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从闪电谈起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2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新课讲解:(一)电是什么活动1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1、活动:(1)用在头皮上摩擦过的梳子或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靠近小纸屑,你会发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橡胶棒靠近纸屑,能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 ___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 (3)、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玻璃棒靠近纸屑,能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 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2、结论: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3、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摩擦起电现象吗?(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活动2 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种类一样吗?它们所带电荷间有何作用规律?实验探究:按照课本P3图11-4(a)(b)(c)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入下表:分析论证:两个都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摩擦带电的过程是相同的,它们所带的电荷是(选填“相同”或“不同”),靠近时互相(选填“排斥”或“吸引”)。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研究闪电这一自然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与弊、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产生原理,知道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理解静电的利与弊。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2. 教学重点: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闪电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3. 实验:进行静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的产生和消失,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4. 讨论:分组讨论静电的利与弊,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产生原理2. 静电的产生和消失3. 静电的利与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闪电的产生原理。
2. 列举生活中静电的利与弊,并提出相应的防止和利用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通过讲解闪电的产生原理,让学生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
讲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让学生知道物体带电的原因是由于电子的转移,而静电的消失是由于电荷的中和。
讲解静电的利与弊,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静电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如静电吸附、电击等。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 13.1从闪电谈起(解析版)
13.1 从闪电谈起一、单选题1.(2022·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图,利用静电喷漆枪给物件上漆,涂料小液滴之间相互排斥,但被物件吸引。
则()A.物件一定带负电B.物件一定不带电C.小液滴可能不带电D.小液滴一定带同种电荷【答案】D【解析】A.由于涂料的电荷种类不知,故无法判断物件带何种电荷,故A不符合题意;B.因为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件可能带电,带与涂料相反的电荷,也可以不带电,故B不符合题意;C.由于小液体相互排斥,故小液体肯定带电,故C不符合题意;D.由于小液体相互排斥,故小液体肯定带同种电荷,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2·山西·中考真题)小伟妈妈做饭时,不小心把胡椒粉洒在粗粒盐上。
小伟急中生智,拿塑料小勺在毛料布上摩擦了几下,然后把小勺靠近胡椒粉,胡椒粉立刻被吸到勺子上,成功将胡椒粉和粗粒盐分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塑料小勺能吸引胡椒粉是因为它带了电B.若塑料小勺带负电是因为它失去了电子C.塑料小勺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D.塑料小勺摩擦毛料布带了电,说明小勺是导体【答案】A【解析】A.塑料勺经过摩擦带了电,带电体吸引胡椒粉这样的轻小物体,故A正确;B.若塑料勺带负电是因为它得到电子,故B错误;C.塑料小勺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电荷发生了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故C错误;D.摩擦起电不能说明物体是导体,塑料小勺是绝缘体,故D错误。
故选A。
3.(2022·甘肃武威·中考真题)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行车轮胎上有花纹,是为了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B.安全锤头部很尖,目的是使用时增大压力,容易击碎玻璃让人们逃生C.注射疫苗时,用针管把药液推入体内,利用了大气压强D.梳头时头发翘起来,梳子和头发带同种电荷【答案】A【解析】A.自行车轮胎上有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故A正确;B.安全锤做得很尖,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可以产生较大的压强,压强大就很容易击碎玻璃让人们能安全逃生,故B错误;C.注射疫苗时,用针管把药液推入体内,是推力将药液压入人体内,故C错误;D.梳头时头发随塑料梳子飘起来是因为梳子和头发带上了异种电荷,故D错误。
13.1 《从闪电谈起》(课件)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
【典型例题2】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如图所 示。由于丝绸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比玻璃棒强,丝绸与玻璃棒在摩擦过程 中______上的电子转移到______上,验电器箔片张开是因为两个箔片带了______ 电荷。
【答案】 玻璃棒 丝绸 同种
01
一、摩擦起电 二、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三、检验物体带电仪器(验电器) 四、静电的应用与防护
03 新课导入
手摸静电球时,头发会竖起来,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下面的视频,一起来学习一下!
03 课堂教学
一 摩擦起电
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那么,闪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电 又是什么?
注意:
1)电荷即不能消失,也不能创造,电子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 另一个物体,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这是电荷守恒定律
2)物理带电的方式: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起电
二 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1、自然界的二种电荷:
1)自然界中有且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学们先看课本P44页,活动2
结论: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注意:
1)两个相互排斥的小物体,他们一定带同种电荷 2)两个相互吸引的小物体,他们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
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3、尖端放电
当起电盘转动起来后,两个金属球就会带上异种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 定程度时, 两球间就会发生火花放电。 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间或带电云层和大地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 模放电现象 实验表明,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尖 端放电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13.1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通过摩擦、接触、感应等方式使物体带电。
2. 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利用导电体、绝缘体、避雷针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闪电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闪电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课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例题讲解: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静电现象的产生1. 摩擦起电2. 接触带电3. 感应带电二、电荷的种类1. 正电荷2. 负电荷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静电的防止和利用1. 利用导电体、绝缘体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2.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教学资料)(从闪电谈起)
带正电
中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
带负电
3.元电荷(e) : 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 e= 1.6×10-19C
氢原子示意图
锂原子示意图
在通常情况下,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 相等, 整个原子呈中性, 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8
想一想:这个氧原子带电吗?
想一想:这个氧离子带电吗?
课堂练习 1、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 带有___电_荷______,而具有了____吸_引__轻__小_物__体_____ 的性质。
2.摩擦起电产生的电荷,在生产和生活上给C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下 列各现象中,不是由于摩擦起电引起的是( )
A.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使皮肤疼 B.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吸附灰尘
静电除尘
静电喷漆
课堂小结 一、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则说明该物体带 了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现象。
二、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 库仑(C)
五、验电器
作用: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
做一做
正负电荷的规定
带电体: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 带了电荷。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单位: 库仑,简称: 库,符号: C 规定: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实验与观察
3.在编织某种地毯时, 编织过程中地毯中夹杂一些不锈钢丝, 这是 因为( D) A.使地毯更好看 B.使地毯更耐用 C.使地毯更善于传热 D.释放静电, 使地毯不易沾上灰尘
《13.1+从闪电谈起》课时作业+--2024-2025学年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学期+
九年级沪粤版物理第十三章第一节《13.1 从闪电谈起》课时作业一.基础性练习1.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吸引_________________,则说它们带了电,或者说有了_______,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2.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相同的电荷,称为________;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相同的电荷,称为________;3.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4.验证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①利用带电体的性质,即_______________;②实验室用___________,它的原理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知道了电的性质,就可以有效地利用电的性质,比如发明了“静电喷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技术;也可以避免电的危害性,比如建筑上方通常利用________来避免雷击。
二.巩固性练习1.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因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带上____电荷,此时丝绸带_____电荷。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因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带上____电荷,此时毛皮带_____电荷。
2.冬季的晴天空气往往很干燥,小明乘坐小汽车回家,开车门时被电击了一下,这是因为小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与空气、尘埃摩擦而带上了______。
车门上粘有很多灰尘,说明带电体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
3.给汽车加油前,加油人员先要触摸如下左图所示的静电释放器,防止人与周围物体发生______现象而引燃汽油,静电释放器要用______(选填“导体”或“绝缘体”)将它与大地相连。
4.如上中图所示,这是一种衣服吸毛刷,只要在衣服上滚动几下,就可以吸走衣服上的灰尘。
这种“神奇”的毛刷涉及的物理知识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毛刷的刷毛由__________(选填“导体”或“绝缘体”)制作。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掌握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防雷知识与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闪电的分类及防雷知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视频,让学生观察闪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2. 知识讲解:(1)讲解闪电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
(2)解释闪电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闪电与天气的关系。
(3)介绍防雷知识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几个与闪电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闪电的现象,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 列举几种防雷措施,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放电现象。
当正负电荷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闪电。
2. 防雷措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避雷针是通过将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避雷带和避雷网则是通过引导雷电电流流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闪电视频、讲解知识、分析例题、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闪电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13.1-从闪电谈起》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PPT课件
两种电荷
正电荷
• 被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用 “+”表示
负电荷
•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用 “-”表示
7/43
二、电荷间相互作用
活动2 探究电荷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玻 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
之间发生相互 排斥现象
演示
8/43
探究电荷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绸摩擦过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 ( )
B
A.相互吸引
B.相互排斥
C.无相互作用 D.无法判断
19/43
如图所表示,将塑料绳一端扎紧,把绳 尽可能撕成更多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 几下,观察到细丝蓬散开来,是因为细
丝与手摩擦后带上 同 (选填“同”
或“异”)种电荷而相互 排斥 。
20/43
你知道吗?
用摩擦方法为何能使物体带电呢?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橡胶 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
发生相互 排斥现象
演示
9/43
探究电荷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3)丝绸摩擦过玻璃棒和 毛皮摩擦过橡胶棒相互靠 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现象吸引
演示
10/43
结论
➢ 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 排 斥
,
异种电荷相互 吸 引
。
①相互排斥 ②相互吸引
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中性
带正电
不带电
带负电
21/43
物体不带电原因
-1 -1
-1
+6
-1
Hale Waihona Puke -1 -1通常情况下, 原子核内正电荷 跟核外电子所带 负电荷总量相等, 整个原子不显电 性,是中性。
2024年沪粤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三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
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13.1 从闪电谈起【考点一】摩擦起电1.将与毛衣摩擦过的气球靠近头发,会看到如图所示的令人惊奇的现象。
这是由于气球摩擦后带电,会吸引不带电的头发。
2.打扫房间时,小刚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很容易粘上细小绒毛,这是摩擦起电现象,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3.冬季打出租车时,有时刚接触车门会被猛然“电”一下,这是因为汽车行驶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带了电,遇人发生了放电现象,但是有些车带有拖地铁链就能杜绝这种现象,是因为铁链是导体(选填“导体”或“绝缘体”),可以使电荷流入大地。
【考点二】电荷及其相互作用4.小红在科技馆用手触摸静电球时,头发丝一根根竖起,形成“怒发冲冠”的有趣现象,如图所示。
头发丝竖起的原因是(B)A.异种电荷相互吸引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C.异种电荷相互排斥D.同种电荷相互吸引5.如图所示,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绝缘丝悬挂的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玻璃棒和橡胶棒相互吸引(选填“吸引”或“排斥”),因为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是异(选填“同”或“异”)种电荷。
6.用带电棒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同种电荷B.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异种电荷C.带电棒一定带正电D.带电棒一定带负电【考点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7.静电现象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应用,有时也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困扰。
加油站工人提油枪加油前,必须用手触摸如图所示的按钮,这个按钮通过导体与大地相连接。
这是为了(D)A.清除手上的灰尘B.给身体带上静电C.开启油枪准备加油D.清除身体上的静电8. (2024·桂林期末)油罐车的尾部装有一根拖在地上的铁链,如图,铁链的作用是(A)A.避免静电危害B.作为危险车辆的标志C.发出响声提醒路人D.用来拖车易错点:不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带电性质9.(2024·贵港期末)甲、乙、丙三个轻质泡沫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已知丙球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A.甲、乙两球均带正电B.甲球带负电,乙球一定带正电C.甲球带正电,乙球一定带负电D.甲球带正电,乙球可能不带电10.天花板上挂了三个轻质小球,相互作用如图所示,已知A球会被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排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A球带负电B.B球带正电C.B球带负电D.C球带正电11.如图所示,用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有正电B.摩擦过程中创造了电荷C.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得到电子D.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异种电荷相互排斥12.为对抗雾霾,很多家庭购置了空气净化器。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1从闪电谈起
教案: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3章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雷电:雷电的形成、雷电的特点、避雷针的作用。
3. 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掌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使学生了解雷电的形成、特点和避雷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理解,雷电的形成和避雷针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塑料棒和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闪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知识拓展:讲解雷电的形成、特点和避雷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4. 实例分析: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例。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静电现象,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 雷电雷电的形成雷电的特点避雷针的作用3. 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你身边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阐述雷电的形成过程,以及避雷针是如何起到保护作用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静电现象、雷电的形成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人入胜的闪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理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掌握静电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闪电与静电的联系和区别,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闪电击中树木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闪电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演示:用气球、塑料尺、毛皮等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的产生和消失。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等。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难点:闪电与静电的联系和区别,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闪电和静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拓展延伸: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闪电和静电的理解。
开展科学竞赛或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静电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讲解环节在理论讲解环节,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我的教案: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闪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
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2. 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3. 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的深入理解,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闪电演示仪,气球,塑料尺。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1)课堂开始,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见过闪电?闪电是什么颜色的?它是如何形成的?”(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我引导学生关注闪电的形成原理。
2. 自主探究:(1)我为学生提供有关闪电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
3. 合作交流:(1)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运用气球和塑料尺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4. 课堂小结:(2)学生通过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2. 活动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的深入理解,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闪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表现出对物理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1)邀请气象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闪电及其相关知识;(2)组织学生进行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静电现象;(3)开展“身边的物理现象”主题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从闪电谈起PPT课件
电脑将我们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生活中的电现象
现代家庭的厨房里,有多少电器呀
动手做一做
用塑料梳子、玻璃棒(铅笔、 塑料直尺)在尼龙衣服或丝绸 上摩擦几下,再将梳子(或玻 璃棒、铅笔、塑料直尺)的一 端靠近小纸片、头发等微小物 体,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 们之间发生相互 排斥的 现象
演示
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 间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
演示
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 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 相互吸引 的现象
演示
结论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①相互排斥 ②相互吸引
排 斥
吸 引
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
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想一想
(12湖南长沙)A、B、C三个轻质小球.已
知A带负电.A和B互相吸引,C和A互相排
斥,则(
B
)
A.B一定带正电,C带负电 B.B可能不带电,C带负电 C.B可能带正电,C带正电 D.B一定不带电,C带正电
由于空气与扇叶摩擦带电,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 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 么不同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是一 样的吗?
两种电荷
正电荷
• 被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荷,用“+”表示
负电荷
•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荷,用“-”表示
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
摩擦起电实际上不是产生了电, 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13.1 从闪电谈起课件(共24张PPT)
摩擦起电
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典例
新课讲授
电从哪里来
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中的电子数和质子数是相等的,所以,物体呈现不带电状态。
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随堂练习1
C
随堂练习2
D
随堂练习3
同种
排斥
油罐车车尾上拖一根铁链,把油罐带的电荷通过铁链传到地面,从而避免事故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5日
静电现象的危害与防护
(1)危害实例:雷电这种剧烈的放电现象有时会造成建筑物的损毁和人畜伤亡事故,必须设法避免。(2)防护实例:人们利用避雷针避免雷电直接袭击建筑物。
典例
课堂小结
从闪电谈起
电是什么
验电器工作原理: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摩擦起电及其原因
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相斥,异种相吸
新课讲授
摩擦起电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容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新课讲授
摩擦起电实质
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2)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3)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第十三章 探究简单电路
13.1 从闪电谈起
新课引入
新课讲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 13.1 从闪电谈起(学习、上课课件)
感悟新知
知2-练
3. [中考·镇江] 如图所示,在科技节表演中,小林用PVC 塑料管隔空推起塑料细丝,使它不下落,已知塑料细丝 带负电荷,则 PVC 塑料管( B ) A. 带正电荷 B. 带负电荷 C. 不带电 D. 无法判断
感悟新知
知识点 3 验电器
知3-讲
1. 构造 如图2所示。 2. 用途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 工作原理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 使用方法 用待检验物体去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
感悟新知
知2-练
例 3 [南昌期末]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 如图 1所示,已知丙带正电,则( ) A. 甲、乙均带正电 B. 甲、乙均带负电 C. 乙带正电,甲一定带负电 D. 乙带正电,甲可能不带电
感悟新知
知2-练
解题秘方:判断物体的带电情况时,既要注意同种电荷相 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又要注意带电体可以吸引不 带电的轻小物体。 解析:乙、丙相互排斥,说明乙、丙一定带同种电荷,丙 带正电,则乙一定也带正电;甲、乙相互吸引,说明甲带 负电或不带电。 答案:D
感悟新知
知3-练
(3)B的金属箔张开,在这个过程中,有__电__子____(填“正电 荷”或“电子”)通过金属棒从验电器__B_移__动__到__A___(填 “A移动到B”或“B移动到A”),使验电器B也带了 __正____电。
感悟新知
知3-练
解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带正电的玻璃棒接 触验电器A的金属球时,金属箔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玻璃 棒上,故A的金属箔带正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后, B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了A上,故 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会 减小,而B的金属箔因为失去电子带正电使金属箔张开。
金属球,若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则该物体带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闪电谈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3、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电是什么
1、阅读课本“电是什么”部分,思考下列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认为物体带了电荷?
可以用什么办法使物体带上电荷?举例说明。
自然界存在几种电荷?都有哪些?
2、独立完成下面的预习检测题,然后与正确答案对照,了解自己的预习情况。
(1)梳过头发的梳子能吸起头发、穿过的化纤衣服表面常吸附一些灰尘。
这样,我们就说梳子、衣服带上了。
(2)带了电荷的物体具有的现象。
(3)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把规定为正电荷,把规定为负电荷。
3、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请跟同学们讨论交流。
4、独立完成下列活动,仔细观察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问题1、将自己的塑料直尺、圆珠笔杆、钢笔等文具在毛发中摩擦后,分别靠近小纸片。
问题2、将一束扯成线状的塑料捆扎绳,用干燥的手自上而下捋。
再多捋几次。
问题3、将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靠近自来水的细水流、细小纸屑。
会发现,细水流变,小纸屑被。
总结:可以发现,一些物体被后能够带上电荷,因而能吸引物体。
这种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就是现象。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阅读课本44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部分,试回答、讨论下面问题:
思考下面问题:(玻璃棒用丝绸摩擦过,橡胶棒用毛皮摩擦过)
问题4、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见课本图13-4),自由悬挂的玻璃棒是否会动?
可能向哪个方向运动?
问题5:将橡胶棒靠近自由悬挂的玻璃棒,玻璃棒可能向哪个方向运动?
问题6: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自由悬挂的橡胶棒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现象:靠近的两根玻璃棒会,靠近的两根橡胶棒会,靠近的玻璃棒与橡胶棒会。
总结: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问题7:什么是尖端放电?
练习1:台式电脑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保证电脑的稳定性,需要打开主机箱盖除尘,这是因为散热风扇的扇叶在转动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带上了,可以轻小物体,所以灰尘会附着在扇叶上。
答案:电荷(静电)吸引
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
阅读课本46页“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部分,试回答、讨论下面问题:
问题7:验电器为什么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原理)?
问题8:用验电器能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吗?为什么?
问题9:用验电器能否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试一试,用验电器检验一下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哪根带有的电荷多?
总结:验电器的原理是,作用是。
电荷量的单位是。
四、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1、举出生活中应用静电现象的例子。
2、举出生活中防止静电现象的例子。
课堂练习
1.将一带电的有机玻璃棒靠近带正电的泡沫塑料小球时,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由此可知:有机玻璃棒带电,这是因为电荷相互。
2.到了冬天,天气干燥,不少人都会发现,自己身边突然出现了好多隐藏“电源”,牵手、脱衣服、开车门,甚至拿东西,都会“触电”。
这主要是由于干燥的空气常会与衣物发生 而使人体 ,当与导体接触时,发生放电现象,有较大的电流通过人体而感到“触电”。
3.如图所示,使用一块丝布分别摩擦两只气球的内侧,松手后,会看到两只气球会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4.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___电,若把它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会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如图甲所示,原因是 。
若将另一带电小球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发现箔片闭合,如图乙所示,则此带电小球带 电。
5.有甲、乙两个用丝线悬挂的通草球,如图所示,让乙球靠近甲球,在以下几种情况中,能使两球互相排斥的是( )
A .甲球带正电、乙球不带电
B .甲球不带电,乙球带负电
甲 乙
甲 乙
C.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
D.甲、乙两球都带负电
6.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粘在墙面上不掉下来,下列现象与其实质相同的是()
A.寒冷的冬天用湿手摸户外的金属单杠,手会被粘上
B.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被梳子粘起
C.两个铅柱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
D.电视里讲解棋类比赛时,棋子可以粘在竖直悬挂的棋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