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下药说药理药用说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知识

中药药理知识

中药药理知识
中药药理知识是指研究中药药物在体内作用机制、药效、药代动力学、毒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中药药理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药效:研究中药药物的主要药效、次要药效以及作用范围,了解中药的治疗作用和作用机制。

2. 中药药物的成分及药物作用机制:中药药物是由多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制成,其中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

中药药理研究可以分析中药药物中的活性成分,了解这些活性成分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3.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了解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4. 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药药物的毒性反应机制,了解中药的毒性作用、毒性程度以及可能的毒副作用,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5.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药药理研究不仅关注中药本身的药理特点,也将中药的药理知识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研究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效果,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中药药理知识的深入研究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质量控制、临床疗效评价以及创新药物的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理学各类药药理作用

中药药理学各类药药理作用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1.解表药的药理作用:发汗,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1.1麻黄主要药理作用: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过敏,平喘,利尿,镇咳祛痰其他药理作用: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强心、升高血压,对平滑肌的影响1.2柴胡主要药理作用:解热,抗炎,镇静、镇痛,促进免疫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镇咳,保肝利胆,降血脂,抗抑郁,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其他药理作用:抗惊厥、抗癫痫,抗肿瘤,对胰酶的影响,保护胃黏膜1.主要药理作用:解热,影响免疫功能,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降血糖、降血脂,影响心脑血管系统(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降压,改善脑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其他药理作用:抗氧化,抗骨质疏松和雌激素样作用,增强记忆,抗肿瘤,保护胃黏膜2.清热药的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细菌内毒素,解热,影响免疫功能,抗肿瘤2.1黄芩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毒素,解热,影响免疫功能,保肝利胆,降脂其他药理作用:抗氧自由基损伤,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影响心血管系统(降压、抗心肌缺血)2.2黄连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细菌毒素,抗炎,解热,增强免疫影响心血管系统(抗心律失常、降压)影响消化系统(利胆、促进消化、抗胃溃疡)其他药理作用:降血糖,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抑制血小板聚集,正性肌力作用2.3金银花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解热,抗炎,提高免疫功能其他药理作用:保肝、利胆,止血,抗早孕2.4穿心莲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细菌内毒素,抗炎,解热,影响免疫功能其他药理作用:抗肿瘤,保肝利胆2.5牡丹皮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镇静、催眠、抗惊厥,镇痛)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其他药理作用:抗过敏,免疫调节作用,保肝,降血糖2.6知母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降血糖,减轻激素的副作用其他药理作用:抗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3.平肝药的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降压,解热、抗炎、镇痛,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3.1天麻主要药理作用:镇静、催眠、抗惊厥,降压,改善微循环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调整脑血管功能、保护神经系统,益智和延缓衰老其他药理作用:抗肝损伤,促进造血功能,增强免疫功能,镇痛、抗炎,对心脏的作用(抗心肌缺血、抗心律不齐)3.2钩藤主要药理作用:降压,镇静、抗惊厥、抗癫痫,对脑的保护作用,戒毒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其他药理作用:抗心律失常,对平滑肌组织作用,抗氧化3.3地龙主要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降压,抗血栓、改善血液循环,解热,平喘其他药理作用:促进创伤愈合,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抗心律失常4.理气药的药理作用:对胃肠道的双向调节作用,对消化液及胆汁分泌的作用,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4.1枳实与枳壳主要药理作用: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抗胃溃疡其他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心脏的作用,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重要器官血流量的影响)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的作用,利尿4.2青皮主要药理作用: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利胆,祛痰、平喘其他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升压,抗休克,兴奋心脏)4.3香附主要药理作用:对子宫的抑制作用,雌激素样作用,对胃肠道和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利胆,镇痛、抗炎,其他药理作用:解热,抑制中枢作用,降压、强心5.开窍药的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作用,脑保护,扩张冠脉,抗炎5.1麝香主要药理作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抗脑缺氧,抗炎、镇痛,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兴奋子宫其他药理作用:对肾上腺素β受体的作用,对免疫功能的调节5.2冰片主要药理作用:促渗作用(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皮肤黏膜、从消化道吸收)心肌保护作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脑保护作用,抑菌,抗炎5.3石菖蒲主要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镇静催眠、益智、抗惊厥)调节平滑肌,抑制心脏6.温里药的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强心、对心率的影响、扩张血管、抗休克)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影响胃肠运动,促消化,利胆、止吐、抗溃疡,)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作用6.1附子主要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强心,对血管和血压的作用,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增强β受体、cAMP系统的反应性,抗炎、镇痛,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其他药理作用:镇静,局麻,增强免疫6.2干姜主要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抗溃疡,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止吐)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强心,对血管和血压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抗炎,镇痛其他药理作用:抗缺氧,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6.3肉桂主要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强心,对血管和血压的作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胃肠运动的作用,抗溃疡)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其他药理作用:镇痛、镇静、抗惊厥、解热,抗炎7.祛风湿药的药理作用:抗炎,镇痛,影响免疫功能7.1独活主要药理作用:抗炎,镇痛、镇静,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其他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肿瘤,解痉,抗衰老7.2雷公藤主要药理作用:抗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抗肿瘤,抗生育,杀虫抗菌对血管和血液系统的作用其他药理作用:对神经肌肉的双向调节作用,对肾小球滤过膜有保护和修复功能7.3秦艽主要药理作用:抗炎,解热、镇痛,抗过敏,抗菌,降压,利尿,保肝利胆其他药理作用:升高血糖,镇静,导泻,兴奋子宫8.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抗凝血)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抗组织缺血性损伤,抑制组织异常增生,抗炎、镇痛、兴奋子宫8.1丹参主要药理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降血脂)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镇静,抗肝损伤,改善肾功能,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8.2川芎主要药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脑缺血,抗心肌缺血,扩血管、降血压8.3延胡索主要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镇痛,镇静,)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消化性溃疡8.4益母草主要药理作用:兴奋子宫,抗心肌缺血,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对泌尿系统的影响8.5银杏叶主要药理作用: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调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松弛平滑肌,平喘其他药理作用:清除自由基,促进学习记忆、改善脑功能8.6莪术主要药理作用:抗肿瘤,抗血栓,对胃肠平滑肌的影响,抗炎、镇痛,抗肝纤维化其他药理作用:抗菌、抗病毒,抗早孕,抗辐射8.7水蛭主要药理作用:抗血栓,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实验性脑内血肿吸收9.收涩药的药理作用:收敛,抗菌,止泻9.1五味子主要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保肝,对胃肠道的作用,抗衰老,对免疫系统的作用9.2山茱萸主要药理作用:降血糖,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氧化、抗衰老,调节免疫10.止咳化痰平喘药的药理作用:祛痰,止咳,平喘10.1桔梗主要药理作用:祛痰、镇咳,抗炎,镇痛、解热其他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降血糖和降胆固醇,增强免疫,镇静10.2半夏主要药理作用:镇咳、祛痰,催吐和镇吐,抗肿瘤,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对胃液的影响,对胃肠运动的影响)其他药理作用:抗生育和抗早孕,抗心律失常,对实验性矽肺的影响,糖皮质激素样作用,降血脂10.3苦杏仁主要药理作用:祛痰、镇咳、平喘,润肠通便,抗炎其他药理作用:镇痛,抗溃疡,抗肿瘤,增强免疫11.止血药的药理作用:收缩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凝血过程,促进血小板聚集抑制纤维蛋白溶解,抗凝血11.1三七主要药理作用:对血液系统的作用(止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溶血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心脏的作用,扩张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逆转心肌肥厚)抗炎,抗肿瘤,保肝(抗急性肝损伤,抗慢性肝纤维化,利胆)其他药理作用:延缓衰老、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物质代谢的影响(降血糖,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核酸合成)11.2蒲黄主要药理作用:对血液系统的作用(止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降血压)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其他药理作用:糖皮质激素样的免疫抑制作用12.泻下药的药理作用:泻下,利尿,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肿瘤12.1大黄主要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泻下,对胃的作用,保肝利胆,对实验性胰腺炎的作用)抗病原体,对血液系统的作用,抗炎,抗肿瘤其他药理作用:利尿、改善肾功能,免疫调节,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12.2芒硝主要药理作用:泻下,抗炎,利尿,抗肿瘤,利胆12.3火麻仁主要药理作用:润肠通便,降血脂,降压,抗炎、镇痛其他药理作用:保护体内抗氧化酶系统,抗血栓形成13.安神药的药理作用:镇静、催眠,抗惊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降压13.1酸枣仁主要药理作用:镇静、催眠、抗惊厥,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脂质过氧化,增强免疫其他药理作用: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抑郁,抗炎,改善记忆,抗肿瘤14.芳香化湿药的药理作用:调整胃肠运动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抗溃疡,抗病原微生物14.1厚朴主要药理作用:调整胃肠运动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抗溃疡,保肝,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其他药理作用:中枢抑制作用,肌松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降压、松弛血管平滑肌抗肿瘤14.2苍术主要药理作用: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抗溃疡,保肝,抑菌,抗炎,镇痛,利尿,免疫抑制作用其他药理作用:降血糖,抗缺氧,抗心律失常,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促进骨骼钙化14.3广藿香主要药理作用:抑制胃肠运动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抗病原微生物其他药理作用:细胞毒活性15.利水渗湿药的药理作用:利尿,保肝利胆,影响免疫功能,抗肿瘤,影响代谢,降血压15.1茯苓主要药理作用:利尿,镇静,影响胃肠功能,保肝影响免疫功能(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增强细胞免疫反应,茯苓多糖体能使免疫器官胸腺、脾及淋巴结重量增加)其他药理作用:抗肿瘤,抗炎,抗病原微生物15.2泽泻主要药理作用:利尿,抑制肾结石的形成,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保肝,降血糖,抗炎对心血管的作用(降血压,对心脏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其他药理作用:影响免疫功能15.3茵陈主要药理作用:利胆,保肝,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利尿,解热、抗炎其他药理作用:降血压、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镇痛16.消食药的药理作用:助消化,调节胃肠运动16.1山楂主要药理作用:助消化,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菌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强心,降压)其他药理作用:抗氧化,影响免疫功能16.2鸡内金主要药理作用: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动脉粥样硬化17.补虚药的药理作用:1.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特异性功能、免疫调节功能)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调节神经功能0)3.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促进核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调节糖代谢,调节脂质代谢)5.延缓衰老6.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7.对造血系统功能的影响8.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9.抗肿瘤17.1人参主要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影响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水平)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强心,对血管及血压的影响,抗休克作用)增强骨髓造血功能,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促进核酸及蛋白质合成,降血脂,调节血糖水平)抗肿瘤,延缓衰老,抗应激其他药理作用:抗溃疡,保肝17.2黄芪主要药理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心脏的作用,对血管及血压的影响)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抗自由基、延缓衰老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保肝,抗溃疡)抗病原微生物,利尿及肾保护作用其他药理作用:抗肿瘤,抗骨质疏松17.3甘草主要药理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抗溃疡,保肝,解痉)解毒,抗炎,镇咳祛痰,抗病原微生物其他药理作用:抗心律失常,抗肿瘤,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17.4当归主要药理作用:对血液系统的作用(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梗死后纤维化,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降血压)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其他药理作用:抗辐射,抗损伤,保肝17.5何首乌主要药理作用:延缓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泻下,保肝)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17.6枸杞子主要药理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延缓衰老,保肝,降血糖、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其他药理作用:抗肿瘤17.7麦冬主要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改善心功能,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降血糖,抗过敏、平喘,镇静其他药理作用:抗肿瘤及抗辐射17.8淫羊藿主要药理作用:增强性腺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骨生长,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其他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心肌缺血,强心、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血糖、降血脂17.9冬虫夏草主要药理作用: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性激素样作用,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延缓衰老,保护肾功能,平喘,增强骨髓造血功能其他药理作用:降血糖,抗肿瘤。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序言1、上中下三品药:上品药:属于君药,主养命而应天,没有毒性,多服久服对人体无害,多具有轻便身体、增益气力、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作用中品药:属于臣药,主养性而应人,无毒或有效毒,宜斟酌使用,大多能够遏制病邪、补益虚弱的身体。

下品药:属于佐、使药,主要是治病而对应于地,毒性大不可久服,多用于治疗大寒大热、邪气积聚,形成症结肿块坚硬之类的病症。

2、药物的配伍运用分为君、臣、佐、使,根据实际情况,组方配伍在突出君药的基础上,可适当地加减臣药和佐使药以辅助药效,达到相互宣、摄、合、和的作用。

药物之间还有阴阳属性的配合关系、子母兄弟的依赖关系,使用植物的根、茎、花、实各种草、石及动物的骨、肉入药,为了发挥药物的作用,必须注意“七情”单行:即用单味药治病相须:即配合应用性质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相使:即配合应用某种共性的药物,一主一辅相畏:即一种药物的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者消除相恶:即所合用的药物功效被抵消相反:即所合用的药物能产生毒副作用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一般来说,使用不同的药物组方,应当选用相须、相使作用的药物,以提高疗效,不要选取有相恶,相反的药物,如果药物有毒性,为了制伏毒性,可以选取有相畏、相杀作用的药物,否则千万不要滥用有毒的药物3、药物的四气五味:酸、咸、甘、苦、辛,四气:寒热温凉,有的药物有毒,有的药物无毒,使用时应加以区别。

4、掌握各类药物出产的土地,辨别药物的真伪,是陈久的还是新鲜的药物,均有一定的方法,而且药物的特性不同,有适宜于做丸药的,有适宜于做散剂的,或水煮,或酒浸,或煎作膏剂,也有一种药物同时可采用不同的剂型,或者只能用作丸散,不可兼入汤酒,在药物制剂时不得违背。

5、治疗疾病必先察其病源,找出病机,若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未至虚竭,血脉不乱,精神也没有散失的现象,再给病人用药必能使其康复;若病势已成,病情深重,此时用药就;不能指望速愈,病人可慢慢康复;倘若病人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虚竭,血脉精神散乱,病势已过,即使用药也难有回天之力,性命将难以保全。

第6章中国传统医药、养生

第6章中国传统医药、养生
唐代还出现了另一本食疗专著《食疗本草》, 这是我国第一本,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 著。
▲敦煌抄本《食疗本草》
25 二、中医养生四要诀
(一)顺四时
“四时”即指春、夏、秋、冬四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更替导致 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就需要遵循四季的变化规律,调 整自己的日常生活,以适应其变化,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中医常说,“春天养肝, 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四季养脾胃”。因此,在不同的季节,人们养生的重点 也会有所不同。
《本草经集注 》
《吴普本草》
11 一、中医药学 2.唐宋时期
唐代 官方的本草著作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民间本草著作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与李珣的《海药本草》最有影响。
宋代 朝廷曾两次组织学者完成了《开宝本草》和《嘉祐本草》两部
本草著作。 民间本草著作则以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最有成就,寇宗奭所
归经
药物的归经学是指药物的作用定位方面的理论,最早源于《内经》,到张元素时被发扬光 大。药物归经不同,其对人体各部位的作用也不相同,临床上必须注意药物的归经与病位相互 吻合,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17 一、中医药学
3.药物的“七情合和” “七情合和”源于《神农本草经》,是指药物在配伍关系方面的理论。“七情”是指“相 须”“相使”“相反”“相恶”“相杀”“相畏”六种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加上“单行”, 即单用一味药。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有对不同疾病的分类记载,包括今天的内科、外科、儿科、 五官科等疾病。周代则已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并开始使用药酒及汤液治疗疾病。 西周的《诗经》则是现存最早的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传文 统化
4 二、春秋至汉代

神农本草经 上中下三品分类原理

神农本草经 上中下三品分类原理

《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分类原理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也是中医药学的经典之一,其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根据药性的有毒无毒来分类的。

上品药是指具有滋补养生作用的药物,无毒或毒性较小,可以长期服用。

例如,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等。

中品药是指具有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有些是有毒性的,但毒性较小,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例如,桂枝、川芎、白术、茯苓等。

下品药是指具有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毒性较大,一般只能短期使用或用于特定疾病的治疗。

例如,附子、砒石、雄黄、硫黄等。

这种分类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上药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养性以应人,无毒或有毒;下药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这种分类方法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药物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理学重点总结顺口溜

药理学重点总结顺口溜

药理学重点总结顺口溜药理学是个大学问,了解它需用心。

首先要说药物的分类,分为化学和生物两大块。

药效是用药的关键,分为治疗和毒副作用两面。

给药途径有好几种,口服、静脉、皮下都是常见。

药物代谢是重要环节,肝脏肾脏都参与其中。

药物动力学要好好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都要懂。

药物相互作用要注意,不良反应要尽量避免。

药物的剂量要掌握好,过量不好后果堪虑。

药物的选择要慎重,个体差异要考虑周到。

药物的研究要深入,新药开发要勇往直前。

总结药理学要点,希望你能学有所获。

药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科目,它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内容。

了解药理学需要掌握药物的分类、药效、给药途径、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药物剂量、药物选择和药物研究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药物的分类是药理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药物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可以分为化学药和生物药两大类。

化学药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药物,而生物药则是从生物体内提取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药物。

其次,药效是药物治疗作用的关键。

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是药效的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效果是指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而毒副作用则是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另外,给药途径是药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有着不同的影响。

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人体内被分解和清除的过程,其中肝脏和肾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药物动力学则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此外,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是药物使用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不同药物在人体内相互影响的现象,而不良反应则是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人体不利的反应。

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药物的剂量和选择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药物的剂量过大或选择不当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药物的研究可以开发出更加安全和有效的药物,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中华九大仙草之首——赤水金钗石斛

中华九大仙草之首——赤水金钗石斛

中华九大仙草之首——赤水金钗石斛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中药不仅起到了治病救人、养生保健的作用,使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延绵不绝,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天意、美好、吉祥和长寿的象征,她雄踞九大仙草之首,被世人称为“救命仙草”、“植物黄金”,她就是----金钗石斛。

石斛,又称吊兰,为兰科多年生草本寄生植物。

石斛药用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是我国久享盛誉的珍稀名贵中药。

石斛分为金钗、铁皮、霍山、环草、黄草、马鞭等几类,其中金钗石斛乃石斛之极品,它因表皮呈铁绿色而得名。

金钗石斛因其极其稀少、生长环境特殊和滋补功效卓著而被誉为'千金草'、'软黄金'和'植物黄金',也被国际药用植物界称为“药界大熊猫”、“植物界大熊猫”,堪称真正的草本之王。

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评价其“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益智除惊,轻身延年。

”唐代经典《道藏》更是将金钗石斛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

具体排名为金钗石斛、天山雪莲、千年人参、百年首乌、花甲茯苓、苁蓉、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

《名医别录》、《本草纲目》、《本草思辩录》等诸多具有影响的医药学专著均将金钗石斛收录其中,称金钗石斛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是中药材中的“上品”。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这也就是说金钗石斛是中药中非常好的一个品种了。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金钗石斛与石斛作为两个品种区分,再次的确立了金钗石斛的高贵血统与身份,证实其独特的药用及养生价值!自唐宋以来,金钗石斛便被列为贡品,供皇室贵族延年益寿。

在古代民间,人们将新鲜的金钗石斛原汁喂入身体极其虚弱的人口中,可使其迅速恢复,一般是在婴儿出生但生命危在旦夕或者生命垂危的病患才能用金钗石斛去保命。

别具风味说花椒

别具风味说花椒

149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姓花名娇的美丽、孝顺女孩为了救治重病的父亲上山去找药。

她经白胡子老者指点,历经千难万险才从虎豹护卫的神山上找到一种香料,将其拌入菜中救治了父亲。

后来,患此病的人越来越多,而香料又被虎豹毁了,最后花娇修炼成仙化作香料树,救活了许多人。

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这棵树叫作“花娇”。

时间久了之后,人们便渐渐地把“娇”写成了“椒”。

花椒的使用历史悠久花椒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二千年前,我国就用酒浸花椒制成椒浆,用来祭祀祖宗、送神迎神、驱邪辟疫。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带在农历新年时,民间就有饮用椒酒的风俗。

《四民月令载》:“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服之令别具风味说人身轻能老。

”《荆楚岁时记》亦载:“俗有岁滔用椒酒,椒花闻香,故采花以贡樽。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固始候古堆一号墓中发掘出一个精制的铜盒,盒内盛有一粒完好的花椒,据考古专家分析和推测,此墓约葬于春秋战国末期,墓中花椒作为香料或药物而被葬入墓坑。

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而把花椒列为下药,并说:“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引,众妖恶辟。

”由此可见,两千年前的古人已将花椒作为杀虫、防腐、防霉、防潮、防湿的药物,用于保护尸体,以免尸体被毒虫所蛀、阴地湿气所腐。

在封建社会,花椒还成为皇帝妃子花椒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二千年前,我国就用酒浸花椒制成椒浆,用来祭祀祖宗、送神迎神、驱邪辟疫。

椒别具风味说花椒150文化趣谈CULTURE INTERESTING的专用品。

据史书记载:汉成帝微服出访,在其姐妃家中遇到一位绝代佳人赵飞燕,成帝一见倾心,将其纳入后宫,封为婕妤,后册封为皇后。

赵飞燕一心想为成帝生个太子,但久久不孕,经御医诊断,系因风寒入里,宫冷不孕,便令人在宫内用花椒涂满四壁,取其室温气正。

《汉宫仪》载:“皇后称椒房,取其实蔓延;外以椒涂,亦取其温。

”此后,皇后之宫便有椒宫、椒房之称。

药有上中下三品,性有平和刚烈之分

药有上中下三品,性有平和刚烈之分

药有上中下三品,性有平和刚烈之分《神农本草经》按药物的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毒的称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多服久服不伤⼈,适宜欲轻⾝益⽓不⽼延年者;毒性⼩的称中品,120种,为⾂,主养性以应⼈,具有补养和祛痰的双重功效,不宜久服;有毒的或药性刚烈的称下品,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不可久服,适宜欲除寒热邪⽓、破积聚、愈疾者。

共收载药物三百六⼗五种,⼀年三百六⼗五天,正所谓“三品合三百六⼗五种,以应周天之要”。

《神农本草经》将药分为了“上、中、下”三品,《素问·⾄真要⼤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应⾂之谓使。

”⼜说:“君⼀⾂⼆,制之⼩也,君⼀⾂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三佐九,制之⼤也。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说:“君药分量最多,⾂药次之,使药⼜次之。

不可令⾂过于君,君⾂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这就是很多⼈在谈及养⽣的时候“提炼”的原则,即对症下药,因时、因地、因⼈制宜。

因为性味功效不同⽽能起到相互补助作⽤。

这就像很多⼈谈恋爱⼀样,喜欢和⾃⼰的性格爱好⽅⾯都⼀样的⼈,事实上,和这样的⼈在⼀起⽣活反⽽少了很多的情趣,少了太多令⼈感动的东西。

当然落差不能太⼤。

差距⼩了是取长补短,差距⼤了就是两极分化。

⽤药也⼀样,⼏种药配伍使⽤,如果“性相近”,那么,药物的配伍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如果这样只需⼀种药物加量就可以了。

在实际⽤药时,只有“性”相投,在防病抗病的过程中,各⾃对⼈体病患独当⼀⾯,⾃然,治疗病症的效果就显露出来了。

说到⽤药,现如今,说得最多的就是“对症⽤药”。

其实,对于⽤药来说,这最多只是个原则性、⽅向性的问题,讲究还有很多。

从“药”字本⾝来看,古字为“藥”,上边是草部,底下是个“⽊”字。

所以,说得通俗点,药本⾝就是“草⽊”之类的东西。

事实上,从本草所载的365种药物来看,也基本体现了这⼀点,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可见,草⽊类药物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中药小知识】药性,药理,对药,小方,主方与主药

【中药小知识】药性,药理,对药,小方,主方与主药

【中药小知识】药性,药理,对药,小方,主方与主药
【药性】即指药物的性质与性能,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毒性禁忌等诸方面。

诚如清代医家徐大椿所言:“凡药之用, 或取其气, 或取其味, 或取其色, 或取其形, 或取其质, 或取其性情, 或取其所生之时, 或取其所成之地, 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 故能补偏救弊, 调和脏腑。

深求其理, 可自得之。


***
【药理】“药理”一词, 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其云:“药理既昧, 所以不效。

”宋代赵佶《圣济经》中专门设有“药理篇”, 为最早的中药药理学专论。

然古之药理学与现今所言药理学有别, 现中药药理学多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来研究中药的作用, 使其作用微观化、具体化。

***
【对药】对药, 亦称药对, 由来已久。

《内经》之半夏秫米汤即可看作对药理论的肇始。

历代不乏对其传承和发挥者, 如《雷公药对》《徐之才雷公药对》等, 而尤以近代《施今墨对药》一书影响深远。

对药不单只是一对对的药物组合, 而更多的是前贤所创小方或名方中的精华配伍。

***
【小方】小方一般指药味在2~5味之间, 药少方简, 配伍精当, 属于《内经》之“七方”说中的一种。

常用的有金铃子散、二至丸、枳术散、桔梗甘草汤、增液汤、消瘰丸、四君子汤、芍药甘草汤、失笑散、当归补血汤、佛手散、玉屏风散、四逆散、二陈汤等。

***
【主方与主药】清代医家徐灵胎云:“一病必有一主方, 一方必有一主药。


------------------------------------。

药理学重点总结顺口溜

药理学重点总结顺口溜

药理学重点总结顺口溜在医药领域里,
药理自成一派。

药理学研究药物如何起,
影响我们的身体。

首先想到药物获益,
疾病缓解是其中的红利。

药物有多种作用方式,
了解这些是至关重要。

药理分为几个方面,
药物吸收要第一讲。

口服、注射和外用,
吸收程度差别不小。

然后是药物分布在体内,
毛细血管覆盖到哪里。

药物到达的组织和器官,影响疗效和不良反应。

药物代谢是后一道关,肝脏是主要的工作间。

代谢酶固定不易变,
但药物互相影响成问题。

最后是药物排泄的环节,肾脏起主导作用。

药物毒性和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出外。

药物的效应不容忽视,作用机制是关键。

激动、抑制、拮抗等,可用以治疗疾病迹象。

不同药物有不同靶位,
针对机制治疗须明晰。

受体、酶和离子通道,是我们要关注的因素。

药物的互作也无比重要,相互作用影响多。

加强效果或抑制药力,调整剂量是好的方法。

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避免和处理要注意。

药物过敏和毒性反应,随时有可能爆发。

开展药物研究需小心,临床试验要慎重。

人体试验需受伦理保护,安全和效果要试验通过。

总结药理学的要点,
顺口溜帮助总结。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效应和互作是关键。

希望大家记住这些点,
用好药物治病痛。

药理学的知识掌握好,
医药行业更进一步。

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整理

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整理

执业药师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整理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对于执业药师来说,掌握中药药理学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中药药性理论与药理作用的关系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

四气,即寒、热、温、凉,是中药的重要属性。

寒性药物通常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如黄连、黄芩等,其药理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菌、病毒生长,降低体温,调节免疫等有关。

热性药物则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功效,像附子、肉桂,它们可能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等发挥作用。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酸味药多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五味子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增强平滑肌收缩等有关。

苦味药常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如黄柏的抗菌、抗炎作用。

甘味药有补虚、缓急止痛等功效,如人参能大补元气,可能与其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功能相关。

辛味药能发散、行气、活血,如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扩张血管有关。

咸味药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如芒硝的泻下作用,与增加肠内渗透压有关。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例如,心经的药物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清心除烦的作用,可能与改善心脏血液循环、调节心肌代谢有关。

肝经的药物如白芍,能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其药理作用可能涉及调节肝脏的代谢和功能。

升降浮沉反映了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如麻黄能发汗解表、升阳举陷,可能与兴奋交感神经、扩张外周血管有关。

沉降药如大黄能泻下通便、清热泻火,可能与抑制肠道蠕动、减少肠道水分吸收等有关。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中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苷类等,这些成分是产生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例如,黄连中的小檗碱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延胡索中的生物碱有镇痛、镇静的效果。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心血管功能等作用。

上、中、下药之说

上、中、下药之说

上、中、下药之说上、中、下药之说壹、上、中、下药之说上药可称为君药,为养生之药,多服久服也不伤身体,常饮可保神清气爽、延年益寿。

中药可称为臣药,以养性为主,有的含有毒性,有的无毒性,因此服用时就要慎重考虑,其目的在於预防疾病、补充体力。

下药是种补助药,具毒性者较多,不宜久服,为了治病才加以使用。

这些分属於上品、中品、下品的药,具有互相助长功能的作用,所以它们在配合的比例上也有一定。

寒性生药对治阳证,热性生药对治阴证,温性生药对治阴证倾向,凉性生药对治阳证倾向,平性生药对治中证(阴阳证两用)。

贰、上品中草药略明一、平性者甘草、牛膝、山药、泽泻(根茎),杜仲(木皮),蒲黄(花),决明子、酸枣仁、龙眼、莲子、麻子仁(果实),阿胶、牛黄、蜂蜜、龙骨(动物),石决明(矿物),茯苓(其他)。

二、温性者黄耆、远志、白术、川芎、天麻、独活、人参、白芷、防风、木香(根茎),桂皮、五加皮、沉香(木皮),辛夷(花),五味子、大枣、陈皮、菟丝子(果实),麝香(动物),赤石脂(矿物)、饴糖、神麴(其他)。

三、寒性者黄连、柴胡、地黄、紫草、升麻、天门冬、麦门冬、龙胆(根茎),黄柏、地骨皮(木皮),茵、益母草(叶全草),冬瓜子、枳实、车前子、蔓荆子、薏苡仁(果实),牡蛎、羚羊角(动物),滑石、芒硝(矿物)。

叁、中品中草药略明一、平性者葛根、括篓根、香附子、秦芄(根茎),枇杷叶(叶全草),赤小豆(果实)、白姜蚕(动物),猪芩(其他)。

二、温性者韭白、篙本、细辛、生姜、当归(根茎),厚朴(木皮),艾叶、荆芥、麻黄(叶全草),乌梅、吴茱萸、山茱萸、蒺梨子、柿蒂、蜀椒、苏叶、苏子、槟榔子(果实),虎骨、露蜂房、鹿角(动物)。

三、寒性者黄芩、玄参、芍药、前胡、知母、地榆、败酱、贝母、百合、防己、(根茎),桑白皮(木皮),瞿麦、牛旁子、山栀子(果实),犀牛角、石膏、别甲(动物)。

肆、下品中草药略明一、平性者木通(木皮),桃仁(果实)、水蛭(动物)。

什么是上药、中药、下药?

什么是上药、中药、下药?

什么是上药、中药、下药?上药、中药、下药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下药类似于西药,《神农本草经》把中药进行了分类。

它把中药分成3种类型,即“上药、中药、下药”。

上药被认为是等级最高、最理想的中药,几乎没有毒副作用是其特征,作用温和,每日服用能增强体质,保持健康。

如与作用强、副作用也大的中药合用,还能减轻其副作用。

“中药”比“上药”的作用要强,若大量服用能产生副作用,若每次少量服用,即使连续服用,也不会产生毒副作用。

其温和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下药”药效较强,能治疗疾病、改善症状,但有毒,常常伴有毒副作用,因此使用这种药物时,必须注意其副作用及其服用时间。

也就是说,下药是类似于西药的一类中药,病情较重时,短期使用能解除痛苦。

改善症状是其主要目的。

中医使用药效较强的“下药”时,通常必须配伍使用“上药”和“中药”,以抑制其毒副作用。

最适宜治疗“未病”的中药最近,西医在使用副作用较大的药品时,为了抑制其副作用,常常配伍应用有益于胃肠的药和提高免疫力的药,中医在很久以前就使用这种配伍方法。

古时中国认为作用温和、无毒副作用的药是最高级的药,是“上药”,这种类型的药与其说是“药”,倒不如说是“保健食品”,相反把类似于西药的药当作最低级的药,即“下药”,这和中医对疾病、健康、副作用的认识方法有很大关系。

前面已经提到,中医特别重视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可以说“上药”和“中药”是最适合防治未病的中药。

几乎没有毒副作用的“上药”和“中药”,每日服用能使人保持较好的身心状态,使人能够健康地朝气蓬勃地生活,这正是人们理想的状态。

家庭药膳主要应用的中药上药有甘草、菊花、枳实、桂枝、牛膝、山药、车前子、大枣、陈皮、薏苡仁、莲子肉等。

中药有乌梅、葛根、艾叶、芍药、生姜、山椒、苏子、当归、百合等。

下药有桔梗、杏仁、大黄、桃仁、半夏、附子等。

中医方剂就是把这些“上药”、“中药”、“下药”巧妙地组合而成,药膳也同样需要把这些中药进行配伍组合。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共载药品365个,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药、中药、下药,分别归于上、中、下三经,并说:“上药主养命以应天”,“中经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主养病以应地”。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认为,“上品药性,亦能遣病,但势力和厚,不为速效,岁月常服,必获大益”,是以延命为主,兼可愈疾,符合“天道仁育”之德,故谓“应天”;中品药性,“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祛患为速,延龄为缓”,既能祛病,又可调补,与“人怀性情”相合,故谓“应人”;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只能治病,不可常服,病祛即止,犹如“地体收杀”,故谓“应地”。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的说法究竟有无道理?全书365味药中,被视为具有强身补益,延年轻身的药物,除上品的120种外,中品有47种,下品尚有7种,共约174种。

以此与现代研究相对照,上品药中确实有大量具有滋补强壮抗衰老的药物。

其中益气的如人参、黄芪、山药、灵芝、白术、甘草、大参等,温补药如肉苁蓉、杜仲、续断、巴戟、菟丝子等,滋阴药如玉竹、石斛、天冬、麦冬、枸杞子、女贞子、沙参、龟甲等,养血药如地黄、阿肢、桑寄生等,安神养心药如柏子仁、酸参仁、茯苓、五味子等,固肾涩精药如藕、莲子、芡实、覆盆子等,已将现今常用的有效补品囊括大部。

中医药饵养生和阴阳、补血气、益脏腑为主,重在先天肾气、后天脾胃的调养。

养先天肾气,药宜苁蓉、菟丝子、枸杞、地黄、续断、巴戟之属;补后天脾胃,药宜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大参、橘皮之类,均以上品为多。

从性味言,益寿药饵多长期服用,应以甘平为宜,甘者能缓,平者能和,最能得药养之道。

上品诸药中属甘味者56种,微温、微寒,性味和平者有60余种。

再从历代摄生药饵名方看,如补气益阴之“琼玉膏”,由生地、人参、茯苓、白蜜四味组成,皆出于上品;有安养荣卫,补益五脏,和调六腑;滋充百脉,添精实体之功的“神仙不老丸”,由人参、牛膝、当归、菟丝子、巴戟、杜仲、生熟地、柏子仁、菖蒲、枸杞、地骨皮组成,除当归为中品外,余皆上品;有补肾清肝、驻颜润发之功的“益寿地仙丸”,方由甘菊、拘杞、巴戟、肉苁蓉四味组成,亦出上品;《丹溪心法》的“延寿丹”,为天冬、远志、山药、巴戟、柏子仁、泽泻、熟地、川椒、生地、拘杞、茯苓、覆盆子、菟丝子、牛膝、肉苁蓉、当归、地骨皮、人参、五味子19味药组成,其中除川椒、当归出自中品外,余17味皆在上品。

下品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下品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下品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下品药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除寒热,破积聚,不可久服。

通俗点讲,就是说下品药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的药物,因为其中很多的药物都是有毒或药性刚烈,容易克伐人体正气,所以,这类药不能多用,一般以病况为准,使用时能恰到好处治愈病症即止。

不可过量使用。

下品药除病,何以为“佐使”?这里是以有毒没毒为标准来做判断的,从制方之法来看,主治病邪者为君,辅君分治者为臣,应臣向导者为佐使。

自然,不同的病症为君为臣之药也各不相同。

举个例子说,治湿以防己为君,治寒以附子为君。

而且同样是热证,则不同病症的情况也不一样,比如,治上热以黄芩为君,治中热则以黄连为君。

那么,佐使如何得以体现呢?以证佐分治是一个原则性的标准,这就要结合体质与病况等多种情况来具体配应。

如果身体单薄的话,则对偏性之药不能承受,所以,这个时候要用苦寒纯品的话,则可以用辛热之药为向导而辅佐治之。

再比如,中医学认为,寒宜甘发,所以,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凡诸疮,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凡疟疾,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属经分用引经药佐之;凡目艮久病昏暗,以熟地、当归为君,防风、羌活为臣,甘草、菊花之类为佐;痢疾腹痛,以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凡嗽以五昧子为君,有痰者半夏为佐,有喘者阿胶为佐,有热无热者黄芩为佐,但分量不同耳。

(1)谷物部下品药腐婢。

(2)草部下品药附子、乌头、天雄、半夏、虎掌、鸢尾、大黄、葶苈、桔梗、莨菪、草蒿、旋覆花、藜芦、钩吻、射干、蛇合、恒山(常山)、蜀漆、甘遂、白蔹、青葙子、白及、大戟、泽漆、茵芋、贯众、华荛花、牙子、羊踯躅、商陆、羊蹄、蒲蓄、狼毒、白头翁、鬼臼、杨桃、女青、连翘、阊茹、乌韭、鹿藿、蚤休、石长生、陆英、荩草、牛扁、夏枯草、芫花。

(3)木部下品药巴豆、蜀菽、皂荚、柳华、棟实、郁李仁、莽草、雷丸、桐叶、梓白皮、石南、黄环、溲疏、鼠李、药实根、栾华、蔓椒。

都说药物分为“上、中、下”品,其中的道理有几何?

都说药物分为“上、中、下”品,其中的道理有几何?

都说药物分为“上、中、下”品,其中的道理有几何?中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中,将记载的365中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对于这个等级的认定,很多人认为就是以该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为原则。

其实这样的理解还是稍显简单粗暴了。

其实,这样的等级划分,其中还蕴含着对于药性的更深层次认识。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01《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三品的道理《本经》记载药物一共365种,以应一岁365日之气。

药分上、中、下三品,按《本经》记载,上品药主养命;中品药主养性;下品药以治病。

上、中二品药用“养”字,分别养的是人的命和性。

在古人的思维里,人是由性和命组成的,性即性格、思想、七情六欲等一切看不见的因素;命即身体、发肤等一切看得见的因素。

性与命相比,人的性变化很大,正似天气健运无常,时常风雨阴睛,用一句诗比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且性看不见亦象天无形,因此古人认为人的性是吸收天气而来,只要有呼吸,人就一定有性。

命则与性不同,虽然变化,但不像人的情志一样变化莫测,相对比较稳定,象地,人的身体必须通过吃大地生长出的万物来充养,若人不吃饭,身体得不到充养便会消瘦,且人体是看得见的,象地有形。

人身上的气血亦是如此。

气无形,变动较大,经常会因为人的情志活动而发生气的运动变化,“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因此古人认为人体的气亦来自于天。

血相对于气而言是有形的,运动规律是很难受人意识改变的,为吸收地气所得。

因此《本经》认为上品药中所含地气较多,偏于调养人的有形身体,即养命;中品药中所含天气较多,偏于调养人体气的异常,即养性。

上品药多数味较重而气较轻,气轻则寒热之性偏差较小,其性静;中品药偏于气较重而味较轻,气大则寒热之性有偏,其性动;下品药则气味俱重,偏性太大,其性动而剧,甚者偏性过大则有毒,因此可以用来治病。

当然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的客观指标还有很多,气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中草药实施方案

中草药实施方案

中草药实施方案中草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用资源和独特的药理作用。

在实施中草药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中草药的选择、配方、煎煮和用药方式等方面介绍中草药实施方案。

中草药的选择中草药的选择是中草药治疗的第一步,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药材。

一般来说,中草药可以分为上药、中药和下药三个等级。

上药主要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中药起到调和上药和下药的作用,下药主要起到增强药效和减少药物毒性的作用。

在选择中草药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特点和病程,选用具有疏风、清热、祛湿、活血、养阴、益气等功效的药材。

中草药的配方中草药的配方是中草药治疗的核心,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配方。

一般来说,中草药的配方可以分为单味、复方和方剂三种类型。

单味是指单一药材组成的配方,适用于病情较轻或病情较为单一的患者;复方是指两种以上药材组成的配方,适用于病情较为复杂或需要综合调理的患者;方剂是指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混合制成的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草药组合,适用于常见病、多发病和疫病等。

在制定中草药配方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配方类型,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草药的煎煮中草药的煎煮是中草药治疗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药材的性味和功效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

一般来说,中草药的煎煮可以分为水煎、蒸煮、研末和炮制四种方法。

水煎是指将中草药放入水中煎煮,适用于病情较轻或需要快速起效的患者;蒸煮是指将中草药放入锅中蒸煮,适用于病情较重或需要长期调理的患者;研末是指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适用于病情较轻或需要外用的患者;炮制是指将中草药进行特定的处理,以增强药效或降低毒性。

在煎煮中草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并根据药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草药的用药方式中草药的用药方式是中草药治疗的关键环节,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9.没药:与乳香同为外伤科要药。治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130.五灵脂:治疗瘀滞疼痛之要药。常与蒲黄相须,如《失笑散》
131.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活血调经之良药。去瘀生新而不伤正。“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另,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132.红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产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并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138.王不留行、穿山甲为下乳要药。穿山甲亦为治疗疮疡肿痛之要药。
139.土鳖虫:伤科常用药。尤多用于骨折伤筋淤血肿痛。
140.马钱子:消肿散结止痛,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亦为治疗风湿顽痹、拘挛疼痛、麻木瘫痪之常用药。
141.自然铜:促进骨折愈合,为伤科要药。
142.苏木:“扑损瘀血”妇科瘀滞经产诸证及其它瘀滞病症常用药。
110.小蓟: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
111.地榆: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
112.侧柏叶:治各种出血病症之要药,血热者尤宜。
113.苎麻根:止血清热安胎,历来视为安胎要药。(荨麻科)
114.三七: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要药。(为伤科要药。)
115.茜草:妇科调经之要药。
77.车前子:利尿通淋。利小便以实大便。
78.滑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79.xx:治淋证常用药、热淋尤宜。
80.萹蓄:“善杀三虫”蛔虫、蛲虫、钩虫。
81.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要药。
82阳证,热性生药对治阴证,温性生药对治阴证倾向,凉性生药对治阳证倾向,平性生药对治中证(阴阳证两用)。
贰、上品中草药略明
一、平性者
甘草、牛膝、山药、泽泻(根茎),杜仲(木皮),蒲黄(花),决明子、酸枣仁、龙眼、莲子、麻子仁(果实),阿胶、牛黄、蜂蜜、龙骨(动物),石决明(矿物),茯苓(其他)。
122.灶心土:温经止血之要药。尤对吐血便血者更佳。
123.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能“上行头目”也为治疗头痛要药。“头痛须用川芎”。125.郁金: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126.虎杖:为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
127.xx: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
128.乳香:外伤科要药。定诸经之痛。散瘀止痛,活血消痈,且祛腐生肌。
二、温性者
黄耆、远志、白术、川芎、天麻、独活、人参、白芷、防风、木香(根茎),桂皮、五加皮、沉香(木皮),辛夷(花),五味子、大枣、陈皮、菟丝子(果实),麝香(动物),赤石脂(矿物)、饴糖、神麴(其他)。
叁、寒性者
黄连、柴胡、地黄、紫草、升麻、天门冬、麦门冬、龙胆(根茎),黄柏、地骨皮(木皮),茵、益母草(叶全草),冬瓜子、枳实、车前子、蔓荆子、薏苡仁(果实),牡蛎、羚羊角(动物),滑石、芒硝(矿物)。
36.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xx: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xx:常用之水火烫伤。
41.xx: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44.牡丹皮: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45.青蒿:善除疟疾寒热,治疟疾之良药。
46.地骨皮:除有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
47.xx:为退虚热疗骨蒸之常用药。
48.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尤宜于实热便秘。淤血证常用药。
49.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52.独活:为风湿痹痛主药。无问新久,均可应用。
上、中、下药说药理药用说
壹、上、中、下药之说
上药可称为君药,为养生之药,多服久服也不伤身体,常饮可保神清气爽、延年益寿。中药可称为臣药,以养性为主,有的含有毒性,有的无毒性,因此服用时就要慎重考虑,其目的在於预防疾病、补充体力。下药是种补助药,具毒性者较多,不宜久服,为了治病才加以使用。这些分属於上品、中品、下品的药,具有互相助长功能的作用,所以它们在配合的比例上也有一定。
参、中品中草药略明
一、平性者
葛根、括篓根、香附子、秦芄(根茎),枇杷叶(叶全草),赤小豆(果实)、白姜蚕(动物),猪芩(其他)。
二、温性者
韭白、篙本、细辛、生姜、当归(根茎),厚朴(木皮),艾叶、荆芥、麻黄(叶全草),乌梅、吴茱萸、山茱萸、蒺梨子、柿蒂、蜀椒、苏叶、苏子、槟榔子(果实),虎骨、露蜂房、鹿角(动物)。
17.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xx: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11.xx: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53.川贝:在“润”,尤宜内伤久咳,燥痰热谈之证。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154.浙贝:在“泄”,多用治风热咳嗽及痰热郁肺之咳嗽。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155.竹沥:治痰热咳嗽,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
143.骨碎补:伤科要药。以其能入肾治骨,能治骨伤碎而得名。
144.血竭: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要药。
145.莪术:专攻气中之血,香附而外又一“气中血药”。适用于气滞血瘀食积日久而成癥瘕积聚,以及气滞血瘀食停寒凝所致诸般痹痛。常与三棱相须。
146.三棱:功类莪术。均能破气行血、消积止痛。三棱偏破血,莪术偏破气。
中药要药总结
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xx: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xx: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防风:为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8.xx:治鼻渊之良药。
9.香薷:夏月解表之xx。
10.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94.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也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95.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痹痛之要药。为妇科调经之要药。“乃气病之总司,女可之主帅也”,为气中血药。
96.薤白:为治疗胸痹之要药。
97.大腹皮:宽中利气之截药。100.麦芽:治米面薯芋食滞,能回乳。
101.莱菔子:饮食积滞兼气滞者。
102.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之要药。
116.蒲黄:止血行瘀之良药。血证无论寒热有无瘀滞均可,实夹瘀者尤宜。尤为妇科常用药。117.降香:跌打损伤之内外出血证,外科常用之品。
118.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肺胃出血证。亦为外疡消肿生肌常用药。119.棕榈炭:收敛止血之要药。
尤多用于崩漏。敛性强,应以无瘀者为xx。
120.艾叶:温经止血之要药。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也为安胎要药。121.炮姜:治脾不统血之出血病症。
57.木瓜: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58.松节:尤善治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祛筋骨间风湿。
59.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常用药。(胡椒科)
60.昆明山海棠: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
61.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疗多种疼痛之良药。
叁、寒性者
甘遂、大黄、白头翁、射干(根茎),钓藤钩、丹皮(木皮),夏枯草(花),连翘(果实),穿山甲、代赭石(动物)。
四、热性者
附子(根茎),牵牛子、xx(果实)。
常用中药功效及要药总结
中药要药总结;1.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5.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6.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7.防风:为治风通用药;8.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9.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10.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11.葛根:
147.半夏: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宜治脏腑湿痰。味苦能降逆和胃,为止呕
149.白芥子: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利气豁痰。
150.皂荚:顽痰胶阻于肺,见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尤宜。
151.旋覆花:为治肺胃气逆之要药。“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能降气化痰,降逆止呕。152.白前:无论寒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宜于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25.漏芦:治乳痈之良药。27.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29.xx:为“疮家圣药”。
30.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xx、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62.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热痹尤宜。亦为治虚热之要药。
63.防己:对风湿痹证,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
64.桑枝:痹证无问寒热新久皆可,尤宜于风湿热痹。善走上肢。
65.海桐皮:xx下肢关节痹痛。
66.雷公藤:治风湿顽痹之要药。皮有大毒。(卫茅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