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骨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骨性肿瘤
(一)骨样骨瘤
1.X线表现好发胫骨、股骨等长管状骨的骨干,绝大多数发生于骨皮质,其次为骨松质和骨膜下,少数发生于骨的关节囊部位;呈偏心性类圆形低密度区;皮质增厚、硬化;瘤巢具有特征性;分型:①皮质型; ②松质型;③骨膜下型。

2. CT表现瘤巢所在的骨破坏区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其中央可见瘤巢的不规则钙化和骨化影,周边密度较低为肿瘤未钙化的部分。

骨破坏区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环、皮质增厚和骨膜新生骨。

3. MRI表现未钙化部分在T1WI上呈中等或低信号, T2WI上呈高信号;钙化部分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

肿瘤增强后强化明显。

瘤巢周围骨质硬化呈低信号,瘤周水肿和骨髓水肿T1WI呈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图10-5-1)。

二)骨肉瘤
1. X线表现
(1)观察要点:①骨质破坏;不规则斑片状、虫蚀状或大片状。

②肿瘤骨;致密、絮状、毛玻璃状和针状瘤骨;3骨膜增生和Codman三角:④软组织肿块:其中可有瘤骨。

(2)X线表现分型: ①溶骨型骨肉瘤:骨质破坏的形态及部位;较大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Codman三角),②成骨型骨肉瘤:肿瘤骨呈象牙状;放射状或不规则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快或肿胀。

③混合性骨肉瘤: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硬化(成骨),边界不清:软组织肿胀(或肿块);不规则骨膜反应。

@将殊类型骨肉瘤:多发硬化型骨肉瘤;骨旁骨肉瘤(图10-5-2).
2. CT表现大致同线,能显示瘤体的直接征象, MPR重建对诊断和观察周围组织情况、肿瘤在髓腔内蔓延的情况有很大的意义,增强扫描对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显示较好,可见明显强化,坏死部分无强化,能将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区分得更清楚(图1
3. MRI表现MRI扫描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骨外扩展与髓腔浸润的范围,以及病变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

发现瘤骨更敏感,显示软组织更清晰;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骨和瘤软骨钙化在T2WI显示最好,形态表现与CT相似,但显示细小骨质改变能力不及CT;大多数肿瘤T,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 T1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肿块外形不则,边缘不清楚(图10-5.4)。

二、成软骨性肿瘤
(-)骨软骨瘤(外生骨疣)
1. x线表现
(1)好发骨干、干骺端或骨端的骨性突起;发生在扁骨者常呈一团菜花状钙化;软骨通常不显影,钙化时可清晰显示(图10-5-5)。

(2)背离关节生长:肿瘤基底部与骨干多以宽基底相连,可见骨小梁与之延续。

少数肿瘤可发生恶变。

2.CT表现骨性基底的骨皮质和骨松质均与母体骨相延续,表面有软骨覆盖。

软骨帽边缘多光整,其内可见点状或环形钙化。

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

MPR重建有助于诊断,显示软骨帽,增强扫描无强化。

3. MRI表现形态表现同X线和CT,对软骨帽的显示价值较大,厚度>2cm提示恶性变可能性大。

(二)软骨瘤(内生性软骨瘤)
1.X线表现好发于手足短管状骨。

可恶性变为软骨肉瘤(图10-5-6): ①中心性、膨胀性生长;②卵圆形低密度区,可见分隔; ③内见砂粒样钙化
点:④皮质旁软骨瘤; ⑤皮质旁软组织肿块:内有不规则钙化影,局部骨皮质半月形凹陷缺损。

2. CT表现可显示髓腔内异常软组织影,其内可见小环形、点状或不规则钙化影,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

3. MRI表现未钙化的瘤软骨T,WI呈低信号, T,WI呈高信号。

已钙化部分均呈低信号,但MRI 较难显示较小的钙化灶。

(三)软骨肉痛
1. X线表现分为中心型和周围型(图10-5-7).
1)中心型:多为原发,多位于长骨的干骺端;骨质破坏,单房或多房的边缘不规则低密度区;有不规则钙化和骨化点;葱皮样新骨,“袖口"征。

2)周围型:20~40岁多见。

多为继发;常由骨软骨瘤的帽盖部分发生恶变。

3)鉴别诊断:需与骨肉瘤相鉴别。

散在砂粒状或半环形a和环形钙化是软骨肉瘤的特点。

2. CT表现可见骨破坏区、软组织肿块和钙化、骨化影。

典型钙化同X线(图10-8)
3. MRI表现肿瘤的恶性程度不同,信号不尽相同。

恶性度高的病例信号不均匀。

骨髓源性肿瘤
(一)尤因肉瘤
1.X线表现病变多位于骨干中段;呈弥漫性骨质疏松和斑点状、虫蚀状骨质破坏;可有骨膜反应(Codman三角);软组织肿胀或肿块。

2. CT表现筛孔状、虫蚀状、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
3. MRI表现显示髓腔内浸润、骨质破坏及骨外侵犯早于x线和CT.肿瘤呈T,WI低信号, T,WI 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皮质信号不规则中断,骨膜新生骨呈T,W等信号,T,WT等低信号,病变周围软组织肿块T,WI低信号, T,WI高信号,瘤内还可见多发性细薄的低信号间隔。

少数病例可见骨内跳跃式转移。

二)骨髓瘤(浆细胞瘤)
好发部位以颅骨、脊椎、肋骨、骨盆、股骨和肱骨近端。

实验室检查本-周蛋白尿阳性
1.X线表现0广泛骨质疏松,常伴病理性骨折; ②多发骨质破坏:穿凿样、鼠咬样;
具有较大价值。

多发者多见,单发(孤立性骨髓瘤)少见。

③骨质硬化:少见: ④局部软组织肿块;⑤无骨膜反应;⑥晚期可出现广泛转移,很少出现肺转移(图10-5-9)。

2. CT表现较平片更早期显示骨质细微破坏、骨质疏松和骨外侵犯。

3. MRI表现能在早期未出现骨质改变时发现骨髓内改变,对检出病变、确定范围非常敏感。

骨质破坏或骨髓浸润区形态多样,可呈弥漫性、局灶性、不均匀性(颗粒状)浸润,在T1WI上呈低信号,多位于中轴骨及四肢骨近端。

病变呈多发、散在点状或颗粒状浸润时,在骨髓脂肪高信号的衬托下, T1WI上呈特征性的“椒盐状”改变; T1WI上病灶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或STIR序列上,由于骨髓脂肪信号被抑制,病灶的高信号较T2WI更明显(图10-5-10)
四、骨纤维组织肿瘤
(一)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1. x线和CT表现骨皮质表层不规则骨质缺损,一般无骨膜反应等。

2. MRI表现病灶多呈T,WI等低信号, T,WI等高信号,硬化边呈低信号。

(二)非骨化性纤维瘤
1. X线表现0皮质型:一侧骨皮质内,单或多房透光区,与骨干平行;②髓质型:长骨干骶端或骨端,囊状低密度区,有硬化边。

2. CT表现CT与平片相同,病灶内密度低于肌肉组织。

(三)骨化性纤维瘤
1.x线和CT表现单房或多房形态不规则的膨胀性骨质破坏。

2. MRI表现病变区纤维及骨化部分呈低信号,囊变部分因蛋白质含量不同,其信号强度不一。

(四)骨纤维肉瘤
1. X线和CT表现与肿瘤类型有关
@中央型:溶骨性或轻度膨胀性骨破坏区,边缘模糊,呈筛孔样改变,周围软组织肿块钙化及骨化少见,一般无骨膜反应。

可发生病理骨折; @周围型:少见。

2. MRI表现T,WI呈低信号, TWI因分化程度不一,可为高信号、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五、转移性骨肿瘤
1.X线和CT表现病变常多发,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图10-5-11).
(1)溶骨型转移瘤表现为骨松质或骨皮质的低密度缺损区,边缘较清楚,无硬化边,常伴有局限性软组织肿块。

破坏区可融合扩大,常伴发病理性骨折。

发生于脊椎者可见椎体广泛性破坏、变扁,但椎间隙保持正常,椎弓根受侵蚀、破坏常见
(2)成骨型转移瘤表现为骨松质内多发斑点状、片状、结节状或面团状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而逐渐移行于正常骨结构中,骨皮质多完整,骨轮廓多无改变,一般无软组织肿块和骨膜新生骨。

(3)混合型转移瘤兼有上述二者的骨质改变。

2. MRI表现显示骨髓组织中肿瘤组织及其周围水肿敏感,能检出平片、CT甚至核素骨显像不易发现的转移灶。

多数表现为T1W1低信号,T2WI不同程度高信号(图10-5-12)。

六、骨巨细胞瘤
1.X线表现主要征象为①骨端偏心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骨皮质变薄;膨胀明显者可将对侧骨端包绕(特征之一)(图10-5-13); ②骨质破坏区内有骨嵴,呈肥皂泡样,病变横行生长倾向; ③无骨膜反应;花萼样骨膜新生骨(少见);骨质硬化少见;④无软组织
肿块。

恶性骨巨细胞瘤特点: @局部侵袭明显:@骨膜新生骨明显; ⑤骨端大片骨质破坏,骨皮质中断,骨嵴中断,局部软组织肿块; ④患者年龄大,生长迅速,疼痛明显。

2.CT表现对骨性包壳及其病灶内的骨嵴显示良好,肿瘤内并无真正骨性间隔(图10-5-14)
3. MRI表现显示肿瘤的征象有较多优势,尤其是显示肿瘤周围的软组织情况。

多数肿瘤边界清楚,周围无低信号环。

瘤体的信号无特异性,T1WI可为低、中等、高(痛内亚急性、慢性出血)信号, T2W1呈不均匀混杂信号。

常可见瘤内的液-液平面。

七、骨肿瘤样病变
(一)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纤维结构不良)
1.X线表现①好发部位:四肢长骨、肋骨、颌面骨;@囊状膨胀性改变;③磨玻璃样改变: ④丝瓜瓤状改变;⑤地图样改变⑤ Albright综合征(合并皮肤色素沉着及性早熟)(图10-5-15a)。

2. CT表现MPR重建有助于显示病变征象(图10-15b)
3. MRI表现无特异性表现(图10-5-15c、d)。

(二)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
1.X线表现①好发部位:长管状骨干骶端或骨干髓腔内,常不跨越板;
2.骨囊状低密度区(少数呈多房性),沿骨长轴方向发展; ③边界清楚,骨皮质受压变薄,常有硬化边(图10-5-16); ④骨片陷落征。

2. CT表现骨壳完整,可因骨折连续性中断;内为均匀液体密度(图10-17),
3.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如有出血或胶样物质则均为高信号。

(三)动脉瘤样骨囊肿(ABC)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10~20岁常见。

1.x线表现①好发部位:长管状骨干骺端、椎体及附件、跟骨、耻骨、锁骨和掌骨也可发生;
②囊状低密度区,可成皂泡样改变,与正常骨界面清楚并可有硬化边;③可横行或纵向生长:④脊柱病变;可同长骨病变表现,可发生压缩骨折,若并发附件膨胀性改变有助于诊断.
2. CT表现多呈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菲薄,破坏区可见多发含液囊腔,有时可见液-液平面,囊腔间隔多为软组织,增强可见间隔强化。

3, MRI表现呈多囊性,囊内可见液-液平面。

内分泌性骨病
(一)巨人症与肢端肥大症
1. X线和CT表现①头颅:蝶鞍球形扩大等;下颌骨增大,升支延长,下颌角变钝,体部前突; @手足短骨:爪粗隆呈从状增生、变宽;跟垫增厚;③长骨改变:④软组织增厚。

2. MRI一般不用,主要为观察垂体病变才使用。

(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1. X线和CT表现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主要征象表现为:①全身性骨密度减低:@骨膜下骨质吸收; ③局限性囊状骨质破坏:④骨质软化、假性骨折;⑤软组织钙化、关节软骨钙化、尿路结石、骨质硬化等:6.需与骨质软化症、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肾性骨病等鉴别
2. MRI表现显示骨骼改变不及文线和CT,但显示囊状骨质破坏时可见明显T1WI低信号,T2WI 高倍号。

二、代谢及营养障碍性疾病
(一)骨质疏松症
1.X线表现检查部位包括胸椎、腰椎、股骨、骨盆、双手;椎体骨纵向骨小梁残存,横向骨小梁吸收,栅栏状改变:推体与椎间盘需度差异小;惟体常呈双凹形或压缩性骨折
2.CT表现基本同
X线。

MRI表现骨小梁间隙增宽,被黄骨髓信号取代,信号增高.
(二)骨质软化症
1.X线及CT表现全身性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及骨皮质模糊不清,呈绒毛状、骨盆呈三叶状、推体呈鱼椎状、假骨折线形成
2. MRI表现应用研究较少
(三)肾性骨
1,肾小球性骨病主要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质软化和佝偻病性表现。

2,肾小管性骨病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有骨质密度普遍性减低,骨关节畸形及假骨折等骨质软化的表现。

三、慢性关节病
(一))类风湿关节炎(RA)
1.X线表现手足小关节最常受累,可侵犯膝,肘、肩等大关节,颈椎亦可受累(图10-61(1)早期:手足小关节对称性梭形肿胀,进而关节间隙变窄。

(2)进展期:边缘性骨质侵蚀,骨质疏松,尺骨茎突内缘特征性侵蚀,软骨下囊性病灶。

(3)晚期:压迫性骨侵蚀
2. MRI 显示RA颇敏感。

在骨侵蚀前就可显示炎性滑膜的强化,侵蚀灶内的血管翳表现为T1WI 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二)强直性脊柱炎(AS
1.X线表现几乎均有骶髂关节受累,表现为骶骼关节炎,分五级。

上行侵及脊柱:方椎、竹节样脊柱,寰枢椎半脱位少见,肌腱、韧带及关节囊与骨的附着部可有与骨面垂直的背化,呈胡须状。

骨质疏松,周围关节受累:髋关节最常见。

2. CT表现主要用于髋关节扫描.
3. MRI表现骶髂关节常有典型表现。

发现强直后脊柱骨折较平片敏感,并能显示骨髓受压情况
(三)退行性骨关节病(OA)
1. X线表现可侵犯全身任何关节。

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骨赞形成。

后期关节失稳、畸形、游离体和关节面下囊变。

2. CT表现有助于显示复杂退变,MPR重建更有意义。

.3MRI表现唯一可显示关节软骨改变的检查方法,早期肿胀,晚期损伤性改变。

(四)髌股关节对合关系异常
外侧髌股角开向内侧;侵犯软骨和软骨下骨质时,影像学表现同退行性骨关节病。

CT对合关系异常较敏感, MRI是显示髌股关节面软骨损伤最敏感的方法,也能清晰显示关系对合异常。

(五)滑膜骨软骨瘤病
1. X线表现关节内多发圆形或卵圆形钙化、骨化结节影。

小钙化密度均匀一致。

大5缘密度高,内部低密度代表骨松质。

关节间隙一般正常。

2,CT表现病灶分布显示较好,可指导手术
3. MRI表现病灶分布显示较好,还可显示未钙化的结节。

多个结节聚集可形成的软组织样肿块
六)痛风
x线表现早期多表现为关节肿胀,第1跖趾关节多见。

病情进展出现骨皮质硬化,以后关节周围可见结节状钙化影,并逐渐增多,并可出现邻近骨质破坏和分叶状侵蚀破坏,关节面不规则或穿凿样骨质破坏。

2.MRI表现痛风结节信号多样,取决于钙盐含量。

增强几乎所有病灶均匀强化。

四、脊柱病变
一)脊椎退行性变
1.X线和CT表现脊柱生理弯曲变直、侧弯,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内真空征,髓核钙化,问盘膨出,椎体边缘骨费形成,椎管狭窄,骨性关节面下囊变,黄韧带、后纵韧带增厚钙化。

CT改变。

2. MRI表现显示椎间盘的最好的方法。

可显示终板和终板下区骨髓变化,余基本同(二)椎间盘突出
1. X线和CT表现平片基本无价值。

CT直接征象:椎间盘向周缘局限性膨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突出的间盘可有大小、形态不一的钙化。

髓核游离多位于硬膜外,密度高于硬膜囊。

间接征象:硬膜外脂肪间隙变窄、移位或消失:硬膜囊前缘或侧方及神经根受压移位;可见Schmorl 结节。

分型:后正中型、后外侧型、外侧型、韧带下型、游离型、硬膜囊内型。

2. MRI表现大致同CT.脊髓受压及信号改变显示较佳。

(三)椎管狭窄
1. X线和CT表现
(1)先天性狭窄:椎弓根增粗、变短,椎板增厚,椎管前后径缩短和椎弓根间距变小,CT可见椎弓短小。

(2)退变性狭窄:常见于椎体增生、间盘病变、椎间关节增生、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增厚钙化、脊柱失稳等。

(3)X线矢状径测量:颈椎,正常> 13mm; 10~13mm相对狭窄; <10mm狭窄。

腰椎,正常> 18mm; 15~18mm相对狭窄; <15mm狭窄。

(4) CT测量更精确:骨性椎管矢状径线测量同上。

椎弓根间距<20mm获窄;侧隐家矢状径<2mm 狭窄;椎间孔宽度<2mm狭窄。

2. MRI表现显示更明确。

五、软组织病变
(一)软组织钙化与骨化性疾病
1,局限性骨化性肌炎x线和CT本病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 CT显示优于x线。

(1)平片:病变初期,肿块内呈斑片状钙化及毛糙不整的网状致密影。

随骨化进展,呈条纹状或层状致密结构,与肌束方向平行。

成熟的骨化灶可清楚显示骨小梁结构。

典型表现为外周部分呈不同程度的环状钙化或骨化,中央部与周围肌肉相比呈等或低密度。

(2) CT表现:病变初期多表现为边缘清楚的低密度肿块,随病变周围部钙化和骨化的逐渐增多,病灶越来越清楚,可呈斑点状或云雾状,肿块可部分或全部钙化/骨化。

(3) MRI表现:目前本病MRI应用不多,但可用于确定软组织异常的范围,除外邻近骨皮质和骨髓的异常。

MRI表现与病变时期及组织学变化有关。

2.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1) X线和CT表现: CT检查要优于x线平片,急性期多无阳性征象或仅为软组织肿胀。

症状消退后出现斑点、条或不规则形钙盐沉积,密度逐渐增高,范围扩大,形成条带或大片状致密影,沿肌束、肌腱或韧带走向分布。

断面上钙化由中央部逐渐向外扩展,最终全部肌肉或肌群呈板层样骨结构,与局限性骨化性肌炎钙化方式不同
(2) MRI表现:急性期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1呈高信号,钙化和智化后T1W1呈低信号, T2W1呈低信号。

3,肿瘤样钙质沉积症
(1)X线和CT表现:平片可见大关节周围的结节状钙化肿块,常融合成巨大菜花状其间以透明带分隔,边缘锐利。

CT上,肿块内部可呈多囊状,囊腔中心呈低密度,可见液。

液平面,下部可见分层状钙化。

囊壁可见薄层钙化或高密度线样结构。

也可表现为高密度实性结节影。

邻近骨多无改变,不侵犯关节。

(2) MRI表现:病变在T1WI上呈不均匀低信号结节, T2WI上混杂高信号。

(二)软组织炎症
1,X线和CT表现平片对本病诊断意义不大。

Cr可表现为软组织肿胀,皮下脂肪层模糊及网状影,软组织内圆形或类圆形、分叶状肿块,中央坏死、液化区呈水样密度,可见气体或气-液平面。

增强扫描坏死灶周围可出现环状强化,代表肉芽组织形成的脓肿壁。

2. MRI表现可清楚显示脓肿轮廓及边缘。

脓肿一般呈圆形或类圆形,可有分叶,中央液化、坏死区T1W1呈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可见气泡或气-液平面。

(三)软组织损伤
1,肩袖撕袋
(1) X线和CT表现:平片和CT检查对本病诊断价值有限,下列征象提示为慢性期府袖撕裂: ①肩峰-肱骨间隙变窄; @肩峰下缘骨质侵蚀性改变:③股骨大结节扁平或萎缩,肌间隙增宽、肌束变细等。

肩关节造影曾是肩袖撕裂诊断的金标准,主要表现有对比剂经关节囊漏入至撕裂区、肩峰下-三角肌下滑液囊有对比剂进入等。

(2) MRI表现:为当前无创性诊断肩袖撕裂的首选方法。

急性期撕裂在T,WI上肌腱或肌肉呈局限性、线样或弥漫性高信号,肌腱局部连续性中断,以冈上肌腱异常改变多见。

完全性撕裂时肌腱断端回缩,肌腹扭曲呈结节状。

肩峰下-三角肌下滑液囊积液。

慢性期,新裂区水肿减轻,在T,WI上无高信号区,但由于肌肉的脂肪变性、萎缩,受损肌肉在T,WI上呈高信号、体积缩小。

另外,MRI还可显示伴发的关节盂唇损伤,表现为关节孟唇连续性中断或消失。

2.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1)前交叉韧带损伤MRI表现:交叉韧带损伤可分为完全性撕裂和部分性撕裂,MRI为主要无创性检查法方法,但常难以区分完全性和部分性撕裂。

主要征象包括:韧带局t性或弥漫性增厚、
界限不清楚、轮廓不规则或扭曲呈波浪状、连续性中断、局灶性或弥漫性高信号及韧带显示不清等。

(2)后交叉韧带损伤MRI表现:交叉韧带损伤可分为完全性撕裂和部分性新裂, MRI为主要无创性检查方法,但常难以区分完全性和部分性撕裂。

主要征象包括:韧带局灶性或弥漫性增厚、界限不清楚、轮廓不规则或扭曲呈波浪状、连续性中断、局灶性或弥受性高信号及韧带显示不清等。

(四)软组织肿瘤
1.脂肪瘤
(1) X线及CT表现:平片显示不敏感。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边缘光整的极低密度区CT值-120~-80HU,密度均匀,多呈分叶状,有包膜,内部可有分隔,周围软组织受压。

增强扫描无强化。

(2) MRI表现:脂肪信号特异, T1WI高信号, T2W1高信号,边缘清楚,所有序列与皮下脂肪信号一致,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可被抑制。

2、脂肪肉瘤
(1) X线及CT表现:平片显示不敏感。

CT检查分化良好的肿瘤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边缘光整的极低密度区CT值-120~-80HU,密度均匀,多呈分叶状,有包膜,内部可有分隔。

周围软组织受压。

分化不良的肿瘤呈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不清呈浸润性生长,瘤内通常无钙化。

增强扫描非脂肪成分强化。

(2) MRI表现: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信号不尽一致。

3.血管瘤
(1) X线及CT表现:平片显示不敏感。

CT检查表现为软组织肿胀或肿块,边界不请有时在邻近皮下脂肪内可见扭曲的索条样结构,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瘤内可见静脉石。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2)MRI表现:多呈不均匀等或T1WI高信号, T2WI高信号,为良性血管瘤的特征性MRI表现。

周围软组织受累显示较佳。

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引起的T2WI低信号环。

一、骨折
(一)骨折的观察分析要点
1.X线表现
(1)骨折类型的判断:1横形、斜形、螺旋形、粉碎性骨折的骨折线判定,表现为锐利的透亮线影;2青枝骨折;③移位和成角:横向、断端嵌入、重叠移位、分离移位、成角、旋转移位。

(2)诊断要点:明确有无骨折或脱位;了解骨折或脱位的详情;明确骨折的原因(除外病理性骨折);观察治疗效果及有无并发症。

(3)复位后观察要点:分析骨折对位对线情况是否符合要求,以完全复位最理想,对位2/3以上者,即已符合要求。

(4)骨折愈合的观察:一般在骨折整复后2~3周需要平片复查,以评估骨折固定的位置和骨痴形成的情况。

2.CT表现:可发现平片上不能发现的隐匿骨折(occult facture)。

但当骨折线与CT扫描平面平行时,则可能漏掉骨折,因此不能单凭CT就排除骨折,一定要结合平片。

3.MRI表现:能更敏感地发现隐匿骨折,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及骨髓的损伤。


折在T
1WI上表现为线样低信号影,与骨髓的高信号形成明显的对比。

T
2
WI上为
高信号影,代表水肿或肉芽组织;由于骨折断端间出血的时间及肉芽组织形成演
变不同,也可出现多种信号。

4.观察各种骨折的骨折线形态
(1)不同骨折线的X线表现:斜形骨折、横形骨折、螺旋形骨折、骨骼分离、青枝骨折、粉碎性骨折、陈旧性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

(2)不同部位骨折CT平扫表现:如椎体粉碎性骨折,局部椎管狭窄变形等。

5.骨折端移位的判断对位、对线良好;对位不良、对线不良:对位2/3,对线良好可符合复位要求。

① 6.骨折的愈合过程
肉芽组织修复期;原发性骨痴期(临床愈合期);骨性愈合塑形期
7.观察骨折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畸形愈合;骨质疏松;骨缺血坏死;创伤性骨关节病;骨化性肌炎;7骨、关节感染;神经、血管损伤。

8.骨骼损伤
(1)X线表现:大多数骨损伤可由X线平片根据骨骺的移位、骺板增宽及临时钙化带变模糊或消失等表现做出诊断。

但不能显示无移位的骨折及二次骨化中心未骨化之前骨骺的损伤。

(2)CT表现:可以比平片更清晰地显示骺板的骨桥。

(3)MRI表现:显示骺板的纤维桥和骨桥最佳。

直接显示骨髓软骨的损伤。

T
WI显
1
示骨骺板较好,骺板显示为高信号,与周围低信号的骨形成明显的对比。

9.疲劳骨折
(1)好发于跖骨、胫腓骨,也可见于肋骨、股骨干和股骨颈等部位。

发病后1~2周可无X线阳性表现,有时仔细观察可于压痛部位见骨裂隙,基本为横形而无移位。

3~4周后骨折线周围可见梭形骨包围。

亦可表现为一侧骨皮质断裂,周围有明显不规则硬化。

(2)CT表现:发现骨折线的能力优于X线。

10.病理性骨折
(1)X线上除有骨折的征象外,还可显示原有病变。

根据骨质改变和轻微外伤史可诊断。

大多数易与单纯骨折鉴别(图10-3-5)。

(2)CT表现:发现骨质破坏比X线敏感。

(3)MRI表现:显示骨髓的病理改变和骨折破坏最敏感,有助于病理性骨折的诊断,有时需观察邻近甚至全身骨骼的改变。

最常见,桡骨远端距离远端关节面2.5cm以内的骨折,伴有远
(二)四肢骨折
1. Colles(柯莱斯)骨折最常见,桡骨远端距离远端关节面
2.5cm以内的骨折,伴有远侧端向背侧移位和像掌侧成角,呈“枪刺手”、“银叉样畸形”。

2.骨外科颈骨折发生在骨解剖颈下2~3cm的骨折,多见于成人,可为裂隙
样、外展骨折和内收骨折,常合并大结节撕脱骨折(图10-3-7)。

3.肱骨課上骨折常见于3~10岁的儿童。

分为1伸直型:远侧断端向背侧倾斜,致骨折向掌侧成角;2屈曲型:远侧断端向掌侧倾斜,致骨折向背侧成
角。

常合并旋转移位(图10-3-8)。

4. Monteggia(蒙泰贾)骨折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

5. Galeazzi(加菜阿奇)骨折桡骨下段骨折合并尺桡关节脱位。

6.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多见。

按骨折是否稳定分为:嵌入型和错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