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学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
能够理解并把握《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能够分析并评价《留侯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留侯论》,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智慧和谋略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三、教学难点:对《留侯论》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对《留侯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司马迁和《史记》,引出《留侯论》的背景和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留侯论》,理解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留侯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以及留侯张良的智慧。
4. 批判性思考:让学生评价《留侯论》中的观点和思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包括对留侯张良的智慧的理解和评价。
要求学生进行研究,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对《留侯论》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资源:1. 《留侯论》的文本。
2. 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
3. 关于留侯张良的历史资料。
八、教学建议:1. 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 在讨论分析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留侯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3. 在批判性思考环节,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司马迁与张良游于濠梁》优质课教学设计
《司马迁与张良游于濠梁》优质课教学设计司马迁与张良游于濠梁优质课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研究司马迁与张良游于濠梁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司马迁和张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掌握司马迁与张良游于濠梁的具体情节和背景知识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三、教学内容1. 司马迁与张良的背景介绍- 讲解司马迁和张良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2. 司马迁与张良游于濠梁的情节讲解- 分析司马迁和张良游于濠梁的背景和原因- 解读游于濠梁的意义和影响3. 文献阅读与分析- 学生自主阅读司马迁的《史记》和相关研究文献- 引导学生进行文献分析和讨论4. 团队合作项目-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和文献资料,设计一个关于司马迁与张良的小组项目- 每个小组以展板、PPT或其他形式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司马迁与张良的背景介绍1. 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张良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2. 学生自主研究相关资料,准备问答问题3. 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分享研究成果第二课时:司马迁与张良游于濠梁的情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司马迁与张良游于濠梁的情节和背景知识2. 学生提问、解答问题3. 学生讨论游于濠梁的意义和影响第三课时:文献阅读与分析1. 学生自主阅读司马迁的《史记》和其他相关研究文献2. 学生按小组进行文献分析和讨论3.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第四课时:团队合作项目展示1. 学生分组设计关于司马迁与张良的小组项目2. 学生制作展板、PPT等展示形式,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3. 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和评价其他小组的项目五、教学评价方式- 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完成的文献分析报告- 学生小组项目的设计和展示成果以上就是《司马迁与张良游于濠梁》优质课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圯上敬履》学案 长版
圯上敬履 (学案)学习目标: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理解重点实词。
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赞扬与继承。
学习重点:1.《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学习难点: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圯上敬履衣褐愕然殴之孺子直堕下邳二、简介作者及出处。
司马迁:字,西汉家、家,著有《史记》。
主要经历:1、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28岁做太史令。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是他著《史记》的动力。
3、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岁开始写《史记》。
4、潜心修史时,为李陵战败辩护,被处以腐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
(二)那么《史记》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
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三、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分析讨论。
1、张良为老人取履之后,老人为何又要“以足受”?2、老人面对张良的后至,再三批评,原因是什么?3、对陌生人的要求,张良的态度如何?4从此文中可以看出张良具有哪些品质?从中你悟出什么?5、你认为圯上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是什么?6、你如何看待老人对张良的一再考验?7、你知道关于张良的其他故事吗?8、你是怎样评价张良的?。
七年级下册《圯上敬履》教案
《圯上敬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张良的形象特点。
2.领悟文章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3.学习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张良的形象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寓意,品味文言文的优美语言。
三、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讨论分析张良的形象特点:勇敢、智慧、忠诚、谦虚。
文章的寓意: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勇于面对挫折,不断积累经验。
4.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5.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张良的形象特点在文章中的体现。
6.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8.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一、导入介绍作者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文章背景有所了解。
二、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对张良的形象有初步的认识。
三、讨论分析1.张良的形象特点:勇敢:在圯上敬履时,张良勇敢地面对挫折,毫不退缩。
智慧:张良善于分析局势,抓住机会,成就大业。
忠诚:张良对国家和民族忠诚,为实现国家富强付出艰辛努力。
谦虚:张良在成功后,仍保持谦虚,不居功自傲。
2.文章的寓意: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张良在圯上敬履的过程中,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勇于面对挫折: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只有勇敢面对挫折,才能走向成功。
不断积累经验:张良在圯上敬履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为未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四、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圯上敬履”:在圯上向老人敬献鞋子,表示尊敬和谦卑。
“良久”:很长时间。
“蹑足”:踩脚。
“从容”: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2.分析文章结构: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张良在圯上敬履的过程。
五、案例分析1.张良勇敢面对挫折的案例:在圯上敬履时,张良面对老人的侮辱,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承受。
新的答案《留侯论》学案
12、《留侯论》学案编写:李会霞张晓娟【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重难点提示】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
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着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自学导航】一、正字音卒()然临之圯()上老人刀锯鼎镬()贲()育倨()傲鲜()腆()彼其()不称()其志气肉袒()二、重点实虚词实词:(1)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3)郑伯肉袒牵羊以逆.(4)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5)臣妾..于吴者(6)忍小忿而就.大谋(7)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8)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9)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虚词:(1)匹夫见.辱(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5)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6)句践之.困于会稽(7)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三、古今异义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⑶其身之可爱..⑷其君能下人..⑸必能信用..其民矣四、特殊句式(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3)勾践之困于会稽(4)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5)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6)而命以仆妾之役一、问题设计: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校本课程阅读课《张良拾履》教案
校本课程阅读课《张良拾履》教案本教案为校本课程阅读课《张良拾履》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古代传奇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强化道德教育。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古代传奇故事《张良拾履》,并掌握其中的道德教育。
2.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关键词,能够在阅读中提取重要信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能够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本中的道德教育,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2.提取阅读文本的关键词与重要信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培养书面表达能力,能够阐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三、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老师为学生介绍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合作探究法:学生在小组中进行阅读和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助思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写作训练法: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写作,可以通过写作练习,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老师出示题目卡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听说过张良吗?你对他有什么印象?2.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猜测文本内容,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猜测。
第二步:阅读1.学生阅读故事《张良拾履》,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关键词,并记录在笔记本中,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3.学生可以在小组中或与同学讨论文本的理解,梳理故事情节,探讨故事中的道德教育。
第三步:分析故事1.老师为学生介绍故事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学生在小组中,分析故事中展现的道德教育,分析故事的情节,总结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遇到的问题。
3.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思想,讨论各自的理解,提高口头表达和表达能力。
第四步:写作练习1.学生可以以《张良拾履》为材料,完成一篇小小说,阐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2.学生个人完成写作后,可以与同桌进行交流,互相交流刚才写作中的思考和困难。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留侯论》,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留侯论》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定的意志和耐性。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留侯论》的文意,把握张良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对《留侯论》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智慧,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张良的形象特点,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翻译难以理解的部分。
5.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留侯论》,巩固所学内容。
2. 搜集有关张良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其生平事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留侯论》的文意理解程度,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通过翻译练习和课堂讨论进行评估。
3. 学生对张良形象的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报告进行评估。
4. 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智慧的应用能力,通过课后心得体会和课堂分享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是否到位,教学内容是否适宜。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参与度如何。
3. 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
4.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留侯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留侯论》的主要内容,把握其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能够分析并欣赏《留侯论》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留侯论》的思想内涵。
学会如何查找相关资料,提高文献综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留侯论》中张良的智勇与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理解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特点。
2. 张良的智勇表现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3.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献综述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留侯论》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解读。
2. 张良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3. 教学内容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留侯论》的背景、内容及其文学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意,掌握重点。
4. 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事例,分析张良的智勇与品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留侯论》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意,掌握重点。
3. 讲解分析:讲解《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分析张良的智勇品质。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张良的智勇品质,总结感悟。
5.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事例,分析张良的智勇与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描述《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留侯论》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留侯论》的思想内涵,并展示在课堂讨论中。
七、教学资源1. 《留侯论》原文及其注释版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2. 与《留侯论》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参考文献和学术文章,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参考。
4. 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图像,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史记》两则(孙膑减灶、张良奇遇)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1.疏通字词,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2.了解马陵之战的起因,经过,结局。
弄明白孙膑为何会胜利,而庞涓为何会兵败自刭的原因。
3.学会分析张良的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他词法、句法。
重点字、词、句的解释翻译。
2.难点是明白孙膑的战略及庞涓失败的原因。
三.作者、作品简介司马迁(前145-?),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前后历时14年,于前91年撰写完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东汉后始称《史记》。
《史记》文辞优美,叙事生动,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其中有著名的著有《孙子兵法》的孙武,他所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著名战略,至今仍是兵家克敌制胜的绝招。
美国西点军校也用《孙子兵法》作为教材。
其后代孙膑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著有《孙膑兵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给他作的人物传记,文章记述了孙膑以其非凡的智谋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庞涓的故事,从中我们来领略其兵法的精妙所在,并学习《史记》通过写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五.上课过程1. 给学生10分钟时间来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出示幻灯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5分钟小组讨论)。
2. 附幻灯片:a.概述马陵之战的发生背景。
b.马陵的地形如何?对谁有利?说说理由。
c.找出导致庞涓失败的原因的语句。
d.孙膑针对庞涓的什么致命弱点,采用了什么策略,造成魏军大败,庞涓自刭。
[明确]A:田忌围魏救韩,庞涓狂追已过魏境的齐军。
[明确]B: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对孙膑有利。
理由是此地利于齐军设埋伏,且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好处,利于全歼魏军。
其二是齐军可养精蓄锐,守株待兔,等追得精疲力尽的魏军进入包围圈。
[明确]C:“素悍勇而轻齐”和“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留侯世家》学案
《留侯世家》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留侯世家》,自主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张良为汉成天下做出的重大谋略。
2、通过体会文章的选材及人物塑造的方法赏析张良的形象,并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文言知识积累
文本赏读
1、通读《留侯世家》,概括张良一生主要事件。
A
2、一个人的一生,活动多种多样,事迹丰富多彩,性格不止一端,那司马迁在塑造张良
这个历史人物时,如何从大量的材料中做出选择和处理的,请依据课本77页,进行分析。
B 3、读文本,赏析张良形象。
C(司马迁是运用了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谋士形象。
选择你喜欢的片段赏析,请分条答出。
)
拓展提升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成小事,靠勤劳;成大事,靠智谋;成大业,以德”老子曰:“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明·薛萱曰:“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这些凝聚着古人智慧的名言和张良的人生智慧、格局对你有怎样的启迪?(任选一个角度,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受。
200字左右)C。
张良学案一
《张良》学案一出题人:蔡建筱彭云李向坤审核人:张明国学习目标:1. 进一步学习文言知识,注意积累文中重点实虚词;2.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 熟读文本,把握古代谋略思想。
学习重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学习过程: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音、义:)巴蜀。
汉王赐良金百溢.(通假:),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句:)。
汉王亦因.(虚:)令良厚遗.(实:)项伯,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汉王之.(实:)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
良因.(虚:)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句:),以固.(实:)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良至韩,韩王成以.(虚:)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活:)。
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
”乃以.(虚:)齐王田荣反,书.(活:)告项王。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项王竟.(实:)不肯遣韩王,乃.(虚:)以为侯,又杀之彭城(句:)。
良亡,间.(实:)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
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
至彭城,汉败而还。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实:)鞍而问曰:“吾欲捐.(实:)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通假:);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音、义:)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实:)彭越。
及.(实:)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虚:)举.(实:)燕、代、齐、赵。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
(译:)自主质疑:145 146《张良》学案二出题人:蔡建筱彭云李向坤审核人:张明国学习目标:1. 进一步学习文言知识,注意积累文中重点实虚词;2.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 熟读文本,把握古代谋略思想。
史记·留侯世家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留侯世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史记·留侯世家》,使学生了解留侯张良的一生,掌握史记的写作特色,理解史记中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文本、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留侯张良的智谋、胆识和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史记的写作特色2. 留侯张良的形象分析三、教学难点:1. 史记中难懂的文言文句子2. 张良智谋的深入理解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的写作特色,分析留侯张良的形象。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文本,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留侯张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标记不懂的句子。
3. 讲解难点:针对学生标记的难懂句子,进行讲解,分析文本。
4. 分析人物:讲解留侯张良的形象,引导学生学习其智谋、胆识和品质。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张良的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史记的写作特色和留侯张良的形象。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史记·留侯世家》的故事情节。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留侯张良的形象及其在历史中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能力,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七、教学资源:1. 《史记》原著及相关注释版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历史背景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史记》及留侯张良,自主学习文本,理解故事情节。
2. 第二课时:讲解文本难点,分析留侯张良的形象,分组讨论。
3. 第三课时: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学习效果。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抽取部分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反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5圯上敬履》word教案 (4)
《圯上敬履》学案学习目标: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理解重点实词。
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赞扬与继承。
学习重点:1.《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学习难点: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圯上敬履衣褐愕然殴之孺子直堕下邳二、简介作者及出处。
司马迁:字,西汉家、家,著有《史记》。
主要经历:1、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28岁做太史令。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是他著《史记》的动力。
3、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岁开始写《史记》。
4、潜心修史时,为李陵战败辩护,被处以腐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
(二)那么《史记》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
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三、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分析讨论。
1、张良为老人取履之后,老人为何又要“以足受”?2、老人面对张良的后至,再三批评,原因是什么?3、对陌生人的要求,张良的态度如何?4从此文中可以看出张良具有哪些品质?从中你悟出什么?5、你认为圯上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是什么?6、你如何看待老人对张良的一再考验?7、你知道关于张良的其他故事吗?8、你是怎样评价张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良》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联系前面学过的文章,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较难翻译的语句3. 对张良形象的鉴赏评价文本解读一、关于《留侯世家》这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
文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使这一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他不惜家财为韩报仇,行刺秦始皇。
但司马迁又通过张良遇见圯上老人的情节,刻画了张良的隐忍,这是早年张良性格的又一个侧面。
张良追随刘邦以后,处处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如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等。
刘邦称帝后,他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
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刘邦对他则言听计从。
刘邦对张良的评价“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成了对古今高明军师的共同赞语。
明哲保身是张良后半生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他“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封赏,他极为知足;他称病杜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
因此,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未伤豪毛。
司马迁通过上述情节,把张良刻画成了一个城府极深、明哲保身的典型。
我们如果把张良和《淮阴侯列传》中那位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的韩信相比,就可看出司马迁笔下刘邦的两位大功臣形成了多么巨大的反差。
此外,司马迁在本篇的写实中夹杂了一些传奇性的描写,如张良“东见仓海君”、“得力士”,遇圯上老人授书,十三年后取谷城山下黄石祭祀,张良“学辟谷,道引轻身”,“欲从赤松子游”等,扑朔迷离,亦真亦幻,为本篇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二、内容梗概刘邦在巴蜀称王,又向项羽请得了汉中地。
张良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然后把齐王田荣谋反的事告知项王,使项羽不以汉为患。
后项王杀韩王成,张良逃出归汉,立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任用韩信。
汉三年,项羽围攻刘邦于荥阳,郦食其为之出谋划策,以削弱项羽的力量。
张良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分析了八条不可以的理由,使刘邦改变了主意。
自主预习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省略句)。
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之)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
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之)俱东()。
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
”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
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
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
至彭城,汉败而()还。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之)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判断句),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于)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
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于)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注音)谋桡()楚权①。
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
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
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之)无立锥之地。
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乡风:归顺,服从。
乡,通“向”)慕义(仰慕陛下道义),愿为臣妾。
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汉王曰:“善。
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
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
”具以()郦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谁为( )陛下画( )此计者?陛下事去( )矣。
”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 )藉( )前箸为大王筹之。
”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 )能制桀之死命也。
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一( )也。
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⑦。
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二也。
武王入殷,表( )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 )比干之墓。
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式:通“轼”。
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
这里指乘车时扶着轼敬礼)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三也。
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 )。
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四矣。
殷事已毕,偃( )革为( )轩,倒置干戈,覆以( )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
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五矣。
休( )马华山之阳,未以无所为。
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六矣。
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
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七矣。
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 ),弃坟墓,去( )故旧( ),从陛下游者,徒( )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今( )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
且夫( )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 ,陛下焉( )得而臣( )之?诚( )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汉王辍( )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 )销( )印。
研讨探究1. 文章最后一段张良列举了哪几条理由?2. 文章是如何刻画张良这一形象的?拓展延伸1. 对比《井陉之战》中的韩信,联系两人的生平,谈谈张良和韩信有何异同。
2. 结合《范蠡》,分析张良与范蠡处事有何异同。
语言积累1. 通假字与项王有郄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陛下南乡称霸反其故旧坟墓2. 古今异义乃以为侯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3. 一词多义以:良具以献项伯以固项王意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因: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良因说汉王因举燕﹑代﹑齐﹑赵德:今秦失德弃义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为:沛公为汉王谁为陛下画此计者而:楚必敛衽而朝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几败而公事从:从与俱东张良从外来谒4. 常见实词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汉王之国即欲捐之遣良归韩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以固项王意良说项王良亡汉王下马踞鞍而问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趣刻印陛下事去矣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度能制桀之死命度能制桀之死命也式智者之门乎偃革为轩偃革为轩休马华山之阳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以示不复输积去故旧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 5. 常见虚词良具以献项伯项王乃许之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项王竟不肯遣韩王即欲捐之及魏王豹反然卒破楚者然卒破楚者未尝特将也汉王方食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王巴蜀从与俱东子房前表商容之闾而发兵北击齐间行归汉王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陛下焉得而臣之7. 特殊句式良具以献项伯使请汉中地良送至褒中从与俱东又杀之彭城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项羽急围汉王荥阳式智者之门乎以赐贫穷休马华山之阳放牛桃林之阴封其后于杞覆以虎皮示以无所为释箕子之拘【模拟试题】一. 语言知识及运用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书写B. 良亡,间行归汉王逃跑C.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舍弃D. 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感激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B. 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C. 侵伐诸侯社稷D. 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乃以齐王田荣反今君乃亡赵走燕B. 因举燕﹑代﹑齐﹑赵不如因而厚遇之C.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无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 汉王之国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舍相如广成传A. 陛下焉得而臣之B. 而发兵北击齐C. 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D. 表商容之闾5. 下面句子中补出的省略内容错误的一项是()A. 良具以(金百溢,珠二斗)献项伯B. 使(张良)请汉中地C. 以(钜桥之粟,鹿台之钱)赐贫穷D. 使(六国)无立锥之地6. 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1题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
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
”其以郦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
”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
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一也。
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
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二也。
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
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三也。
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
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四矣。
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
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五矣。
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
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六矣。
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
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七矣。
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
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良从外来谒拜见B. 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借助C. 今陛下能偃武行文停止D. 陛下事去矣离开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其以郦生语告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B. 其不可一也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C. 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其势必不敢留军D. 竖儒,几败而公事城入赵而璧留秦9. 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张良“运筹帷幄”的一组是()①谁为陛下画此计者②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③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④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⑤汉王辍食吐哺⑥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①③⑤D. ②④⑥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张良谒见汉王,汉王把一个客人为自己设计削弱楚国的势力的事告诉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