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2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新课讲解:(一)电是什么活动1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1、活动:(1)用在头皮上摩擦过的梳子或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靠近小纸屑,你会发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橡胶棒靠近纸屑,能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 ___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 (3)、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玻璃棒靠近纸屑,能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 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2、结论: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3、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摩擦起电现象吗?(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活动2 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种类一样吗?它们所带电荷间有何作用规律?实验探究:按照课本P3图11-4(a)(b)(c)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入下表:分析论证:两个都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摩擦带电的过程是相同的,它们所带的电荷是(选填“相同”或“不同”),靠近时互相(选填“排斥”或“吸引”)。
沪科教版选修1《从闪电谈起》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科教版选修1《从闪电谈起》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闪电,并了解基本情况;•掌握产生闪电的原因和过程;•能够简单描述闪电的特点和危害;•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规避雷电灾害。
1.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产生闪电的原因和过程;•难点:理解电的特性及后果。
1.3 教学内容1.什么是闪电2.闪电的基本情况3.产生闪电原因和过程4.闪电的特点和危害5.规避雷电灾害1.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老师播放一段有关天空和气象方面的视频。
2.老师问:“大气中存在哪些物质?”3.学生回答:“空气、水汽、氧气、二氧化碳等。
”4.老师问:“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这些物质会产生什么现象?”5.学生回答:“如:雷电、风暴等。
”第二步:学习主体(30分钟)1.老师向学生传授闪电的知识,包括什么是闪电、闪电的基本情况、产生闪电的原因和过程、闪电的特点和危害、如何规避雷电灾害。
2.老师通过实例和案例,让学生理解闪电中电的特性及后果。
第三步:巩固(15分钟)1.老师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自行思考解决。
2.老师带领学生讨论和分享答案。
第四步:反思(5分钟)1.老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教学过程的效果,学生可以简单评价课程,老师可以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在以后进行教学改进。
1.5 教学评价方法1.通过习题的评分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闪电的知识;2.学生书写一篇有关闪电的作文,展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并同时练习书写能力;3.课堂讨论中,通过学生的发言和交流,来评估学生对闪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视频引导,学生可以形象的理解天空的现象和大气中存在的物质,并且可以自然的顺过度到闪电这个主题。
教案中巧妙的融入实验、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加深对闪电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参与,课堂氛围比较活跃,而且内容比较吸引人,有很大的参与度。
本次教学反思中,也发现存在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教材中内容不够丰富,教师在注重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实际情况,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
从闪电谈起+精品教案
板书:13.1从闪电谈起
一、摩擦起电
1.带电体:带电的物体。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ppt6】
板书: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1)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2)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ppt7-8】总结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不一样。
教学方案
课题
第十三章13.1从闪电谈起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2.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认识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4.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
【ppt24】布置作业。
观看/实验
记录
记录
记录
思考、讨论、回答
观察、讨论、总结
听讲、记录
听讲、记录
听讲、记录
听讲、记录
学生提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创设情境,
引入带电体的概念、性质,摩擦起电的定义
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引导学生知道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排斥
13.1从闪电谈起
一、电是什么
1.带电体:带电的物体。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摩擦起电本质:电子的转移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1)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2.了解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5.了解静电的利用与防止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探究摩擦起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自制验电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的小组实验探究以及演示实验,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学生不易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玻璃棒、手摇起电机等实验器材以及吸管、泡沫等一些自制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家用电器(板书课题:13.1 从闪电谈起)新课学习:一、电是什么?(板书)小组活动探究1,探究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分别用未摩擦过或摩擦过的吸管靠近杯子中的泡沫,并注意是否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摩擦过的吸管、笔能吸引泡沫屑、碎纸屑等轻小物体。
教学反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板书)引导学生推理不同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是不一样的,并指出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小组探究活动2: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探究结论: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并通过回顾原子内部结构的知识结合动画演示,探究摩擦起电的实质活动与探究3:演示实验----用手摇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1)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2)阐述闪电产生的原理(3)你知道哪些放电现象?与同学们讨论,分享你的经历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板书)用验电器来判断(板书)1、介绍验电器的构造。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研究闪电这一自然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与弊、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产生原理,知道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理解静电的利与弊。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2. 教学重点: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闪电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3. 实验:进行静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的产生和消失,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4. 讨论:分组讨论静电的利与弊,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产生原理2. 静电的产生和消失3. 静电的利与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闪电的产生原理。
2. 列举生活中静电的利与弊,并提出相应的防止和利用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通过讲解闪电的产生原理,让学生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
讲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让学生知道物体带电的原因是由于电子的转移,而静电的消失是由于电荷的中和。
讲解静电的利与弊,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静电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如静电吸附、电击等。
【教学设计】《从闪电谈起》(沪科、粤教)
《从闪电谈起》从电学的发展史来看,人们首先认识到的是静电知识,从电学的体系来看,静电是学习电学的基础,因此,要使初中学生对电学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有必要以简单的静电现象作为学习的起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原子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原因。
1、多媒体课件;2、多媒体视频(闪电、避雷设施)、手摇电动机、验电器、玻璃棒、橡胶棒、毛皮、丝绸、纸屑、梳子等。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闪电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
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
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今天,我们就从闪电谈起,学习静电的相关知识。
二、课前预习,教师讲解:1、摩擦起电:小学科学课上我们曾学习过摩擦起电,用塑料梳子和头发摩擦后,可以发现梳子吸引轻小的碎纸屑。
像这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2、两种电荷:自然界中有且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我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九年级物理上册《从闪电谈起》教案、教学设计
(1)完成课本相关章节的练习题,加深对雷电现象、发电机原理、避雷针作用等知识的理解;
(2)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雷电现象的科普文章,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晰,字数在500字左右;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电磁感应现象,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分析。
2.实践作业: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雷电现象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雷电现象的产生原理,探讨电能的转化过程;
(3)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电机原理;
2.教学目标:
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3.教学内容:
(1)雷电现象产生原理的判断题;
(2)发电机原理的应用题;
(3)避雷针作用及原理的填空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尾声,教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2.教学目标:
4.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了解并掌握防雷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于电磁现象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雷电现象的产生原理、电磁感应等深层次知识可能还不够清晰。此外,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现象,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是我最重要的使命。
因此,当我面对“13.1从闪电谈起”这一教案时,我决定采用一种轻松、有趣、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闪电,认识自然。
一、设计意图1. 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现象;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难点: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闪电的壮观。
然后,我提问:“你们知道闪电是如何形成的吗?”让孩子们自由发表意见。
2. 知识讲解:我利用课件,详细讲解闪电的形成原因,以及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3. 观察实验:让孩子们分组观察天空,寻找闪电的痕迹。
每组记录下观察到的闪电现象,并讨论闪电的形成原因。
4. 实践操作:每组分别进行一次模拟闪电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感受闪电的形成过程。
5. 讨论交流:邀请几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难点: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我发现,孩子们在观察、实践和讨论中,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同时,我也意识到,部分孩子在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教案: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闪电谈起,通过对闪电的了解,引入物理概念和研究方法。
整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静电和雷电的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毛皮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会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闪电?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活动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闪电,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闪电、静电和雷电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点细节: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补充和说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
课件展示了闪电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闪电的外观和产生的环境。
实验演示则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从而理解闪电与静电的关系。
《从闪电谈起》学历案
《从闪电谈起》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2、认识闪电的特点和危害。
3、学习预防闪电伤害的方法和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闪电形成的物理原理。
(2)掌握预防闪电伤害的实用知识。
2、难点(1)探究闪电放电过程中的电荷分布和电场变化。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当我们在夏日的夜晚,或是在雷雨交加的时刻,常常能看到天空中划过一道道耀眼的闪电。
那瞬间的光芒,既让人感到震撼,又充满了神秘。
那么,闪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又有哪些特点和危害?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知识讲解1、闪电的形成原因闪电的形成与云层中的电荷分布密切相关。
通常,云层上部会积累正电荷,云层下部则积累负电荷。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强大的电场会使云层中的空气被电离,形成导电通道。
此时,正负电荷通过这个通道迅速中和,就产生了闪电。
2、闪电的过程闪电的过程可以分为先导放电、主放电和回击三个阶段。
先导放电是一个试探性的过程,电流较小。
主放电则是电荷迅速中和的阶段,电流巨大,释放出强烈的光芒和能量。
回击是主放电完成后,通道中的电流反向流动,产生较弱的放电现象。
3、闪电的特点(1)能量巨大:一次闪电所释放的能量可以达到数十亿焦耳,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在短时间内的发电量。
(2)温度极高:闪电通道中的温度可以瞬间升高到几万摄氏度,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要高。
(3)速度极快:闪电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
4、闪电的危害(1)引发火灾:闪电击中树木、建筑物等容易引发火灾。
(2)破坏电力设施:强大的电流可能会损坏输电线路、变压器等电力设备。
(3)危及生命安全:直接击中人体可能导致伤亡。
(三)预防闪电伤害1、室内预防(1)关闭门窗,远离窗户和阳台。
(2)避免使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
(3)不要接触与室外相连的金属管道。
2、室外预防(1)迅速寻找避雷场所,如建筑物、汽车等。
(2)避免在大树、电线杆、高塔下避雨。
(3)不要在空旷的地方停留,不要使用金属物品。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13.1从闪电谈起下符桥中心学校周宝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3)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5)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些物理力学、光学、声学等物理知识,对于电学知识,学生看上去对电学熟悉,而实际却有些陌生,学生充满好奇又有点害怕,因此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喜欢上电学,利用学生对电学的“熟悉”(实际陌生)让学生会学电学。
从电学的发展史来看,人们首先认识到的是静电知识,从电学的体系来看,静电是学习电学的基础,因此,要使初中学生对电学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有必要以简单的静电现象作为学习的起点。
本节可借助学生对这种自然现象的“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可能地说出所观察到的、所了解的有关电的知识,老师给予适度的鼓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直观法、讨论法等教具学具: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验电器、起电机、塑料尺、碎纸屑、发泡球、发泡棒、塑料袋、气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13、1从闪电谈起(多媒体展示引入):闪电图片(链接:闪电影片)。
(提问):看见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电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1)学生实验:梳子梳理头发,再接近小纸屑;用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再接近小纸屑。
(2)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自己身边的文具,来做一做实验呢,看到了什么现象?(3)视频演示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摩擦过的塑料梳子或玻璃棒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们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 应用:发电机、动圈式话筒、变压器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电与磁——从闪电谈起。我们了解到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放电现象。我们学习了闪电的形成原因、类型和特点。同时,我们也学习了静电的基本概念,包括静电的产生、消失和应用。我们还学习了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包括电磁感应的原理、现象和应用。最后,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深入了解了电与磁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电与磁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有所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能够通过语言描述和图示来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然而,学生在电与磁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于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过程:
讲解闪电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形成原因和特点。
详细介绍闪电的形成过程,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闪电案例分析(15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闪电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闪电案例进行分析。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人入胜的闪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理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掌握静电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闪电与静电的联系和区别,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闪电击中树木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闪电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演示:用气球、塑料尺、毛皮等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的产生和消失。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等。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难点:闪电与静电的联系和区别,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闪电和静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拓展延伸: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闪电和静电的理解。
开展科学竞赛或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静电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讲解环节在理论讲解环节,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探究闪电的现象,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闪电的现象,知道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四、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闪电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探究闪电:让幼儿自由发表对闪电的看法,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3. 创作环节:分组进行创作,一组用画笔描绘闪电,另一组用彩泥塑造闪电。
4. 分享环节: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闪电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幼儿们对闪电现象充满了好奇,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闪电的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们在生活中观察自然现象,并用语言或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们亲身体验自然现象,增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九年级全一册初三物理同步备课(沪粤版)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了解闪电的形成和产生的原因; 2. 掌握闪电的主要特征和一般处理方法; 3. 理解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防护方法。
二、教学准备1.课件:PPT演示;2.音频视频设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话题:“你们见过闪电吗?闪电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来了解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
2. 发现与讨论(10分钟)1.呈现闪电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并与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
引导学生留意闪电的形状、颜色、亮度等方面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闪电会产生噼啪声?3. 知识讲解(15分钟)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PPT演示,详细讲解闪电的形成和产生的原因。
1. 闪电的形成:讲解云层中正负电荷的分离和对流的过程,以及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放电现象。
2. 闪电的产生原因:结合大气层的特点和天气现象,解析导致闪电产生的各种因素,如云与地之间,云与云之间,云与空气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均等。
4. 主题剖析(15分钟)1.闪电的特征: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总结闪电的主要特征,如形状、颜色、亮度、持续时间等。
2.闪电的危害:讲解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危害电力设施、影响通信、引发火灾等。
同时,强调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的重要性。
5. 拓展学习(10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闪电的有趣知识和实用防护方法,如躲避闪电的安全地带、室内避雷和安全用电等。
6. 梳理归纳(10分钟)结合课堂讨论和知识讲解,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总结。
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成几句简洁清晰的话语,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7. 小结与提问(5分钟)通过问题提问的形式,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闪电的知识,并写一篇作文分享给同学。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13.1节从闪电谈起(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闪电谈起》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内容包括:摩擦起电及其原因,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放电现象,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本章是电学的入门篇,首先探讨“电”是什么,然后循序渐进,认识电路,研究电流和电压。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和亲近感。
(5)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本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本质,闪电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和讲授法(五)教学器材: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电子感应圈等。
(六)新课教学:一、电是什么教师首先演示静电小实验:用毛巾摩擦过的PVC塑料管可以吸引细小的水流。
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和讨论,师生共同小结得出:(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2)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教师结合多媒体动画介绍历史上最早的摩擦起电现象,进而引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二、电荷的种类及相互作用教师提问:为什么物体摩擦会带有电荷?摩擦起电的本质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从物质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说明:摩擦起电不是电荷的创造,而是电荷的转移。
教师进一步介绍:富兰克林对两种电荷的规定,自然界有且只有两种电荷。
学生分组实验:(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相互排斥;(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相互排斥;(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13.1 从闪电谈起教材分析本节是电学的入门篇,初中电学主要内容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路的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和电流表,电压和电压表。
电阻和滑动变阻器,欧姆定律及其探究过程和主要应用。
电功、电功率和电能。
教材第一节“从闪电谈起”,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然后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这些知识为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要关注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和科技发展,以拓宽学习物理的空间。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科学思维:3.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科学探究:4.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学准备:希沃白板5课件,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旋转支架、泡沫小球、起电机、验电器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观看视频1“静电章鱼”,提出问题:这个实验研究的是声、光、热、力、电等物理现象中的那几种?学生展示:研究了力的现象和电现象。
教师追问:大家想不想揭开这个电学实验背后的典型规律呢?二、新课教学(一)电是什么如果我们用化纤毛巾摩擦气球,再将气球靠近细水流,你认为细水流会改变流向吗?学生猜想,教师出示视频2:气球吸引细水流小结:这两个实验都涉及摩擦起电现象。
摩擦起电有怎样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完成活动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摩擦起电,让头发摩擦过的塑料笔杆接近轻小物体如泡沫小球、小纸屑。
请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展示)教师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带电体之间会有相互作用吗?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A.让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B.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你有观察到了怎样的现象?C.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教师演示,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1.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四、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闪电等。
【过渡】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二)讲授新课1.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2.误差及其减小的方法。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两种电荷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1)实验探究: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根据现象分析有什么规律?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斥。
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过程与方法(4)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摩擦起电现象,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5)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6)了解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7)通过课堂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8)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9)通过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向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2)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做好静电实验也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具准备:气球,塑料梳子、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铁架台,起电机、泡沫小球、验电器等。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与交流方法、观察与实验、归纳、巩固总结、分组实验法、演示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取一个吹足的气球,用毛皮在气球上摩擦后,将硬纸板放在气球上方,气球竟不会掉下来,它紧紧跟着硬纸片移动,像被粘住似的,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用一句话过渡:“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
”并用多媒体展示闪电的图片。
然后提问: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这节课我们通过亲自实验,逐步揭开电的面纱。
(板书课题:13.1 从闪电谈起)(二)新课讲授:1、电是什么(板书):(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教师演示“活动1”中图13-2实验:将塑料梳子、玻璃棒在尼龙衣服或丝绸上摩擦几下,再将梳子(或玻璃棒)的一端靠近小纸片,头发等轻小物体。
【提问】○1从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由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很明显,在丝绸上摩擦过的梳子将小纸片吸起来了。
我们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知道梳子与小纸片之间必然发生了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力使梳子吸引了小纸片?在这里我们必须定义一个新的概念:电荷。
摩擦过的玻璃棒、梳子等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我们就说其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起电。
(2)学生分组实验:用塑料笔杆摩擦头发,再让摩擦过的笔杆靠近小纸屑,看能不能吸引小纸屑?(3)学生活动(分组交流并解释下面问题):1)交流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飘起来”?能不能用摩擦起电的知识和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来解释这些现象呢?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永久的风扇的扇叶容易脏。
4)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请学生阅读教材P43页,思考:什么叫正电荷?什么叫负电荷?学生展示:研究表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教师小结:○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板书:摩擦起电)○2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板书)○3两种电荷(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P45“信息浏览”,并用flash动画展示,让学生了解“电是从哪里来的?”○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问学生: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点,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
但它们所带的电荷是相等的。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解释毛皮和橡胶棒摩擦起电的过程。
○5摩擦起电注意事项:摩擦起电只有在干燥的环境下才容易发生。
潮湿、手上有汗无法完成静电实验。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过渡】我们刚才讲过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那么很容易联想到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与电荷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呢?(1)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问】我们知道正负两种电荷的产生方式,那么如何验证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呢?让学生分组完成“活动2”中图13-4(a)中用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发生什么现象?(b)中用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发生什么现象?(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发生什么现象?【提问】通过图13-4的实验,同学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这是电荷间的基本规律。
(板书)练习:(要求学生对问题答案加以分析)例题1.有A、B、C、D四个带电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已知B带正电,则D带____电荷。
例题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一个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球时,若通草球被吸引,则该通草球()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参考答案:1.负 2.D(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我们知道电现象来源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闪电是如何产生的?它是不是也来自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呢?为了解释闪电的产生原理,我们可以用起电机来模拟闪电现象。
(过渡)教师演示活动3中图13-5实验,图中所示的是手摇式起电机的示意图。
当起电盘转动起来后,两个金属球就会带上不同的电荷。
当起电机转速增大的时候,两个金属球各自将会积累大量的电荷,当达到一定的转速后,两个金属球之间将会发生放电现象。
这属于一种放电现象。
学生用“气体打火机的电子点火器”分组实验。
【提问】请同学们解释闪电的产生?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两个云层之间,或者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之间产生的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多媒体展示13-6的图片,【提问】我们知道闪电是由于放电现象引起的,同学们还知道什么放电现象?除了闪电之外,还存在尖端放电现象。
即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尖端放电。
生活中“放电”现象:○1干燥的冬天,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如果在夜晚还能看到火花,这是衣服之间摩擦起电然后放电产生的现象;○2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将发生放电现象,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3油罐车的后面常拖有一条铁链,使油罐上产生的电荷经铁链导入大地,避免放电产生的电火花引发火灾;板书:2、闪电的产生:(1)放电现象;(2)尖端放电。
3、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板书):(1)让学生用手中的验电器完成以下实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是否张开,同样用丝绸摩擦过的铅笔、钢笔、橡皮、三角尺等接触验电器,观察金属箔是否张开。
请同学阅读教材P46页,请学生回答:1)验电器的作用是什么?2)验电器的结构有哪些?3)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教师板书:1)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构造: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金属箔片组成。
3)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思维拓展:○1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
○2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注: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3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注: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
○4物体带电越多,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就越大。
(3)课外延伸: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性质相同的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带电.如果此时用一个与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接触该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原先张开的金属箔就会闭合。
这种现象叫做电的中和.4、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板书):学生阅读教材P46-47页,请学生回答:(1)静电现象应用的原理是什么?(2)生活生产中有哪些静电现象应用的实例?(3)有没有静电现象防护的实例?学生回答以后。
教师板书:○1静电现象应用有: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复印.,它们都是利用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理来工作的。
○2静电现象防护的实例有:避雷针,它是利用尖端容易放电的原理来工作的。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静电应用和防护的事例呢?交流后回答:(1)静电应用:静电植绒等。
(2)静电防护:○1人们不用塑料桶装汽油,也是因为塑料桶与汽油摩擦,会使它们带异种电荷,有可能方式火花放电现象,引发火灾。
○2在存放大量易燃物品的工厂车间或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人体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避免因放电产生火花引起火灾;○3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元件,表面要很光滑,可避免因尖端放电而损失电能或造成事故等。
○4地毯中加入铁丝也是静电的一种防护现象。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大家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由学生总结,老师做补充。
六、当堂训练:1、教材P47页的2、3、4题2、补充:有4个轻质小球A、B、C、D,已知C带正电,A与C相互吸引,A与D相互排斥,B与D相互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带负电,D带负电,B一定带正电B.A带负电,D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A带负电,D带负电,B可能带正电,可能不带电D.A带正电,D带正电,B一定不带电七、板书设计13.1 从闪电谈起(一)电是什么?摩擦起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正电荷负电荷(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验电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四)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静电现象应用的实例有: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复印、静电植绒等静电现象防护的实例有避雷针不用塑料桶装汽油车辆尾部装一根拖到地面的铁链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