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职官
古代职官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撤消中书省,废除丞相,政归六 部,皇帝直接辖制。朱元璋从翰林院等文翰机关指派官员 加殿阁大学士衔,协助阅看奏章、草拟诏旨。 明仁宗后,学士多元老,权重。嘉靖后,“朝位班次, 俱列六部之上”,俨然宰相。大学士为辅臣、阁老,首席 辅臣称首辅、元辅。 内阁的权力在“票拟”,但内阁受制于宦官的“批红” (司礼监秉笔太监可代替皇帝用朱笔批示奏章)。
九卿外,汉代又设将作大匠(修宫室宗庙)、水衡都 尉(山林园囿)、詹事(太子事务)、执金吾(京师治安) 等。 地方官制: 秦汉实行郡、县制。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度。 州:称刺史,集行政、军事、监察于一身。 郡:秦时称守或郡守,汉景帝后称太守。 县:万户以上为县令,万户以下为县长。下设县丞, 为佐助之官;又设县尉,掌管军事。 县下有乡,设三老(教化)、啬夫(听讼、收税)、 游徼(巡查)。
第二节 秦汉“三公九卿制”
秦: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
丞相掌全国政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兼秘 书,合称三公,地位都相当于相。 “三公”下有九卿: 奉常(掌祭祀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卫尉 (掌警卫)、太仆(掌车马)、廷尉(掌刑罚)、典客 (掌民族及对外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 (掌财政)、少府(掌税收)。
行省:全国分十一大区,由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中 书省”主管军政。行中书省成为地方最高行政管理机构。 设置江南、陕西“行御史台”,为中央御史台派出机 构,分掌江南十道、陕西四道的监察。简称外台、行台。
行省下为路、府、州、县四级,长官为总管、知府、 知州、县尹。地方机构设达鲁花赤一人,防范汉人。
第七节 明朝官制
四、春秋官制
总领国政者称“执政”(郑称“当国”;晋有三军, 多以中军为执政;齐设左、右二相) 治民官称“司徒”,治军官称“司马”,刑狱官称 “司寇”,土建官称“司空”(或司工)。 史官有太史、内史,乐官有太师,祭祀有太祝,外交 有行人等。 楚君称王,行政称令尹,军事称司马(后改柱国)。
古代官职排名皇上下来是什么
古代官职排名皇上下来是什么古代官位等级即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官职排名吧。
古代官职排名皇上下来是什么秦朝官制; 秦始皇赵政•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
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编辑本段中央官制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强大的君权以及对旧公族的特权的不断削弱,也是秦国最后取代在文化上优越的其他各国而统一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后来的汉朝官制也延续了秦朝官制这一特点。
秦王赵政[1][2]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丞相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
(《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国丞相之设始于秦武王二年,是年设左、右丞相,秦昭王三十二年,改相邦(汉代讳为“相国”)。
秦王赵政[3][4]未亲政时,以吕不韦为相邦,并置丞相昌平君,期间或左右二相并置、或设独相、或称相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李斯为左丞相,冯去疾任右丞相。
秦二世诛李斯、冯去疾,以赵高为中丞相。
秦制,出任丞相的人均受封侯爵。
御史大夫秦创置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为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通典·职官典二》:「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与战国时列国普遍设置的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御史不同,秦国的御史专掌纠察百官,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官制度的发端。
历代职官表pdf
大理寺、中书、东厂、锦衣卫、 改革和注重增强官员的队伍管理能
衙门各级官员、府、州、县、乡 力。但官场腐败问题仍然导致清朝的
官员
灰暗和无力感,新思维和科技思想也
因为官僚体制上的阻碍而影响有限。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的官制与政治制度不仅代表了每个朝代的政治文化,还深刻反映了中国 历史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面貌。每个朝代的官制都有其特点和问题,无论是 强调士族血统和权力掌握,还是注重实际能力和民心,都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历 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丞、令、尉、长、仆
朝代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主要职官
特点
三公、九卿、太宰、司徒、司 官制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相对更加
空、司农、司马、大将军、御史 灵活和多变。重视士族血统,但开始
大夫、侍中、尚书、太尉、太傅、 引入功业、文学、德行等评定标准。
太保、卫将军、中书令、鸿胪寺
卿等
宰相、太师、司徒、司空、司 继承前朝官制,但职位之间的权力
和监督制度,在互相之间捉弄、斗争、
贿赂和降低威信上存在问题。
朝代
主要职官
特点
明
正、副、佥、知府、州、县、 科举制度在明代十分重视,雄厚的
乡官员、监司、御史台
帝国经济的发展,成功推行了海外贸
易等新的经济政策。但另一方面,腐
败现象也愈加严重,权利机关愈加失
控,导致近代朝代的亡国之灾。
清
内阁、六部、都察院、太常寺、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并有
农、左右丞相、令、尉、戍长、 关系和职责范围有所调整,将强调功
郎、卿、刺史、位相、翊军将军 绩和实际才干的评定方法较为重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
1.秦时的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卫尉、中尉、廷尉、博士、奉常、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守、郡丞、郡尉、监御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县尉。
2.汉朝官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3.三国时期:魏: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蜀:丞相、尚书令等。
吴:太尉、大司马等。
4.隋唐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武散官。
5.宋元明清官职:枢密使、节度使文散官,同平章事武散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查阅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7、古代职官制度
◎三衙:殿前司、侍卫司(马军司、步军司),长官 为都指挥使,下置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 候各一人。
●地方官制:路、州、县三级系统
〇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真宗时增为十 八路,神宗以后增至二十四路,南宋实辖十六路 ),作为监察区。路设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 、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〇始皇三十三年 开胡、越置南海 、桂林、象郡、 九原四郡。又析 内郡为常山、河 内、东海、济北 、胶东、衡山六 郡。 ●郡设守、尉、 监,县设令/长 、丞、尉。Βιβλιοθήκη ●西汉郡县制、分封制并行:
〇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全国分为103个 郡/国,辖1578县(县1356,道29,侯国193)
●东汉设置州:司隶校尉部、冀州、幽州、豫州、 徐州、青州、兖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 扬州、交州共13个一级行政单位。州置州牧(刺 史)。
〇兵部: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〇刑部: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〇工部: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〇各部设尚书、侍郎各一人,各司设郎中、员外郎
高宗、武后时三省六部的更名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吏部尚书 户部尚书 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 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
高宗 东台 西台 中台 司列太常伯 司元太常伯 司礼太常伯 司戎太常伯 司刑太常伯 司平太常伯
◎转运使司(漕司),以转运使或都转运使为长官, 下设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和监察。
◎提点刑狱司(宪司),以提点刑狱为长官,掌一路 刑狱之事的复核和监察。
◎提举常平司(仓司),管理各路常平仓,兼行按察 。
◎经略安抚使(帅司),设置于边境诸路,掌本路军 、政、财及监察大权。(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一)中央官制 秦代: 皇帝以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
秦代中枢机构 分工职责 代表人物
丞相(相国、宰相) 处理国政 吕不韦、李斯
太尉
掌管军事 (形同虚设)
御史大夫
秘书长
冯劫
兼管监察
汉代
(一)中央官制
汉初,沿用秦制;(丞相萧何、曹参、 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周昌)
汉武帝时,丞相位贵权轻;
汉末,三公改名,皆为丞相。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隋代:吏礼兵刑民工“六部” 唐代: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 台 谏 之 分 , 一 查 百 官 , 一 谏 皇帝。但是宋代以后,台谏合流。 对皇帝的制约,几乎不存在。”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文官)
监察官(台官):御史大夫、御史 谏官:谏大夫、谏议大夫、补阙、拾 遗
职官制度解释
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
官吏,其内容包括职官的名称、职权范 围、品级地位等。
职官制度一般特指中国古代的官职设置
制度。
职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品阶勋爵
(一)中央官制
战国:
将相分掌文武权柄。 《将相和》 【特例】
1、楚国最高长官令尹 (《屈原》中的令尹子兰) 2、次于令尹的武官上柱国
尚书
执行
尚书令
中书
取旨
中书令
门下
审核
门下侍中
(一)中央官制
唐朝【同为宰相】
中枢机构
设置情况
尚书
李世民当过,不授。
中书 门下
官位太高, 不轻易授人。
(一)中央官制
宋代(三省仅剩中书)
中枢机构 职责范围 正职称号
古代文官官衔
武散官:明威将军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 :王 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中国古代官职名
1、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
2、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或丞相。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国务院总理。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记录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文言文学习有帮助)
【转】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尹——官名,商代西周辅弼官。
巫——官名,商代掌管占卜、祭祀;后来亦作医官。
卿——官名,属于朝廷执政官秦汉两代有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史——官名,商代设置的官职,管宗教、占卜、祭祀等史官。
卜——官名,商代设置,掌管占卜吉凶、主持祭祀,朝中官。
射——官名,商代设置掌管部分军事常督领族众守边或征伐。
太师——官名,司职略有不同是辅佐国君的官;历代沿袭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皆为中央参与朝政辅君之官。
太保——官名,西周辅佐国君的文职官员历代沿用。
三事——官名,亦称‘三事大夫’,‘常伯大夫、常任大夫准大夫合称’。
常伯为管民事之官,时称牧民之官,故称牧。
常任替朝廷选官之官。
故称任人。
准夫为执常司法之官亦称准人。
后也有说三事为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六太——官名:太宰、太宗、太士、太史、太祝、太卜。
太宰——官名。
西州设立管理王室的财产和奴隶的官。
太宗——官名。
西周设立官理贵族事务的官;又称作大(TAI)宗。
太士——官名。
西周管理司法的官。
太史——西周管理君王册命祭奠的官。
太祝——官名。
管理祈祷祭祀天神的官。
太卜——官名。
西周设置为卜之官员之长。
司徒——官名。
管理土地和耕作的官员。
司空——官名。
掌管工程和百姓职事的官。
司马——官名。
管军事的官。
司寇——官名。
管理刑狱纠察的官。
虞——官名。
西周管理山泽之官。
六官——官名合称,周制,天官荒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合成为六官或六卿。
分掌朝政。
左徒——官名战国楚国设置,参政议政辅王颁布命令处理外事。
相国——官名。
百官之长亦称相国丞相等。
将军——官名。
春秋时晋卿的称号。
尉——官名。
战国时秦置廷尉掌管司法;汉景帝改称为大理由北齐沿用至明清。
太仆——官名。
管理王宫车马的官,秦时为九卿之一。
令尹——官名。
春秋战国楚国的最高官职。
掌管军政大权。
三闾大夫——官名。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官职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一)中央官制(1)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2)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
(3)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
(4)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如下: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
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前即为礼部员外郎。
(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
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
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
古代的职官
10、佐官、属官 秦汉从中央到地方的官署大都设臵丞,为最重要的佐官。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门下省、秘书省等部门的佐官 或属官多称郎、侍郎、郎中、员外郎等。秘书省有秘书郎、 著作郎、校书郎等。 宋代在州、府衙门里设臵通判,即共同处臵政务之意。 宋宫廷中有一种供奔走使令的吏役,称为快行,也叫快行 家。在内外衙署,又有叫做孔目、押司的吏职。 明清地方官府衙门的吏役有所谓“三班六房”。三班指 快、壮、皂,为杂役,快专管缉捕;六房指吏、户、礼、 兵、刑、工六房办理具体事务的书吏。从督、抚到州、县, 还要聘请若干有学识的人才,帮助自己处理各种事务,称 为幕僚,也称为幕客、幕友、幕宾、师爷等。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 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 东格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来这些入 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 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 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清初仿明制。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
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
机大臣”。
3、中央各部门长官 政府机构的划分,大约是从西周开始的。 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 寇、大行人、宗伯。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 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 ①太常 ②郎中令 ③卫尉 ④太仆 ⑤廷尉 ⑥典客 ⑦宗正 ⑧治粟内史 ⑨少府 九卿之外,还有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九 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
6、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战国时期君主的秘书有御史、主书、掌书、御书、尚书 等不同的称呼;为备君主随时咨询的文学之士称为学士、 博士、博闻师等。 秦汉时的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 隋唐时以中书省之中书舍人掌制诰(撰拟诏旨)之职。 翰林院之设,始于唐代。 宋代对学士尤为重视,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或称翰 苑、禁林,因地在宫禁,待遇优异,号称玉署、玉堂。北 宋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崇文院。 明代将制诰、著作、修史、图籍等职都合并于翰林院, 别称词林,从此翰林才成为文学之士的专称,翰林院也正 式成为外朝官署。 清初臵文馆,处文学侍从之臣,称为文馆大学士。后改 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你知道几个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你知道几个?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各种官职称谓也是多不胜数,很多时候看电视或者看书的时候都会遇到各种官职称谓,可能很多时候不知道那些称谓都什么意思,现小编将我们历史中出现率比较高的官职称谓汇集到一起,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太子太傅.张居正▲ 【三公】1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汉武帝时,在经学的推动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合称为三公。
伺候,三公便逐渐只用在加官或者追赠时,成为了一种尊贵的虚衔。
张居正八个虚衔中最有一个便是太子太师衔。
廷尉.张汤(影视)▲ 【九卿】2 1、太常(秦与汉初为奉常)长官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2、光禄勋(秦与汉初为郎中令)掌管宫殿中的警卫3、卫尉,掌管宫门的警卫4、太仆,掌管皇帝车马5、廷尉,掌管司法条例和审判工作6、大鸿胪(秦典客,汉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掌管外交和少数民族事物。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物。
8、大司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大农令,武帝改定)掌管粮食和财政支出。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使用的山海池泽的税务工作。
【司寇】3 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各诸侯国亦置此官,职掌同周,楚、陈等国称司败。
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 令尹.黄歇(战国四公子之春申君)【令尹】4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数外姓之人为令尹(吴起、黄歇、李园),实不多见。
【大夫】5 古代的一种官位名称,春秋战国时,臣子按等级分为卿、大夫、士三级。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职官整理
•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
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 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 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 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 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 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 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 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 撰,史官,故称太史。
宋:二府三司
明
清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 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 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 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2、地方官职
秦汉 隋唐 宋 明清
主要行政区
郡 州 州 府
郡守 刺史(长史、司马)
主要行政区 汉—州(监察区)——刺史 隋唐—道(监察区)——黜陟使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 预新政。”
•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 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
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 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 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 长官。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
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六部制从隋唐
开始实行,一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直延续到清末。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古代官职爵位有哪些
古代官职爵位有哪些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古代官职爵位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官职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一、先秦时期的封爵1、上古的“爵”《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
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这个最近有不少著作论述,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2、春秋战国时的封爵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
各国按国大小待遇不同,如《左传》中载“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小同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大,下当其下大夫。
文化常识-古代职官
内外之事” 地方长官: • 知县(朝廷派朝官主持某县事) • 知州(州的行政长官称权主持某州军事)。
宋
明
明代
明洪武十三年:
• 废中书省和丞相 • 设大学士(皇帝顾问,办文墨) 明成祖时:
• 内阁:内阁大学士官位并不高,权势也还少。 • 仁宗以后: • 内阁:专任批答文章,草拟诏令,品位提高,权
直辖县主管 地方治安负责人 外交事务副主管 各省官员监察主管
普通县主管 各国家级部门副协理
漕粮军队负责人 国家设立最高学府副校长
太子侍从副主管 各院部主管助理 各州府行政主管协理 首都市政务主管协理
首都县政务主管 京师城门军队负责人
京师军营负责人 太子侍从协理
主理起草国家文书、史书 负责大型膳事宴饮协理 直辖县副主管
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拟对外文书及敕 谕、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 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 • 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物,类似元代的宣政院 府、州、县制,与明代略同。
清
明清皆有:
• 三公(太保 太傅 太师 )和三孤(少师 少傅 少保) 合成宫保(荣誉称号,用以封赠大臣)
•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之上不再设尚书省 和尚书令,左右仆射。
每部设尚书(部长)一人,侍郎(副部长)二人 每部之下设四司,每司设郎中(司长)一人,员外郎(副司
长)一人,主事(处长)若干
唐
“五监”: 国子监(学校教育) 少府监(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将作监(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 军器监(军器制造、保管、发放) 都水监(河渠、津梁、堤堰)
势随之增大,甚至超过宰相,号为“辅臣”。首 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
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
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古代中国官员职位等级表是指古代中国官员的职位等级体系,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的主要职位及其职责。
1.太师:太师是古代中国官员中的最高级别,通常由皇帝的亲属或重臣担任。
太师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拥有极高的权力和威望。
2.太傅:太傅是太子的师傅,负责教育太子,培养其为国家的未来君主。
太傅通常由有丰富政治经验和才能的官员担任。
3.太保:太保是皇帝的保护者和护卫,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
太保通常由武将或武功卓越的官员担任。
4.太尉:太尉是古代中国最高的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全国军队。
太尉通常由武将或军事领袖担任,具备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指挥能力。
5.大司马:大司马是古代中国军事职位,负责统领边境地区军队。
大司马通常由有战略眼光和丰富军事经验的将领担任。
6.大将军:大将军是古代中国军事职位,负责指挥国家的主力军队。
大将军通常由出色的将领或皇帝的亲属担任。
7.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古代中国官员中的监察官,负责监督官员的言行和政绩。
御史大夫通常由有清廉正直、严于律己的官员担任。
8.大理寺卿:大理寺卿是古代中国最高的司法官职,负责审理重大刑案和司法监察。
大理寺卿通常由有丰富法律知识和执法经验的官员担任。
9.左仆射:左仆射是古代中国官员中的重要职位,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左仆射通常由有政治才能和经验的官员担任。
10.右仆射:右仆射与左仆射类似,也是古代中国官员中的重要职位,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右仆射通常由有政治才能和经验的官员担任。
以上是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中的主要职位,每个职位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这些职位的设置和晋升都是根据官员的能力和功绩来确定的,代表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等级性和官僚体系的完整性。
古代官员职位等级表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秩序提供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古代官职等级
古代官职等级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王从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勋:国公正二品: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 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 卫尉/宗正/ 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 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上: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正议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军都尉正四品下: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 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文散官:通议大夫武散官:壮武将军从四品上: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 亲王府长史文散官:太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勋:轻车都尉从四品下: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 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 大都护府/ 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文散官:中大夫武散官:明威将军正五品上: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 晋阳/ 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 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文散官:中散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正五品下: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 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朝议大夫武散官:宁远将军视正五品:萨宝从五品上: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着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文散官: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从五品下: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武散官:游击将军正六品上: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 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文散官:朝议郎武散官:昭武校尉勋:骁骑尉正六品下: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文散官:承议郎武散官:昭武副尉从六品上: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着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文散官:奉议郎武散官:振威校尉勋:飞骑尉从六品下: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 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文散官:通直郎武散官:振威副尉正七品上: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文散官:朝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勋:云骑尉正七品下: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文散官:宣德郎武散官:致果副尉从七品上: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文散官:朝散郎武散官:翊麾校尉勋:武骑尉从七品下: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 少府/将作/ 国子监主簿、掖庭/ 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文散官:宣义郎武散官:翊麾副尉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正八品上: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文散官:给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正八品下:职官:奚官/内仆/ 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文散官:征事郎武散官:宣节副尉从八品上: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文散官:承奉郎武散官:御侮校尉从八品下: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 兵部/吏部/考功/ 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文散官:承务郎武散官:御侮副尉正九品上: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文散官:儒林郎武散官:仁勇校尉正九品下: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文散官:登仕郎武散官:仁勇副尉从九品上:职官:尚书/ 御史台/ 秘书省/ 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 将作监录事、都督/ 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文散官:文林郎武散官:陪戎校尉从九品下: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文散官:将仕郎武散官:陪戎副尉流外一等:诸卫/ 都水监/ 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 门下省/ 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 内侍省令史、城门/ 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 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流外三等:城门/ 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 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 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流外九等:国子学/ 太公庙干、诸辇者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 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 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 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 资政/ 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 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 宝文/显谟/徽猷/ 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 宝文/显谟/徽猷/ 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 龙图/天章/ 宝文/显谟/徽猷/ 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 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 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 中卫/翊卫/ 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 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 宣政/ 昭宣使、拱卫/左武/ 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 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 军器少监、和安/成和/ 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 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 敷文阁、太常/宗正/ 秘书丞、大理正、着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 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着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 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 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 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 武学/ 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 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 儒林/ 文林/从事/从政/ 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 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 灵台郎/ 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 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 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古代职位表
古代官职制度与职位表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古代官职制度的历史演变
先秦时期的官职制度
夏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卿、大夫、士等 -官职分工明确,负责政治、军事、祭
祀等方面的工作
商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尹、宰、师等 -官职等级制度逐渐完善,权力集中在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三国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官职制度受到战乱影响,但仍保持一定稳定性
两晋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大夫、太尉等
• 官职制度进一步发展,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
南北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官职制度受到战乱影响,变动较大,但仍有参考价值
层官员手中
⌛️
西周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公、卿、大夫、士等 -官职制度更加严密,等级森严,
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
秦汉时期的官职制度
秦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官职分工明确,权力高度集中
汉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官职制度逐渐完善,实行察举制度,选拔人才
中央官职
⌛️
军队官职
•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等
• 大将军、将军、校尉等
地方政府官职
• 刺史、长史、司马等
宋朝的官职职位表
中央官职
地方政府官职
军队官职
•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知州、通判、县令等
古代官级划分
古代官级划分在古代社会,官职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
古代官级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王、公、侯、伯、子、男、庶人。
1. 王:王是最高的官职,代表着国家的最高权威和统治者。
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王的权力来自于天命,他是神圣的。
2. 公:公是指国家的高级官员,地位仅次于王。
公是王的亲信,负责管理国家的事务。
他们有权制定法律、颁布政策,并监督地方官员的工作。
公的职责是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稳定。
3. 侯:侯是指国家的中级官员,地位在公之下。
侯是负责管理地方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维护地方的治安和稳定。
侯有权制定地方的法律和政策,并监督庶民的生活。
4. 伯:伯是指国家的低级官员,地位在侯之下。
伯是负责管理乡村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维护乡村的治安和秩序。
伯有权制定乡村的法律和政策,并监督庶民的生活。
5. 子:子是指国家的普通官员,地位在伯之下。
子是负责管理城市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维护城市的秩序和繁荣。
子有权制定城市的法律和政策,并监督庶民的生活。
6. 男:男是指国家的基层官员,地位在子之下。
男是负责管理村庄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维护村庄的秩序和平安。
男有权制定村庄的法律和政策,并监督庶民的生活。
7. 庶人:庶人是指普通百姓,他们没有官职,地位最低。
庶人没有权力,只能遵守官员制定的法律和政策。
庶人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总结起来,古代官级划分是根据地位和职责来区分的。
官员的地位越高,职责越重,权力越大。
而庶人则是没有官职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地位和权力是最低的。
古代官级划分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国古代在中央还有一些不属於一般行政 系统的官职、例如翰林待诏(李白)或翰 林学士,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性质,常应诏 代皇帝草拟诏令、应和文章。侍读学士或 侍讲学士是侍奉皇帝读书的文人。 • 我国历代都有史官,秦汉称为太史,魏晋 称为著作郎,唐末以後称为修撰、编修等; 掌管图书典籍的官员历代有兰台令史(向歆父 子)、秘书郎.校书郎等。此外。
• 西汉时期,尤其是汉武帝之前,“三公”的权力是比 较大的(萧何为相14年、张苍15、陈平12年,在其权限范围内的事情,连皇帝 也不能过多干涉,如申屠嘉要斩邓通,文帝求情)。到汉武帝时,武帝似乎故
意用平庸的人为相,以便削多相权。例如田千秋,一言而取相位。丞相的权势降 低,下行上奏的文件武帝多托给中书谒者令。东汉时,“虽置三公,
• 唐代因为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就不再以此 官授人.而以右仆射为尚书省的首长。唐太宗 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 常委派其他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 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 高宗以後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 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官员成为 实际上的宰相,而三省的首长则没有实际权力, 徒具虚名了。
• 秦汉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郡;秦代郡的行 政长官是郡守 。 • 郡的属官中比较重要的是督邮,负责考察 所属各县官吏的功罪善恶,并督治地方豪 强奸恶,权力比较大,到唐以後才废去。 • 汉代和郡平行的还有“国”,这是皇帝子 弟和功臣的封地,所以也称“诸侯王 国”.汉初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吴楚 七国之乱以後,为了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 把诸侯王国的职官加以裁削,由中央派 “相”处理行政;相的地位和郡太守相当 。
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 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 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 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 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 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礼仪,乐 师掌管音乐与教育。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 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 “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 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 “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地方 政府设置大约与中央政府相同,不过,执政 的卿由周天子任命,并世代相袭,只能称 “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称“卿
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後汉书· 仲长传》),三 公已经没有实权,变成只处理例行公事的高级官吏, 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董卓、曹操之时不是“寻
常人臣”之职,既不能看成本来意义的宰相,更不能与东汉有名无实的三公相提 并论。)
• 所谓台阁,原指尚书机构尚书台,是宫廷中的办事处。 尚书本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汉初时职位并不高,只 是在皇帝左右处理文书,是一般秘书性的工作。由于 事务逐渐增多,发展为尚书台,首长是尚书令,副职 是尚书仆射,分曹办事,每曹设尚书一人,权利也逐 步扩大集中,成为掌握国家实际权力的机构了。
• 以十里为一亭,亭有亭长,掌捕盗贼; • 十亭为一乡,乡官有三老、啬夫、游徼, 二老掌教化,啬夫掌狱讼、赋税,游徼掌 捕盗贼。 • 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 长官称长;另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 治安。隋唐县的长官统称令。 • 宋代开国以後,为了恢复朝廷对县一级政 权的控制,由中央派官员出掌县政,称为 “知某县事”,简称知县.
• 六部的职责分上大致是: • (1)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敍、考绩、 升降等。 • (2)户部:掌上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 (3)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 • (4)兵部:掌全国军政。 • (5)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 (6)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历代的中央机构还有监察官和谏官。监察官 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谏官对皇帝进行规 谏。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首长是御史大夫 或御史中丞,属官有侍御史、治书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等。监察官统称台官,和谏官 合称为台谏,谏官称为谏大夫或谏议大夫。 唐代除谏议大大外,又增设补阙、拾遗, 三者各分左右,分属门下和中书二省。
• 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三国时王允), 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仍合称 “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司徒、 司空和司马是从西周就开始设置的官职, 但具体职司与汉代并不相同。) • 三公之下还有九卿。
九卿
• • • • 是秦汉时期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 (1)奉常,掌宗庙礼仪。汉景帝时改称太常: (2)郎中令,管宫廷侍卫。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 (3)卫尉,管宫门近卫军。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 大夫令。 • (4)太仆,管皇帝车马。 • (5)廷尉,掌刑法,是最高法官。有时改称大理。
我国古代职官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前后大约一千年。(商) 国君称“后”称“王”,自称“余一人”“予一 人”。 手下主要官员称“史”、“巫”。商后期王族长老称 “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 比干。《书· 微子》:“ 微子 若曰:‘父師、少師, 殷 其弗或亂正四方。’” 孔 传:“父師,太師。” 《汉书· 五行志上》:“降及於 殷 , 箕子 在父師 位而典之。” 颜师古 注:“父師,即太師, 殷 之 三公也。 箕子 , 紂 之諸父而爲太師,故曰父師。”
• 据传统说法,我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 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 现的(实际上可能在帝尧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国家,山西 襄汾县陶寺城址),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 开始(前此者也说不清楚)。我国古代的职官, 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 情况十分复杂。甚至在一个朝代之内,也 常行种种变化。
• 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 行政长官,如中尉,掌管京师治安(汉 武帝时改称执金吾);将作少府,掌管 营建宫室(汉景帝时改称将作大匠);等 等。 • 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官官都各有 属官。有一些属官由於能接近皇帝, 官阶虽然不高,但职位相当重要。例 如郎中令(光禄勋)的属官有大夫和郎,都 能接近皇帝。
• 宋代中央由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 府;枢密院类似秦代的太尉府(胡铨),正副首长 是枢密使和副使。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 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後 废尚书省,归并於中书。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 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龙图阁大学士等衔草拟 诏谕。後来大学士逐渐参与大政,成了实际上的 宰相 。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协助皇帝 处理政事,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 (6)典客,管理各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事宜。 汉景帝时改称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鸿胪。 • (7)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 (8)治粟内史,管理租税赋役:汉景帝时改称 大农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 • (9)少府,管宫廷总务。 • 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栗内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是政务, 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由此可以看 出,在秦汉官制中,宫廷服务的重要件是非常 突出的。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吏由於能够接近皇 帝,对决定政事常常能起很大作用 。
(殷纣王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 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作奴隶;纣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 致死。孔子说,“殷有三仁焉”。)
管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
• 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 年。国君称“天子”、“天王”。王位继 承人称“太子”、“东宫”。王妻称 “后”。(《诗· 北山》曰:溥(pǔ)天之下,莫非王土, 小雅·
• 魏文帝(曹丕)时,鉴於东汉尚书台权势过大,把它改为 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以中书监和中书令为首长的 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 • 南北朝时,鉴於中书省的权势日大,又设置以侍中为首 长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 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 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颇有点儿三权分立的意味)。中书 令、侍中、尚书令分别代表三省,共同帮助皇帝处理政 事,只要被皇帝倚重,就可以算是宰相,这种三省分职 的制度,是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基础。
• 总的来说,秦汉以前的官制的资料较少,从 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还没有形成 全国统一的官制。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官 制就不相同,楚国的最高文官称为令尹,次 於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这就和其他各国不 同。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後,建立起中央集权 的统一官制,把官吏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 • 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以後历代虽然有种种变 化,但两千年来大致是以秦汉官制作为基础 发展演变的。从《汉书· 百官公卿表》开始, 历代史书对各代官制都有专门的记载,为我 们保留了一大批比较完整的官制资料。
• 六部
• 从东汉到隋唐,尚书省(或尚书台)是行 政的总负责机构,由于事务繁多,尚 书省内分曹办事,每曹设尚书一人, 这是後世中史各部的前身。隋以前分 曹没有一定的制度,到隋代才定为吏、 民、礼、兵、刑、工六部,属於尚书 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 後历代相承,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 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基本未变。
古代的职官
提要
• • • • • • • • • 一、古代职官概述 二、中央官制 三公 九卿 六部 三、地方官制 郡县制 四、品阶勋爵 公侯伯子男
古代的职官概述
• 《诗经· 小雅· 节南山》:
•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 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
• 著名史学家陈垣说过治史三径:一曰天文历法, 二曰历史地理,三曰职官制度。 • 所谓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 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 等方面的内容。
一、中央官制
•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後,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 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 军政长官。丞相位最尊(故有李斯之叹),禀承皇帝意 旨佐理国政;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事;御史 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 理事务。三者在权力上有分工,又能起某种相互 制约的作用;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时废去太尉 一职,改为大司马,由皇帝宠信的外戚近臣担任, 逐渐成为事实上的执政,丞相地位虽尊,权利却 逐渐缩小。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恢复丞 相或相国的官职,而且自我任命担任此职,实权 在皇帝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