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教案名称:《雨巷》诗歌解析二、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三、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悟戴望舒的《雨巷》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2. 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解析。
2. 诗歌的象征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意境的感悟。
2. 诗歌情感的体验。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戴望舒的《雨巷》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二、诗歌解析(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如“雨巷”、“丁香”等。
三、意境感悟(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中的意境美。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理解。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孤独、期待等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理解。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
2. 学生课后尝试其他诗歌的鉴赏,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作业和课后练习进行认真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辅段,帮助学生深入感悟诗歌意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课堂活动设计1. 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雨巷》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风格。
3.学习通过典型意象蕴含感情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1、重点字词音与形:寂寥彷徨彳亍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2、节奏、抑扬、感情二、诗歌合作鉴赏1、诗歌感情特点2、表达诗歌感情的词语3、诗歌主要意象:①②③4、诗人为何哀怨低沉?(知人论世)5、丁香姑娘是否出现?6、你怎样理解丁香这一意象?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四、拓展阅读:烦忧戴望舒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别康桥》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形式、情感、感受诗意美。
2.抓住关键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歌“三美”意境的营造。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1、重点字词音与形:荡漾榆阴浮藻沉淀彩虹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节奏、抑扬、感情二、诗歌合作鉴赏1、诗歌感情特点——复杂2、诗歌主要意象:景和情似乎不一致。
3、思考:①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②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③这首诗优美动人,美在何处?4、诗歌之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5、比较阅读:同与异。
柳永《雨霖铃》。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四、拓展阅读: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不去那冷寞的幽谷,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不去那凄清的山麓,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消溶,消溶,消溶——飞扬,飞扬,飞扬,——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同步练习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巷(xiàng)道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泥(nì)古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必修1)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雨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2.力量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观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力量。
3.情感目标领悟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把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许多流派,消失了许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月,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高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
今日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1.了解及背景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闻名诗人。
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之一,并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
后期诗歌表现了喜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剧烈感情和对美妙将来的热闹憧憬,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与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苦痛,心中布满了迷惘的心情和朦胧的盼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特别喜爱,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学问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
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像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中国现代诗歌》。
详细内容为戴望舒的《雨巷》。
通过对该诗的深度解读,让学生了解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雨巷》的意象解读,以及对诗歌的整体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雨巷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雨巷》。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诗意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等,理解象征主义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一句为例,详细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诗歌中的其他意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雨巷中的孤独与期待,分享自己的感悟。
7.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首以“雨巷”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六、板书设计1. 主题:《雨巷》2. 意象:油纸伞、雨巷、孤独、期待3. 象征主义手法:象征、隐喻、暗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以“雨巷”为题材,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 答案示例:雨巷独自行走在雨巷,油纸伞下,岁月悠长。
青石板路,苔痕斑斑,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梦中的她,似曾相识,微笑着,消失在雨巷。
孤独的脚步,踏过岁月,寻找那,失去的时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象征主义手法,诗歌创作环节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雨巷年级高一学期上期第1学段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通过朗读鉴赏,感受全诗音韵美;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朗读鉴赏诗歌教学思路朗读感受诗歌意境→梳理诗意鉴赏诗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主要教学方法感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材《雨巷》、《雨巷》的配乐教学朗诵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初步感知诗意 1、播放《雨巷》配乐朗诵;2、整理诗中字词。
【活动一】1、欣赏朗诵,初步感受诗歌优美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通过配乐朗诵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梳理诗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诗歌意境。
1、介绍作者,知人论诗。
2、介绍《雨巷》的写作背景。
3、解析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的含义【活动二】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歌意境怎样?2、全诗的感情基调怎样?3、诗歌向读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4、诗人期盼遇见的丁香姑娘,其象征含义有哪些?在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基础上,理性感悟诗歌含义。
由浅入深依据文本赏析诗歌意义,作者情感倾向。
三、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1、分析讲解现代诗歌常用的艺术特色。
2、老师在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补充明确诗歌的艺术特色:①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②复沓句式的妙用;③词的重叠运用④诗歌所押“ang”韵和排比修辞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活动三】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然后派代表发言。
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要借助恰当的艺术方式传达出来,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纯熟的艺术特色四、巩固拓展迁移推荐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活动四】1、背诵《雨巷》2、鉴赏《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021最新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021最新在基础知识方面想要保证不丢分,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不断将做过的语文考卷和日常练习中的基础题做好汇总。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021最新,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021最新雨巷【教学目的】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生答:“多雨!”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丁香,又名紫丁香。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康桥(Cambridge)的历史和文化。
•理解鲁迅先生的《雨巷》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并能够背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情感。
•增强学生对人生岁月的感悟和领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和背诵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学生理解《雨巷再别康桥》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康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的背景和为诗人、文学家和学者提供学术支撑的重要性。
2.阅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雨巷》这首诗歌。
•分组讨论诗歌中含有的情感和主题。
•请学生将诗歌中的关键词汇标出来,探讨这些词汇在整首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请学生模仿鲁迅的语言风格,仿写一首描写自己所在城市情感和历史的诗歌。
3.诗歌欣赏•教师介绍《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并播放相关音频。
•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感和意境,并请学生模仿朗读这首诗歌。
•演示诗歌的意象和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4.背诵与分享•要求学生背诵《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加强诗歌记忆。
•让学生交流他们背诵这首诗歌的感受,分享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四、教学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学生是否能够背诵并欣赏《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
•学生是否能够从这首诗歌中感受到人生岁月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后建议推荐学生去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多多欣赏和背诵经典诗歌,增强诗歌欣赏和音韵美感的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3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①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②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③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六、课后小结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诗两首从容说课《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氛围,营造气氛【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
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生我喜欢《雨巷》。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
《诗两首》教案本课所选的两首诗均为温婉、沉静的抒情诗,在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先将两首诗分别处理,之后再加一节课综合处理本课,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
相对而言,《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单纯、明朗,而《雨巷》所传达的感情则更加朦胧、复杂,因此,先处理《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联想、反复朗读等方式体会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再别康桥》:依依别情、悠悠深情、宁静、温柔、细腻。
《雨巷》:着重体会雨巷、丁香和姑娘这两个主要意象,体会诗作中哀怨、朦胧、落寞、惆怅,以及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情感。
2、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点共同点:回环、复沓、音乐美、绘画美《再别康桥》:建筑美《雨巷》:虚实难辨、象征手法【教学难点】两首诗,尤其是《雨巷》,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微漠、朦胧,甚至复杂,不像《沁园春•长沙》一般张扬、喷薄,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及联想才能体会、捕捉到作者的情感。
与此同时,因其朦胧,不同的人诗歌就有着不同的理解,是故在引导学生恰当体会诗作情感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见解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雨巷》1、导入导入语: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美感。
提问:提到雨、江南和小巷,你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每个人,因其经历、情感状态的不同,在相同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看到、想到以及写下了些什么。
首先请几个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朗读《雨巷》。
其它同学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感受作者的情感,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2、从主要意象着手,贯穿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1)读完全诗,大家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请结合诗中具体的字词说明。
雨巷教案(多篇)
雨巷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巷》诗歌;(2)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3)掌握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雨巷》的字词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3.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画面的描绘;2.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诗歌;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活力;4. 案例分析法:以《雨巷》为例,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雨巷》;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5. 画面描绘: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语言描绘诗歌中的抽象画面;6. 诗歌鉴赏:学习鉴赏方法,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7.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9.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雨巷》,并进行诗歌写作练习;10. 课后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雨巷》并理解其含义;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2、诗两首课文精讲课文指津《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并使他赢得“雨巷诗人”的美称,也是他的代表作。
全诗通过描画“我”在江南梅雨季节,在小巷中期望查找“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小姐”却不得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内心梦幻的期待和悲伤的情绪。
全诗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绪,画面漂亮而略带伤感,章节和字句之间,采纳反复重叠的方式来吟咏抒情,有一唱三叹之感。
《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的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小姐的期待的描画来暗示的。
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明白了,感受到了。
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蓝棣之)戴望舒在《雨巷》中制造的流淌、婉转的旋律,不是为了愉悦别人的耳朵,而是为了制造一种迷离恍惚、如梦似幻的氛围,从而引发读者去追求那飘忽不定的意象,并进而唤起某追求而不可得的孤寂惆怅的情绪体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众多抒情诗中极有份量的一首。
在《再别康桥》中能够看出留学剑桥的生活对徐志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阻碍。
诗人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因此诗人辞别康桥,也确实是与人一辈子中最美好的一个梦辞别。
这种依依借别的款款深情在这首《再别康桥》中委婉细腻地表达出来。
在《再别康桥》里,已没有康桥的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而只有从中提取的感受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语言对意象的外部形状,也差不多上轻轻触及之后赶忙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转化为主观想像和内心独白。
答疑解惑《雨巷》是一种爱情诗吗?提示:这首诗为我们出现了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撑着油伞在悠长孤寂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心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期望,“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小姐”,而这小姐却与我擦肩而过、转瞬即在小巷的尽头消逝。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全程教案
诗两首全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教学设计教学难点、重点1.学习象征的用法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2.通过细节进一步体验感知二、教学步骤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
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
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由意象体验意境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
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
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意象:雨巷。
我。
丁香。
姑娘。
太息般的眼光。
颓圮的篱墙……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
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
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
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
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雨巷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理解诗歌意象。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导入课文《沁园春长沙》里,我们一起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1、播放《雨巷》背景音乐,老师以低沉、伤感的语调朗读诗歌。
学生倾听,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明确:凄美、伤感、哀怨、惆怅整体上给人一种朦胧的意境美。
2、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境美。
3、指定一学生和着背景音乐有感情朗读诗歌。
诵读指导:感情基调把握准确,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不能让人觉得软绵绵的,要从内心体会。
语调节奏轻重处理: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又彷徨”,第三节“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等地方要重读,声音要舒缓,不要急。
4、思考: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我”彷徨在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但是,最终还是与她擦肩而过。
三、研读诗歌,探究意象诗人在诗歌里往往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艺术境界,叫意境。
1、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篱墙我丁香一样的姑娘2、具体赏析,这些意象具有哪些象征性内涵?①油纸伞:复古、怀旧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
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
②雨巷:悠长、寂寥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如何理解“巷”这个意象?诗中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巷”呢?分析: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巷”可以说是他很熟悉的景。
《雨巷》教学教案(精选12篇)
《雨巷》教学教案(精选12篇)《雨巷》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②表扬一下。
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
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
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
年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免费电子版指导的教案3篇(沪教版高一语文必目)
年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免费电子版指导的教案3篇(沪教版高一语文必目)下面是收集的年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免费电子版指导的教案3篇(沪教版高一语文必目),供大家赏析。
年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免费电子版指导的教案1《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体会诗人离别时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难点:诗歌的情感把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
2.教学录音,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3.学生作业:提前预习诗歌,了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已学过的徐志摩诗歌《翡冷翠的一夜》,引导学生回顾诗歌风格。
2.简介诗人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播放诗歌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
(三)分析与讨论1.分析诗歌的意象:康桥、金柳、夕阳、软泥、青荇、水草、星辉、兰舟等。
2.讨论诗歌的意境:离别、哀愁、缠绵、依恋等。
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四)课堂小结2.归纳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二)深入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探讨诗歌的开头、结尾与主题的关系。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轻轻”、“悄悄”、“沉默”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如“金柳”、“夕阳”等。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离别时的情感体验。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依恋之情?(二)诗歌鉴赏(三)实践活动1.学生自选诗歌,进行朗诵或背诵。
2.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案: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巷》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3)能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通过创作、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情感素养;(3)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提高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分析;2. 诗歌情感的把握;3. 诗歌象征意义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意义的理解;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雨巷》诗歌原文;2. 学生准备:预习《雨巷》诗歌,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歌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邀请学生分享预习心得,促进互动。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节奏;(3)分组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3. 分析诗歌意象:(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2)讨论诗歌中的意象特点;(3)总结诗歌意象的作用。
4. 把握诗歌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分析诗歌情感的内涵;(3)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5. 解读象征意义:(1)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象征元素;(2)分析象征意义的内涵;(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象征意义。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意象、情感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提高审美能力。
7. 作业布置:(1)背诵《雨巷》诗歌;(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了诗歌意象、把握了情感、解读了象征意义?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内容拓展:1. 比较学习:(1)将《雨巷》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如戴望舒的《夜泊牛渚怀古》、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2)分析不同诗歌在意象、情感、象征等方面的差异;(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叠印剥离教学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现代派诗人,以一首《雨巷》赢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一、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参考: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1、第一节“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
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
”“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2、第二节、第三节“丁香一样的。
”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3、第四节、第五节“她静默地走近。
”“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二、默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得美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明确:美,是一种凄凉的美、哀伤的美、朦胧的美。
2、这首诗的意境怎样?明确:朦胧、含蓄、空蒙。
3、诗中都有哪些意象?明确: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诗中的意象有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
第二课时三、品味语言、鉴赏姑娘形象。
1、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从诗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明确:“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为什么说“结”着愁怨?“结”字有何意蕴?明确:“结”字是用来写“丁香”的。
古典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雨中愁”“结愁干绪”,“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
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
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
“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3、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
明确:①动作:“彷徨”“彳亍”。
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
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
“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
“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
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
“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4、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有感情交流吗?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
明确:①相逢方式:“飘过”(概括)“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静默地远了,远了”“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点拨: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
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
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四、探究诗人的情感和意象的象征意义。
1、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点拨: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
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
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
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
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自己的人。
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
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挣扎的人来说,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
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
“茫茫人海心无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
总结: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
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
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
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2、雨巷有何象征意义?明确:戴望舒是江南人,杭州人,他少年时期就穿行于江南的这些小巷中。
雨巷阴暗、狭窄、潮湿、幽深、空蒙,墙角长满了青苔,墙面已经剥落了。
走在雨巷,心情很寂寥,很惆怅,也会像天气一样变得湿漉漉的。
身不在雨巷,但心却可能在雨巷,我们的人生有时置于一个逼仄狭窄的境地,你会感觉路越走越窄,一片风雨凄迷,这便是我们人生的雨巷。
课后练习写一篇随笔,化入为出,把自己的收获用文字记录下来。
下面两题目中任选其一,写一段300字以上的随笔。
(1)《雨巷》读后感(2)《雨巷》中“姑娘”形象赏析教案评价《雨巷》这首现代诗歌,意境朦胧迷离,一位丁香般惆怅的姑娘彷徨在雨巷中,也彷徨在我们的心中。
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我们很困惑。
针对这种情形,本教案采用叠印剥离教学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探究诗歌的深层意蕴。
本教案分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就是对姑娘形象的鉴赏。
首先从诗歌的语言切入,从诗中找出姑娘的神态、动作描写;然后对语言进行品味揣摩,解读姑娘的形象。
其中“冷漠”、“凄婉”这两个词很关键,要探究这两个词的深层意蕴,从而对姑娘形象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特别是“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中“太息”这个词,表达了姑娘怎样的情感呢?这一细节描写,也是诗中“姑娘”与“我”唯一的一次情感交流,一定要深入探究。
为什么要鉴赏姑娘形象呢?是为了进入教学的下一层次。
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诗人希望在雨巷邂逅这样一位姑娘呢?为什么仅仅是“走近,走近”“远了,远了”“消了,散了,消散了”这样的相逢方法呢?这实际上已进入了教学的最深层次,即对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究。
本教案是分层解读文学作品的一个典范。
“披文以人情”,层层剥离,不是对诗歌的拆卸和作贱,而是把诗歌的蕴味、情感、灵性融入了我们的心灵。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新乐派”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反复吟咏全诗。
3、深刻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意象,感悟意境。
教学方法四步语感教学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徐志摩,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35个春秋,悄然逝去,一首《再别康桥》,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牵挂和思念。
今天,我和大家共同走近徐志摩,走近那纷繁美丽的情感世界。
一、诵读,体悟艺术美。
1、第一节诗(1)学生朗读第一段,学生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第一节诗连用三个“轻轻地”,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
一别几载,康桥已接纳了那么多的学子。
熟识的校园,陌生的面孔,物是人非。
“轻轻地”三字,蕴含了诗人此时此刻那种淡淡的愁绪、那种难言的生疏、那种幽微而又细腻的情感。
2、第二节(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新娘”“河畔的金柳”,此时幻化为美艳的新娘。
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要响要亮。
诗人此时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地陶醉和幸福,要读出这种感情的跌宕。
“荡漾”一词,要读出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的“荡”感,要读出心泉摇曳的多姿。
声音要低柔悠长,满含深情。
3、第三节(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油油的”一词,要读出滑滑的、润润的感觉,要读出“青荇”这种水草的特质。
“招摇”一词,声音可以张扬一些,读出自在无束的感觉。
4、第四节(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天上虹”这个词,要读出“虹”的绚烂明丽,声音要亮要美。
“揉碎”一词,要读出破碎的感觉,声音要低要柔,情绪黯然。
“沉淀”一词,要读出沉淀感来,声音低沉。
“梦”一词,要读出梦幻色彩,声音要有飘忽迷离感。
5、第五节(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漫溯”,声音要悠长深远,读出追寻的色彩,读出对“青草更青处”的想往。
“星辉”,声音要满含欣喜,读出星光粲然的感觉。
“放歌”,声音要高亢喜悦,此时此刻,诗人的情感已达到高潮。
6、第六节(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但”字后,要稍作停顿,因为诗人并没有放歌,并且也不能放歌。
这个“但”字,要读出顿挫感,要读出深沉凝重的色彩。
“悄悄”一词,要轻轻地读,此时,诗人的情感回到“别离”的情境,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别离”一词,要读出感伤的色彩,声音低沉舒缓,满含哀愁。
“沉默”一词,回环往复,声音尽量拉长,读出叹息,读出沉重。
7、第七节(1)学生朗读,同学评价,老师点拨。
(2)教师朗读指导:“悄悄地”一词,连用三次,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要用声音把诗歌推向那种默无声息的境地,声音要略带忧伤,略含无奈。
第二课时二、品读全诗,鉴赏语言,揣摩意象,体悟情感。
1、教师鉴赏指导:《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语言华美。
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深层意蕴的探求,我们获得的是美的感悟、情感的共鸣。
请同学们运用增删调换法和联想想像法,找出你最有感悟的地方,说出你的体会。
2、交流品读结果,教师点拨升华。
(1)第二节诗意象金柳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情味?点拨:比喻。
让“金柳”幻化为美丽的新娘,这是绝美的比喻。
柳宗元“一树春风万千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柳细、嫩、柔、软,春风吹来,万千枝条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牵扯着离人的愁绪,弄得人心烦意乱。
志摩是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让康河畔的金柳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里一定有离情,也体现了诗人唯美的情怀。
②“荡漾”换成“浮现”,可以吗?为什么?点拨:换了,情味就变了。
“荡漾”写出了一种心泉摇曳的美。
心泉波动,荡起层层涟漪,写出了诗人温柔而又缠绵的情怀。
那康河畔的艳影,会永存诗人的心间。
我们可以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如“你的笑容荡漾在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