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回归真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呼唤回归真实
语文教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失去了真实的语文教学,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表面的繁荣茂盛,难以掩盖其本质的空洞脆弱。

因此,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搞短期突击,而致学生的兴趣,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于不顾,就算考得了高分,又能保持多久?
语文教学;回归真实;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09-01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有效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笔者以为,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语文教学贴近真实、回归朴实。

1要重视背
新课标非常重视多背,它提出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多一少”,即“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面,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所谓梳理规律、机械操作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大家知道,学生时期是一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背诵积累一定量的古代诗文和其他优美的篇章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可见,背诵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语文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的现象、各种特殊句式,学生自能认知和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多背,心中积蓄了大量的优美诗文,涵养了人文气息,提高了语文素养,汲取了
民族精神,弘扬了灿烂文明,为将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多面人才打下了扎实基础。

2创设情境,唤醒学生体验
针对当前学生作文假话套话这种弊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之前下功夫,那就是要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唤醒他们的体验,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首先是用具体行动去创设情境,“行动是巨人”,可见行动很有感召力。

我们可以预设这样的情境:上课铃响了,老师迟迟不到,学生很是着急,交头接耳的在议论,五分钟过去了,教师快步的气喘嘘嘘的走进教室,跨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当老师迟到时”,之后说这就是今天的作文题目。

是想这样的做法和用语言提示那个效果好,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教师要用情感去创设情境,学生爱听故事,尤其爱听老师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可以在指导他们写作时,讲述一些自己的故事来感染他们,以教师的自身的故事作为情感来创设一种情境,诱发他们敞开心扉,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最后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课标中有这样的要求:“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教师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入情入境,很快就进入作文的创作。

另外对于景物描写类的文章,可以用网络播放相关的景物,特别是学生暂时无法看到的景物,网络的播放为学生创设了如身临其境的情境。

在情境的渲染下,学生
的作文就会得心应手。

3注重宏观把握与层次分析
文章思路,是作者思考问题的途径。

写作时,作者每思考一步,就有一步的具体内容。

思路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思想内容也就一层一层地显现出来。

当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完成的时候,思维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也就完整地显现出来。

所以,作者的思路,正是体现着整篇文章思想内容的内部联系,它是文章思想内容得以表现的一种内在逻辑结构。

要让学生理解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就必须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作者的思路搞清了,整篇文本的思想内容就清楚了。

对中心思想的概括,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极为重要的思维过程。

一个学生能否正确地概括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检验他是否获得对文本本质性理解的根本标志。

如果连这一点起码的要求都做不到,我想也从根本上背离了新课改的宗旨。

无论什么时候,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始终是中学语文的最本质目标。

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在阅读能力的形成上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固然存在一些不良的做法,或轻易地告诉学生结论,或让学生生吞活剥地记一些教条,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提高他们对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

这既是能力提高的需要,也是应试的需要,两者并不矛盾。

4真实的语文教学给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课堂,越来越要求语文教师有优秀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比如
解读文本的能力,即时应对生成、调整教学方案和程序的能力。

毋庸置疑,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教师教的活动的“量”显然是大为减少了。

因为无论是满堂灌、满堂问,还是满堂跑,教师总是处在体力和心力的全面”运动”状态,多数课堂里学生片刻不得安宁,实际上老师也安宁不得。

而一旦学生从“被”学习的漩涡里解脱出来,进入自己的学习家园,那么也许一节课里,教师就会有半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处于“休闲”状态。

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教”的工作的轻松。

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除了接受已设定的必要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少了教师的“牵引”和“定性定向”,淡去了教师预设的程序和规范,思维几乎不受限制和约束,自然总是处在极为活跃的状态,于是,阅读理解和欣赏中的奇思妙想,有时甚至是“异端邪说”,都将一概不设防地“多元”地呈现在课堂的平台上。

这对教师的要求就不是教学参考书和教辅用书的内容可以解决和
对付的了。

实际上,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空的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魏书生的课堂我们可以看出,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对多元解读的认识并评价的水平,以及处理这样的教学环节所必需的教学素养及生成的技术、追问的技巧、比对和启发的方法等,都成为语文教师基本的能力和素养。

而且,不断更新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不断提升的人文知识和素养,也在时时促进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提升并且不断更新。

总之,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般的“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悲哀
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

让我们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聪明和睿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