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酰脲类降糖药的合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推出了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甲磺丁脲,又称D860,并用于临床治疗。在其后至今的半个世纪里,科学 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无数 次的试验和改进,相继 研制开发出第二代、第三代磺脲类药物。
作用机理
磺脲类药物的作用靶点为磺脲(SU)受体,通过关闭钾离子
通道(KATP)促进胰岛β 细胞释放胰岛素实现降糖作用。
甲苯磺丁脲
O S N H N H O O
英文名称:Tolbutamide CAS 号: 64-77-7 分子式:C12 H18 N2 O3 S
为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物,每片0.5g,每次0.5-1.0g, 每日2-3次。最大剂量为每日3.0g。本品现已不常使用。
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
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的作用特点是吸收迅速,与血 浆蛋白的结合率高,作用强,且长效、毒性低。其中第 二代降糖药格列苯脲比第一代降糖药甲苯磺丁脲药效强
此外,达美康恢可显著减低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及减低 ADP诱导的血小板互相凝聚,从而可能降低血栓的形成。
第三代磺酰脲类降糖药
O S O N O N H N H N H O O
第三代磺酰脲类降糖药以格列美脲为代表,因其相对 分子质量小,能与受体,配体迅速结合与解离。与第二代 磺脲类药物对比,其结合速度快2.5—3倍,而解离速度快 8-9倍。因此能更快,更有效地刺激胰岛素分泌,同时低
β 细胞膜密集分布着钾离子通道(KATP),磺脲类药物 通过与调节亚基(SURI)磺脲受体结合,使其活化,引起 KATP通道关闭,进而促使细胞去极化、电压依赖性钾通道开 放、钙离子内流,最终导致富含胰岛素的分泌颗粒外吐、胰 岛素释放入血。 在治疗初期,它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循环过程中胰 岛素水平的升高,从而改善高血糖症;在治疗后期,它通过
探讨评价: 产率较高, 低温对反应装置要求较高。
来源 Novel intermediate and a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glipizide Patent Information Apr 03, 2009 IN 2007KO00444 A Shailendra; Shrivastava, Dhananjai; Singh, Girij P. Assignee Lupin Limited, India 2009
格列齐特(达美康)
英文名称:Gliclazide
H N S O O O
H N N
分子式:C15H21N3O3S
CAS 号: 21187-98-4
达美康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它增加餐后胰岛素分泌 的第一相而不超过正常的增加其第二相,而不产生高胰岛素血 症。同时它还能促进胰岛素受体数目,通过胰岛素受体后机制, 增加骨骼中糖原合成酶的活性,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
N O N H O O OH
代表药物的合成
甲苯磺丁脲的合成
格列苯脲的合成 格列吡嗪的合成 格列美脲的合成 瑞格列奈的合成
甲苯磺丁脲的合成
结构分析
HN
O
O HN S
O
由酰胺结构得出可以采取拼接的方法进行合成。由两种 酰胺拆分方式得到不同的路线
甲苯磺丁脲的合成
结构推断1:
O
O HN
O HN S
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
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具有与受体亲和力
低,脂溶性差,细胞膜通透性不强等缺陷,常 需服用较大剂量才能发挥降糖作用,因此不良 反应多,用药安全性差。同时,由于其作用时 间、用药剂量难控制性,以及频发的低血糖反
应,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促进抗利尿激素不适
当等不良反应,导致目前临床上极少使用。
O
N
H2N S
N
O
N
H N O
N N N Cl
NH2
路线一
N N N Cl
NH2
co2
1. DBU(二氮杂二环,催), THF, 20 min, rt 2. PPh3, 15 min, rt 产率 71% O
H2 N S O
N N N O
O HN O HN S O
H N
1. K2CO3, 15 min, 100°C; rt 2. HCl, S:H2O, 30 min, 60°C 产率75%
Cl N H O
分子式: C23H28ClN3O5S
在磺脲类药物中,降糖作用较强,且价格便宜,半衰
期长,是中长效制剂。本品口服后90分达到高峰,半衰期
约12-2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16-24h。它在肝内代谢,其 代谢产物经胆汁和肾脏排出各占50%。
格列苯脲降糖效果长,在临床使用中频发低血糖,由
O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O S
O N H
O N H S
O
格列吡嗪的合成
结构分析
O N N S O O O N H
H N
H N
格列吡嗪的合成
合成分析1
N N
O N H S O O O
H N
H N
O N N S O O O N H
NH2
H N O
O N N H N S O NH2 O
Cl O C O
乙氧酰氯
格列吡嗪的合成 方法一
合成分析2
N N O S O O O H N H N
N N O S O H N NH2 O
N N O S O O H N
N N
Cl
H N O
方法二
N N O
N N H N O S O
N C O
N N O S O O H N Cl
H N
R:ClSO3H, S:CH2Cl2, 2 h, 5°C
评价:绿色化学,方法简单,10mmol等级。
熔融状态,无需溶剂
来源: Facile one-pot synthesis of carbamoylbenzotriazoles
directly from CO2: synthesis of tolbutamideSRynthesis of Tolboutamide ger Hunter,*a Ath’enkosi Msutu,a Cathy L. Dwyer,b Neville D. Emslie,b Raymond C. Hunt,b Barend C. B. Bezuidenhoudtc a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Rondebosch 7701, South Africa
物进一步研究发现其确实存在明确的降血糖作用,而对移除胰
腺的动物没有类似作用。表明其降糖效应是通过胰腺实现的, 这是人们第一次发现磺胺类药物的降糖特性。1945年,在磺胺 类药物抗菌感染的研究中,亦发现部分患者的低血糖反应,再 次表明了磺胺类药物的胰腺依赖性降糖作用。
1955年,首次报道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磺脲类 衍生物——对氨苯磺酰丁脲,但是该药由于毒性作用太大 而未在临床应用,此后对此药的化学结构作了改 动。1956
于其主要经肾脏代谢,故受患者年龄和肾功能的限制。
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
随着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的进一步发展,其作用方式, 代谢方式,以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均得到改进。如格列吡嗪, 格列齐特半衰期较短,低血糖发生率较低,还有改善胰岛 素早起时分泌的作用,而被用作餐时血糖调节药;磺脲类
药物大部分经肝代谢后从肾脏排出,仅百分之五从肾脏排
100倍。
此外,第二代磺脲类药物还具有其他作用,如格列
吡嗪、格列齐特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小板凝聚性,
改善凝血及纤溶功能,同时对减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早起肾脏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效果。
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
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在结构上比第一代复杂。第 二代降糖药的R2为较复杂的酰胺乙基苯,R1是一个环己 基侧链。
改进:提高最后一步产率
H N O O
N N O S O H N NH2 O
NO2
N N O S O O O H N H N
NaOMe, DMSO
产率:92% 来源Improved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benzenesulfonylureas used as second-generation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O
O NH S
O
路线推导2
NH
N NH S O O O N
NH2
O H2 N S
O
O
O
O
方法二
O H2 N S O
N
O O
O
S:MeCN, 5 min, reflux
N
O H S N O O N H N N
NH2
O
R:HCl, S:H2O, 1 h, rt, pH 2.3-2.5 产率 84%
O HN S
O
HN
来源: 4-Dimethylaminopyridinium carbamoylides as stable and nonhazardous substitutes of arylsulfonyl and heteroaryl isocyanates Department of Chemical Technology of Drugs Medical University of Gdansk 评价 绿色化学,第一步反应在不同温度产生不同产物,有副产物 副产物:
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维持其降血糖作用。
该类降血糖药都有R1S02NHCONHR2的基本结构, 但各自取代基R不同。 由磺酰基和辅基组成。前者决定降糖作用, 后者决定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
O S R1 N H N H O O R2
O S R1
O N H
O N H R2
R1
第一代磺 酰脲类药 物 甲苯磺丁脲
R2
氯磺丙脲
Cl
O Cl
第二代 磺酰脲 类降糖 药
格列苯脲
O
N H
O
格列吡嗪
N N H N
第三代磺 酰脲类降 糖药
O
Me
N H
格列美脲
N O
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
第一代以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为代表。第
一代磺酰脲类降糖药R1为单取代苯,脲基上的取
代R2有一定的体积和亲脂性,甲基取代时无效。
乙基取代稍有活性。取代基为3-6个碳时,具有显 著的降糖活性,当碳原子数量超过12时,活性消 失。
O C Cl
N H N S O NH2 O O N
O N N S N H O
O
H N O O
O
1. R:Et3N, S:CH2Cl2, rt ® -10°C; -10 - -5°C 产率 78%
O
NH2
N N
N H S O
H N O O
H N
S:i-BuC(=O)Me, 4 h, reflux
磺酰脲类降糖药的合成
S1210053 周牧星 S1210063 袁 铎 S1210058 程 勇 S1210059 魏强强
本次报告框架
磺酰脲类药物的发现
磺酰脲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代表药物 代表药物的合成路线 简评
磺脲类药物的发现
磺脲类药物是最早和使用最广泛的口服糖尿病药物。1942年, Mercek Janbon在研究磺胺类药物对伤寒杆菌抑制作用时,发现 部分患者均死于低血糖发作。此后,Loubatiere 等对磺胺类药
R:NH3, S:H2O
NH2 O
N N H N O S O O O H N
R:NaOH, S:Me2CO, 3 h, 20- 25°C 产率 33%
来源 Preparation of N-(4-[b-(5-Methylpyrazine 2carboxamido)ethyl] benzenesulfonyl)-N'cyclohexylurea 评价 产率较低 反应条件要求不高
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不仅如此,格
列美脲还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非磺酰脲类降糖药
利用电子等排体取代磺酰脲类结构的研究,促成 了非磺酰脲类的类似药物的发现。这类药物和磺酰脲
类药物的化学结构虽然不同,但有类似的机制。通过
阻断胰腺β 细胞上对ATP敏感的钾通道,引起钙通道 开放,钙离子内流,使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从而 刺激胰岛素分泌。与磺酰脲类不同的是,该类药物在 胰腺β 细胞上另有其结合位点。,如20世纪90年代末 上市的瑞格列奈。
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代表药物为格列苯脲,格列 吡嗪等,后者降血糖活性较前者大数十至数百倍,口服
吸收快,作用强,且引发低血糖、粒细胞减少以及心血
管不良反应的几率较小。
R1 O S N H N H O O R2
格列苯脲
O S O
O N H
英文名称:Glibenclamide CAS号:10238-21-8
出,故WHO推荐适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格列吡嗪
O N N H N
O S
OO N H N H
英文名:Glipizide CAS 号: 29094-61-9
分子式 C21 H27 N5 O4 S
格列吡嗪口服吸收好,达峰时间为1-3小时,半衰期约为5小 时。每片5mg,每次剂量为2.5-10mg,每日2-3次,每日最大剂 量为30mg。为常用的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