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关系的进展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代谢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代谢的影响及研究进展一、综述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其周围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肿瘤的发展和代谢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代谢重编程是肿瘤恶性表型的一个关键特征,并且与肿瘤生长速度、侵袭、转移和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肿瘤微环境对肿瘤代谢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肿瘤代谢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如何促进肿瘤的发展。
肿瘤微环境的缺氧状态是众所周知的一个特点。
肿瘤缺氧可以导致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同时减少乳酸的产生。
这种现象被称为“Warburg效应”,是指肿瘤细胞倾向于使用葡萄糖进行糖酵解以产生能量,即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是如此。
尽管糖酵解是一种高效的产生能量的途径,但它并不总是高效的,可能会导致肿瘤细胞的代谢压力和生长抑制。
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也对肿瘤代谢产生了重要影响。
CAF是一种表型多样的间质细胞,它们可以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胶原蛋白沉积和肿瘤干细胞维持等机制来促进肿瘤生长和侵袭。
一些研究表明,CAF可以通过代谢支持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需求,从而促进肿瘤的代谢重编程。
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也对肿瘤代谢产生影响。
巨噬细胞可以根据其表型和微环境中的信号通路被极化为不同的炎性亚型,如M1和M2。
研究者们发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可能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代谢有密切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TAM可以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代谢重编程来促进肿瘤生长。
肿瘤微环境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来促进肿瘤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肿瘤代谢的特点和机制,未来的研究需要继续关注肿瘤微环境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肿瘤细胞、CAF、巨噬细胞等不同细胞类型与肿瘤代谢之间的关系。
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简称TME)是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与其相互作用的外部环境。
它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分泌的物质。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极化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极化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作为一种复杂的疾病,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到许多细胞和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中,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极化现象备受关注,因为它们在肿瘤微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极化的相关机制和意义。
一、成纤维细胞1.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概念成纤维细胞是一种具有分泌纤维蛋白、胶原蛋白和其他细胞外基质分子能力的细胞,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
在肿瘤的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不仅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还能够调节免疫应答和药物抵抗。
2.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来源和识别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通常来自于局部组织中的活化或转化的成纤维细胞、间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它们被识别为CD90、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胶原蛋白I等标志物阳性细胞,和具有趋化性和趋化因子的等特殊功能。
3.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和机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分子和表观遗传学调控等多种途径影响肿瘤细胞和肿瘤免疫应答。
它们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巨噬细胞1.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概念巨噬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双重作用。
与成纤维细胞相比,巨噬细胞的极化现象对肿瘤的病理生理过程有着更加显著的影响。
2.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来源和识别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以来自于局部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前体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骨髓细胞和肿瘤细胞本身。
它们通常被识别为CD68、CD163和CD206等标志物阳性细胞,以及具有吞噬、分泌和抗原呈递等特殊功能。
3.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功能和机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极化状态(M1型和M2型)对肿瘤细胞、肿瘤微环境和免疫应答产生显著的影响。
它们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并成为了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
三、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1. 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相互作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自噬参与肿瘤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进展

·158·自噬参与肿瘤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进展盛柏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浙江义乌 322000摘 要:自噬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均参与癌症的发生发展,自噬可使肿瘤细胞更适应周围环境,EMT使肿瘤细胞失去上皮细胞的表现并获得间充质细胞细胞特征,因此具有更强的入侵和迁移能力。
这与其对EMT的作用密切相关。
但是,不同环境下不同肿瘤细胞诱导的自噬对EMT的影响不同,本文就自噬在肿瘤EMT中的研究进展阐述如下。
关键词:自噬 肿瘤 上皮间质转化 分子机制自噬分为大自噬,小自噬和伴侣介导的自噬(CMA)三种。
在正常情况下,自噬通过消除衰老损坏的细胞成分来保护细胞和组织,这对于静止的终末分化细胞特别重要。
饥饿条件中,其将分解衰老的细胞成分,提供营养,从而维持存活。
自噬缺陷可能肝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肿瘤细胞大多处于资源相对缺乏的环境中,其对于调节肿瘤细胞代谢非常重要。
自噬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但是究竟是保护作用还是驱动作用仍存在很大争议。
一般认为,在肿瘤发展的早期,自噬具有抑癌作用。
在已经形成的肿瘤中,肿瘤发生的EMT与肿瘤侵袭、转移关系密切,有研究认为肿瘤的EMT与肿瘤自噬相关。
1自噬的分类根据底物的降解途径不同,自噬可分为大自噬、小自噬、分子伴侣介导自噬。
其中大自噬研究更多。
自噬体的形成是巨噬细胞的显着特征,在应激因素的刺激下,内质形成纯净的双层膜,其延伸到外周。
这个过程是前体的形成。
自噬前体封装降解的底物(可溶性蛋白,细胞器等),此过程是自噬体的形成。
最后,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体,然后降低溶解底物以提供细胞存活所需的物质;小自噬薄膜包裹基材的直接变形是其独特之处在于小自噬可分为非选择性小自噬,选择性小自噬和内体小自噬。
自噬可由细胞内或环境压力刺激,包括营养缺乏,缺氧、和受损的细胞器等,通常,完整的大自噬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诱导,囊泡成核、囊泡伸长、对接以及融合、降解和回收利用。
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癌大鼠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

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癌大鼠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张清琴;寇小格;崔艳慧;王荦楠;靳彩玲;陈美玲;李伟伟【摘要】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对肝癌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尚没有详细的报道。
<br>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肝癌细胞凋亡情况。
<br> 方法:选取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及移植组,每组20只。
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喂食普通饲料和二乙基亚硝胺溶液,以诱导大鼠肝癌模型,造模后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2周后,采用ELISA检测血清CXCL5、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水平,RT-PCR检测肝组织HNF1α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Bcl-2、Bax表达,TUNEL技术检测肝癌细胞凋亡指数。
<br> 结果与结论:①对照组血清CXCL5、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移植组CXCL5、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接近(P>0.05);②对照组肝组织HNF1α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移植组HNF1α表达又明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移植组肝组织Bcl-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调,而Bax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④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肝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上升(P<0.05);⑤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有助于减少肝癌大鼠血清炎症水平、促进肝癌细胞凋亡,有利于肝细胞分化及再生。
%BACKGROUND: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transplantation has not been thoroughly reported on its effects on apoptosis in hepatoma carcinoma cel s and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 <br>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stem cel s on dynamic change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cel apoptosisduring hepatocarcinogenesis. <br> METHODS:Sixty healthy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healthy group (n=30), control group (n=30) and transplantation group (n=30). Healthy group was given ordinary feed and normal water, while other groups were given diethylnitrosamine solution in drinking water to induce liver cancer models. Then, rats in the transplantation group were subjected to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transplantation via the tail vein. Two weeks after cel transplantation, CXCL5, interleukin-8 and interleukin-6 levels were tested by ELISA, mRNA level of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1αdet ected by RT-PCR, expression of Bcl-2 and Bax in liver tissue measur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and liver cancer cel apoptosis index detected by TUNEL technique. <br> RESULTS AND CONCLUSION:After modeling, the expressions of CXCL5, interleukin-8 and interleukin-6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healthy group (P<0.05), while these indexes were reduced significantly after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transplantation (P<0.05) and close to the normal levels (P>0.05).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transplantation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the mRNA level of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1αin the liver tissue that was decreased obviously after modeling (P<0.05). In addition, the expression of Bcl-2 was reduced, while the expression of Bax and the apoptosis index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ransplant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transplantation contributes to hepat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regeneration in liver cancer rats by reducing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and promoting apoptosis in hepatoma carcinoma cel s.【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6(020)036【总页数】6页(P5358-5363)【关键词】干细胞;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癌;细胞;凋亡指数;炎症因子【作者】张清琴;寇小格;崔艳慧;王荦楠;靳彩玲;陈美玲;李伟伟【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河南省新乡市 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河南省新乡市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河南省新乡市 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河南省新乡市 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河南省新乡市 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河南省新乡市 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河南省新乡市 45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引用本文:张清琴,寇小格,崔艳慧,王荦楠,靳彩玲,陈美玲,李伟伟.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癌大鼠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36):5358-5363.文章快速阅读:张清琴,女,1973年生,河南省鹤壁市人,汉族,2006年遵义医学院毕业,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学研究。
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tions for a rodent model of cerebral palsy . Neuroscience , 2 0 0 4 ,1 2 9 ( 1 ) : 1 4 1 -1 5 6 . [2 1] 谭 洁 璐 ,郑 湘 榕 . 脑 性 瘫 痪 动 物 模 型 的 制 作 与 鉴 定 研 究 进 展 . 国 际 儿 科 学 杂 志 ,2 0 1 0 ,3 7 ( 5 ) : 4 9 4 -4 9 6 . [2 2] Drobyshevsky A ,Derrick M ,Wyrwicz AM ,et al . White matter injury correlates with hypertonia in an animal model of cerebraI palsy .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 0 0 7 ,2 7 ( 2 ) : 2 7 0 281. [2 3] Girard S ,Kadhim H ,Beaudet N ,el a1 . Devleopmental motor
癌 ( LC / PRF / 5 ) 等 肿 瘤 细 胞 的 迁 移 能 力 ,究 其 原 因 显 著 的 抗 胶 质 瘤 ( U8 7 MG ) 作 用 ,但 后 者 的 细 胞 毒
可 能 与 胶 质 瘤 细 胞 中 IL -8 和 GRO -α 高 水 平 表 达 有 关[10] 。 研 究 者 还 发 现 ,hUCB -MSCs 向 U -8 7 MG
·598·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1 年 第 38 卷 第 6 期
TRAIL 诱 导 细 胞 凋 亡 而 发 挥 抗 肿 瘤 作 用 。 此 外 ,放 hUCB -MSCs 向 胶 质 瘤 迁 移 的 关 键 ,hUCB -MSCs 表 达
肿瘤血管生成方式的研究进展(综述)

肿瘤血管生成方式的研究进展(综述)吴义春;蔡逗逗;汪晓庆;潘献柱;谢琳琳【摘要】在肿瘤的起源、发展、侵袭与转移过程中,血管生成至关重要,该文就血管生成拟态、马赛克血管、内皮依赖性血管等三种肿瘤血管形成方式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要介绍,为临床科研及抗肿瘤治疗提供思路.【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6)002【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肿瘤;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拟态;马赛克血管;内皮依赖性血管【作者】吴义春;蔡逗逗;汪晓庆;潘献柱;谢琳琳【作者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机体的血管生成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如生理情况下的胚胎发育及女性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等[1];在病理情况下,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创伤修复、肿瘤的生长与转移等。
肿瘤的血管新生[2]是其获取营养、代谢的形态学基础,也是肿瘤细胞迁移、游走及转移的必然环节。
肿瘤的生长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血管前期[1]:此期肿瘤的生长缓慢,直径一般小于2mm,细胞数约107左右;肿瘤细胞依靠弥散的方式从周围组织获取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此时肿瘤缺乏侵袭性,很少发生转移。
当实体肿瘤直径超过2mm时,就需要依靠血管来获得血供,否则肿瘤将因缺乏营养而停止生长甚至坏死。
第二阶段是血管期:此期肿瘤的瘤体内新血管生成,瘤体组织、细胞改弥散为灌注的方式进行血液供应及营养获取;肿瘤生长速度加快,呈指数增长并容易发生转移[2]。
众多研究提示肿瘤的血管生成是一个由多因子、多细胞参与,多环境因素相互调控的复杂过程。
肿瘤血管生成(tumor angiogenesis)的概念从1971年提出至今,这一研究领域发展迅速,成果丰硕。
肿瘤环境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因子促进结肠癌细胞侵袭

肿瘤环境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因子促进结肠癌细胞侵袭陈冬梅;刘淑丹;马会明;刘晓明;梁雪云;魏军【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nderpinning mechanisms by which 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hAMSCs) promote cancer metastasis remain elusive. Methods Colon cancer cells were co-cultured with AMSCs using a Transwell model. The capacity of invasion of HCT116 cells in the indicated conditions was de-tected by a Transwell invasive assay. The transcripts of EMT-associated genes in HCT116 treated with indicated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a qRT-PCR assay. Concentration of indicated paracrine factors and cytokines of the culture medium was ascertained by an ELISA.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SCs could promote colon canc-er cells to a mesenchymal-like phenotype in a contact-dependent manner. Reciprocally, colon cancer cells were a-ble to induce AMSCs to produce metastasis-related factors and cytokines, such a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0 ( FGF10 )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 ( VEGFC ) ,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and interleukin 10 (IL-10) in part through a mechanism of an activation of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ntriguingly, an inhibition of contact with AMSCs led a reduced capacity of invasion of colon cancer cells in vitro. Conclusion These findings thus suggest that the crosstalk between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cancer cells and paracrine factors of AMSCs has an implication in colon cancer malignancy. This study thus uncovers a novel paracrine factors mediated-crosstalk be-tween colon cancer cells andAMSCs in colon cancer malignancy.%目的确定肿瘤环境下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hAMSCs)的旁分泌特征变化与肿瘤细胞侵袭的关系.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AMSCs,收集培养上清液制备条件培养基,用于培养HCT116细胞. 利用Transwell 培养板共培养AM-SCs与HCT116 细胞. 通过检测穿透人工基底胶( Matrigel胶)的能力比较两种培养条件下HCT116细胞侵袭能力的差异.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HCT116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EMT)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ELISA法检测共培养后AM-SCs基因表达和旁分泌因子表达变化. 结果结肠癌细胞系HCT116与AMSCs 的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HCT116细胞的侵袭能力较AMSCs条件培养液培养显著增强. 同时结肠癌细胞系HCT116构成的肿瘤微环境也影响了AMSCs旁分泌因子表达的变化,其中成纤维生长因子10 ( FGF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较正常培养条件下显著上调. 结论肿瘤微环境影响下的AMSCs旁分泌因子表达改变,这些变化能够增强结肠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51)001【总页数】6页(P36-41)【关键词】转移性;旁分泌因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结肠癌【作者】陈冬梅;刘淑丹;马会明;刘晓明;梁雪云;魏军【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干细胞研究所,银川 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干细胞研究所,银川 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教育部生育力保持重点实验室,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干细胞研究所,银川 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干细胞研究所,银川 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干细胞研究所,银川 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肥胖已成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人口健康问题。
NR2F2对肿瘤上皮细胞-间充质表型转化的调控

NR2F2对肿瘤上皮细胞-间充质表型转化的调控常文慧;刘易;张艳丽;夏百里;王丽华;丁怡【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9(048)002【总页数】5页(P237-241)【关键词】NR2F2;上皮细胞-间充质表型转化;肿瘤;转移【作者】常文慧;刘易;张艳丽;夏百里;王丽华;丁怡【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潍坊 261053;潍坊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潍坊 261053;潍坊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潍坊 261053;潍坊医学院神经外科学系,潍坊261053;潍坊医学院应用药理学实验室,潍坊 261053;潍坊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潍坊 261053;潍坊医学院应用药理学实验室,潍坊 261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3肿瘤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也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
一直以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仍呈逐年上升趋势。
肿瘤发生浸润转移,以及肿瘤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抵抗是肿瘤复发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近年,上皮细胞-间充质表型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被认为是肿瘤发生浸润转移的起始步骤和肿瘤细胞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EMT赋予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改变、凋亡耐受和耐药相关基因过度表达等特性,提高了肿瘤细胞在化疗过程中的存活能力[1-2]。
此外,肿瘤细胞还可通过EMT过程获得干细胞特性和启动继发肿瘤生成[3]。
1 上皮细胞-间充质表型转化EMT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表型细胞的生物学过程。
在胚胎发育、慢性炎症、组织重建、癌症转移和器官纤维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特征为细胞粘附分子(如E-钙粘蛋白,E-cadherin)表达的丧失和波形蛋白(vimentin)、N-钙粘蛋白(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及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表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