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的扭转定理和公式

合集下载

材料力学 第03章 扭转

材料力学 第03章 扭转

sin 2 , cos 2
由此可知:
sin 2 , cos 2
(1) 单元体的四个侧面( = 0°和 = 90°)上切 应力的绝对值最大; (2) =-45°和 =+45°截面上切应力为零,而 正应力的绝对值最大;
[例5-1]图示传动轴,主动轮A输入功率NA=50 马力,从 动轮B、C、D输出功率分别为 NB=NC=15马力 ,ND=20马 力,轴的转速为n=300转/分。作轴的扭矩图。
解:
NA 50 M A 7024 7024 1170 N m n 300 NB 15 M B M C 7024 7024 351 m N n 300 NC 20 M D 7024 7024 468N m n 300
第3章


§3.1
一、定义 二、工程实例 三、两个名词


一、定义
Me Me


扭转变形 ——在一对大小相等、转向相反的外力偶矩
作用下,杆的各横截面产生相对转动的
变形形式,简称扭转。
二、工程实例
1、螺丝刀杆工作时受扭。
Me
主动力偶
阻抗力偶
2、汽车方向盘的转动轴工作时受扭。
3、机器中的传动轴工作时受扭。
公式的使用条件:
1、等直的圆轴, 2、弹性范围内工作。
圆截面的极惯性矩 Ip 和抗扭截面系数Wp
实心圆截面:
2 A
I p d A (2π d )
2
d 2 0
O
2 π(

4
d /2
4
)
0
πd 4 32
d
d A 2π d

工程力学C-第9章 扭转

工程力学C-第9章 扭转
T 1000 0.04 3 Wp (1 0.54 )
max
84.88MPa
16
min max
10 42.44MPa 20
§9-6 圆轴扭转破坏与强度条件
一、圆轴扭转时的破坏现象
脆性材料扭转破坏
沿450螺旋曲面被拉断
塑性材料扭转破坏
沿横截面被剪断
二、圆轴扭转的强度条件
D 1.192 得: d1
2
D2
A空 A实 4
(1 0.8 )
d1
4
2
0.512
例6 传动轴AB传递的功率为 P =7.5kW, 转速n=360r/min。轴的 AC 段为实心圆轴, CB 段为空心圆轴。已知:D =30mm,d =20mm。试计算AC段的最大剪应力,CB 段横截面上内、外缘处的剪应力。 解: (1)计算外力偶矩和扭矩 P AC段最大剪应力: m 9549 198.9N m n Tmax D 1max 37.5 10 6 Pa 37.5MPa T m 198.9N m I P1 2 (2)计算极惯性矩 CB段上内外缘的剪应力: D 4 T d 8 4 AC段:I P1 7.95 10 m 2内 I P2 2 32 D 4 4 31.2 10 6 Pa 31.2MPa (1 ) CB段:I P 2 T D 32 2外 8 4 6.38 10 m I P2 2 46.8 10 6 Pa 46.8MPa (3)计算应力
A
ρτ
ρ
dA T
d 2 G ρ dA T dx A
令:
ρ dA I P
2 A
极惯性矩
d G IP T dx

(仅供参考)第十九章-扭转的强度与刚度计算

(仅供参考)第十九章-扭转的强度与刚度计算

一、外力偶矩的计算
前面已经指出 ,使轴产生扭转变形的是外力偶矩。但是作用于轴上的外力偶矩往
往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给定轴所传递的功率和轴的转速。以图 19-3 所示的传动轴为例,
由电动机的转速和功率可以求出传动轴 AB 的转速及通过皮带轮输入的功率。功率由皮
带轮传到轴 AB 上,再经右端的齿轮输出。设通过皮带轮给 AB 轴输入的功率为 N(kW),
因为 1kW=1000N·m/s 因此每秒钟输入功应为 : W = N ×1000(N ⋅ m)
(a)
电动机是通过皮带轮以力偶矩 Me 作用于 AB 轴上的,若 AB 轴的转速为每分钟 n 转,
则力偶矩 Me 在每秒内完成的功应为 :
W = 2π × n × Me(N ⋅ m)
(b)
60
因为 Me 所完成的功也就是皮带轮给 AB 轴输入的功,故(a)、(b)两式应相等,这
据微元的平衡要求,不仅左右一对面上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剪应力 τ ,在上下一对
面也必须有剪应力τ ′ ,而且由力矩平衡条件 ∑ mz = 0 有:
(τtdy)dx = (τ ′tdx)dy
由此得到:
τ =τ′
(19-2)
这表明,在相互垂直的两个微面上,剪应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数值相等,而方
向均垂直于两微面的交线,或指向或背离这一交线。这就是剪应力互等定理。
利用第三节中的(b)式和(c)式,上式可以写成:
φ
φ
图 19-9
u = 1 τγ 2
再由剪切胡克定律(式 19-3)得:
u = 1 τγ = τ 2 2 2G
46
第四节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变形
一、横截面上剪应力计算公式
圆轴扭转时,在已知横截面上的扭矩后,还应进一步研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

材料力学第四章 扭转

材料力学第四章 扭转
则上式改写为
max
T GI p
180
(/m)
×
例5 图示圆轴,已知mA =1kN.m, mB =3kN.m, mC
=2kN.m;l1 =0.7m,l2 =0.3m;[]=60MPa,[ ]=0.3°/m,
G=80GPa;试选择该轴的直径。
mA
mB mC 解: ⑴按强度条件
A
l1
B l2 C
max
9.55
200 300
6.37
(kN m)
×
n D
m2 1 m3 2 m1 3 m4
n A 1 B 2 C 3D
②求扭矩(扭矩按正方向假设)
m 0 , T1 m2 0, T1 m2 4.78kN m m 0; T2 m1 m2 0
T2 m2 m3 (4.78 4.78) 9.56kN m
T
2 r02
t
T 2 A0
t
T
A0为平均半径所作圆的面积。
×
三、切应力互等定理:
´
a
b
dy
´
c
z
dx
d t
mz 0; t dxdy t dxdy
'
这就是切应力互等定理:在单元体相互垂直的两个截面
上,切应力必然成对出现,且数值相等,两者都垂直于两平
面的交线,其方向或共同指向交线,或共同背离交线。
垂直,则杆件发生的变形为扭转变形。
A
B O
A
BO
m
m
——扭转角(两端面相对转过的角度)
——剪切角,剪切角也称切应变。
×
§4–2 扭转的内力—扭矩与扭矩图
一、扭矩 圆杆扭转横截面的内力合成
结果为一合力偶,合力偶的力偶 矩称为截面的扭矩,用T 表示之。 m

材料力学第3章扭转

材料力学第3章扭转

τ ρ = Gγ ρ
=G
ρdϕ
dx
22
C)静力平衡关系 C)静力平衡关系
T = ∫ A dA ⋅ τ ρ ⋅ ρ
2 dϕ = ∫ A Gρ dA dx
τ ρ = Gγ ρ
=G
dA
ρdϕ
dx
ρ
O
=G
dϕ ∫ A ρ 2dA dx

dϕ T = GI p dx
dϕ T = dx GIp
I p = ∫ A ρ 2dA
由公式
Pk/n
11
§3-2、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2)计算扭矩 (2)计算扭矩
(3) 扭矩图
12
§3-3、纯剪切
1、薄壁圆筒扭转:壁厚 、薄壁圆筒扭转:
t≤
1 r0 10
为平均半径) (r0:为平均半径)
A)观察实验: )观察实验:
实验前: 实验前: ①绘纵向线,圆周线; 绘纵向线,圆周线; ②施加一对外力偶 m。 。
16
纯剪切的概念: 纯剪切的概念:
当单元体的侧面上只有剪应力而无正应力时, 当单元体的侧面上只有剪应力而无正应力时, 就称为纯剪切。 就称为纯剪切。
3、剪应变与扭转角
设轴长为L,半径为R 设轴长为L 半径为R Φ称为扭转角,是用来表示轴变形的量; 称为扭转角,是用来表示轴变形的量; 且的剪应变 γ Φ的关系如下: 与 的关系如下:
∑ mz = 0
a dy
γ τ´
dx
τ´
b
τ ⋅ t ⋅ dxdy = τ ′ ⋅ t ⋅ dxdy

τ
c z
τ
d t
τ =τ′
上式称为剪应力互等定理。 上式称为剪应力互等定理。 为剪应力互等定理

第三章扭转

第三章扭转

T=Fs×r
材料力学
0
Fs=2 r
0
扭转/圆轴扭转时的应力
一.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分布规律
T
T
材料力学
扭转/圆轴扭转时的应力
1. 单元格的变化
A
B
C
A B
C
D
D
现象一: 方格的左右两边发生相对错动
横截面上存在切应力
方格的左右两边距离没有发生改变 现象二:
材料力学
横截面上没有正应力
2. 半径的变化
材料力学
扭转/纯剪切
§3.3 纯剪切
材料力学
相关概念
纯剪切:单元体各个面上只承受切应力而没有正应力。
单元体:是指围绕受力物体内一点截取一边长为无限小 的正立方体,以表示几何上的一点。


材料力学
扭转/纯剪切
一.薄壁圆筒扭转时的切应力
纯剪切的变形规律通过薄壁圆筒的纯扭转进 行研究。 受扭前,在薄壁圆筒的表面上用圆周线和 纵向线画成方格。
扭转/圆轴扭转时的变形
两横截面间相对扭转角的计算:
=TL/GIP
T:扭矩;
L:两横截面间的距离; G:切变模量; IP:极惯性矩。
材料力学
扭转/圆轴扭转时的变形
=TL/GIP
GIP越大,则越小。 GIP称为抗扭刚度。
材料力学
扭转/圆轴扭转时的变形
`=/L
`:单位长度扭转角(rad/m)。
思路:
最大扭矩
最大切应力
max
校核强度
相等
强度相同,则两轴的最大切应力 求出实心轴直径
材料力学
两轴面积比即为重量比
扭转/圆轴扭转时的应力
计算Wt:
3 Wt=D

材料力学 第4章_扭转

材料力学     第4章_扭转
z


d x d z d y d y d z d x 0

返回
4. 切应力互等定理

切应力互等定理: 也称切应力双生定理, 指在单元体相互垂直的两 个面上,切应力必成对存 在,且数值相等;两者都 垂直于两个平面的交线, 方向共同指向或背离这一 交线。


纯剪切
BC B
TCD mB mC 700N m
(b)
TDA mA 1146N m
可见:主动轮与从动轮位置不 同,轴内最大扭矩也不同,显 然(a)方案比(b)方案合理。
返回
§4.3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强度条件
返回总目录
一、薄壁圆筒扭转时的切应力 1. 变形现象 圆周线大小、形状、间距 不变,纵向线相同倾斜。 2. 横截面上应力分析 因纵向纤维无正应变, 有角应变,因此横截面上 无,有, 与圆周相切。 又因壁很薄,可近似认 为沿壁厚应力相等。
第4章 扭转
第4章 扭转
§4.1 扭转的概念 §4.2 外力偶矩、扭矩和扭矩图
§4.3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强度条件
§4.4 圆杆扭转时的变形及刚度条件
§4.5 非圆截面杆的扭转概念
§4.1 扭转的概念
返回总目录
工程中的受扭转杆件
拧紧螺母的工具杆产生扭转变形
返回
工程中的受扭转杆件
返回
工程中的受扭转杆件
r
d dx
横截面上任一点的 ⊥半 径,并与该点到轴线的距离 成正比。
返回
4. 应力公式 静力关系
T

dA
横截面上分布内力系对 圆心的矩等于扭矩T。

T d A A d d 2 G d A G d A A dx dx A

材料力学 第三章 扭 转

材料力学 第三章 扭 转

T2
T1
d
T3
Mx1=0.5kN· m
Mx2 =0.32kN· m lAB=300mm G=80GPa d=50mm
B
T2
φAB
lAB
A T1
lAC d φAC
C T3
B
lAB
A
lAC
C
M x1l AB j AB = GI P 500 0.3 = 9 80 10 0.054 32
r O
Mx
几何分析
变 形 应变分布
物理关系
应力分布
平面假定 静力学方程
应力公式
1. 变形几何关系
周线
a b c d
T
周线
a c d
γ
T
φ
b
纵线
dx
纵线
dx
a
c
a
γ
c c' d d'
b
d
b
(1)变形后所有圆周线的大小、形状和间距均不变,绕杆轴线相对转动。 (2)所有的纵线都转过了同一角度g。
T
周线
A

ρ o
ρ2dA
∫ 0ρ2·2πρdρ =
π d = 32
4
d/2
d
3 Ip π d Wp = r = 16
2. 空心圆截面
π D 4 - π d 4 π D 4(1-α4) Ip= 32 32 = 32 α=d/D
ρ o

π D3 Wp = 16 (1-α4)
d D
3.薄壁圆环截面
I P = 2r0
故该轴满足切应力强度要求。
二、刚度计算 等直圆杆扭转的刚度条件为
θ max = Mxmax ≤[θ] GI

杆的扭转定理和公式定理

杆的扭转定理和公式定理

圆截面杆的扭转外力与内力|| 圆杆扭转切应力与强度条件|| 圆杆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 圆杆的非弹性扭转1.外力与内力杆件扭转的受力特点是在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内作用有力偶(图2·2-1a),其变形特点是在任意两个截面绕轴线发生相对转动。

轴类构件常有扭转变形发生。

作用在传动轴上的外力偶矩m通常是根据轴所传递的功率N和转速n(r/min)来计算。

当N的单位为千瓦(kW)时当N的单位为马力(HP)时扭转时的内力为扭矩T,用截面法求得。

画出的内力图称为扭矩图(或T图),如图2·2-1b所示图2·2-1 圆杆的扭转2.圆杆扭转切应力与强度条件当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剪切比例极限r p时,某横截面上任意C点(图2·2-2)的切应力公式为式中T——C 点所在横截面上的扭矩p——C点至圆心的距离L p——横截面对圆心的极惯性矩,见表2-2-1 等直杆扭转时的截面几何性质。

图2·2-2 切应力分布圆杆横截面上的切应力r沿半径呈线性分布,其方向垂直于半径(图2·3-2)。

模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在圆周各点上,其计算公式为等截面杆的最大切应力发生在T max截面(危险截面)的圆周各点(危险点)上。

其强度条件为式中,[τ]为许用扭转切应力,与许用拉应力[σ]的关系为:[τ]=(0.5~0.6)[σ] (塑性材料)或[τ]=(0.5~0.6)[σ](脆性材料)3.圆杆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在比弹性范围内,圆杆在扭矩T作用下,相中为L的两截面间相对扭转角为或式中G——材料的切变模量单位扭转角公式为或式中GL p——抗扭刚度圆杆上与杆轴距离为p外(图2·2-2)的切应变r为圆杆表面处的最大切应变为式中,r——圆杆的半径等截面圆杆的最大单位扭转角,发生在T max一段内,其刚度条件为式中,[θ]为圆杆的许用单位扭转角(°)/m4.圆杆的非弹性扭转讨论圆杆扭转时切应力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并进入塑性状态的情况。

理论力学第四章扭转

理论力学第四章扭转
由 M x 0, T Me 0 得T=M e
内力T称为截面n-n上的扭矩。
Me
Me
x T
Me
扭矩的符号规定:按右手螺旋法则判断。
右手的四指代表扭矩的旋转方向,大拇指代表其矢量方向,若 其矢量方向与截面的外法线方向相同,则扭矩规定为正值,反之为 负值。
+
T
-
扭矩图:表示沿杆件轴线各横截面上扭矩变化规律的图线。
4
32 7640180 80109 π 2 1
86.4 103 m 86.4mm
d1 86.4mm
4.直径d2的选取
按强度条件
A M e1 d1
B d2 C
M e2
M e3
3 16T 3 16 4580
②各纵向线均倾斜了同一微小角度 。
③所有矩形网格均歪斜成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
结论:
0, 0
横截面上
0 0
根据对称性可知切应力沿圆周均匀分布;
t D, 可认为切应力沿壁厚均匀分布, 且方向垂直于其半径方向。
t
D
微小矩形单元体如图所示:
①无正应力
②横截面上各点处,只产生垂 直于半径的均匀分布的剪应力
强度计算三方面:
① ②
校核强度:
max
Tm a x WP
设计截面尺寸:
WP
Tmax
[ ]
[ ]
Wt
实:D3 16 空:1D6(3 1 4)
③ 计算许可载荷: Tmax WP[ ]
例4.2 图示阶梯状圆轴,AB段直径 d1=120mm,BC段直径
d2=100mm 。扭转力偶矩 MA=22 kN•m, MB=36 kN•m, MC=14 kN•m。 材料的许用切应力[t ] = 80MPa ,试校核该轴 的强度。

《材料力学》第四章 扭转

《材料力学》第四章 扭转

第四章 扭转§4—1 工程实例、概念一、工程实例1、螺丝刀杆工作时受扭。

2、汽车方向盘的转动轴工作时受扭。

3、机器中的传动轴工作时受扭。

4、钻井中的钻杆工作时受扭。

二、扭转的概念受力特点:杆两端作用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且作用面垂直杆的轴线。

变形特点:杆任意两截面绕轴线发生相对转动。

轴:主要发生扭转变形的杆。

§4—2 外力偶矩、扭矩一、外力:m (外力偶矩)1、已知:功率 P 千瓦(KW ),转速 n 转/分(r /min ; rpm)。

外力偶矩:m)(N 9549⋅=nPm 2、已知:功率 P 马力(Ps),转速 n 转/分(r /min ;rpm)。

外力偶矩:m)(N 7024⋅=nPm 二、内力:T (扭矩) 1、内力的大小:(截面法)mT m T mx==-=∑002、内力的符号规定:以变形为依据,按右手螺旋法则判断。

(右手的四指代表扭矩的旋转方向,大拇指代表其矢量方向,若其矢量方向背离所在截面则扭矩规定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3、注意的问题:(1)、截开面上设正值的扭矩方向;(2)、在采用截面法之前不能将外力简化或平移。

4、内力图(扭矩图):表示构件各横截面扭矩沿轴线变化的图形。

作法:同轴力图:§4—3 薄壁圆筒的扭转 一、薄壁圆筒横截面上的应力(壁厚0101r t ≤,0r :为平均半径) 实验→变形规律→应力的分布规律→应力的计算公式。

1、实验:2、变形规律:圆周线——形状、大小、间距不变,各圆周线只是绕轴线转动了一个不同的角度。

纵向线——倾斜了同一个角度,小方格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3、切应变(角应变、剪应变):直角角度的改变量。

4、定性分析横截面上的应力(1) 00=∴=σε ;(2)00≠∴≠τγ因为同一圆周上切应变相同,所以同一圆周上切应力大小相等。

⑶ 因为壁厚远小于直径,所以可以认为切应力沿壁厚均匀分布,而且方向垂直于其半径方向。

河海大学 , 材料力学 , 课件 , 第3章 , 扭转

河海大学 , 材料力学 , 课件 , 第3章 , 扭转

Mx 2 2r0
(a)
l r0
r0 l
b
τ b τs a τp O
τp——剪切比例极限 τs——剪切屈服极限
γ
α
低碳钢τ-γ曲线
切变模量 G = τ/ γ= tanα
α——直线的倾角
各向同性材料:
E G 21
铸铁扭转破坏试验:
τ
τb——剪切强度极限
∴ 横截面上最大切应力发生在厚度δi 最大的狭 长矩形的长边中点处。
max
MX 1 3 max 3 hi i
例3-5:两薄壁钢管。(a)为闭口薄同,且δ / D0= 1 / 10,试求在相同的外力偶
矩作用下,哪种截面形式较好。
P(kW) T 9.55 (kN m) n(rpm)
§3-2 圆杆扭转时的应力
一、横截面上的应力
Mx
分析步骤?
变形分析→应变分布
应力应变关系→应力分布 静力学关系→应力值
周线 T
纵线 T υ 轴线
1、几何方面
a
b
c
γ
d
(1)变形现象
A、周线大小、形状和周线间距不变,只是绕
轴线作相对转动。
d dx
—单位长度相对扭转角
γρ——切应变

2、物理方面
γρ
e e`
弹性变形时: τ= Gγ
——剪切胡克定律。 G—材料的切变模量。
d G G ---(a) dx
τmax τ
O
3、静力学方面

A
dA M x
2
τ
r
ρ
dA
d (b )式代入, A G dA M x dx

材料力学 第三章 扭转

材料力学  第三章  扭转

为一很小的量,所以
tan 1.0103rad
G
(80 109 Pa)(1.0 103rad) 80 MPa
注意: 虽很小,但 G 很大,切应力 不小
例 3-3 一薄壁圆管,平均半径为R0,壁厚为,长度为l, 横截面上的扭矩为T,切变模量为G,试求扭转角。
解:
T
2πR02
G
T
2πGR02
塑性材料:[] =(0.5~0.6)[s] 脆性材料:[] = (0.8~1.0)[st]
例 3-1 已知 T=1.5 kN . m,[τ] = 50 MPa,试根据强度条 件设计实心圆轴与 a = 0.9 的空心圆轴,并进行比较。 解:1. 确定实心圆轴直径
max [ ]
max
T Wp
T πd 3
表示扭矩沿杆件轴线变化的图线(T-x曲线)-扭矩图
Tmax ml
[例3-1]已知:一传动轴, n =300r/min,主动轮输入 P1=500kW, 从动轮输出 P2=150kW,P3=150kW,P4=200kW,试绘制扭矩图。
解:1、计算外力偶矩
m2
m3
m1
m4
m1
9.55
P1 n
9.55
一、薄壁圆筒扭转时的应力
t
1、试验现象
壁厚
t
1 10
r0(r0:平均半径)
rO
各圆周线的形状不变,仅绕轴线作相对转动,距离不变。 当变形很小时,各纵向平行线仍然平行,倾斜一定的角度。
由于管壁薄,可近似认 为管内变形与管表面相 同,均仅存在切应变γ 。
2、应力公式 微小矩形单元体如图所示:
´
①无正应力
d T
dx GI p

杆的扭转定理和公式

杆的扭转定理和公式

圆截面杆的扭转外力与内力 || 圆杆扭转切应力与强度条件 || 圆杆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 || 圆杆的非弹性扭转1.外力与内力杆件扭转的受力特点是在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内作用有力偶(图2·2-1a),其变形特点是在任意两个截面绕轴线发生相对转动。

轴类构件常有扭转变形发生。

作用在传动轴上的外力偶矩m通常是根据轴所传递的功率N和转速n(r/min)来计算。

当N的单位为千瓦(kW)时当N的单位为马力(HP)时扭转时的内力为扭矩T,用截面法求得。

画出的内力图称为扭矩图(或T图),如图2·2-1b所示图2·2-1 圆杆的扭转2.圆杆扭转切应力与强度条件当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剪切比例极限r p时,某横截面上任意C点(图2·2-2)的切应力公式为式中T——C 点所在横截面上的扭矩p——C点至圆心的距离L p——横截面对圆心的极惯性矩,见表2-2-1 等直杆扭转时的截面几何性质。

图2·2-2 切应力分布圆杆横截面上的切应力r沿半径呈线性分布,其方向垂直于半径(图2·3-2)。

模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在圆周各点上,其计算公式为等截面杆的最大切应力发生在T max截面(危险截面)的圆周各点(危险点)上。

其强度条件为式中,[τ]为许用扭转切应力,与许用拉应力[σ]的关系为:[τ]=(0.5~0.6)[σ] (塑性材料)或[τ]=(0.5~0.6)[σ](脆性材料)3.圆杆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在比弹性范围内,圆杆在扭矩T作用下,相中为L的两截面间相对扭转角为或式中G——材料的切变模量单位扭转角公式为或式中GL p——抗扭刚度圆杆上与杆轴距离为p外(图2·2-2)的切应变r为圆杆表面处的最大切应变为式中,r——圆杆的半径等截面圆杆的最大单位扭转角,发生在T max一段内,其刚度条件为式中,[θ]为圆杆的许用单位扭转角(°)/m4.圆杆的非弹性扭转讨论圆杆扭转时切应力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并进入塑性状态的情况。

第三章 扭转

第三章 扭转


传动轴,已知转速 n=300r/min,主动轮A输入功 率PA=45kW,三个从动轮输出功率分别为PB=10kW, PC=15kW,PD=20kW。试绘轴的扭矩图.
解: (1)计算外力偶矩
由公式 M 9549P / n e
(2)计算扭矩
(3) 扭矩图
MB
MC
MD
MA
B
C
D
A
T3 M A 1432N m
M e Nm
PkW 103 60 PkW 9549 nrpm 2πnrpm
§3.2 外力偶矩的计算 扭矩和扭矩图
2.扭矩和扭矩图 用截面法研究横 截面上的内力
T = Me T:截面上的扭矩
§3.2 外力偶矩的计算 扭矩和扭矩图
扭矩正负规定
右手螺旋法则
右手大拇指指向横截面外法线方向为正,反之为负
2、应力分析 取微单元体abcd
A、存在剪(切)应力 有剪切变形,单元体的两 恻必然有剪应力。
a d
B、不存在正应力 扭转过程中,圆筒的周边 线形状、大小、相邻周边线的距 离都不变, →无线应变 无轴相或周相变形 →无正应力
b c
a
b
d
c

C、剪(切)应力大小
(1)由于沿圆周线方向各点的
变形相同,同一圆周线上各点
max
注意:计算 max 应综合考虑T和WP。
5

Tmax [ ] WP
极惯性矩和抗扭截面系数的计算 实心圆轴
D Ip , 32
4
Ip d A
2 A
3

空心圆轴
其中:
D 4 (1 ) Ip (1 ), WP 16 32

材料力学第三章扭转

材料力学第三章扭转

材料力学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三、扭 矩
x 扭矩的矢量表示
Me
Me
Me
T
定义:扭转内力偶矩, 1、定义:扭转内力偶矩,用T表示 大小: 2、大小:可用截面法取局部平衡求出 扭矩大小= 截面一侧所有外扭转力偶矩之代数和 T =ΣMe 正负号: 3、正负号:扭矩矢与截面外法线一致为正 (图中T为正,必须按“设正法”画扭矩) 为正,必须按“设正法”画扭矩) 单位: 4、单位:N·m 或 kN·m
τ =τ′
切应力互等定理
在单元体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上, 在单元体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上,切应力必然成对出 且数值相等,两者都垂直于两平面的交线, 现,且数值相等,两者都垂直于两平面的交线,其方 向则共同指向或共同背离该交线。 向则共同指向或共同背离该交线。
材料力学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单元体的四个侧面上只有切应力而无正应 纯剪切应力状态。 力作用,这种应力状态称为纯剪切应力状态 力作用,这种应力状态称为纯剪切应力状态。
O
定义内径与 外径的比值
d α= D
D d
πD πD 4 Ip = (1 − α 4 ) 32
I p π(D 4 − d 4 ) πD 3 Wp = = = (1 − α 4 ) D 16 D 16 2
特别注意:抗扭截面系数不满足叠加法的计算,括号里的仍是四次方。 特别注意:抗扭截面系数不满足叠加法的计算,括号里的仍是四次方。
材料力学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分布如图所示。 横截面上各点处的切应力τ 分布如图所示 取微面积dA,则横截面上的分布 的合成其主矢为零, 力系τ dA的合成其主矢为零,主矩就 是扭矩T。
δ
r0
O
τ

第四章:扭转

第四章:扭转

2 2
64.22
45.02
0.611
A1
d12
58.62
小 结 在最大切应力相同的情况下,空心轴所用的材料是实心轴的
61.1%,自重也减轻了 38.9%。其原因是: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应力
呈线性分布,越接近截面中心,应力越小,此处的材料就没有充分发挥 作用。做成空心轴,使得截面中心处的材料安置到轴的外缘,材料得到 了充分利用,而且也减轻了构件的自重。但空心轴的制造要困难些,故 应综合考虑。
解:1)用截面法求各段扭矩 AB 段:
1
2
T1 MA 900 N m
BC 段:
T
T2 M c 600 N m
600Nm
画出扭矩图如图所示
900Nm
第五节:圆轴扭转时的变形
AB 截面 极惯性矩
I P1
πd14 32
BC 截面 极惯性矩
2)C 截面相对于 A 截面的转角
IP2
πd
4 2
32
第一节:扭转的概念
扭转:是杆的又一种基本变形形式。其受力特点是:构件两 端受到两个作用面与杆的轴线垂直的、大小相等的、转向相 反的力偶矩作用,使杆件的横截面绕轴线发生相对转动。
扭转角:任意两横截面间的相对角位移。如图所示的 φ 角。
轴:工程中以扭转为主要变形的构件。如钻探机的钻杆,电 动机的主轴及机器的传动轴等。
叠加原理
CA CB BA
AB 段:
BA =
T1l1 GI P1
×
1800
=-0.8110
BC 段:
CB =
T2l2 GI P2
×
1800
=0.9810
CA CB BA 0.9810 (0.8110 ) 0.17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截面杆的扭转外力与内力 || 圆杆扭转切应力与强度条件 || 圆杆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 || 圆杆的非弹性扭转1.外力与内力杆件扭转的受力特点是在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内作用有力偶(图2·2-1a),其变形特点是在任意两个截面绕轴线发生相对转动。

轴类构件常有扭转变形发生。

作用在传动轴上的外力偶矩m通常是根据轴所传递的功率N和转速n(r/min)来计算。

当N的单位为千瓦(kW)时当N的单位为马力(HP)时扭转时的内力为扭矩T,用截面法求得。

画出的内力图称为扭矩图(或T图),如图2·2-1b所示图2·2-1 圆杆的扭转2.圆杆扭转切应力与强度条件当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剪切比例极限r p时,某横截面上任意C点(图2·2-2)的切应力公式为式中T——C 点所在横截面上的扭矩p——C点至圆心的距离L p——横截面对圆心的极惯性矩,见表2-2-1 等直杆扭转时的截面几何性质。

图2·2-2 切应力分布圆杆横截面上的切应力r沿半径呈线性分布,其方向垂直于半径(图2·3-2)。

模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在圆周各点上,其计算公式为等截面杆的最大切应力发生在T max截面(危险截面)的圆周各点(危险点)上。

其强度条件为式中,[τ]为许用扭转切应力,与许用拉应力[σ]的关系为:[τ]=(0.5~0.6)[σ] (塑性材料)或[τ]=(0.5~0.6)[σ](脆性材料)3.圆杆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在比弹性范围内,圆杆在扭矩T作用下,相中为L的两截面间相对扭转角为或式中G——材料的切变模量单位扭转角公式为或式中GL p——抗扭刚度圆杆上与杆轴距离为p外(图2·2-2)的切应变r为圆杆表面处的最大切应变为式中,r——圆杆的半径等截面圆杆的最大单位扭转角,发生在T max一段内,其刚度条件为式中,[θ]为圆杆的许用单位扭转角(°)/m4.圆杆的非弹性扭转讨论圆杆扭转时切应力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并进入塑性状态的情况。

对于加工硬化材料,如果材料的应力-应变图为已知(图2·3-3a),则杆中任一点处的切应力r就可以确定。

位于横截面边缘处应变为r max,其相应的切应力r max可以从应力-应变图求得。

整个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图2·3-3b)与应力-应变图的形状相同。

使圆杆产生单位扭转角所必需的扭矩T,可根据静力学方程求得(见图2·2-3b)为图2·2-3 圆杆的非弹性扭转将式(2-2-10)代入式(2-2-13)得式中 R max=rθ根据式(2·2-14),可以得到T与θ的关系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确定对给定T值的θ和T max。

如果圆杆的材料具有明显的屈服极限r s,则可使应力-应变图理想化,如图2·2-4a所示,此材料弹塑性材料。

此时,只要杆中最大应变小于r s时,杆就属于弹性的。

当横截面边缘处的应变超过r s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如图2·2-4b所示,此图表明屈服开始于边缘,当应变增大时,屈服区例向里边发展。

如果材料的屈服极限为r s ,弹塑性边界为P S =C 时,则扭矩为图2·2-4 理想弹塑性材料杆的扭转式中d——圆杆的直径当整个横截面都面到屈服时,其应力将接近均匀分布,如图2·3-4c所示,相应的扭矩为杆的塑性极限扭矩,其值为当扭矩达到此值时,扭矩不再增加而杆将继续变形杆中最初开始屈服时的弹性极限扭矩T s,由式(2·2-3)得比较式(2-2-16)和式(2-2-17),可得塑性极限扭矩与弹性极限扭矩之比为由此可知,杆中开始屈服后,只要扭矩增大三分之一,就将使杆达到极限承载能力。

非圆截面杆的抟转与薄膜比拟等直杆扭转时的应力与变形|| 薄膜比拟 || 非弹性扭转杆非圆截面杆扭转时,其横截面将产生曲。

横截面可以自由翘曲的扭转,称为自由扭转。

此时,由于各截面的翘曲程度相同,故横截面收只在切而没有正奕力。

例如,图2·2-5所示的工钢薄壁杆件,在两端作用一对扭转偶矩,杆的两个翼缘将相对转动,但翼缘的轴线仍为直线,不发生弯曲变形,也不产生正。

图2·2-5 自由扭转若由于约束或受力条件的限制,造成杆件各截面的翘曲程度不同时,则横截面上除有切应力外还有正应力。

这种情况称为约束扭转。

例如,图2·2-6a,所示的工字钢杆,一端固定,另一端作用扭转力偶矩。

在固定端截面为平面,不能翘曲,但它限制了相邻截面的翘曲,离固定越远,翘曲受到的限制也越小,到自由端变成了可以自由翘曲。

由于相邻两截面的翘曲不同,则引起这两个截面间纵向纤维长度的改变,于是横截面上产生正应力。

又如图2·2-6b抽示两端简支工字钢杆,在跨度中点截面上作用一个扭转力偶矩。

两端铰支座不允许端截面绕杆轴旋转,但可自由翘曲。

由于对称,跨度中点截面应保持为平面,离中点截面越远,翘曲越大。

对于象工字钢、槽钢等薄壁杆件,在约束扭转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往往很大刚愎自用厍以考虑。

但对于一些袂体杆件,如截面为矩形、椭圆形等杆件,因约束扭转而引起的正应力数值很小,可忽略不计。

图2·2-6 约束扭转1.等直杆扭转时的应力与变形具有任意形状的无限长等截面直杆,在绕扭转时,在与Z轴正交的截面上,要产生切应力rxz 和 rxz (图2·2-7)。

为了确定应力和变形,设应力函数φ (X,Y),使其满足下列各式,即φs=C1(对单联域截面,可取C1=0)式中C、C1——常数φs——沿截面周边上的φ值AI——多联域时各孔的面积,单联域时,AI=0切应力和应力函数的关系为等直杆扭转时最大切应力为单位长度扭转角为式中,Jk 、 Wk为截面抗几何特性,见表2-2-1 等直杆扭转时的截面几何性质。

图2·2-7 等值杆的扭转对于任意实体截面(参见表2-2-2 任意实心截面的Jk公式),最大切应力位于或非常接近于最大内切圆与边界的切点之一(除非在边界的其他点上有引起很高局部应力的尖锐凹角),以及位于边界曲率代数值为最小的点上。

对于凸面,边界曲率为正:对于凹面,边界曲率为负(图2·2-8)。

最大切应力可近似地用下式计算,即图2·2-8 任意实体截面式中的C分下列两种情形求得:(1)在曲率为正(截面边界是直或凸的)的点上式中D——最大内切圆直径r——该点上的边界曲率半径(此时为正)A——截面面积(2)在曲率为负(截面边界是凹的)的点上式中,ψ为边界切线绕过凹部时所转过的角度,(见图2-2-8),其单位为弧度(这里的r为负)而D、r和A的含义同前。

一些任意实体截面的Jh值,见表2-2-2 任意实心截面的Jk公式2.薄膜比拟应用薄膜理论与弹性扭转理论的数学相似性,通过实验确定扭转切应力是比较方便的。

用一块均匀薄膜,张在与截面相似的边界上,然后从薄膜的一侧施加微小的气体压力,使薄膜鼓成曲面,如图2-2-9所示。

该曲面与扭转切应力等有着下述关系,即图2-2-9 薄膜比拟(1)薄膜曲面上任一点的斜率,与截面相应点的扭转切应力的大小成正比。

(2)曲面的等高线即这切应力线(3)薄腊鼓起的体积的两倍相当于扭矩。

由薄膜比拟可知,一般情况下切应力分布有的规律为(1)实心轴最大扭转切应力,必发生在外周边上,且在最大内切圆切点或其附近,或有凹角处。

(2)内外周边上的切应力都是沿周边切线方向作用。

(3)在凸角的顶点上切应力为零。

3.非弹性扭转杆当杆的一部分材料的应力超过弹性极限而产生塑性变形时,即在弹塑性变形情况下,如仍引用与前一节情况相同应力函数,则对于非硬化材料,在塑性区域要满足。

由上式可知,在塑性区域内,φ曲面斜率为一常数。

在弹塑性区的交界处,φ 是连续的。

当达到极限状态即发生全面塑性变形时,则可由截面边界上筑起具有等倾角为rs 的“屋顶”(自然倾斜表面即砂堆比拟法)。

由该“屋顶”与底面所围成的体积即等于塑性极限扭矩的一半。

例如,图2-2-10所示边长这2a的方形截面,其应力函数是高为ars 的角锥体。

当发生全面塑性变形时,其极限扭矩的一半等于角锥体的体积,其大小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度的1/3。

因此可得图2-2-10 方形截面的全塑性应力函数曲面表2-2-3 常用截面的θs、Ts、Tp和Tp/Ts列出了几种常用的塑性极限扭矩,并与弹性极限扭矩进行比较。

由表看出,若使屈服扩展至整个截面,则杆件的承载能力将大大提高。

表2-2-4 常用组合截面的Tp列出了某些常用组合截面的塑性极限扭矩近似公式。

表中末列出弹性极限据矩,是因为凹角处很高的应力集中系数对初始屈服有影响。

计算空心截面扭杆的塑性极限扭矩时,对于等壁厚的空心扭杆,其极限据矩Tp等于具有外截面边界的实心扭杆的极限扭矩Tps 减去与空心内截面的实心扭杆的极限扭矩 MpH 即薄壁截面杆的自由扭转开口截面 || 闭口截面 || 多闭室闭口截面1.开口截面薄壁截面可分为开口截面和闭口截面。

轧制的型钢或挤压成形的型材,如工字钢、槽钢、角钢或T 形、Z形等为“开口”截。

这种截面可看成是由一些等宽度的狭矩形组成。

狭矩形可能是直的或是弯的,如图2-2-11所示。

在对一个弯的开口狭矩形截面杆的自由扭转进行应力和变形计算时,可用同宽同长的直的狭矩形截面杆来代替。

图2-2-11 开口截面单位长度扭有角的变化为式中T——扭矩G——切变模量Jk——自由扭转的截面抗几何特性其中a——截面形状修正系数,见表2-2-5ti——每个狭矩形的厚度或平均厚度di——每个狭矩形的长度表2-2-5 截面形状系数α的平均值每个狭矩形长边中点附近的切应力最大切应力式中,tmax为最大厚度。

2.闭口截面闭口截面可分为单闭室和多闭室截面。

薄壁管和空心矩形截面杆等属于单闭室截面。

它们在自由扭转时,单位长度扭转角的变化为应力或剪流公式为由式(2-2-27)和式(2-2-28)的3.多闭室闭口截面如由N个闭室构成的一个闭口截面扭杆,设各闭室的剪流分别为qⅠ 、qⅡ……、qN。

这时,隔板上的剪流应分别为qⅠ -qⅡ(向上) 、qⅡ-qⅢ(向上)、…… 。

可建立(N+1)个方程组,解出(N+1)个末知数:qⅠ、qⅡ……qN 和dθ/dz 。

其中N个方程是由各闭室的单位长度扭转角公式(2-2-30)得出,另一个方程由平衡条件图2-2-12 闭口截面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