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挑战之一——同类产品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源 在于各国在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差异 (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和资源禀赋和产品要素密集 度的差异(H-O模型),按照这些理论,各国之间 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产业间贸 易”,但二战后,国家间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 “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这种现象突破了传统贸 易理论框架下的贸易模式,因此是对传统贸易理论
第三节 运输和环保成本引起的国际贸易(代表人物: 萨 缪尔森、克鲁格曼)
第四节 产品内分工(代表人物:Helleiner、卢峰)
新贸易理论
理论背景
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 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
研究角度
放松新古典贸易理论完 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 的假设
理论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1)同 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 增加;(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同时,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上升、国际经济一体化趋 势加速、跨国公司空前发展等现象也极大地改变世界贸易格式。 以上现象在古典和新古典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 得到解释,这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经济学家的这种努力促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 产品——产品内分工 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运输成本引发的国际贸易

新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由于各个国家的不同,导致了部分 国家出口农业产品,而另外一些国家则出口工业产品。 (以产业为研究对象)
28.0
66.4 83.8 80.0 63.3 71.6 67.4 65.3
62.3
85.4 97.7 91.9 86.0 92.8 86.7 85.5
巴 西
墨西哥 土耳其 泰 国 韩 国 阿根廷 新加坡 平 均
19.1
29.7 16.5 5.2 19.4 22.1 44.2 22.3
45.5
54.6 36.3 30.2 42.2 36.4 71.8 44.3
78.8
97.3 82.2 94.8 73.3 48.7 96.8 82.5
数据来源:转自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1,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3。
四:产业内贸易主要模型 法维尔模型 (新H-O模型) 新张伯伦模型
主要模型
林德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相互倾销模型
(一) 法维尔模型(新H-O模型)
表3-2 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占其总贸易的份额(2000年)
出口到工业化国家的比例
美 国 英 国 加拿大 日 本 0.56 0.81 0.95 0.51
从工业化国家进口的比例
0.51 0.76 0.82 0.39
德 国
意大利 法 国 全部工业化国家
0.75
0.73 0.77 0.70
0.72
0.69 0.80 0.70
倾销策略获得成功的:1.条件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内市场与国 外市场的隔绝,防止低价回购;倾销出口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 2.垄断出口企业面临的国外需求弹性大于国内的需求弹性,即 国外需求曲线比国内需求曲线更加平缓。
垄断厂商出口倾销的经济学基础
国内
P
国外
Pd
A
PF MC
MC
Dd Q
MRf
DF Q
MR Qd
三: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
IIT = 1 – |X - M| /( X + M) IIT= 1-(∑︱Xi/X-Mi/M ︱)/(Xi/X+Mi/M)

其中Xi/X和Mi/M分别代表i类产品的出口价值、进口价值占 该国出口和进口总值的比重
IIT指数的值介于0和1之间。 如果某产业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其产业内贸易指 数为零 ;否则,大于零
数据来源: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研究角度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假设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林德特偏好相似 规模收益不变——新贸易理论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新贸易理论 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产业内贸易
林德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当两国的人均收 入水平越接近时 ,重叠需求的范 围就越大,贸易 关系也就可能越 密切
林德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四) 相互倾销模型
价格歧视 不完全竞争下同一种产品,垄断厂商为追求利润 最大化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订不同的价格水平 出口倾销
在保持国内垄断高价的前提下,以低于国内市场 价格的方式大量出口,争夺国外市场的行为
数据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
挑战之三——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当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中,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 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然而,战后这些产业的领先 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开 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的出口的发达国家 反而需要进口。为什么在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不变 的情况下,而某些制成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 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呢?这一问题也是在传统贸易理 论的框架内难以找到答案的。
4.厂商最大化决策
1 pi (1 ) ei
5.产业在自由进出假设条件下,厂商长期均衡 利润为零,从而确定每种商品产量。
xi ,pi ( ) p / xi
L L n l x
6.本国生产商品种类数
(二) 新张伯伦模型
7.他国生产商品种类数
结果:每个企业生产商品数量在贸易前后没有变化 , 消费者收入不变,价格指数不变,因而消费总量不变。 但是水平相似的商品数量增多,给了消费者多样化选择, 社会福利增加
(三) 林德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偏好相似理论(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 ,又 称为重叠需求理论(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他是对俄林理 论的补充,主要有两个观 点:需求基础论;需求相 似论
一个挑战。
挑战之二——发达工业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资源禀赋论认为,国家间的 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据此,国际 贸易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资本丰裕国)与发展中 国家(劳动力丰裕国)之间(即“南北贸易”),20 世纪50年代之前的国际贸易的确大部分是属于“南北 贸易”,但是60年代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北 北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率逐步上升,成为 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那么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 的资源禀赋国家(即同类国家)之间进行呢?这一现 象显然是资源禀赋论所不能解释的。
L n x
8.新效用函数
U u(ci ) u(ci )
i 1 i n 1 n n n
张伯伦模型基本观点

若另一个如同镜像般具有同样的偏好与技术、不 存在禀赋差异的国家与之贸易,各个企业会选择 生产与其他厂商有差异的产品,最终均衡结果只 能是一个企业生产一种产品
3.历史性偶然 因素 例如瑞典生产 手表起步早, 形成外部规模 经济使成本降 低。现在泰国 有更廉价劳动 力却不能代替 瑞典的位置
二、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分配及政策效应 1.来源和分配:规模经济;产品品种增加带 来更多偏好选择;在不完全竞争下通过竞争 配置资源
2.政策效应:刺激贸易保护政策实施。 一国可能利用出口补贴和临时性关税等贸易 保护措施帮助本国重点产业资本积累,降低 国内消费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际分 工。
图3-1 日美韩三国轿车产量相对比重趋势图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68 58 49 51 32 0 0 6 9 10 36 33 60 57 35 54 37 40 12 13 40 15 41 16 49 48 46
(%)
1970 198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日本 美国 韩国
国家生产垂直差别产品的比较优势
α0 = (W1 - W2)/(R2 – R1)
P (α )
P2(α ) P1(α ) W1 W2
O
α0
α
(二)张伯伦模型
模型假设



1.需求替代弹性不变; 2.每个国家只有劳动力要素,且劳动要素具有规模经济 的生产函数; 3.每个企业面临向下倾斜的需求函数,但超额利润意味 吸引新企业进入导致超额利润消失; 4.不同种类产品有很强的替代性,企业可以自由进出产 业; 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 家之间产业内部贸易,克鲁格曼利用张伯伦模型,从 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出发来解释产业内贸易
O
Qe
垄断者在需求弹性越低的国家定价越高
相互倾销的国际贸易的可能性
P
国内
Pd MC Dd MR Q Qd O
国外
a
a
b
Pe
b
MR
Qf f Qe
Df
Q
本国垄断企业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总利润净增加区域b所 代表的面积,而外国垄断企业的总利润损失是面积a
相互倾销模型结论

两个厂商都有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机。如果本国 垄断企业能够以低于国内价格Pd,但高于边际成 本的Pe价格出口销售Qe-Qf数量的商品,国外市场 的价格就会全面下跌到Pe水平。 产生相同商品的双向国际运输和国际贸易,两个 垄断厂商相互承担了降低销售价格的负面影响, 消费者能够买到低价多样产品,社会福利增加
(二) 新张伯伦模型
1.每类产品生产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
li xi ( , 0)
n n p i
2.消费者效用函数相同
U u (ci ) c (0 p 1)
i 1 i 1
3.每个厂商的利润是
pi xi ( xi )
(二) 新张伯伦模型
第 四 章

新贸易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运输和环保成本引起的国际贸易
产品内分工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代表人物:克鲁格曼) (新H—O模型;新张伯伦模型 偏好相似模型;相互倾销模型) 第二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代表人物:雷蒙德*弗农)
模型假设 1 产业供应不同质的垂直差异性产品; 2 产业市场完全竞争; 3 劳动要素同质,可以在产业间流动;产业间 资本是不同质的,不能在产业间流动,产业内 资本是同质的,可以在产业内流动; 4 产品质量α是连续变量,质量高低取决于资 本用量大小; 5 不存在规模经济,没有技术差异 6 自由贸易并且没有运输成本;
表4-1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的ITT (%)
工业化国家
1970 55.1
1987 61.0
1999 81.1
发展中国家
1970 22.3
1987 37.0
1999 88.0
美 国
印 度
日 本
德 国 法 国 英 国 意大利 加拿大 西班牙 平 均
32.8
59.7 78.1 6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1.0 62.4 41.2 56.8
新贸易理论的突破:解释了同类产品贸易的出现,如
瑞典既大量出口,同时又大量进口汽车。(研究细化
到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
新贸易理论的假设: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 术不断发展,以“比较优势”为 主导理论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已 经无法适当解释国际贸易实践的 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 发达国家之间,并出现既进口又 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 这种现象,产业内贸易理论应运 而生。
克鲁格曼(Krugman,P)
分析方向: 发达国家间贸易、产业内贸易
一、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1.要素禀赋相 似 克鲁格曼发表 了《产业内分 工与贸易收益 》认为国家之 间要素禀赋越 相似,产业内 贸易比重就越 高
2.规模经济 专注于大规 模生产某种 产品可使单 位成本降低 ,而为了满 足消费者消 费多样化, 产业内贸易 成为必然
林德(B.Linder)
分析方向:从需求的角度探讨了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林德假说

林德假说以需求为导向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 因,他认为H-O定理只能解释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 却无法解释二战以后有着相近要素禀赋的发达国 家之间迅猛发展的产业内贸易,从而提出了林德 假说,同其他产业内贸易理论相比,林德假说不 再从供给角度出发,而是从需求角度解释一国贸 易的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