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3:第6课 为了忘却的记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妙句鉴赏,深挖内涵
5.三个典故点石成金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导学案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2.课上小组合作探究,老师解疑答难。

3.课下拓展阅读,充分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向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五烈士致敬。

2.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分析
2.妙句鉴赏,深挖内涵
3.三个典故点石成金的作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
我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目光凌厉,高冷逼人;其实鲁迅先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和蔼温暖,心有阳光。

我们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文字像一把匕首毫不留
情地插入敌人的心脏,其实鲁迅先生的文字像阳光如雨露似春风鼓舞了每一位向上向善的中国人。

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真挚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读前知背景
白色恐怖:白色垃圾之类的东西,即有毒物质,或由统治方发动的恐怖活动。

在中国,白色恐怖常被指国民党蒋介石政权执政期间曾实行恐怖统治;源自法国,生于法国大革命期间,到波旁复辟王朝时期,意义更明确,范围更大,并为欧洲其他语言所吸收。

因其旗帜缀有百合花的白旗,故其施行的恐怖事件,一开始就被称为“白色恐怖”。

文化围剿: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对进步文化进行“围剿”。

首先是剥夺进步文化的出版权;
其次是禁止进步书刊;
第三是破坏进步文化团体;
第四是捕杀进步文化工作者。

二、一读知文意
(1)纪念白莽
(2)纪念柔石
(3)再忆白莽
(4)又念柔石
(5)无法忘却
三、二读析人物
白莽:初见----因书结缘----淳朴、率真
又见----以文会友----敏感、爱憎分明
再见----革命同志----乐观坚定
再忆白莽----有才华的青年作家---殷夫
一首译诗----坚定的革命信念
总结:一个纯朴、率真、爱憎分明的人,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者。

柔石:“硬气”,而且颇有点“迂”。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硬气-----坚定、正直、耿介不阿
迂----率真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
总之:单纯、善良、正直书呆子
三、三读知情感
四、再读揭主旨
通过对五烈士的怀念,表达出对烈士的怀念与敬佩;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控诉;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课堂总结】
我收获了什么?(学生回顾课堂,检查三维目标完成情况,并且鼓励新目标的生成)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我们力争做中国的脊梁。

【作业】
总结课堂,完成鉴赏分析文中精彩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四个重点句子,三个典故,两处重复,一首七律诗
【导语】
精读鲁迅的文字,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战斗的智慧,每一处都有让人叹为观止的精彩,每一句都能听到一个强大灵魂的《呐喊》,他唤醒了多少《彷徨》的人,让他们毅然决然地迎着革命的《热风》,冲破旧社会这座吃人的《坟》。

【教学过程】
一、四个重点句子。

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明确:三者政治态度不同。

“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慑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

“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取超然立场,不介入政治斗争。

“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作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

2.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

明确:“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且包括统治阶级,具有某国国籍的人都是该国的国民。

白莽是热爱民众而憎恨统治阶级的。

3.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

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

--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明确:第一处“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

第二处“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到冯铿的影响。

第三处“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

4.夜正常,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我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

“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

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

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

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二、三个典故
引用典故的作用:了解故事本身,找出现实的对应,联系写作目的
1.方孝孺宁死不起草诏书
2.《说岳全传》高僧坐化
3.向子期作《思旧赋》悼念亡友
方孝孺柔石的硬气和迂朱棣
高僧鲁迅保持实力国民党反动派秦桧
向子期鲁迅悼念亡友司马氏
总结: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念和对黑暗统治的强烈不满。

三、两处重复
1.文中两次提到自己送给好友的书落到了三道头手里了,作者为什么如此耿耿?
明确:书,是先进思想的传播工具;书,是我珍爱的东西;书,是我送给好友的礼物。

落到了扼杀先进思想,扼杀进步青年的反动派手里,是一种亵渎。

2.我沉痛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明确:高度褒扬这些青年,他们的牺牲对我,对社会都是一种损失;我对于他们的牺牲痛心难抑。

四、一首七律诗《怀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换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对译:我已经习惯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春天的时光,当我带着妻儿在这里避难时,我的双鬓成霜。

在睡梦中隐约地看到母亲为我的处境急得泪水盈眶,接连不断的军阀混战,城头换旗,政局一片动荡。

哪能眼看着我的战友们一个个地惨遭敌人杀害? 愤怒地向刺刀丛中寻觅写下诗句的材料。

写下诗篇,低头凝思,哪里有发表的地方! 在那黑暗的长夜里,只有月光作伴照着我黑色的衣裳。

明确:全诗深情地悼念了死难烈士,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无辜的罪行,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首诗深深感动和鼓舞了许多革命者,是现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

【课堂总结】
鲁迅先生忘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纪念,他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当今欣逢盛世,我们更不应该忘记所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爱国者。

我们还不应该忘记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特别是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的丑行,时时引起我们对那段血腥历史的回忆。

历史不能忘却,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勤奋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业】
1.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2.挖掘文本中新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