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文化信息处理

合集下载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看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看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看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摘要] 文化负载词是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等词,因而文化负载词的的适当处理是文学翻译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一定的启示,最终使译文读者跨越文化的障碍,达到文化上功能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序言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趋频繁,翻译的语言学方法在翻译研究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1990年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列费维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鲜明地提出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对等就是原文与译文之间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

文学作品中蕴藏着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如成语、俗语、谚语、典故、委婉语等。

文化负载词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结晶,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核心价值所在。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适当处理对于传播和树立国家形象极其关键。

本文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为指导,举例探讨对文学作品翻译中在处理文化信息时所采用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

一、苏珊·巴斯奈特以其文化翻译观1. 苏珊·巴斯奈特苏珊·巴斯奈特是一位活跃在当今英国甚至整个世界翻译界的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是西方翻译研究向文化转向的坚定倡导者。

她的著作主要有《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与列弗维尔合编)、《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Constructing Culture: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等。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分析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分析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分析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文化缺省,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没有充分了解原语文化。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主要分为三大类,包括绝对文化缺省、对应文化缺省以及相对文化缺省。

为了让译文读者最大化感受原文艺术价值,必须深入了解原语作品的文化内涵,译文需要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最大化还原原文作品的文化信息,所以译者必须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

基于此,本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翻译补偿策略。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面向的读者群体也大不一样,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知识也大不一样。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环境特色。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翻译活动具有双面性,所以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经常出现文化缺省问题。

译者不仅要考虑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且要考虑原文作者的表达习惯及思想特征。

要想实现翻译交际活动的成功,译者必须深入了解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表达特征,只有全面了解译文读者,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翻译方式。

文化缺省使�g者和原文作者之间的思维交流出现分歧,译者必须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意识,才能补偿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补偿文化缺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缺省概述文化缺省的定义文化缺省主要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省略了原语作者和读者共有的部分文化背景知识。

文学翻译中出现文化缺省现象,虽然能够使作品更加简洁、含蓄,让读者能够进一步思考和想象文学内涵,但是译文读者也可能无法正确理解原文作品的文化内涵。

读者在阅读原语文学作品时,可能会按照原语作品的语篇提示来自行补充文化缺省的地方,从而深入理解原文内涵,感受原文作品审美艺术价值。

从通常情况来看,由于原文读者以及作者生活在相同的文化环境下,所以在理解原文作品的文化缺省时非常简单、方便。

但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所处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译文读者无法正确理解原文作品的文化内涵,对于文化缺省部分难以理解,必须由译者来补偿文化缺省部分,这样才能方便译文读者阅读理解。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表达技巧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表达技巧

音译:根据原文的 发音,将其转化为 目标语言的文字
综合运用:根据原文 的特点和目标语言的 特点,灵活运用多种 翻译方法,以达到最 佳的翻译效果
在翻译中适当添加注释或解释
目的:帮助读者 理解原文中的文 化背景和含义
内容:包括对原 文中的文化现象、 历史背景、风俗 习惯等的解释
方式:可以在译 文中添加脚注、 尾注或附录等形 式
翻译时应注意 保持原文的风 格和情感,避 免过度修饰或
简化。
在处理文化差异 时,可以采用归 化策略,使翻译 后的文本更符合 目标语言的文化
习惯。
在处理表达技巧 时,可以采用异 化策略,保留原 文的特色和风格, 使翻译后的文本 更具有吸引力。
翻译过程中,需 要不断学习和探 索,以提高自己 的翻译水平和文
添加章节标题
XX
PART TWO
文化差异在文学 翻译中的体现
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转换和适应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保留和传播
语言习惯的差异
词汇选择: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词汇选 择差异
语法结构: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语法结 构差异
修辞手法: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修辞手 法差异
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读者的 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 和情感色彩
翻译时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 可读性
翻译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翻译和 过度简化,保持原文的韵味和 深度
XX
PART FOUR
文学翻译中处理 文化差异的策略
深入了解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适应性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创新

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及解决方法

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及解决方法

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及解决方法简析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译者在对文化因素进行处理时,应该分析实际情况,那么,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是什么?文学与语言这两者是互相依存的,文化依靠语言进行交流以及传播,语言又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逐渐完善。

翻译不单单只是复制原文的内容和语义,它可谓是“移植”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到另外一种语言文化之后,重新进行整合后展现出来的新面貌。

对此,笔者探究了应用语言翻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和解决方案,具体探究见文。

一、英语语言翻译之中存在的文化障碍1.不同的思维方式致使原语无法与目的语语境相连接。

思维方式不同是文化差异中的重点表现。

思维即人们在概念以及表象基础上进行判断、分析、推理等构成一种思想过程。

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所以,形成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汉语蕴含的哲学背景是对佛、道、儒的感悟,组词、造句与文章抒写主要提倡“形散而神不散”。

汉语语句言简意赅,富有弹性,给广大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所以,我国人们的思维通常属于“螺旋式”。

而英美民族一直都生活在比较开放的环境中,他们较为重视个人的利益,说话做事直截了当。

所以,西方人形成的思维方式属于“直线式”。

上述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了语言的实际表达方式。

汉语通常将推理、判断和观点放在句子和句群后边,以便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英语却将强调部分放置在语句的开头。

这样人们在翻译时就会出现障碍,进而使原语和目的语语境间发生断裂。

2.民族文化可能导致语言翻译中的空缺和文化冲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这导致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任何语言都有许多与本民族特有事物相关的词汇,这就导致了语言翻译中的空缺和文化冲突。

二、克服文化障碍的方案1.译者应该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

其一,译者必须掌握中西方各自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其二,译者必须大量的进行阅读,了解中西方所具有的用语环境和社会习俗;其三,译者一定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应用西方人的思维去表达和观察我国的变化以及发展。

第十九章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的传译

第十九章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的传译

译例D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It was checkered with highways and paths between fields; cock-crow and dog-bark in one village were heard in another. • The area was crisscrossed with highways and paths between the fields, and from one village to another, one could hear the friendly crowing of cocks and the barking of dogs.
译例E
• 中国人有在正月十五晚上吃元霄、赏花灯的 习俗。 • The Chinese have the custom of eating Yuanxiao (sweet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and watching festive lanterns on the fifteenth evening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的整合
• 虽说“萝卜,白菜保平安”是个理儿,但顿 顿吃白菜也会受不了的。 • Although the conviction that “having some radish and Chinese cabbage every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sounds justifiable, it is still very intolerable for people to have “cabbage” at every meal.

名著译作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名著译作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名著译作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文化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一大特点。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产品,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和物质对象等。

文化中无形的这个部分-信仰系统、互动模式、政治程序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

文化中的物质部分-机器、工具、书籍及其他-构成了物质文化。

”可见,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广。

东西方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生存模式等,造就了不同的文化。

而不同的文化又造成了人们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也造成了对相同事物或概念的不同理解。

翻译是使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

翻译的目的在于促动不同文化间人民的沟通与交流。

因为文学样式的多样性,文学翻译中存有的文化差异也更为多样和复杂。

而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文化差异便成了文学翻译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本文意在通过度析和对比《老残游记》第二回《明湖居听书》的两个英译本-分别由HaroldShadick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以下简称Harold译和杨译)-来讨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1数字的处理就中西方数字来说,英语中的数字往往是实数,这与他们逻辑分析型的思维模式相关,而汉语中数字的虚实则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这跟汉英语的构成方式相关。

“西方语言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

”(徐行言:158)而且,从语法上讲,英语的词语有人称、数、格、时态的区别和变化,而汉语则很少。

比如“我”,汉语就说“我”,而英语相对应的则有I,me,myself。

汉语的数字往往虚实两用,所以具有比较英语多的修辞和文化含义。

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是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对数字的处理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意义,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明湖居听书》中采用了大量的数词,Harold和杨做了不同的翻译。

原文第二段在谈到观众对王小玉唱曲的反应中有这么一句话:“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从文化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处理

从文化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处理

从文化视角看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处理作者:王魏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2年第06期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作为创造性叛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自新时期以来有回归之势。

本文在文化语境下,从媒介者和接受者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对异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予以肯定。

文化翻译创造性叛逆文化因素我国从清末民初开始大量介绍海外小说,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直到进入21世纪的今天,曾多次掀起文学翻译高潮。

毋庸置疑,文学翻译对新文化的建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为现当代文学输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表现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引进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本拟从文化视角,分析文学翻译中对原著文化的创造性叛逆,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信息的异化处理,及其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转变,并对异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予以肯定。

在西方,翻译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这个说法源自意大利语,在意文中,“译者”(traduttore)和“叛逆者”(traditore)的发音接近,因此“译者”常被误指为“叛逆者”。

这个诙谐的说法恰好指明了翻译的本质。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义是巨大的,一旦一部作品进入了跨越时代、地理、民族、语言的传播时,其中的创造性叛逆是不言而喻的。

这时的创造性叛逆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接受的范畴,它反应的是文学翻译中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可分为媒介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还有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谢天振先生在《译介学》一书中,将媒介者即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概括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

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四种: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和编译、转译与编译,但其中又有交叉。

本文仅就个性化翻译和有意识的误译展开讨论。

从奈达翻译理论看《十日谈》中译本的文化信息处理

从奈达翻译理论看《十日谈》中译本的文化信息处理

从奈达翻译理论看《十日谈》中译本的文化信息处理作者:刘芳妤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从奈达翻译理论出发,将《十日谈》不同版本的中译本与原文进行对比,试图探明运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有效传递文化信息、对文化缺省进行翻译补偿的方法。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功能对等十日谈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084-02一、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与奈达翻译理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自然也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间信息的传递。

王佐良先生有言:“翻译最大的难处在于对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

因为在一种文化中不言而喻的东西,一旦放到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往往会变得难以理解。

”毋庸置疑,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不易处理的问题,对于文化负载丰富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

原作中蕴含的文化,如何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如何为译本读者所理解,这是对于译者的考验。

作为译者来说,他总会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一些“异”文化,也就是说,相较于他国文化而言,本国文化总会有所空缺、有所差异。

如果不深入了解这些“异”文化现象,并且想办法予以填补这些空缺,译本读者必然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要通过文学翻译实现文化的交流,更是天方夜谭。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际。

按照这种观点,如果译文起不到交际作用,如果译文不能为读者所看懂,这种译文就是不合格的。

对于翻译的评价标准,奈达认为,在于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对所接受的信息能否作出基本一致的反应。

他提出“功能对等”这一术语,也就是说,语言所发挥的实际效果要对等。

而在他看来,首先要追求内容,形式是其次。

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写道:“如果说一切语言在形式上都有所不同的话(而语言之所以不同,主要在于形式),那么,为了保持内容,自然就必须改变其形式。

”译者可以使用改写、释义、文化脚注等策略达到功能对等目的。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分析及处理策略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分析及处理策略

文学翻译 中的文化差异分析及处理策略
邹 园艳 , 朱 健
( 庆 电子 工 程 职 业 学 院 , 庆 4 13 ) 重 重 031 摘 要 : 化 因素在 文 学翻 译 中有 着至 关重要 的 地位 。在翻 译过 程 中有 效 完成 不 同语 言 间的文化 差异 的 文
传 递是 文 学翻译 的重要 任 务 。不 同的 文化 背景 、 生存环境 、 统观 念 和 宗教 信 仰等都 影 响着翻 译 的质量 。结 传
合 使 用异化 和 归化策 略 . 理 运 用创 造 性叛 逆手 法是 处理 文 学翻译 中的文化 差异 的有 效策略 。 合
关键 词 : 学翻 译 ; 文 文化 差 异 ; 源语 ; 目的语 中图分 类号 :H3 4 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4 5 8 (0 2 0 一)5 — 3 1 7 — 7 7 2 1 )1 【 3 0 0
第 2 卷 第 1 1 期
21 0 2年 1月
重 庆 电子 工 程 职 业 学院 学 报
o m a fCh n q n N g fElcr nc En i e rn u lo o g i g Co e e o e to i gn ei g
V o. N 0 1 1 21 . l n. 2 2 a 01
翻译 不 仅 被看 作 是语 言 符 号 的转 换 . 且 被看 而 作 是一 种跨 文化 交 际 的行 为 文 学 翻译 涉及到 社会
的人 , 语 可 译 为 “ i hi d p r n , 直 接 译 英 af r a e es ” 若 a— r o
为 “e esn , 怕英美 读 者会摸 不着 头脑 。 rdp r ” 恐 o 同样 , 民族 似乎很喜欢 “ 色” “ 蓝的天空 ” 汉 蓝 ,蔚 、 “ 蓝 的大海 ” 蔚 都给人 以无 限的遐 想 而英美 文化 中

汉英文学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

汉英文学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

汉英文学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作者:凌雁城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5期摘要:冗余是语言交际中出现的常见现象,也是保证语言交际可以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学翻译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而冗余信息的处理是文学翻译的重难点问题。

本文指出在文学翻译中常见的冗余现象,进一步分析出现冗余失衡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处理冗余信息的策略,从而帮助达到冗余平衡。

关键词:汉英文学翻译;冗余信息;冗余平衡;翻译策略冗余是香农信息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信号中与信息内容无关的因素”。

这里谈及的“冗余”与汉语常用的语义不太一样,信息学上的冗余在用语言、文字形式传输信息时是不可缺少的。

如介绍姓氏“我姓林,双木林”。

后面的“双木林”是对主要信息的补充,属于冗余信息,而并非多余的信息。

在汉语文学作品中,许多文章都呈现反复堆砌华丽词语,常用成语、习语等文化意蕴词,善用修辞等特点,往往这些就构成了冗余。

而在汉英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对于这些冗余信息的处理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导致冗余失衡,从而使得译文质量总是不尽人意。

本文指出在文学翻译中常见的冗余现象,进而分析出现冗余失衡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处理冗余信息的策略,以期能为日后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一、常见冗余现象1.冗余平衡信息传递中保持适度冗余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译文读者突破语言结构差异的障碍,准确完整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思。

笔者认为这大致是冗余平衡的标准,它不仅意味着冗余信息的处理要满足修辞、句法、逻辑和解释等需要,还要意味着要体现源语文化成分或蕴涵意义,同时语言风格既要简明又要达意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最终与原文冗余平衡达到大致的动态对等。

2.冗余失衡冗余失衡顾名思义是指文中冗余信息的不平衡,过少或过多,即冗余不足和冗余过多。

(1)冗余不足是指文中无价值信息量过多,使得读者不堪重负,几乎无法理解原文;(2)冗余过多是指有价值信息量减少,让读者觉得文章用词堆砌,罗嗦累赘,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

语言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是什么

语言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是什么

语言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是什么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也变得愈发重要。

而语言翻译作为沟通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翻译首先是文化信息传递的关键工具。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传统,这些元素往往通过语言得以表达和传承。

当一种文化的语言被翻译成另一种文化的语言时,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也随之传递。

例如,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通过优秀的翻译,让世界各地的读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贵族家庭的生活百态、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如诗词歌赋、礼仪制度、中医药知识等。

如果没有准确的翻译,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可能就会被封锁在原语言的界限内,无法为其他文化所了解和欣赏。

语言翻译有助于消除文化误解和偏见。

不同文化之间由于语言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

而翻译能够将一种文化的真实面貌准确地展现给另一种文化的人们。

比如,某些宗教文化中的特定仪式和行为,在不了解其内涵的情况下,可能会被其他文化视为奇怪或不可接受。

但通过准确的翻译解释其背后的宗教意义和文化根源,就能够消除误解,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语言翻译推动了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的元素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

一种文化中的概念、思想和表达方式可能会被引入到另一种文化中,从而激发新的思考和创新。

例如,西方的科学技术术语被翻译成中文后,逐渐融入了中国的学术和日常生活中,同时也促使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同样,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如“和谐”“阴阳平衡”等,通过翻译在国际上得到传播,为其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语言翻译促进了教育和学术领域的国际交流。

在学术研究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需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共享。

学生们也渴望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材和学术著作。

通过翻译,不同语言的学术文献得以相互交流,学者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全球的智慧。

汉语英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以《红楼梦》为例

汉语英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以《红楼梦》为例

- 226-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汉语英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以《红楼梦》为例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研室/李卫丽【摘要】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汉英翻译工作带来了难题。

一般来说,处理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和归化。

本文以《红楼梦》的两个流传较广的译本,即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为例,来探讨汉英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关键词】《红楼梦》 归化 异化 文化因素【Abstract 】There ar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se bring difficulties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n general,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ed 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opposing views, the so-called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the two wide-spread translation of Hongloumeng, namely Yang Hsien-yi ’s version and Hawkes ’ version, as examples, to discuss the deal with cultural factors during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Key words 】Hongloumeng;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 cultural factors在信息全球化大语境的影响下,信息的传播和大众传媒的崛起使得翻译成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在国际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探析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

探析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
探析英语文学翻 译 中言 内意义的处理 和 信 息差 的弥补
◎文 莉 秋
( 南 昌航 空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6 3 )
本文介 绍了言 内意义 是文学作 品中所反映 的一 类意义 ,言内意义是英语 文学翻译 中的一项重要 内
的风姿 , 提升 了审美享 受。再比如 , 在茅盾 的《 黄 昏》 中有一句 “ 远 处有 悲壮 的笳声 ” , 译文 为 “ F r o m n e a r ,
词, 对于翻译来说是个难点 和挑战。比如: 《 红楼梦》
中的词汇“ 千红一窟( 哭) ” 译 为“ T h o u s a n d R e d l f o w e  ̄ i n o n e e a v e m M a i d e n ’ S T e a r s . ” , “ 万艳 同杯( 悲) ” 译为

言 内意 义
言 内意 义在英语 文学翻译 中具 有极其重要 的作 用, 它体现 在翻译 的各个方面 , 包括词 汇 、 语音 、 句 子 等 方面 ,是通过词汇 与句子之 间所 表现出 的特征从
而达到某种表达效果 , 在其他 艺术 门类 中 , 言 内意 义 也是一个非 常重要 的组成部分 。 如“ 思君 如满 月, 夜夜 减清辉” 。 ( F o r t h i n k i n g o f y o u , I a m l i k e t h e m o o n a t t h e
和难点 ,对翻译的准确 性有 着极大 的影 响与制约性 。
在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也涉及 了词汇 、 语音 和书 写方面 的处理及翻译中如何减少信息差的问题 。

之后才可能 了解其 中所包含的意思 。 在《 红楼梦》 中, 有许 多人名 中也 暗含双关语 , 这 是 中华民族 特有的文化 历史特点 。比如 ,英莲 ( 应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适配问题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适配问题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适配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然而,文学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其中涉及到的文化适配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挑战。

文化是一个广泛而深奥的概念,它涵盖了社会的价值观、信仰、习俗、传统、历史等多个方面。

当一部文学作品从一种文化背景被翻译到另一种文化背景时,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需要进行恰当的处理,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欣赏原作的内涵。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元素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误解、文化失真甚至文化冲突。

不同的语言往往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象。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通常被视为吉祥、权威和力量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常常被描绘成邪恶的怪物。

在翻译涉及“龙”的文学作品时,如果直接将“龙”翻译成“dragon”,可能就会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无法准确传达原作中“龙”所代表的正面形象。

这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词汇含义不对等,是文学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除了词汇层面,文化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会给文学翻译带来困扰。

中国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和含蓄表达,很多时候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来传达情感和思想;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逻辑分析和直接表达。

例如,中国的古诗词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抒发情感,其意境深远,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感悟来领会其中的韵味。

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地翻译,很可能会丢失原作中的意境和文化韵味。

宗教信仰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教义、神话和象征符号。

在翻译宗教相关的文学作品时,如果译者对相关宗教文化缺乏了解,可能会导致翻译的不准确或不恰当。

比如,在基督教文化中,“十字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而在佛教文化中,“莲花”则常常被视为纯洁和神圣的象征。

在翻译涉及这些宗教象征的作品时,需要译者准确把握其文化内涵,进行恰当的翻译。

风俗习惯的差异同样会给文学翻译带来挑战。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文学作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给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妥善处理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成为了翻译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化差异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宗教、价值观、社会习俗等,这些因素都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可能难以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

同样,西方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基督教文化元素,对于不熟悉基督教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存在差异。

一些词汇在源语文化中可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但在目标语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

以“龙”为例,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和力量,是一种备受尊崇的神话形象。

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被视为邪恶和恐怖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与“龙”相关的词汇时,不能简单地直译为“dragon”,而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灵活处理,以避免文化误解。

在处理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时,异化和归化是两种常见的翻译策略。

异化策略强调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尽量向读者传达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

例如,将“功夫”音译为“kung fu”,“风水”音译为“feng shui”,让目标语读者直接接触和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词汇。

归化策略则更注重使译文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表达习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将“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翻译为“一贫如洗”,用目标语中熟悉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的意思。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工作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

对于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不易为目标语读者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异化策略,辅以适当的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

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探析

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探析
流, 必须对英语文学进行 翻译 , 这是二者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 , 其
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 时 , 使用 翻译归化 的策略往往能够达
到通 异化策略 的使
用较 归化 更为 明显 , 但并不是说 翻译归化就不 重要 , 特别是在句 子结构 的翻译上 , 还是应该保 持句子的原始结构 不能变 , 否则 翻 译 出来 的句子不可能让 读者喜欢 。翻译 的实质就是充 当 中外文
学有正确 的认识 。言 内意义是词语 成分之间、 句子成分之间和篇
“ 她不是真实存在 的, 我 不能 和她呆在一起 。我也想 , 我 比什 么都想 , 但 我想 象不 出你 复杂 的情绪 、 你 的种种 完美 和不完美 。 看看吧 , 你 只是我妻子 的一个影子 。你只是我竭尽全力创造 出来 的而 已, 但是很遗憾 , 你远远 比不上真实 的她 。 ” 这样 的翻译 十分
堕 塾 !
No. 9
T I ME E D U C A T I O N
S e v t e mbe r
英 语 文 学翻 译 中言 内意 义 的处 理 和信 息 差 的 弥 补探 析
彭 宣红
摘要 :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 断发展 , 人们的生 活水平有 了大幅度 的提 高, 特 别是我 国改革开放 以来 , 大量的英语文 学作品 涌入 中 国, 因此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好 坏也直接 影响着人们 对文学作 品的阅读质量和兴趣 。以社会符号 学的意义观为划分标准对意义进行分 类, 可将 其分为指称 意义、 言 内意义、 语 用意义三种 。其 中在英语的文 学翻译 中言 内意义被看作是翻译的重点 , 其 涉及到语言翻译 中的 语音 、 语 法、 句子 、 词汇 , 如何从这几个层面上对其进行 处理 并采取有 效措施进行信 息差的弥补 。本文 分析 了言内意 义的 内涵及对 言 内 意义进行的处理措施 , 并提 出言 内意 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 弥补的有效措施 , 从 而对 英语 文学的翻译具有指导意 义。

英语影视文学翻译艺术语言处理原则

英语影视文学翻译艺术语言处理原则

英语影视文学翻译艺术语言处理原则
1.准确性:翻译要求准确传达原意,不失原作的信息和细节。

翻译者要对源语言和目
标语言的语法、词汇、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流畅性:翻译应具有良好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语言应自然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语
言规范和习惯用法,使读者能够顺利理解和接受翻译的内容。

3.风格一致性:翻译要保持与原作相同的风格和声音,以保持原作的艺术美感。

如果
原作是有特定风格的文学作品,翻译应尽量保持相同的风格和感觉,使读者在目标语
言中能够体验到相似的文学魅力。

4.文化适应:翻译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翻译者应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进行适当的文化调整。

避免使用不适当的文化隐喻和笑话,确保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并
接受翻译的内容。

5.音韵美感:对于诗歌、歌词等音韵感较强的文学作品,翻译者应尽量保持原作的韵
律和韵味,同时注意与目标语言的音韵特点相结合。

这样可以使翻译作品更具有音乐
性和美感。

6.异同处理: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有时需要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进行意译或修改,
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

翻译者应谨慎处理这种异同情况,尽量保留原作的核心
含义和风格。

综上所述,英语影视文学翻译的艺术语言处理原则包括准确性、流畅性、风格一致性、文化适应、音韵美感和异同处理。

翻译者需要结合原作的特点和目标读者的需求,以
确保翻译作品的质量和可读性。

经典文学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经典文学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经典文学翻译的方法与技巧第一章:导言翻译经典文学作品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这类作品具有文字、意境、文化及历史积淀等多重因素,翻译时需要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素养和功力,才能做到最优秀的翻译作品。

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如何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来翻译出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二章: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又称字面翻译法,是翻译中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是逐字逐句地翻译源文本,把单词、语言结构尽可能地翻译成目标文本中相应的单词和语言结构,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尽量保持源语语言的表述方式和语言特色。

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习惯的不同等因素,直译法对于一些语言上的韵味、抒情性以及实用性等方面的表达经常很难保留,因此在翻译经典文学作品中直译法的应用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把原文主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传达到目标文本中,而不追求字面的翻译准确性。

在翻译经典文学作品中,我们往往需要采用意译法。

比如:经典文学的某些特殊习语是源文中含蓄、隐晦的,可是在目的语言中可能无法表达同样的内涵,此时就需要使用意译法来翻译,更好地达到传达经典文学作品的目的。

3. 联想法联想法一般指的是从文学作品的句子和语义中联想出更为深刻的内涵和含义,在目的语言中表达出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诗歌、歌词等代表性的文学类别。

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往往是由于它们超越了表面的文字表达,揭示出了人类深沉的情感、思想、哲学、宗教信仰等。

这些深刻的思想含义在翻译时也需要通过联想法来传达到目的语言中。

第三章:翻译技巧1. 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翻译人员需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否则很难进行有效的翻译。

熟练掌握两种语言不仅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的掌握,还包括对文化、习俗、历史等方面的了解。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有深入研究,才能做到最优秀的翻译作品。

2. 注重细节翻译经典文学作品时,细节对于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翻译文化信息处理
自人类开始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字翻译活动以来,对翻译的研究便从
未中断过。

翻译活动的高潮每兴起一次,翻译研究便更深入一步,翻
译研究中的争论也就愈加激烈。

翻译研究作为当前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正在经历一次洗礼般的转向。

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已成为一种互
动转向的关系。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的范式从纯语言层
面走向探讨文化层面的相互影响上。

“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
层次的规定性研究转向文化观下的描述性研究。

这种翻译理论不再把
翻译仅仅看成是一种简单的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或是一种单纯两种语
言文本的交互,而是把翻译放在一个大文化的视野空间里予以探讨和
研究。

作为文化翻译学派的领军人物,苏珊?巴斯奈特(SusanBassenet)的翻译思想在国际译坛具有长远影响。

而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
书中,巴斯奈特和列弗维尔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
展方向,由此开始,翻译研究领域开始了又一次突破性进展,并最终
形成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文化翻译学派。

这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翻译应该以文化为单位,而不是停留在以前
的语篇之上;翻译不但仅是简单的解码—再编码过程,更重要的还是
一个交流的行为;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文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
文化里功能的等值;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翻译原则和规范,但这些
原则和规范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
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当前,以英语为载体的强势文化席卷
世界,文化群体只有通过翻译,才能展示原语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不
同文化的人们了解和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

文化翻译观主张,在文化
传播与交融的过程中,通过译介新词术语和传播异族文化,使之经过
长期广泛的流行,逐渐融入本族语言,从而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有
机组成部分。

同时,从文化翻译观来看,在文化趋同过程中,文化交
流总是交互的,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应是双向的。

正因为如此“,磕头”(kowtow)和“功夫”(kungfu)这样的汉语词汇已进入了英语
词典,作为正式词汇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翻译要注
重文化的互溶性。

本文根据文化翻译论四个具体理论来分析一些翻译
中中文信息化的处理。

“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


也就是说,当对一段语篇实行翻译时,应该首先了解这原文本的文化
背景,比如写作年代、风俗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世界观等等,
这就需要从译入语文化的角度仔细斟酌以翻译出原文的风格,方式和
内涵。

汉语和英语中有很多习语反映各自的民族或地方色彩英译汉时,一方面理应注意保持这种特色,同时也注意不要用汉语中具有鲜明的
地方色彩的习语生搬硬套英语的习语,以至与原文形成矛盾。

例1:Twoheadsarebetterthanone.这句成语与汉语习语中的“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虽有相同的意义,但在英译汉时不应套用后者。

因为诸
葛亮是一个中国历史的人物,会与原文形成矛盾,显得格格不入。


成“两人智慧胜一人”就比较恰当了。

意思既不走样,又可避免民族
色彩与原文形成矛盾。

例2: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此间的“和尚”意指中国佛教人士,而在英语国家中佛
教少见,若直接用monk一词恐怕不大能够在译入语读者中引起共鸣,
故可用易于理解的boy一词指代“和尚”,则译为:
Everybody’sbusinessisnobody’sbusiness.或:
Oneboyisaboy,twoboyshalfaboy,threeboysnoboy.
巴斯奈特说,“翻译并不但仅一个简单的解码———重组过程,更重
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

”这就意味着翻译出的作品则要为译入语
读者接受,并在含义上达到沟通。

我们知道,《茶馆》中出现的人名
称谓极具中国传统特色,要翻译《茶馆》给外国人看,让其达到共通,如何处理这些姓名文化无疑是对译者的一个考验。

《茶馆》中人物众多,称谓各异,总的可分为如下这几类。

1.松二爷、常四爷、马五爷、林大哥……这类姓名称谓中“爷”和“哥”并不表示一种家庭关系,
而是出于尊敬和礼貌的称呼。

英若诚的译本中将松二爷译成“MasterSong”,而霍华则译成“SecondElderSong”。

译成“SecondElderSong”在中国人看来,能够理解其意思,但是译入语的
读者就读不到尊敬或礼貌这个层文化意义了,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困惑
或不解。

有人可能要说英若诚翻译成“MasterSong”没有体现“二爷”,但是“松二爷”体现文化意义的词重点在“爷”而不是在“二”,所以将其译成Master兼顾了原语言的文化内涵,也考虑了译
入语读者的可接受性。

2.小唐、小王、老刘、老杨……在汉语中,人
们通常在姓氏前面加“老”或者“小”来作为朋友之间的一种称呼,
故称呼“老刘”“、小王”并一定表示年长。

霍华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翻译成“OldLiu”和“LittleLi”。

译入语的读者很可能会以为“LittleLi”是一个叫做“李”的孩子,这就是误解了。

英若诚将
“老刘”、“小王”直接翻译成“Liu”和“Wang”,虽省略了“老”
和“小”的翻译,但是比较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达到了很好的异
文化交流。

“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
能的等值。

”这个点,其实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讲述相同道理,保
持功能等值,才有可能实现将原作的风格原汁原味体现于读者面前。

拿“杜鹃”这个词做示例,杜鹃在汉语中是花,亦是鸟,中国古典诗
文中的杜鹃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
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在《宣称见杜
鹃花》这首诗中借杜鹃花与鸟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锦瑟无端五
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
瑟繁弦,哀音怨曲,勾起诗人无限的悲切,难言的冤愤,李商隐寄哀
怨于冤禽,托春心于杜鹃,至苦之情,幽伤之痛,感人至深。

杜鹃不
但可喻指“乡愁”与“哀怨”,亦可象征“春天”;陆游有“时令过
清明,朝朝布谷鸣”的诗句;范成大的“绿满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
雨如烟”更是将杂花生树,莺飞草长的盎然春意描写的栩栩如生。


此可见“,杜鹃”在不同语境里表达不同的情感,有着不同的功能。

作为鸟“,杜鹃”的英文对应词是cuckoo,作为花,其对应词是azalea,而不管是cuckoo,还是azalea均无与汉语对应的文化意义。

所以,在汉译英时,不能对“杜鹃”死译或直译,而是在弄清其表达
的意义后选择恰当的词或词组表达。

巴斯奈特指出“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说到底,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

”我们经常会看到同一作
品的不同译本,有的可能差别甚远,但并一定都能在这些译本中作出
比较,因为这些不同的译本可能有着不同的背景,要达到不同的目标。

RalphWaldoEmerson的一首诗Brahma,胡适在1914年用文言文将其译
作《大梵天》,张爱玲在20世纪60年代用白话文将其译作《大神》,这两个翻译版本给读者以完全不同的感觉。

首先要注意的是,胡适和
张爱玲选择了不同的译入语,所以也选择了不同的译入语的文化背景。

就东方宗教哲学来说,文言文有它常用的字眼和词汇,甚至其语言结
构亦有助于传递这方面的哲理,译者及译作的读者同时在文言文的参
照系内运作,所以感觉到一切都是熟识的,自然不会有理解的困难。

而白话文的语言文化背景并不如文言文那么有利于传递原属于东方宗
教哲学范畴内的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白话文版本就逊色于前者。

试想,Emerson要用英语表达东方宗教教义,面对的是英语语言文化与东方宗教哲学无法衔接的地方,这与张爱玲以白话译诗时面对的问题极
为相似;甚至能够说,在一定水准上,原诗作者及读者在英语文化体
系内建构和解读东方宗教思想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张译为我们提供了
一种具体的诠释。

我们既然明白这两篇译作都是译入语文化体系内部
的产品,就会了解两篇译作的长短处也由其所属语言文化背景控制,
也就是说,译者因为个人即时代的背景而选择了译入语后,在很大水
准上就受他自己所选择的语言文化参照系限制,这也就符合了巴斯奈
特的第四点。

从上面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分析可看出文化元素影响的处处身影。

巴斯
奈特曾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比作心脏和肌体的关系,加之王佐良先生
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
语言,这就充分说明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而要想翻译出一部语言
丰富的作品的精髓,让译入语读者有着和原读者一样的感受,则必须
要弄清作品的文化背景,此过程中译者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
要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这就要看译者是如何将语言中的文化元素体
现在译文中的。

文学翻译文化信息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