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简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 近人讲过的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 也不讲,现在只讲未 曾有人讲过 的。” ——陈寅格
14
“联大传统并未在逝去的岁月中冻僵,却已成为中 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追随北大前 校长蔡元培、清华梅贻琦、南开张伯苓的传统, 联大为东西方文化 在中国土壤上喜结良缘作出了 榜样……这所大学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
8
自治传统
• “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 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 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 响。”
• “我绝对不能再做那政府任 命的校长。”
• “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 大学校长。”
• “世界上有这种不自由的大 学么,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 鼻息么?” ——蔡元培
9
• 由于延续了北京大学的自治传统,西南联大对于政府当局 发出的有可能损害大学发展的种种要求敢于抵制,从而在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大学的独立性和正当利益。
16
西南联大校旗
西南联大校徽
2
• 8位“两弹一星”元勋
赵九章、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 芳允、屠守锷、杨嘉墀
• 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师79人,学生92人)
• 诺贝尔奖两人
杨振宁、李政道
3
西南联大鸟瞰
4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1939年联大新校舍建成时的图书馆
5
6
1944年,学校财政 困难,被迫将校舍 铁皮屋顶卖掉,换 成茅草顶。
教授才有大学,大学是 依赖教授而存在的”
梅贻琦
• “校务公开、责任分担、 师生合作”
• “教授治学、学生求学、 职员治事、校长治校”
蒋梦麟
张伯苓
12
• 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著名教授,可谓大师 云集,群星灿烂。他们大都有留学美欧、日本的经历,据统计, 联大179位教授中,仅23位未留过学。文科教授中有国学根底深 厚的学者,有学贯中西的大师,有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 家。如中文系有闻一多、朱自清、王力、罗庸、唐兰、刘文典、 沈从文等;历史系有雷海宗、陈寅恪、钱穆、吴晗等;外文系 有吴宓、冯至、钱钟书、吴达元、叶公超、闻家驷等;法商学 院有张奚若、陈岱孙、陈序经、钱端升、潘光旦等;哲学心理 系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理工学科有华罗庚、江泽涵、 杨武之、姜立夫、陈省身、周培源、吴有训、赵忠尧、吴大猷、 张文裕、王竹溪、杨石先、曾昭伦、苏国桢、李继侗、赵九章、 刘仙洲等。据统计,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61人,其中 曾在西南联大任过教的教师共27人,数理组28人中有11人,生 物组25人中有6人,人文组28人中有10人。
日军 1938年9月13日首次空袭昆明,此后轰炸不断,联 大屡遭损失。经费图书设施极度短缺,学生住房简陋, 人多拥挤不堪,每逢刮风下雨,经常屋漏墙倒。教师生 活状况同样窘迫,每当有断炊之虞,联大教授们甚至纷 纷典当衣物。
7
西南联大成就辉煌的教育逻辑
• 政府无力干预,自治传统得以延续 • 追求学问真理,师生享有学术自由 • 坚持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 一代名师主政,办学理念引导发展 • 师资力量雄厚,硕学宏儒荟萃一堂
• “教授治校”,顶撞陈立夫 •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
而百虑,岂可以刻板文章,勒令从同。” • “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
规,行之多年,纵不敢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尚无流弊, 似不必轻易更张。” • 教授不加入国民党
10
学术自由
• “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孓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 自由之使命。昔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 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 于此注意也。”
• 党派形形色色 ,左、中、右云集 • 战国策派,国粹派或复古派,欧美派,正统派,激进左派,还有 “全
盘西化”论 • 无教学大纲,教师自编教材,讲授内容自定,发挥所长,独立讲授 • “挂牌上课” • 看书自由、上课自由、转系自由 • 北大传统、清华校风
11
• “大学不是行政机构, 教授是这里的主人。有
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战时期在云南昆 明,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共 同组成的一所大学。校务由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 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共同管理。西南联大自 1938年5月4日正式开课,直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设立时间共8 年整。它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3800余人。抗战胜利以后, 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北平、天津复校。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J.依色雷尔
15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 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 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 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 “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 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 ——中文系教授罗膺中(罗庸)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 近人讲过的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 也不讲,现在只讲未 曾有人讲过 的。” ——陈寅格
14
“联大传统并未在逝去的岁月中冻僵,却已成为中 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追随北大前 校长蔡元培、清华梅贻琦、南开张伯苓的传统, 联大为东西方文化 在中国土壤上喜结良缘作出了 榜样……这所大学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
8
自治传统
• “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 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 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 响。”
• “我绝对不能再做那政府任 命的校长。”
• “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 大学校长。”
• “世界上有这种不自由的大 学么,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 鼻息么?” ——蔡元培
9
• 由于延续了北京大学的自治传统,西南联大对于政府当局 发出的有可能损害大学发展的种种要求敢于抵制,从而在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大学的独立性和正当利益。
16
西南联大校旗
西南联大校徽
2
• 8位“两弹一星”元勋
赵九章、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 芳允、屠守锷、杨嘉墀
• 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师79人,学生92人)
• 诺贝尔奖两人
杨振宁、李政道
3
西南联大鸟瞰
4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1939年联大新校舍建成时的图书馆
5
6
1944年,学校财政 困难,被迫将校舍 铁皮屋顶卖掉,换 成茅草顶。
教授才有大学,大学是 依赖教授而存在的”
梅贻琦
• “校务公开、责任分担、 师生合作”
• “教授治学、学生求学、 职员治事、校长治校”
蒋梦麟
张伯苓
12
• 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著名教授,可谓大师 云集,群星灿烂。他们大都有留学美欧、日本的经历,据统计, 联大179位教授中,仅23位未留过学。文科教授中有国学根底深 厚的学者,有学贯中西的大师,有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 家。如中文系有闻一多、朱自清、王力、罗庸、唐兰、刘文典、 沈从文等;历史系有雷海宗、陈寅恪、钱穆、吴晗等;外文系 有吴宓、冯至、钱钟书、吴达元、叶公超、闻家驷等;法商学 院有张奚若、陈岱孙、陈序经、钱端升、潘光旦等;哲学心理 系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理工学科有华罗庚、江泽涵、 杨武之、姜立夫、陈省身、周培源、吴有训、赵忠尧、吴大猷、 张文裕、王竹溪、杨石先、曾昭伦、苏国桢、李继侗、赵九章、 刘仙洲等。据统计,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61人,其中 曾在西南联大任过教的教师共27人,数理组28人中有11人,生 物组25人中有6人,人文组28人中有10人。
日军 1938年9月13日首次空袭昆明,此后轰炸不断,联 大屡遭损失。经费图书设施极度短缺,学生住房简陋, 人多拥挤不堪,每逢刮风下雨,经常屋漏墙倒。教师生 活状况同样窘迫,每当有断炊之虞,联大教授们甚至纷 纷典当衣物。
7
西南联大成就辉煌的教育逻辑
• 政府无力干预,自治传统得以延续 • 追求学问真理,师生享有学术自由 • 坚持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 一代名师主政,办学理念引导发展 • 师资力量雄厚,硕学宏儒荟萃一堂
• “教授治校”,顶撞陈立夫 •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
而百虑,岂可以刻板文章,勒令从同。” • “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
规,行之多年,纵不敢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尚无流弊, 似不必轻易更张。” • 教授不加入国民党
10
学术自由
• “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孓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 自由之使命。昔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 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 于此注意也。”
• 党派形形色色 ,左、中、右云集 • 战国策派,国粹派或复古派,欧美派,正统派,激进左派,还有 “全
盘西化”论 • 无教学大纲,教师自编教材,讲授内容自定,发挥所长,独立讲授 • “挂牌上课” • 看书自由、上课自由、转系自由 • 北大传统、清华校风
11
• “大学不是行政机构, 教授是这里的主人。有
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战时期在云南昆 明,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共 同组成的一所大学。校务由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 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共同管理。西南联大自 1938年5月4日正式开课,直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设立时间共8 年整。它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3800余人。抗战胜利以后, 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北平、天津复校。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J.依色雷尔
15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 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 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 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 “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 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 ——中文系教授罗膺中(罗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