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友送别诗习题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https://img.taocdn.com/s3/m/0674a82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15.png)
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类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蓟中作[唐]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1】。
岂无安边书,诸将【2】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3】,归来独闭门。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唐]岑参醉后未能别,醒时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注释:【1】翻:反覆,指反叛。
【2】诸将:指安禄山及其部将。
【3】孙吴事:指用兵之事。
孙指春秋时的孙武,吴指战国时的吴起。
1.出版社欲为两首诗编集,以下作品集不适合...收录这两首诗的一项是()A.格律精粹B.盛唐印象C.边塞回响D.唐人百首2.以下对高适《蓟中作》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策马”句慷慨豪迈,表现了诗人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
B.“边城”句融叙事于写景,以眼前萧条昏暗烘托出诗人沉重忧愁的心情。
C.“岂无”句一句反诘,一句回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讥讽不平之请。
D.“惆怅”句以典入诗,以景结情,与首句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诗人的挫折失意。
3.有人认为“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你是否认同这一评价?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并联系所学,说明你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洪与权王令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
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
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
频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踪。
【注】洪与权:作者友人。
剑气:宝剑光芒。
比喻人的声望或才华。
卧龙:隐居的俊杰。
大道:指治国安民有功天下的心志。
奇遇:机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起始两句写男儿气概冲天,胸锁日月,入笔挺劲洒落,振响入云。
B.颔联借用痴虎和卧龙的比喻,既是勉励友人,也是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志。
C.诗人对陈涉持不赞同的态度,对这些在野之人发愤一时以追求富贵颇有微词。
D.本诗主要运用了用典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全诗意气高昂,感情强烈。
2.这首诗歌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
送别怀人诗试题及答案
![送别怀人诗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8b3de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5.png)
送别怀人诗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浮云游子意2. 在《别董大》中,高适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友人的______。
答案:鼓励和信任3.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指的是______。
答案:古代的边关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送别诗?A. 李白的《赠汪伦》B. 杜甫的《春望》C.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答案:B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勃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2. 请解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的含义。
答案:这句诗意味着诗人劝友人在离别前再喝一杯酒,因为一旦友人离开,西出阳关,就难以再遇到故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友情的珍视。
四、论述题1.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送别之情。
答案: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通过描绘蜀道的艰难险阻和蜀地的壮丽景色,来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友人未来旅程的忧虑。
诗中的景物描写与送别之情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情感氛围。
2. 讨论《送友人》中李白如何运用自然景象来表达送别的情感。
答案:在《送友人》中,李白运用了“孤蓬”和“浮云”等自然景象来比喻友人的漂泊和自己的孤独。
通过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李白传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深深哀愁和对友情的无限怀念。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f1a17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d.png)
送别诗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的下一句是“不及汪伦送我情”。
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的深厚友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送别诗?A. 李白的《送友人》B. 杜甫的《春望》C. 王维的《送别》D. 高适的《别董大》答案:B2.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答案: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即使与友人相隔遥远,但只要心中有彼此,就仿佛近在咫尺,体现了深厚的友情。
2. 李白在《赠汪伦》中是如何描绘与汪伦的深厚友谊的?答案:李白在《赠汪伦》中通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以潭水的深度比喻汪伦对他的深情,表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四、赏析题1. 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请赏析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春雨适时而降的景象,诗人通过“好雨知时节”表达了对春雨的赞美,而“当春乃发生”则强调了春雨在春天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 请赏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感表达。
答案:这句诗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而“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描绘了友人即将踏上的孤独旅程,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赠友送别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赠友送别类](https://img.taocdn.com/s3/m/32ac070b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4.png)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赠友送别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晤(见面)袁子才①喜赠赵翼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
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
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
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
【注释】袁子才,袁枚,字子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明白清通,追求一种朴实平易的美感,与白居易的诗风很相近。
B.颔联既称扬袁枚的才华出众,同时也道出了两人白首相逢的情景。
C.颈联形象的描绘,将景物与人融合,表达了对杜牧的敬仰和缅怀。
D.末句抒写真率的友情,也表现旷达的胸襟,诙谐幽默,给人风趣感。
2.有人论此诗,认为“喜”字贯穿全诗。
请结合诗的四联语意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辛有终知鄂州沈遘江汉交流古要津,高牙大旆压城闉。
昔尊丞相初开府,今属郎官试治民。
迎路壶浆因问俗,前车弩矢便行春①。
由来美化先南国,遗乐犹应咏错薪②。
【注释】①行春,谓官吏春日出巡。
①错薪,杂乱丛生的柴草。
《诗经·周南》:“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出句交代当时鄂州的地理位置,长江和汉水交汇流经此地,是重要津渡。
B.“高牙大旆”渲染了城郭盛大的景象,“压”字突出旌旗蔽空的效果,精妙传神。
C.本诗为送别诗,虽未流露离愁别绪,但话语间仍有对朋友新官上任担忧之意。
D.“壶浆”出自《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此处化用,借指官员受百姓爱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碎[注]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本词作于乾道八年,作者时任滁州知州。
送别测试题及答案
![送别测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ca32a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7.png)
送别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李白的《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下一句是:A.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B.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C.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答案:B2.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的下一句是:A. 客舍青青柳色新B. 劝君更尽一杯酒C. 西出阳关无故人D. 春风不度玉门关答案:A3.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A. 城春草木深B. 感时花溅泪C. 恨别鸟惊心D. 烽火连三月答案:A4.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是:A. 天涯若比邻B. 无为在歧路C. 儿女共沾巾D. 莫愁前路无知己答案:A5.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下一句是:A. 千树万树梨花开B. 散入珠帘湿罗幕C. 独钓寒江雪D. 疑是地上霜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的下一句是“不及汪伦送我情”。
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是“黄河入海流”。
3. 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下一句是“万里长征人未还”。
4.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的下一句是“当春乃发生”。
5.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是“把酒问青天”。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该句表达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与无奈,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无为在歧路”意味着不要在分别的路口徘徊,而“儿女共沾巾”则描绘了送别时人们共同的悲伤,泪水沾湿了手巾。
2. 分析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答案: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沦陷、山河依旧的沉痛感受。
“国破山河在”表达了尽管国家遭受战乱,但自然山河依旧存在,而“城春草木深”则描绘了春天城市中草木繁茂的景象,与国家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对和平的渴望。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https://img.taocdn.com/s3/m/76e4b63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7.png)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梅龙图公仪[注]知杭州欧阳修万室东南富且繁,羡君风力有余闲。
渔樵人乐江湖外,谈笑诗成樽俎间。
日暖梨花催美酒,天寒桂子落空山。
邮筒不绝如飞翼,莫惜新篇屡往还。
[注]梅龙图公仪:梅挚,字公仪,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盛赞朋友要去的地方,并以“羡”字表达对朋友政治才干的赞美。
B.颔联写渔樵之人有飘荡江湖的自得之乐,而诗人享有饮酒作诗之乐。
C.尾联“如飞翼”运用比喻手法,“莫惜”直抒胸臆,希望朋友多寄送诗作。
D.虽是送别诗,本诗却全无愁情而一派轻松欢悦,语言细腻传神,格调清新。
2.本诗的颈联和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与诸公送陈郎将①归衡阳李白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②。
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
江上送行无白璧③,临歧惆怅若为分。
【注】①郎将:为武官名。
①南极老人星:《史记·天官书》:“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
不见,兵起。
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
”①白璧:《吕氏春秋》:郈成子为鲁聘于晋。
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酒酣而送之以璧。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衡山随着天色渐暗更显苍翠,一个“下”字突显了衡山之高峻。
B.“回飙”写出风大而疾,疾风席卷了山上的积雪,积雪如飞花般飞落洞庭湖。
C.“拖金紫”显示了陈郎将一家披金戴银的富有豪奢,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D.送别时无“白璧”相赠,表现了友人离别时作者无法挽留的遗憾和不舍之情。
4.作者用多种手法表现了陈郎将多方面的特点,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
![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类](https://img.taocdn.com/s3/m/bf0fdf76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a.png)
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山人归嵩阳白居易黄昏惨惨天微雪,修行坊西鼓声绝。
张生马瘦衣且单,夜扣柴门与我别。
愧君冒寒来别我,为君酤酒张灯火。
酒酣火暖与君言,何事入关又出关。
答云前年偶下山,四十馀月客长安。
长安古来名利地,空手无金行路难。
朝游九城陌,肥马轻车欺杀客。
暮宿五侯门,残茶冷酒愁杀人。
春明门,门前便是嵩山路。
幸有云泉容此身,明日辞君且归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天色昏暗、微雪飘落、鼓声断绝,寥寥数语,凄神寒骨,为下文叙写张山人出场作了铺垫。
B.得知友人来访是为辞行,诗人羞愧不已,“火暖”与“冒寒”相对照,又写出作者对友人深厚的关切之情。
C.“五侯”和“九城”对举,“肥马轻车”和“残茶冷酒”对比,写出张山人客居长安四十馀月的生活经历。
D.本诗写作者与张山人主客对答,以人物自身语言揭示其情感起伏和命运变化,更显生动传神、感人肺腑。
2.诗中“幸有云泉容此身,明日辞君且归去”和《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都写回归自然,请简析这两处结尾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①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②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②杜二甫:即诗人杜甫。
③徂徕:山名。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B.甲诗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诗颔联中,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小学语文古诗词专项训练 赠友送别诗
![小学语文古诗词专项训练 赠友送别诗](https://img.taocdn.com/s3/m/f0916d22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6.png)
阅读古诗词有以下六个角度:【角度一】看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
有可能揭示作品线索、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也有可能奠定诗歌感情基调。
【角度二】看作者。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感情。
【角度三】看注释。
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和难懂典故,深入理解诗意。
注释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降低理解难度,二是暗示情感。
【角度四】知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
情感词是作者情感的最直接体现。
不仅要看作者直接抒发的情感,有时一些意象的修饰词也可以体现作者情感。
【角度五】看情语。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结尾,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诗歌的结尾角度六:重尾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
考点:赏析古诗的表达技巧。
答题方法1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一步,结合诗歌语句,明确指出诗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述此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是如何使用的;第三步,指出使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塑造、意境营造、思想情感表达等的作用。
答题方法2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一步,明确指出诗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第三步,阐明运用此种表现手法的效果,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等。
目录真题训练训练1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024六年级下·河南·期末)训练2 送元二使安西(2024六年级下·浙江·期末)训练3 送二兄入蜀(23-24六年级上·贵州铜仁·期末)训练4 南浦别训练5 别董大(23-24四年级上·山东济南·期末)训练6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023·湖南郴州·小升初真题)训练7 赠刘景文/别董大(22-23六年级下·广西柳州·期末)训练8 送魏二(2023·广东·小升初模拟)训练9 送友人(2022六年级下·江苏南京·期末)训练10 金陵酒肆留别(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中)模拟训练训练1 送柴传御/送元二使安西训练2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训练3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训练4 送范山人归泰山训练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训练6 芙蓉楼送辛渐附:参考答案与解析训练1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024六年级下·河南·期末)总分:4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答案赠友送别诗专练
![答案赠友送别诗专练](https://img.taocdn.com/s3/m/5f190fe06294dd88d0d26bd0.png)
赠友送别诗专练答案1.送邹明府游灵武(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题模式是首先点出形象特点,然后联系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诗中“马不肥”是说马瘦,“债多凭剑与”是说不单没有钱财,还有债务,“透卧衣”是说衣服单薄,无钱购置御寒衣物。
这都表明了邹明府为官勤于政务,衣食节俭,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清正廉洁。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解题指南】做这道题,可从表达技巧、内容、作用等三方面入手。
1.细读这两句诗,可明确“藏”是从拟人的角度描写边塞雪景,既写了边塞风光,更突出了行程的艰辛。
“透”则突出了天寒人衣单,用词极为形象生动。
这就解决了表达技巧的问题。
2.通过这两句诗中的意象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广袤的边塞,大雪纷扬,积雪铺地,杳无人迹,只有天寒衣单的主人公的身影屹立于天地之间,与柳宗元《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凸显了主人公饱经天寒地冻之苦,却终不改其廉洁奉公之志的高尚品格。
3.最后分析这两个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细细揣摩,正是这两个词的精妙运用,才烘托了主人公的高大形象,令人钦敬,高山仰止。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炼字)的能力。
词语含义表现手法展开联想描述景象分析效果意境感情这是一首赠别诗。
“藏”,意思是隐藏,雪不会有意识地隐藏道路,所以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有雪大天寒之意,既写边塞雪景,又为下句中“透”字张本。
“透”,意思是穿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之急、天之寒,而这正是为了写主人公衣单难御严寒。
从而烘托出了主人公清正廉洁的高大形象。
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为大雪覆盖的边塞景象,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难辨、行人稀少等多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
赠友送别诗专练.
![赠友送别诗专练.](https://img.taocdn.com/s3/m/fda55d36cfc789eb172dc8c7.png)
赠友送别诗专练1.(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 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 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 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 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 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1赠友送别诗练习
![1赠友送别诗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40230f3683d049649b6658e3.png)
送别诗练习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别董大王昌龄高适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送人东归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
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杜十四之江西孟浩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6、(2010年江西)(6分)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7、(2010年天津)(6分)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司空曙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https://img.taocdn.com/s3/m/e3615e4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f.png)
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①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②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注:①寻阳:原为湓城县(又叫湓口城),唐武德四年改为浔阳县,治所在现今江西九江。
①南中:指川南和云贵一带。
指岭南地区。
泛指南方,南部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
①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4.比较本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三首(其一)刘辰翁①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
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
送友人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送友人古诗词赏析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bb1ec5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7.png)
送友人古诗词赏析练习题一、填空题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是______。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的______。
3. 《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的下一句是______。
4. 《赠汪伦》中“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上一句是______。
5.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的下一句是______。
二、选择题A. 《送元二使安西》B.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D. 《赠汪伦》A.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B.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D.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A. 《送元二使安西》B.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D. 《赠汪伦》三、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达的情感。
2. 请简要阐述《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意义。
3. 请举例说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如何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离别之情。
四、鉴赏题1. 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阅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谈谈你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理解。
五、对比分析题1. 比较《送元二使安西》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诗中的送别情感,谈谈它们各自的特点。
2. 对比《赠汪伦》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分析它们在表达离别情感时的异同。
六、诗句理解题1. 解释《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义。
2.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所描绘的景象。
3. 说出你对《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两句诗的理解。
七、诗句默写题1. 默写《送元二使安西》全文。
2. 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
3. 默写《赠汪伦》全文。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类)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类)](https://img.taocdn.com/s3/m/c2f26c6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6d.png)
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陆务观①编修监镇江郡归会稽待阙②(节选)范成大宝马天街③路,烟篷海浦心。
非关爱京口,自是忆山阴。
高兴余飞动,孤忠有照临。
浮云付舒卷,知子道根④深。
京尘⑤成岁晚,江雨送人归。
[注]①陆务观:陆游,字务观,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靠近海边。
①待阙:等待补缺任命。
①天街:南宋京城的大街。
①道根:道德的基础,立身的根本。
①晋人陆机有“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以表现其游宦晋朝都城洛阳的情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天街”“海浦”分别交代出行地与目的地,呼应标题中“送”“归”二字。
B.第三、四句实写首联中“心”的内涵,再次回扣题旨,指明今后去迹,表达归隐之切。
C.第七句宽慰友人,应看淡荣华高贵,第八句赞赏友人深植立身之本,能够忘怀得与失。
D.第九句运用典故,暗示京城的官场充满尘俗,第十句暗示陆游回去也不一定是坏事。
4.本诗第五、六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①幕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
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
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②。
【注】①杜相公,指杜鸿渐,时以平章事兼山、剑副元帅,辟李秘书入府为僚。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赠友送别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赠友送别题材](https://img.taocdn.com/s3/m/762f2a8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3.png)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赠友送别题材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郑山人所居唐·刘长卿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宋·王安石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注释: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B.刘诗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
C.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景物并抒发情感,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让人回味无穷。
D.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匆匆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2)请结合诗句,分析《送陈靖中舍归武陵》一诗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何特点。
(3)两首诗同为送别诗,都写到了“武陵”和“桃花”,请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五归山王维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今心事违。
【注】张五即张諲,排行第五,故称张五,曾同王维一起同朝为官,二人交情很深。
此时张諲因受到权臣杨国忠的排斥而归山隐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个“送”字和一个“尽”字,既交代写作缘由,又表达了内心沉重。
B.颈联借用谢安“隐居东山”典故,希望友人打扫柴门,暗含诗人归隐之意。
C.尾联卒章显志,实写毅然辞官的经过,表达了自己不愿做违心事的决心。
D.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无限的失落。
3.请简要概括作者“惆怅”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赠友送别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赠友送别类](https://img.taocdn.com/s3/m/b18eece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7.png)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青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
①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①青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语言平实质朴,明白晓畅,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
B.颔联“云遮寺”“柳拂桥”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的情景,承接首联,虚实结合。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对比写出了诗人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情。
D.尾联写出了作者与友人即将各奔东西,“寂寥”一词直抒胸臆,照应题目。
2.请简要赏析首联的画面并概括其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李白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①。
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
君王按剑望边邑,旄头②已落胡天空。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③。
【注释】①犬戎:古代部落名,曾活跃于今陕、甘一带。
周幽王时期,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趁机攻杀,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被犬戎占领。
诸侯联合驱逐犬戎,此后,大戎便成了华夏民族的劲敌之一。
直到唐朝,中原王朝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为“犬戎”和“戎狄”。
①旄头:指昴星。
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
《汉书·天文志》:“昴曰旄头,胡星也,为白衣会。
”①蒲萄宫:亦作“葡萄宫”,汉宫名,汉哀帝时单于来朝,住在此宫内,后借指胡人在京师的住处。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写大唐兵马乘风出征、军鼓壮行向西进击敌人的情景,“破”字展现出必胜的信念。
B.三、四句写族弟从军,诗人想象其杀敌如挥镰割草,“奇功”二字寄托着对族弟的鼓励与期待。
C.五、六句想象君王宫中按剑,神情肃穆,迫切想了解前方战况,派出的使者手持旄节赶往边塞。
赠友送别诗训练
![赠友送别诗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483a73176c175f0e7cd137bb.png)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广东省惠州市2011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
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所写意象与诗眼有什么关系?请简要
分析。
(4分)
(2)试分析本诗与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自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3分)
10.(7分)【(1)(4分)“悲”字(1分)。
诗中衰草、寒云、暮雪等意象(1分)渲染了萧瑟、凄冷的氛围(1分),烘托(映衬、突出)了送别友人的感伤之情(1分)。
(2)(3分)同:都写了离别之际表现出的对友情的珍惜。
(1分)异:《别董大》写了对友人的宽慰和勉励;(1分)本诗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感激、难分难舍之情。
(1分)】。
第五单元赠友送别
![第五单元赠友送别](https://img.taocdn.com/s3/m/febd7701fad6195f312ba66d.png)
第五单元赠友送别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送客归京唐·白居易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①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②春。
东城送客马上宋·贺铸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渔童解唱沧浪曲③,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
③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表达“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的思想。
1、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5分)2、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别薛华①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①诗人原在沛王府任修撰,因事遭唐高宗斥逐,不令入府。
此诗写于诗人废职后,入蜀客居剑南之际。
3、同为送别诗,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首联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4、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5~6题。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①苏轼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②,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重阳日在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而作。
②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5、请赏析词的开头两句写景的妙处。
(5分)6、“破帽多情却恋头”“明日黄花蝶也愁”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
送王汶宰江阴包何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
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
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杨君之任永康【宋】欧阳修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①。
【注】①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
“任”暗示其身份。
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阿渊明。
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E.尾联表达了对杨君才能品行的肯定,并告诉他,到时候自己会把他推荐给皇上。
2.请赏析颔联的妙处。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董判官高适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一餐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般羡慕之情。
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
D.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
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氏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诗歌鉴赏4答案一、1.B.E(B.2分;E.3分。
多选不得分)【解析】B项,首联下句的意思是,曾经看到图面,已然为之震惊。
写的是去永康的道路难行,突出杨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
E 项,末句的意思是“相信不到一年,推荐你升职的奏章就能送到皇上那里”,不是作者推荐。
2.答案要点:①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
(2分)②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比如“登天”“鸟道”“无地”。
(2分)③用词生动。
“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股栗,“泻”字写出听到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
(2分)(如答用典(下临无地),可酌情给1分)【参考译文】送杨先生到永康上任如宝剑般直刺云霄的山峰,高得好像架在云端的栈道,始终未曾行走过。
曾经在图画中见到过,已经令人心惊。
道路危险得如同登天般悬在空中,只有鸟能飞过去,下面就是千仞绝壁、万丈深渊,只能听到谷底江水流泻的涛声。
做官不要以官小为耻,为政还必须通晓边远地区的风俗人情。
何况你才能杰出而且又有美好的德行,我相信不到一年,推荐你升职的奏章就能呈送到皇上手里。
二、答案:(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B“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
D“对比”手法错,应为“先抑后扬”。
)2.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6分)译文听说你要出门远行,仗剑辞别朋友亲人。
幕府之中堪为才子,将军作主任用贤能。
边关一带常多雨雪,出塞途中风沙阵阵。
安边良策应当贡献,男儿报国莫惜生命。
注释:1. 董(dǒng)判官:名字事迹不详。
2. 行迈:远行。
3. 倚(yǐ)剑:仗剑。
4. 交亲:交结很深的亲友。
5. 幕(mù)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故将军的府署称为幕府。
6. 将军:指董判官的上级将领。
7. 长策:好计策。
8. 莫顾身:不顾惜自身。
背景:此首赠别诗,不写惜别之情,多激励慰勉之词,是天宝十一载(752),高适在长安所作。
赏析:送友人赴边,这是高适边塞诗中常见题材。
这篇作品以极朴素的语言、极深厚的情谊,慰勉友人莫辞旅途艰辛,施展才略,立功边关。
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情”既悲且壮,而且暗示了友人的身分是从戎,交待了友人行迈辞亲的原因是御边。
“行迈”,已可见旅途遥远;辞亲,更不免心中眷恋,然而用“倚剑”二字,不仅点出此行为投身戎旅,而且使辞亲远行带上慷慨之气。
次联写友人赴边作判官,供职幕府,将军以主人身份盛待才子。
这两句承接首联,预言友人此次赴边,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文才,必受主将的赏识,而得真诚接待。
如诗人在《别冯判官》一诗中所写道的:“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
”董判官以才子之能,投奔渴贤之将军,必以其翩翩之姿,得意于将军幕府。
诗人在预祝之中,流露出一股羡慕之情。
这是诗人对友人赴边后的设想,也是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颈联仍承上两句设想友人赴边途中的情景。
先“近关”,再“出塞”,紧扣“行迈”,具体写出路途遥远;“多雨雪”,“有风尘”,遥领末句,如实描绘边塞苦寒。
可见旅途之苦辛。
诗人多次出塞,对边地苦寒有切身体验,曾不止一次在诗中提到。
如“关山唯一道,雨雪近三边”(《别冯判官》),如“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如“北使径大寒,关山饶苦辛”(《答侯少府》)等等。
因而“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两句并非夸张之笔,不过是实写关塞景物,从而逼出诗的结尾两句:“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尾联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防贡献良策,为祖国立功奋不顾身。
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是一种先抑后扬的笔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男儿莫顾身”是对友人的慰勉,但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以高昂的情调回答开头“行迈”的问题,结束全诗,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首联实写眼前,稍露惆张;次联预言今后,情调陡转;三联写旅途情况,凄苦不堪;尾联劝友人立功,文势高扬。
全诗先扬后抑,跌宕有致,胸襟抱负,令人钦佩。
三、1.(3分)D(“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有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
)2.(3分)A3.(6分)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
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此为“和缓”。
译文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
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
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
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
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
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
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
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
檄(xí席):檄文,即告示。
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
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chuá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
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请。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铜鞮(dī):铜鞮在今湖北襄阳。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
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