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残疾人形象寓意新探--以《德充符》为中心

合集下载

浅论《庄子》中残疾人形象的寓意

浅论《庄子》中残疾人形象的寓意

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支离疏是天刑其形,按照普通人的理解来说,这是人生 之大不幸。一出生,起点就与正常人不同,不可能过上比正 常人幸福的生活,尤其是在乱世。然而那个时代却偏偏是让 正常人痛苦的时代:又要征兵,又要充徭役,而且往往九死一 生。而这些事情都是残疾人做不了的。于是乎,支离疏先天 的不足此时却成了他的长处。不用服兵役和徭役,而且极具 讽刺意味的是,别人躲都来不及的征兵现场,它却可以大摇 大摆游于其间。政府要赈济贫困者,他又可以安然的享用米 和薪。这就是“无用”所带来的好处。 庄子还常常以树为喻来说明“无用”的好处。在《人世 间》中,描写了一个姓石的木匠到齐国去,路过曲辕看见一 棵供社祀用的栎树,这棵树非常大,树荫能遮盖几千头牛,树 干有上百围,树高如山,好几丈以上才长出树枝,可以造船的 树枝就有几十棵。观者如市。而木匠则不屑一顾,继续赶 路。弟子就问:“我们跟随您以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木 材,为何先生却看也不看呢?”木匠说:“这是一棵不成材的 ‘散木’,做舟会沉,做棺木会速朽,做器具毁坏的很快。什 么都不能做。正因为其不成材,没什么用,才能长这么大。 谁知栎树自己的看法却与匠人不同。于是当天夜里便托梦 “反驳”他:“无所可用’是我毕生的追求,假使我有用,还能 长这么大吗?你所谓的那些成才之木,不是早早地遭到斧斤 之祸了吗?” 以上两则寓言都说明了“无用”的好处。。无用”即“无 所可用”,没有被利用的价值。告诫人们不要有意突显自己 的才能,正所谓“能者多劳”,“枪打出头鸟”,难免有时会卷 入某种凶险之中。显得自己没有价值,“多一事不如少一
2安之若命——对生命滋味的痛苦咀嚼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旧秩序破坏殆尽,而新秩序还没 有建立起来的时期。这种结果造成了一个秩序真空的局面, 到处攻战杀伐,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无耻者富,多信者显” (《庄子・盗跖》),“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庄子・胜 箧》)。庄子看透了这个黑暗的世界。一方面,游戏人间。 另一方面,则安之若命。其实,无论是前者的游戏姿态,还是 后者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在庄子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深 深的悲哀。 在庄子的哲学中有一种很强烈的命运感,表面上看是一 副顺天应命,泰然处之的平和心态。实则在平和之下隐藏着 复杂的感情。这是在寻求个人出路的道路上屡次碰壁之后, 对人生命运的痛苦咀嚼后的一种安静、平和。在《德充符》 中,兀者申徒嘉将人的命运比作是在后羿的射程之内,每个 人的命运就像生活在神箭手后羿的射程之内,中与不中都不 要有什么情绪。被射中是理所当然,不中则是一时的运气。 并不能说明你做得比我好。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人都有 可能遭殃,早中晚中都一样,谁也不要高兴得太早,迟早都会 被射中。申徒嘉表面上是回击子产的无理,实质上影射了当 时社会的黑暗。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我们谁也逃不掉。灾 难离每个人都很近。从这则寓言可以看出,尽管庄子是一种 超然放达的心态去面对命运的光顾,却也难掩内心那对黑暗 社会的冷嘲与批判。 还有叔山无趾“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表面上是说,我不懂世务,实则也影射了社会的黑暗。如果 社会是公正的,我也用不着去研究什么世务了。 王骀是受刑的兀者,按照常理,一个受到国家刑法制裁 的人,必定有大过。然而其追随者却与孔子“中分鲁”。这 种强烈的对比更说明错的是社会,而非个人。 因此,庄子的命运感是怀着一种强烈的对个人出路的思 考。但是无奈的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绝望。只能认 “命”。这是在无数次探索之后,无奈的选择。了解了这一 点,我们就能理解在《庄子》中,为什么庄子常常摆出-jtj对 什么都不屑一顾的神情,显得很冷漠,很无情。实则那是在 看透这个社会之后,对黑暗现实的无情。

庄子心得读后感200字(精选10篇)

庄子心得读后感200字(精选10篇)

庄子心得读后感200字(精选10篇)庄子心得读后感200字篇1一直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对《论语》对《庄子心得》侃侃而谈时,深深地吸引着我。

她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坦荡,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

坦荡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

对《论语》对《庄子》知之甚少的我由此产生兴趣。

再一次认真聆听了于丹老师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的深刻解读,在她潇潇洒洒、滔滔不绝的精辟阐述下,引领我走进庄子那无边辽阔的精神世界遨游了一番,犹如给心灵洗了一个澡,顿觉神清气爽。

以前读庄子的文字,无知的我觉得深奥难懂,没有读出庄子超凡的思想,在于丹老师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语言中,我才领悟到庄子蕴藏人生哲理的精神境界。

于丹独到的讲解给了我新的启迪与感悟,结合我的经历,对于人生我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

于丹老师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的逍遥游。

庄子所指的逍遥游我个人认为是从道家创史人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基础上演变而来,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把水的丰厚内涵融会贯通于生活中。

庄子有水一样的品行、水一样博大精深的知识滋养着后人的灵魂,他有水一样溶纳万物默默奉献而不争名利的气节与胸怀;有水一样旷达顽强随遇而安的不倔精神,有水一样的灵活让处于艰苦环境中的他安贫乐道;有水一样的清澈如明镜照出善恶美丑,他有水的无欲无求而襟怀坦白、有水的宁静达观内敛;他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然之理。

,我愿做大千世界中的一滴水,柔而不弱,吸收天地之营养精华。

庄子提倡的逍遥游又如何让我的生活受益,并由此快乐的呢?有时与女儿外出,经常听到不认识的人说看不见好可怜之类的话,世人认为失去光明后的我行动十分不便,猜想我一定在哀声叹气中怨天尤人。

他们不知,我是赛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幸与不幸,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论庄子《德充符》中的残者形象

论庄子《德充符》中的残者形象

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作为结尾。值得注意的是 ,在 《 德充符》中,庄子为了说明 “ 德”的充实与证验 ,想像 出
王骀、申徒嘉、叔 山无趾、哀骀它等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而 “ 德”又极为充实的人 。仔细 审读
《 宽 德:符》一文,并结合 《 庄子》一书整体上对人生的思考 ,不难发现 《 德充符》所虚构的人物是颇有意味
而要超越困境达到理想的自由之境这也就成了庄子人生哲学中理想人格的精神境庄子内篇中的德充符正是体现庄子这一人生哲学的一篇重要文章文中所虚构的几位人物正是庄子认为超越了人生困境而达到理想精神境界的德全者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2 5 期
V 12 N02 0.5 .
从事 中国文 学研 宛。
・7 ・ 3
维普资讯
《 德充符》分为六个部分 。先写 了五个小故事:孔子为王骀所折服 ,申徒嘉使子产感到羞愧 ,孔子的内
心比叔 山无趾更为丑陋,孔子向鲁哀公称颂哀骀它 ,踱支离无赈和大瘿为国君所喜爱。五个小故事之后又用
出 “ 始卒若环”的圈子之外,因而,死亡也就成 了人生第一位的、最终无法跨越的界限。社会的困境指时与 命的限制,死生这一本身是属于 自然性质的大限,完全地或经常地是在某种社会的因索作用下 ,以某一具体
的、非 自然的形式实现,这即是一种非人力所能干预的必然性,是谓之 “ ; “ 命” 时”与 “ ”一样 。是制 命
印迹。那么 ,当时的社会现实究竟如何呢?
庄 子生 活的 战 国年代 ,连 年征战 ,杀伐不 断 。与庄 子大约 同时代 的孟 子 ,有关 于社 会 苦难 的记 载 , “ 今
宙的根源性 、整体性和人的 自然本性的一种精神境界 ;他们已经具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境界——一种超越了 生死、时命和情欲的 “ 忘形”与 “ 忘情”的境界。他们 已能做到物我俱化 , 死生同一 ;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不

先秦诸子论文

先秦诸子论文

浅论庄子中残疾人的形象摘要:庄子中塑造了大量的残疾人形象,这些形象都包含有很深刻的寓意.或说明"无用"的好处;或表达庄子内心的痛楚;或控诉社会的黑暗;或强烈赞美"内充之德"的崇高.庄子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他的人生哲学。

关键字:庄子残疾人无用思想庄子一书中共塑造了11个残疾人,其中德充符中包含了5个。

庄子中的残疾人形象富有瑰奇的色彩,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生来残疾之人,如支离无唇,虽然天生曲足偻背,无唇,形残貌丑,另一类是受刑致残之人,他们虽肢体残疾却执著地追求道德的进步,如鲁之兀者叔山无趾虽被刖足,但却坚持踵见仲尼,希望能继续对道德的探求;最为奇特的是因病致畸的一类残疾人,如滑介叔,他不但没有为自己的病残感到哀痛,而是将之视为人生中的一种变化,淡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一、残疾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庄子所处的时代,社会急剧动荡。

一方面,各国都在变法革新,招揽人才。

另一方面,社会动荡带来的严酷的人类自相残杀现象,又给一些高尚的人带来强烈冲击,使他们深感忧惧不安。

庄子中这些残疾人所处的环境可谓硝烟不断。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庄子·在宥》)身首异处的尸体到处都是,民不聊生。

在《庄子·人间世》中也有对社会状态的反应:“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当时诸侯称霸,“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胜箧篇》)。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自危,唯恐避祸不及。

这样的年代,连四肢健全的人生活起来都很难,而这些畸形人生活得却很从容。

他们没有被残酷的现实生活屈服。

《庄子·养生主》中的右师,先天断足而做官;《庄子·人间世》中的支离疏,挫针治獬,足养其身,即给人缝补,洗衣服也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庄子·德充符》里的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探析--以《德充符》为中心

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探析--以《德充符》为中心

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探析———以《德充符》为中心潘小玉(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杰出的天才,庄子不仅创造了很多迷离惝恍的寓言形象,也创造了很多不合于世俗审美标准的畸人形象,以《德充符》篇最为突出。

通过对这些畸人形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入解读庄子的思想。

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是战国之世社会的真实写照,隐含着庄子对于时代无奈的不满和控诉。

同时,畸人形象以其特立独行的存在,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刻。

关键词:德充符;庄子;畸人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53(2016)03-0080-04收稿日期:2016-03-21作者简介:潘小玉(1993-),女,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诗歌。

一、庄子畸人概念的界定(一)“畸人”《庄子》的文风奇特,变幻多端,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能体现庄子独特风格的便是他塑造的大量“畸人”形象。

什么是“畸人”呢?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一篇有庄子关于“畸人”的定义,庄子假借孔子言畸人是“畸於人而侔於天。

”成玄英疏:“畸者,不耦之名也。

修行无有,而疏外形体,乖异人伦,不耦於俗。

”[1]也就是说畸人不合于世俗却合乎自然。

庄子通过描写这些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之“德”,来反衬那些形全之人的表里不一、“德”之不足。

这里对于“不耦於俗”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如文章所列举的这些因天生不足或外界灾祸苦难而导致的身体上的残缺或丑陋;另一种则是无视世俗标准而放荡不羁,成为别人眼中异类的人。

纵观《庄子》中所提到的畸人意象,“畸人”一词主要指前一种,即形体残缺或外表丑陋的人,重点在于突出形残与德全的比照。

《庄子》中的畸人是身体残缺的智者,虽不合于俗却合于自然。

从外表上看,畸人是不被世俗审美观念所接受的,但通过庄子的论述和分析,这些畸人却成为高于世俗观念之上的存在,甚至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

《庄子》中的残缺意象:残疾之人与不材之木-文档资料

《庄子》中的残缺意象:残疾之人与不材之木-文档资料

《庄子》中的残缺意象:残疾之人与不材之木《庄子》中存在两类残缺意象:残疾之人与不材之木。

二者在《庄子》中都是反复出现、影响深远的主题,并形成了独特的残缺审美。

学界分别针对两个主题的讨论可谓深入,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学者将二者联系到一起,探讨它们是否存在相似之处。

实际上,这两个主题都发源于《庄子》内篇,它们各自的具体形象也可以划分为相似的类型,表达共同的旨趣。

无论在内篇还是外篇中,都可以找到二者交织出现的例子。

本文在这里希望通过对这两种意象进行详细的解读与分类,揭示二者在“性命之情”与“无用之用”上的殊途同归。

一、《庄子》中的残疾之人《庄子?大宗师》篇借孔子之口称道方外之人:“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庄子》中最能凸显这种天人反差的,便是残疾人的主题。

正是依靠夸张的天人对比,残疾人主题强烈地表现出了主人公对肉体残缺的超越,以及对性命之情的通达。

《庄子》中塑造了许多残疾者的形象,主要集中在内篇,以《德充符》篇最多,包含了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支离无?、?盎大瘿六人。

其他篇目中的残疾者尚有《养生主》篇的右师、《人间世》篇的支离疏、《大宗师》篇的子舆。

外篇中还有两个故事可以与内篇联系在一起,其一是《山木》篇中逆旅主人之恶妾,另一是《至乐》篇中的支离叔。

如果按照伤残的表现来分类,《庄子》中经常出现的残疾者分为两种。

一种是兀者,也就是砍掉一只脚的人。

《庄子》中对他们的称呼有几种,一是《养生主》中形容右师为“介”,郭象注云:“偏刖之名。

”成玄英疏云:“介,刖也。

”二是《德充符》中的几位“兀者”,成疏云:“刖一足曰兀。

”三是《德充符》中的兀者“叔山无趾”,趾即脚。

兀者是刑余之人,造成他们生命困境的原因是外部环境,也就是乱世。

另一种残疾者在书中数量亦为不少,这便是恶者,即相貌丑陋之人。

《庄子》常常用“支离其形”来形容其形体破碎不堪,他们中的一些也名为“支离”,暗喻其形体不全之态。

如《人间世》有支离疏、《德充符》有支离无?、《至乐》有支离叔。

解读庄子《德充符》体现的残与全思想

解读庄子《德充符》体现的残与全思想

解读庄子《德充符》体现的残与全思想作者:朱婧奉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1期摘要:庄子的《庄子·内篇·德充符》中虚构了几位形体残缺而德全的残者。

他想人们揭示了其所处的生存困境,通过对于那些形全而德亏者的人的塑造,体现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从而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

关键词:庄子;德充符作者简介:朱婧,女(1985-),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学唐宋文学2009级研究生。

《德充符》的主旨是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在于破除人们固有的外形残全的观念,而重视人的内在性。

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齐物论》的齐同万物,用很多外貌残缺但是德行充足的人来说明这个道理,甚至,在本篇中,越是形体残缺、丑陋的人越是高尚。

他认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称之为“德”。

有“德”的人,生命力量自然会流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人。

第一章,开篇“鲁有兀者王骀”,说王骀是一个因罪被断足之人。

但是“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跟随王骀学习的人和仲尼相当,他们平分了鲁国的学生。

当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是何人也?”孔子回答说:“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

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孔子认为王骀是一个圣人,自己也需要向他学习,更何况那些不及自己的人呢。

庄子那种破除人们外形残缺的观念用在教育的问题上,就体现为人们心甘情愿地把受刖刑的人当做老师,不仅要忽略他外形上的残缺,在其行为上也要忽略他因罪受罚的事情。

王骀的独特之处在于“守宗”“保始”,把握事物的本质;“物视其所一”,把万事万物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章的寓言故事是讲的兀者(断足之人)申徒嘉与子产。

申徒嘉应该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但是子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郑国的很有名的大夫。

在这个故事里,子产代表了两层含义——外形健全和执政者,与申徒嘉这个断足的平民形成了两种对比。

德形之间——从《德充符》看庄子的生命之道

德形之间——从《德充符》看庄子的生命之道

2020年第05期2.2通过社会化创意将公益精神传达进大众心里公益微电影以传播速度为重中之中,这甚至是评价一部公益微电影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微电影的内容传达给更多的受众就是该微电影的成功。

因微电影播放时长较短,所以基本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大众就能够清楚明白其要传达的含义。

公益微电影就是要通过社会化创意传播社会正能量,使得大众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只有人人都把公益放在心中,贯彻公益精神,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2.3公益微电影处理好与商业微电影的关系公益微电影有时也含有商业的性质,但是这种性质并不明显,有时仅表现为偶尔的广告植入。

因此公益微电影也分为带有商业性质的微电影以及纯公益性质的微电影,不过即便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公益微电影也毕竟是公益微电影,仍然是以公益为主题,剧情都是以公益为直线贯穿始终,偶尔的广告植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在这里要阐述的是公益微电影与其它商业微电影的的关系,其它的商业微电影基本上是以满足商业盈利为目的满足自身的私益,公益微电影要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

两种目的不同、题材不同的微电影在内容上最好不要混淆,否则非常容易引起大众的反感。

比如在一部纯粹宣传母乳喂养婴儿的公益微电影中,不断的出现不同品牌的奶粉,然后又出现销售人员对不同的奶粉进行推销,而关于母乳喂养的益处仅仅一带而过,这名为公益实为商业的微电影很难在公益微电影市场上立足。

2.4从微电影剧情上增加社会化创意内容我国目前的公益微电影,还需要在电影情节上丰富内容,需要精准定位电影的公益主题,公益微电影的催泪情节要从过去的硬催泪式创新到如今的令大众自主流泪。

过度浮夸的催泪式情节会使人厌烦,故必须从微电影情节上设计创新桥段,既能启发大众,又能新颖不落俗。

创新桥段可以使大众感受到新鲜感,仿佛就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既陌生又熟悉,能够使大众在精神上产生认同感。

在公益微电影制作中可以加入一些新潮的词汇,使人耳目一新,一般年轻的人们长期经受互联网络的影响,对于新潮的词汇普遍接受度较高。

庄子笔下残疾人可以警世!

庄子笔下残疾人可以警世!

庄子笔下残疾人可以警世!《德充符》通篇集中讲述了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恶人哀骀它,以及闉跂支离无脤、甕大瘿六个残疾人的故事,有学者称之为内七篇中“最切实文字。

把握生命本质不管形体是否健全庄子提出,形体残缺的人依然可以有充实饱满的性命,而形体健全的人并不等于性命也健全。

(褚伯秀引陈祥道注:“德之充者,形虽兀而全;德不全者,形虽完而亏。

”)庄子只是要将形体与性命分开,形体残缺或者健全,短命或者长寿,都不能妨碍人们对于生命本质的把握,换言之,残缺与健全,短命与长寿,都与人们对生命的把握无关。

实际上,除了对残疾人的关注,庄子甚至还说到生不如死和视死如归。

即便是死去,仍然不妨碍人们对于生命的把握,何况是残疾。

陆西星曰:“甚矣,形骸之足以累人也,老子有言:天下大患,为吾有身。

……此篇寓言王骀、申屠嘉之类,盖真能外形骸丧耳目,独以守宗保始为事者,盖学问必进于此,然后谓之德充之符。

”(《南华真经副墨》)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在庄子的笔下,被砍掉一只脚的人王骀,是一个“无形而心成者”“ 丘将以为师,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孔子愿意拜他为师,甚至带领天下人追随他!申徒嘉同样是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如此的心态,被庄子称赞为“唯有德者能之”。

还有一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叔山无趾,以“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一句话,让圣人孔子汗颜。

卫国丑陋不堪的哀骀它,却“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

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一个丑八怪,却让男人留恋,让女人甘心做妾,而且这样的人已经十多个了而且还在增多。

“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瓮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一个跛脚、伛背、缺嘴的人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十分喜欢他;一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十分喜欢他;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他们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了!庄子用残疾人形象警世有学者注意到,庄子对残疾人形象的注意,可以警世。

《庄子》畸人之“德”研究以《德充符》为中心

《庄子》畸人之“德”研究以《德充符》为中心

《庄子》畸人之“德”研究以《德充符》为中心庄子在其经典著作《庄子》中,畸人之“德”成为了深入探讨的研究议题之一。

其中的《德充符》一篇,对于畸人之“德”的论述尤其具有代表性。

本文将结合《德充符》的内容,从多个角度探讨畸人之“德”的内涵与外延,并通过5个例子,阐述畸人之“德”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一、畸人之“德”具有多元性庄子在《德充符》中首先论述了畸人之“德”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他认为人们尤其是统治者常常太过于片面地理解“德”(dao)。

但是,畸人的德并不完全与众不同,他们展现出的德不拘一格,不被局限于传统思想、规则或者常识。

因此,畸人的德可以具有多个不同的方面。

举例来说,畸人的德可能没有与金钱和名声等素材上的奖赏相关。

他们不为外界的权力、地位、财富和名利所动,而是关注自己内心的境遇。

在某些情况下,道德可以被视为精神和心理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启发他们做出正直、勇敢、爱和慈善的选择。

因此,畸人之“德”既有具体的实践行为,在特殊情境下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宽广、多元的精神力量。

二、畸人之“德”有其独特的价值畸人之“德”在庄子看来有其特殊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常常被忽视或者低估。

尽管统治者往往认为他们能以各种方式行使权力并创造更多的福利,但畸人的德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正义也同样重要。

此外,庄子也强调了畸人之“德”磨砺心灵和深化思考的功能。

经历了德性的洗礼和修炼,畸人可以不断地进化,发展出更深刻、更智慧和更有创造力的思想。

因此,畸人的德具有自己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是维系社会、平衡、温度和有序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畸人之“德”注意平衡与和谐畸人之“德”展示了庄子对于道德的一种平衡的理解。

具体来说,庄子在《德充符》中提到的畸人之“德”并不包括一种极端的、追求完美的、不容设想的道德标准。

相反,庄子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每个人都需要在日常生活和职责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因此,畸人之“德”需要注意平衡和和谐,以此来防止过度强调一部分或局限性的“道德”观点导致偏颇。

2021《庄子·德充符》中残者形象的特征、意蕴及成因范文1

2021《庄子·德充符》中残者形象的特征、意蕴及成因范文1

2021《庄子·德充符》中残者形象的特征、意蕴及成因范文 摘要: 《庄子》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如至人、神人、真人、畸人等,其中残者形象尤为典型,且多集中于《德充符》篇。

本文将分析《庄子》中残疾人的形象特征,探究其形象意蕴与成因。

《德充符》中有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六位残者,他们或先天或后天致残,但均内心纯全,齐同万物,自然无为。

庄子之所以塑造残者形象,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时代环境、个人思想际遇以及增强艺术表现力的需要密切相关。

关键词: 《庄子·德充符》;残者; 形象; 《庄子》居先秦诸子散文重要一席,为中国文学与哲学的源头性着作之一,其深厚的思想内涵与璀璨的艺术光辉亘古绵长,广为人们推崇和研究。

《庄子》共塑造了十一位貌丑心洁、体残德备的残者形象,这些人物寓意深刻,是作者思想观念的意象和载体。

该作首次赋予残畸形象以审美内涵,开启“审丑”先河,是中国文学史上瑰丽的奇葩。

笔者将以《德充符》篇为例,进一步探讨研究。

一、残者的形象特征 (一)后天致残 1.王骀 《庄子》中第一位出场的残者是因受刑而被砍去一只脚的王骀,其形象在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中逐步呈现。

常季向孔子表达了自己的疑惑:王骀乃“兀者”,是一位于世俗德行有亏之人,何以其弟子数量与孔子相当?其教育方式也很奇异,无为却使弟子满载而归,原因何在?孔子并未直接作答,而是表达了对王骀的认可与欣赏,于是常季更加不解。

孔子指出王骀已勘破生死,天地倾覆亦不为之所动,任外物变化而内心平静,坚守精神的天道。

之后进一步阐释,“异”“同”两者的出发点不同,结论亦不同。

因而若秉持齐同观,“游心于德之和”,打破外物形质对感官的束缚,超越形体进入内心,则声色齐同无别,驰骋于精神之德,与道同游。

常季仍有惑,王骀虽得常心,视人、物、我齐同,但何以从之者众?正因无分别之心,与万物和谐统一,不为物我所扰,静如止水,安宁平和,方得使众人为鉴。

形体残缺 德性全备——试议《庄子》残丑人物形象的成因

形体残缺 德性全备——试议《庄子》残丑人物形象的成因

形体残缺德性全备——试议《庄子》残丑人物形象的成因
丁彦
【期刊名称】《学语文》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庄子》一书中塑造了大批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一批则是形体残疾、相貌丑陋之人,他们个性独特,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残丑人物形象在《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等多篇中都有所体现,尤以《德充符》一篇最为突出,集中
描绘了王骀、申徙嘉、叔山无趾等六个外貌畸形的人。

他们在形体上都不同程度的偏离常人,或面目丑陋、奇形怪状,或瘸腿无趾、残废畸形,超越了常人的认知与想象。

但他们基本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形极残而德极全,外在相貌之丑与内在
品德之美形成强烈的反差。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丁彦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5
【相关文献】
1.残丑之大美——审《庄子》中的“丑” [J], 季梦轩
2.庄子笔下人物形象的残缺美及其成因 [J], 杜晓平
3.论庄子笔下“形残神全”人物 [J], 黄月仪
4.庄子残丑者形象的生存意义探索 [J], 王晋
5.庄子笔下的残丑人物形象塑造成因分析 [J], 周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庄子》中的残疾人

《庄子》中的残疾人

《庄子》中的残疾人作者:张佳来源:《椰城》2010年第04期在《庄子》众多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中,残疾人形象尤为显著,所占比例甚大,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

他们或者瘸腿无趾,或者奇形怪状,或者面目丑陋、残废、畸形,乍看拒人千里之外,故书中称之为“畸人”。

尤其是书中《德充符》一章,居然连续写了6个畸人,简直成了“畸人传”。

《德充符》中的王骀,受刖刑被砍掉一只脚,但跟他学习的人与跟孔子学习的人一样多。

王骀既不教什么东西,也不讨论什么问题,但跟他的人都说,每次去他那里都会颇有收获。

甚至连孔子也一直后悔自己杂事缠身没有功夫去求教,要去拜他为师,还要引领全天下的人去找他学习。

叔山无趾,受刑失去脚趾,只能用脚后跟走路。

他为提高道德境界,曾向孔子求教,指责其名不符实,断然离去。

叔山无趾走后,孔子颇有触动地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努力啊。

一个连脚趾都没有,只能靠脚后跟走路的人尚能勤奋学习,修补过错,何况你们是身体健全的人呢!”哀骀它,长得奇丑无比,然而男人与他相处,常常想念他而舍不得离去。

女人见到他便向父母提出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哀骀它先生的妾”。

鲁哀公把他召来看了看,果真相貌丑陋足以惊骇天下人。

但不到一年时间,鲁哀公就十分信任他,甚至把国事委托给他。

但没过多久,他就离开走掉了。

《人间世》中的支离疏,简直被描述为一个怪物,他下巴隐于肚脐下,肩膀高过头顶,五脏的血管向上,两条大腿与肋骨相并。

他不单避免了徭役,而且当国家有战事时他却优哉地逛来逛去,无需应征,畸形使他避免了战争可能带来的家庭别离和生命威胁。

然而当朝廷救济病残的人时,他倒可以享受三种粮食和一捆柴草,养活自己尽享天年。

这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传奇。

《达声》中的佝偻丈人,虽背驼得厉害,但是捕蝉易如拾取于地,他告诉孔子,这是自己全神贯注地进行训练的结果。

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只要一心注意蝉翼,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为什么庄子会对这些残疾人津津乐道,屡屡提及呢?庄子处于一个乱世中,连绵不断、规模庞大的战争制造了大量残疾人。

《庄子》畸人意象的思想内蕴

《庄子》畸人意象的思想内蕴
一 .
的 内容 , 但 形 体 残 缺 的 事 实 仍 让 人 感 到一 丝 无 奈 , 似 乎 在 庄 子 的 笔 下
德 与形 是 不可 全 得 的两 个 方 面 来 看, “ 德 和形 是 不 能 两 全 的 , 在 一 个 无道 的社 会 中 , 尤 其 是 如 此 。庄 子
的 回味 , 这 些 承 载 着 深 妙 哲 思 的意 象 是 品 读 庄 子 散 文 不 可 忽 略 的 部 分 。 在庄 子 笔 下 的众 多 意 象 中 , 形 丑 而 德 充 的 畸 人 形 象 是 十 分 值 得
开, 相 对 忽 略 了 不 同 丑 意 象 的 具 体 内 涵 ,对 于 畸 人 意 象 缺 乏 更 微 观 、 更 具 体 的研 究 , 这 是 目前 丑 意 象 研 究 的缺 失 。论 文 试 图 在 自然 观 、 齐 物论、 无 用论 这些思想 之外 , 探讨 畸 人 意 象 独 特 形 体 所 传 达 的 具 体 内涵 , 进 而 把握 庄 子 的形 德 观念 。 在《 庄子》 内七 篇 中 , 庄 子 着 重 描 绘 了两 种 具 有 理 想 人 格 的 人 , 即 高 蹈 独 立 的 神 人 形 象 和 德 充 于 内 的畸 人形 象 。他们 都 体 悟着 至 深 的 大道 、 顺 任 着 自然 的变 化 , 在 无 己
认 为 德 是 人 之 所 以为 人 的 最 重 要
缚 ,成 为 与 天 地精 神 往 来 的 至 人 。 但通 过与神人 “ 肌肤若 冰雪 , 淖 约 若处子” 的对 比 , 我们 就会 发 现 , 庄 子 笔 下 的 畸人 是 十分 独 特 的 : 他 们 拥有充 沛的德行 , 令人景仰 , 但深 刻 德 行 内蕴 下 的 样 貌 和 形 体 同样 令 人 触 目 。 内 在 与 外 在 的强 烈 反 差, 让人不得不思考庄子“ 残形 ” 笔 触 背后 的深 意 。

《庄子·德充符》中畸人意象探析

《庄子·德充符》中畸人意象探析

第33卷第儿期湖北科技学院学报v01.33,No.12文章编号:2095—4654(2013)12—0074一02《庄子·德充符》中畸人意象探析雷江红(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1)摘要:《庄子·德充符》中,三个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三个恶人(哀骀它、歧支离无眼、瓮盎大瘿),外在或面貌丑恶,或肢体残缺,但内在品德美好,内外形成鲜明的对比,丑之极的外在和美之极的内在统一成为一体,相互映衬依托,互为延展补充,形成独特的畸人意象系列,成为《庄子》人物意象系列中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庄子;畸人;意象;系统;探析中图分类号:B223。

5文献标识码:A《庄子》中不仅有鲲鹏、胡蝶、鱼、栎社树等众多动植物万物之“道”远胜于孔子代表的笃学善教、平政爱民的儒家意象,也有孔子、老子、庄子、尧、舜等人物意象,用以承载庄之“道德”。

子心中难以明说而又欲传递阐释的道。

其中畸人意象极为庄子对王骀着墨颇多,以其不言之教承接<庄子·人世独特,引人注目。

在《庄子·养生主》中的右师、《庄子·人间》结尾处的无用之用,是内在的有机延续,从畸人意象上间世》中的支离疏、《庄子·大宗师》中的子舆、《庄子·达也是对背脊弯曲、头颈下缩、肩高于头、颊贴于脐、五官翻生》中的佝偻丈人、《庄子·至乐》中的支离叔,都是在每篇上、大腿成肋却有吃有用、不役不赋、可养其身,可终其寿,中单个出现的畸人意象,而在《庄子·德充符》一篇中就集不为世用,却反资用于世的残废之人支离疏的延续和丰富。

中了六个畸人意象: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跛支二、畸人意象——兀者申徒嘉离无赈和瓮盎大瘿,共同形成了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如果说兀者王骀是以德高望重的孔子对其心服口服来的畸人意象系列,成为庄子意象体系中极为特殊又不可或衬托的话,那么兀者申徒嘉则是以位高权重、声誉一时的子缺的意象系列。

庄子笔下人物形象的残缺美及其成因

庄子笔下人物形象的残缺美及其成因
上残缺 奇丑 的一 群人 , 美 丑兼具 、 自在 独 真 , 反 倒 增 添 了 古代文学 史上 真 情 、 真趣、 真 实 的 艺 术 形 象 。 这 样 的 独
世, 安 然 自得 地 生 活 。 庄 子 在 《 人间 世》 中写 道 : “ 人 皆 知 有用之用 , 而莫知无用之 用也 。 ” _ 2 庄 子 下 了结 论 . 一 个 人
先 天 的 残 缺 或 身 体 受 损 的 人 物 形 象 使 人 过 目难 忘 , 使 人
突然 理解 残 缺 的 美 , 原来 也 是 生命 中不 可或 缺 的 独美 。
真, 不 仅无 损于 其艺 术形 象的完 美 , 而且 , 其 精 神 之 美 远
远居于常人之上 , 如 同 巴黎 圣 母 院 的 打 钟 人 , 实 为 外 丑 内
和他相处不到一年 , 就 要 委 托 国 事 。这 些 身 体 外 貌 怪 异 、


庄 子 人 物 形 象 的 残 缺 美
《 庄子 》 全书塑 造 的人物形 象 , 既 庞 杂 又 独 特 。 其 中 刻 画 的残 疾 人 形 象 总 计 有 l 1人 ,以 《 德 充符 》 … 较 为 突
人 形 象独 真 、 独善 、 独 美、 独立 , 映 照社 会 现 实, 反 映 了 庄子 对 人 生 的 迷 茫和 痛 苦 思考 。这 些残 疾
人 形 象从 精神 上超 越 了其 残缺 肌体 本 身的 意义 , 至今 对 中国文化 的发展 产 生着极 其 深远 的影 响 。 理 解庄 子人 物 “ 残缺 美” 的含 义 , 不在 于从 人道 上或 是 法律 上给 残疾人 什 么噱 头 , 而在 于从 文 学作
庄 子 笔 下人 物 形 象 的残 缺 美及 其 成 因

《庄子》导读24德充符02身残与德全

《庄子》导读24德充符02身残与德全

【原】《庄子》导读24 德充符02 身残与德全
2022-04-11
题解:
今日两篇,庄子又写了两个残疾人:
篇1用申徒嘉与郑国子产的对白,告诉我们不要歧视身残之人,身体的残疾与否,是命运的安排,与人的行为过失,与德行高下无关。

篇2用叔山无趾求教于孔子,引出对于儒家思想的批判,将他们在人世间的担当,解读为名利桎梏,最终老子居高临下地指出孔子就是那个被上天惩罚戴上了枷锁之人,天性不自由。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孔子有他的自由,七十从心所欲,从不自由的人生走向自由的觉悟,这样的自由是扎实有分量的。

孔子的自由更像是我们需要追求的那一种,是基于理想的,现世的,行走的,不悔的,也是诗意的,浪漫的,我不会轻视这样的自由。

“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庄子用这样的句子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高级捧杀”。

(句式:我以为你是……,结果你却是……)
庄子对于残疾人的肯定和保护,这样超前的残障思想是从古到今一直都需要的,一个社会的修养,并不体现在繁荣时期,也不体现在对普通多数人身上,而恰恰应该体现在困难时间,体现在如何对待那些容易被我们漠视的,边缘化的少数人身上。

他站在道家立场,全然否定和虚拟孔子,作为《论语》和孔子的粉丝,我持保留意见。

这大概算是我在面对庄子时候的一点思想意识的自由。

庄子精选:外表残缺,但心有大美

庄子精选:外表残缺,但心有大美

庄子精选:外表残缺,但心有大美《庄子》内篇第五,乃《德充符》也。

《德充符》讲了什么呢?说的是几个外表有不足但内心道德充盈的人,究竟外在美与心灵美孰轻孰重?是否有了外在就不用看内里,亦或是有了内里就无所谓外在了?请听庄子借孔子之口为各位分解吧: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鲁国有个人叫王骀,是断了脚的,但跟他学习的人和孔子门下的一样多。

这里的“兀”字,指的是古代断脚的刑罚,兀者便指无足之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王骀,庄子怎么想了这么个名字呢?骀,是劣马的意思,也可指庸才;但“王”却是受人崇敬的领袖,这两个字前后组合,倒生出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意味来。

究竟这王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

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孔子有个学生叫常季,有一天,这个常季问孔子说:“老师啊,那个王骀是个没脚的人。

但在鲁国跟他学习的人居然和你门下的差不多。

那个王骀站着不能教诲,坐着又无法议论;但很奇怪,他的学生们空虚而去,却满载而归。

所以,世上真的有不需要言语的教导吗?真的有无形间感化他人而使之自成的能力吗?这个王骀到底是何许人也?”常季这个学生显然很为老师打抱不平。

一个不善言教的人,居然广受欢迎?!孔子听了,就自然要回答他: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

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孔子很诚恳地说:“王骀啊,是个圣人。

我孔丘也落在他后面,我都还没去请教他呢。

连我都要拜他为师,何况那些不如我的人!何止整个鲁国啊!我要将天下人引到他的门下,向他学习。

”孔子对他评价如此之高,可见王骀绝非等闲之辈。

因而,学生常季又发问了: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

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他问道:“那王骀是个断了脚的人,可他却超过了老师您,可见他比普通庸常之辈要高多了。

果真是这样,那王骀是怎样独到地运用自己的心智的呢?”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3
亏待了谁,苦难就像一个虐待狂一样,不时地找上这个或那
个给予他们或轻或重的打击,而残疾人只不过是不小心被苦 难击中的一份子,苦难不是找你就得找他,人人都需要承受, 可以说是很公平地分担在被击中者身上让他们应该承{1l的一 部分。 一个人活在世七,经常要受到这样那样的苦难,或断足, 或生病,这种苫难是如此的随意以至于没有人能对这样的苦
律上或是人道上都给予了这一弱势群体极大的帮助。帮助残 疾人走出困境,是当今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古代,<<庄
子》中的残疾人以一群超越自我的形象出现,他们的言行和思 想,能给现实的残疾人以光明的启迪。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庄 子》残疾人新的寓意就在于:他们不是从人道上或是法律上 给残疾人以帮助,而是从精神上给现实的残疾人以榜样的力 量,给他们从精神上指出了一条超越残缺自我的光明之路。
个,他们是:右师(见《养生主>>)、支离疏(见《人间世>>)、 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驼它、圈跤支离无厥、甍密大
瘤(见《德充符>>)、子舆(见<<大宗师>>)、佝偻丈人(见《达 生>>)和支离叔(见《至乐>>)。其中《德充符》一篇占了6个, 全篇专门对残疾人作了描述,是描写残疾人最为集中突出的
保始为事者,盖学问必进于此,然后谓之德充之符。”
髻朝天,五脏的血管向上,两条大腿和胸骨相并。131(Pb螂从 以上的翻译可以看出,支离疏的残丑状可谓惨不忍瞎,但是 这个人却靠替人家缝补衣服,自食其力,在兵役与疫病来时 攘臂游于其间,一副逍遥自在,与世无争的样子。 一个人若能彻底地做到于世无争,要么有着自己独特的 追求,要么对世事人情的险恶有着深刻的洞察,庄子作为这 样一个洞察者,其敏锐的目光,必然地赋予了他笔下的残疾 人。《庄子》中的残疾人,多像支离疏一样,以一种超然的姿 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如哀驼它的授国而不就),不能不说是闲为 对世事人情,对苦难根源有着深刻洞察的结果。 “人的苦楚与其说是来自事实,还不如说是来自对事实 的不满抗拒。”¨J(…"’生活在现代的残疾人,社会强加给他们 的苦难,远远不能跟庄子那个时代相比,他们的苦难,更多 的来源于内心。因此,作为残疾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 们苦难的根源是什么?我们有没有认清自己的处境?有没有 想清楚我们想要什么该干什么?我们是否以那些健康人的标 准为标准而去汲汲追求那些我们本来不想要的物不该干的 事?如果我们还在为这些所迷茫所羁绊而陷于苦难中不能自 拔的话,看看Ⅸ庄子》中的这些残疾人,他们在几千年前就 已经为我们拔开了迷雾。
所做出的回答却如此惊人一致:“亡,予何恶!”虽然他们在
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子正常人取得对话与沟通,并且因
(二)谓德充之符验,是能内外玄合。郭象:“德充于内, 物应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契而遗其形骸也。”王夫之:“充 者,足于内也;符者,内外合也。内本虚而无形之可执,外忘
一篇,篇名“德充符”三字可看作是对残疾人精神的高度概
括。 《庄子》中的残疾人,不同于书中的“至人”、“神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形,则内之虚自者充可验也。内外合而天人成宜,故日符。”
“庄子思想的根源,实际上是对人生痛苦的感受。”“庄
子思想的本质是与某种精神深处的痛苦结合在一起。”[21(P51) 颜世安的这些论述,很好地说明了庄子对苦难的体认。而《庄 子》中的残疾人,他们作为苦难的代言人或者说是承受者, 他们对苦难的认识,无疑会打上庄子思想的烙印。庄子塑造 了他们,并且给了他们思想。 在“人间世》中,庄子提到了一个叫支离疏的残疾人, 此人“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 胁”(《庄子・人间世》)。陈鼓应对这段活作如下翻译:有一 个支离疏,脸部隐藏在肚脐下,肩膀高过于头顶,颈后的发
三、顺天应命:对自我现状的理智接受
残疾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就 是无法正视自我,他们认为自己肢体残缺,总是低人一等, 这种自卑的想法,使得残疾人对自身很难有一个理智的接受。 埋藏在残疾人心里的自卑感,就像树叶里的叶黄素,很多时 候他们他们看上去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然而,经秋风一吹, 叶黄素便顽强地显现出来,让整片树叶枯萎焦黄。即使是那 看上去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意,也只不过是某些残疾人强作安 慰似的掩饰,他们将自己想像成一个完整的人,不在乎自己 缺胳膊少腿,抬头挺胸地迈在健康人之问,在美好的想像中 做着自己虚妄的梦。一句话,他们始终没有认清他们自己, 始终没有把自己当成是自己完整地接受下来。于是在很多时 候他们抱怨自身的命苦,上天的不公,社会的不平。 然而,《庄子》中的残疾人却全然不是如此,对于自身残 状的认识,申徒嘉说:“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 而不中者,命也”(《庄子・德充符>>)。羿是中国古代的射箭 能手,箭无虚发,只要是在他的射程范围内,无人能幸免, 而不被射中者,只不过是运气好罢了。郭象在为这句话作注 时说:“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庄子・德充符注》)由 此可见,在利害相攻的社会里,羿就是一种苦难的制造者的 象征,其箭矢所及之处,无所不包,天下到处都有苦难。如 果你不曾遭受诸如残疾之类苦难的打击,也只不过是运气好 罢了。这句话的深刻之处就在于说明:并不是命运或社会了
一、德充符》释义
<<德充符》作为《庄子》内七篇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对
・ ・
收稿日期:2004--12一14 作者简介:吴益君(1982一),湖南衡阳人,湖南科技 学院中文系学生。
残疾人精神的一种补充。
二、知人识事:对苦难根源的深刻洞察
《庄子》残疾人形象寓意昭示的典范作用首先在他们对
232
万方数据
人心、世事的认识,对苦难根源的深刻洞察上。 没有人愿意跟苦难为伍,但苦难郝在人们寻求光明与伟 大的途中出来,阻挠延缓人们的行动。这里所说的苦难,既 包括外部力量强加给我们的不幸遭遇,也包括内心在名种渴 求与欲望的煎熬下的心灵创伤,而庄子就生活在这种内外双 重压迫的黑暗社会中。
万方数据
难负责,这无疑是痛苦的,然而,更痛苦的是,一个人遭受
乎!”申徒嘉的回答,表明了残疾人欲以一种不汁形骸的方式 与人处世交往,而这种方式实现的可能性在于:残疾人在形
苦难后却不能理智地正视受创后的自己。而《庄子》中的残
疾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洒脱与清楚, 无疑是值得世人学习的。 《大宗师》中“俄而子舆有病”,“曲偻发背,上有五管, 颐隐于齐,肩高于顶,旬赘指天”(<<庄子・大宗师>>),《至乐》 中的支离叔与滑介叔同出游,“俄而柳生其左肘”(《庄子・至
程,代表了《庄子》中残疾人的精神。Ⅸ庄子》残疾人新的寓意就在于:他们不是从人道上或是法律上给残疾人以帮助,而 是从精神上给现实的残疾人以榜样的力量,给他们从精神上指出了一条超越残缺自我的光明之路。 关键词:庄子;德充符;残疾人
中图分类号:8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97(2005)01—0232-03
《庄子》一书塑造了众多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残 疾人形象尤为引人注目。书中能够界定为残疾人的共有11
“德充符”一题的解释,历来有多种不同说法。 崔大华《庄子歧鹪》一书中,将各家不同解法分为四类: (一)谓德充之符验,为能遗外。崔撰:“此遗形弃智, 以德实之验也。”陆长庚:“真能外形骸、丧耳目,独以守宗
残之外,必然有一种能与常人相抗衡的不相上下的东西,这
种东西在我认为,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内在的 精神上的东西,于形骸无关,能够保养这种修养并通过不断 的自我完善,即刘鸿典所说“盖谓人人有贵于己者,果能保 而存之,扩而充之,虽恶人亦可齿于圣人。”只有这样,残疾
乐>>)。“俄而”表示事出突然,然而,两人在对此意外的打击
使得庄子对苦难有着更为独特的见解,对苦难的根源有着更
为深刻的洞察。 “今世之为人君者,轻用民死”(《庄子・人间世》)。在 这里,庄子将矛头直指向当时的统治者——今世之为人君者, 他们的“轻用民死”导致了人们的苦难。然而,所谓的“为 人君者”,只不过是社会强大的外部力量的一个代表,人作为 社会的一份子,对于社会强加他们的所有包括苦难在内的东 西无能为力,这就是苦难根源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苦难 源于人们对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的贪慕所致,人生而有耳目 声色之好,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任其肆略横行,就成了人 本身的一个悲哀。
言德充于内,自然征验于外,非形所能为损益,非智所能为
隐显。(见林希逸<<庄子口义补注》)”宣颖:“德充符者,德
充于内,劂自有外见之符也。”
(四)谓扩充其德而合于圣。刘鸿典:“何以为德充符? 盖谓人人有贵于己者,果能保而存之,扩而充之,虽恶人亦 可齿于圣人。”I
J妒1蚴
以上前三种解法,均以“德充”作一个复合词来理解, 即言道德充溢于心,符即“符验”,是“德充”导致的结果。 或能遗外,或能内外玄合,或外现。无论其“符验”如何,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德充符》中的残疾入,都是一些道德 充实者,是一群在精神层面上超越了残疾自我的人。从这个 方面说,刘鸿典所说的“盖谓人人有贵于己者,果能保而存 之,扩而充之”中的“保”、“存”、“扩”、“充”正是对这一 点的充分说明。从认识到“人人有贵于己者”,到“保而存之”, 再到“扩而充之”,反应了残疾人从认识自我到完善超越自我 这样一个有层次的过程。因而更符合本文将要讨论的《庄子》 中残疾人形象新的寓意。可以这么认为,刘鸿典所说残疾人 这样的一种精神,是对《德充符》中残疾人精神的概括,而 (<庄子》一书中,其间残疾人的出现,都是对联德充符》中
(三)谓德充之符验,为必有外现。张四维:“德充符者,
“真人”,“至人”、。神人”、“真人”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 他们能不食五谷,不眠不休,能够泯物我、同生死、齐是非,
完全是一些超世甚至超宇宙的方外之人。而残疾人就不同, 他们是一些游于方内之人,其残疾本身的原因,一方面除了 天生外,另一方面就是跟社会周旋的结果。他们周旋于世俗 之间,是一些现实社会中的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 无疑应该给予这些人更大的关注。在当今社会,残疾人作为 一个弱势社会群体,已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 种法律措施的制定,残疾人联合会等各种组织的成立,从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