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言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语言素养体现师德魅力
关键词:语言言语素养
简介:教师的语言艺术与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使用恰当的得体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既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发展,又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同时有体现了师德的魅力。
几年前,我听到关于教师的一则灰色幽默。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教师因学生做错题禁不住生气地说道:“真笨啊,恁不开窍,我看你长大还不如拉大粪车!”当然,对于学生而言,心里很不是滋味。可能很自卑,也可能引发对这位老师的反感。多少年后,这位老师步履蹒跚,外出办事,坐上了一辆出租车,不巧的是,出租车司机正是这位老师多年前所说的“笨”学生。在车上,学生司机认出了他的以前的老师,说,“老师,小时你说我长大还不如拉…,拉什么来着?你看看我现在拉得是什么?”
我想,闻听此言,这位老师肯定很后悔多年前所说的话。如果你是这位学生的老师话,你是作何感想呢?
俗话说:甜言一句三冬暖。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最需要教育者赐予热情、激励与体贴的语言,教师的每一句话,对学生来说,或起积极作用,或起消极作用,同时,也是教师道德的具体体现。同一件事,往往由于教师说话的口气及用词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说法委婉,学生易于接受,“尊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讲究说话艺术。教师切忌用偏激、过火的语言,要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教师的语言艺术与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道德形成的过程,而抽象思维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只有在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作为可塑性极大的小学生,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和道德的形成是显而易见的。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补偿可能性,因而同一种任务可能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解决。这往往要靠教师发挥其长处。承认这个重要的方法和原理,就有可能让教师表现其个人的创造性和教育技巧。缺乏这些东西,教师的劳动就变成手工业式的劳动。”一位教师掌握了丰富的道德水准相当高的语言,在培养学生思维上的教育技巧就表现得越自由、越明显、越新颖。而语言又是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师锤炼语言,不仅有利于自身道德水准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
“十几年饭都白吃了!”某中学一名高一学生说,老师训人时,说得最多的就是上面这一句话,让了听了很不舒服。并且,学生之间广为传颂某老师说,这位老师“修理”大家,往往先关起门来,可就这样,声音还是大得楼下都听得见,而且一骂就是半节课,到后面只好匆匆赶课。这样的评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心声,盼望这为老师能够平易近人的言语温暖他们的心扉,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喜怒哀乐,为它们解决心理问题.反之,可这个时候同学们都被骂得情绪压抑,根本听不
进去。根据以上实例,我想,一位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决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学生情感受到压抑,何谈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呢?更别提道德的培养了。如果刚才学生经常受其老师语言刺激,心理上带有创伤,其个性不仅得不到一定的发展,而且还会被扭曲,变形,形成不必要的心理误区而导致人格的残缺。这种情况,不正是教师语言素养的缺失吗?师德的缺失吗?其他还有“我看你早晚坐牢(当小流氓)!”“换作我,楼上跳下去算了!”“我管不了你了,叫你父母来吧!”“看你爸那样,就知道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你和××简直不能比,一个天,一个地!”“同学们,他(她)这是什么行为?这是(污辱性的话)……”“走,你给我出去!”等。教师应当将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不是有人将老师比作妈妈吗?我相信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只要老师多一份耐心和爱心,通过温暖的语言来表达对孩子爱,那孩子下次就还会再犯相同的错误吗?教师的教育艺术、尤其是语言艺术的确很有讲究,再例如“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骂他是小偷”这句话就有两大失误:一是在全班面前当众训斥,这样就伤害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其实无论孩子有没有做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当众训斥孩子都不妥当,最好的方法是能以个别谈话的方式解决。二是直接指责孩子是小偷,这就相当于给一个人定性或是定罪,在事情没有完全搞清楚前,这样的用语显然也是欠妥当的。
对老师来说,有两类话是不应当说的:
一是语言涉及到家庭、父母,甚至带有讽刺或鄙视的口吻,诸如:“像你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毕竟他妈妈下岗了”……其实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都是很高的,老师不应随意评价,有鄙视或者同情都会给孩子带来自卑或伤自尊的感觉。
二是对孩子的本性下结论,诸如“像你这样的孩子天生就是……”、“这种小孩本性就贪玩”、“你这种人一辈子没有出息”……这样用语,对孩子来说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孩子听了很不服气、暗自努力,这是好的结果;二是孩子听了以后,越发自卑,从此更一蹶不振,而这种结果往往更多。
教师关注自身的语言,提高语言素养,不仅提高了师德水准,不经意之中,用自己春天般的话语,可以给孩子好多希望,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
具体来说,应该怎样的语言来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常称成绩差的学生为“差生”,教育者本身不自知,认为这种言语称呼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对于被冠以差生之名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容易使他们更加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差生”一词反倒可能成为这些学生追求上进的思想障碍,销毁他们原本不多的自信,助长他们的自卑心理和自卑情绪,致使他们走上自暴自弃的歧途。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的尺度。这个尺度,是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来表现出来的.
教育心理学表明,任何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在于教者能否善于发现。许多成绩差的学
生智力并不差,他们爱劳动,乐于助人,会办事,会玩耍,动手能力强等。但是他们这些能力的发展容易受到教师口中“差生”一词的束缚。
一个人要进步,必须有一个自我肯定的过程。“差生”心理上尤其需要自我肯定。自我肯定须借助媒介形成――教师的语言魅力。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名学生:因为成绩差,她宁可背半旧的破书包,穿破衣服,骑一辆她母亲的破旧自行车。她的想法很简单:成绩差,这是应该受到的待遇,不起眼最好。知道这一点,在一次和她的谈话中我告诉她: “成绩差是因为你的基础差,方法不对头所致,历代伟人具有坚强的意志,我看你的意志力也很坚强,个人冬季越野赛你都能坚持下来,真了不起啊,看的你的意志力,老师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不过,你要清楚,成绩差不是罪过,要注意你的形象。特别是女孩子更应注意自己得形象。这样,更有利于和同学交往。听了我的话,不久,她就变成了一个乐观,开朗,衣着得体的学生。
教师语言上称一个学生为“差生”,实际上就是在无形中给了学生一个否定性评价,教师经常使用否定性评价,也就使得学生也用一种否定性评价来评价自我,如“我的智商低,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儿”、“反正我怎么也学不好,破罐破摔算了”等等。学生的态度、行为也可能在这种否定的自我感受支配下而永远陷于消极状态的泥坑,不能自拔。
教师语言上称一个学生为“差生”,折射出了教师心理上对这些学生的不重视、不尊重;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则是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这和公正公平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无意是背道而驰的,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格格不入的。
其实,转变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更能反映一个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这也是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固然能体现教育的成功,但若能改变所谓“差生”,使他们在各方面进步显著,甚至赶超前列,更能体现教师的功力。特别是语言素养的功力。
师德内容、师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吐故纳新,国家教委重点提到了“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依法执教的问题”,这是时代对师德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外在表现形式――语言素养,已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而是合格教师的要求。用刺激性的语言惩罚学生最要不得,是违背师德标准的,如学生受到教师言语“刺激”而出现意外,就是违法行为。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好奇心、独立意识、模仿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愿望都较强。但是他们涉世不深,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差,做出一些令人费解并造成不良影响的事情是很难免的。
仔细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案例,其中有学生相互之间因误会引起的争吵,有因对某学科不感兴趣而被迫放弃,有因对某个老师言语不满而故意作难,有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失误,有因个性倔强引起的是非,有因自控能力不强而产生的不恰当的发泄行为,还有无意犯错。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提高教师自身语言素养,说出恰当的贴切的言语才能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一方面,不要求全责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要抓住一点错误就横加指责。即使对问题较多的学生也要耐心开导努力帮助,绝不可算陈年旧帐,那种做法只会更加降低学生改正缺点的勇气与信心,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能习惯性地给有行为过失的学生戴“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