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病人的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暑病人的护理

一、中暑概念: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分为热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日射病四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1、环境因素在高温(室温35℃)、烈日暴晒环境下劳动;若环境温度偏高,但空气中湿度又大,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易中暑。2、诱发因素年老体弱、产妇、慢性疾病患者,睡眠不足、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等易诱发中暑。(二)发病机制:正常人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体温在37℃左右。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及对流散热发生困难,人体只能借助于汗液蒸发进行散热,有时大量出汗不足以散热,或空气中湿度大,通风不良时,出汗减少使散热受阻。以上情况均可造成体内热的积蓄,引起中暑。

高热对人体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体温调节障碍在高温环境下,产热过多散热不足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汗闭,使体温迅速升高发生热射病。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使病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四肢无力。烈日或高热辐射长时间作用于头部,可穿透头皮和颅骨引起脑组织损伤、充血。大脑温度可达到40~42℃,体温不一定升高称为日射病。3、心脏负担加重散热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配,血流加速,心排出量增加,而且大量出汗引起血液浓缩及粘稠度增高,均造成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心排出量降低。4、水、盐代谢紊乱高温工作出汗是主要的散热途径,而汗液中氯化钠含量为0.3%~0.5%,排汗增多引起盐及水丢失,导致脱水,此时血管扩张,血容量更加不足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称为热衰竭;丢失盐过多且补充不足引起肌肉痉挛,可发生热痉挛。

三、中暑的临床表现:(一)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定时间后,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昏、胸闷、全身疲乏,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如能及时转移到通风处安静休息,适当补充水盐,短时间可恢复正常。(二)轻度中暑除上述表现加重外,体温升高到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等周围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在数小时内恢复。(三)重度中暑1、热衰竭(中暑衰竭)为最常见的类型。常发生于老年人、产妇及尚未能适应高温气候和环境者。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丢失,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体内多无过量热蓄积,体温基本正常。2、热痉挛(中暑痉挛)大量出汗后大量饮水,盐分补充不足,使血中钠、氯浓度降低,病人常感到四肢无力,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3、日射病由于烈日暴晒或强烈热辐射作用于头部,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严重时发生昏迷、惊厥。体温多不升高。4、热射病(又称中暑高热)早期表现头疼、头昏、全身乏力、多汗,不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出现颜面潮红、皮肤干燥无汗、神志渐转模糊、谵妄、昏迷,可伴抽搐,,严重者出现休克、脑水肿、肺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本型特点为高热、无汗和昏迷,为严重类型。四、辅助检查热射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常规可见蛋白及管型,血尿素氮、乳酸脱氢酶等增高。热痉挛血清钠、氯降

低。热衰竭可有血液浓缩、高钠血症。

五、治疗原则

(一)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

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处休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口服十滴水、人丹等。(二)重症中暑

1、热衰竭纠正血容量不足,静脉补充生理盐水及葡萄糖液、氯化钾。一般数小时可恢复。

2、热痉挛给予含盐饮料,若痉挛性肌肉反复发作,可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生理盐水。

3、日射病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

4、热射病迅速采取各种降温措施,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5%~30%。

(1)物理降温:用冷水或酒精擦浴,同时按摩四肢及躯干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散热。肛温降至38℃时应停止降温。

(2)药物降温:常用药物为氯丙嗪,其作用有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扩张血管加速散热,降低器官代谢及耗氧。

(3)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抽搐时肌注地西泮或用10%水合氯醛10~20ml保留灌肠。昏迷者应保持呼吸通畅并给氧,酌情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积极处理并发症。六、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脱水与中暑衰竭引起血容量不足有关

2、疼痛:肌肉痉挛性痛与中暑后补充钠、氯不足引起中暑痉挛有关

3、急性意识障碍:昏迷与中暑引起头部温度过高有关

4、体温过高:与中暑高热有关七、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昏迷者则应定时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状态及体温的变化,并记录。热衰竭者15~30分钟测血压一次。

2、症状处理

(1)中暑高热者进行降温治疗时,每10~15分钟测量一次体温、血压、脉搏及呼吸。(2)室温应保持在20~25℃,通风良好。

(3)物理降温时,无论擦浴或冰袋冷敷,均要同时不断按摩四肢及躯干皮肤,使之潮红充血促进散热。测量肛温时,肛表要深插,使之能够反映直肠温度,肛温38℃时应暂时停止降温,避免体温过低。(4)降温使用氯丙嗪静脉滴注时,滴速要求严格按医嘱操作,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5)循环衰竭或原患心脏病者输液速度不可过快,以免发生肺水肿。(6)昏迷者应按昏迷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吸痰、定时翻身,做好口腔护理、皮肤卫生。八、健康教育

(1)加强防暑降温知识的宣传,外出戴防晒帽,对高温气候耐受性差的老人、产妇、体弱病者,更应作好防暑、出现中暑症状应及时治疗。

(2)高温作业工人、夏季田间劳动的农民,每天补充含盐0.3%的饮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