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小学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教案认识空气教案名称:认识空气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空气的定义和特性。

2. 培养孩子们观察和探索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空气的存在。

二、教学准备:1. 空气瓶、塑料袋、纸杯、蜡烛、打火机等实验用品。

2. 关于空气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我们每天都呼吸着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我们能看到它吗?”以此来引入今天的主题——认识空气。

2. 讲解环节(10分钟)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资料,讲解空气的定义、特点以及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例如,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但它却充满了我们的周围,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3. 实践环节(20分钟)(1)空气在哪里?让孩子们用塑料袋在空气中捕捉空气,让他们感受空气的存在。

(2)空气有重量吗?准备两个相同的空杯子,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不装水。

然后把两个杯子放在天平上比较,让孩子们发现空气是有重量的。

(3)空气能帮助燃烧吗?在点燃的蜡烛上方放一个倒扣的玻璃杯,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帮助燃烧。

4. 总结环节(5分钟)教师带领孩子们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和空气的特点。

四、作业布置:请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空气,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物演示和实践活动,以增强孩子们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们积极提问和思考,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冀人版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空气》教案

冀人版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空气》教案

冀人版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认识空气的存在。

了解空气的基本特征。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3.探究实践:用不同的方法感受空气的存在。

观察空气的特征。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空气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空气。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塑料袋、气球、扇子、水槽、水、粉笔、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科学活动手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受空气的存在1.导入(5分钟)谜语导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

”引出空气的话题。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吗?你们在哪里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呢?2.新课学习(30分钟)用塑料袋找空气(10分钟)教师示范:教师拿出一个塑料袋,打开袋口,在空中快速挥动几下,然后扎紧袋口,让学生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学生操作: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拿一个塑料袋,用同样的方法感受空气的存在,并把塑料袋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用气球找空气(10分钟)教师示范:教师拿出一个气球,把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然后松开气球口,让学生感受气流。

接着,教师把气球吹起来,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

学生操作: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拿一个气球,用同样的方法感受空气的存在,并把气球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用扇子扇风感受空气(10分钟)教师示范:教师拿着扇子扇风,让学生感受风的存在,并提问学生风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风是怎么形成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3.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内容:回顾用塑料袋、气球、扇子感受空气存在的方法。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其他方法感受空气的存在,并告诉家人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4 认识空气》 冀人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4 认识空气》   冀人版

4、认识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举例说出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说出空气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空气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科学探究1.能借助其他物体感知空气的存在。

2.能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用多种感官观察空气的特征。

4.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空气的特征。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1.能对找空气和观察空气的特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描述空气的特征。

3.能从多个角度对空气和水进行比较。

4.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交流分享,能按教师要求进行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认识到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难点:能够用多种感官和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识空气的的特征。

教师准备1.为每组学生准备:透明的杯子、透明的塑料袋、小扇子、盛有水的水槽、粉笔、吸管、小砖块、海绵、。

2.与本课相关的图片。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师:出示杯子问同学们看杯子里有什么呀?(没有)后(出示鼓的塑料袋)问:那塑料袋里有什么呀?(空气)那杯子里面真的是什么都没有吗?2、师:对,是空气,那同学们对空气有哪些认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空气吧!(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空气的认知情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势引出本课探究问题---认识空气。

二、探究与发现:活动一:找空气1、师:大家能看到玻璃杯里面的空气吗?生:不能。

2、师:是的,空气是看不到的,摸不着的它藏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那你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呢?(用塑料袋兜空气使塑料袋变鼓)看老师找到了空气,老师是用什么在哪里找到的?(用塑料袋在教室找到的)你们有什么办法?3、师、既然大家有这么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试一试空气?(想)看一下老师都给你们准备的材料都是什么。

冀人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下册4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

冀人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下册4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

4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认识空气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利用常见、常用的材料设计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概括出空气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四、教学准备烧杯、水、吸管、塑料袋、粉笔、纸扇、实验探究单五、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创设情境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了对我们很重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谁愿意上前来摸一摸?请一名学生到台前摸物品,从形状和感觉分别进行评价。

(铅笔)再请一名学生摸物品,学生什么都没摸到。

2、师: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大家想不想仔细瞧瞧?(慢慢打开盒子,将盒子内部朝全班同学倾斜,让大家看清楚。

)3、师:加重语气追问: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老师说有,盒子里有一种被我们经常忽略的东西,它就在谜语里面藏着呢?出示课件(看不见摸不到,来无影去无踪,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万物生存离不了。

)学生猜测空气。

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空气的乐园,和它来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一起来感受空气,认识空气。

(板书课题:认识空气)【设计意图:通过猜礼物、猜谜语等游戏活动,提升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空气。

】二、探究与发现(一)找空气1、师:空气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想一想,哪里有空气呢?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透明的,空气没有颜色,人类离不开空气……2、师:我们认为这么多的地方都有空气,那么口说无凭,科学不光要有猜想,我们还要通过实验证明确实有空气的存在。

3、出示实验材料:烧杯、水、吸管、塑料袋、粉笔、纸扇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有水、吸管、塑料袋、粉笔、纸扇。

一年级下册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课下继续观察
1.说出空气是灰暗的,有臭味的,不再透明的。
2.知道自我防护的方法,养成个人卫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能比较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2.认识空气
观察: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做一做
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能流动的
教学反思
3.扇动空气闻气味
4.思考:不用嘴巴吹,怎么把气球吹起来?
5.操作,观察有什么现象。
6.操作,观察有什么现象。
7.复习回顾说出让塑料袋鼓起来和瘪下去的方法。
1.通过观察,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透明的。
2.说出空气是没有气味的。
3.能说出方法。
4.会操作,知道瓶子里的空气跑到气球里了。
5.知道空气跑到脸上了。
2.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3.举例生活中空气流动的现象。
3.环保和健康教育
三、拓展活动
1.观察几幅图(工厂废气,垃圾堆,汽车尾气),这里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2.怎么保护空气?
3.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教育学生勤洗手,不出门,出门戴口罩,常通风。
布置作业:课下比较一下水和空气有什么不同?
1.观察,回答。
2.回答。
一年级科学下册第2课《认识空气》
课题
认识空气课型新授课Fra bibliotek设计说明
空气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但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却很少,本课主要借助一些简单的材料,通过指导学生学会用感觉器官,用看、闻、听和做的方法来认识空气,了解空气的特点。使学生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激发热爱科学的意识和兴趣。根据空气的特点进行环保教育,了解空气的污染,结合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进行自我防护教育。
6.知道让塑料袋鼓起来和瘪下去的方法。

二年级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二年级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二年级科学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的普遍性以及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

2. 简单的实验方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1. 空气的无形无味特性。

2. 空气对生物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来了解空气的存在。

2.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对生物的重要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空气的认识和感受。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科学》二年级上册。

2. 实验器材:气球、水杯、蜡烛等。

3. 课件或黑板。

4. 教学时间:40分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什么东西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2. 讲解空气的概念:介绍空气的组成,如氮气、氧气等。

3. 实验一:气球变小实验。

让学生观察气球在空气中会变小,从而证明空气的存在。

4. 实验二:水杯倒置实验。

让学生观察水杯倒置后,水不会流出来,从而证明空气的存在。

5. 实验三:蜡烛燃烧实验。

让学生观察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从而证明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6. 总结空气的特性:无形无味,但无处不在,对生物至关重要。

7. 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空气的例子,如吹气球、呼吸等,并和家长交流。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有了基本认识。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空气的特性。

3. 学生能主动关注生活中的空气现象,并与家长交流。

八、评价建议:1. 学生能回答出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2. 学生能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结果。

3. 学生能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九、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空气污染调查,了解空气质量。

2. 开展校园植树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3. 举办科学小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空气的知识。

十、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白了空气的重要性。

二年级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二年级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二年级科学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知道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基本概念: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性质。

2. 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空气的作用、空气污染及危害。

3. 观察空气:观察空气的流动、观察空气中微粒的存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知道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和微粒的存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

2.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3. 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和微粒的存在,让学生亲身感受空气的特点。

4. 知识拓展:讲解空气的作用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对生活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空气的应用,如呼吸、吹气球等,并记录下来。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实验操作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反思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空气知识的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空气污染调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

《认识空气》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三章“大气与气候”,具体内容为第一节“认识空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空气的组成、特性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

2. 掌握空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空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成分演示仪、实验器材(如烧杯、酒精灯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空气成分演示仪,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

举例说明空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随堂练习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记录空气成分及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互动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空气组成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学生复述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其他气体:0.03%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混合物支持燃烧3. 空气的作用维持生命活动天然保护层气候调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空气中的三种成分,并说明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2. 答案参见课堂笔记和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加强课后学习。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空气质量的监测方法。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及其作用3.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4. 课堂互动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使用空气成分演示仪时,教师应提前检查设备,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三年级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二、教学准备:塑料袋,气球,烧杯,扇子,粉笔,报纸,水槽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水,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水。

同样还有一种东西是人们无法离开的,那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谜语:说个宝,道个宝,大家一刻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

它是什么?(空气)关于空气,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发言)师:是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

那现在就请你深深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空气,认识空气。

(板书课题)(二)活动1师:我们都知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但由于我们对空气的需求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往往视而不见,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呢?或者说你怎样能找到空气呢?(学生自由发言说找空气的方法)师:既然大家有这么多方法想证明空气的存在,那就利用你手中的材料来试一试吧!注意实验时,要求每人都体验一次,别人体验时,你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找空气,教师巡视。

2、(出示记录表)怎么才能知道哪个组的方法多呢?(指图)每个组都有这样的一个表格,大家每有一种方法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就记下你们用到的材料、做法、发现以及用到的感官。

(学生认真听要求)学生汇报找空气的过程及发现。

教师演示实验:我也有方法:有吸力的气球。

(通过大气压力实验证明空气是存在的。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师:的确,空气就像是无处不在的小精灵,他能藏到我们的食物里,能钻进我们的衣服里,还可以从我们的身体里溜出来、溜进去。

小学科学_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活动过程:一、引入课题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想不想来猜一猜。

(想)师: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3生:空气)你们的谜底也是空气吗?真聪明。

上节课我们一起找空气,你们都在哪里找到了空气?生:教室里,操场上,餐厅……),是的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它就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了,找到了空气,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空气吧。

板书课题《认识空气》,请同学们跟我读:认识空气。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师:我们怎样来认识空气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师引导,贴图片)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操作等方法来认识空气,这就是观察(板书:观察)。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观察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板书:特点)活动一:空气没有颜色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一杯牛奶),这又是什么(空气)?请大家用眼睛仔细观察空气和牛奶的颜色,你有什么发现?(3生答:牛奶是白色的,空气是透明的)空气是透明的,同学们,来,跟老师一起做个动作,两手捧起空气,对,空气就在我们手中,观察一下,空气是什么颜色的,(2生:没有颜色)对,就像刚才说的,空气是没有颜色的(板书)同学们跟我读:空气是没有颜色的。

这是我们用眼睛观察到的空气的特点,空气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继续来观察。

活动二:空气没有气味空气是什么气味的呢?(生说,没有味)我们用什么办法知道它的气味呢?(生:用鼻子闻)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用手轻轻煽动空气,闻一闻空气是什么气味的?然后转动头部,闻一闻周围空气是什么气味的?(2生说一说。

若有同学说闻到了什么气味,师:这是你的发现)谁愿意到前面来闻一闻,谁愿意到门口去闻闻,都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刚才大多数同学都发现空气是没有气味的,但是有的同学说闻到了空气的什么气味,这是为什么呢?不要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你就能找到答案。

好了通过用鼻子闻发现空气是没有气味的(板书)请同学们跟我读:空气是没有气味的。

认识空气教案

认识空气教案

认识空气教案认识空气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空气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认识空气教案1 活动目标1.通过亲自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活动准备1.充气皮球一只、瘪皮球一只、气球、塑料袋若干。2.玻璃杯、蜡烛、透明塑料杯、粉笔头、吸管。3.装有水的玻璃盆、充气玩具。活动过程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与没有气的皮球,请幼儿观察,引起幼儿的兴趣。问:是什么让皮球鼓起来的?(让幼儿大胆猜测)并为瘪皮球充气。2.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空气,寻找空气,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1)气球放气,让幼儿观察,看一看,能看到空气吗?(2)让幼儿用鼻子闻一闻,能闻见空气吗?(3)让幼儿用手抓一抓,能抓住空气吗?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1)请幼儿分组用塑料袋在活动室内及走廊各处找空气。(2)分组实验:用吸管往杯子里吹气;在水中捏充气玩具;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往透明塑料杯中扔粉笔头;摇晃装有水的塑料瓶看看有什么现象,想想这是为什么?(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轮胎、游泳圈、热气球等)4.简单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空气是宝贵的,树立环保意识。(1)请幼儿捏住鼻子,闭上嘴巴,感受片刻。(2)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空气。认识空气教案2 活动目的:1、通过探索让幼儿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2、通过讨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醒幼儿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3、培养幼儿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活动准备:塑料袋,冲气玩具,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等。活动过程:1、幼儿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1)请幼儿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冲气玩具都鼓起来。(不能装东西)(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3)请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2、认识空气(1)让幼儿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实验:空气助燃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实验:验操作,探索活动。1、身体里的空气以小组的形式,请幼儿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2、土里的空气。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四)幼儿集体讨论。1、让幼儿自由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2、请各组轮流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五)教师小结: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可是有的工厂排放出来黑黑的气体,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就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你还知道空气有那些用处?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结合幼儿的接受能力,老师简单讲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和动植物带来的危害,教育幼儿要将卫生,保护环境,让空气保持清新。认识空气教案3 活动目的:1、让幼儿知道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幼儿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幼儿去探索发现。活动准备:塑料袋,冲气玩具,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等。活动过程:1、幼儿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1)请幼儿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冲气玩具都鼓起来。(不能装东西)(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3)请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2、认识空气(1)让幼儿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实验:空气助燃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幼儿讨论:你还知道空气有那些用处?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结合幼儿的接受能力,老师简单讲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和动植物带来的危害,教育幼儿要将卫生,保护环境,让空气保持清新。认识空气教案4 活动目标: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特性:看不见、摸不着;到处都有;空气能流动。材料准备:透明塑料袋若干个、积木玩具、每人一组图标和一张记录卡、铅笔、牙签、小棍等。活动过程:一、出示塑料袋,引出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些小客人(出示塑料袋),提问:它有什么用呀?(装东西用)2、老师演示用袋子装苹果或玩具,让幼儿说出瘪袋子变鼓,并透过袋子可以看到里面装的东西是什么。3、老师变魔术:不装东西,也能让袋子变鼓(装空气,不要让幼儿看见)4、幼儿尝试变魔术:不装东西,让袋子变鼓。提问:什么原因?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引出”空气”这个概念)二、幼儿用塑料袋捉空气,证明空气到处都有。1、幼儿在教室里捉到了空气,猜一猜,在幼儿园什么地方还有空气,你能捉住它吗。幼儿边说,教师边展示图标贴在黑板上。(如果幼儿说园以外地方,教师可引导幼儿下次去那些地方试试)2、幼儿拿着袋子去图标所代表的’地方去捉空气,捉到后把图标贴在记录纸上,从而验证空气到处都有。3、幼儿按图标逐一实验后,把幼儿的记录卡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小结。这个空气朋友真淘气,它到处都藏,可是小朋友们可聪明了,把它们从水房、厕所、楼道……都找出来了,空气到处都有,有的小朋友还说在公园里,在家里等许多地方都有空气,那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朋友找到。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我们的好朋友空气说:”小朋友真聪明,我藏哪你们都能把我找到,你们把我装在袋子里,我可闷得慌了,我想出去亲亲你们的小脸蛋,还想和你们做游戏。小朋友想想,你们不把袋子口打开,怎样才能让我(空气)流出来亲亲你们呀?”(让幼儿先猜用什么办法)提示:用准备好的牙签、铅笔、小棍等帮忙,在袋子上扎个眼,然后把眼对准脸,就可以感觉到空气流出来了。四、联系生活1、在生活中,小朋友见过什么东西开始是瘪的,后来充上空气,就变鼓了?(皮球、充气玩具、轮胎等)2、教师给瘪皮球打气。3、幼儿到户外玩吹气球的游戏。认识空气教案5 活动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空气的属性、作用。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3、丰富词汇:空气、气体、燃烧。]活动准备:气球、蜡烛、瓶子、玻璃槽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小朋友,今天老师来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儿歌好不好?儿歌的名字叫《空气的话》”教师朗诵儿歌:“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抓不住,你需要,我需要,大家谁也离不了。”“小朋友,你们听完了儿歌,你们认为空气的对话不对呀?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空气的话为什么是对的?”“噢,看来小朋友都知道空气的话是对的,但却不知道是为什么?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下空气,一起来解答你们心中的“为什么”好不好?”“好!”二、基本部分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到处都会流动的气体。1、儿与教师一起做一个深呼吸的动作。提问:“小朋友,刚才我们吸进来的是什么?(空气)小朋友闻到什么味道了吗?这说明空气有没有味道呢?2、教师出示气球,让幼儿观察,问:“小朋友,气球现在是什么样?(扁扁的)”老师吹气球问:“现在是什么样的?”“圆的。”请幼儿摸一摸有什么感觉?(鼓鼓的)教师将气球的空气放出,在放气的过程中,请幼儿仔细观察,放完后问幼儿:“你们刚才看到空气没有?”“没有”“那现在谁能告诉老师: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小朋友,现在请把你们的手放在嘴边,往外呼吸一口气,你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因为空气可以流动)噢,空气还是可以流动的,所以说它是一种会流动的气体。三、小实验前面我们知道了空气的特性,下面我们来看看空气还有什么作用呢?1、请两位小朋友上来,把两只蜡烛点燃,让一位小朋友拿玻璃杯盖住其中一只蜡烛,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被盖住的蜡烛为什么熄灭了?这说明了什么?这就是空气的另一个作用:空气具有支持燃烧的作用。用玻璃杯盖住蜡烛,外面的空气就进不去杯中,所以没有了空气,蜡烛就灭了。2、将两只小昆虫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瓶内,其中一个用盖子盖住,几分钟后观察,两个瓶内的小昆虫有什么变化?摘要:教师朗诵儿歌: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抓不住,你需要,我需要,大家谁也离不了。小朋友,你们听完了儿歌,你们认为空气的对话不对呀?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空气的话为什么是对的?噢,看来小朋友都知道...认识空气教案6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无处不在的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可以助燃、充气的作用。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活动准备1、白色塑料袋、吸管用具与幼儿人数相等。2、气球、蜡烛、火柴、小杯子、充气玩具。3、大玻璃瓶、小塑料杯一个活动过程一、出示透明玻璃杯,告诉幼儿玻璃杯里盛着非常宝贵了东西,引起幼儿的兴趣。二、教师做实验,请幼儿细心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1、玻璃杯子里面放如一张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玻璃瓶中,过一会将被子垂直拿出来,杯子中的纸没湿。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杯子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也会被浸湿了。2、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和讨论,寻找答案。三、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讨论: 为什么空气是宝贵的。帮助幼儿理解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四、出示实验材料,教师指导幼儿操作,寻找空气。1、让幼儿用塑料袋在活动室的各处找空气。2、请幼儿观察空气的颜色、闻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的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3、请幼儿为气球充气,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用塑料管吹看看有什么现象,想想这是为什么?4、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皮球、游泳圈、轮胎、我们的身体了等等)。活动延伸: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思考:水里有空气吗?高空有空气吗?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与大家进行交流。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第2册第一页,继续进行空气的游戏。认识空气教案7 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性。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能力。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活动准备:塑料袋、吸管、一次性塑料杯、彩纸、气球、鱼缸、游泳圈、皮球等。活动过程:一、塑料袋里有什么1、提问: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两个分别装有水果玩具和药盒的塑料袋)2、师:这些东西都装在什么里面?(幼:塑料袋)3、出示第三个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提问:咦?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呢?有没有东西啊?(幼儿观察、思考、自由回答)4、小结:对,这里面装的就是空气,那为什么刚才小朋友说里面没有东西呢?对,空气就是看不见的。二、抓空气1、师:这里的空气是老师装的,你们想不想试试?好,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魔术袋”去抓空气。注意安全,抓完以后赶快用手捏紧袋口,不要让空气宝宝跑掉了!好,去吧!2、提问:哦!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来,说说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抓到的?(个别提问)3、师小结:好!把你的“魔术袋”装进口袋里。是呀!空气宝宝其实就在我们周围。来,摸摸看。(幼儿感知)空气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1、师:但是,空气的本领还大着呢!来,试试看。跟老师这样做。(幼儿在手背上吹气)提问:你有什么感觉?风是从哪里来的?(幼儿思考并做出回答)2、师:原来我们用力吹气的时候,空气就流动了,这样就让我们感到有一阵风,凉凉的,这就是空气的本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用桌上的纸折一把小纸扇,折好以后扇一扇,有什么感觉?待会儿在告诉老师。好!开始吧!(幼儿动手操作)3、幼儿完成以后相互交流、讨论,教师个别提问。4、小结:对,其实空气是流动的,它形成的风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在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形成风的?(引导幼儿思考空气流动带来的好处)四、空气的重要性1、“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空气,不信,我们就来试试。等一会儿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来,一、二、三。”(幼儿嘴巴闭起来,用手捏住鼻子)2、呼吸空气,说出自己的感觉。个别提问。知道空气的重要性。3、小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空气,动物和植物也离不开它。4、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图片,幼儿观察,个别提问。5、师: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空气,人们呼吸后对身体有害。所以,我们要保护空气这个好朋友,不要伤害它,让它变得更健康,我们也健康了。五、探索活动1、出示粉笔,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空气。2、实验:将粉笔扔进水里,幼儿观察现象。证明粉笔里面有空气的存在。3、示吸管,提问:这里面有空气吗?(幼儿动手做实验,用吸管轻轻地往水里吹气,观察现象,个别提问。使幼儿知道空气存在于一些物体中。)4、幼儿了解空气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出示皮球、游泳圈,让幼儿知道里面是有空气的。说出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六、结束活动1、现在我们来玩个踩气球的游戏,把里面的空气宝宝放出来吧!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活动反思:一、充分突出科学本质,体现浓浓的科学味我们经常说科学课要有科学味,科学课要突出科学本质。那科学本质是什么?首要是实证意识了。在这节课中我有意在认识空气、魔术揭秘等活动中渗透这方面内容的教育。这节课,学生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证实了自己印象中的“空气”是怎样的,学生对空气的概念从模糊到清晰,甚至从错误到正确。另外,从学生一开始对魔术产生迷惑到后来利用实验揭开其中秘密的眼神我看出了,他们已以懂得了用证据说话的道理。实证的科学意识从此在他们身上扎根。。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分析教材:《认识空气》一课,是认识空气单元的起始课,又是重点课,承接前面认识水的方法上,继续训练用感官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来认识空气的存在和空气的物理性质,继而为后面学习空气占据空间和流动的空气产生力量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知识目标: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自己亲身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2、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3、通过合作探究实验,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的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存在,空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操作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教具准备:烧杯、粉笔、水槽、塑料袋、吸管、扇子、气球。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吗?(喜欢)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条谜语,请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好:“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空气)是的,它就是空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空气。

(板书课题:认识空气)二、活动一:“找空气”1、提出问题同学们,既然你们都知道我们呼吸需要空气,我们离不开它,那空气在哪呢?下面我们先把空气找出来好不好?2、猜想假设教师听学生的猜想:在屋子里、在箱子里、在衣服里、在土壤中、在楼道里、……(教师重复学生的猜想,不给答案)3、设计方案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老师准备的一些材料,告诉学生可以选择使用。

并在活动前提示注意事项:1、在找之前先在小组内轻声交流一下你想用什么材料怎样找到空气的。

2、说一说你的方案是否可行,有没有危险性,然后再动手操作。

4、探究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参与、走进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认识空气教案

认识空气教案

认识空气教案名称:认识空气学科:自然科学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以及对生命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空气的组成。

教学难点: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讲解材料。

2. 实验材料:气球、带吸管的杯子、蜡烛、玻璃瓶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首先,老师可以用幻灯片播放一些图片,如人们在户外运动、风吹树叶等,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并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活动都离不开什么?”2. 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步骤二:知识讲解1. 通过PowerPoint讲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学生要注意听并做好笔记。

2. 讲解空气由氧气、氮气等组成的知识。

步骤三:实验观察1.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带吸管的杯子和一个蜡烛。

2. 学生可以先将蜡烛点燃,然后用吸管轻轻吹在蜡烛上方的火焰上,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蜡烛会熄灭。

步骤四:实验记录1. 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2.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实验结果汇报。

步骤五:知识总结1. 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对空气存在和重要性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组成,巩固对空气组分的记忆。

步骤六:课堂练习1. 发放习题,让学生完成。

2. 讲解习题答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步骤七:课堂总结1.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通过这节课,你们对空气有了什么新的认识?”2.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总结。

教学延伸:1. 带学生进行室内空气污染的实验观察。

2. 带学生进行树木和植物的实验观察,让学生理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实验观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小学生科学活动:认识空气教案

小学生科学活动:认识空气教案

小学生科学活动:认识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定义和组成。

2.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3.认识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定义和组成。

2.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空气模型:装满汽水瓶、盖子和吸管。

2.空气压缩模型:一个玻璃茶杯和一张纸。

3.用毛巾盖住嘴巴,从嘴里吹气,此时手放在嘴巴前面感觉气流的温度变化。

4.通过水蒸气实验模拟云的形成。

5.通过绘制人体模型,展示空气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1.引入1.1.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空气,空气有什么作用?1.2.通过所见所闻,引导学生谈谈有哪些物体是需要空气的?2.认识空气2.1.空气的组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气体组成的。

2.2.空气的性质和作用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2.3.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通过展示人体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生命的重要作用。

3.实验操作3.1.利用空气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3.2.利用空气压缩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随压缩而变形和回弹。

3.3.利用吹气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散发热量的特点。

3.4.利用水蒸气实验,引导学生了解水蒸气是如何形成云的。

4.总结在教学结束时,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放练习,统计成绩,以检验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案以实验为主体,通过操作和体验,展示了空气的存在和特性,让学生加深了对空气的认识和了解。

实验操作的方式可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年级的学生。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讲解要点,清晰表达,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了解空气的作用和重要性。

2.能力目标: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运用等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弘扬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

二、教学步骤
1.导入:以小组活动形式,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空气现象,如呼吸、气温等,说说自己对空气的感受和认识。

2.新课讲解:先带领学生了解空气的产生、组成和性质,可以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

然后再讲解一些空气的作用,如风、氧气等。

最后,带领学生探究空气
的重要性,畅谈关于空气的一些环保知识。

3.展示实验: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和现象,可以准备一些实验。

例如放气球实验、吸空气实验、点燃蜡烛实验等。

4.小组探究:分小组进行学习探究,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方向,如采取测空气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PM2.5等等。

5.文化课融合:借用语文、音乐、美术等文化课加强空气常识的印象和记忆。

6.总结:撰写学习笔记、回答指定问题等进行评价和总结。

7.巩固训练:适当的巩固训练是必须的。

可以安排一些相应的测试和作业。

三、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中,采用了导入法、讲解法、展示实验法、小组探究法、文化课融合法、总结法、巩固训练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手段
本次教学中,采用了课件、实物展示、视频、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评价
在评价上,采用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重评价方式,体现教学的活跃性、实效性和个性化特征。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成分,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知道空气中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的大致含量;理解空气对生命活动和自然现象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来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空气的成分及其重要性;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操作。

2、教学难点理解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和误差分析;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集气瓶、燃烧匙、止水夹、导管、红磷、水;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大自然中美丽风景的视频,如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清澈的溪流等,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我们能够欣赏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空气。

(二)新课讲授1、空气的存在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如呼吸、风筝飞翔、风车转动等,感受空气的无处不在。

2、空气的成分(1)讲述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介绍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及杂质组成。

(2)通过图片和数据展示空气中各成分的大致含量。

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氧气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的性质。

(2)列举氧气在医疗、工业、航天等领域的用途。

4、氮气的性质和用途(1)介绍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说明氮气在食品包装、化工生产等方面的用途。

5、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实验演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让学生观察现象,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讲述二氧化碳在灭火、人工降雨、光合作用等方面的用途。

6、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教师演示实验: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用燃烧匙盛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立即塞紧瓶塞,观察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_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空气》。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认识了空气的存在的基础上,针对空气的特点来学习的,重点是认识空气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本节内容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已经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但对于空气的特点没有系统认识再加上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因此,在组织本课教学时,以漂亮的风车为来导入情境,可以很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速进入本课教学活动中,另外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捏一捏”等一系列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切实体会空气的特点,并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方式,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可以更大程度上调动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和热情,让整堂课都充满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

2.技能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的特点进行探究;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认识空气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的;能列举出生活中能说明空气是能流动的例子。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空塑料杯 2个、酸奶、风车、空矿泉水瓶9个、气球9个、网上查阅的资料等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生:风车!师:要想让漂亮的风车转起来需要有什么?生:风!师:其实风的产生和空气的特点有关,那么我们今天就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来认识空气的特点。

(板书:认识空气)二、探究过程(一)空气有没有颜色老师准备了两个一模一样的透明的塑料杯,里面分别装了不同的物质(展示过后,学生猜测里面装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请几位同学来替大家尝一尝(学生品尝并说出答案-酸奶和空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册第五单元12课【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认识空气》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2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

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

而《认识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

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

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本课的重点在第二部分。

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会做这两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从而得出结论。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指导学生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的性质,即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利用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常见的、有结构的材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从而得出结论。

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

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

而《认识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

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教学目标】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教学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

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 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

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评价:利用魔术、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引出了空气的一些特点。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评价: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2、感觉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收集到空气后我们怎样研究它呢?我们要先用感官来观察。

大家想想办法怎样用感官观察?·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我们在袋子上扎一个小孔,挤压塑料袋,让空气吹在脸上,你有什么感觉,听听有什么声音?……·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大家感受了空气,说出了这么多对空气的感觉,真不错!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你把这个实验做成功,并能研究出其中的科学道理,你就可以成为一位魔术师了……【评价: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眼、耳、鼻、嘴、皮肤……)进行观察,充分地感知空气,建立丰富的表象。

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填写科学文件夹,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新的发现,培养创新精神】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

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评价:运用“猜测-实验-思考-结论”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次让你们自己来变,把一只玻璃杯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用另一只手把第二只杯子斜着放入水中,使杯中灌满水,你们小组能不能想个办法将第一只杯子中的空赶气气赶到第二个杯子里去。

如果你们觉得有困难可以看书上的提示。

(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这个活动。

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

) 【评价:此处不再是教师直接演示给学生看,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来进行活动,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研究的兴趣。

】2、小组合作来进行这个活动。

3、交流汇报,你从这个活动中有什么新的发现?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它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又怎么样了?如果没有掌握好,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结果同样表明: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会流动。

你能不能给这个魔术取个名字?(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并且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试着解释这种现象,)【评价: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得到了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了通过气泡对水的“扰动”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占据一定的空间并能流动,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对实验失败的小组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原因,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五、总结:这节课我学会了几个小魔术,了解了空气的一些特点。

播放课件,引导学生总结。

【评价:课件运用适时,恰当,有效】.六、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

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

"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教室里充满着空气,空气占据了房子里面的空间。

我们的周围空间被很多很多空气占据着。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做做“水下点蜡”的魔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激发探究情趣。

)【评价:与生活相结合,拓展、延伸对空气的探究.】七、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找一找空气,看能不能发现空气更多的特点。

【板书设计】认识空气感觉空气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的透明气体纸的奇遇能占据空间会流动【学生记录单】在实验过程中要完成记录表(二)【设计特色】本节课我通过学习表演魔术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的情绪之中,积极探索研究,动手又动脑,学会了几个小魔术,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一定的有关空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如使他们初步知道我们可以借助可见的物质媒介研究不可见的物质)及他们对科学产生的兴趣及热情。

因此,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积极主动的,而且是真实而有效的。

上课开始,我突破教材,采用了特别能勾起学生兴趣的魔术表演——“水下点蜡”,一下子紧紧抓住了他们的“心”;当看到蜡烛在“水底”仍在继续燃烧时,他们对这一神奇现象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

接着,我又用谜语导入,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引出了空气的一些特点,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对空气的感知上来。

在调动感觉器官充分感知空气的活动中,学生用过去学习到的一些观察方法,对空气这种物质建立起了丰富的表象。

然后我又利用教他们做实验表演魔术的方法,引导学生来探究空气的另一特性——能占据空间。

此时,学生对“纸的奇遇”这个魔术实验先进行猜测,接着亲自验证,从而知道了纸“入水不湿”的原因是因为它有“可以占据空间”的特点,同时也了解到开课导入时老师的“水下点蜡”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魔术实验是“倒空气”,此处我不再是直接演示给学生看,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来进行活动,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研究的兴趣。

我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并且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试着解释这种现象,目的培养不仅是从这个活动中得到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这个活动懂得空气是可以流动的,通过气泡对水的“扰动”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占据一定的空间并能流动,使学生通过亲自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