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3课
无锡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小青蛙》教案
无锡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小青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听懂并理解故事内容。
–掌握故事中生词的意思。
–通过教师引导,理解课文背后的情感、价值观。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能力,促进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待动物的情感。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文《小青蛙》的课本或PPT。
–单词卡片。
–彩色草稿纸和彩笔。
2.师生准备:–学生提前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教师熟悉课文内容,做好课堂引导。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与学生共同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简要复习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新课(30分钟)1.教师首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逐段解释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生词词义,帮助学生理解。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小青蛙为什么要救小蜗牛?”、“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善待动物?”等。
4.让学生分组讨论,梳理课文中的感情色彩,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第三步:巩固练习(15分钟)1.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步:拓展延伸(10分钟)1.让学生展示小青蛙的形象画,鼓励他们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小青蛙。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情节,进行创作,写一段关于保护动物的小故事。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课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2.撰写一篇《保护小动物,从我做起》的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培养他们的善心和责任感。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地考察、游戏活动等形式,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山东中职语文第二册第1单元 第3课 故乡的榕树(带练习)
33
栏目导航
5.依次填入文段中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__________飞过,有桂花的
清香自榕树枝头________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____________唱着
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__________沉入梦乡……
A.悄悄 轻轻 静静 慢慢
第二册
第一单元 构筑情感的驿站
第三课 故乡的榕树
2
栏目导航
学习目标
1.体会游子对故乡和亲人们的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念、眷恋 之情。
2.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触景生情、寄情于 物、咏物抒怀的间接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语言的诗意。
4
栏目导航
课前导学
一、走进作者 黄河浪,生于 1941 年,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先后发 表大量诗歌和散文。还同妻子合作以“连云”为笔名发表了一些反 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福建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诗集 《海外浪花》《大地诗情》。《故乡的榕树》获得香港第一届(1979 年) 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之后,曾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火热中给他们阴凉,
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
A.庇护 袒护 不是 而是
B.袒护 庇护 不是 只是
C.袒护 庇护 不是 而是
D.庇护 袒护 不是 只是
31
栏目导航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B )
A.孩子的早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如果教育
文本研读
1.了解背景: 本文写于 1979 年 5 月,曾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 军奖。《故乡的榕树》获奖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课件(共48张PPT)
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汪洋恣肆,白畅达,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
古 诗
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词 三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资料 作家简介
一
背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
景
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其作品艺术风格多
(bie zhi)
二
字
别 枝 横斜的树枝。
词
百
(jing que)
花
惊 鹊 受惊而飞离树枝的喜鹊。
(ming chan)
鸣 蝉 鸣叫的蝉。
古
诗
词
(jiu shi)
三 首
旧 时 往日。
THREE ANCIENT POEMS
(mao dian)
二
字
茅 店 用茅草盖的旅舍。
词
百 花
(she lin) 社,社庙,土地庙。社庙丛林。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教学课件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宿,住宿,即过 夜的意思。题目点明了写作的地点和事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望湖楼,杭州市西湖边。醉书,酒后趁着醉意所写的 诗。题目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背景。
社 林 故曰社林。
(xian)
见 同“现”。
古
诗
词
三
首
THREE ANCIENT POEMS
第三部分|课文风景
TEXT SCENERY
课文 3 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是《古诗三首》。
分别包括《寒食》《迢迢牵牛星》及《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整体表现了古人在特定时节的内心活动与思想感悟。
下边按整理分享三首古诗的原文与译文。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的长安城,时时有落红,处处伴飞花。
寒食节这天东风佛面,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斜。
夕阳西照下的汉宫,开始递送御赐的蜡烛。
那袅袅的轻烟,弥散在王侯将相家的上空。
迢迢牵牛星
选自《古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
在那遥远的美丽星空,有两颗闪烁的星星分别代表牛郎和织女。
织女那细长而白皙的手,曾经毫无心思机械地摆弄着机杼。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伤心的眼泪零落如凄楚的雨。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那神秘的两岸到底相隔几许?仅仅一条清澈透亮的银河,让两人只能凝望却无法言语。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中秋的庭院地上月光如洗,寂静的树上栖息着几只乌鸦。
清凉的秋露点点无声无息,悄然打湿了香浸满院的桂花。
今夜皓月当空,引得那世间多少人深情遥望。
不知道这秋夜缠绵的情思所承载着的千般愁绪,又要降临到谁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
教案(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内容,感受课文的意境。
3.能朗读课文,表达感情。
4.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文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让学生理解桂花雨对人们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1.课本、黑板、粉笔。
2.ppt课件或图片。
3.雨滴贴纸或其它教具。
4.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开场(5分钟)
•老师引入主题,简单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学习新词(10分钟)
•老师给学生介绍生词并呈现词义,让学生正确读音并理解意义。
3. 课文朗读(15分钟)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展示情感。
4. 课文学习(20分钟)
•深入讨论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讨论桂花雨对人们的启示。
5. 情感表达(10分钟)
•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他们对桂花雨的感受。
五、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课堂重点。
六、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复习课文,背诵生词,写一篇感受《桂花雨》的短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桂花雨》这篇美丽的诗文。
第二部分:五年级上册新课衔接讲义——第一单元第3课《积的近似数》(解析版)人教版
人教版数学四升五暑期精编专项讲义—新课衔接站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3课《积的近似数》学习目标:1.感受求积的近似数的必要性。
2.我要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3.我要学会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计算结果的近似数学习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学习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新知引入:【知识储备】四舍五入法:是一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它的原则是如果被舍去部分的首位数字小于5时.就舍去这些数字;如果被舍去部分的首位数字大于或等于5时.就要在保留部分的末尾数字上加上1。
例如:520000000≈5亿 180000000≈2亿【课前测评】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新知探究】0.049×45≈2.2(亿个)。
0 .0 4 9 方法:先求出准确的积.再用“四舍五入”法求× 4 5 出结果。
2 4 51 9 6 注意:计算结果要用“≈”表示。
↑0﹤5,舍去0和5.保留一位小数。
【典例探究】(2020五上·嘉陵期末)1.24×0.24的积保留两位小数是()A. 0.29B. 0.30C. 0.3D. 0.03【过程解析】小数乘法法则: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注意:计算的结果.如果小数末尾有0的.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保留两位小数.看小数部分千分位上的数“四舍五入”.千分位上的数小于5.直接舍去尾数.千分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5.向百分位进一.去掉尾数.据此解答即可。
【完全解答】 1.24×0.24=0.2976≈0.30。
故答案为:B【典例全解析】【例题1】(2020五上·广饶期末)6.08×0.56的积是________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是________.【关键点拨】先算出6.08×0.56的结果.然后观察积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把一个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把千分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即可。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老人与海》优秀课件
肯尼迪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 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 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 大的作家之一”。
海 明 威 故 居
主要作品:除中篇小说《老
人与海》外,还有长篇小说 《太阳照样升起》、《永别 了,武器》、《丧钟为谁而 鸣》(又名《战地钟声》) 等。
(1)他想:这也许是一场梦。我不能够阻
止它来害我,但是也许我可以捉住他。 心理———自信 (2)“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 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 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心理——后悔退缩 矛盾心理 (3)“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 “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 当下来。 语言、心理 ————敢于担当 勇敢面 对现实
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 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 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 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 完了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美国总统
老人的作 战工具
结局
(3)、老人是在什么状况下与鲨鱼接 二连三进行搏斗的?在文中找出对老 人的描写并概括其特征。
(4)、斗争的一方是年老体衰的老 人,另一方是接二连三的鲨鱼。那鲨 鱼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和老人斗争的? 找出对鲨鱼的描写并概括其特征。
1、老人是在什么状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 进行搏斗的?
年老体衰 精疲力竭 左手抽筋 没有食物
海明威
约翰•史蒂芬.阿赫瓦里
阿赫瓦里1938年出生于坦桑尼亚,他是第一位参加 奥运会的坦桑尼亚选手,他参加了1968年墨西哥 奥运会男子马拉松赛,阿赫瓦里在19公里处被挤到 又遭踏伤。他拖着被踩穿孔的膝盖和脱臼的肩膀 坚持跑完了全程。等他跑到体育场内,颁奖早已 结束,人们却重新回到看台为这位“无冕之王” 加油喝彩。就是这样一位垫底者,却获得了比不 少奥运冠军更响的名声,和更广泛更深久的影响 力,奥运会过后被法国《队报》誉为“最美的垫 底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桂花雨》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琦君的童年生活为背景,描述了她童年时与家人一起摇桂花、赏桂花、晒桂花、吃桂花的快乐时光。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桂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课文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对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手法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课文的美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学会生字词,会用“纷纷扬扬”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欣赏散文,感受散文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生字词,会用“纷纷扬扬”等词语造句。
2.教学难点: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美,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2.生字词卡片;3.相关背景资料;4.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如“上次我们学习了什么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让学生回答,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语文第三课1单元
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语文第三课1单元1.字音、字形、字义: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掌握其字音、字形和字义至关重要。
在本单元中,有一些字容易读错,如“矛盾”、“完璧归赵”和“渑池”等,学生需要准确发音,避免读错。
此外,还有多音字如“将”、“提”和“磨”,学生应掌握不同音节的意义和用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形近字,如“睦”、“姆”和“牧”。
同时,要理解并区分字的不同含义和用法,例如“负”、“绝”和“归”。
2.词汇积累:本单元涉及一系列历史故事和成语,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和“渑池会”,学生需要准确记忆和理解这些故事和成语的背景及含义。
此外,还要学习新词汇,包括描述人物品质、行为等方面的词汇,如“勇敢”、“机智”和“忠诚”。
3.句子理解与运用:本单元包含一些复杂句子,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学生需要理解其结构和意义,并尝试模仿造句。
此外,还要学习分析句子中的成分和结构,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以加深对句子意义的理解。
4.段落和篇章理解:学生需要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意义。
为此,要学会归纳段落大意和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以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5.写作技巧:本单元将教授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叙事线索、情节安排、人物描写等。
同时,学生需要练习编写提纲,以提高写作前的构思能力和文章条理性。
6.口语表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
学生需要多加练习,掌握流畅、准确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此外,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如礼貌、谦逊等。
7.文学鉴赏:学习文学鉴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单元将介绍一些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8.书法练习: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可通过学习书法,培养审美情趣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单元将教授基本的书法技巧,如笔画、结构等。
综上所述,本单元的语文学习重点在于字音、字形、字义、词汇积累、句子理解与运用、段落和篇章理解、写作技巧、口语表达、文学鉴赏和书法练习等方面。
一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第三课 沙子与黏土教案
师:猜一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
生:沙子之间的空隙比黏土之间的空隙要大,所以水往下漏的就快。
设置实验,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们对比,便于学生记忆
(五)沙子与黏土的用途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依次出示沙雕、罐子、沙画、泥娃娃的图片)学生猜
2.你还知道沙子与黏土可以用来做什么?
第(一)单元第(3)课备课人:(孙作双)课时(1)
教学内容
3.沙子与黏土
设计理念
平日里学生对沙子与黏土再熟悉不过了,但真正研究时,还是有很多不同。还需要引导学生们观察物体时会更全面,从更多方面去认识事物。但对于观察现象的科学表达语言应更规范一些。尽量引导其从口语上,书面上都规范。让学生对事物更直观。
4.干黏土的特点:沾手、颗粒小、细腻
学生回顾课堂内容
板书:
沙子与黏土
沙子:不沾手、颗粒大、粗糙
颗粒间空隙大,保水性差
黏土:沾手、颗粒小、细腻
颗粒间空隙小,保水性好
设计实验,加深学生对课堂的感受,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比较沙子与黏土的渗水性
1.是不是只有这么多的不同?不是的,其实还是很多不同,不太容易发现,要想一些别的办法才行。
2.比如,我这里有一些材料,一个透明杯子,一个塑料盒,我在塑料盒的底戳了几个洞,有沙子有黏土,有两杯水,等会同时给两个杯子倒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2.思考:老师的沙子是什么样的?
3.介绍生活中哪里能找到沙子。
4.你们知道什么是黏土吗?黏土在生活中不容易找到,这是老师加工得到的。老师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制作黏土的图片与视频。
引入沙子和黏土的概念,加深学生的科学观念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时任务知道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知道炎帝和黄帝等远古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必备重点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时间大约5000多年前过程意义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良渚古城时间、地点距今约5300—4300年,浙江余杭地位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陶寺都城时间、地点距今约4300—4000年,山西襄汾地位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意义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3.远古的传说炎黄部落联盟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部落联盟→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华夏族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禅让制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实行,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黄河流域大禹治水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名词解释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如满天星斗,遍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地区,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
这些文化区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因此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中华文明以中原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在夏商周时期中原产生早期国家。
图片解读:反映主题:人文初祖。
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拓展延伸1.传说和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被考古资料证实的为史实,未被证实的为传说。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1单元 第3课 发现自己
第一单元 第三课 发现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重要性⎩⎪⎨⎪⎧可以促进自我发展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途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做更好的自己⎩⎪⎨⎪⎧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全部需要乐观的心态、勇气和智慧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独特欣赏他人做法⎩⎪⎨⎪⎧要扬长避短需要主动改正缺点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2.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
3.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
4.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需要主动改正缺点;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需要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
1.(2021·安徽中考)“人有过失,己必知之;己有过失,岂不自知”启示我们(B)A .人生都是十全十美的B .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C .每个人的过失都相同D .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认识自己。
题文中的话启示我们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B 符合题意,ACD 三项的说法错误。
故选B 。
2.(2021·威海中考)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寻找的艺术,在奋斗的路上,你若能看清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奔跑的那双鞋,也许就成功了一半。
这蕴含的道理是(D)A .正确认识自己就能成功B .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C .有梦想才有奋斗的力量D .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与潜能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题文“在奋斗的路上,你若能看清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奔跑的那双鞋,也许就成功了一半”,体现了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与潜能的重要性,D 说法正确。
故选D 。
3.(2021·嘉兴中考)如图漫画《自拍与本人》,启示我们要(B)A.客观地对待他人评价B.对自己进行恰当的评价C.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D.学会掩饰自己的不完美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评价自己。
漫画启示我们要对自己进行恰当的评价,B符合题意,A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说法错误。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沙子与黏土》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沙子与黏土》教案课程背景本课程是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沙子和黏土的基本特性,并且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沙子和黏土的本质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2.学生能够掌握利用简单工具进行实验的方法,同时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沙子和黏土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形成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4.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思维拓展,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沙子•黏土•容器•水•尺子•手册教学步骤第一步:引言老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图片或是实物,让学生先对沙子和黏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沙子和黏土的区别,并通过宜黄快手抖音福利短视频等曝光使用材料,让学生感受幸福与快乐。
第二步:实验过程1.在课堂上,老师将沙子和黏土分别放在两个容器里,并分别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质地等基本特性。
2.然后,老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让他们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并将所得结果进行记录:–比较沙子和黏土的差异,它们各有什么特性?–分别在两个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沙子和黏土的变化。
–分别用手将沙子和黏土揉成“汉堡饼”,观察两者的变化。
–在将揉成“汉堡饼”的沙子和黏土放在室外,观察它们的变化。
3.学生在实验过中,需要记录自己的思路、实验结果和问题。
第三步:实验结果分享和总结1.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分享,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梳理思路,总结实验结果并将学生思路和结论制作成PPT呈现。
2.学生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问题,老师进行自由讨论,收集学生的问题反馈,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结构。
第四步:课后作业老师布置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1.重新整理学习过程中的笔记。
2.将实验问题、结果和思考总结在作业本上(需要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可以结合老师给出的思路以及所收集的问题反馈进行深入思考及探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课件:第一单元 第3课 哦香雪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姑娘们相互打趣逗乐的几段文字,塑造 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凤娇说话大胆直率,为下文描写她对 “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做铺垫。香雪寡言少语,性格文静腼 腆,内心世界极其丰富。“那个姑娘”虽没名字,但泼辣活泼的 性格也跃然纸上。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哦,香雪
7.这一段具体描写凤娇和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做生意,此处细节描 写有什么作用?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哦,香雪
④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 朵小小的浪花。
作用:这是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的一幅图景,烘托了香雪高昂的情绪、 欢快的心情。
⑤ 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 着。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哦,香雪
4.小说在叙述方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① 叙述角度:作者选取一个类似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 的位置上,但又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厚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 通的山村少女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从她们看似稚嫩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发掘时代思潮 的波澜。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哦,香雪
3.”是啊,它有什么理由在台儿沟站脚呢?台儿沟有人要出远门吗?山外有 人来台儿沟探亲访友吗?还是这里有石油储存,有金矿埋藏?台儿沟,无论 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作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天窗》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天窗》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听懂、读懂课文《天窗》。
–了解故事情节。
–掌握生字词:天窗、瓶弄、攀登、荒凉、孤独、欣赏。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敢探索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课文,掌握关键词汇。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教具:黑板、书本、PPT等。
3.学生准备:课前复习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概述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独立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文本分析: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重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3.合作探讨: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交流想法。
4.整体朗读:全班一起朗读课文,加强理解。
3. 拓展延伸1.讨论思考:老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创作活动:要求学生以《天窗》为题材写一篇小作文。
3.情感体验:通过课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4. 课堂总结•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内容。
2.完成相应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完成写作任务,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这部分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天窗》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祝愿教学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1)背景:汉初郡县、________并存,封国有时会对抗朝廷。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_______”,王国越分越小,________得到加强。
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________,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拥有很大的权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________,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进行管理。
(2)影响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预习评价】1.(判断)西汉完全照搬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 )2.(判断)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进行管理。
()3.(思考)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趋势?试答: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变1.汉朝(1)汉初:________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________、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________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特点: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________,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北宋(1)措施①设立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_______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设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预习评价】1.(判断)三省体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
()2.(判断)北宋枢密使主要掌管财权。
()3.(思考)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也可以集思广益,增添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
如何评价此“民主色彩”?试答:知识点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汉朝实行察举制,令郡国每年举荐人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_______即可步入仕途。
3.科举制(1)开始:隋文帝采用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
(2)形成:隋炀帝设立________。
(3)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4)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 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预习评价】1.(判断)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 2.(判断)科举制形成于隋文帝时期。
( )3.(思考)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突出特点?试答:【图解历史】 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误区警示】 “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史纵横】 (教材第13页)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加重了人民负担,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图解历史】 自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名师点拨】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它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
【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图解历史】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自主学习答案】知识点一1.(1)封国(2)推恩令中央集权2.(1)节度使(2)藩镇割据 3.(1)兵权通判 4.(1)行中书省宣慰司(2)②行政制度预习评价 1.× 2.× 3.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知识点二1.(1)丞相(2)尚书令 3.(1)尚书省(2)相权 4.(1)①中书门下②枢密使 5.(1)中书省预习评价 1.√ 2.× 3.表面看有“民主色彩”,但由于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
知识点三1.孝廉 2.门第 3.(1)分科考试(2)进士科(4)②任命官吏预习评价 1.× 2.× 3.公平公正公开、重视才能、自上而下选拔官吏。
主题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史料探究]1.汉代史料汉初形势图注:注意图中郡、国地理位臵的犬牙交错。
思考史料体现了哪一种的行政管理制度?这一管理办法导致了什么弊端?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提示(1)制度:郡国并行制。
(2)弊端: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威胁朝廷。
(3)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2.北宋史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①,州郡遂日就困弱②。
——朱熹《朱子语类》注:①兵权、财权和行政权收归中央。
②地方积贫积弱。
思考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提示(1)措施:在军事上收回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2)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3.元朝史料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①……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
——宋濂《元史》注:①设立行省制度。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宋代相比,元代在地方行政区设置方面有什么特点?提示元朝在地方行政区设置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创新体现在行省制度的创立上。
[史论形成]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益严密。
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加强地方管理的方式1.分化事权,使机构相互牵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划,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
3.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有的甚至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监察制度等。
[名家论史] 对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评价史料: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汉、唐地方势力较大,但宋朝由于“制钱谷,收精兵”,将地方一切权力收归中央,致使地方无权,比较贫弱。
主题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史料探究]1.汉代史料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①——《汉书·刘辅传》注:①中朝人的身份大多是皇帝的近臣,重用近臣的目的是限制相权。
思考根据史料说明汉代中央官制有哪些变化?实质是什么?提示(1)变化: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2)实质:加强皇权。
2.唐代史料唐朝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注:注意图中三省六部的各自职责和工作流程的箭头指向。
思考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提示中书省草拟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
3.宋代史料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据司马光说……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于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①。
注:①在中央设臵官职,意在进一步分割相权。
思考依据史料分析宋代丞相制度有何变化?提示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
[史论形成] 从汉至元中央官制演变的特点1.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
(1)两汉时期,汉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
(2)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1)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汉朝又创立了中外朝制度。
(2)魏晋隋唐,三省六部制逐步形成并完善健全,对后世影响深远。
(3)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4)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又设立宣政院,作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
[拓展延伸] 君主专制演变的评价(1)历代帝王调整相权,除了防范宰相擅权以外,也有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的因素。
(2)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却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主题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探究]1.察举制史料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①;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②;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③。
”——《后汉书·百官志注》注:①注重品行。
②注重才学。
③举孝廉。
思考依据史料分析汉朝如何选拔官吏?提示汉代通过察举制来选拔人才,以品行和才学为标准。
2.九品中正制史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①。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②。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注:①由世家大族担任的品评等级的官员。
②只是选拔世家大族的子弟。
思考史料体现了哪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弊端是什么?提示九品中正制。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
3.科举制史料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①……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②,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注:①说明科举制由中央确定统一标准,自上而下的决定取舍。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考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有何变化?意义如何?提示(1)变化:统一的选官标准、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论形成]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以才学为主。
2.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
3.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拓展延伸]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