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肝外表现及损伤
病毒性肝炎
人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差;且部分病人病情
发展较快,容易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 免疫反应亢进,易产生过多的抗原抗体免疫复
合物并引起shwartzman反应及产生大量肿瘤
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而致大片肝细 胞坏死,发生急性重型肝炎。
• 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机
制尚不很清楚,可能与急性重型 肝炎和慢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有类
庚型肝炎病毒
•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全
长为9.4kb。HGV感染的血清学模
式以重叠HBV、HCV、HAV或HEV
二重感染为主,单独HGV感染者约
占30~40%。
TTV病毒
• 为单链RNA病毒。 • TTV感染后可在肝组织和血清中 检出TTV DNA,在血清中可检出 抗-TTV。 • 目前,对TTV的病原学、流行病 学及其临床意义等问题尚有待进 一步研究。
HBV的变异由于HBV DNA在复 制时,有一个逆转录过程,故较 易发生变异。
S区变异可出现HBsAg与抗-HBs共存, 或出现HBsAg阴性或抗-HBs 阳性的慢性 乙型肝炎,还可致乙肝疫苗接种免疫失 败。 前C/C区基因发生变异,能影响 HBeAg产生,故检查HBeAg时可呈阴性 结果,此时并不反映HBV复制减少和消 失,而且有可能易于引起重型肝炎。
HBV DNA和DNAP
• 两者均位于HBV的核心部分。游离型HBV DNA几乎与HBeAg同时出现在血液中,是 HBV感染最特异和直接的指标。
• 在慢性HBV感染时HBV DNA可整合到肝 细胞基因组中,称整合型HBV DNA。 HBV DNAP具有逆转录酶活性,也是直接 反映HBV复制能力的标志。
传播途径
• 甲 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饮用受污染的水 乙 血液、体液以及母婴传播方式 丙 血液、体液以及母婴传播方式 丁 血液、体液传播(仅与HBV同时存在) 戊 饮用受感染的水 庚 血液传播 • TTV 血液、体液、母婴传播及其他不明原因。
02病毒性肝炎
外因为感受疫毒湿热之邪,内因为正气虚弱。急性肝炎以实证为主,主要是感受湿热邪毒,郁结脾胃,熏蒸肝胆,阻滞气机所致。慢性肝炎多虚实夹杂,主要是外邪留恋,肝脾不和,肝肾亏虚,脉络瘀阻所致。瘀胆型也是虚实夹杂,主要是湿热留恋,熏蒸肝胆,脾虚血瘀所致。重症肝炎病候危重,主要是疫毒炽盛,化火化燥,内陷营血,邪热内闭,元气欲脱所致。
瘀胆型肝炎黄疸较重,并可有乏力、皮肤瘙痒、肝肿大、大便呈灰白色、消化系统症状较轻。
2:肝功能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持续增高,血清胆红素增高;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反复或持续异常、魔香草酚浊度、硫酸锌浊度等阳性。重症肝炎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胆固醇降低、氮质血症等。瘀胆型肝炎直接胆红素偏高可持续数月或1年、血清碱性磷酸酶和γ一谷氨酰转移酶增高、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
食疗:
(1)水发香菇50克(切丝)、梗米100克,共煮至稠,食粥,每日1次。
(2)活泥鳅100克,加水适量,先炖泥鳅至七成熟,入豆腐适量、生山楂9克、金针菜30克、生姜末、盐少许,煮熟。分顿食。
(3)苦瓜 200克、猪肝 200克,加少许
3:血清免疫学检查 肝炎特异性抗原抗体可诊断和区别各型肝炎。
4:肝穿刺病理检查 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对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情况、纤维化程度均可得到正确数据。
【辩证分型】
肝炎(插图)
乙肝五项常见血清模式及临床意义
sAg eAg sAb eAb cAb
临床意义
+ + - - - 新近感染
+ + - - + 病毒复制活跃,现症感染或无症状携带
+ - - + + 复制水平降低或终止,恢复期或慢性携带
+ - - - + 复制水平低或无,缓解稳定期
- - - - + 既往感染或HBV低水平持续感染
有
有
有
无
慢性肝炎 无
有
有
有
无
病毒性肝炎(六)
临床分型
1. 急性肝炎 2. 慢性肝炎 3. 重型肝炎
黄疸型 无黄疸型 轻度 中度 重度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预后
急性肝炎预后好,多可痊愈,少数转为慢性; 慢性病例预后欠佳,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重型病例预后极差,死亡率70%-90%。
病毒性肝炎(一)
病 原 学(1)
名称 缩写 基因组 抗原抗体 IgG 系统
甲肝病毒 HAV RNA
1
保护性
乙肝病毒 HBV DNA
5
抗-HBs保护性
丙肝病毒 HCV RNA
病毒性肝炎(二)
五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潜伏期 15-45天 30-180天 15-150天 30-140天 10-70天
(平均) (30天) (70天) (50天)
(40天)
起病 多较急 多缓慢 多缓慢 多缓慢 多较急
黄疸
多有
多无
多无
多无
多有
慢性携带 无
(40天)
起病 多较急 多缓慢 多缓慢 多缓慢 多较急
乙肝表现及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潜伏期6周~6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
1.急性乙型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起病较缓,主要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
少数有呼吸道症状,偶可高热、剧烈腹痛,少数有血清病样表现。
本期持续数天至2周,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
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部分病人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存在。
肝大,质软,有叩痛及压痛。
约有5%~10%的病人脾大。
周围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低,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着升高,此期持续2~6周。
恢复期:黄疸渐退,各种症状逐步消失,肝脾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4周左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徐缓,症状类似上述黄疸前期表现,不少病人症状不明显,在普查或查血时,偶尔发现血清ALT升高,病人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约有5%~10%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乙型肝炎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亦可隐匿发病,常在体检时发现。
症状多种多样,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多见,表现为食欲缺乏、厌油、恶心、腹胀、便溏等。
多数病人有乏力、肝区不适。
常于劳累、情绪改变、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
部分病人有低热及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头昏、失眠、多梦或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急躁易怒、周身不适、腰腿酸软等。
部分病人可有出血倾向,表现为齿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点或淤斑。
少数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
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健康状况下降,可呈肝性病容,表现为面色晦暗,青灰无华。
可见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质地中等或较硬,有触、叩痛,脾脏可进行性肿大。
部分病人发生内分泌紊乱,出现多毛、痤疮、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乳头色素沉着,乳房可触及界限清楚的硬块。
实验室检查显示ALT及胆红素反复或持续升高,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常可升高,部分病人r-谷氨酰转肽酶、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碱性磷酸酶也升高。
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HAV、HE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饮食、饮 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播。HBV通过血液和其他体 液(唾液、尿液、汗液、经血、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 经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母 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也是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也能传播。HDV的传播途径同 HBV。HC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及青少年,随年龄增 长而递减。在乙型肝炎低发区, HBsAg阳性的感染高峰 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的感染高峰年龄为4-8岁,抗 HBs 随年龄增长而稳步上升,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 出抗HBs。丙型肝炎以成人多见,约80%~90%因输血后感 染。HDV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感染基础。HEV主要侵犯 青壮年,男多于女。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又免疫力。
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M阳性可确诊 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近期感染,抗- HAVIgG阳性提示既 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3对抗原抗体系统,各具不同 的临床意义。 ①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提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 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已产生对HBV的免 疫力。慢性HB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 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② HbeAg与抗-HBe: HbeAg 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 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 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 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 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分别写为HAV、HBV、 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外,其余 均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则通过血液和体液 排出病原体。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和 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 的传染源,以慢性患者较为重要。急、慢性丁型肝 炎患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 急性感染者。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乙 肝
5.HBV感染的常用研究模型
●HBV人工培养尚未成功
●HBV感染动物模型:黑猩猩、树鼩
●HBV基因转染细胞株:G2.2.15细胞
●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鼠 ●其他嗜肝DNA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丙 肝
三、丙型肝炎病毒
丙肝是经济发达国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类型
丙 肝
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戊 肝
五、戊型病毒性肝炎
● 原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 HEV为单股线状正链 RNA病毒, 现暂归类于嵌杯病毒科。
戊 肝
● 抗-HEV:
抗HEV-IgM:是近期内HEV感染的标志,有早
期诊断价值
抗HEV-IgG:持续时间在不同病例差异较大,
多数于发病后6~12个月阴转
● HEV RNA:
2.HBV基因组结构
pre-S1 编码 pre-S1蛋白 pre-S2蛋白 HBsAg HBeAg HBcAg DNAP HBxAg
HBsAg
P
pre-S2 S pre-C C P X
正链
负链3.2 kb
HBVDNA C
pre-c X
pre-S2 pre-S1
乙 肝
3.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前、30~40y
丙 肝
(三)丙型肝炎
1. 传染源:
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HCV携带者
丙 肝
2.传播途径:
血液、血制品(主要) 注射毒品及不洁的注射(其次) 密切接触 性传播 围生期传播
丙 肝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已感染者仍可感染其他亚型或变异株
(1)HBsAg ●出现时间: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 ●持续时间: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评估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者常见。
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有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同时或先后感染、混合感染或重叠感染,使症状加重。
1.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酸碱,能耐56℃30min,室温下可生存1周,煮沸5min全部灭活。
紫外线1min,1.5~2.5mg/L 余氯15min;3%甲醛5min可灭活。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尤其以后者多见,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
抗HAV阴性者均易感。
2.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抵抗力强,能耐60℃4h及一般浓度消毒剂,煮沸10min、65℃10h或高压蒸汽消毒可以灭活。
急、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均可传播乙型肝炎,慢性病人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是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染源。
血液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另外也可由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反复输血或血制品者、多个性伴侣者、血液透析病人、静脉药瘾者及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是感染HBV的高危人群。
3. 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HCV)甲醛(1:1000)6h及60℃10h可以灭活。
传染源是急、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尤以病毒携带者有重要的意义。
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各个年龄组均普遍易感。
4. 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HDV)必须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才能复制、表达。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人类对HDV普遍易感。
感染可以是混合感染,即正常人群或未受HBV感染的人群同时感染HBV和HDV,也可以是重叠感染,即已经感染HBV的人群在HBV感染基础上又感染HDV。
5. 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HEV)对高热、氯仿等敏感。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病毒引起肝脏病变的疾病,属于传染病中的乙类。
病毒性肝炎病毒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分别对应HAV、HBV、HCV、HDV、HEV。
依据病毒类型、临床表现、病程可将病毒性肝炎划分为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以及肝炎肝硬化五种类型。
发病原因主要是感染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血液、母婴、性接触等,典型症状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疲惫无力、食欲减退、不喜油腻食物、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胃食管静脉曲张、畏寒、发热以及上腹部不适等。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不同的肝炎患者传播途径是不同的,本文将具体阐述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方式。
1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1管理传染源首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做传染病报告与登记,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
其次,做好隔离与消毒,不同的肝炎患者采取不同的隔离方式: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系统进行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途径传播。
而丁肝的传播途径跟乙肝的类似。
以甲型肝炎患者为例,如果患有急性甲型肝炎,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不得与他人接触,独自居家隔离。
将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或销毁,以免他人误触进而扩大感染范围。
患者自身应自觉隔离,不把病毒带出去。
当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无法到院进行治疗时,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居家治疗,通常隔离时长为3周。
在隔离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不与健康人同吃同住,患者的个人用品单独摆放,比如床品、碗筷、洗漱用品、衣物等,注意区分开来。
患者吃的食物单独准备,没有吃完的食物及时处理掉,正常人不可以继续吃。
(2)患者个人常看的书籍、常玩的物品等不可借出给他人,若是必须借出,注意提前进行消毒,非必要尽量不借出,消毒也可能存在不彻底的情况。
(3)患者居家隔离期间,亲朋好友最好不要上门探望,以免不小心被传染。
患者自身也不得外串门,不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在外进餐。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要做好护理措施,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戒酒戒烟,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1、按消化道或血液隔离。
2、注意观察病人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及大、小便颜色、性状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黄疸刺激皮肤引起瘙痒者,可用温水擦浴或遵医嘱局部药物处理,避免搔抓,以防止感染。
3、注意观察有无神志、行为、性格改变等肝昏迷前驱症状等并发症,若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注意安全防护。
4、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若牙龈出血,应做好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鼻衄时可用无菌棉球或肾上腺素棉球填塞;若皮下瘀斑、灰白色或柏油样便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5、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6、急性期及重症病人要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时,可逐步开始活动。
以不疲劳为原则。
慢性期或迁延不愈者,可根据病情卧床休息或适当活动。
7、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红外肝病治疗,增加组织对能量的渗透吸收,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肝脏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
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1、讲解该病传播途径及隔离防护要求。
2、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3、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病室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注意口腔及皮肤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戒酒。
4、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症状?
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病毒性肝炎症状,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症状,病毒性肝炎有什么表现?得了病毒性肝炎会怎样?以及病毒性肝炎有哪些并发病症,病毒性肝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病毒性肝炎常见症状:典型症状:肝被膜紧张、大块肝细胞坏死、蛋白尿、大三阳、恶心*一、症状病毒性肝炎按病程和病情演变情况可分为:(1)急性肝炎:①急性黄疽性肝炎: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黄疸前期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乏力、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黄疸期就是约1周后尿色深黄,继而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疽,肝脾均可肿大,肝区触叩痈明显,恢复期是约经2—3周后黄疽逐渐消退,精神、食欲好转,肝功能恢复正常,病程约1—2个月。
②急性无黄疽性肝炎:起病销缓,一般症状较轻,大多不发热,整个病程中始终无黄疽出现,其他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黄疽性肝炎相似,但发病率高,约占急性肝炎总人数的70%——90%。
肝功能改变主要是ALT升高。
(2)慢性肝炎:①慢性迁延性肝炎:由急性肝炎迁延而至,病程达半年以上而病情未明显好转,仍有食欲减退、胁痛、乏力、肝肿大、肝区痛等。
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1年,症状和体征及肝功能检查均有明显异常,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等,且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疽、肝质较硬、脾肿大等体征。
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3)重症肝炎:凡急性、慢性肝炎或肝硬变患者出现高热、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加深,出血倾向、神经精神症状,肝脏进行性缩小,肝细胞明显损害,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者,均应考虑为重型肝炎。
①急性重症:骤起高热,来势凶险,黄疽出现后迅速加深,肝脏缩小,伴有明显肝臭,肝功能显著减退。
常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腹水、下肢浮肿、蛋白尿、管型尿等,并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狂躁等精神症状,随后进入肝昏迷状态,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病毒性肝炎
HBV的变异
1.由于HBV-DNA在复制时,有一个逆转录过程,故较易发 生变异。 2.S区变异可出现HBsAg与抗-HBs共存,或出现HBsAg阴性 或-HBs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还可致乙肝疫苗接种免疫 失败。 3.前C/C区基因发生变异,能影响HBeAg产生,故检查 HBeAg时可呈阴性结果,此时并不反映HBV复制减少和消 失,而且有可能易于引起重型肝炎。
3. 易感人群
(1)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2)感染后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持久 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保护力不完全。 (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五型肝炎病毒简要对照
HAV
基因组 RNA
HBV
DNA 血液/体液
HCV
图
肝脏炎性表现达顶峰:ALT , 黄疸,部分 有肝脾肿大、肝区叩痛
(3)恢复期
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鲁米那治疗有效
急黄肝
(2) 黄 疸 期
发热好转,出现黄疸:尿黄、眼黄、皮肤黄染 黄疸加深,消化道症状减轻
图
肝脏炎性表现达顶峰:ALT , 黄疸,部分 有肝脾肿大、肝区叩痛
(2~6周,平均3周)
①注射乙肝疫苗后;②过去有过HBV感染
“两对半”分析举例
HBsAg 阴性
• • • •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阴性 阴性 阳性 阳性
①窗口期,抗-HBs还没有出现;②曾感染过HBV
丙 肝
丙型肝炎(HCV)
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黄病毒属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程中,病情 恶化出现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预后极差。
第 15 页
(四)淤胆型肝炎
第 16 页
亦称毛细胆管型肝炎或胆汁淤积型肝炎。起病及临床表现类似 急性黄疸型肝炎,但乏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较轻而黄疸重且持 久,有皮肤瘙痒等梗阻性黄疸的表现。肝脏大。大便色浅转肽 酶、碱性磷酸酶以及5-核苷酸酶等梗阻指标升高。ALT多为中 度升高。尿中胆红素强阳性而尿胆原阴性。
第 17 页
(五)并发症与后遗症
第 18 页
1.神经、精神系统:颅神经受累、脑膜脑炎、急性多发性神经 根炎,一过性精神改变等。
第 19 页
2.心脏损害: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等。
第 20 页
3.血液系统: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 血、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等。
第 21 页
4.消化系统:胆管炎、胆囊炎、肝炎后脂肪肝等。
第 8页
(二)慢性肝炎
第 9页
1.慢性迁延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仍有轻度乏力、 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多无黄疸。肝大伴有轻度触 痛及叩击痛。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病情迁延不愈或 反复波动可达1年至数年,但病情一般较轻。
第 10 页
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 倦怠无力、食欲差、腹胀、溏便、肝区痛等,面色常晦暗,一般健康 情况较差,劳动力减退。肝大质较硬,伴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多肿大。 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及明显痤疮。肝功能长期明显异常,ALT 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丙种球蛋白及IgG 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可出现阳性反应, 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增多而补体C3、C4可降低。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 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结节性多动脉炎、 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
五种病毒性肝炎的比较前段时间小张单位里组织体检,检查结果显示是丁型肝炎,小张不禁纳闷:只听过甲肝、乙肝,怎么还有丁肝?实际上,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有5种,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呢?应该如何治疗?生活中怎样预防?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五种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是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病变,患者症状表现是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上腹部不适等,少数患者伴有发热、黄疸、肝肿大。
病毒性肝炎具有急性、慢性之分,根据病原学不同,主要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5种,病毒分别是HAV、HBV、HCV、HDV、HEV,其中HBV是DNA病毒,其余几种是RNA病毒。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
按照危害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①轻度,症状不明显,只有1-2项生化指标异常;②中度,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发生异常改变;③重度,肝炎症状持续,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肝脾肿大,多项生化指标异常。
2.肝炎病毒的标志检测病毒性肝炎在诊断时,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肝穿活组织检查、超声及CT检查等。
其中,肝炎病毒标志检测,可以明确肝炎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甲肝。
在急性肝炎患者中,血清抗HAV IgM阳性,说明是近期感染;抗HAV IgG阳性,说明是既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肝。
①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说明正处于感染阶段;抗HBs阳性,说明已经产生对HBV的免疫力。
②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说明HBV处于活跃复制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血清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说明疾病缓解,感染性减弱。
③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说明存在完整的HBV颗粒直接反应;抗HBc IgM阳性,说明处于感染早期,体内有病毒复制。
慢性轻度乙肝和HBsAg携带者中,HBsAg、HBeAg、抗HBc三项均阳性,说明具有高度传染性,难以阴转。
怎样判定为肝炎
怎样判定为肝炎一、肝炎的发病原因肝炎是指肝脏组织的炎症病变,临床上主要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毒性肝炎等多种类型。
其中,病毒性肝炎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常见的有Hepatitis A virus (HAV)、Hepatitis B virus (HBV)、Hepatitis C virus (HCV)、Hepatitis D virus (HDV)和Hepatitis E virus (HEV)等。
此外,肝脏的免疫功能、代谢功能和解毒功能不良,也可能导致肝炎的发生。
二、肝炎的临床表现肝炎的症状有时候不太明显,但通常会出现以下一些表现:(一)典型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不适或疼痛、甚至高热、出疹等。
(二)皮肤和黏膜的症状:皮肤苍黄、黄疸、色素沉积、咖啡色尿、灰色排泄物等(三)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头痛、头晕、失眠、抑郁、焦虑等。
(四)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厌油、腹胀、便秘或腹泻等。
三、肝炎的治疗方法治疗肝炎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毒、控制病情,预防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其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休息:应保持充足睡眠,适当的身体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二)饮食:应以低脂、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为主,要注意补充各种营养素,例如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碘、铁、氨基酸等。
(三)药物治疗:应根据不同的肝炎类型和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四)其他治疗:针对肝功能异常及黄疸等严重症状,可采取肝保护治疗、利胆通便治疗、中药治疗等。
四、肝炎的注意事项(一)预防肝炎:加强个人卫生,尽量避免接触污染物及病源;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发现肝炎。
(二)避免饮酒:过度饮酒会对肝脏造成很大的损害,应注意避免饮酒。
(三)规范用药:在应用药物时,必须严格遵照医师的医嘱和用药指导。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
九——肝炎概况
HBsAg 与 抗- HBs
HBeAg 与 抗-HBe HBcAg 与 抗-HBc IgM、IgG HBsAg + :提示HBV现症感染 抗-HBs + :提示对HBV感染有保护力 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S区变异
“乙肝两对半”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注射乙肝疫苗产生的 保护性抗体。 既往HBV感染,病毒已 清除,有保护力。
肝硬化
特殊人群肝炎的临床表现
小儿 隐性感染多见
易成为HBV无症状携带者 症状轻 老年 黄疸发生率高,程度深,持续时间长 肝内瘀胆型多见;进展快 合并症及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孕妇 症状明显,易产后大出血、DIC 肝衰竭比例高,病死率高 致畸形、流产、早产、死胎 母婴传播
实验室检查
一、肝功能检查:
对肝硬化、肝内占位病变的 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意义
五、其他检查
无创检测肝纤维化程度:
并发症与后果
1. 乙型肝炎: • 胆囊炎、胰腺炎、胃肠炎 • 糖尿病 • 再障、溶血性贫血 • 心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 • 肾炎、肾小管酸中毒 • 过敏性紫癜
2. 肝衰竭的并发症:
◆继发细菌感染:多部位、多菌种感染 以胆道、呼吸道、肠道常见 ◆消化道大出血:胃粘膜糜烂
预 后
急性肝炎:预后好。 急性乙肝:10%~40% 慢性 急性丙肝:50% ~80%慢性 甲肝、戊肝: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妊娠晚期戊型肝炎:病死率10% ~40%
慢性肝炎:中、重度肝炎易发展成肝硬化、肝衰竭 各期均可癌变,肝硬化者发生肝癌比例最高 重型肝炎(肝衰竭): 病死率高 50%~70% 淤胆型肝炎:急性预后好,慢性差 肝炎肝硬化:活动性、失代偿者预后不良
肝脏损害的诊断标准
肝脏损害的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功能包括合成蛋白质、储存能量以及分解有毒物质。
由于各种原因,肝脏可能遭受损害,导致肝功能异常。
肝脏损害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介绍肝脏损害的常见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肝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常见的症状包括黄疸、恶心、呕吐、腹部疼痛、食欲减退、乏力等。
黄疸是肝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患者眼睛和皮肤会呈现黄色。
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1.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等指标的检测。
ALT和AST 是肝脏损害的早期指标,升高可能表明肝细胞损伤。
ALP和总胆红素升高则可能与胆道阻塞有关。
2.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的检测。
肝脏损害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出现PT和PTT延长的情况。
3.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核心抗体等标志物的检测。
这些标志物对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4. 肝脏超声或CT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发现肝脏肿瘤、脂肪肝、肝囊肿等病变。
三、肝穿刺活检在一些情况下,如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不明或需要进一步确诊时,肝穿刺活检是必要的。
医生通过穿刺取材,镜下观察肝脏病变组织的形态学特征,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四、其他检查1. 透射法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血管的情况,排除肝脏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
2. 磁共振胆道造影(MRCP):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胆囊、胆管和胆总管等结构的情况,排除胆道梗阻等情况。
通过以上各种检查手段,医生可以对肝脏损害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肝脏健康,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避免滥用药物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肝脏损害的诊断标准
肝脏损害的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肝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不仅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还承担着排毒和代谢的重要职责。
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及环境等因素影响,肝脏损害的情况逐渐增多。
及早发现并准确诊断肝脏损害的病情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脏损伤的诊断标准,以便读者了解如何正确识别肝脏问题及及时求医。
一、临床症状肝脏损害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常见的症状包括:腹部疼痛、上腹痛、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黄疸、黄疸性皮肤瘙痒、尿变深、粪便变浅等。
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消化不良、脾肿大、体重减轻、肝区胀痛等表现。
这些症状如果出现时,应立即就医并进行肝功能检查,以明确病情。
二、实验室检查1. 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是诊断肝脏损伤的重要手段。
常规的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草转氨酶(ALT)、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功能等指标。
ALT和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若两者增高,说明患者可能存在肝脏损伤。
TBil 升高常提示胆道阻塞、胆汁淤积等情况,白蛋白降低可能表明肝功能减弱。
2. 病毒学检查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病毒感染也是导致肝脏损伤的常见原因。
在进行肝功能检查的基础上,应进行相应的病毒学检查,以明确病因。
3. 影像学检查肝脏损伤的诊断还可以通过B超、CT、MRI等影像学手段进行。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直观地看到患者的肝脏情况,如有异常表现,可进一步明确病情。
三、组织学检查肝脏损伤的确诊最终还需要通过组织学检查来确定。
常见的组织学检查方法包括肝脏穿刺活检、肝脏病变活检等。
通过组织学检查,可以了解肝脏病变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确定病变性质,并为治疗提供依据。
肝脏损害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等多方面的资料。
只有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才能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
一旦出现肝脏损伤的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治疗,保护肝脏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肝外表现
◆ ◆ ◆ ◆ ◆ ◆ ◆ ◆ ◆ 发热 皮肤损害 关节的病变 循环系统改变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血液系统的表现 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的影响 肾脏的损伤等
3
1 发热
多以急性病毒性肝炎为主,在发病初 期发热多见,重型肝炎患者可为高热。 原因可能为:(1)病毒感染或病毒 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所产生的免疫反 应;(2)肝细胞坏死引起;(3)肝功能障 碍,使代谢功能改变,导致发热。
7
二、乙肝患者肌肉酸痛,可能与肝脏的糖 代谢异常有关:糖类等营养物质都是在肝脏内 分解和合成,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是乳酸,当 糖类代谢异常时,乳酸在肌肉组织中堆积,肌 肉出现酸困,同时人体功能不足,导致出现乏 力。
8
4 循环系统
常见的有心肌炎、心包炎。机制主要是有两 个途径:一是病毒的直接攻击,二是由于免疫复 合物导致的免疫损伤,病毒直接对心肌细胞的攻 击引起心脏损害,心脏淋巴细胞的浸润及心肌纤 维的混浊肿胀、空泡变性。慢性心肌损害可能与 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系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相应部 位、激活补体,导致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病变。 也可表现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的 症状,随后出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另外, 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心电图异常、低血压及心力 衰竭。
12
6 血液系统
并发血液系统病变较为多见,其机制为病毒直接 侵害骨髓干细胞,导致其基因损害或变异。也可 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使血液细胞受损而遭破坏。 病毒可选择性的侵犯有核红细胞,使其数量减少。 白细胞培养可见多种染体异常,细胞有丝分裂受 抑制。其结果是影响细胞的分化和生存能力。肝 脏和骨髓的某些细胞成分属同样的来源,可能具 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当发生自身免疫性反应时 肝脏和骨髓可同时受累,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白 细胞减少、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
22
肝外表现的可能发生机制
1.HCV为嗜肝病毒,但也可在非肝组织内复制(如外周血细 胞、唾液腺、肾、皮肤、骨髓、胃黏膜、脑脊液等)肝移 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也支持HCV可在肝外复制; 2.由于HCV的淋巴细胞嗜性:大多数肝外表现具有淋巴增生 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 3.HCV的包膜蛋白E2可以与一种细胞膜蛋白CD81结合.在B 细胞上,CD81与CD19、CR2、MHCII类分子存在联系, 当HCV与CD81结合后,可激活上述分子形成的复合物, 降低抗体产生所需的抗原阈,使B细胞反应性增高,导致 在骨髓和肝脏中形成产生II型冷球蛋白的优势B细胞克隆, 这可能是HCV感染易合并MC的机制; 4. HCV基因组上的一些位点可以与一些细胞内的蛋白结合。 这些证据提示,HCV本身的复制可能在肝外表现的发生中 起重要作用,但确切的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
31
病因
4.药物:许多药物能引起扁平苔藓,常见引 起的药物 有链霉素、灰黄霉素、氯化喹啉、 阿的平、砷剂等。 5.身体过敏 6.慢性疾病:如结核病灶被处理后,扁平苔 藓皮损好转或消退。
32
病因
7.内分泌异常:甲状腺、肾上腺和脑下垂体 功能异常而发病。 8.与某些系统病有关:如肝脏病、糖尿病等。 9.酶的异常:皮肤内葡萄糖—6—磷酸酶结构 上可能有异常。
10
胰腺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可引 起,多表现为间质性胰腺炎,主要表 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及轻、中度发 热,血和尿淀粉酶显著升高,且持续 时间较长。原因除了病毒直接侵害和 免疫损伤外,胆汁的质与量的改变、 胆汁反流进入胰腺,也可引起急、慢 性胰腺炎。
11
胆囊炎和胆石症 :其发生比率较高, 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可发生,其胆囊壁 病变以胆囊壁增厚和呈双边影或明显 增厚、胆囊萎缩为主。其预后多随肝 病的恢复而逐渐恢复。但重型肝炎及 肝硬化患者的胆囊病变恢复较差。
25
治疗的中心是应用干扰素,大多数病人对 于干扰素治疗有效,但不幸的是,80%停 药后复发。
26
二、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又名扁平红苔藓,是一种发生于 皮肤、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未明, 其典型皮损为散在或融合性多角形暗红色 到暗紫红色丘疹、瘙痒明显。 该病的发病率为0.5%-2%,以女性和3050岁年龄组多见。
18
10 呼吸系统 常见的有间质性肺炎、反应性胸膜炎、肺水肿 等。当慢性肝病时,肺部受损比较严重,即所 谓“肝肺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为肺动脉高压、 肺内分流、血管扩张、肺动脉肌层增厚,使通 气血流比率失调,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引起低氧血症。当有大量腹水时,会出现运动 性呼吸困难、紫绀、杵状指(趾)、PaCO2 降低, pH升高,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急性乙肝的患者, 较多见急性胸膜炎,一般认为急性胸膜炎系乙 型肝炎免疫复合物所引起,也有慢性乙型肝炎 并发胸膜炎。
4
2 皮肤病变
最多见的为皮疹,尤其是痤疮样皮 疹,少数表现为荨麻疹、斑丘疹、出 血性紫癜、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非 黄疸性皮肤瘙痒等。其他如毛细血管 扩张也较多见。
5
3 关节肌肉疼痛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发生于大关 节周围的肌肉、腓肠肌,可以出现酸 痛并有压痛,血清和关节滑液中多可 检出HBsAg。双膝关节及指关节轻度肿 胀,无关节畸形,可随肝炎的症状好 转而缓解。
9
5 消化系统
溃疡病和胃黏膜病变 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可引 起,但最多见于慢性乙肝、慢性丙肝患者,表现 为慢性胃炎、胃溃疡、食管炎。发生肝炎肝硬化 时,病变将会加重。原因可能为:(1)由于侧支循 环的建立,导致胃部淤血、水肿,供血及供氧不 足,致使其修复能力下降;(2)白蛋白合成显著减 少,导致血浆低蛋白血症,一是使局部水肿更加 明显,二是使修复所需的蛋白质原料减少;(3)肝 脏合成的免疫因子减少,使胃黏膜局部的免疫功 能降低;(4)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其解毒及屏障功 能明显受损,内毒素不能有效地被清除,使胃黏 膜进一步受到损害;(5)高胆红素、氮质血症也可 以使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
15
肝性脊髓病又称门-腔分流性脊髓病,是肝 病并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以缓 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为特征,脊髓侧索和后索脱 髓鞘病理改变为主。本病多发生于肝硬化失代偿 期,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表现突出。多数 患者有反复的上消化道出血、门-体静脉分流术 和脾肾静脉吻合术后。多见于手术或自然形成门 -腔循环分流,大多数病例与肝性脑病并存,往 往脊髓症状被严重脑病的意识及运动障碍所掩盖 而不能做出诊断,直至病理检查时才发现脊髓后 索、侧索的脱髓鞘改变。无手术史者,常有明显 的腹壁静脉曲张,提示已自然形成了门-体静脉 分流。
13
7
内分泌系统
肝脏是某些激素的靶器官,同时体内多种激素 都是在肝脏代谢、降解、转化和清除。当肝脏出 现病变时,就会出现多种激素的代谢紊乱。如糖 代谢紊乱致血糖升高,称为肝性糖尿病,相反, 也可出现低血糖、水钠潴留、低钾。另外,男性 可有睾丸萎缩、血中睾酮减低,有不同程度的性 功能低下,单侧或双侧乳房增生肿大。女性患者 可发生月经紊乱。肝脏又是甲状腺激素储存和代 谢的主要脏器,可发生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 突出表现在T3的降低,即所谓“低T3综合征”。 此外,肝炎可导致胆汁酸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A 的吸收,可能生发夜盲、眼干、皮肤干燥,严重 者可引起角膜软化。 14
17
9 泌尿系统 病毒性肝炎引起泌尿系统病变最多见的是肾炎。 可引起膜性、增殖性、混合性或系膜增殖性肾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可引起,主要症状有血尿、蛋 白尿和管型尿。其发病机制为肝炎病毒抗原与机 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发生反应,形成中分子免疫复 合物,容易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使血管通透性 增加,渗出蛋白质和血细胞。由于补体可促进血 小板聚集,在肾脏的入球动脉和肾小球血管内形 成血栓,引起肾脏的血液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 肾脏的损害。慢性病毒性肝炎还可引起肾小管酸 中毒,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乏力、恶心、呕 吐、低钾和骨软化,系自身免疫反应。
16
1.进展较快的肝性脊髓病多有转氨酶增高、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 高等肝功能异常。慢性起病者以血氨增高为重要的实验室特征, 但血氨水平与脑-脊髓损害的严重程度并不呈平行关系。 2.脑脊液大多正常,有的蛋白质轻度或中度增高。 3.血清铜蓝蛋白、维生素B12、叶酸及梅毒血清检查正常。 4.肝豆状核变性并发痉挛性截瘫的患者,在裂隙灯下或肉眼尚可见 角膜K-F色素环,血清铜蓝蛋白血清氧化酶及血清总铜量减少, 血清直接反应铜量及24小时尿排铜量增加等铜代谢的异常。 5.肌电图检查显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表现。脑电图可见轻中度弥散 性异常。 6.脊髓MRI有助于排除其他脊髓病变。
6
乙肝患者出现肌肉酸痛的原因主要还是因 为乙肝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其分析如下: 一、 乙肝患者肌肉酸痛,可能与肝脏的排泄胆汁出 现异常有关。影响到胃的功能,对食物消化吸 收减弱,而如果维生素E的吸收遇到了障碍,很 容易引起肌肉营养不良,出现乏力症状,维生 素E能增强肌肉阻止对低氧的耐受。胆汁排泄不 畅,胆盐堆积,抑制胆碱脂酶的作用,引起神 经和肌肉结合的生理功能紊乱,使作用神经传 导介质的乙酰胆碱在释放后不能及时破坏,较 长时间作用肌肉,使肌肉兴奋过度而转入抑制, 造成身体乏力易疲劳。
病毒性肝炎的肝外表现及损伤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 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 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经确定的有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 炎。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尤以乙 型肝炎为多,而肝炎病毒除了引起肝脏的 病变外,还可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其他多 个脏器或系统的损伤和病变,在这里做一 些阐述。
23
丙型肝炎常见的肝外表现
一、特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 当血中含有冷球蛋白时便称为冷球蛋 白血症。冷球蛋白是指温度低于30℃时易 自发形成沉淀,加温后又可溶解的免疫球 蛋白。不包括冷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与 白蛋白的复合物和肝素沉淀蛋白等一类具 有类似特性的血清蛋白质。根据免疫化学 成分冷球蛋白分为三型:Ⅰ型是单克隆冷 球蛋白,Ⅱ型和Ⅲ型是混合性冷球蛋白。
19
11 其他
(1)干燥综合征;(2)对妊娠的影响;(3)少 见的扁平苔癣、冷球蛋白血症、血色 病、溃疡性结肠炎、流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