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差公式
测量平差期末考试公式总结

测量平差期末复习资料1. 将静止的海水面向整个陆地延伸,用所形成的封闭曲面代替地球表面,形成的重力等位面,这个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其特点是水准面上任意一点的铅垂线(重力作用线)都垂直于该点的曲面。
2. 6°带中央子午线经度N=L=6N-3, 3°带中央子午线经度L=3n 。
3. 高程系统:确定该点沿铅垂方向到某基准面的距离。
绝对高程(海拔):指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用H表示。
相对高程:某点距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
高差:地面上两点间的高程之差。
4. 地形 :a,地物:地面上固定性物体,如河流、房屋、道路、湖泊等; b.地貌: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形态,如山岭、谷地和陡崖等。
5. 线性代数补充知识1) 由n m ⨯个数有次序地排列成m 行n 列的表叫矩阵通常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如:⎥⎥⎥⎥⎦⎤⎢⎢⎢⎢⎣⎡=⨯mn m m n n n m a a a a a a a a a A212222111211 2)若m=n ,即行数与列数相同,称A 为方阵。
元素a11、a22……ann 称为对角元素。
3)若一个矩阵的元素全为0,称零矩阵,一般用O 表示。
4)对于 的方阵,除对角元素外,其它元素全为零,称为对角矩阵。
如:)(00000022112211nn mn n m a a adiag a aa A=⎥⎥⎥⎥⎦⎤⎢⎢⎢⎢⎣⎡=⨯5)对于 对角阵,若a11=a22=……=ann =1,称为单位阵,一般用E 、I 表示。
6)若aij=aji ,则称A 为对称矩阵.矩阵的基本运算:1)若具有相同行列数的两矩阵各对应元素相同,则: 2)具有相同行列数的两矩阵A 、B 相加减,其行列数与A 、B 相同,其元素等于A 、B 对应元素之和、差。
且具有可交换性与可结合性。
3)设A 为m*s 的矩阵,B 为s*n 的矩阵,则A 、B 相乘才有意义,C=AB ,C 的阶数为m*n 。
O A=A O =O ,IA=AI=A ,A (B+C )=AB+AC ,ABC=A (BC )矩阵的转置:对于任意矩阵Cmn:nn ⨯n n ⨯BA =⎥⎥⎥⎥⎦⎤⎢⎢⎢⎢⎣⎡=⨯mn m m n n n m c c c c c c c c c C 212222111211将其行列互换,得到一个nm 阶矩阵,称为C 的转置。
水准测量高差闭合差计算公式

水准测量高差闭合差计算公式改正数法是一种较为简单实用的计算闭合差的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出测量误差并进行改正,然后将改正后的结果再次进行差分计算,最终得到闭合差。
下面是一个常用的改正数法计算公式:闭合差=Σ改正数-Σ已知高差其中,Σ改正数是所有改正数的总和,Σ已知高差是所有已知高差的总和。
改正数的计算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1.计算出每个高差观测值的改正数。
改正数=高差观测值-减法常数-各种改正数其中,减法常数是水准仪仪器高差观测时的仪器恒值,可以根据仪器的技术规范或者现场实测得到;各种改正数包括大气压力改正、温度改正、附加改正等。
2.计算出所有改正数的总和。
Σ改正数=改正数1+改正数2+...+改正数n其中,改正数1、改正数2等分别为每个高差观测值的改正数。
3.计算出所有已知高差的总和。
Σ已知高差=已知高差1+已知高差2+...+已知高差m其中,已知高差1、已知高差2等分别为所有已知高差的观测值。
4.计算出闭合差。
闭合差=Σ改正数-Σ已知高差通过上述公式和步骤,可以较为简单地计算出水准测量高差的闭合差。
另一种计算闭合差的方法是平差法。
平差法是一种通过观测值的相互比较和相关方程的建立,以最小二乘法为基础进行误差分析和改正的方法。
平差法相对于改正数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但其计算过程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
总之,水准测量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公式主要有改正数法和平差法两种。
使用改正数法可以较为简单地计算出闭合差,而平差法能够得到更加精确和稳定的闭合差结果,但计算过程相对复杂。
根据实际情况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闭合差计算。
(整理)测量平差

测量平差一.测量平差基本知识 1.测量平差定义及目的在设法消除系统误差、粗差影响下,其基本任务是求待定量的最优估量和评定其精度。
人们把这一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叫测量平差。
测量平差的目的:一是通过数据处理求待定量的最优估值;二是评定观测成果的质量。
2.协方差传播律及协方差传播律是观测值(向量)与其函数(向量)之间精度传递的规律。
①观测值线性函数的方差: 函数向量:Y=F(X) Z=K(X)其误差向量为:ΔY=F ΔX ΔZ=K ΔX则随机向量与其函数向量间的方差传递公式为⎪⎪⎪⎭⎪⎪⎪⎬⎫====F D K D K D F D K D K D F D F D TXZYTXYZTXZTXY②多个观测值线性函数的协方差阵t×n×n ×t×n T n XX t t ZZ K D K D =③非线性的协方差传播T XX ZZ K KD D =3.权及常用的定权方法①权表示比例关系的数字特征称之为权,也就是权是表征精度的相对指标。
权的意义不在于它们本身数值的大小,而在于它们之间所存在的比例关系。
()n i iiP ,...,2,1220==σσi P 为观测值i L 的权,20σ是可以任意选定的比例常数。
②单位权方差权的作用是衡量观测值的相对精度,称其为相对精度指标。
确定一组权时,只能用同一个0σ,令0σσ=i ,则得:iiP ===02202021σσσσ上式说明20σ是单位权(权为1)观测值的方差,简称为单位权方差。
凡是方差等于20σ的观测值,其权必等于1。
权为1的观测值,称为单位权观测值。
无论20σ取何值,权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变。
③ ⅰ.水准测量的权NC P h =式中,N 为测站数。
SC P h =式中,S 为水准路线的长度。
ⅱ.距离量测的权ii S C P =式中,i S 为丈量距离。
ⅲ.等精度观测算术平均值的权CP ii N=式中,i N 为i 次时同精度观测值的平均值。
测量平差复习题答案

测量平差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在测量平差中,观测值的改正数与观测值的符号相反,说明该观测值是()。
A. 正误差B. 负误差C. 系统误差D. 偶然误差答案:B2. 测量平差中,观测值的中误差是指()。
A. 观测值的标准差B. 观测值的均值C. 观测值的偏差D. 观测值的最大误差答案:A3. 测量平差中,单位权中误差的计算公式为()。
A. σ0 = √(Σσ²) / nB. σ0 = Σσ² / nC. σ0 = √(Σσ²) / ΣnD. σ0= Σσ² / Σn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测量平差中,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观测值的精度()。
A. 观测者的技能水平B. 观测仪器的精度C. 观测环境D. 观测时间答案:ABCD2. 在测量平差中,下列哪些方法可以提高观测精度()。
A. 增加观测次数B. 采用高精度仪器C. 改进观测方法D. 延长观测时间答案:ABC三、填空题1. 测量平差中,观测值的中误差是用来衡量观测值的______。
答案:精度2. 测量平差中,单位权中误差是用来衡量观测值的______。
答案:精度3. 在测量平差中,观测值的改正数是用来______观测值的系统误差。
答案:消除四、简答题1. 简述测量平差中,观测值的中误差与观测值的精度之间的关系。
答案:观测值的中误差是观测值精度的一种度量,中误差越小,说明观测值的精度越高。
2. 测量平差中,如何通过观测值的改正数来判断观测值的误差性质?答案:观测值的改正数与观测值的符号相反,说明该观测值是负误差;如果改正数与观测值的符号相同,则说明该观测值是正误差。
五、计算题1. 已知一组观测值的方差分别为2、3、4,计算该组观测值的单位权中误差。
答案:σ0 = √(2+3+4) / 3 = √9 / 3 = √32. 假设在一次测量中,观测者得到了一组观测值,其改正数分别为-0.1、0.2、-0.3,计算该组观测值的平均改正数。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测绘工程《测量平差》第二章课件 平差数学模型与最小二

(2-1-3)
(2-1-4)
由此可见,每增加一个多余观测,在它们中间就 必然增加且只增加一个确定的函数关系式,有多少 个多余观测,就会增加多少个这样的关系式。这种 函数关系式,在测量平差中称为条件方程。
综上所述,由于有了多余观测,必然产生条件方 程,但由于观测不可避免地含有误差,故观测值之 间必然不能满足理论上的条件方程,即:
转折角度观测值 β1 = 85˚30′ 21.1″ β2 = 254˚32′ 32.2″ β3 = 131˚04′ 33.3″ β4 = 272˚20′ 20.2″ β5 = 244˚18′ 30.0″
解: 未知导线点个数n – 1 = 3,导线边数n = 4,观测角 个数n + 1 = 5 近似计算导线边长、方位角和各导线点坐标,列于表 3-2中 表3-3
0 0 0 1 1 1 1 1 0 A 0.3868 0.7857 0.0499 0.9959 1.8479 1.1887 0.7614 0.0857 0 0.9221 0.6186 0.9988 0.0906 1.2502 1.5267 0.9840 0.9417 0
一个几何模型的必要观测元素之间是不存在任 何确定的函数关系的,即其中的任何一个必要观测 元素不可能表达为其余必要观测元素的函数。在上 述⑵情况中,任意三个必要观测元素,如 L1、L2、S1 之间,其中 S 1 不可能表达成 L1、L2 的函数,除非再 增加其它的量。这些彼此不存在函数关系的量称为 函数独立量,简称独立量。 在测量工作中,为了求得一个几何模型中的几何 量大小,就必须进行观测,但并不是对模型中的所 有量都进行观测。假设对模型中的几何量总共观测 n个,当观测值个数小于必要观测个数,即n<t,显然 无法确定模型的解;
测量平差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

5
0.014
2
0.006
0
0
177
0.495
误差绝对值
个数 (k)
相对个数(k/n)
91
0.254
81
0.226
66
0.184
44
0.123
33
0.092
26
0.073
11
0.031
6
0.017
0
0
358
1.000
①在一定的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 过一定的限度;(有界性)
②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 会要多;(密集性)
极限误差的作用: 区别误差和错误的界限。
第四节 误差传播定律及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未知量 不是直接观测的,而是通过观测值 计算出来的,观测值中误差与观测 函数中误差之间的关系定律,称为 误差传播定律。
倍数函数
函数形式:
Z=kx
式中Z为观测值的函数,k为常数(无误差),x为观测值
中误差关系式:
3.2
m1 ,m2说明第一组的精度高于第二组的精度。
说明:中误差越小,观测精度越高
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K 是中误差的绝对值m与相应 观测值D之比,通常以分子为1的分式 来表
示,称其为相对(中)误差。即:
m
K
1
D
D
m
一般情况 :角度测量没有相对误差,只有距 离测量才用相对误差来评定。
[ 例 ] 已 知 : D1=100m, m1=±0.01m , D2=200m, m2=±0.01m,求: K1, K2 解:
因为A、B两点间的高差等于各测站的观测 高差之和,即:hAB=h1+h2+…+hn
6 第五章 条件平差

三角网的基本图形构成
单三角形; 大地四边形; 中点多边形
30
§2 条件方程
二.三角网 1.独立测角网条件方程
测角网的观测值
测角网的观测值很简单,全部是角度观测值
测角网的作用
确定待定点的平面坐标
测角网的基准
位置基准2个(任意一点坐标X0Y0) 方位基准1个(任意一边方位角α0) 长度基准1个(任意一边的边长S0)
Av f 0
V PV min
T
在满足 Av f 0 的条件下,
求函数 V PV min 的V值
T
条件 极值 问题
4
§1 条件平差原理 条件平差的步骤
5
§1 条件平差原理
列条件方程 观测值权阵
最小二乘原则
求唯一解
6
§1 条件平差原理 一.基础方程及其解
r个线性条件方程:
3 ka 3 k 2 0 6 b
写成矩阵形式:
(2)定权: 100米量距为单位权:Pi=100/Si
1/Pi=Si/100 1/P1=2, 3=3, 1/P 1/P2=3, 4=5, 1/P
2 0 Q 0 0 0 3 0 0 0 0 3 0 0 0 0 5
AV f 0 PLL diag p1 p2 p4
组、解法方程: AQAT K f 0
由改正数方程求: V P A K
T 1
ˆ 求平差值: L L V
15
§1 条件平差原理 二.条件平差的求解步骤及示例
条件平差计算步骤
16
§1 条件平差原理
例:
r 1
r 1
r个改正数条件式:
a1v1 a2 v2 an vn wa 0 b1v1 b2 v2 bn vn wb 0 r1v1 r2 v2 rn vn wr 0
测量学 第五章 测量误差及测量平差

第五章 测量误差及测量平差§5.1 测量误差概述一、测量误差的概念某量的各测量值相互之间或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往往存在着某些差异,说明观测中存在误差。
观测值与真值之差称为测量误差,也叫真误差。
X l i i -=∆ (i =1、2、……、n ) X 为真值。
二、研究测量误差的目的分析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性质和积累规律;正确地处理测量成果,求出最可靠值;评定测量结果的精度;为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三、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1.测量仪器因素2.观测者的因素3.外界条件的因素测量观测条件——测量仪器、观测人员和外界条件这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称为测量观测条件。
等精度观测——测量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
非等精度观测——测量观测条件不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非等精度观测。
四、测量误差的分类1.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作一系列观测,如果误差的大小、符号表现出系统性,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保持不变,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其特点:具有累积性,但可以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或加改正数来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2.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作一系列观测,如果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不定,表面上没有规律性,但实际上服从于一定的统计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单个的出现上没有规律性,不能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或加改正数来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因此,观测结果中偶然误差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偶然误差影响了观测结果的精确性。
五、减少测量误差的措施对系统误差,通常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或加改正数来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对偶然误差,通常采用多余观测来减少误差,提高观测成果的质量。
§5.2 偶然误差的特性一、精度的含义1.准确度准确度是指在对某一个量的多次观测中,观测值对该量真值的偏离程度。
2.精密度精密度是指在对某一个量的多次观测中,各观测值之间的离散程度。
3.精度精度也就是精确度,是评价观测成果优劣的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总称,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综合影响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闭合导线计算式根据外业观测的边长、夹角和方位角以及其中一个导线点的坐标,结合平差计算,来推算其余各导线点的坐标。
设对闭合导线n个内角分别进行了观测,各个符号精度要求的观测值为测i,并对闭合多边形的n个边长分别进行了测量,各个符号精度要求的观测值为L j ;其中一个
导
线点的坐标为x y ;确定其余各个导线点的坐标x x i 1, y.
1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也调整
(1 )实测角度闭合差的计算
n-2)*180,其差称为角度闭合差以f
闭合导线n个实测内角的和测不等于其理论值(
表示:
(n 2)*180
(2)实测角度闭合差检核
角度闭合差校核是将实测角度闭合差也同级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f容,按各级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比较,以确定角度综合限差是否满足要求。
这里角度综合限差采用图根导线
数据,即f容=40'jn。
(3)角度闭合差的调整
< f 容,则可以进行角度闭合的调整,否则,应分析情况重测。
角度闭
合差的调整原则是,将
f 以相反的符号平均分配到各个观测角中,即各点改正数为式
计算时,根据角度的取位的要求, 改正数可凑整到T、6〃、10 ” .若不能均分,一般情况
下,因短边角引起的误差较大, 因此给短边角的夹角多分配一点,使各角改正数的总和也反
号的闭合差相等,即
2、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目的是为了计算坐标增量。
推算方法根据起始方位角及改正后的 转折角,按式依次推算出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i 1
180
右
i 1
左
180
上 360 °
相等,以此作为计算校核。
3 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
1)计算实测各边的坐标增量
L
i .sin i
(2)确定理论纵、横坐标增量Xi 理、为△ Yi 理
闭合导线的纵横坐标增量总和的理论值应为零,则有
Xi 理=0 Yi 理=0
(3) 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式中:
i
第 i 条边的正方位角 i1
第 i+1 条的正方位角
左右
分别为第 i-1
条边与第 i 条边间所夹的左右角。
在推算过程中,如果算出
i
> 360。
,则应减去 360。
如果算出的
i
< 0°,则应加
为了发现推算过程中的差错,
最后必须推算至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 看其是否与已知值
设第 i 条实测边的终、横坐标增量分别为
X i 测
L i
.COS
i
由于测量误差,改正后的角度仍有残余误差,坐标增量总和的测量计算值刀△ 测一般都不为零,其值称为坐标增量闭合差,表示,则
fx=Xi 测-Xi 理=》△ Xi 测 fy=Yi 测-Yi 理=》△ Yi 测 (4)计算导线全长闭合差
f 并检核全长相对闭合差 K
因计算的闭合导线并不闭合,而存在一个缺口,这个缺口的长度称为导线闭合差 闭合差按
K=f
L
试中刀L 为导线边长的总和。
导线的全长相对闭合差应满足规定。
否则应先检查记录和全部 业内作业计算,必要时到现场检查, 重测部分或全部结果。
若 K 值符合精度要求,则可将增 量闭合差以相反符号。
按与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个增量中。
(5)计算各条边的改正数
v △ xi. v △ xi 任意一边分配的改正数
v △ xi. v △ xi 按式
v △
x
匸七Li
改正数应按增量取位的要求凑整至
cm 或mm 并且必须使改正数的总和与反符号闭合差相等,
X 测与刀△ Y
导线越长, Vfx
全长闭合差也越大。
2
fy
通常用相对闭合差来衡量导线测量的精度,
导线的全长相对
6)确定各个边长改正后的坐标增量坐标增量计算值(^ Xi算、△ yi算)又式
X i 测v xi
Y i算Y i 测v yi
4、计算各个导线点的坐标X i+1. Y i+1.
X ii X i X i算
Y i 1 Y i Y i 算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是按一定得次序在表中进行,如果导线未与高级控制点连接,则起算点的
坐标可自行假设。
为了检查坐标推算中的差错,最后还应推回到起算的坐标,看其是否和已知值相等,以此作为计算校核。