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良》学案

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联系前面学过的文章,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较难翻译的语句

3. 对张良形象的鉴赏评价

文本解读

一、关于《留侯世家》

这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文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使这一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他不惜家财为韩报仇,行刺秦始皇。但司马迁又通过张良遇见圯上老人的情节,刻画了张良的隐忍,这是早年张良性格的又一个侧面。张良追随刘邦以后,处处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如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等。刘邦称帝后,他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刘邦对他则言听计从。刘邦对张良的评价“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成了对古今高明军师的共同赞语。

明哲保身是张良后半生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他“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封赏,他极为知足;他称病杜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他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得急流勇退。因此,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未伤豪毛。司马迁通过上述情节,把张良刻画成了一个城府极深、明哲保身的典型。我们如果把张良和《淮阴侯列传》中那位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的韩信相比,就可看出司马

迁笔下刘邦的两位大功臣形成了多么巨大的反差。

此外,司马迁在本篇的写实中夹杂了一些传奇性的描写,如张良“东见仓海君”、“得力士”,遇圯上老人授书,十三年后取谷城山下黄石祭祀,张良“学辟谷,道引轻身”,“欲从赤松子游”等,扑朔迷离,亦真亦幻,为本篇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二、内容梗概

刘邦在巴蜀称王,又向项羽请得了汉中地。张良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然后把齐王田荣谋反的事告知项王,使项羽不以汉为患。后项王杀韩王成,张良逃出归汉,立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任用韩信。汉三年,项羽围攻刘邦于荥阳,郦食其为之出谋划策,以削弱项羽的力量。张良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分析了八条不可以的理由,使刘邦改变了主意。

自主预习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省略句)。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之)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之)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

谁可与(之)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判断句),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于)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于)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注音)谋桡()楚权①。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之)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乡风:归顺,服从。乡,通“向”)慕义(仰慕陛下道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谁为( )陛下画( )此计者?陛下事去( )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 )藉( )前箸为大王筹之。”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 )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 )也。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⑦。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 )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 )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式:通“轼”。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指乘车时扶着轼敬礼)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 )。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

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 )革为( )轩,倒置干戈,覆以( )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 )马华山之阳,未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 ),弃坟墓,去( )故旧( ),从陛下游者,徒( )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 )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 )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 ,陛下焉( )得而臣( )之?诚( )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 )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 )销( )印。

研讨探究

1. 文章最后一段张良列举了哪几条理由?

2. 文章是如何刻画张良这一形象的?

拓展延伸

1. 对比《井陉之战》中的韩信,联系两人的生平,谈谈张良和韩信有何异同。

2. 结合《范蠡》,分析张良与范蠡处事有何异同。

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与项王有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