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及其解法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边界条件||按位移求解的弹性力学基本方法||按应力求解的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 || 基本方程的解法 || 二维和三维问题常用的应力、位移公式1.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在弹性力学一般问题中,需要确定15个未知量,即6个应力分量,6个应变分量和3个位移分量。

这15个未知量可由15个线性方程确定,即(1)3个平衡方程[式(2-1—22)],或用脚标形式简写为(2)6个变形几何方程[式(2—1—29)],或简写为(3)6个物性方程[式(3-5)或式(3—6)],简写为或2.边界条件弹性力学一般问题的解,在物体内部满足上述线性方程组,在边界上必须满足给定的边界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 P PP
P
o
x
Me he2 Ms 3 4 h2 2 he 1 2 P (l x ) 3 h 2 Pe l
x l
z
Ms M p
M Pp l Me Pe l
Pe 2 Pp 3
Mp ss
Me
h/ 2
l 3
i i i i ij j
f u dV F u dS f u dV s
i i V ST V ST
l ui dS
1 ui u j ij x 2 j xi

f i ui dV
V V
(s ij ui ) x j
dV
塑性极限载荷:
塑性极限状态对应的载荷。
10

塑性极限分析的基本假定:
(1)材料是理想刚塑的,不计弹性变形和强化效应。 (2)变形是微小的。 (3)比例加载。(所有外载荷都按同一比例增加。)

结构在塑性极限状态应满足的条件:
(1)平衡条件:平衡微分方程和静力边界条件。 (2)极限条件:达到塑性极限状态时内力场不违背的条件(屈 服条件。) (3)破坏机构条件:塑性极限状态下结构丧失承载能力时形成 破坏机构的形式。(表征结构破坏时的运动趋势或规律,要求 不引起物体的裂开或重合-几何方程,且被外界约束的物体表 面上满足位移和速度边界条件。)
20
四.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2. 机动法
(1)选择一个破坏机构(几何上允许的、外力做功为正), 建立机动允许的位移场。
(2)由内功率等于外功率求破坏载荷,且为极限载荷的上 限:Pl+= kP
(3)在多个破坏荷中取最小值: Plmin+ (4)检查:若内力场是静力允许的,即不违背极限条件, 则:Plmin+ =Pl 。否则: Plmin+ 为Pl 的一个上限解(近似 解)
i u*
q
ij *
k Pi
ST
应力场:
s*
ij
ij
s*
ij
虚功率原理:
* k Pi ui*dS s * ij dV
V
* s ij s ij
s
ij
* l Pi ui*dS s ij dV
ij

ST
k
l
P u dS s
P o l/2 z
x
l 6
x l/2
P
x
l/2 z
l/2
7
例题:悬臂梁在自由端受集中力,求弹性极限载荷、塑 性极限载荷、弹塑性分界线。 P o l z x
h z b y
解: M Pl max
P M max l
bh2 Me ss 6
M max
bh2 Pe ss 6l
bh2 Mp ss 4 bh2 Pp ss 4l 8
b h z x l/2 l/2
y

纵向纤维互不挤压:不计挤压应力, 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
sx
sx
s x ( x, z),s y s z xy yz zx 0
小挠度假设:在梁达到塑性极限状态瞬 间之前,挠度与横截面尺寸相比为一微 小量,可用变形前梁的尺寸进行计算。
[ 静力允许载荷系数是极限载荷系数的下限: s l ]
15
证明: s l
极限状态下:
q
s ij , ij , ui ,l Pi ,l
ij
静力允许的内力场:
s 0 , s Pi , s
ij
s
ij
虚功率原理: F u*dS i i

* s 0 ij dV
4
弹塑性区交界线:
he 1 P (l 2 x ) 3 h 2 2Me
P o l/2 z l/2
x
x
P l Me 2 2
he h 2
x
x
h he 2
x0
h Pl he 3 2 2Me
Pl/4
Me
5
四.全塑性阶段
P
ss
h/ 2
l 6 确定塑性区位置
6
z ss
• 塑性铰:在全塑性阶段,跨中 截面的上下两塑性区相连,使 跨中左右两截面产生像结构 (机械)铰链一样的相对转动 --塑性铰。 • 特点: – 塑性铰的存在是由于该截面 上的弯矩等于塑性极限弯矩; 故不能传递大于塑性极限弯 矩的弯矩。 – 塑性铰是单向铰,梁截面的 转动方向与塑性极限弯矩的 方向一致。否则将使塑性铰 消失。
Ms bs s 3h2 4he2 12 Me he2 Ms 3 4 h2 2
弹塑性区交界线: he
z ss P o l/2 z l/2 x


bh2 Me ss 6
P l M x x 2 2
1 P (l 2 x ) 3 h 2 2Me
x0
x
l 6
he 0
bs s 3h2 4he2 12
Ms


o l/2 z l/2
x
bh2 MP ss 塑性极限弯矩 4 3Me Mp 2 4 M P bh2 PP l l 2 Me 4
ST V
s0 :
ij
满足平衡方程和面力边界条件(静力允许的应力场) 虚应变率场(机动允许的) 虚速度场(机动允许的)
* ij : ui* :
体力为零时:
* Fi ui*dS s 0 ij dV ij
ST V
14
三.塑性极限分析定理
1. 下限定理:
静力允许的内力场:满足平衡条件(平衡微分方程和 面力边界条件),不违背屈服条件的内力场。sPi s : 静力允许载荷系数 [ 放松破坏机构条件(几何方程、位移和速度边界条 件)] 真实内力场:满足静力平衡条件、屈服条件、破坏机 构条件的内力场。 真实内力场一定是静力允许的内力场。 结构破坏时真实内力场对应的塑性极限载荷系数:l 下限定理:作何一个静力允许的内力场所对应的载荷 是极限载荷的下限。

塑性极限分析的完全解:
满足平衡条件、极限条件、破坏机构条件的解。
11
二.虚功原理和虚功率原理
虚功原理: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变形体, 若给物体一微小的虚变形(位移)。则外力的 虚功必等于应力的虚功(物体内储存的虚应变 * 能)。 f i ui*dV Fi ui*dS s ij ij dV
[ 静力允许载荷系数是极限载荷系数的下限: s l ]
上限定理:作何一个机动允许的位移(速度)场所对 应的载荷是极限载荷的上限。
[ 机动允许载荷系数是极限载荷系数的上限: k l ]
s l k
s = l =k :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l 为完全解。
s l :
s ij s ji
u 1 s ij ui s ji j s ij ij 2 x j x i
s ij ui dV s ij ui dV s ij ij dV fi x j x j V V V
Pl/4
d 2w M ( x) 2 dx EI 1
2
二.弹性阶段
Mz s x E x I 6M s x max 2 bh Ez
bh I 12
3
P x
l/2
b h y z
l/2
Mises屈服条件: s x max s s
bh2 Me ss 6
2
ss
弹性极限弯矩
s
ss
ss
4 M e 2bh Pe ss l 3l 弹性极限载荷

s
3
三.弹塑性阶段(约束塑性变形阶段)
M s Me
he
塑性区扩展
h/ 2
ss
he h / 2
M s 2b s x zdz 2b s s zdz
0 he he h/ 2
zs M s 2b s zdz 2b s s zdz he 0 he
第十章 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梁的弹塑性弯曲 塑性极限分析定理和方法 梁的极限分析 圆板的极限分析 梁模型法计算圆板和环板的塑性极限 载荷
1
§10-1 梁的弹塑性弯曲
一.基本假定 平截面假设:在变形过程中,变形 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 为平面,且与变形后梁的轴线垂直。 z x P
z ss
9
§10-2 塑性极限分析定理与方法
一.有关塑性极限分析的基本概念
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缺点:
(1)分析三个状态:弹性状态、弹塑性状态、塑性状态。 (2)了解整个加载过程。 (3)材料本构关系是非线性的,只能求解简单问题。
塑性极限状态:
理想塑性体承受的载荷达到一定的数值时,即使载荷不再 增长,塑性变形也可自由发展,整个结构不能承受更大的载荷, 这种状态称为塑性极限状态。
体力为零时:
* Fi ui*dS s ij ij dV ST V
13
虚功率原理: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变形体,若给物 体一微小的虚变形(位移)。则外力的虚功率必等于应 力的虚功率。

V
* f i ui*dV Fi ui*dS s 0 ij dV ij
破坏载荷:机动允许的位移场所对应的载荷。 P
破坏机构是极限状态下的机构,对应的内力场是静力允许的:l = k
上限定理:作何一个机动允许的位移(速度)场所对 应的载荷是极限载荷的上限。
[ 机动允许载荷系数是极限载荷系数的上限: k 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